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發智論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二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愛敬納息第四

 愛養敬力滅  涅槃蘊究竟
 取遍知三歸  此章願具說

云何愛。答諸愛等愛喜等喜。樂等樂。是謂愛。云何敬。答諸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敬。云何愛敬。答如有一類。於佛法僧。親教軌範。及餘隨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愛樂心悅。恭敬而住。若於是處。有愛及敬是謂愛敬。云何供養。答此有二種。一財供養。二法供養。云何恭敬。答諸有恭敬有恭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恭敬。云何供養恭敬。答如有一類。於佛法僧。親教軌範。及餘隨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施設供養恭敬而住。若於是處。有供養及恭敬。是謂供養恭敬。云何身力。答諸身勇勐強健輕捷。能有所辦。是謂身力。云何身劣。答諸身不勇不勐。不強不健。不輕不捷。無所能辦。是謂身劣。身力身劣。幾處攝。幾識識。答一處攝。謂觸處。二識識。謂身識及意識。如二力士相扠撲時。手腕才交。互知強弱。又如強者執弱者持。力之勝劣。相知亦爾。

云何擇滅。答諸滅是離系。云何非擇滅。答諸滅非離系。云何無常滅。答諸行散壞破沒亡退。是謂無常滅。非擇滅。無常滅。何差別。答非擇滅者。不由擇力。解脫疫癘災橫愁惱種種魔事。行世苦法。非於貪慾調伏斷越。無常滅者。諸行散壞破沒亡退。是謂二滅差別。

如契經說。有二涅槃界。謂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云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云何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涅槃當言學耶無學耶。非學非無學耶。答涅槃應言非學非無學。有作是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云何學。謂學得諸結斷。得獲觸證。云何無學。謂無學得諸結斷。得獲觸證。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得諸結斷。得獲觸證。於此義中。涅槃但應言非學非無學。而汝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系得。彼於四諦。未得現觀。修習現觀。得現觀已。證不還果。轉成學耶。答如是。又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系得。後證不還果時。即彼離系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未證不還果。未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彼轉成無學耶。答如是。又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若彼今時成無學者。先應是無學體常住故。未證阿羅漢果。無無學得。已名無學。不應正理。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彼轉成學耶。答如是。又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未退阿羅漢果。無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復次涅槃不應先是非學非無學。後轉成學。先是學。後轉成無學。先是無學。復轉成學。又涅槃不應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若如是者。應成二分諸法。不決定故。應有雜亂。是則不應施設諸法性相決定。佛亦不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性。以涅槃恆是非學非無學諸法決定。無有雜亂。恆住自性。不捨自性。涅槃常住。無有變易。是故涅槃但應言非學非無學。

如契經說。彼成就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云何無學戒蘊。答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云何無學定蘊。答無學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云何無學慧蘊。答無學正見智。云何無學解脫蘊。答無學作意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云何無學解脫智見蘊。答盡智無生智。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有何差別。答無學苦集智。是無學慧蘊。無學滅道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復次無學苦集滅智是無學慧蘊。無學道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復次無學苦集道智。是無學慧蘊。無學滅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是謂差別。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唯一究竟。無別究竟。此中何法名究竟耶。答世尊或時於道說究竟聲。或時於斷說究竟聲。於道說究竟聲者。如世尊說。

