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91頁)   更多詞典列表

諸行

(一)指一切有為法。所謂行(梵 sajskāra,...

諸行有為經

梵名 Anityatā-sūtra。全一卷。宋代法...

諸行依果

菩薩依菩薩乘而修行,所得十種功德之一。以菩薩修習之...

諸行往生

為淨土宗所立。謂念佛以外之諸善萬行亦能往生極樂淨土...

諸行無常

梵語 anityāh sarva-sajskārā...

諸佛十樂

即菩薩修學回向道,至遠離憂惱、諸根清淨之時,更發心...

諸佛心陀羅尼經

梵名 Buddha-hrdaya-dhāranī。...

諸佛以蓮華為坐床

蓮華,又作蓮花,表示蓮華藏世界,此世界為報身佛之淨...

諸佛要集經

梵名 Buddha-savgīti。凡二卷。略稱要...

諸佛家

指諸佛所住之處所,亦即極樂淨土。觀無量壽經(大一二...

諸佛常住心

即諸佛所證得常住不變之心。此心非心、意、識之心,乃...

諸佛頂

佛頂,即如來之無見頂相,乃常人所無法見及之殊勝相,...

諸佛菩提

即大菩提,通於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謂能斷一...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梵名 Sarva-buddhāvgavatī-dh...

諸佛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記述佛陀在...

諸佛慧法身經

全一卷。譯者不詳。約為劉宋時(420~479)所譯...

諸佛諮嗟願

又作諸佛稱嘆願、諸佛同讚名字願、諸佛稱名願、諸佛稱...

諸見

即種種邪見,共計六十二種,係古代印度外道之妄執。有...

諸見法界

系天台宗修習止觀所立十法界之一。如維摩詰經所說,以...

諸見境

天台宗所立十種觀境之一。略稱見境。謂得禪者由觀禪定...

諸宗

佛之說教,依不同機緣,而說不同之教法;後世傳衍分宗...

諸宗大綱問答

凡四卷。日本洞徹齋著。日本正德六年(1716)三月...

諸波羅蜜

即六波羅蜜與十波羅蜜之總稱。六波羅蜜指法界次第卷下...

諸波羅蜜依果

菩薩依菩薩乘修行,所得十種功德之一。即謂菩薩究竟修...

諸法

梵語 sarva-dharmāh。又作萬法。現代語...

諸法五位

即以一切諸法歸納為五類。俱舍宗立七十五法,成實宗立...

諸法因緣生

謂諸法依因緣而生。佛教之基本教義謂,凡依緣起法則所...

諸法但名宗

華嚴宗十宗判釋之第六。華嚴宗將佛教教義判釋為十類,...

諸法皆空

謂一切諸法皆非常住而系本來空寂。與「一切皆空」之義...

諸法皆常宗

古代印度外道十六宗之一。又稱計常論、伊師迦外道(梵...

諸法相即自在門

華嚴宗十玄門之一。華嚴宗以十玄門表示四種法界中事事...

諸法寂滅相

全稱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謂諸法原本之體性,乃言語...

諸法無因宗

古代印度外道十六宗之一。又稱無因見論、無因生論。即...

諸法無行經

梵名 Sarva-dharmāpravrtti-n...

諸法無我

謂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並無「我」之實體。即一切法皆...

諸法無相

相,指特質。謂現象界一切萬法皆為因緣假和合而生,實...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凡二卷。南朝陳代慧思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闡說...

諸法實相

諸法,世間與出世間之一切萬法,乃差別之現象、隨緣之...

諸法實相異名

於諸經論中,對一切諸法之真實體相,有各種不同之名稱...

諸相

相,指諸法之形相狀態。諸相乃總稱一切差別之形相事物...

諸乘法數

凡十一卷。明代行深撰。全稱賢首諸乘法數。又稱賢首法...

諸冥

冥,為無知之異稱。諸無知無明能障蔽實義真見,故稱諸...

諸家宗派

全一卷。清代僧守一空成編。光緒十六年(1890)與...

諸家教相同異集

全一卷。日本天台宗圓珍撰。又稱甘露集。收於大正藏第...

諸根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

諸根具足願

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四十一願。又作具足諸根願。...

諸根勝劣智力

梵語 indriya-parāpara-jāna-...

諸執

指九執(九曜)。即日、月、火、水、木、金、土,及羅...

諸教決定名義論

全一卷。慈氏菩薩造,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

諸通

通,自在無礙之義。諸通,指佛、菩薩、外道、仙人等所...

