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且初入寺,背僧取異,云何得作出家因緣?經云:夫入寺者,棄捨刀仗、雜物,然後乃入。捨刀仗者,去瞋恚眾僧心也;捨雜物者,去眾僧乞求之心。具除兩過,乃可入寺。
順佛而行,不得逆行。設緣礙左繞,恆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時,悉轉面向佛。
【背僧,即不信心生;取異,謂求見僧過。順佛行,即右繞,西入東出,佛在我右,偏袒右肩,示有執作之務。逆行,即左繞,反上可知。緣礙左繞者,示權開也,謂西向有妨,反從東入。佛在我左,頗乖執侍,故今存想,如右無異,則免過也。入出向佛者,假事表心,歸依不背也。】
禮拜佛法僧者,常念體唯是一。何者?覺法滿足、自覺覺他名佛,所覺之道名法,學佛道者名僧,則一體無別矣。( 始學時名僧,終滿足名佛。僧時未免諸過,佛時一切惡盡,一切善滿也。今我未出家學道,名俗人,回俗即是道器。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云何輕侮?宜志心歸依,自作出家因緣者,是名圍繞念佛法僧之大意矣。)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第三十九 導俗化方篇第二十四
大意:
如果進入寺廟,對出家人不生信心,只看出家人的過失的話,怎麼給自己以後出家積累福德資糧呢?經中說:進入寺院的人,應該捨棄刀仗、雜物,然後才可以進入。捨棄刀仗,是要去除瞋恚眾僧的心;捨棄雜物,是要去除從眾僧乞求的心。把這兩種過失都除去,才可以進入寺廟。
應該右繞順佛而行,不得逆行。如果因為有阻隔不得不左繞的話,心中要一直觀想佛在我右邊。進出佛殿的時候,要轉身面向佛。
【背僧,是生不信心的意思;取異,是看出家人過失的意思。順佛行,也就是右繞,從西向東,佛在右邊,偏袒右肩,表示有為佛值勞作務的心。逆行,就是左繞,跟上面相反。緣礙左繞,表示有因緣暫且開許,也就是從西面走有妨礙,反從東面進入的情況。這樣的話佛在左邊,頗為違背服侍佛的儀則,因此要心存觀想,像佛在我右邊一樣,就可以避免過失。進出佛殿轉身向佛是借著外在的事相表明內心,不背棄我們的皈依境(也就是佛陀)。】
禮拜佛法僧的時候,要經常思惟三寶實質上是一體的。為什麼呢?覺法滿足,自覺覺他名為佛,佛陀所覺悟的道理叫作法,學習佛道的人叫作僧,因此佛法僧本來是一體無別的。(開始學習佛道的時候叫作僧,最終圓滿叫作佛。還是僧的時候難免有種種過失,圓滿佛道時一切惡除盡,一切善修滿。如今我還沒有出家學道,還是俗人,回頭離俗就是道器。這樣深思,我也有道分,將來也會出家修行,為何要輕視看不起出家人呢?應當志心皈依,為自己作出家的因緣,這樣是圍繞禮拜念佛法僧的大意。)
註:
一體:佛、僧能覺,因果雖分,所覺道同,故云一體。道即諸佛果源,眾生心本。極證名佛,始學名僧。僧現學法,終至佛果,若此待僧,豈容輕侮?注中,初教念僧,則三寶備矣。今下,次令念己,與僧不殊。尚當尊己,豈敢慢人?參見《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