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九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

 一行六七修  斷正性二智
 二樂異二起  相定出定聞
 定不定覺支  斷知天眼耳
 退得五通果  此章願具說

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若成就空。彼無願耶。答如是。設成就無願。彼空耶。答如是。若成就空。彼無相耶。答若得。設成就無相。彼空耶。答如是。若成就無願。彼無相耶。答若得。設成就無相。彼無願耶。答如是。

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空。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空。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未來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空。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空。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未來空。彼過去現在耶。答有成就未來空非過去現在。有及過去非現在。有及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現在。成就未來空。非過去現在者。謂已得空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不現在前。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空。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現在空。彼過去未來耶。答未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如空歷作六句應知。無願無相亦爾。

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無願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無願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無願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現在無願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願。有及過去非現在。有及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現在。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願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無願耶。答未來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無願耶。答未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現在無願耶。答有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有及未來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未來非現在。有及過去未來現在。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未來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非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未來非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及過去未來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無相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無相耶。答若得。設成就未來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無相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現在無相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有及過去非現在。有及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現在。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無相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有及未來非現在。有及未來現在。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未得無相。及未來非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不現在前。及未來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無相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無相。有及未來非過去。有及過去未來。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無相者。謂空已滅。未得無相。及未來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未來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設成就過去未來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現在無相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有及未來非過去現在。有及未來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未來非現在。有及過去未來現在。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未得無相。及未來非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未來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未來非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及過去未來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如空對無相。應知無願對無相亦爾。如小七。應知大七亦爾。差別者。以二對一。如以過去空過去無願對過去無相有七。

若修空。彼無願耶。設修無願。彼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空非無願。謂已得空現在前。有修無願非空。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有俱修。謂未得空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相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願。有俱不修。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若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願。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若修空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空非無相。謂已得空現在前。若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非無相。有修無相非空。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有俱修。謂未得空現在前。修無相。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願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相。有俱不修。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若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相。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若修無願。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無願耶。答應作四句。有修無願非無相。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及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有修無相非無願。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無願。有俱修。謂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無相。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無願。若未得空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無願無相。有俱不修。謂已得空及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無願無相。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頗有結空所斷非無願無相耶。答無。頗有結無願所斷非空無相耶。答有。謂見集見道所斷結。無願斷。頗有結無相所斷非空無願耶。答有。謂見滅所斷結。無相斷。頗有結空無願所斷非無相耶。答有。謂見苦所斷結。空無願斷。頗有結空無相所斷非無願耶。答無。頗有結無願無相所斷非空耶。答無。頗有結空無願無相所斷耶。答有。謂學見跡修所斷結。空無願無相斷。頗有結非空無願無相所斷而是所斷耶。答有。謂異生所斷結。

云何作意入正性離生。答或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思惟。何系行入正性離生。答欲界系。盡智當言於身循身觀念住耶。乃至當言於法循法觀念住耶。答盡智應言。或於身循身觀念住。或於受。或於心。或於法。循法觀念住。如盡智。無生智亦爾。

諸無漏初靜慮樂。諸輕安等覺支樂。此何差別。答無差別。諸無漏第二靜慮樂。諸輕安等覺支樂。此何差別。答無差別。

若從等持出。彼所緣耶。設從所緣出。彼等持耶。答應作四句。有從等持出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復思惟此相。入第二靜慮。有從所緣出非等持。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慮。復思惟餘相。有從等持出亦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思惟餘相。入第二靜慮。有非從等持出亦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住經多時。如說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處。彼依何定。得阿羅漢果。答無漏無所有處。

如說尊者大目乾連言。具壽我自憶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枳尼池側有眾多龍象哮吼等聲。彼尊者為在定聞。為起定耶。答起定聞非在定。

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耶。答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有非聰慧無明趣而非不定。謂邪定。諸定。彼一切聰慧明趣耶。答諸聰慧明趣彼一切定有定。彼非聰慧無明趣。謂邪定。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覺支耶。答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覺支。有不成就等覺支而非不定。謂邪定。諸定。彼一切成就等覺支耶。答諸成就等覺支。彼一切定。有定而不成就等覺支。謂邪定。

諸成就等覺支。彼成就無漏法耶。答諸成就等覺支。彼成就無漏法。有成就無漏法非等覺支。謂諸異生。諸不成就等覺支。彼不成就無漏法耶。答無不成就無漏法。有不成就等覺支。謂諸異生。諸得等覺支。彼得無漏法耶。答諸得等覺支。彼得無漏法。有得無漏法非等覺支。謂諸異生。諸捨等覺支。彼捨無漏法耶。答無全捨等覺支。亦無全捨無漏法。諸退等覺支。彼退無漏法耶。答無全退等覺支。亦無全退無漏法。