諸尊之面位

諸尊,指密教諸佛、菩薩、明王、天等;金剛界、胎藏界...

諸尊別行護摩秘法

密教修法有諸尊別行與諸尊合行二種護摩法。別行,即對...

諸惡莫作

謂不造作一切惡行。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大二·五五一...

諸著

著,執著。凡夫執於生死,二乘執於涅槃,菩薩執其所證...

諸閑不閑

閑,佛道修行有暇之境界;不閑,有八難等而無暇之境界...

諸嗣宗脈記

凡二卷。譔者不詳。於日本享保三年(1718)印行。...

諸業不休息相

為報身五種相之一。報身,指佛之果報身。寶性論卷四載...

諸經要集

凡二十卷。又稱善惡業報論。唐代顯慶四年(659)道...

諸塵

指能污染真性之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觀普賢菩薩...

諸漏

漏,煩惱之異稱。諸漏,即諸煩惱。總攝三界諸煩惱,稱...

諸說不同記

凡十卷。日本真言宗真寂親王撰。全稱大悲胎藏普通大曼...

諸德福田經

全一卷。略作福田經、諸福田經。西晉法立、法炬合譯。...

諸數

數,法數,即法門之數。諸數,總稱有為之諸法。因諸法...

諸緣

緣,指因緣。諸緣,總稱一切現象世界之因緣。色、香等...

諸蔽

蔽,蔽覆之義。諸蔽,指能蔽覆淨心之慳貪、破戒、瞋恚...

諸趣

眾生所往之國土,名為趣。諸趣,即總稱天、人、阿修羅...

諸學概論

藏語 Dag-yig mkhas-pahi-hby...

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梵語 sarva-dhyāna-vimoksa-s...

諸藏純雜具德門

華嚴宗「古十玄門」之一。華嚴宗以十玄門闡釋法界緣起...

諸願依果

依果,諸行依前起後,或相依互得增長,亦即相依之果。...

諸寶行樹

阿彌陀經載,極樂淨土之寶樹受微風吹動時,能發出各種...

諸蘊

蘊,積聚之義;如五根五境等諸色之積聚,稱為色蘊。諸...

課伽論

為印度外道所立十八大經中「八論」之一。據百論疏卷上...

課誦

即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及梵唄歌讚等法事。...

梵語 māyā 之意譯。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為俱...

諂曲

梵語 vavka, kuhana。為欺瞞他人而故作...

調五事

為天台宗入十乘觀法之前加行之二十五方便五科中之第四...

調牛聚落

梵名 Kalmāsadamya,巴利名 Kammā...

調伏

(一)指內在之調和、控御身口意三業,制伏諸惡行。旨...

調伏羯磨

二種羯磨(永擯羯磨、調伏羯磨)之一。指比丘犯法而未...

調御丈夫

梵語 purusadamyasārathi,巴利語...

調意

調伏意念使不起惡。如以佈施治慳貪,以持戒治破戒,以...

(一)梵語 ?āstra 或 abhidharma...

論力外道

釋尊在世時之一外道。其傳不詳。據大智度論卷十八載,...

論主

指論之作者。或稱論師(通達論藏之義者)。印度天親菩...

論本母

巴利語 abhidhamma-mātikā。為上座...

論佛骨表

為唐代文學家韓愈(768~824)進呈憲宗之陳請書...

論事

巴利名 Kathā-vatthu。音譯迦他跋偷。又...

論宗

指據論而立之宗派。據經而立之宗派則稱為經宗。據日僧...

論家

(一)作論解釋佛經深義者。即指著論書以宣揚教義之印...

論師

(一)為梵語 ābhidhārmika 之意譯。即...

論義

指藉問答以顯揚教義。又作論議、講論、法問、問答。其...

論諍

據傳佛陀入滅後,教團中即有論諍產生。未參加第一次經...

論議

(一)即論義。指藉往覆問答以闡明法門之義理。(參閱...

各方意見衝突不一致時,以言論定其勝負之議論,稱為諍...

諍正理論

全一卷。印度法稱著。為因明七論之一。內容主要闡述真...

誹謗正法

梵語 saddharma-pratiksepa。略...

為「橫」之相對語。有下列三義:(一)以次第而漸進為...

豎出

為「橫出」之對稱。以自力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

豎者

又作立者、豎義。即於論議會上,針對所提出之論題,立...

豎義

又作豎義、豎議、立義。於論議會中,就所定之論題而立...

