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佛光大辭典】(第92頁)
更多詞典列表
儐荼波多
梵語 pindapāta。又作賓荼波底迦、賓荼夜。...
凝然
(1240~1321)日本華嚴宗僧。伊勢(愛媛縣)...
凝然常
凝然常住之意。又稱本性常、自性常。佛三身中,自性身...
器
(一)原為一切用具之總稱,即可供容盛物品或使用之具...
器手天
梵名 Karotapāni。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部眾之...
器手天後
梵名 Karotapāninī。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部...
器世間
梵語 bhājana-loka。三世間之一。又作器...
器世間清淨
二種清淨之一。指阿彌陀佛淨土之莊嚴功德。眾生世間為...
器世間說法三義
據華嚴經疏卷八所載,器世間之說法有下列三義:(一)...
器朴
比喻眾生根機之用語。出於善導觀經疏定善義。器為曲木...
器朴論
凡三卷。日本時宗第七祖托何(或稱托阿)著。敘述時宗...
器界說
華嚴經中五類說法之一。器界,指有情所依處之山河、大...
器量
本指器物之容量,引申指人之才識、度量。據最勝王經卷...
噱叉河
噱叉,梵名 Vaksu。又作婆輸河、婆叉河、博叉河...
壁定
比喻定如牆壁,故稱壁定。定如壁,惡覺如風,壁定堅固...
壁觀
(一)面壁靜觀之意。梁時,菩提達摩於嵩山少林寺面壁...
壇
梵語 mandala 之意譯。音譯作曼荼羅。「曼荼...
壇上禮
日本曹洞宗授戒會之法式。即由啟建日至登壇夜之間,每...
壇行事
為密教修法會時,在道場內監督法事,負責指揮莊嚴道場...
壇場
有二義:(一)指佛家說教法之場所。(二)密教之曼荼...
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略稱。為禪宗六祖慧能於韶州大梵寺...
學
(一)指實地修行實踐。亦即研究真理,以斷妄惑。即修...
學人
(一)梵語 ?aiksa,sacchisya,巴利...
學生
指從事於研究學問之人。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受戒軌則...
學匠
指學徒、學生。師稱師匠,故學生稱為學匠。又指有學問...
學地
指修學佛道時,尚殘留有餘地之修行境地。就小乘而言,...
學佛大悲心
學習佛之大慈悲心,共施救濟,以助其化。為真實僧寶所...
學戒
菩薩欲成就六度所修六事之一。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
學定堅固
五五百年之一。又稱禪定堅固。佛陀入滅後,以五百年為...
學法灌頂
為密教修行者正式取得弟子位之儀式。又作受明灌頂、受...
學侶
指有學問之僧侶。在日本,南都諸寺及高野山對於學僧,...
學徒
又作學者、學人。指從師受業之人。於禪宗指學道修禪者...
學悔
指犯殺、盜、淫、妄四波羅夷罪之一而後懺悔之比丘。犯...
學海
南北朝北周僧。又稱曇顯。博通經藏,以慧學聞名。丞相...
學海湧智水
比喻學解智辯,如水之湧瀉,一無阻礙。 p6216...
學教成迷
三論宗形容修學佛所說之教法而產生謬解之情形。如小乘...
學處
梵語 ?iksāpada,巴利語 sikkhāpa...
學無學
梵語 ?aiksa-a?aiksa,巴利語 sek...
學階
日本表示僧侶學識之階級。日本平安時代,參加奈良舉行...
學道用心集
全一卷。全稱永平初祖學道用心集。日本曹洞宗之祖道元...
學僧
又作學問僧。其義有二:(一)指研究佛教之僧侶。(二...
學寮
日本佛教用語。即佛教講學之寮舍。學生住宿其中而受學...
學慧堅固
五五百年之一。又稱解脫堅固。佛陀入滅後,以五百年為...
學蘊
(1613~1689)明末臨濟宗僧。雲南洱海人,俗...
寰中
(780~862)唐代僧。河東蒲阪(山西蒲州)人,...
導公寺
位於安徽壽縣。即指南朝宋武帝劉裕為酬報鳩摩羅什門下...
導化
即導引教化眾生。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
導師
(一)梵語 nāyaka,巴利語同。又作導首。即教...
強梁婁至
梵名 Kālaruci。意譯真喜。西晉譯經家。西域...
憶
指對於某一對像,心中懸繫而不忘。大乘義章卷二(大四...
憶念
梵語 smrti,巴利語 sati。憶,憶持不忘之...
憶念輪
三輪之一。又作意輪、記說輪、記心輪。指佛、菩薩之意...
