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決疑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  2015/08/1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土決疑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原文】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餘自愧多生多劫,少種善根。福薄慧淺,障重業深。年當志學,不逢善友。未聞聖賢傳薪之道,爭服韓歐闢佛之毒。學問未成,業力先現。從茲病困數年,不能事事。

【譯文】

藥物不論貴賤,能夠治癒疾病的就是好藥。佛法沒有優劣高下的分別,能夠契合眾生根器和時機的就是妙法。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根器深厚,善知識多如叢林,隨意修習一個法門,都可以證得道果。而現在這個時代,人們的根器低陋下劣,善知識極為稀少,若捨棄淨土法門,那就沒有辦法得到解脫了。我慚愧自己多生多劫以來,善根稀少,福德微薄,智慧淺陋,業障深重。在我年少求學時,沒有遇到正知正見的善友,也沒有聽到佛菩薩聖賢代代相傳下來的佛法,也和一般人一樣爭著服食韓愈、歐陽修詆毀佛教邪說的毒藥。由於謗佛造罪的緣故,學問還沒有成就,而業力感召的果報卻先現前了,從此眼病困擾了我好多年,幾乎不能從事任何事務。

【原文】

諦思天地鬼神,如此昭著。古今聖賢,如此眾多。況佛法自無權力以脅人服從,必賴聖君賢相護持,方能流通天下耳。倘其法果如韓歐所言,悖叛聖道,為害中國。豈但古今聖君賢相,不能相容於世。而天地鬼神,將亦誅滅無遺也久矣。又何待韓歐等托空言而辟之也耶。

【譯文】

後來,自己仔細思惟天地之道、鬼神之事,是如此的昭明顯著。古代及當代的聖賢之人,是如此地眾多。更何況佛法自身並沒有權力來威脅逼迫他人服從,必定要仰賴聖明君王和賢能臣相來護持,才能夠流通於天下啊。假使佛法真的像韓愈、歐陽修所說的那樣,是悖叛聖人之道的,是為害我華夏中國的。那麼豈只是古今的聖君賢相,不能容忍其存在於世間,就算是天地鬼神,也早早地將其誅滅乾淨了。又何必等待韓愈、歐陽修等人依托著空泛不實的言語來闢除呢?

【原文】

中庸謂君子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韓歐雖賢,其去聖人遠甚。況聖人所不知不能者乎。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測度之法也。

【譯文】

《中庸》裡面說君子之道,雖然一般的愚夫愚婦,也可以了解和行持。可是說到究竟處,即使是儒家聖人也有所不知、有所不能。韓愈、歐陽修雖然賢能,可是他們和聖人相比還相差很遠,何況儒家聖人尚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的境界呢?佛法微妙不可思議,實在不是凡夫情識、世間淺智所能夠測量揣度的啊。

【原文】

遂頓革先心,出家為僧。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縱多年以來,濫廁講席,歷參禪匠,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諦,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所恨色力衰弱,行難勇猛。而信願堅固,非但世間禪講諸師,不能稍移其操。即諸佛現身,令修餘法,亦不肯捨此取彼,違背初心。奈宿業所障,終未能得一心不亂,以親證夫念佛三昧。慚愧何如。

【譯文】

於是,我便頓時改正過去的妄心,出家為僧。自己私下衡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認為如果不仰仗阿彌陀佛宏大的誓願之力,專修淨土法門,決定很難在今生出離生死。從此之後,我心中只有憶念阿彌陀佛,唯有求生極樂淨土。即使出家多年以來,也濫竽充數地講過經論,也遍參過禪門宗匠,但是那只不過是想徹底明瞭淨土法門的究竟意義,以作為上品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而已。我悔恨自己身體虛弱,修行難以勇猛精進,然而我求生西方的信心和願力非常深切堅固,不但世間的禪門法師,不能稍微改變我信願念佛、求生極樂的志向,即使是諸佛如來親自現身,讓我修習其它的法門,我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初發心,捨棄淨土法門而去修其他法門。怎奈由於我宿世的業力所障礙,終究也沒能獲得一心不亂,也沒能親自證得念佛三昧,慚愧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原文】

一日有一上座,久參禪宗,兼通教理,眼空四海,誓證一乘。效善財以遍參知識,至螺山以叩關餘捨。時餘適以彌陀要解,文深理奧,不便童蒙。欲搜輯台教,逐條著鈔,俾初學之士,易於進步。非敢效古德之宏闡道妙,聊以作後進之入勝因緣。喜彼之來,即贈要解一本,且告以著鈔之意。

【譯文】

一天,有一位上座法師,他長久以來參究禪宗,兼帶通達教典義理,眼光高傲看空四海,誓願證得究竟一乘佛法。於是他倣傚善財童子,普遍參訪各地善知識,後來來到紅螺山,到我所住的房間拜訪我。當時,我正好因為《<佛說阿彌陀經>要解》文句深邃、義理奧妙,初學佛法的人研習不太方便。於是便想搜輯天台宗的教典,逐句逐條地著鈔解釋,以使初學佛法的人,易於進一步了解和修學淨土法門,我並不敢倣傚古代大德一樣宏揚闡釋佛道的妙意,只是想讓此書作為後學之人進入殊勝佛法的因緣而已。我非常高興這位禪師前來,於是贈送他一本《<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並且告訴他我想著鈔解釋《要解》的意思。

【原文】

上座因謂餘曰。要解一書,吾昔曾一視之。見其詞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若此者不勝枚舉。直是抑遏宗教,過讚淨土。謗正法-輪,疑誤眾生。不意蕅益大師,以千古希有之學識,不即直指人心,宏揚止觀。反著斯解,以為愚夫愚婦之護身符。俾舉世緇素,守一法以棄萬行,取蹄涔以捨巨海。同入迷途,永背覺路。斷滅佛種,罪過彌天矣。欲報佛恩者,當即毀滅令盡,又何堪著鈔,以助其流通耶。憤心厲氣,若對讎讎。

【譯文】

這位參禪的上座法師因此告訴我說:「《彌陀要解》這一本書,我曾經看過一次,見書中說:‘《華嚴經》深奧的妙藏,《法華經》不可思議的秘義精髓,乃至一切諸佛的心法精要,以及菩薩修習萬行的指南,都不超出這部《阿彌陀經》。’要解這本書中像這樣的語句實在不勝枚舉,簡直是貶斥禪宗、教下,過度讚歎淨土法門,譭謗佛陀的正法-輪,迷惑耽誤一切眾生。沒想到蕅益大師,以其千古稀有的學問知識,不能夠即於當下直指人心,宏揚闡明大乘止觀,反而著這樣的《要解》,成為念佛愚夫愚婦的護身符。使得全世界的出家在家之人,枯守一法而棄捨其他的萬般修行,執取牛蹄足跡中殘留的一點雨水而捨棄了巨大的海水。一同進入迷惑之途,永遠背離正覺之路,斷除消滅佛陀之種性,罪過彌天了!如果是想要報答釋迦牟尼佛的恩德的人,應當要立即將這本書焚燬消滅乾淨。又怎能再著鈔解釋它,以助長其邪見流通呢?」這位禪者顯得內心憤慨而聲色俱厲,就好像面對深仇大恨的敵人一樣。

