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戒品第十四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是眾中,我不見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獄行、成畜生行、成餓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謂殺生者也。諸比丘!若有人意好殺生,便墮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以然者,以斷他命故。是故,當學莫殺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殺生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極長。所以然者,以彼不嬈亂故。是故,諸比丘!當學不殺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極為貧匱,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所謂劫盜也。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盜,取他財物,便墮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極為貧匱。所以然者,以斷他生業故。是故,諸比丘!當學遠離不與取。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廣施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廣行佈施,於現世中得色、得力,眾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無量。是故,諸比丘!當行佈施,勿有慳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姦淫,無有淨行,為人所譏,常被誹謗。云何一法?所謂邪淫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淫泆無度,好犯他妻,便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閨門淫亂。是故,諸比丘!常當正意,莫興淫想,慎莫他淫。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他淫,身體香潔,亦無邪想。」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貞潔不淫,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諸比丘!莫行邪淫以興淫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氣臭惡,為人所憎,所謂妄語。諸比丘!若有人妄言、綺語、鬪亂是非,便墮畜生、餓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語故也。是故,當至誠,莫得妄語。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云何為一法?所謂不妄語也。諸比丘!其不妄語者,口氣香芬,名德遠聞。是故,諸比丘!當行莫妄語。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餓鬼、地獄罪。若生人中,狂愚癡惑,不識真偽,所謂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心好飲酒,所生之處,無有智慧,常懷愚癡。如是,諸比丘!慎莫飲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無有一法勝此法者,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云何為一法?所謂不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不飲酒,生便聰明,無有愚惑,博知經籍,意不錯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五地獄經  此名不善行
 五者天及人  令知次第數

增壹阿含經有無品第十五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有此二見。云何為二?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習已、誦已,終不從其法,如實而不知,此則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則犯沙門法;於婆羅門,則犯婆羅門法,此沙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誦讀、諷念,知捨,如實而知,此則沙門持沙門行,婆羅門知婆羅門行,自身取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復受有,如真知之。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彼云何為有見?所謂欲有見、色有見、無色有見。彼云何為欲有見?所謂五欲是也。云何為五欲?所謂眼見色,甚愛敬念,未曾捨離,世人宗奉。若耳聞聲,鼻嗅香,口知味,身知細滑,意了諸法,是謂有見。彼云何名為無見?所謂有常見、無常見、有斷滅見、無斷滅見、有邊見、無邊見、有身見、無身見、有命見、無命見、異身見、異命見,此六十二見,名曰無見,亦非真見,是謂名為無見。是故,諸比丘!當捨此二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為二?所謂法施、財施。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業。云何為二業?有法業、有財業。業中之上者,不過法業。是故,諸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恩。云何為二?所謂法恩、財恩。恩中之上者,所謂不過法恩也。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法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愚者所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是謂,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復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智者所不能辦事亦不成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是故,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當捨離之,當念修行智者二相。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云何為二法?一為智慧,二為滅盡。是謂,比丘!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亦禮如來神廟。云何二法?有力、有無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及如來神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云何為二法?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云何為二?受法教化,內思止觀。是謂,比丘!有此二因二緣起於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見及二施  愚者有二相
 禮法如來廟  正見最在後

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在舍衛城象華園中。是時,尊者難陀在閑靜處,便生是念:「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如來久遠長夜時乃出耳。猶如優曇鉢花時乃出現,此亦如是。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此處亦難遇,一切諸行悉休息止,愛盡無餘,亦無染污,滅盡泥洹。」

爾時,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難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孫陀利釋種女所,飛在虛空,以頌而嗟歎曰:

「汝今發歡喜,  嚴服作五樂;
 難陀今捨服,  當來相娛樂。」

爾時,孫陀利釋種女聞天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便自莊嚴,修飾房舍,敷好坐具,作倡妓樂,如難陀在家無異。爾時,王波斯匿集在普會講堂,聞難陀比丘還捨法服,習於家業。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是時,王波斯匿聞是語已,便懷愁憂,即乘駕白象,往至彼園。到已,便入華象池中,遙見尊者難陀,便前至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難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來至此間,顏色變異?復有何事來至吾所?」

波斯匿報曰:「尊者當知,向在普集講堂,聞尊者捨法服,還作白衣。聞此語已,故來至此,不審尊者何所勅告?」

是時,難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見不聞,大王何故作此語耶?大王!豈不從如來邊聞:我諸結已除,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胞胎,如實而知,今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波斯匿曰:「我不從如來聞難陀比丘生死已盡,得阿羅漢,心得解脫。所以然者,有天來告孫陀利釋種女曰。是時,孫陀利夫人聞此語已,便作倡妓樂,修治服飾,敷諸坐具。我聞此語已,便來至尊者所。」

難陀告曰:「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而不自觀此淫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骨猶如鎖,肉如聚石,猶蜜塗刀,坐貪小利,不慮後患。亦如菓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當還,猶如劍樹之藪,亦如毒害藥,亦如毒藥,如毒華菓,觀此淫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從火坑之欲乃至毒菓,不觀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者,此事不然。以不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不然。彼以作是觀察,解了淫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已解了知淫火所興,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今我,大王!已成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

爾時,王波斯匿心懷歡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難陀曰:「我今無狐疑如毛髮許,方知尊者成阿羅漢,今請辭還,國事眾多。」

難陀對曰:「宜知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波斯匿王去未幾時,時彼魔天來至尊者難陀所,住虛空中,復以此偈向難陀曰:

