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

聖嚴法師  2010/06/13  大字體  護眼色

我們知道,清涼澄觀是將禪宗攝於頓教的,蓮池大師為標禪淨同歸之說,所以也將淨宗的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判入頓教。因為蓮池大師的看法是基於「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觀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眾生,那末,我們念佛便成了諸佛心內的眾生,念的也就是眾生心中的諸佛。這便是頓教。

  再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所謂念極歸空,也就是無念之念,名為真念。因此,終日念佛,主要是達於無念,即達無念之理,求生淨土,也就了不可得。此正所謂不生而生,生實不生。亦正所謂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的意思。這個思想,便是禪淨同歸的理論根據了。

信願行的淨土實踐

蓮池大師認為淨土法門的行者,必須具備信、願、行的三個條件:
  一、信——深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必定能夠往生,也當究竟成佛。故於阿彌陀經中,釋尊要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
  二、願——如果只信而不發願,那是到不了西方的,唯有要求往生,才得往生,所以阿彌陀經要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三、行——不僅發願,尚必須更進一步,常行精進,念念相續,勿使間斷,例如阿彌陀經所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願、行的三個條件,乃是往生淨土之三種資糧,並且缺一不可。因為這三種資糧,實即如環無端、交替前進的三大修持要素。

在這三種資糧的第三種「執持名號」的修持,也即是聞思修三慧的內容:
  一、聞慧——經說「聞說阿彌陀佛」之後,始知執持彌陀名號,所以此為聞慧。
  二、思慧——執持的「執」,乃是在聞得彌陀名號之後,予以接受的功用,用什麼接受,當然是心,以心接受,便是思慧。
  三、修慧——執持的「持」,乃是接受之後,保守不捨,恆常不忘之意,所以就是念念相續的修慧。

念佛的修持方法,又可分為三種:㈠出聲稱念彌陀如來的名號,叫做「明持」。㈢不出聲而心念者,叫做「默持」。㈢微動口唇而念,像咒家的金剛持那樣的,叫做「半明半默持」。

在念佛之際,又分有計數念及不計數念,有人乃至用小豆論斗的記算他念佛的數字。這在蓮池大師,不作硬性規定,只要你能持名念,計不計數,均隨各人的所便而行。念佛的功能,要在一心不亂,數目多少。無關宏旨。

一心不亂的道理

所謂一心不亂,即是將我人的心,專注於一境,而非散亂妄想的一種情態。但此當分「事的一心」及「理的一心」之兩面來說。

事的一心,是在執持名號之時的憶念,也就是口中稱佛名號,耳中聞佛名號,心中常憶常念此佛名號,字字分明,緣慮相續,不間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別無二念,因此而將貪瞋癡等的煩惱雜念,一律排之於心境之外。若到這一地步,即已得到信力的成就,唯其僅能調伏煩惱,尚未能夠破除煩惱。

再說理的一心,此即聞佛名號之時,不唯憶念常念,尚須反觀審察此億念常念的根源,達於極點,即能於自本心,契合根源而為一心。但此也有兩個階段:

第一、能念所念,更無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別無一個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我的心中也沒有一個能念的佛在,唯即一心而已。

第二、能念所念,都是非有非無,離四句義,言思路絕,莫可名狀。即於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無見盡,的的確確,唯與清淨本然的理體契合。此即是純粹不涉一點事相的理觀,當此觀力成就,即進入見道位,即能破除煩惱雜心了。

此所說的理之一心,含攝極其深廣,例如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華嚴經的一行念佛一時念佛、起信論的觀佛真如法身,都是這個一心的意思。又如觀無量壽經所說,至誠等的三心、起信論所說直心等的三心、往生論所說清淨等的三心,乃至華嚴經的十心,寶積經的十心,也無不具於這個一心之中。還有淨名經所說的八法,德雲比丘所說的二十一種念佛門,也不外此理之一心。