憶持
梵語 dhārana,巴利語同。指於法記憶受持而不...
懈怠
梵語 kausīdya,巴利語 kusīta。又作...
懈怠耕者經
全一卷。全名佛說懈怠耕者經。南朝劉宋惠簡譯。收於大...
懈怠賊
懈怠,即於斷惡修善之事皆不勤力。以懈怠能賊害修道之...
懈慢
(一)即懈惰怠慢,意謂不熱衷於從事某項事物。又有懈...
懈慢國
懈慢之人所生之國。又稱懈慢界。據菩薩處胎經卷三載,...
懈慢邊地
即懈慢界、邊地。為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方便化土,係疑...
戰主國
戰主,梵名 Yuddhapati,巴利名同。為中印...
戰鬼
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近東北隅處,即安置於...
戰捺羅野
梵語 candrāya。為月天子(梵 Candra...
擁護
扶持守護之意。指佛教之外護者守護佛、法、僧三寶等。...
據勝為論
比較兩種以上之主張或事物,而僅就各自之優點或特徵以...
據實通論
又作據實為論、據實而論、克實通論。比較兩種以上之主...
擇力
擇法力之略稱。指以智慧來簡擇一切事物之判斷力。擇,...
擇地
密教中,建立曼荼羅,作諸法事,或建立殿堂時,選擇最...
擇乳眼
與「鵝王眼」同義。據傳有鵝王能別水、乳,以水混於乳...
擇法眼
指修學佛道者簡擇諸法是非真偽之識見。即指師家之識見...
擇法覺支
梵語 dharma-pravicaya-sajbo...
擇時
即依日月星辰之運行,判定時辰之好壞,以說吉凶成敗。...
擇滅
梵語 pratisajkhyā-nirodha,巴...
擇瑛
(1045~1099)北宋僧。桐江(浙江)人,俗姓...
撿校
即於事點撿典校而監察之。又作檢校、撿挍。初唐時,為...
擔步羅樹
梵語 tāmbūla。即檳榔樹。屬棕櫚科。學名 A...
擔板漢
禪林用語。本指背扛木板之人力夫,以其僅能見前方,而...
擔當
(1593~1673)明末清初臨濟宗僧。雲南晉寧人...
歷
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用以定歲時節氣之方法,稱為歷。...
歷代法寶記
全一卷。唐代之作品,譔者不詳。又稱師資血脈傳、定是...
曉了
(一)徹底通達、了解之意。灌頂經卷十二(大二一·五...
曉公四教
新羅元曉判釋諸經所立之四教。即:(一)三乘別教,如...
曉雲
(1913~ )廣東南海人,俗姓游。別號青峰。早...
曉鼓
為「昏鼓」之對稱。即天明時所打之鼓。反之,黃昏時所...
曉瑩
南宋臨濟宗僧。字仲溫。少壯行腳,遍參諸方叢林,得了...
暹羅派
(Siam-nikāya)錫蘭三大佛教派別之一。為...
曇
梵語 dharma,巴利語 dhamma。為「曇摩...
曇一
(692~771)唐代僧。山陰人,俗姓張。景龍年間...
曇弘
(?~455)南朝劉宋僧。黃龍人。幼年修習戒行,專...
曇始
東晉末劉宋時代僧。生卒年不詳。關中(陝西)人。號白...
曇宗
唐代僧。居嵩山少林寺,精於武技,以平定隋末王世充之...
曇延
(516~588)隋代僧。桑泉(山西臨晉)人,俗姓...
曇林
隋代僧。生卒年不詳。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之弟子。又稱...
曇花一現
曇花,即優曇花、優曇缽花。據法華文句卷四上所載,此...
曇度
(一)南朝劉宋僧。生卒年不詳。琅玡人,俗姓王。博通...
曇相
(一)晉代僧。生卒年不詳。北方人。與毗浮同時,俱享...
曇晟
(782~841)唐代僧。屬青原行思之法系。鐘陵建...
曇密
(1120~1188)宋代臨濟宗僧。浙江天台人,俗...
曇無成
南朝劉宋時代僧。生卒年不詳。扶風(陝西咸陽)人,俗...
曇無最
北魏僧。武安(河南)人,俗姓董。自少出家,博通經論...
曇無竭
梵名 Dharmodgata。(一)菩薩之名。全稱...
曇無德
梵名 Dharmaguptaka,巴利名 Dham...
曇無德戒本
梵名 Dharmaguptaka-bhiksu-p...
曇無諦
梵名 Dharmasatya。又作曇諦。意譯法實。...