 一類聰慢者  不能知究竟
 彼不證道故  不調伏而死

於斷說究竟聲者。如世尊說。

 已到究竟者  無怖無疑悔
 永拔有箭故  彼住後邊身
 此是最究竟  無上寂靜跡
 清淨不死跡  諸相皆盡故

又契經說。有一梵志。名數目連。來詣佛所。請問佛曰。喬答摩尊。教授教誡。諸苾芻等。彼受教已。皆能證得最極究竟涅槃界不。世尊告曰。此事不定。一類能證。一類不能。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有諸外道。雖同施設斷知諸取。而彼不能具足施設。謂但施設斷知欲取見取戒取非我語取。此有何義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率爾說法。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世尊說法。非全無因。或少因故。復有說者。此言顯彼少分斷者。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異生亦有能斷少分。我語取故。然佛世尊。為天人等。無量大眾廣說法要。無倒開示。令隨類解。有諸外道。竊聞佛說蘊界處蓋念住乃至覺支等名。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諸外道。若有得聞欲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欲取。若有得聞見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見取。若有得聞戒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戒取。如多苾芻集在一處有諸外道。來作是言。如喬答摩。為諸弟子。宣說法要。謂作是說。汝等苾芻。應斷五蓋如是五蓋。能染污心。令慧力劣。損害覺分。障礙涅槃。於四念住。應善住心。於七覺支。應勤修習。我等亦能為諸弟子。說此法要。則喬答摩所說法要。與我何別。而今汝等獨歸彼耶。然彼外道。尚不能識五蓋名相。況能了達。住四念住。修七覺支。然竊佛語。故作是說。施設斷取。應知亦然。又如外道摩健地迦。不了自身。眾病所集。剎那不住苦空非我。來詣佛所。鼓腹而言。吾今此身。既無諸病。應知即是究竟涅槃。彼尚不知無病名相。況能了達究竟涅槃。然竊佛語。故作是說。施設斷取。應知亦然。何緣外道。但有施設斷知三取非我語取。答彼於長夜。執有真實。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彼既執有真實。我等寧肯施設斷我語取。說同施設斷知諸取。斯有何義。答是佛世尊。隨彼言說。如世尊說。彼諸外道。施設實有有情斷壞。然依勝義。無實有情。但隨彼言。而作是說。此亦如是。故無有過。如契經說。有二遍知。謂智遍知。及斷遍知。云何智遍知。答諸智見明覺現觀。是謂智遍知。

云何斷遍知。答諸貪永斷。瞋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謂斷遍知。世尊或時於智說遍知聲。或時於斷說遍知聲。於智說遍知聲者。如伽他說。

 儒童賢寂靜  能益諸世間
 有智能遍知  貪愛生眾苦
 有智言應作  不作不應言
 智者應遍知  有言無作者

於斷說遍知聲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當為汝說。所遍知法。遍知自性。能遍知者。所遍知法。謂五取蘊。遍知自性。謂貪永斷。瞋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能遍知者。謂阿羅漢。諸漏永盡不執如來死後有等。不應記法。

諸歸依佛者。何所歸依。答若法實有現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佛陀。歸依彼所有無學成菩提法。名歸依佛。諸歸依法者。何所歸依。答若法實有現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達磨。歸依如是愛盡離滅涅槃。名歸依法。

諸歸依僧者。何所歸依。答若法實有現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僧伽。歸依彼所有學無學成僧伽法。名歸依僧。

雜蘊第一中無慚納息第五

 黑白二根心  掉悔惛睡夢
 蓋無明不共  此章願具說

云何無慚。答諸無慚無所慚無異慚。無羞無所羞無異羞。無敬無敬性。無自在無自在性。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謂無慚。

云何無愧。答諸無愧無所愧無異愧。無恥無所恥無異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畏。是謂無愧。無慚無愧。有何差別。答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如是差別。

云何慚。答諸有慚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所羞有異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

云何愧。答諸有愧。有所愧有異愧。有恥有所恥有異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深見怖畏。是謂愧。慚愧何差別。答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深見怖畏是愧。如是差別。

云何增上不善根。答諸不善根。能斷善根及離欲染時。最初所捨。云何微俱行不善根。答諸不善根離欲染時。最後所捨。由捨彼故。名離欲染。云何欲界增上善根。答菩薩入正性離生時。所得欲界現觀邊世俗智。及如來得盡智時。所得欲界無貪無瞋無癡善根。云何微俱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由捨彼故。名斷善根。

諸心過去彼心變壞耶。答諸心過去。彼心皆變壞。有心變壞。彼心非過去。謂未來現在貪瞋相應心。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設被怨賊鋸解汝身。或諸支節。汝等於彼。心勿變壞。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心變壞。及出惡言。於自所求。深為障礙。又世尊說。汝等苾芻。於妙欲境。不應發起變壞之心。諸心染著彼心變壞耶。答諸心染著。彼心皆變壞。有心變壞。彼心非染著。謂過去貪不相應心。及未來現在瞋相應心。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設被怨賊廣說乃至。於自所求。深為障礙。