此在菩薩名為念佛三昧,在達摩即是直指本源的禪。所以,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道理即在於此念佛至理之一心的境界而已。

可見的念佛雖然容易,道理實不簡單,若非念至一心不亂,那就非常的膚淺了。因為蓮池大師所見的念佛法門,實在是極其簡易而又極其精深的,在簡易的實踐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

蓮池大師又根據宗密大師的的普賢行願品疏,把念佛的方式分為四種:
  一、稱名念佛——即指阿彌陀經所示的持名念佛。
  二、觀像念佛——注目觀瞻所供的佛像。
  三、觀想念佛——依據觀佛三昧經及十六觀經所說的方法,以心眼來觀想如來的身相。
  四、實相念佛——即是擺脫了生滅、空有、能所等的觀念,也絕離了言說、名字、心緣等觀念,專念自性本淨的天真的佛,例如華嚴經所說的「若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就是指的實相念佛。

在此四種念佛方式之中,後後勝於前前,以稱名念佛量淺近,實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實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顧,並非別出方便。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

我們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有關名號的功德,簡單的...

卅年精修 預知往生

上海何王氏者,本一無知無識之婦女耳。自二十九歲,得...

橫截諸惡趣

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橫截諸惡趣。這個橫,注...

如何判斷念佛人在平時或臨終是否具備信願

問: 我們通過什麼樣的現象,以什麼方式去判斷念佛人...

念佛之現實利益

念佛的現實利益是無量無邊,下面只說重要的:一是念佛...

如何看待慈善事業與念佛的關係

在《無量壽經》裡面,佛早已對這種問題有個答案。在這...

大安法師:為什麼要強調計數念佛

問: 東林寺作為淨宗第一祖庭,似乎特別強調計數念佛...

臨命終時劇烈的痛苦,把淨業種子激活了

下品三生,是遇到惡法、惡緣的凡夫。他為什麼會造惡?...

聖嚴法師:如何說服另一半分攤家務

問: 大部分的婦女都是家庭與事業兩頭燒,一樣是上班...

運用佛法來布施

佛教有一個名詞叫「四攝法」,其中有一項是「布施」,...

聖嚴法師《為磨練自己而工作》

青年朋友乍入職場,年紀輕沒有經過磨練,比較缺乏耐心...

【推薦】聖嚴法師《心的五四運動》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我們要把佛法落實...

暫執聖號已勝百年之福,一發大心已越歷劫善根

佛在《阿彌陀經》中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執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聯的。經典當中有句話:若人但...

誰是禪師

佛光禪師在參禪的生活中,經常忘記自己。一些從各方前...

革除習氣

僧團是講求六和無諍的團體,但由於攝受的對像普遍,難...

本煥老和尚:父母恩德難報一定要報

日前,筆者就佛教在線《願天下兒女髮起孝心》一書的倡...

長眉羅漢施神通度吝嗇婦人

在十八羅漢當中,有一位羅漢眉毛很長,被稱為長眉羅漢...

佛教怎麼看待做夢

問: 佛教怎麼看做夢? 濟群法師答: 通常來說,夢是...

隨順因緣的求職觀

有句話說:「畢業即失業」,就業問題經常是社會新鮮人...

【推薦】破除淫慾衝動的方便法門

世間一切苦惱,都由愛慾而起。世間凡夫無法斷除愛慾之...

修行中遇到的魔障有幾種?

在佛教裡,什麼是魔呢?大家不要把魔想得太奇怪,魔就...

【佛教詞典】玄門

指玄妙之法門、深奧之妙理。亦為佛法之總稱。又作佛門...

【佛教詞典】斷智

(術語)斷煩惱之智也。大乘義章十三曰:煩惱盡處,名...

【視頻】淨旭法師《菩薩戒》

淨旭法師《菩薩戒》

【視頻】宏海法師《天竺高僧天親菩薩》

宏海法師《天竺高僧天親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