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合理分配來之不易的財富

2011/09/02  大字體  護眼色

香港華懋集團原主席龔如心於2007年4月3日突然辭世,留下千億港元遺產。有關她遺產之爭的報道,佔據了亞洲乃至歐美許多國家媒體的主要位置,可見此消息對社會大眾確實有一定的衝擊力。回想起龔如心與丈夫王德輝歷經數十年的打拼,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王國,卻給她丈夫帶來橫禍,進而引發8年的遺產官司。等到一切回復平靜,有心情支配自己辛勤掙來的財富時,為時已晚,病魔已悄然降臨,最終還是無法逃避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自然規律的支配,又留下了千億遺產的爭奪案。這使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印度古代最偉大的國王——阿育王(約公元前304年至前232年)晚年的苦楚心境。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一生南征北討,統一了印度。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而採用佛法治國,國泰民安,開創了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的一代盛世,他本人也因而深受臣民愛戴,擁有至高無上的權位。然而,到了阿育王晚年,臥病在床,自知不久於人世,向監國太子三波提表達他最後的心願:施舍一些財物,積蓄功德,以求有一個好的來世。但眾臣對太子說:「如果依照大王的心願施舍財物,國庫便會枯竭,今後你靠什麼來治理國家呢?」於是太子便禁止任何人替阿育王把宮中的財寶拿出去施舍。無奈之下,阿育王只能把自己吃飯的金碗佈施給雞園寺;太子見狀,令伺者換用銀器給阿育王進餐,阿育王吃完飯,又將銀器佈施給寺院;太子又令人將阿育王吃飯的碗換成銅器,結果阿育王又將之施舍出去;太子得知後,再令伺者將阿育王進餐的器具換成瓦器。到此時,傷心的阿育王把眾臣叫到跟前,拿?吃剩的半隻庵摩勒果問大家:「你們說,誰是天下的主子?」眾臣齊聲回答:「當然是你大王啦。」阿育王眼中噙淚、心中淌血。自嘲說:「我現在恐怕僅剩下支配半隻水果的權力了。」然後令伺者將之佈施給雞園寺的僧眾。

以上兩則真實的人物故事讓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不少人辛苦了一輩子,只知埋頭積累身外之物,卻不知自己的健康才是最大的資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的健康如同「皮」,票子、位子、孩子、房子、車子等身外之物如同皮上的毛。命都沒有了,身外之物對特定的人而言也隨之而失去了意義。臨命終時,眼看著自己辛苦掙來的錢卻無法享受,更來不及善用自己的資源去做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心有不甘,但又能如何?無論你現在積聚多少財富、官位有多高,臨命終時,一樣也帶不走。由此可見,人生的快樂來自兩個方面。通過科學發明、發展經濟和經商,獲得物質財富,以解決生存問題。另一方面,如何合理分配、善用來之不易的財富。

首先,佛陀在《善生經》中列出了不善用財富的六種行為:一者耽湎於酒,二者賭博,三者行為放蕩,四者沉溺於歌舞娛樂,五者結交惡友,六者懈怠墮落。為什麼呢?

飲酒有六種過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斗諍,四者惡名遍地,五者恚怒粗暴,六者智慧日損。

賭博有六種過失:一者財產日耗,二者雖勝生怨,三者為智者所責,四者眾人不敬信,五者為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

放蕩有六種過失:一者不愛身體,二者不護財產,三者不惜子孫,四者常感驚懼,五者苦惡之事揮之不去,六者喜歡無中生有,惹事生非。

迷於歌舞有六種過失:一者追求靡靡之音,二者沉溺舞蹈,三者沉溺琴瑟樂器裡,並會費時常追尋:講說在何處?鼓樂在何處?聚會在何處?