云何掉舉。答諸心不寂靜。不止息。輕躁掉舉。心躁動性。是謂掉舉。云何惡作。答諸心燋灼懊變惡作。心追悔性。是謂惡作。諸心有掉舉彼心惡作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心有掉舉非惡作相應。謂無惡作心有躁動性。有心有惡作非掉舉相應。謂無染污心有追悔性。有心有掉舉亦惡作相應。謂染污心有追悔性。有心無掉舉亦非惡作相應。謂除前相。

云何惛沉。答諸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調柔。心不調柔。身[夢-夕+登]瞢。心[夢-夕+登]瞢。身憒悶。心憒悶。心惛重性。是謂惛沉。

云何睡眠。答諸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是謂睡眠。諸心有惛沉彼心睡眠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心有惛沉非睡眠相應。謂無睡眠心有惛沉性。有心有睡眠非惛沉相應。謂無染污心有睡眠性。有心有惛沉亦睡眠相應。謂染污心有睡眠性。有心無惛沉亦非睡眠相應。謂除前相睡眠。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睡眠應言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善。謂善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云何不善。謂不善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云何無記。謂無記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

夢中當言福增長耶。非福增長耶。非福非非福增長耶。答夢中應言或福增長。或非福增長。或非福。非非福增長。福增長者。如有夢中佈施作福受持齋戒。或餘隨一福相續轉。非福增長者。如有夢中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故妄語。飲諸酒。或餘隨一非福相續轉。非福非非福增長者。如有夢中非福非非福相續轉。夢名何法。答諸睡眠時。心心所法。於所緣轉。彼覺已隨憶。能為他說我已夢見如是如是事。是謂夢。

如契經說。有五蓋。為五蓋攝諸蓋。為諸蓋攝五蓋答諸蓋攝五蓋。非五蓋攝諸蓋。不攝何等。謂無明蓋。如世尊說。

 無明蓋所覆  愛結所繫縛
 愚智俱感得  如是有識身

諸蓋彼覆耶。答應作四句。有蓋非覆。謂過去未來五蓋。有覆非蓋。謂除五蓋。諸餘煩惱現在前。有蓋亦覆。謂五蓋隨一現在前。有非蓋非覆。謂除前相。諸欲界系。無明隨眠。彼一切不善耶。答諸不善無明隨眠。皆欲界系。有欲界系無明隨眠非不善。謂欲界系。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諸色無色界系無明隨眠。彼一切無記耶。答諸色無色界系。無明隨眠。皆是無記。有無記無明隨眠。非色無色界系。謂欲界系。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諸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彼皆是遍行耶。答諸是遍行無明隨眠。皆見苦集所斷有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諸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彼皆非遍行耶。答諸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皆非遍行。有非遍行無明隨眠。非見滅道所斷。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云何不共無明隨眠。答諸無明於苦不了。於集滅道不了。云何不共掉舉纏。答無不共掉舉纏。

雜蘊第一中相納息第六

 二三相同異  老死無常強
 三相一剎那  此章願具說

色法生住老無常。當言色耶非色耶。答應言非色。非色法生住老無常。當言非色耶色耶。答應言非色。有見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見耶無見耶。答應言無見。無見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見耶有見耶。答應言無見。有對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對耶無對耶。答應言無對。無對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對耶有對耶。答應言無對。有漏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漏耶無漏耶。答應言有漏。無漏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漏耶有漏耶。答應言無漏。有為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為耶無為耶。答應言有為。無為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為耶有為耶。答應言無為法。無生住老無常。過去法生住老無常。當言過去耶未來現在耶。答應言過去。未來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未來耶過去現在耶。答應言未來。現在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現在耶過去未來耶。答應言現在。善法生住老無常。當言善耶不善無記耶。答應言善不善法生住老無常。當言不善耶善無記耶。答應言不善。無記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記耶善不善耶。答應言無記。欲界系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欲界系耶色無色界系耶。答應言欲界系。色界系法生住老無常。當言色界系耶欲無色界系耶。答應言色界系。無色界系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色界系耶。欲色界系耶。答應言無色界系。學法生住老無常。當言學耶無學非學非無學耶。答應言學。無學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學耶學非學非無學耶。答應言無學。非學非無學法生住老無常。當言非學非無學耶學無學耶。答應言非學非無學。見所斷法生住老無常。當言見所斷耶修所斷不斷耶。答應言見所斷。修所斷法生住老無常。當言修所斷耶見所斷不斷耶。答應言修所斷。不斷法生住老無常。當言不斷耶見修所斷耶。答應言不斷。