豎敵

又作立敵。指立者(立論者)與敵者(問難者)。即於議...

賢劫

梵語 bhadrakalpa。音譯陀劫、陂陀劫、...

賢劫十六尊

(一)賢劫出現之十六尊。又稱賢劫十六大菩薩。即密教...

賢劫千佛

指賢劫出現之千佛。或就因位而言,稱為賢劫千菩薩。即...

賢劫千佛名經

全一卷。譯於南朝梁代(502~557)。譯者不詳。...

賢劫經

梵名 Bhadrakalpika-sūtra。凡八...

賢坐

梵語 bhadrāsana。指密教行者修敬愛法或降...

賢豆

梵名 Hindhu。為印度(梵 Indu)之古名。...

賢胄部

賢胄,梵名 Bhadrayānika,巴利名 Bh...

賢首大師傳

全一卷。又稱法藏和尚傳。新羅崔致遠撰。收於卍續藏第...

賢瓶

指能生善福、如意滿足所願之瓶。賢,善之義。以瓶中能...

賢愚經

梵名 Damamūka-nidāna-sūtra。...

賢聖

賢(梵 bhadra)與聖(梵 ārya)之併稱。...

賢寬

(?~1326)元代臨濟宗僧。和州(安徽)含山人,...

賢護菩薩

賢護,梵名 Bhadra-pāla。為八大菩薩之...

賣僧

指禪林中從事買賣之僧侶。又稱墮落僧。後轉指阿諛他人...

賜紫

「賜紫衣」之略稱。我國古代朝廷敕賜臣下服章以朱紫為...

質多

梵語 citta,巴利語同。意譯為心。又作質多耶、...

質直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達諸法實相,故質直心為修行者必...

質礙

具有色法(物質)之性質者,因其具有質量,而與他物相...

赭時國

赭時,梵名 Chaj。西域諸國之一。大唐西域記卷一...

梵語 gati,巴利語同。意譯道。指眾生以自己所作...

踏床

指設於座席之前可供放置雙足之小台。又作踏床、踏子、...

輪王寺

(一)位於日本[析-T+萬]木縣日光市。為日本天台...

輪相

(一)指塔頂上之輪盤形建築。又作相輪、承露盤、輪蓋...

輪差

又作輪番。指相互交替輪值管理寺院之職僧。禪林象器箋...

輪回

梵語 sajsāra。音譯僧娑洛。謂眾生由惑業之因...

輪換主神教

即十九世紀著名比較宗教學者穆勒(Myller, F...

輪埵

為佛八十種好之第四十二。即指相好莊嚴之圓輪耳埵。大...

輪藏

將藏經樓中所使用之書架,設置機輪便於旋轉,稱為輪藏...

輪寶

梵語 cakra-ratna,巴利語 cakka...

適化無方

指隨機教化眾生而不拘泥特定之方式。謂菩薩出入生死,...

適莫

適,指適意;莫,指不適意。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

悉曇字 (?ca)。四十二字門之一。離變遷、不動之...

遮文荼

梵名 Cāmundā。為密教焰摩天之眷屬,居七母天...

遮末羅洲

遮末羅,梵名 Cāmara。為南贍部大洲的二中洲(...

遮吒迦鳥

遮吒迦,梵語 cātaka。學名 Cucculus...

遮戒

遮,制止之意。指對輕罪之禁戒。又作息世譏嫌戒、新戒...

遮那圓頓

遮那,為毗盧遮那之略稱,為佛之報身或法身;圓頓,指...

遮那業

為日本天台法華圓宗學生所必修學的兩業之一,為「止觀...

遮情表德

遮情與表德之併稱。藉否定(遮遣)迷情(即錯誤之見解...

遮惡

謂可制止不犯之過錯,指輕罪而言。為「性惡」之對稱。...

遮照

破除一切事物,而歸於真空,稱為遮;以智慧照見事物之...

遮罪

為「性罪」之對稱。違犯遮戒(因應時間、地點、情況所...

遮詮表詮

遮詮與表詮之併稱。(一)通用於佛教各宗派。於華嚴宗...

遮斷

指遮止一時之煩惱,使不生起。為「永斷」之對稱。成實...

遮羅頗國

遮羅頗,巴利名 Allakappa。為鄰接於摩揭陀...

遮魔

為魔名之一。據奮迅王問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光明無垢...

遷化

略作化。指僧侶之示寂,有遷移化滅之義。或謂有德之人...

鄰近釋

梵語 avyayī-bhāva。為梵語之不變化合成...