結交惡友有六種過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喜好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髮他過。

懈怠墮落也有六種過失:一者不肯工作,二者不肯勤修,三者貪圖美味,四者妄念紛飛,五者受人輕視,六者事業無成。

《增支部》中的《虎住者經》(VyagghapajjaSutta)也告訴我們:如果某人想保護他的財富,他就必須戒除如下四件事:縱情於女色,飲酒過度,賭博和結交壞朋友。如此,他的財富才能一天天增長;否則,他的財富將會耗盡,他將會很快成為一貧如洗的人。因此我們在分配財富時,首先必須戒除揮霍浪費,不要把財富用到歪門邪道上去。

其次,佛陀要求我們必須戒除吝嗇。在《相應部》中,佛陀說,世人有下面三種分配財富的方法:

1、以聚積財產為樂事,吝嗇得不願為他人甚至自己花費一分錢,更不做功德。這種人最壞!

2、僅僅把財富用於謀求自身幸福,卻不願為別人花費一分錢,也不做功德。這種人不值得我們倣傚。

3、為人為己謀福利,不斷做功德。這類人又可分為兩種:一些人做以上這些事時希望賺更多的錢或獲得好的名聲;一些人做這些事是因為他們對金錢不貪,全心全意為眾生謀福利,這種人是最理想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由此可見,僅僅把財富用於謀求自身的幸福,卻不願為他人花費一分錢,更不願做功德的人,比掙錢後一文不花的守財奴要好得多。因為也許你的財富是通過正當的渠道合法地賺來的。即使如此,如果你以聚積財產為樂事,吝嗇得不肯為他人甚至自己花費一文,這就等於浪費了你的辛勤勞動。所以最壞的分配財富的方法是積聚財富。因為賺錢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愉快。也就是說人們辛勤勞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聚積財富,而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佛陀明確地教誡我們要盡量避免以上兩種極端:揮霍和吝嗇,合理地使用我們的收入。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有限的財富做更多有益的事。

那麼,如何才能合理地使用我們的財富呢?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依據佛教的緣起法,世間一切事物皆是因緣所生,人間的財富也不例外,主要來源於如下三方面:

1)大自然界的生力:一年四季,春花秋實,土地給我們提供了五穀、水果等豐盛的食物;大地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寶藏;

2)眾人的助力: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我們時常須依靠眾人之助力才能創造和獲得財富;

3)個人辛勤的勞動力。

既然世間的財富來自以上三方面,我們在使用財富時,也必須回饋到以上三方面,才不違背佛教的因果律。

在以上三種財富的來源中,佛教特別強調通過本身辛勤的勞動去獲取財富。因為自然界的生力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充分利用它。例如土地再肥沃,如果我們不在春天播下五穀,深秋來臨之際,田野長滿的只是荊棘野草,而不可能是沉甸甸的谷穗!同樣,地下的寶藏再多,如果我們不去開發它,它將永遠埋藏在地下!其次,眾人的助力也僅僅是一種助緣。例如,如果我們想辦好一個工廠,親朋好友可以幫助我們出謀劃策。若資金不足,別人也可以幫忙解決一部份,但工廠最後能否盈利,還要看我們能否善於管理、努力工作。由此可見,任何一種財富的積累,個人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獲得。因此,分配財富時,首先應該把它用於謀求自身的幸福上去,使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質,以便做好自己的事業,為社會多作貢獻!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理直氣壯地把自己的財富完全用於滿足一己之私慾上去,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財富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大自然,更離不開社會或眾人的幫助,所以在分配財富時,不但要將之回饋大自然,保護賴以居住的環境,更應對父母、師長盡責任和義務,照顧需要幫助的人,回饋社會,才能確保社會的良性發展。譬如說,因貧窮而使青少年無法受良好的教育,必將直接威脅到未來社會的發展。更嚴重的是,社會中窮得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愈來愈多,總有一天,飢餓的人們為了生存,輕則鬧事,嚴重時會造反,直接影響社會的繁榮、穩定。辛苦掙來的錢也許會在一夜間化為烏有。因此愈來愈多人關注財富的合理分配,而提出三種分配的理論: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稱為第一次分配,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收入分配,稱為第二次分配,而個人出於自願,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出去,稱為第三次分配。佛教提倡的佈施,是確保財富良性使用的重要手段,要求人們在因果律的指導下,學會合理分配財富。