諸未斷。彼未遍知耶。答諸未遍知。彼未斷。有未斷非未遍知。謂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諸已斷。彼已遍知耶。答諸已斷。彼已遍知。有已遍知非已斷。謂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

諸有此生眼不見色。彼依何法。引發天眼耶。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餘生中。眼曾見色。彼依此故。引發天眼。諸有此生。耳不聞聲。彼依何法。引發天耳耶。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餘生中。耳曾聞聲。彼依此故。引發天耳。何故異生退時。見修所斷結增益。世尊弟子退時。唯修所斷結增益耶。答異生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俱增益。世尊弟子。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餘道。斷修所斷結。彼於餘道。有退有不退。世尊弟子。設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者。彼亦無退。何故上三果有退。非預流果耶。答修所斷結。依有事起。謂有淨相。有不淨相。彼由非理。作意觀淨相時。便於不淨想退。見所斷結。依無事起。無有一法是我我所。可令彼觀於無我見退。

退上三果時。諸所得無漏根力覺支道支。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應言曾得得。無色界沒。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善不善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應言善染污法曾得得。異熟法未曾得得。無色界沒。生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善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應言善染污法曾得得。異熟法未曾得得。色界沒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等如無色界沒生欲界說。

依初靜慮。引發神境通道時。彼極遠至何處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天耳通道時。彼極遠聞。何系聲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他心通道時。彼極遠知何繫心心所法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宿住隨念通道時。彼極遠憶。何系宿住事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天眼通道時。彼極遠見。何系色耶。答乃至梵世。如依初靜慮。乃至依第四靜慮。各隨自處。廣說亦爾。

若於苦思惟苦。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系苦。答無色界系苦。若於集思惟集。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系集。答無色界系集。若於滅思惟滅。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系諸行滅。答或欲界系。或色無色界系諸行滅。若於道思惟道。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系諸行能斷道。答或欲界系。或色無色界系諸行能斷道。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

 念住有六門  如實知有八
 貪瞋癡增減  死受涅槃心
 弟子先涅槃  佛涅槃出定
 四有三有行  此章願具說

四念住。謂身受心法念住。若修身念住。彼受耶。設修受念住。彼身耶。答應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受。謂已得身念住現在前。有修受念住非身。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現在前。修受非身。有俱修。謂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現在前。修身受。有俱不修。謂已得心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受。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如身念住受念住。應知。身念住心念住亦爾。若修身念住。彼法耶。設修法念住。彼身耶。答應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法。謂已得身念住現在前。有修法念住非身。謂已得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修法非身。有俱修謂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修身法。有俱不修。謂已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若修受念住。彼心耶。設修心念住。彼受耶。答應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心。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有修心念住非受。謂已得心念住現在前。有俱修。謂未得身受心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心。有俱不修。謂已得身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受心。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若修受念住。彼法耶。設修法念住。彼受耶。答應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法。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有修法念住非受。謂已得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受。有俱修。謂未得身受心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有俱不修。謂已得身心念住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如受念住法念住。應知。心念住法念住亦爾。

於身修身觀念住。當言法類世俗苦集道智。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當言樂喜捨根相應。當言空無願三摩地俱。當言緣欲色界系及不系。於受修受觀念住。當言法類他心世俗苦集道智。當言有尋有伺等三。當言樂喜捨根相應。當言空無願三摩地俱。當言緣三界系不系。如於受。於心亦爾。於法修此觀念住。當言法類他心世俗苦集滅道智。當言有尋有伺等三。當言樂喜捨根相應。當言空無願無相三摩地俱。當言緣三界系不系。如說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受苦受時。如實知我受苦受。此一智。謂世俗。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受。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及苦心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受樂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受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及苦無味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受樂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受樂耽嗜依受苦耽嗜依受不苦不樂耽嗜依受及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受樂出離依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如說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此一智。謂世俗。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有貪心離貪心。應知。有癡心。離癡心。染心不染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小心大心。掉心不掉心。不寂靜心寂靜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脫心解脫心亦爾。有瞋心。如實知有瞋心。此一智。謂世俗。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此三智。謂法世俗道。