【原文】

餘俟其氣平,徐謂之曰,汝以蕅益此解,為罪過藪者。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本源。是逐塊之癡犬,非擇乳之鵝王也。須知其過,實不在於蕅益此解。在於釋迦,彌陀,及十方諸佛。與淨土三經,及華嚴,法華,諸大乘經。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善導,清涼,永明等,諸大菩薩祖師也。

【譯文】

我等他怒氣稍微平復以後,緩緩地告訴他說:「你以為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是罪惡過失的根源,可見你只是知道它的末流,而不知道它的本源啊。真是追逐石塊的愚癡之犬,而不是抉擇水中之乳的鵝王。你必須知道其所謂的過失,實際並不在蕅益大師這一個《要解》,而是在於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十方的諸佛。以及淨土三經,和《華嚴經》、《法華經》等諸大乘經典。更加上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善導、清涼、永明等諸大菩薩和大祖師啊。

【原文】

汝若能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舉世奉行矣。否則即是山野愚民,妄稱皇帝,自製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滅門誅族矣。汝作是說,謗佛謗法謗僧。當即生陷阿鼻地獄,永劫受苦,了無出期。恃宿世之微福,造窮劫之苦報。三世諸佛,名為可憐憫者,即汝是也。

【譯文】

你如果能成為大法王,能夠懲罰並糾正他們的罪過,那麼便可以將你的言論,讓全天下的人依教奉行了。否則,你就好像是荒山野地的愚癡村民,狂妄地自稱是皇帝,自己製定國家法律,背叛天子帝王的典章,恐怕不必等待轉個腳根,便被滅門而誅連九族了。你作這樣的言說,真是謗佛謗法謗僧,當即身生陷落於阿鼻地獄之中,永遠長劫而受種種痛苦,完全沒有出離地獄之期。你倚仗著宿世所修的微薄福報,造下無窮無數劫的痛苦果報,三世諸佛稱之為可憐憫者,就是像你這種人啊!」

【原文】

彼瞿然曰,師言罪在釋迦彌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請詳陳其故,若其理果勝,敢不依從。

【譯文】

他面色恐懼地說:「師父,您說這種罪過是在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佛菩薩身上,怎麼會如此顛倒反常呢?請您詳細陳述一下其中的緣故,如果你說的道理果然殊勝,我怎敢不依從您的教導呢?」

【原文】

餘曰,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豈有他哉。無奈眾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不能直下暢佛本懷。因茲隨機設教,對病發藥。

【譯文】

我說:「釋迦如來為了一件大事因緣的緣故,來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這個所謂的大事因緣,就是想讓一切眾生,通過佛陀開示的法,當下悟入佛的知見,直下成佛而已,怎麼會有其他的原因呢!可是,無奈眾生的根器有大乘、小乘之分,其迷惑也有淺薄和深厚的不同,致使釋迦如來不能直下暢演出世本懷。因此,佛陀便隨順眾生的根器,而施設不同的教化,好像根據不同的病症而給予不同的藥物一樣。

【原文】

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於一乘法,作種種說。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誕登覺岸。其有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曲垂接引,循循善誘。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

【譯文】

為究竟的實教而施設權巧的教法,開解權巧的教法而為顯示究竟的實教,於唯一佛乘的究竟之法,作種種不同的隨機演說。或者有些善根已經成熟者,便令其立即高登於覺悟之岸。而其中有的惡業障礙極為深厚者,則令其次第修習,而漸漸地出離塵勞之苦。佛陀這樣曲垂接引,循循善誘,就算是天地之德、父母之恩,也不能與佛陀慈悲智慧的恩德少分相比啊。

【原文】

又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迴,依舊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了生脫死,豈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暢佛本懷。

【譯文】

此外,因為佛陀開示的一切法門,都是倚仗自己修行的力量,出離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極為深厚、能夠徹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見惑和思惑的煩惱,稍微有一點點沒有斷盡,就會仍在三界的生死輪迴中,仍然沒有辦法出離。更何況既已轉世,受於五陰胎胞,因情污染接觸境界而生起執著,所以生生世世從覺悟而至覺悟者少,從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這個樣子,中下根器的人還用說什麼呢?想要斷除見惑就好像要截斷四十里寬的河流一樣困難,更何況是思惑煩惱呢?想要了生脫死超出輪迴,哪裡像說的那麼容易啊?因此靠自力修行的法門,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種根機的眾生,不能究竟暢演佛陀的出世本懷。

【原文】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諸大乘經,咸啟斯要。歷代祖師,莫不遵行。汝以禪教自負,而妄謂宏淨土者,為謗正法錀,斷滅佛種。足征汝乃魔附其身,喪心病狂,認迷為覺,指正為邪之地獄種子耳。

【譯文】

只有信願念佛求生極樂這一淨土法門,是專門仰仗阿彌陀佛宏大的誓願之力,出離生死的。無論是善根的生熟,還是惡業的輕重,一切眾生只要肯生起信心發起願力,一心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這個人臨命終時,一定能夠蒙受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使那一些善根成熟的眾生,頓時可以圓證佛果。即使是惡業較為深重的眾生,也可以進入聖人的行列。這是三世諸佛度化眾生之重要法道,是上根聖者和下根凡夫都可以共同修行的玄妙法門。因為這個緣故,一切大乘經典,全都開示這一要門。歷代的祖師大德,莫不遵從而自行化他。你自己因為有點禪宗和教下的知識就高傲自負,狂妄地認為宏揚淨土法門就是在譭謗佛陀的正法-輪,就是在斷滅佛陀的種性。通過你的這樣說法,就足以證明你是邪魔附身了,你真是喪心病狂,認迷為覺,指正為邪的地獄種子啊!

【原文】

夫釋迦彌陀,於往劫中,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一則示生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安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鈞陶。汝只知愚夫愚婦,亦能念佛,遂至藐視淨土。何不觀華嚴入法界品,善財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教以發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乎。

【譯文】

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在過去的無數劫當中,發下廣大的誓願,希望度脫一切的眾生。一個則示現在娑婆污穢的國土,以污穢不淨、痛苦不堪的境界,來折伏眾生的貪愛執著,而令其求生淨土往生西方;一個則是安然居住在西方清淨的國土,以清淨莊嚴、自在安樂的境界,來攝受眾生往生並加以熏陶教化。你只知道平凡的愚夫愚婦,也能念佛修行,也能往生西方,因此就藐視淨土,認為它是低下的法門。你為什麼不看看《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在證齊十方諸佛之後,普賢菩薩尚且教導他發起廣大的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願能夠圓滿佛果,並且以此教法,普遍勸導華藏海會中的大菩薩們求生西方呢?

