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八識規矩頌

淨界法師  2021/12/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九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面:丙二、無漏清淨識。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前五識的偈頌總共是有三個偈頌,前面兩個偈頌是講到凡夫有漏的雜染識的情況,這個偈頌是講聖人他這個無漏的清淨識的一個活動的情況。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這個地方是講到佛菩薩在觀察這個空,就是真如,二空真如的時候,他必須要變相觀空。因為前五識它只能夠在這個有相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活動,它不能夠觀察這個無相的真如,不可以。這個時候,佛菩薩有時候他出定跟眾生接觸、說法,但是他有時候入定,游於甚深法性三昧。這個時候,佛菩薩跟真如相應的時候,這個前五識是不能觀察真如,不能夠觀察正如應該怎麼辦呢?變相觀空。變帶真如的相狀來觀察空,所以這個前五識只有後得智來收攝。

在這個八識當中,第六、第七識、第八識都具足了根本智跟後得智,只有前五識只有具足後得智,前五識沒有根本智。因為為什麼呢?因為果中猶自不詮真。不要說是凡夫,乃至於初地、二地、三地……十地菩薩,乃至於成佛,這個成所作智都不能夠直接去親證真如理的。我們不要說觀真如了,就是佛菩薩入定,到了二禪的時候前五識都不能活動。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前五識的範圍,它只能夠在這種有相的境界分別,不能夠去分別無相的真如。

第二句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這一段是說明前五識轉成無漏的成所作智它的一個時間,以及它所表現出的作用。

圓明初發成無漏。圓明初發成無漏是說前五識的轉依要等待這個圓明,就是大圓鏡智發動以後,它才能夠轉成無漏的成所作智,這個前五識是隨第八識轉的,這個待會兒會說明。

三類分身息苦輪,它轉成成所作智有什麼作用呢?前面是說明攝用歸體,成所作智觀察真如是變相觀空,那麼他從真如出來以後做什麼事呢?三類分身息苦輪。這個成所作智能夠分成有三類的分身來教化眾生,來度脫一切有情出離生死之苦輪,是做這種事情。

前半段的偈頌我們上次講過了。我們現在看下半段的偈頌,看蕅祖的註解,圓明初發成無漏:

未成佛時,一向有漏。

就是還沒有成佛之時,乃至於初地,乃至於十地,這個時候前五識都處在有漏當中。那麼前五識是什麼時候轉成無漏呢?

直俟金剛道後異熟識空,轉成大圓鏡智相應之庵摩羅識,名為圓明初發。爾時庵摩羅識所持五根成無漏故,依根所發五識亦成無漏,名為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成所作智的轉依,前五識的轉依,要等到金剛道。這個金剛道是在這個等覺後心,等覺後心所入的這個定特別的堅固,能夠破壞一切的法,破壞一切的障礙,金剛能夠破壞一切,那個禪定特別的深。在這個金剛的禪定當中生起這個道,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一念的相應就是異熟空,第八識就破壞了。

異熟空這個異熟就是果報。第八識在有漏的時候,第八識它會受前七轉識業力的熏習而有變化,你造了善業第八識的善功能就增長,你造了惡業第八識功能也增長,這是異熟,因為它的變化是會受前七識的業力的熏習。

但是到了成佛以後,這種異熟的功能就消失了,成佛以後第八識就全部是無漏了,不再受熏了。你再造善業不能夠增加它的善功能了,它圓滿了,所以這個時候第八識的異熟識的功能就消失掉了,轉成大圓鏡智。這個時候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相應的庵摩羅識,又稱作庵摩羅識,這叫做圓明初發。

圓明指的是大圓鏡智,這個時候智慧特別的圓滿光明。

第八識轉成無垢識或者庵摩羅識的時候,這個時候庵摩羅識所持的五根成就無漏的緣故,所以依止這個無漏的五根所發動的五識也成為無漏,就叫做成所作智。前五識的轉依跟第八識是有關係的。