如說有內貪慾蓋。如實知有內貪慾蓋。此一智。謂世俗。無內貪慾蓋。如實知無內貪慾蓋。此三智。謂法世俗道。如未生內貪慾蓋而生。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生已便斷。斷已後不復生。如實知。此三智。謂法世俗道。如貪慾蓋。應知。瞋恚惛沉睡眠掉舉惡作疑蓋亦爾。如說有內眼結。如實知有內眼結。此一智。謂世俗。無內眼結。如實知無內眼結。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未生內眼結而生。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生已便斷。斷已後不復生。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眼結。應知。耳身意結亦爾。鼻舌結如蓋說。

如說有內念等覺支。如實知有內念等覺支。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無內念等覺支。如實知無內念等覺支。此一智。謂世俗。如未生念等覺支而生。生已住不忘。令圓滿倍增廣智作證。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念等覺支。應知擇法精進喜安定捨等覺支亦爾。

如說等隨觀自貪瞋癡增。云何貪瞋癡增。答有下貪瞋癡纏故中。有中故上。是謂增。如說等隨觀自貪瞋癡減。云何貪瞋癡減。答無上貪瞋癡纏故中。無中故下。是謂減。

云何死邊際受。答由此末摩斷命根滅。齊何當言死邊際受。答齊此末摩斷命根滅。何處攝。答法處。幾識相應。答身識意識。初末摩斷受。身識相應。最後受。意識相應。

阿羅漢般涅槃心。當言善耶無記耶。答當言無記。

何故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佛耶。答彼二尊者。先長夜中。造作增長感無斷業。勿空無果異熟故。復次由法爾故。

如說世尊依不動寂靜定。而般涅槃。世間眼滅。此為在定。為出定耶。答出定。如說四有。謂本有死有中有生有。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云何死有。答死分諸蘊。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諸蘊中間諸有。云何生有。答生分諸蘊。

諸欲有。彼一切五行耶。設五行。彼一切欲有耶。答應作四句。有欲有非五行。謂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有五行非欲有。謂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有欲有亦五行。謂欲界有情。住同分心。有非欲有亦非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若生無色界。諸色有有想天。彼一切五行耶設五行。彼一切色有有想天耶。答應作四句。有色有有想天非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有五行非色有有想天。謂欲界有情。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有色有有想天亦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有非色有有想天亦非五行。謂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若生無色界。諸色有無想天。彼一切二行耶設二行。彼一切色有無想天耶。答應作四句。有色有無想天非二行。謂無想天不得無想。有二行非色有無想天。謂欲界有情。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有色有無想天亦二行。謂無想天得無想。有非色有無想天亦非二行。謂欲界有情。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生無色界。諸無色有。彼一切四行耶。設四行。彼一切無色有耶。答諸四行。彼一切無色有。有無色有非四行。謂無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

頗有有五行耶。答有。謂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頗有有四行耶。答有。謂無色界有情。住同分心。頗有有三行耶。答無。頗有有二行耶。答有。謂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若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頗有有一行耶。答有。謂無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頗有有無行耶。答無。

見蘊第八中三有納息第二

 三有隨眠想  六尋明無明
 對因等有無  此章願具說

諸捨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有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欲有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諸捨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有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諸捨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答如是。設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彼一切捨欲有無色有相續耶。答如是。諸捨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有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諸捨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有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諸捨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有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無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諸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有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謂不命終。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諸捨無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答如是。設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彼一切捨無色有欲有相續耶。答如是。諸捨無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無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有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無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何故欲界隨眠。不於色無色界法隨增耶。答界應雜亂。及應不可施設。離欲染故。何故色界隨眠。不於欲界法隨增耶。答界應雜亂。及彼非此所緣故。何故色界隨眠。不於無色界法隨增耶。答界應雜亂。亦不可知。離色染故。何故無色界隨眠。不於欲界色界法隨增耶。答界應雜亂。及彼非此所緣故。何故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欲界法隨增耶。答此應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緣故。何故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色界法隨增耶。答如前說無色界不遍行隨眠說亦爾。

有十想。謂無常想。乃至滅想。若修無常想。彼思惟無常想耶。答應作四句。有修無常想不思惟無常想。謂緣餘法修無常想。有思惟無常想不修無常想。謂緣無常想修餘想。有修無常想亦思惟無常想。謂緣無常想。修無常想。有不修無常想亦不思惟無常想。謂除前相。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亦爾。餘想亦隨應當知。