曇無蘭
梵名 Dharmaraksa?。又稱竺曇無蘭。意譯...
曇無讖
(385~433)梵名 Dharma-raksa。...
曇華
(1103~1163)宋代臨濟宗僧。蘄州(湖北蘄州...
曇暉
(422~504)南朝梁代比丘尼。成都人,俗姓青陽...
曇詢
(520~599)隋代僧。弘農華陰(河南靈寶)人,...
曇靖
北魏僧。生卒年不詳。以北魏太武帝毀佛,北地經像俱毀...
曇影
晉代僧。為鳩摩羅什之弟子。曾助道安翻譯鼻奈耶。能講...
曇征
高麗僧。日本推古天皇十八年(610)至日本。將儒教...
曇摩
(一)梵語 dharma。又作達磨。意譯法。即保持...
曇摩伽陀耶舍
梵名 Dharmagataya?as。意譯法生稱。...
曇摩侍
又作曇摩持。意譯法慧、法海。西域僧。善諷誦阿毗曇,...
曇摩流支
梵名 Dharma-ruci。意譯法樂、法希。(一...
曇摩耶舍
梵名 Dharma-ya?as。意譯法明、法稱。罽...
曇摩迦羅
梵名 Dharma-kāla。又作曇柯迦羅、曇摩柯...
曇摩密多
(356~442)梵名 Dharma-mitra。...
曇摩掘多
印度僧。生卒年不詳。師與罽賓沙門曇摩耶舍於東晉安帝...
曇摩蜱
梵名 Dharma-priya。又作曇摩卑。意譯法...
曇摩羅
西域烏場國沙門。又作僧摩羅。聰慧利根,精通佛法。於...
曇摩難提
梵名 Dharma-nandi。又作曇無難提、難陀...
曇遷
(一)(384~482)南朝宋、齊時代僧。祖先為月...
曇噩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
曇穎
(989~1060)宋代臨濟宗僧。杭州(浙江)錢塘...
盧醯多迦
梵語 rohitaka。略作盧醯多。又作盧醯呾迦。...
磨牛
原指挽磨之牛,比喻未具真修之僧尼。挽磨碾物之牛,日...
磨院
又作磨司、磨下、碓房。在禪林,有專供舂米磨面之屋院...
磨祛
梵名 Māgha。又作磨伽、莫伽、麼佉、摩伽。意譯...
磨衲
袈裟之一種。相傳乃高麗所產,以極精緻之織物製成。磨...
磨滅
消滅、消失之義,謂一切有為法悉皆無常。世間之物歷經...
磨磨迦羅
梵語 mamakāra 之音譯。意譯為「我所」。乃...
磨頭
禪林中,掌管磨院之僧職。負責碾磨谷、麥等谷糧。又作...
磨灑
梵語 māsa,巴利語 māsa。又作磨沙、摩娑迦...
磬
(一)中國古代樂器,以玉石所製,作板樣中曲,兩頭垂...
積功
謂修行佛道,累積所行之各種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眾...
積聚
(一)謂積蓄收成之穀物。長阿含經卷二十二(大一·一...
積聚心
西藏語 sdud-pahi sems。大日經卷一住...
積聚精要心
為摩訶止觀卷一上所列三心之一,宗鏡錄所列四心之一。...
穎川
(一)河南許州東北,即後漢豫州之穎川郡。我國三國時...
穆罕默德
(Myhammad, 約 570~632)舊譯為摩...
窺基
(632~682)法相宗初祖。唐代京兆長安(陝西西...
縛
梵語 bandhana。拘束之義。為煩惱之異名。有...
縛日羅
梵語 vajra 之音譯。又作跋折羅、伐折羅、斫迦...
縛底
梵語 patnī 之音譯。又作波帝。意譯為妻女、女...
縛迦
梵語 vākya。又作薄迦。含有章、部、品、言等義...
縛芻河
梵名 Vaksu 或 Vavksu。又作博叉河、婆...
縛馬答
比喻不得要領之回答。又作順環答。俱舍論卷八(大二九...
縛脫
謂解脫煩惱之繫縛。楞嚴經卷五(大一九·一二四下):...
縛野吠
梵名 Vāyave。為風神,乃一種無縛之風天乘。吠...
縛喝國
縛喝,梵名 Bokhara。又作捕喝國、薄佉羅國。...
縛斯仙
縛斯,梵名 Vasistha,巴利名 Vāsett...
縛薩怛羅
梵語 vastra。又作婆參。意譯為衣。或特指上衣...