【原文】

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無明,同證法性,悉能乘本願輪,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禪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譯文】

那些華藏海會中的大眾,沒有一個是凡夫或者二乘的根器,全部是證得四十一個階位的法身大士,同破無明,同證法性,全部能乘本願輪,到無佛世界,現身作佛。並且在華藏世界海中,有無量無邊的淨土世界。為什麼普賢菩薩還要勸導他們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由此可知往生西方,乃是出離生死苦海的玄妙法門,是成佛的捷徑啊。所以自古至今,所有禪宗、教下、戒律的寺院,無不是朝暮課誦時,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啊。

【原文】

汝歷參叢林,何日日修習,而反生譭謗之若是也。儒書所謂習矣不察,日用不知者,莫汝為甚也。夫華嚴為諸經之王,王於三藏。華嚴不信,即一闡提。縱不生陷阿鼻,報終定墮無間。吾欲離苦而求生淨土,汝欲得苦而譭謗華嚴。汝守汝志,吾行吾道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道不同不相為謀,汝去,吾不語汝。

【譯文】

你參訪遍了天下寺院,為什麼你每天修習佛法,反而生起這樣的謗佛之心呢?儒書上講‘學習卻不能覺察,日用而不能了知’,沒有比您這個毛病更嚴重的了!《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諸經之王,是稱王於三藏的經典,《華嚴經》的開示不能相信,就是斷善根的一闡提。縱然不馬上墮入阿鼻地獄,果報命終之後,也決定墮落於無間地獄當中。我想要出離六道輪迴的痛苦而往生西方,你卻想要得到慘痛的果報而譭謗華嚴。你堅持你的看法,我走我的路,這就像將軍相逢不下馬,各自奔前程一樣。咱倆的志向不一樣,不能一起共事,你走吧,我不想和你說話了!」

【原文】

彼曰,道貴宏通,疑須剖決,師何見拒之甚也。嘗聞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則但證法身,當處即是寂光淨土。又何必以生滅心,捨東取西,然後為得也。

【譯文】

他說:「佛道貴在通達事理,若有疑問必須剖析解決,師父何必這樣排斥我呢?我曾經聽聞,毗盧遮那佛的法身,遍於一切處,其佛所住的境界,名為常寂光。那麼只要能夠證得法身,則當處就是常寂光淨土,又何必用生滅心,捨棄東方娑婆而取於西方極樂,然後才可證得佛道呢?」

【原文】

餘曰,談何容易。寂光淨土,雖則當處即是。然非智斷究竟,圓證毗盧法身者,不能徹底親得受用。圓教住,行,向,地,等覺,四十一位,尚是分證。汝若圓證毗盧法身,則不妨說當處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則是說食數寶,不免飢寒而死也。

【譯文】

我說:「想要證得法身,這談何容易。常寂光淨土,雖然說當處即是,然而若不是智德和斷德究竟,圓滿證得毗盧遮那佛法身,便不能夠究竟徹底而親身得到受用。圓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等四十一個階位,尚且還只是分證而已。如果你能夠圓滿證得毗盧遮那佛的法身,那麼你不妨說當處便是常寂光淨土。如若不然,那麼就是說食數寶,最終不免飢寒而死啊。」

【原文】

彼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宗門常談,不應有錯。

【譯文】

他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是禪宗常常談論的,不應當有錯誤啊?」

【原文】

餘曰,宗門所說,專指理性,非論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識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理。然後依此理以起修因證果,超凡入聖,即眾生而成佛道之事。汝何事理籠統,知見顛倒之若是也。

【譯文】

我說:「禪宗所說的理論,是專指自性理體,並不是針對事相修持而言。禪宗之所以這麼說,就是想讓人們首先認識到我們的自性,這個自性不涉及因果、修證、凡聖、生佛種種分別,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然後,依循著這個不生不滅的理性,再修習因地、證得果報,超越凡夫而入於聖人之地,也就是使眾生成就佛道。你怎麼能將事相和理體籠統而論,知見竟然如此混淆顛倒啊!

【原文】

又汝以捨東取西,為生滅者。不知執東廢西,乃斷滅也。夫未證妙覺,誰離取捨。三祇煉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斷惑證真,何一非取捨之事乎。須知如來欲令一切眾生速證法身,及與寂光,所以特勸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譯文】

另外,你又認為捨棄東方穢土而求取西方淨土,是生滅法。而卻不知道執取東方而廢除西方,這是斷滅見啊。在沒有證得究竟佛果之前,誰又能離開取捨呢?佛陀精進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因地修行一百劫,在這漫長的時間裡,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斷除癡惑、證得真常,哪一件事離開取捨了呢?因此你必須知道,正是因為釋迦如來想讓一切眾生迅速證得究竟法身及常寂光淨土,所以才特別勸導眾生要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啊。」

【原文】

問,棗柏李長者華嚴合論,謂西方淨土,乃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非實。何以華藏海眾,同願往生。棗柏現生證聖,神通智慧,不可思議,定是華嚴會上菩薩示現。所有言說,當無錯謬。

【譯文】

他問:「唐朝華嚴宗四師之首的李棗柏長者,他著有《華嚴合論》一書,該書指出所謂的西方淨土,乃是為了一部分取相的凡夫,還沒有信入一切法空的真實之理,因為專心憶佛念佛的緣故,其心念一點一點得到清淨,因此得以往生極樂淨土,這是權教而不是實教。為什麼華藏海會的大眾,卻一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呢?李棗柏現生證得聖位,其神通智慧,不可思議,必定是華嚴海會上的菩薩所示現的,他所有的說論著,應當沒有錯誤吧?」

【原文】

答棗柏雖菩薩示現。以經未全來,不能預斷,故作此說。按棗柏造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論成之後,隨即入滅。歷五十餘年,至德宗貞元十一年,南天竺烏茶國王,方進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之梵文。至十四年,始譯畢流通。其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華嚴之入法界品,而文義加詳。彼第八十,善財承普賢威神之力,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乃為說偈,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以文來未盡,故未結而終。

【譯文】

我答:「李棗柏雖然是菩薩示現,但是因為當時整部《華嚴經》還沒有完全傳來中國,不能預先斷定,所以才這麼說。考察李棗柏造論的時間,應該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華嚴合論》完成之後,隨即入滅。又經過五十多年,到了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南天竺的烏茶國王,才進獻了四十卷《普賢行願品》的梵文本。到了貞元十四年,才翻譯完畢並流通天下。其前面的三十九卷,也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其文章句義更加詳細。八十華嚴的第八十卷,善財童子承借普賢菩薩威神之力,其所證得的智慧與普賢菩薩齊等,與一切諸佛齊等。普賢菩薩於是為善財童子演說偈頌,稱讚如來殊勝微妙的功德。因為當時《華嚴經》全文沒有全部傳來,所以棗柏所造之論尚未結束而終止。

【原文】

及行願品來,第四十卷,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令其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畢,如來讚歎,大眾奉行,文方圓備。故古德以此一卷,續於八十卷後流通。欲後世學者,咸得受持全經云耳。

【譯文】

等到《普賢行願品》來到中國後,其第四十卷,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勸導策進善財童子,以及華藏世界的大海眾菩薩,讓他們一同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演說完畢之後,如來加以讚歎,大眾歡喜而依教奉行,其經文才圓滿完備。所以古代大德把這卷經文,續接於八十卷華嚴之後而流通,就是想要後世學佛之人,都能夠受持完整的經文啊!