云何老。答諸行向背熟變相。是謂老。云何死。答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同分。移轉壞沒。捨壽暖命根。滅棄諸蘊。身殞喪。是謂死。云何無常。答諸行散壞破沒亡退。是謂無常。死無常何差別。答諸死是無常。有無常非死。謂除死餘行滅。業力強耶。無常力強耶。答業力強。非無常力。有作是說。無常力強。非業力。所以者何。業亦無常故。於此義中。業力強。非無常力。所以者何。業能滅三世行。無常唯滅現在行故。

如世尊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一剎那中。云何起。答生。云何盡。答無常。云何住異。答老。

雜蘊第一中無義納息第七

 無義念無相  知法輪漏盡
 多欲足滿養  此章願具說

如世尊說。

 修諸餘苦行  當知無義俱
 彼不獲利安  如陸揮船棹

何故世尊。作如是說。修餘苦行無義俱耶。答彼行趣死近死至死。非如是苦行能超越死故。又世尊說。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

云何名住。對面念耶。答修觀行者。繫念眉間。或觀青淤。或觀膖脹。或觀膿爛。或觀破壞。或觀異赤。或觀被食。或觀分離。或觀白骨。或觀骨瑣。此等名為住對面念。又世尊說。大目乾連。底沙梵天。不說第六無相住者耶。

云何名第六無相住者耶。答隨信行。隨法行。名為第六無相住者。所以者何。此二無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設。在此在彼。若苦法智忍。若苦法智。廣說乃至。若道類智忍。以此無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設在此在彼。故名第六無相住者。

如契經說。佛轉法輪。憍陳那等苾芻。見法地神藥叉。舉聲遍告。世尊。今在婆羅痆斯仙人鹿苑。三轉法輪。具十二相。為彼地神有正智見。知佛轉法輪。苾芻見法不。答無。彼云何知。答信世尊故。謂佛起世俗心。我轉法輪。苾芻見法。由是彼知。或佛告他。我轉法輪。苾芻見法故。彼得聞。或從大德天仙所聞。或彼尊者憍陳那等。起世俗心。佛轉法輪。我等見法。由是彼知。或彼告他。地神得聞。又契經說。有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三十三天。數數雲集善法堂中。稱說某處有某尊者。或彼弟子。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正信出家。勤修聖道。諸漏已盡證得無漏。心慧解脫。於現法中。能自通達。證具足住。又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為彼諸天有正智見。知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盡不。答無。彼云何知。答信世尊故。謂佛起世俗心。是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由是彼知。或佛告他。是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故彼得聞。或從大德天仙所聞。或彼尊者。起世俗心。我已漏盡得阿羅漢。由是彼知。或彼告他。諸天得聞。

如契經說。摩揭陀國。諸輔佐臣。或是化法調伏。或是法隨法行。云何彼名化法調伏。云何彼名法隨法行。答若在天中。而見法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而見法者。名法隨法行。復次若不受持戒。而見法者。名化法調伏。若受持戒。而見法者。名法隨法行。云何多欲。答諸欲已欲當欲。是謂多欲。云何不喜足。答諸不喜不等喜。不遍喜。不已喜。不當喜。是謂不喜足。多欲不喜足何差別。答於未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希求尋索思慕方便。是謂多欲。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復希復欲復樂復求。是謂不喜足。如是差別。云何少欲。答諸不欲不已欲不當欲。是謂少欲。

云何喜足。答諸喜等喜遍喜。已喜當喜。是謂喜足。少欲喜足何差別。答於未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不希不求不尋不索不思慕不方便。是謂少欲。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不復希不復欲。不復樂不復求。是謂喜足。如是差別。云何難滿。答諸重食重噉多食多噉大食大噉。非少能濟。是謂難滿。云何難養。答諸饕餮極饕餮。耽極耽。嗜極嗜。好咀嚼。好甞啜。選擇而食。選擇而噉。非趣能濟。是謂難養。難滿難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云何易滿答諸不重食。不重噉。不多食。不多噉。不大食。不大噉。少便能濟。是謂易滿。云何易養。答諸不饕餮。不極饕餮。不耽不極耽不嗜。不極嗜。不好咀嚼。不好甞啜。不選擇而食。不選擇而噉。趣得便濟。是謂易養。易滿易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

