佛弟子文庫

佛為生父宣說佛法

2016/01/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為生父宣說佛法

有一日,世尊開示說:「如來在世間度化眾生,有五件事必須去做。哪五件事呢?一是為一切眾生宣說佛法,二是為父親說法,三是為母親說法,四是教導世人正確的知見,並力行菩薩道,五是為未來將成佛的菩薩授記。」

這時,五比丘來到尼連河旁世尊的處所,頂禮佛足後,在一旁坐下。優陀耶尊者遙見世尊朝著迦毗羅衛國的方向而坐,心中想著:「世尊一定會前往迦毗羅衛國,親自與諸位親長與族人見面。」於是長跪稟告佛陀:「弟子現在有疑問請示佛陀,唯願世尊慈悲開示。」世尊回答:「請說。」優陀耶尊者便說:「我觀如來將前往迦毗羅衛國。」世尊回答:「是的,正如你所說。優陀耶,請你先到迦毗羅衛國王宮,向真淨王說明:‘七日後,如來會回來見父王。’而後如來即當前往。」

優陀耶尊者回覆:「是的,世尊!」便從座位起身,整理衣服、頂禮佛足後告別世尊,前往迦毗羅衛國真淨王的宮殿。這時,真淨王正坐在大殿中,見到優陀耶尊者從空中飛降而來,手中執持缽器與錫杖站立在前,驚惶地說:「這究竟是什麼人?是人、還是非人?是天人嗎?還是鬼呢?還是天龍八部等護法善神呢?」優陀耶尊者告訴真淨王:「我是迦毗羅衛國大王您邦土的國人,我是降伏魔王及十八億魔眾之釋迦文佛的弟子。」

真淨王接著問:「是誰降伏魔王及十八億的魔眾?誰是釋迦文佛?請您為我說明白。」優陀耶尊者回答:「如來出生時,大地震動,其號為悉達!如來降伏魔王及十八億的魔眾,名為釋迦文,今日已成佛道!我是佛的弟子,本名優陀耶!」

真淨王聽到優陀耶尊者的回答,喜不自勝地問:「優陀耶!悉達太子在嗎?」優陀耶報言:「在。」王問:「已經圓滿成就佛道了嗎?」答:「現在已經成佛。」王又問:「如來現在在何處?」答:「如來正在摩竭國界的尼拘類樹下。」王又問:「如來的弟子有哪些人?」尊者回答:「有數億天人及千位比丘、四天王等,常隨於如來左右。」王問:「如來穿什麼樣的衣服?」答言:「如來所著衣裳,名為袈裟。」王問:「如來平日的飲食是什麼?」答言:「如來以法為食。」王最後問:「我可以見到如來嗎?」答言:「大王!請別憂愁不安,七日後,如來將會入城。」一聽到世尊七天後將來,真淨王分外歡喜,並至誠供養優陀耶尊者。

真淨王立刻下令擊大鳴鼓,請人民將道路治平、清洗乾淨,又以香汁灑地,懸繒幡蓋,以及準備各種技藝、樂器演奏等勝事,迎接世尊的到來。真淨王自從聽聞佛陀將要入城的消息開始,高興得七日都不須睡眠。七天後,世尊與比丘們共同前往迦毗羅衛國,並暫住於城北的薩盧園中。真淨王聽說世尊已到,便帶領釋迦族眾,準備前往世尊暫住的處所。

此時,世尊心想:「父母育養之恩甚重,我應當前往迎接父親,不能讓真淨王親自前來。」於是世尊與諸比丘們便前往迦毗羅衛國城門,世尊離地七仞飛在空中,真淨王仰見世尊端正無比,實是世間稀有,且諸根寂靜,清淨安詳,威儀莊嚴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便發大歡喜心,恭敬地頂禮佛足,說:「我是剎利王種,名真淨王。」

世尊對父王說:「願大王享壽無窮。大王!當以正法治國化民,不要用不正當的方法。大王應當要知道,凡是用正法治國化民的人,此生命終將生於天上。」真淨王與釋迦族眾等,見世尊坐定,真淨王便親自用種種飲食供養世尊,待世尊食畢,為世尊倒水洗缽,便坐在一處較小的座位,等待世尊開示佛法。

佛陀為真淨王次第開示佛法妙義:佈施、持戒、行善生天等法門,並提示應當以捨離諸欲及不清淨行為樂。看見真淨王聞法心開意解,佛陀更為他開示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滅、道四聖諦法。此時,真淨王當下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世尊說法後即從座起而去。

真淨王召集釋迦族眾宣告說:「如來是剎利種姓,剎利種等眾人應當隨佛出家修行。」釋迦族眾回應:「是啊,大王!如大王所教,剎利釋種應有剎利族眾。」真淨王便召告國人:「各家庭中凡有兄弟二人者,可推薦一人出家修道。」

釋迦族眾聞知真淨王之教令後,提婆達兜告訴阿難:「請你出家學道,我且在家維持家業。」阿難踴躍歡喜地說:「太好了,我願聽從兄長所說。」此時,難陀也告訴阿那律:「你去出家學道,讓我留守在家。」阿那律十分歡喜地說:「太好了,就遵照兄長所說的做吧!」