【原文】

古德謂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則一切上根利器,淨土總攝無遺矣。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淨土亦總攝無遺矣。汝信棗柏而不信行願品,大集經。是遵縣令一時權宜之告示,而違皇帝萬古不易之敕旨,何不知尊卑輕重之若是也。

【譯文】

古代大德說,念佛求生極樂淨土這一個法門,只有諸佛與諸佛之間,才能究竟了知它的境界。即便是登地菩薩,也不能知道其少分,就是這個道理啊(譯註:指李棗柏雖然可能是菩薩示現,但是其尚未究竟成佛,也不能究竟了知極樂淨土的不可思議。)那麼一切的上根利器的眾生,極樂淨土都全部攝受了。《大集經》說:‘末法時代,有億億人修行佛法,希少有一個能夠得證佛道的,唯有依靠念佛法門,才能夠得以度脫輪迴生死。’那麼一切的人天六道、具足煩惱束縛的凡夫眾生,淨土法門也可以全部攝受了!你相信李棗柏的言論,而卻不相信《普賢行願品》和《大集經》。那麼這就好比遵守地方縣令一時權宜的告示,卻違背了皇帝萬古不易的敕令旨意,你為何不知道尊卑高下和輕重緩急達到如此程度呢!」

【原文】

問,彼既海眾示現,何待經來方知。

【譯文】

他問:「李長者既然是華藏海會上的菩薩示現,他應該早就知道結果了,又何必非要等到《華嚴經》全部傳來之後才知道呢?」

【原文】

答,宏揚佛法,大非易事。須有證據,方能取信。華嚴一經,迥越群典。無從引類,以自裁度。

【譯文】

我說:「宏揚佛法,實在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必須要有確實的證據,才可以取信於大眾。《華嚴經》這部經典,遠遠超越於其他經典,沒有辦法通過其他的經典引用類似的觀點來印證自我裁測的論點啊。」

【原文】

問,涅槃全經未至,生公何以預倡闡提皆有佛性。將謂棗柏,不及生公。

【譯文】

他問:「《大般涅槃經》的全部經文還沒有全部傳來的時候,東晉的道生大師為什麼就能預先提倡:一闡提同樣皆有佛性呢?難道您認為李長者還不如道生大師嗎?」

【原文】

答,闡提原是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闡提何得獨無。有智識者皆可預斷。往生圓滿佛果,諸經絕未宣說。誰敢自出心裁,豎此奇義。二者事理絕不相侔,不可引以為證。至於二公所證,則非吾輩博地凡夫可知,何敢戲論。須知菩薩宏法,或順或逆,種種方便,不可思議。得非棗柏示以不知,以敦後世之信向耶。

【譯文】

我答:「一闡提之人原本也是眾生之一,一切眾生既然皆有佛性,那麼一闡提之人怎麼會獨獨沒有佛性呢?有智慧見識的人皆可以不待經典傳來而預先斷定。然而,往生極樂世界能迅速圓滿佛果,諸多的經典完全沒有事先宣說,誰敢別出心裁,樹立這個奇特的義理呢?這兩件事理絕對不能相提並論,不可以引用這些來證明你的觀點。至於這二位大德所證的境界,絕對不是我們這些博地凡夫所能知道的,哪裡敢隨便戲論呢?我們必須知道菩薩宏揚佛法的時候,或者以順說或者以逆說,有種種善巧方便,真的不可思議。這難道不是李棗柏長者示現他尚且不能全部了解淨土法門,以此來幫助後世學佛者深信淨土法門,乃是嚮往西方之特別法門?」

【原文】

問,禪宗諸師,多撥淨土,此又何說。

【譯文】

他問:「禪宗的祖師,大多數駁斥淨土法門,這要怎麼講呢?」

【原文】

答,禪宗諸師,唯傳佛心。所有言說,皆歸向上。汝參禪有年,尚不知此。則汝之所解,皆破壞禪宗之惡知見也。

【譯文】

我說:「禪宗的祖師,只傳佛陀心法。他們所有指示語言,全部是指歸向上,直指人心。你參禪已經有很多年了,尚且不知道此事,那麼你對禪宗的種種見解,都是破壞禪宗的惡知見啊!」

【原文】

問,博地凡夫,豈敢自任。諸祖誠言,斷可依憑。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禪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則又何說。

【譯文】

他問:「我確實是博地凡夫,哪裡敢放任自己的見解。但是,禪宗祖師有真實之言,絕對是可以依憑的。例如六祖大師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如果造罪,念佛又要求生何國呢?’趙州禪師說:‘佛,這一個字,我不喜歡聽聞。’又說:‘老僧我念佛一聲,要漱口三日。’禪宗很多祖師,都有很多像這樣的言語文句,那又怎麼講呢?」

【原文】

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識取自心。汝當作訓文釋義,辨論修持法門。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幾許誤哉。汝須知西方之人,見思淨盡,進破塵沙,及與無明。只有進修,絕無造罪之事。

【譯文】

我答:「六祖大師直指向上的開示,是要讓人當下悟明自心,而你卻把這些開示當成訓示學者的行門文句來理解它,把它當作辨別、評論修持法門優劣的證據。這好比是把驢鞍子誤認為是爺們的嘴下巴,錯誤到哪去了啊。你應當知道往生西方的人,他們的見思惑已經斷盡,進一步破除塵沙惑,以及無明惑。只有修行進步,絕對沒有造罪之事情。

【原文】

謂彼求生何國者,若在此間,未斷見思,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人,則生凡聖同居淨土。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覿面,鄙念全消。

【譯文】

而所謂的‘彼人求生何國者’,如果在此娑婆世界,還沒有斷除見思二惑、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帶業往生西方的人,會生到凡聖同居土。一旦往生西方,那麼見思二惑便徹底消滅。比如一片雪花飄向熊熊燃燒的火爐,雪花還沒到爐子裡就被融化了。又如同見到有德之人,卑劣的念頭自然全部消失。

【原文】

若是見思淨盡,則生方便有餘淨土。分破無明,則生實報無障礙淨土。無明淨盡,福慧圓滿,則生常寂光淨土。在此土現證者如是,在彼土進修者亦然。汝何過慮彼無生處,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聞噎廢食,自喪性命。則天下癡人,莫汝若也。

【譯文】

如果是在此世界修行,已經斷盡見思惑,則生方便有餘土。如果能夠分破無明惑,則生實報莊嚴土。無明惑若是能夠清淨斷盡,福德智慧皆已圓滿,則生常寂光淨土。在此世間現生證得者是這樣,在西方淨土進一步修行者也是這樣。你何必過度憂慮他們沒有往生的地方呢?你這樣自我障礙,也同樣障礙他人,就是不肯求生西方淨土。就好像聽到有人吃飯噎住喉嚨了,於是自己也嚇得不敢吃飯,白白將自己餓死了。天下再沒有像你這麼愚癡的人了!

【原文】

汝但知趙州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何不領取下文僧問和尚還為人也無,州雲佛佛乎。但欲依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何不依僧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以何報答,州雲念佛乎。又何不依僧問十方諸佛,還有師也無,州雲有。問,如何是諸佛師,州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乎。

【譯文】

你只是知道趙州禪師說過:‘佛,這一個字,我不喜歡聽聞。’這句話,你為何不記著在《趙州語錄》的下文當中,有僧人問趙州和尚:‘您還為人指示嗎?’趙州禪師回答:‘佛!佛!’的這些語句呢?你只想要依循‘念佛一聲漱口三日’的這些話,你何不依循有僧人問和尚:‘您受大王如是的供養,要以何來報答呢?’趙州回答:‘念佛!’的這些話呢?你又為何不依循有僧人問趙州和尚:‘十方諸佛,他們還有沒有老師?’趙州和尚回答說:‘有。’僧又進一步問:‘如何才是諸佛的老師?’趙州答:‘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這些說法呢?