若起欲尋。彼思惟欲尋耶。答應作四句。有起欲尋不思惟欲尋。謂緣餘法起欲尋。有思惟欲尋不起欲尋。謂緣欲尋起餘尋。有起欲尋亦思惟欲尋。謂緣欲尋起欲尋。有不起欲尋亦不思惟欲尋。謂除前相。如欲尋。恚尋害尋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亦爾。

諸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耶。答若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有法緣無明不因無明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善行。諸法因明。彼法緣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緣明。有法緣明不因明。謂初明。及諸有漏行。諸法因無明。彼法緣明耶。答若法因無明。彼法緣明。有法緣明不因無明。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善行。諸法因明。彼法緣無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緣無明。有法緣無明不因明。謂初明。及諸有漏行。諸法因無明。彼法不善耶。答若法不善。彼法因無明有法因無明非不善。謂無明異熟。及有覆無記行。諸法因明。彼法善耶。答若法因明。彼法善。有法善不因明。謂初明及善有漏行。頗有法。不因明不因無明。彼法非無因耶。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

見蘊第八中想納息第三

 想心知等四  無緣法見疑
 因道等攝三  此章願具說

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常想生非無常想相應。謂無常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有法無常想相應非無常想生。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有法無常想生亦無常想相應。謂無常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有法非無常想生亦非無常想相應。謂餘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如無常想。乃至滅想亦爾。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常想生非無常想一緣。謂無常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有餘緣。有法無常想一緣非無常想生。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有此緣。有法無常想生無常想一緣。謂無常想現前必滅。無常現前必生。彼有此緣。有法非無常想生亦非無常想一緣。謂餘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有餘緣。如無常想。乃至滅想亦爾。

諸法由心起。非不由心。若時心起。爾時彼法耶。答心先起後彼法。若時心滅。爾時彼法耶。答心先滅後彼法。若時心得。爾時彼法耶。答心先得後彼法。若時心捨。爾時彼法耶。答彼法先捨後乃心。若時心受異熟。爾時彼法耶。答或爾時。或餘時。

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非所作證耶。答有。謂虛空非擇滅。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擇滅。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是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無漏有為法。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是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善有漏行。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非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定所起天眼耳。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非所修非所作證耶。答有。謂除定所起天眼耳。餘無記行不善法。

頗有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異色異受想識異相應行耶。答有。謂五識身。彼相應法。及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意識身。彼相應法。所有生老住無常。此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異色。異受想識。異相應行。此法。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耶。答當言因。當言緣。此法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於善當言善。於不善當言不善。於無記當言無記。此法幾隨眠隨增。幾結系。答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九結系。見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三界有漏緣。及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隨眠隨增。見不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除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餘隨眠隨增。疑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隨眠隨增。疑不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除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餘隨眠隨增。因道緣起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除眼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及耳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乃至除身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及意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九

 

上篇:阿毗達磨發智論

下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翻譯之記 出世智道,亦名為印。此經...

【註音版】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註音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次第初門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

大乘頂王經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

延生普佛儀軌

(一)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四泥犁經

佛說四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大淨法門經

佛說大淨法門經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修行道地經

偷迦遮復彌經晉名修行道地卷第一(並序) 造立《修行道...

【佛教詞典】具支灌頂十支

(名數)大日經具緣真言品,初明具緣,後明真言。具緣...

【佛教詞典】囑累

(術語)囑託以事而累彼也。法華文句中曰:囑是佛所付...

佛門裡不要倡導經懺佛事

隨著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中國佛教事業迅速恢復,蓬勃...

汝若常怕,則著怕魔

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什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

流水下山非有意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

在十月懷胎中,為胎兒增福改業

胎教是非常重要的,而往往被忽視。從佛教的觀點來看,...

文珠法師《三皈五戒的意義》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

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

做工夫人,每被昏散所擾,久便退悔。不知昏散根源,全...

悟道大和尚:念佛法門之精要

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為解粘去縛之第一...

夢裡五家財

這一生都是在做一個夢,在夢境裡面我們常常不知道是夢...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空是什麼意思?

空是什麼?就是緣起無自性。這個不太好懂,第一次聽到...

輪迴故事:晉代名將羊祜找到前世遺物

羊祜(221~278),字叔子,西晉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

世人因財產遭殃的真是很多

大莊嚴經論說:有一次,佛和阿難在舍衛國的曠野中行走...

【視頻】《心經》覺慧兒童合唱團

《心經》覺慧兒童合唱團

【視頻】心經(禪悅心)蓮歌子演唱

心經(禪悅心)蓮歌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