 思尋掉等別  愚知憍慢害
 多行根性邪  此章願具說

云何思。答諸思等思增思。思性思類。心行意業。是謂思。云何慮。答諸慮等慮增慮。稱量籌度觀察。是謂慮。思慮何差別。答思者業。慮者慧。是謂差別。云何尋。答諸心尋求辯了顯示。推度搆畫。分別性。分別類。是謂尋。云何伺。答諸心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是謂伺。尋伺何差別。答心麁性名尋。心細性名伺。是謂差別。云何掉舉。答諸心不寂靜。不止息。躁動掉舉。心躁動性。是謂掉舉。云何心亂。答諸心散亂流蕩不住。非一境性。是謂心亂。掉舉心亂。有何差別。答不寂靜相名掉舉。非一境相名心亂。是謂差別。

云何無明。答三界無智。云何不正知。答非理所引慧。汝說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有正知而妄語者。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耶。答如是。又何所欲。無有正知而妄語耶。答不爾。應聽我語。若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諸有正知而妄語。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者。則應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若不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者。則不應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諸有正知而妄語。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作如是說。俱不應理。應詰彼言。諸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有正知而妄語者。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耶。答如是。又何所欲。無有正知而妄語耶。答不爾。應聽我說。若言一切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諸有正知而妄語。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者。則應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若不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者。則不應言一切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諸有正知而妄語。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作如是說。亦俱不應理。云何憍。答諸憍醉極醉悶極悶。心傲逸。心自取。是謂憍。云何慢。答諸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是謂慢。憍慢何差別。答若不方他。染著自法。心傲逸相。名憍。若方於他。自舉恃相。名慢。是謂差別。若起增上慢。我見苦是苦或見集是集。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緣。得諦順忍。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顯了是苦。集現觀邊者。於集忍樂顯了是集。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間不作意故。見疑不行。設行不覺。便作是念。我於苦見是苦。或於集見是集。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苦。或即緣集。若起增上慢。我見滅是滅。或見道是道。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緣。得諦順忍。滅現觀邊者。於滅忍樂顯了是滅。道現觀邊者。於道忍樂顯了是道。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間不作意故。見疑不行。設行不覺。便作是念。我於滅見是滅。或於道見是道。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生已盡。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生已盡。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生。若起增上慢。我梵行已立。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梵行已立。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所作已辦。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已斷隨眠。已害煩惱。已吐結。已盡漏。所作已辦。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不受後有。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有。云何自謂卑而起慢耶。答如有一類。見他勝己。種姓族類。財位技藝。及田宅等。作是念言。彼少勝我。我少劣彼。然劣於他。多百千倍。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是名自謂卑而起慢。

如契經說。若起欲尋恚尋害尋。或自害。或害他。或俱害。云何欲尋自害。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燋心燋。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憙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云何欲尋害他。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觀視他妻。彼夫見已。心生瞋忿。結恨愁惱。如是害他。云何欲尋俱害。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污奪他妻。彼夫覺已。遂於其妻。及於其人。打縛斷命。或奪財寶。如是俱害。云何恚尋自害。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憙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云何恚尋害他。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斷害他命。如是害他。云何恚尋俱害。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斷害他命。亦復被他斷害其命。如是俱害。云何害尋自害。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燋心燋。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憙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云何害尋害他。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打縛於他。如是害他。云何害尋俱害。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打縛於他。亦復被他之所打縛。如是俱害。

