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是講到我們凡夫的現前一念心識,這個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跟三寶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正念,這個時候的正念叫做真實的心;但是我們這一念的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也會產生一個心,這是一種妄想的心。真跟妄,其實它的本質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從迷悟的角度安立而已。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真實的心是不生滅的,虛妄的心是生滅的,這個應該怎麼判斷呢?尤其是在很多的經論當中,講到我們的發心,發菩提心,它說:有些人的菩提心很容易退轉,有些人的菩提心不容易退轉,就是他當初發心的動機有不同。
比如說,有人發心是見佛相好而發心:誒,看到佛菩薩長得很莊嚴,我也想要成就這個莊嚴的果報。那這樣子就是生滅心,你這個發菩提心有問題。就是說,假設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得不到這樣的相好,你就放棄了。有些人是見佛色相而發心,有些人是看到僧團的清淨而發心,那要是僧團不清淨了,你就退心了。
什麼叫生滅心?什麼叫不生滅心?這是我們很重要的判定的標準。在《楞嚴經》當中告訴我們一個判斷的方法,就是說,什麼叫做生滅心呢?就是「離塵無體」,當這個心離開了外境,它就沒有自體了,這叫生滅心。
比如說,有些人很喜歡吃榴槤。我們心跟榴槤接觸的時候,產生一種好樂的心,這個好樂的心是真實、是虛妄呢?你把榴槤的外境消滅以後,這個好樂心也沒有了,那這個好樂心是依外境而安立的,離開了塵境沒有自體,這叫做生滅心。
什麼叫做不生滅心呢?就是這個心「離塵有體」,這個心不管外境怎麼變化,你的心還是這個心,它不隨境而轉,離開了外境,它還有自體,這個叫做不生滅心,這樣的發心就不可破壞了。
這個道理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在佛前發了菩提心,許下我們的誓願:從今以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到底我們這樣的誓願在心中,它的力量是堅固、不堅固,怎麼判斷呢?假設你當初的發心是緣外境而發心,你看到眾生的苦、看到聖教的衰,當然這個發心不錯,但這個發心畢竟是緣外境而發心的,這樣的發心就比較脆弱;如果你的發心,是真實的從道理上的觀照,「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我們這一念心,事實上它是可以成就波羅蜜、成就萬德莊嚴,為什麼我要自甘墮落,去起惑造業受苦呢?
你透過教理來觀心,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你必須有這個責任義務,去開發你內心的功德,這樣發心而生起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不退轉的。就是全世界人都不學佛了,就你一個人,你照樣學佛。為什麼呢?你剛開始的發心,它是向內觀照的。
所以我們也可以迴光返照:我們當初發菩提心的動機,到底它是堅固、不堅固的?是生滅、不生滅的?寂靜、不寂靜?前面有很多的判斷方法,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你要是過去的發心有錯誤,可以趕快作個修正。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的內心當中,有生滅心跟不生滅心。這當中一個是向外境去攀緣,產生一種影像而發心;一個是向內心去觀照,產生一個真理的了知而發心:這個地方是一個判定標準。這二個心,都是你的心創造出來的,所以叫不二。這個地方是把凡夫心的染淨相貌作一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