鄰阿伽色

梵語 agha-sāmantaka。意謂接鄰阿伽之...

鄰單

在僧堂與眾寮中,與自己比鄰之左右單位。又稱鄰位、連...

鄰極

指鄰接極果之位者。如等覺位僅次於妙覺位(最高佛位)...

鄭娘

為唐朝中葉時,歸依禪宗,而屬南嶽系統下之禪者。其生...

鄧尉山聖恩寺志

凡十八卷。明代周永年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

閱藏知津

凡四十八卷。明末天台宗蕅益智旭(1599~1655...

震旦

梵名 Cīna-sthāna,巴利名 Cīna,或...

震旦三玄

指我國諸子百家主要教說中之周易、老子、莊子。華嚴玄...

震華

(1908~1947)江蘇興化人。幼年出家於鄉里之...

鞏縣石窟

位於河南洛陽東方(嵩山之北)鞏縣城西北砂岩石斷崖之...

養因

梵語 upabrjhana。乃長養一切物之原因,即...

駝山石窟

駝山位於山東雲門山之傍,其南面有大小石窟五座及摩崖...

駐錫

又作掛搭、掛錫。原指懸掛錫杖之意;禪林中,轉指僧侶...

駒澤大學

位於日本東京都世田谷區深澤町一丁目,為日本曹洞宗所...

發塔

指供養佛陀頭髮之塔。十誦律卷五十六(大二三·四一五...

髮際

額頭上部之髮根處,稱為髮際。佛三十二相中之廣長舌相...

發頭

禪林中,司理剃髮之職僧。每月之四、九、十四、十九、...

佈施之意。為我國雲南德宏地區信奉佛教之傣族用語。類...

魯任寺

魯任,西藏名 Rwa-sgrev。位於拉薩東北旁多...

魯祖家風

又作魯祖面壁。魯祖,指唐代池州魯祖山之寶雲禪師。寶...

魯梅楚臣喜饒

又稱盧梅慧戒。西藏前藏地方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魯達羅

梵名 Rudra。為大自在天之別名,乃司掌風雨雷電...

墨鬍子

新羅僧。又作黑鬍子。據海東高僧傳卷一阿道傳載,新羅...

墨梅衣

墨梅,為梅花中之變形者。墨梅衣即指變形之袈裟或有違...

墨跡

一般謂之墨跡、書跡、手跡。又作墨跡。指用墨筆直接書...

墨禪

清末民初僧。浙江人。生卒年不詳。武昌佛學院學僧。民...

墨譜

記錄梵唄之音譜。又作博士。因此類音譜系明示五音之區...

齒木

梵語 danta-kāstha,巴利語 danta...

梵語 mada,巴利語同。音譯末陀。心所名。俱舍七...

憍屍迦

梵名 Kau?ika。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又稱...

憍奢耶衣

憍奢耶,梵語 kau?eya,巴利語 kossey...

憍梵波提

梵名 Gavājpati,巴利名 Gavajpat...

憍陳如

梵名 Kaundinya,巴利名 Kondaa。佛...

憍慢

梵語 adhi-māna,巴利語同。指自高傲物之心...

憍賞彌國

憍賞彌,梵名 Kau?āmbī,巴利名 Kosa...

憍曇彌

梵名 Gautamī,巴利名 Gotamī。即佛陀...

憍薩羅國

憍薩羅,梵名 Ko?alā, Kau?ala,巴利...

樗蒲

博戲之名。又作摴蒱。此物或如棗核狀。擲樗蒲賭之,以...

澍庵

清代僧。幼粗率獷蕩,及長,遊惰無賴,出家後放縱如故...

磔迦國

磔迦,梵名 Takka。又作礫迦國。為北印度之古國...

箬庵通問

(1604~1655)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江蘇吳江松...

佈施之意。我國雲南瀾滄江下游地區信仰佛教之傣族人,...

鄯善國

西域之古國。又稱樓蘭、禪善、納縛波。位於新疆羅布泊...

頞部曇

梵語 arbuda。巴利語 abbuda。又作遏部...

頞濕縛羯拏山

頞濕縛羯拏,梵名 A?vakarna,巴利名 As...

儒佛問答

全一卷。日人林道春撰。記述頌祐針對以儒學之觀點問難...

儒教

指儒家之教化。亦即孔子(552 B.C.~479 ...

儒童

梵語 mānava,或 mānavaka,巴利語同...

儒童菩薩

(一)釋尊前生為菩薩時之名。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