「夫人面如月,  金銀瓔珞身,
 憶彼姿容顏,  五樂恆自娛。
 彈琴鼓絃歌,  音響甚柔軟,
 能除諸愁憂,  樂此林間為。」

是時,尊者難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覺知此已,復以偈報曰:

「我昔有此心,  淫泆無厭足;
 為欲所纏裹,  不覺老病死。
 我度愛慾淵,  無污無所染;
 榮位悉是苦,  獨樂真如法。
 我今無諸結,  淫怒癡悉盡;
 更不習此法,  愚者當覺知。」

爾時,彼魔行天人聞此語便懷愁憂,即於彼沒不現。

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端正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諸根澹泊,亦難陀比丘是;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正,諸根寂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端正者,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是亦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豬喻,善思念之,吾當演說。」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人喻如烏?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恆習淫欲,作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譏彈:『此人習欲,作諸惡行。』彼作諸惡行已,向人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恆患苦飢,便食不淨,尋即拭[口*雋],恐有餘鳥見言:『此烏食不淨。』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淫欲,作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記識,此人習欲,作諸惡行,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云何名為人如豬。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淫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惡已,不羞恥,此人喻如豬,恆食不淨,臥於不淨,便自跳踉向於餘豬。此亦如是。若有一人習於淫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不能得五欲自娛。』是名為人如豬。是故,諸比丘!當捨遠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人有似驢者,有似牛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驢者?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衣鉢,都違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取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彼作是說:『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猶如驢入牛群之中而自稱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觀其兩耳復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聲各異。爾時,群牛或以角觝,或以腳蹋,或以口嚙者。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了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念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見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爾時彼作是說:『我是沙門。』猶如驢入於牛群,是謂人像驢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應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清淨。彼人便到諸梵行人所,諸梵行人遙以見來,各自揚聲:『善來,同學!』隨時供養,不使有短,猶如良牛入牛眾中,而自稱說:『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聲都悉是牛,諸牛見已,各來舐體。此亦如是,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得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具足,是謂此人像牛者也。如是,諸比丘!當學如牛,莫像如驢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不善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彼:「云何名為不善?云何名為善?所謂殺生為不善,不殺為善。不與取為不善,與取為善。淫泆為不善,不淫為善。妄語為不善,不妄語為善。綺語為不善,不綺語為善。兩舌為不善,不兩舌為善。鬪亂彼此為不善,不鬪亂彼此為善。貪他為不善,不貪他為善。起恚為不善,不起恚為善。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如是,比丘!行此惡已,墮畜生、餓鬼、地獄中。設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諸善趣阿須倫中。是故,當遠離惡行,修習善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與汝等說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義、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謂二法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具足說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為二法?所謂邪見、正見,邪治、正治,邪語、正語,邪業、正業,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是謂比丘名為二法。我今已與汝說此二法,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觀誦,勿有懈惓,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燭明之法,亦當說由燭趣道之業。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燭明者?所謂貪淫、瞋恚、愚癡盡。彼云何名為由燭趣道之業?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由燭趣道之業。我由此已說燭明,亦說由燭趣道之業,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誦,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為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國本所生處。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是梵摩喻弟子。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為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

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云何名之為戒?」

阿那律曰:「不作眾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復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為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天復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跡;
 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以偈告天曰:

「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跡;
 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游,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雲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復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脫。爾時,眾多比丘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難陀、涅槃、烏  驢不善有二
 燭及忍思惟  梵志及羅雲◎

◎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云:「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精舍,持衣鉢,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

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慾盡當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莫數起著想,  恆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  名稱則流佈。
 與人執炬明,  壞於大闇冥;
 天龍戴奉敬,  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  恆復順於法;
 如此智之士,  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勅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於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即從坐起,禮佛足,遶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游於初禪。有覺、有觀息,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游於二禪。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游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游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之心,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恆行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實知之。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習,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漢,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論持禁戒者,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上篇:增壹阿含經

下篇: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佛說寂志果經

佛說寂志果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伏淫經

佛說伏淫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加婆在...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說蟻喻經

佛說蟻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

大法鼓經

大法鼓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

真心直說

真心直說序 或曰。祖師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雲乎。道...

【註音版】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佛說阿難四事經

佛說阿難四事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授居家二眾三皈儀規

出自上海佛學書局《佛教念誦集》...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語經

佛語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教詞典】中台八葉院

為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之一,位於中央。其上有八...

【佛教詞典】天王

欲界六天中最低一層天,在須彌山半腰之四方,有天主四...

正物須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正物須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若離世間證菩提,怎見如...

三法印

第一法印是諸行無常。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連續兩個剎那...

以和為貴有什麼好處呢

「和」是一個極富正能量的字眼。有關「和」的詞彙非常...

為什麼你覺得淨土之法那麼難信

在這個以科技和經濟為主流的當代社會,佛教無可避免地...

好機會往往錯失於一念間

人命在呼吸間,若沒有好好把握時光,寶貴的時間就很容...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執滯之著不可有,執持之著不可無

【原文】 人恆病執著,然亦不可概論。良由學以好成,好...

到了極樂你可以選擇留在那裡,也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晚上不睡叫耗傷陽氣,早上不起叫封殺陽氣

早睡早起佔人體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態、飲食、及時調...

聖嚴法師:不為任何目的而奉獻

以佛教的立場而言,「解脫樂」才是究竟的快樂,而追求...

鏘鏘三人行之肉食還是素食

吃魚比吃肉安全嗎? 竇文濤: 《鏘鏘三人行》,廣美,...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是唐代禪宗高僧,我國禪宗叢林...

【視頻】晚課(福鼎平興寺)

晚課(福鼎平興寺)

【視頻】《佛藏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藏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