縉雲寺
位於四川重慶縉雲山。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
翰林五鳳集
凡六十四卷。系奉日本後陽成天皇之敕旨,而完成於元和...
興化打中
禪宗公案名。系唐代興化存獎禪師與某僧之機緣對話,於...
興化存獎禪師語錄
全一卷。又作興化語錄、廣濟大師語錄。唐末臨濟宗僧興...
興世
指佛之出世。諸佛出現於世間成佛,隨機示現生滅大法,...
興皇寺
位於江蘇省江寧縣。初有西涼僧道猛,於劉宋元嘉二十六...
興起行經
凡二卷。又作十緣經、嚴誡宿緣經。後漢康孟詳譯於興平...
興教寺
位於陝西長安城南約三十公里處。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
興莞
(1634~?)明末曹洞宗僧。准郡人,俗姓袁。世稱...
興渠
梵語 hivgu。為五辛之一。又作興瞿、興舊、興宜...
興隆
明末曹洞宗僧。古田(福建)人,俗姓陳。世稱遍照興隆...
興慈
清末民初僧。浙江天台人。字觀月,號天台觀月。宗奉天...
興聖寺
位於日本京都府宇治市。日本曹洞宗寺。山號佛德山。道...
興聖萬壽寺
位於浙江餘杭西北約二十八公里處之徑山山麓。又稱徑山...
興徹
(一)(1635~?)明末曹洞宗僧。濟南人,俗姓魏...
興福寺
位於日本奈良市法蓮寺町。日本法相宗大本山。又稱山階...
興輪寺
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又稱天鏡林興輪寺。新羅法興...
興儔
(1639~1695)明末僧。日本曹洞宗壽昌派之祖...
興禪護國論
凡三卷。日僧榮西(1141~1215)著。為日本最...
蕭子良
(460?~494)南齊武帝之次子,封竟陵王。字雲...
蕭寺
為寺院之異稱。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多造立寺院,而冠...
蕭長懋
字雲喬。南朝齊武帝長子。生卒年不詳。武帝即位,立為...
蕭統
(501~531)南朝梁武帝長子。字德施,小字維摩...
蕭琛
(476~512)南朝齊、梁時代學者。一作蕭璨。蘭...
融三世間十身
華嚴宗二種十身之一。又作融三世間十佛。華嚴宗謂圓教...
融本末
「分諸乘」之對稱。為華嚴宗判教之用語。華嚴宗將如來...
融事相入唯識
華嚴宗所立十重唯識之一。依事事無礙之相所成立。即理...
融通
融會通達而了無滯礙。與相即相入同義。圓悟佛果禪師語...
融通妄想
即想陰、想蘊。為五妄想之一。眾生之色身為實質,念慮...
融通念佛宗
為日本十三宗之一。全稱融通大念佛宗。略稱大念佛宗。...
融通念佛緣起
凡二卷。日本南北朝時良鎮撰。又作融通緣起、融通大念...
融通圓門章
全一卷。日本融通念佛宗第四十六代大通融觀著。收於大...
融熙
(1888~1959)廣東番禺人(原籍浙江),俗姓...
融識
指通達事理之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四三·二二九...
衡山
位於湖南衡陽北方。又稱南嶽。為五嶽之一。南朝陳代之...
親友
指正直有德之人,亦即能教導正道之人。又作善知識。與...
親友七法
又作善友七事。指成為正直有德者所應具足之七種善法。...
親光
梵名 Bandhu-prabha,或 Prabhā...
親因緣
即四緣中第一之「因緣」,為能生起有為諸法之直接、親...
親里覺
八種惡覺之一。即常思憶親戚鄉里之念。據成實論卷十四...
親所緣緣
「疏所緣緣」之對稱。唯識宗將四緣中之所緣緣分為親、...
親迷惑
於「見道」所斷十惑中之疑與五見(邊見、身見、邪見、...
親勝
梵名 Bandhu?ri。音譯畔度室利、畔徒室利。...
親緣
念佛行者所蒙受攝取之利益有三緣,親緣即三者之一。即...
諦殊羅施
梵名 Tejorā?i。為具有如來無見頂相功德之「...
諦善巧
為三乘所修所觀之法門「十善巧」之一。即觀苦諦、集諦...
諦閑
(1858~1932)清末民初天台宗名僧。浙江黃岩...
上一頁
下一頁
楞嚴咒
順境逆境
信願
佛教智慧
學佛感應
殺生
孝順父母
廣欽老和尚
衍慈法師
妙法蓮華經
省庵大師
觀音菩薩
定力
治病
界詮法師
弘一大師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隨機推薦
文庫首頁
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