【原文】

汝謂禪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不知禪家酬機之言,名為機鋒,名為轉語。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參。一向但噇酒糟,逐土塊,有甚了期。

【譯文】

你認為禪宗祖師們,有很多排斥淨土這樣的語言文句。你卻不知道禪宗這些語言文句,是回應問者的當機語,稱之為‘機鋒’,也叫做‘轉語’。所問的便在回答之處,回答的便在提問之處。你卻不知道返照回光,叩問自己而參究向上。只會像傻瓜一樣吞食酒糟而不知品嚐美酒,像傻狗一樣追逐扔來的土塊而不知去追逐仍土塊的人,這樣還有了脫生死的日期嗎?

【原文】

吾出家三十餘年,漱口佛不喜聞之言,則眾口同宣。至於以佛佛為人,以念佛報恩,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師,絕未聞一人說一句者。夫言出一口,既以彼為實為可依,則此亦是實是可依。何受損者即依,得益者即違。一依一違,自相矛盾。

【譯文】

我出家已經三十多年了,像‘念佛一句漱口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樣的話,看到每個人都在說。至於以‘佛佛’而為人指示,以‘念佛’為報答恩德,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的老師這樣的話,則完全沒有聽過有一人說過其中的一句。而這些言語都是出自趙州禪師同一張口,既然您認為‘漱口三日’等語言為真實、可以依憑,那麼‘念佛’等的語言也應該是真實的、也應該可以依憑。為什麼對於那些讓人受損的語言能夠依憑信受,而對於那些讓人受益的語言卻違背不信呢?一個依循、一個違背,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原文】

夫趙州所言,總歸本分。佛不喜聞,與念佛等,皆屬轉語。若能直下識得自心,方知趙州道越常情,語出格外。當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

【譯文】

趙州禪師所說的話,總是指示我們歸向自己的本分。‘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與‘念佛’而報恩德這些話,都屬於禪宗的‘轉語’。如果學人能夠當下識得自己的本心,才知道趙州禪師的禪道,超越凡俗的常情,他的語句超出於尋常格式之外,從此以後,必當孜孜不倦地念佛,唯恐時間不夠用啊。

【原文】

倘不能親見趙州,則寧可以念佛為修持,不可依撥佛為把柄。依念佛,則即生便出輪迴,將來定成佛道。依撥佛,則謗佛謗法謗僧。現生則罪業山積,福慧冰消。命終則永墮阿鼻,長劫受苦。其利害得失,奚啻天淵。

【譯文】

假如,不能夠親見趙州禪師的意旨,則寧可以趙州禪師所說的‘念佛’之語,作為修持的方式,不可以依從趙州禪師‘撥佛’之語,作為排斥念佛的把柄。如果依從‘念佛’之語而修行,則即生便可以超出生死輪迴,將來必定可以成就佛道。若是依從‘撥佛’之語而做,則是謗佛、謗法、謗僧,則現生所造的罪業就能堆積成高山,福德智慧就會像冰雪一樣地銷融。命終之後,就會永遠墮入阿鼻地獄,長劫受苦,這兩種方式的利害得失,何止天淵之別。

【原文】

總之,今人率皆福薄慧淺,業重障深。於得益者,皆若罔聞。於受損者,全身頂戴。(得益受損且約未悟錯會說,非古德所說之法,有益有損也。)諸師酬機之言,悉皆如是,不勞備釋。

【譯文】

總而言之,現在的人都是福德微薄、智慧淺陋,業力極重、罪障深厚,對於祖師那些能夠有益於人的言教,就好像是完全沒有聽到一樣;而對於令我們受損的言教,則全身頂戴而受持。(得益和受損是對於不能悟道而錯會其意的人來說的,並不是說古德所說的法,有利益或損害的差別。)很多禪宗祖師酬答應對其當機者的言語,全部都是以這種方式接引學人的,在這裡就不勞全部解釋了。

【原文】

汝謂諸祖誠言,斷可依憑,何不依百丈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乎。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悉迴向往生淨土乎。將謂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

【譯文】

你所謂的禪宗諸位祖師的誠實言語,絕對是可以依靠憑藉的,那麼你何不依從百丈禪師所說的:‘修行佛法以念佛最為穩當’的修持言教啊?又何不不依從百丈禪師所確立的為病僧祈禱、送亡僧火化的念佛儀軌呢?這些都是為了讓人迴向往生極樂淨土啊,難道你認為百丈禪師只讓死人往生淨土,而不讓活人求生淨土嗎?

【原文】

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如來預記往生,龍宮誦出華嚴,廣造諸論,偏讚西方。如毗婆沙論,稱為易行疾至之道乎。

【譯文】

你又何不依從西天禪宗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釋迦如來預先授記他將往生極樂世界。這位菩薩從龍宮當中取出《華嚴經》並誦出來流傳於世,他廣泛地造作諸般論著,偏偏獨讚西方淨土,譬如在《毗婆沙論》中,他就稱讚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是容易行持而且快速成佛的道路呢?

【原文】

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馬鳴菩薩,於起信論末後,示最勝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彌陀,永不退轉乎。

【譯文】

你又何不依從禪宗第十二代祖師馬鳴菩薩,他在《大乘起信論》的最後,開示最殊勝、最方便的修行之道,就是讓人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便常侍彌陀,永不退轉呢?

【原文】

又何不依二祖阿難,初祖迦葉,結集三藏,與淨土諸經乎。倘淨土不足為法,有害於世。彼何不知好歹,貽後世以罪藪乎。

【譯文】

你又何不依從禪宗二祖阿難尊者,初祖迦葉尊者,他們所結集的三藏經典,以及淨土諸經呢?如果淨土法門不足以作為修行法則,它有害於世間,那些諸大祖師菩薩們怎麼會不知道好歹,給後世留下這堆禍害呢?

【原文】

又諸大乘經,皆讚淨土。而小乘經則無一字言及。將謂諸大乘經,不足為法乎。又佛說彌陀經時,六方恆河沙數諸佛,悉皆出廣長舌,勸信此經。將謂六方諸佛,亦貽人以罪藪乎。

【譯文】

此外,佛門一切大乘經典,都讚揚西方淨土,而小乘經典則沒有一個字談到西方淨土。難道你認為大乘經典,不足以作為修行法則嗎?另外,釋迦牟尼佛宣說《阿彌陀經》時,六方世界如恆河沙數的諸佛,全部現出廣長舌相,勸導眾生信受《阿彌陀經》。難道你認為六方世界的諸佛,也給後人留下這個禍根嗎?