智多耶境多耶。答境多非智。所以者何。智亦境故。智多耶識多耶。答識多非智。所以者何。諸智皆識相應。非諸識皆智相應。忍相應。識非智相應故。有漏行多耶。無漏行多耶。答有漏行多。非無漏行。所以者何。有漏行攝十處二處。少分無漏行。唯攝二處少分故。云何行圓滿。答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云何護圓滿。答無學根律儀。云何異生性。答若於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諸非得已非得當非得。是謂異生性。此異生性。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應言無記。何故異生性非善耶。答善法。或由加行故得。或由餘緣故得。無設加行求作異生。又斷善時。善法皆捨。得諸善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是善性者。斷善根者。應非異生。何故異生性非不善耶。答離欲染時。不善皆捨。得不善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是不善者。諸異生離欲染。應非異生。此異生性。當言欲界系耶。色界系耶。無色界系耶。答應言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何故異生性。非唯欲界系耶。答欲界沒生無色界時。欲界法皆捨。得欲界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唯欲界系者。諸異生欲界沒生無色界。應非異生。何故異生性非唯色界系耶。答色界沒生無色界時。色界法皆捨。得色界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唯色界系者。諸異生色界沒生無色界。應非異生。何故異生性非唯無色界系耶。答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聖道起先辦欲界事。後合辦色無色界事。是故異生性。非唯無色界系。此異生性。當言見所斷耶修所斷耶。答應言修所斷。何故異生性非見所斷耶。答見所斷法皆染污。異生性不染污故。又世第一法正滅。苦法智忍正生。爾時捨三界異生性。得彼不成就性。非於爾時見所斷法而有捨故。異生性名何法。答三界不染污。心不相應行。諸法邪見相應。彼法邪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邪見相應非邪思惟。謂邪見相應邪思惟。及餘邪思惟不相應邪見相應法。有法邪思惟相應非邪見。謂邪思惟相應邪見。及餘邪見不相應邪思惟相應法。有法邪見相應亦邪思惟。謂除邪見相應邪思惟。及除邪思惟相應邪見。諸餘邪見邪思惟相應法。有法非邪見相應亦非邪思惟。謂邪見不相應邪思惟。邪思惟不相應邪見。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諸法邪見相應彼法邪精進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邪見相應非邪精進。謂邪見相應邪精進。有法邪精進相應非邪見。謂邪見及餘邪見不相應邪精進相應法。有法邪見相應亦邪精進。謂除邪見相應邪精進。諸餘邪見相應法。有法非邪見相應亦非邪精進。謂邪見不相應邪精進。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以邪見對邪精進。以邪見對邪念邪定亦爾。如以邪見對邪精進邪念邪定。以邪思惟對邪精進邪念邪定亦爾。諸法邪精進相應彼法邪念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邪精進相應非邪念。謂邪念。有法邪念相應非邪精進。謂邪精進。有法邪精進相應亦邪念。謂邪精進邪念相應。法有法非邪精進相應亦非邪念。謂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以邪精進對邪念。以邪精進對邪定亦爾。如以邪精進對邪念邪定。以邪念。對邪定亦爾。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二

 

上篇:阿毗達磨發智論

下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註音版】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六妙門者。...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金光明懺齋天儀規

一、淨壇: 1、唱誦 瑤天玉露。覺海金波。大千沙界灑...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佛說乳光佛經

佛說乳光佛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海龍王經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行品第一...

【註音版】玉耶經

玉耶經...

【佛教詞典】簏

資持記·釋二衣篇:「簏,即竹箱籠等。」(事鈔記卷三...

【佛教詞典】白蓮寺

位於江蘇清浦縣西、昆山縣南,淀山湖、淀山之側。湖本...

怎樣教育孩子成為陽光孝順的人

問: 我侄子今年十七歲,父母已離異,學習、生活主要...

良因法師:女居士應避免的8種丑態

學習佛教的教義佛法本來是為了尋求解脫,而部分人卻不...

法華會上這五千人為什麼離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賢愚壽夭,富貴貧賤,皆可自作主宰

【原文】 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

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

用智慧水去灌溉這個願

我講一個《法句經》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神通第一的目...

保持一顆自在的心

作為出家人,有時候為了弘法,常常奔波,迎來送往,電...

如何合理分配來之不易的財富

香港華懋集團原主席龔如心於2007年4月3日突然辭世,留...

末世眾生仗自力斷惑證真,甚難甚難

原文: 接手書,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門所以,及與...

佛是不是真的涅槃了呢

佛對待我們一切眾生,就像對待子女一樣,用他的法乳,...

要保護好胃就要吃好早餐

秋天是胃病的好髮季節,要保護好胃就要吃好早餐。 一...

【視頻】《梁皇寶懺》木魚唱誦

《梁皇寶懺》木魚唱誦

【視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法師唱誦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