在《陀然經》(DhanajaniSutta)中,陀然長老(Dhanajani)和舍利弗(Sariputta)相互間討論了如何分配財富的問題:我們不應完全把財富用於滿足一己之私慾,還必須為社會、為別人謀福利,否則就是沒有把錢用到最恰當的地方。

在《經集》(Suttanipatta)中,佛陀首先告誡信徒,第一重要的是使用我們的財富去照顧好我們的父母。在《墜落經》(ParabhavaSutta)中,佛陀又說,即使是上等種姓的人,如果他不好好照顧自己的父母,就是最下等種姓。他將走各衰敗,不會繁榮。這表明了人們對社會、父母應盡的義務,即金錢必須用到父母和社會中去。

在涅槃經中,佛陀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除了生活所需之外,還應分為四方面:

1、供養父母,撫養妻子;

2、補助僕佣屬下;

3、施予親屬朋友;

4、事奉沙門。

在《增支部》中,我們必須把錢花在五個方面:

1、為了自己的幸福;

2、為了父母親的幸福;

3、為了妻子的幸福;

4、為了朋友和同事們的幸福;

5、供養修行者。

如果一個人這樣做了,他就如同山谷中純潔的湖水,每個人都可以喝上一口,從他那兒獲得利益。否則,他就如同沼澤中的一潭死水,並且四週圍繞著藥叉,誰都不願也不敢到他那兒喝上一口。以上這兩個事例在《中部》和《增支部》中都有詳細的闡明。

在《增支部》中,我們必須把財富用於以下四個方面:

1、首先是為了自己、父母、妻子、朋友、同事和修行者的幸福;

2、為了自己的安全,保護自己;

3、使自己成為佈施者。佈施有五個方面:招待親朋好友、招待客人、為離去的親人做善事、交納政府稅收和供養諸神;

4、供養修行者。

綜上所說,在佛教中,我們應把錢用到下面五方面:

1、自己的幸福;

2、別人的幸福;

3、自我保護;

4、交納國家稅收;

5、積累功德。

保持收支平衡是引導信徙過上幸福、繁榮生活的法寶。我們不應使自己的花費超過自己的收入。在《增支部》的《虎住者經》(Vyagghapajja Sutta)和《長部》的《善生經》(Sigalovada Sutta)中,佛陀都有如何合理分配財富的教導。在《善生經》中,佛陀讓我們把收入分為四部份:

1、日常生活費用;

2、工商投資;

3、供養僧人;

4、儲蓄以防急需。

《雜阿含經》中也有類似的偈語:「一份自食,二份營生業,餘一份密藏,以撫於貧乏。」這首偈子非常重要,盡管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紀就教誨人們這樣做,這對今天來說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它教導我們應合理合法地賺錢,然後將勞動所得的一部份用於擴大再生產,以便賺取更多的錢。同時,我們必須把收入的一部份儲蓄起來,以防急需之用。

綜上所述,我們在分配自己的財富時應當避免兩個極端:吝嗇和揮霍。我們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財富為自己、為別人、為社會謀福利,同時還必須將一部份財富用於回饋自然界,造福子孫後代。

 

現將生財之道、用財之法及其評價詳列如下:

生財之道

1、不合法和暴力

用財之法

A.以聚積財產為樂事,吝嗇得不願為他人甚至自己花費一分錢,更不做功德。評價──最壞

B。自己盡情揮霍、享樂;卻不願為別人花費一分錢,也不做功德。評價──最壞

C。為人為己謀福利,不斷做功德。評價──壞生財之道

2、不合法和暴力與合法和非暴力

用財之法

A。以聚積財產為樂事,吝嗇得不願為他人甚至自己花費一分錢,更不做功德。評價──最壞比1A好

B。為自己幸福而消費;但不願為別人花費一分錢,也不做功德。評價──很壞比1B好

C。為己為人謀福利,不斷做功德。評價──壞比1C好生財之道

3、合法和非暴力

用財之法

A.以聚積財產為樂事,吝嗇得不願為他人甚至自己花費一分錢,更不做功德。評價──不太好

B.為自己幸福而花錢;卻不願為別人花費分文,不做功德。B。為自己幸福而花錢;卻不願為別人花費分文,不做功德。評價──較好

C。為己為人謀福利,不斷做功德。

a)有欲有求。評價──好

b)無慾無求。評價──最好

由以上可見,合法、非暴力地獲取財富,並無私無求地用於為自己、為他人謀福利,而且不斷地做功德,這是佛教中獲取財富和分配財富的最佳境界。因此在佛教中,我們必須合法地、和平地賺錢,然後把它用於自身和別人的幸福,並不斷地做功德。如果某人具備以上這些品質,他就是個理想的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學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財富

雖然學佛與道德、修行並不是對立的,但無始以來的貪心...

財富的來源是佈施

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

阿育王的百億千金供養佈施

佛滅度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一位深信佛法的國王。有...

淺說佛教生財及理財之道

中國人近年在海外對奢侈品的購買力驚人,根據匯豐銀行...

數字是個魔術

數字會說話,數字是個魔術!現在已經到了數碼的時代,...

學佛與賺錢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很多人以為修學佛法就要過極端艱苦的生活,認為賺錢和...

【推薦】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

在風光旖旎的美國海濱城市,生活著一位富裕的華裔女士...

「見財不貪著,才是財佈施」對嗎

問: 見財不貪著,才是財佈施的說法對嗎? 濟群法師答...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人身難得而易失,三途時長而苦重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

寬嚴法師:六度與生死輪迴

有人說,現在的世界是修羅世界。修羅的特性是什麼?就...

堅持念佛定能改變命運

念佛法門,是後世最有效的修行方法:誠心念佛一句,能...

什麼是世俗諦與勝義諦

問: 什麼是世俗諦、勝義諦? 宏海法師答: 世俗諦,...

免費結緣和「無財不養道」衝突嗎

問: 寺院的佛書佛盤為啥免費結緣?真的分文不取嗎?...

為什麼有的聰明人坎坷終身

印光大師文鈔原文: 聰明人,均屬矜誇,暴露,尖酸,刻...

虛雲老和尚的勤奮和嚴謹

虛雲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說非常勤奮、非常節儉、非常慈...

送終的方式和禁忌

每個人都有死亡一天,怎麼去處理死亡是個大問題。奉行...

懂得低頭

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一生功績卓絕,這與他的一...

「十念皆生我國願」該如何理解

阿彌陀佛所發的第十八願就是十念皆生我國願。有時候會...

通過念經來調伏心性

調伏的涵義很多,調伏你剛強的性格,要柔和圓融。不是...

慾海漂流具眾苦

講苦,那佛說了種種方法,斷苦的方法,但是我們用不上...

《善生經》為現代人提供的保富法

追求財富是世人普遍的希望和目標。然而,世間的富人,...

心量要大而自我要小

做更大的事業、追求更大的榮譽、賺更多的錢,每個人都...

口中自然生出八功德水

舍衛國中,有位大富長者的妻子生了一個端正莊嚴的兒子...

彰顯佛的果德

我們今天講這個緣起門裡邊的第三個因緣,叫做顯現他的...

【佛教詞典】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

(經名)五卷,趙宋慈賢譯。佛在舍衛國彌勒菩薩等問佛...

【佛教詞典】諫擯謗法

濟緣記釋云:「即阿濕婆等在羈連聚落,污家惡行;佛令...

【視頻】大安法師《念佛行善,遇難成祥》

大安法師《念佛行善,遇難成祥》

【視頻】淨旭法師《五戒問答》

淨旭法師《五戒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