【原文】

如謂六祖趙州等,不可不信。則龍樹,馬鳴,阿難,迦葉,釋迦,彌陀,六方諸佛,諸大乘經,更為不可不信。若謂諸佛諸祖諸經,皆不足信,又何有於六祖趙州為哉。見近而不見遠,知小而不知大。如鄉民慕縣令之勢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小兒見銅錢而即拾,遇摩尼寶珠而不顧也。

【譯文】

如果你認為六祖大師,趙州禪師等人的話,不可不相信。那麼龍樹菩薩、馬鳴菩薩、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六方諸佛、諸大乘經典,則更應該是不可不相信啊。如果說諸佛、諸位祖師、諸大乘經典,皆不足以相信,又怎麼有六祖大師和趙州禪師的偉大作為呢?你只見到淺近之處而不見到遠處,只知小路而不知大道。就如同鄉野村民仰慕縣令的勢力,而不知道皇帝的廣大威德。又如同小孩兒看到幾枚銅錢便去撿拾,遇到無價的摩尼寶珠而卻視而不見一樣啊。

【原文】

汝還知永明四料簡,所示禪淨有無,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彌陀化身,豈肯貽人罪藪,謗正法錀,疑誤眾生,斷滅佛種乎。

【譯文】

你還知道永明大師在《四料簡》中,所開示的禪宗、淨土的有無,及其利害得失嗎?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怎麼肯給後人遺留禍根、誹謗正法、疑惑耽誤眾生,而斷滅佛陀的種性呢?」

【原文】

彼曰,永明料簡,語涉支離,不足為法。何以言之,彼謂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若如所說,則今之禪者,類多皆看念佛的是誰。又有住念佛堂,長年念佛者。彼皆現世能為人師,來生即成佛祖乎。

【譯文】

他說:「永明禪師所作的《四料簡》,言語顯得支離破碎,不足以作為修行的法則。怎麼這麼說呢?他所謂的‘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若真像他所說,那麼現在參禪的人,大多都是參‘念佛的是誰’這個話頭。也有住在念佛堂,長年念佛的人,那麼這些人真的能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嗎?

【原文】

又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之愚夫愚婦,專念佛名者,處處皆有。未見幾人臨命終時,現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簡,為不足法。

【譯文】

《四料簡》又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現今有很多專門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愚夫愚婦,這些人到處都有。我也沒有看到幾個人臨命終時,能現出種種的瑞相,承蒙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到西方去啊。由此可見永明禪師的《四料簡》,不足以作為修行的法則。」

【原文】

餘曰,汝何囫圇吞棗,不嘗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先須認準如何是禪,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吾數十年來,見禪講諸師所說,皆與汝言,無少殊異。見地若是,宜其禪與淨土,日見衰殘也。

【譯文】

我說:「你怎麼如此囫圇吞棗,不知品嚐滋味啊!永明大師所說的《四料簡》,是大藏經的綱要宗旨,是修持佛道的明鏡。首先,你必須認準什麼是‘禪’?什麼是‘淨’?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然後,再句句剖析,就會知道《四料簡》字字就好像天造地設的一樣,沒有一個字不是極為恰當,沒有一個字能夠更改移動。我數十年來,見到一些禪宗講經法師所說的,都和你所說的話一樣,沒有稍微的差異。大家的見解既然都是這樣,那就不奇怪為什麼禪宗和淨土兩個法門,一天不如一天,越來越衰敗殘缺了!」

【原文】

問,何名禪淨,及與有無,請垂明誨。

【譯文】

他說:「什麼是‘禪’?什麼是‘淨’?什麼是‘有’?什麼是‘無’?請師父慈悲給我明確的教導。」

【原文】

答,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

【譯文】

我說:「所謂‘禪’,就是指我們人人本具的天真本來的佛性,也就是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禪宗言語不說破,讓人參究而自己悟得,所以他禪宗言語就是這樣。實際上是指無能無所,即寂即照的離念靈知,純真心體。(離念靈知,就是完全沒有分別思慮,而明白洞悉前境。)

【原文】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譯文】

所謂‘淨土’,就是深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非是偏指理體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原文】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

【譯文】

所謂‘有禪’,就是指人們參究的功力至極,念慮寂靜而情執消亡,徹底見到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即所謂的明心見性。

【原文】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譯文】

‘有淨土’,就是真實地發起菩提心,生起深信,發起誓願,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原文】

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

【譯文】

所謂的‘禪’與‘淨土’,只是針對教典和理體而言;‘有禪’、‘有淨土’,乃是針對眾生根器和修行來說。教典和理體則是永恆不變的本來,即使是佛陀也不能增加一點,凡夫也不能減少一點。不同根器的眾生必須依教典來修行,修行到了極致,便可證得理體,使其證得西方實有全都是自己心中之境。這裡所講的‘禪淨’、和‘有禪有淨’,二者文字雖然相似,實際上大不相同,必須仔細地參酌詳審,不可籠統不清。

【原文】

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譯文】

假如參禪沒有開悟,或著開悟了而尚未透徹,都不叫做‘有禪’。假使雖然有在念佛,卻偏執唯心淨土而不信願求生西方極樂,或者是有信願而不真誠懇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了事。或者修行雖然精進,可是心念貪戀於塵俗境界,或者求來世生於富貴人家,享受五欲快樂。或者求生天界,享受天人的福報安樂。或者求其來生之時,能夠出家而為僧人,一聽聞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總持,宏揚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的眾生。如此種種都不叫做‘有淨土’。」

【原文】

問,出家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過,而亦簡除。

【譯文】

他問:「出家為僧,宏法利生,又有什麼過失,而也要排除在‘有淨土’之外呢?」

【原文】

答,若是已斷見思,已了生死,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上宏下化,度脫眾生者,則可。若或雖有智願,未斷見思。縱能不迷於受生之初,亦復難保於畢生多世。以雖能宏法,未證無生,情種尚在,遇境逢緣,難免迷惑。倘一隨境迷,則能速覺悟者,萬無一二。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淪者,實繁有徒矣。

【譯文】

我說:「如果是已經斷除見惑思惑煩惱、已經解脫了六道的生死、乘著慈悲的廣大願輪、示現出生於五濁惡世、上宏佛法下化眾生、廣度眾生的菩薩則可以。若是雖然有些智慧和願力,可是尚未斷除見思二惑的人,即使他不迷惑於受生的最初之時,也很難保證其於一生或生生世世,不被種種境界所迷惑。因為他雖然也能夠宏揚佛法,可是還沒有證得無生法忍,情執的種子仍然存在,一旦遇著境界或遭逢眾緣,難免不會被種種境緣所迷惑。假使一旦隨著境界而迷失,那麼能夠迅速覺察醒悟者,一萬人當中沒有一個兩個。從迷惑而陷入更大的迷惑,而不能自拔,因此而長劫沉淪生死,這種人實在是非常多啊。

【原文】

如來為此義故,令人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然後乘佛慈力,及己願輪。回入娑婆,度脫眾生。則有進無退,有得無失矣。未斷見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淨宗斷斷不許也。

【譯文】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釋迦如來才令人先求往生西方,親見阿彌陀佛而聽聞佛法,證得無生法忍。然後,乘藉著阿彌陀佛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願之輪,再回到娑婆世界,度脫一切的眾生。這樣就會只有前進沒有後退,只有所得沒有所失了。不斷見思煩惱,居住在此娑婆世界宏揚佛法,其他的宗派都是這樣,然而淨土宗則斷然是不允許的。

