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

聖嚴法師  2010/06/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我們知道,清涼澄觀是將禪宗攝於頓教的,蓮池大師為標禪淨同歸之說,所以也將淨宗的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判入頓教。因為蓮池大師的看法是基於「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觀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眾生,那末,我們念佛便成了諸佛心內的眾生,念的也就是眾生心中的諸佛。這便是頓教。

  再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所謂念極歸空,也就是無念之念,名為真念。因此,終日念佛,主要是達於無念,即達無念之理,求生淨土,也就了不可得。此正所謂不生而生,生實不生。亦正所謂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的意思。這個思想,便是禪淨同歸的理論根據了。

信願行的淨土實踐

蓮池大師認為淨土法門的行者,必須具備信、願、行的三個條件:
  一、信——深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必定能夠往生,也當究竟成佛。故於阿彌陀經中,釋尊要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
  二、願——如果只信而不發願,那是到不了西方的,唯有要求往生,才得往生,所以阿彌陀經要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三、行——不僅發願,尚必須更進一步,常行精進,念念相續,勿使間斷,例如阿彌陀經所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願、行的三個條件,乃是往生淨土之三種資糧,並且缺一不可。因為這三種資糧,實即如環無端、交替前進的三大修持要素。

在這三種資糧的第三種「執持名號」的修持,也即是聞思修三慧的內容:
  一、聞慧——經說「聞說阿彌陀佛」之後,始知執持彌陀名號,所以此為聞慧。
  二、思慧——執持的「執」,乃是在聞得彌陀名號之後,予以接受的功用,用什麼接受,當然是心,以心接受,便是思慧。
  三、修慧——執持的「持」,乃是接受之後,保守不捨,恆常不忘之意,所以就是念念相續的修慧。

念佛的修持方法,又可分為三種:㈠出聲稱念彌陀如來的名號,叫做「明持」。㈢不出聲而心念者,叫做「默持」。㈢微動口唇而念,像咒家的金剛持那樣的,叫做「半明半默持」。

在念佛之際,又分有計數念及不計數念,有人乃至用小豆論斗的記算他念佛的數字。這在蓮池大師,不作硬性規定,只要你能持名念,計不計數,均隨各人的所便而行。念佛的功能,要在一心不亂,數目多少。無關宏旨。

一心不亂的道理

所謂一心不亂,即是將我人的心,專注於一境,而非散亂妄想的一種情態。但此當分「事的一心」及「理的一心」之兩面來說。

事的一心,是在執持名號之時的憶念,也就是口中稱佛名號,耳中聞佛名號,心中常憶常念此佛名號,字字分明,緣慮相續,不間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別無二念,因此而將貪瞋癡等的煩惱雜念,一律排之於心境之外。若到這一地步,即已得到信力的成就,唯其僅能調伏煩惱,尚未能夠破除煩惱。

再說理的一心,此即聞佛名號之時,不唯憶念常念,尚須反觀審察此億念常念的根源,達於極點,即能於自本心,契合根源而為一心。但此也有兩個階段:

第一、能念所念,更無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別無一個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我的心中也沒有一個能念的佛在,唯即一心而已。

第二、能念所念,都是非有非無,離四句義,言思路絕,莫可名狀。即於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無見盡,的的確確,唯與清淨本然的理體契合。此即是純粹不涉一點事相的理觀,當此觀力成就,即進入見道位,即能破除煩惱雜心了。

此所說的理之一心,含攝極其深廣,例如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華嚴經的一行念佛一時念佛、起信論的觀佛真如法身,都是這個一心的意思。又如觀無量壽經所說,至誠等的三心、起信論所說直心等的三心、往生論所說清淨等的三心,乃至華嚴經的十心,寶積經的十心,也無不具於這個一心之中。還有淨名經所說的八法,德雲比丘所說的二十一種念佛門,也不外此理之一心。

此在菩薩名為念佛三昧,在達摩即是直指本源的禪。所以,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道理即在於此念佛至理之一心的境界而已。

可見的念佛雖然容易,道理實不簡單,若非念至一心不亂,那就非常的膚淺了。因為蓮池大師所見的念佛法門,實在是極其簡易而又極其精深的,在簡易的實踐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

蓮池大師又根據宗密大師的的普賢行願品疏,把念佛的方式分為四種:
  一、稱名念佛——即指阿彌陀經所示的持名念佛。
  二、觀像念佛——注目觀瞻所供的佛像。
  三、觀想念佛——依據觀佛三昧經及十六觀經所說的方法,以心眼來觀想如來的身相。
  四、實相念佛——即是擺脫了生滅、空有、能所等的觀念,也絕離了言說、名字、心緣等觀念,專念自性本淨的天真的佛,例如華嚴經所說的「若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就是指的實相念佛。

在此四種念佛方式之中,後後勝於前前,以稱名念佛量淺近,實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實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顧,並非別出方便。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有我們一朵蓮花嗎

問: 我聽說念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一朵蓮花,...

有些人臨終念佛為什麼能專注

烏龜有護身之鎧,野干不得其便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離開...

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淨因也

【原文】 已矣哉!一切眾生,流轉苦道者,良因一念妄想...

釋迦牟尼佛為何要我們專念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要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

我們要在臨終之前做好兩件事情

淨土宗的修學,在大乘當中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佛力加持...

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嘗讀十六觀經雲。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眾生心...

《淨土決疑論》白話譯

(圓濤法師白話譯) 【原文】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

如何專一念佛

印光大師為什麼強調十念記數?這種十念記數法就是針對...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聖嚴法師《居士的社會生活》

從佛教的立場說,一個在家的居士所活動的範圍,可比一...

聖嚴法師《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在顯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視,顯教...

如何調整常想換工作的心態

在一些職場中,工作人員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員...

利行──最有號召力的行動方式

佛教有一個名詞叫「四攝法」,其中有一項是「利行」,...

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在政治哲學上,如果想立功創業,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這...

四依法之「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法四依的最後一依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說的三藏...

惡人所造的惡業是否可帶業往生

問: 帶業往生,善人得往生,惡人以前所造的惡業是否...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類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類: 第一個,是三寶物。 三寶物...

有十種行人多墮在邪僻

有十種行人,發心修禪不同,多墮在邪僻,不入禪波羅蜜...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只重衣衫不重人

唐代高僧三聖繼昌禪師是一位有修有證,品行正直的高僧...

以善攝惡,治貪慾病

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要重視心靈的淨化與提升。假使...

如是因如是果

在佛陀時代,某日,捨衛國國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聽見...

這樣賺錢花錢必能增加福報

佛陀告訴我們,佛法是難行之法,難行還是要行。佛陀對...

無意義的懸想是一種自我損耗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

去外面看世界,是要你觀察自己的心

有的人到外面去旅遊,好一點的酒店洗漱用具是免費的,...

【佛教詞典】世第一法釋名

【世第一法釋名】 p0513 大毗婆沙論三卷三頁云:何故名...

【佛教詞典】種子二緣

現行望自親所熏種,能為二緣,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

【視頻】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MP3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MP3

【視頻】准提咒(法鼓山念誦)

准提咒(法鼓山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