於是,釋迦族眾有的乘象、有的乘馬,都相繼集聚於真淨王所。世尊遙見真淨王率領釋迦族眾前來,便說:「諸比丘們,你們看真淨王率領釋迦族眾的陣容,就如同三十三天的天人出遊。」這時阿難乘著大白象、白衣、白蓋,世尊跟比丘們說:「你們見到乘白象、白衣的阿難了嗎?」比丘們答:「世尊!我們都見到阿難了。」佛說:「阿難將出家學道,為我弟子中多聞第一,堪能隨侍在如來左右。你們看見阿那律了嗎?」眾等皆回答看見阿那律了。佛告訴比丘們:「阿那律將出家學道,為我弟子中天眼第一。」

真淨王及兄弟四人,與難陀、阿難等一行人捨所座乘,步行前進,往見世尊,頂禮佛足後在一旁坐下。真淨王向佛稟白:「昨夜心想,如來是剎利種姓,剎利種等眾人應當隨佛出家修行。所以便宣令國人,各家庭中凡有兄弟二人者,可推薦一人出家修道。祈願世尊應允這些釋迦族人出家學道。」

世尊說:「善哉!大王這麼做真正是饒益眾生,諸天及眾人必將得到安穩。因為持戒比丘精進不懈,為人天福田,能令眾生修善植福,更是眾生的善知識,得以良祐人天,我也是因為有善知識而能解脫生老病死之苦。」於是,隨真淨王往見世尊的釋迦族人,皆出家學道。

真淨王稟白世尊:「懇請世尊教誨這些新比丘,如同您教誨優陀耶比丘一樣!優陀耶比丘具有神力,祈望他能一直留在宮中教化大眾,使大眾皆得安穩。這是因為我第一次見到優陀耶比丘時便發歡喜心,當時心想:弟子都有如此的神力,何況是如來呢!」世尊說:「如大王所說,優陀耶比丘具有神力、有大威德。」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博識多智第一的弟子,是阿若拘鄰比丘;能勸化人民行正法的是優陀耶比丘;有高度智慧的則是摩訶男比丘。喜歡飛行的是須婆休比丘;能於空中往來的是婆破比丘。優毗迦葉比丘能帶領眾多弟子;江迦葉比丘善得觀空的智慧;象迦葉比丘則善得止觀的智慧。」

世尊藉此因緣進一步廣為真淨王開示微妙法要,真淨王聽聞佛法後便起坐,恭敬頂禮佛足而退。諸比丘及真淨王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佛陀的教法。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五·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省思:

經云:「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三尊者,佛法僧三寶。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救度眾生出離三界,永脫輪迴之苦,乃實踐佛法中的孝道。成就佛道後,深知唯有以佛法的真理,度化父母永出生死苦海,得清淨法樂,方是究竟的報恩,於是親自為父親宣說佛法真理,勸喻修習聖道,脫生死苦輪,成清淨法身功德;孝道之至,堪為後世眾生立身行孝的典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佛陀為何要示現「納妻相」

四、納妻相:經云:游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

法佈施裡面最大的功德

用淨土法門來勸勉眾生,這是法佈施裡面最大的,於是功...

度化眾生,要先修佈施

佛法是福慧雙修的法,福慧兩足方能成為究竟圓滿的佛陀...

釋迦佛與三千佛緣

釋迦牟尼佛一日於眾會中開示大眾:我於往昔無數劫時,...

浴佛祝聖儀軌

一、聞板上殿 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放兩...

印光大師是怎樣弘法利生的

【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故不...

佛陀為什麼要示現「入胎相」

入胎相: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經云:處兜率天,弘宣...

如何去報佛恩?

問: 如何去報佛恩? 大安法師答: 要思惟佛對我們的...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大藏經】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

註解佛法的和尚

一天,慧能向眾人說:"我有一個東西,沒有頭也沒有尾...

慧遠大師三十年跡不入俗

淨土宗祖師在信願行方面的理論積累和實踐上,給我們提...

舍利弗的智慧:施一口水

從前舍衛國中,有一豪貴梵志,財富無數,其人也很聰慧...

不要惱害眾生,你以後修行就沒有障礙

這個不害,我們上學期研究小止觀時,有談到:有些人修...

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

素食使死亡率下降

編者按: 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參戰國...

把禪的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並不懂得如...

化城喻

佛陀開示大眾:比丘們!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刻已到,座下...

即使雨金錢,欲心仍不滿足

即使雨金錢,欲心不滿足。智者知淫欲,樂少而苦多。 世...

大安法師:家人反對學佛怎麼辦

問: 家里人反對我學佛、拜佛、誦經,怎麼辦? 大安法...

僧濟法師的往生故事

東晉慧遠大師在東林寺率緇白二眾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

廣置義田的顧正心

廣置義田,就是買一些田來做善事,這是在《懿行錄》裡...

八念法門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八念法門。 我過去也給大家講過六...

淨界法師法語名言分享【圖】

淨界法師法語名言分享...

你不貪了,苦就沒有了

一切眾生在怖畏當中、衰惱當中、憂患無明的暗蔽當中,...

【佛教詞典】修惑

修道所斷惑(梵 bhāvanā-mārga-prahātavya-kle?a)...

【佛教詞典】侍者八法

(名數)侍者當具八種之德也。菩薩從兜率天下生經曰:...

【視頻】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

【視頻】聖一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聖一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