【原文】

世多謂參禪便為有禪,念佛便為有淨土。非但不知禪淨,兼亦不知文義。辜負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斷後世行人一條出苦捷徑。自誤誤人,害豈有極。所謂錯認定盤星,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也。

【譯文】

大多數世人以為,凡是參禪者便是‘有禪’,凡是念佛者便是‘有淨土’。有這種看法的人,不但是不知道‘禪’和‘淨’的含義,更是不知道《四料簡》文句的意義。辜負了永明大師這位古佛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斷了後世修行人一條出離苦海的捷徑。自我耽誤也耽誤他人,這種危害無量無邊。這就是所謂的認錯定盤星,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

【原文】

彼曰,禪淨有無,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請詳訓釋。

【譯文】

他說:「關於有禪、有淨土、無禪、無淨土的大體意思,我已經知道了,《四料簡》偈頌的玄妙文句,請師父您詳細地訓解詮釋。」

【原文】

餘曰,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

【譯文】

我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這句話是說這個人已經徹悟禪宗的意旨,已經明心見性。並且又能夠深入佛法經藏,對釋迦如來所說的一切權教、實教的法門,有相當完備地了解。而且,在這一切的法門當中,又只用‘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一個淨土法門,作為自利利他的正行。《觀無量壽佛經》當中的上品上生章所講的‘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者’,就是指的這一類人。

【原文】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

【譯文】

這種人有廣大的智慧,有無礙的辯才。一切的邪魔外道,聽聞到他的名號就會膽戰心驚、失魂落魄。就好像頭上長了銳利雙角的威猛老虎,它的威力勇猛是沒有其他獸類可以相提並論的。凡是有前來參學的人,他都能隨其根機而說法,應當以禪淨雙修而接引的人,則用禪淨雙修而接引他。應當以專修淨土法門而接引的人,則用專修淨土法門而接引他,無論是何種根器的人,沒有一個人不蒙受他的恩澤,如此之人,難道不是現世的人天導師嗎?

【原文】

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譯文】

至於他到臨命終時,承蒙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上品蓮台,只有一彈指的時間,便能夠華開見佛,證得無生法忍,最不行也能證得圓教的初住位菩薩,也有頓時可超越諸般位次,而到等覺位菩薩。圓教的初住菩薩,就能夠現身於上百個世界而示現作佛,更何況初住位之後,一個階位比一個階位殊勝,乃至到第四十一位的等覺菩薩呢?所以說這類人是‘來生作佛祖’啊。

【原文】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決志求生西方。以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

【譯文】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句話。意思是說這個人雖然沒有明心見性,可是卻有決定的志向,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因為阿彌陀佛在過去無數劫當中,發下了廣大的誓願,普遍攝受一切的眾生,就好像慈愛的母親憶念獨子一樣。眾生如果真能夠像遊子憶念母親一樣,以志誠心憶念阿彌陀佛,就必定會感應道交,蒙受阿彌陀佛的攝受。

【原文】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

【譯文】

平日努力修行禪定智慧的人,當然可以往生西方淨土。即使是曾經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在他臨命終時,由於痛苦的逼迫,而發起大慚愧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十聲,或者只有一聲,然後便直下命終,也同樣可以蒙受阿彌陀佛的化身,前來接引他往生淨土。如此看來,難道不是萬人修行萬人前去嗎?然而,這種人雖然念佛沒有多少工夫,但是因為他的心力極為猛烈,所以也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利益。不能夠把他們和那些泛泛悠悠、散散漫漫的人相比較,來分別他們念佛數量的多少。

【原文】

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譯文】

這些人既然已經往生到西方淨土,雖然他們見到佛陀,聽聞佛法,也有緩慢和迅速的不同。然而,他們已經高登淨土而進入聖人之流,永遠不會退轉了。隨著他們根性的淺深不同,或者用漸法、或者用頓法,都可以證得果位。既然證得種種果位,那麼他們開悟的問題就不用說了。這就是所謂的‘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啊。

【原文】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鍛煉,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擱也。

【譯文】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這句話。就是指有一個人雖然徹悟了禪宗的意旨,已經明心見性。然而見思煩惱,並不容易那麼斷除。必須要經歷種種緣起境界的鍛煉,讓見惑及思惑斷除乾淨,那麼三界的分段生死,才能出離。一絲毫見思煩惱都還沒斷除的人,暫且先不說。即使是努力斷除到只剩下一絲毫煩惱的人,那麼他依然會輪迴於六道之中,依然不能逃離生死苦海。生死苦海極為深廣,菩提之道路極為遙遠,還沒有回到解脫之家,就壽終命盡,這樣的大徹大悟之人,十個人當中,就有九個人都是這樣。所以說:‘十人九蹉路’。所謂蹉,就是蹉跎,也就是世間人所說的‘耽擱’了啊。

【原文】

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

【譯文】

‘陰境’,是指中陰身的境界。也就是臨命終時,現生以及歷劫以來,種種善惡業力所現的境界。這種中陰境界一現前,一眨眼的功夫,神識便隨著最猛烈的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之中,一絲一毫也不能做主。就好像人們負債一樣,必定被最強的債主先牽去償還。心念的思緒有多頭多端,心念最重的境界首先墜入。五祖戒禪師再來而為蘇東坡,草堂清禪師再來而為魯公,這些還是比較好的呢!所以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原文】

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

【譯文】

‘陰’這個字,讀音和意義都與‘蔭’字相同,即是覆蓋的意思。也就是說由於善惡業力,蓋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顯現。‘瞥’這個字,讀‘撇’的音,就是指‘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字當作‘錯’字。把‘陰境’當作是五陰魔之境界,總起來講,這些人因為不認識‘禪’和‘有’這些字的意思,因此,才導致有如此的胡說八道。豈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十個有九個人,‘錯’走了修行的路頭,卻即隨著‘五陰魔’的境界而去,最後變得著魔發狂呢?人之所以著魔發狂,乃是因為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因此,而成為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的種性。怎麼能不知好歹將著魔發狂這種事,加到大徹大悟之人身上呢?這個關係非常重大,不可以不明辨。

【原文】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譯文】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這句話。有人理解‘無禪無淨土’說是‘認為沒有禪宗和淨土法門,只知埋頭造業,不修任何的善法’,這是大錯特錯的。佛教的法門雖然無量無邊,只有禪宗和淨土,最契合當代人的根機。‘無禪無淨土’,應該是指這個人既沒有徹悟心性,又不求生極樂淨土,只是悠悠泛泛地修習其他法門。既不能靠自力而使定慧均等,斷除煩惑證得真性;也不能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帶業往生極樂世界。

【原文】

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

【譯文】

用一生泛泛的修持功德,感得來生的人天福報。這種人當生既然沒有真正的智慧,來生就會隨著福報境界而轉,耽溺執著於五欲境界,廣泛地造下種種惡業。既然造下種種惡業,將來便難逃惡道的果報。等這個人一口氣上不來,立即就會墮落到地獄中去。以地獄當中洞然火燒的鐵床銅柱,歷經久遠的時劫,睡臥鐵床抱持銅柱,來償還他生前的貪慾聲色、殺生害命等種種的惡業。諸佛菩薩,雖然可憐他也去救拔他,可是因為他被惡業之力所障礙的緣故,不能得到佛菩薩慈悲的利益。古人曾經說修行佛道的人,如果沒有真正的信願,來求生西方淨土,而是泛泛悠悠地修習其他的善行,這個稱之為第三世怨,就是這個意思啊!

【原文】

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於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譯文】

這是因為這個人今生修德行善,來生便能享受福報,倚仗著福報的勢力又造下種種惡業,第三世就會墮落惡道之中。快樂暫時在來生得到,可是痛苦卻遺留於長劫。縱使地獄的業報消盡,又再度轉生於鬼道、畜生道。想要再度得到人身,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啊。所以釋迦牟尼佛以手拈抓起地上的泥土,問阿難尊者說:‘我手上的泥土多,還是掉大地的泥土多?’阿難尊者對佛說:‘掉大地的泥土多。’佛陀言:‘能夠得到人身者,就如同我手中粘的泥土。失去人身者,就如同掉到大地上的泥土。’所謂的‘萬劫與千生,沒有一個人可以依托和仰仗。’依然是局限於偈語,而淺近地說法罷了。

【原文】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

【譯文】

一切修行法門,專門仰仗自力修行;而淨土法門,則是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攝受。一切的修行法門,要煩惱惑業斷盡,才能夠了脫生死;而淨土法門,只要帶業往生極樂淨土,一旦往生就能夠進入聖人之流。永明大師恐怕世人不知道其中的緣故,所以特別作詩偈料簡,以垂示後世之人。可以說《四料簡》是迷失渡口的救渡寶筏,是危險道路的明智導師。只可惜世上的人,都是隨意地迷糊地讀過,不知加以研討探究其究竟意義。這大概就是眾生同分惡業所招感的共同果報吧?

【原文】

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詮。宿有何福,得聞出要。願廁門牆,執侍巾瓶。

【譯文】

他說:「我往昔不知道有什麼罪過,很早便迷昧了真實的佛法。也不知道宿世有何福報,今天能夠聽聞到師父您所開示出離生死的要徑。我願意側列於師父您的門牆之下,作您的弟子,來奉侍您。」

【原文】

餘曰,餘有何德,敢當此說。但餘之所言,皆宗諸佛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揚淨土。則無德不報,無罪不滅。昔天親菩薩,初謗大乘,後以宏大贖愆。汝能追彼芳蹤,我願捨身供養。

【譯文】

我說:「我有什麼德行,敢承當你這麼說。但是我所說的言語,都是根據諸佛菩薩、祖師們的言教而談。你只要仰信佛陀祖師的言教,努力宏揚淨土法門,那麼就會沒有什麼恩德不能回報,沒有什麼罪業不消除。過去天親菩薩,最初修行小乘而誹謗大乘佛法,後來,知道自己錯了,於是努力宏揚大乘來救贖自己昔日的罪過。你如果能夠追隨天親菩薩的芳蹤,我願意捨棄我的身命而供養你。」

【原文】

上座乃禮佛發願雲,我某甲從於今日,專修淨業。唯祈臨終,往生上品,見佛聞法,頓證無生。然後不違安養,遍入十方,逆順隱顯,種種方便,宏通此法度脫眾生。盡未來際,無有閑歇。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願釋迦彌陀,常住三寶,愍我愚誠,同垂攝受。

【譯文】

這位禪宗上座於是禮佛發願說:「我弟子某甲,從今以後,專門修習淨土法門。唯願臨命終時,上品往生西方極樂,親見阿彌陀佛,親自聽聞佛法,頓時證得無生法忍。然後不離開西方極樂世界,而普遍進入十方世界,以逆行或順行、隱密或顯明的方式,用種種的方便,宏揚流通淨土法門,度脫一切眾生。直到永遠,不間斷不歇息。虛空有其窮盡之時,我的願力則沒有窮盡之期。唯願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及一切常住三寶,愍念我的愚癡誠心,一同垂慈而攝受我。」

【原文】

餘曰,淨土事者,是大因緣。淨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譯文】

我說:「淨土法門的事相,乃是一個廣大的因緣。淨土法門的義理,乃是如來秘密之藏。你如今能夠信受奉行,就是以佛陀的功德莊嚴而為自我莊嚴。」

【原文】

上座唯唯而退。因錄其問答,以為不知此法者勸。

【譯文】

這位禪宗上座恭敬地退下,因此我記錄下這些問答之詞,以作為不知道淨土法門之人的勸導之文。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如何理解地藏王菩薩的「碎地獄」

問: 《地藏經》云: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

電視如夢 念佛醒夢

兩年前,一位師兄在學佛小組分享的時候說,她已經不看...

念佛必須持戒

不管修什麼法門,都必須持戒,當然念佛也不例外。 戒律...

濁亂惡世成就易往卻非易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

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判教

道綽大師繼承龍樹、曇鸞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根據...

淨土問題回答

1、請問法師可以呼吸念佛嗎? 答:當然,你念佛的時候...

做種種功德都要迴向往生西方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

如何通過身口意三業修淨土

從積極地行善來看,我們要修五戒十善,六度萬行,自利...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印光大師傳戒煙妙方

好甘草(半斤) 川貝母(四兩) 杜仲(四兩) 用六斤水...

觀想念佛,觀之事且從緩行

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

人當臨終,唯此事為之有益

【原文】 人當臨終,唯同聲念佛為有益。若識心未去,沐...

淨土行人如何對待兒女婚嫁問題

【原文】 今之兒女婚嫁,一本於自主,只可隨他去。否...

【推薦】執杵摧邪,護法安僧的韋陀菩薩

韋馱菩薩簡介 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是佛教護法神之一...

修行人要把握當下這一念

我們當下這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人要把握這一念...

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的重要性

阿彌陀佛保任一件事,這個事很重要,就是臨終接引。臨...

最重要的時光和最重要的人

從前有個年輕英俊的國王,他既有權勢,又很富有,但卻...

給自己抹點黑

公元前225年的一天,秦國大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即將...

如何判斷發心的真與偽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

常有恐懼心理,應如何改變

問: 我常常有這麼一種恐懼心理,就是怕自己被冤親債主...

聖嚴法師:如何說服另一半分攤家務

問: 大部分的婦女都是家庭與事業兩頭燒,一樣是上班...

到業力現前時候,確實是大麻煩事

我有這個感覺,恐怕在座的你們也有這感覺,你自己如果...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這是從《印光大師文鈔》裡摘下來的開示淨業學人日常如...

化導二乘行人回小向大,發意往生

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滯...

朝靈岩,思法語,沐祖恩

已是第二次來靈岩山寺,對這裡的一切還記憶猶新。上次...

【佛教詞典】護念增上緣

又作護念得長命增上緣。為念佛行者所得五種增上緣之一...

【佛教詞典】八卦教

清代民間宗教之一。該教以中國古代之八卦為組織之形式...

【視頻】妙華法師《悟入金剛經》

妙華法師《悟入金剛經》

【視頻】觀音靈感真言

觀音靈感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