古德講一個偈頌,說八識的轉依,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中圓。說我們在轉識成智、轉凡成聖,在因地的時候轉的是誰呢?六、七。就是說,你現在是一個凡夫,但是你第六意識修我空觀、法空觀,從外凡到內凡,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然後一念的相應,這個時候就跟真如相應了,一念的相應就證入了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個到初地的時候,第六意識就下品轉,第六意識修我空觀,第六意識一轉,第七意識也跟著轉,它同時轉成平等性智,也是下品轉。就是初地的時候它能夠破分別的我、法二執,這個時候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都成就了下品的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到了八地的時候,這個不動地,這個時候俱生的我執也消滅了,就是中品轉,到了第八地的時候又轉了一次,轉成中品。到了成佛的時候上品轉,全部都轉成無漏的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

所以六七識的時候是在因地的時候它就慢慢轉,但是這整個過程五識、八識都不能轉。為什麼呢?五、八隻有在成佛那一剎那才突然轉過來。這當中有一個理由就是,因為第八識為什麼因地的時候,初地到八地都不能轉呢?因為這個時候你的阿賴耶識還有很多有漏的種子。這個有漏的種子,無漏的識不能執持有漏的種子,所以既然有漏的種子還在,第八識就必須處在有漏當中。第八識為什麼在因地不轉的理由,是因為它在成佛之前,他還有一些微細的有漏種子在,這是第八識不轉的理由。

為什麼前五識不轉呢?因為前五識的根是第八識的相分,第八識的相分:根身、器界、種子。第八識處在有漏,它的相分表現出來的這個根身也是有漏,有漏的根身不能發動無漏的清淨識,不可以。所以前五識的根它在成佛之前是有漏,所以它也處在有漏當中。所以它只有在成佛的時候那一剎那,金剛道後異熟空的時候,第八識那一剎那突然間轉成大圓鏡智,這時候前五識也突然間轉成成所作智。這叫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中圓。

我們看佛在世的時候,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他要供養佛陀三個月安居,就去請佛陀,三個月當中不要托缽,由這個國王來供養。由於這個國王被魔王所迷惑,就是沉迷在五欲當中,就把這個供養佛陀跟大眾師的事給忘掉了。忘掉以後就在花園當中,這個時候沒東西吃。因為佛陀已經答應受這個國王供養,就拒絕所有居士的供養。這個時候有一個養馬的人,有一個馬伕,看到佛陀跟大眾師的清淨莊嚴,就把他養馬的這些粗的糠,馬麥,粗糠就拿來供佛,供養大眾師。

這當中有點分別,就是說這些大阿羅漢,當然大阿羅漢的第六意識是跟我空、法空相應的,但是他在因地的時候,五八果中圓,阿羅漢吃到的的確是馬麥。換句話說,阿羅漢他那個身心世界都還有漏。當然他的第六意識能夠修我空觀,他能夠入滅盡定,於一切法不受,他可以以這個分別心來降伏自己的執著分別,他可以,但是從現實的生活來說,他吃到的的確是馬麥。

但是佛陀不一樣,佛陀那個第八識是無漏的,他變現的種子、根身、器界都是無漏的,他沒有馬麥這件事情。這馬麥一到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阿賴耶識是清淨的,他沒有馬麥這種境界出現。但是你要等覺菩薩在那個地方吃馬麥,就真的吃到馬麥。吃到馬麥當然,他可以以第六意識入我空觀、法空觀來消滅他的分別。

這個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它能夠在因地就成就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但是這個五、八識只有成佛才完全沒有這些染污的境界出現。所以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中圓,這句話是說明圓明初發成無漏,說前五識的轉依要到圓明初發,大圓鏡智出現以後,它的根是清淨的,所以這個前五識才能轉成清淨。

轉成這個清淨的成所作智有什麼作用呢?做什麼事情呢?三類分身息苦輪。我們看蕅祖的註解:

能於盡未來時,遍十方界,示現三輪不思議化,度脫一切有情生死苦輪也。

這個佛陀的成所作智能夠盡未來時,沒有停止的,永遠永遠地到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表現出清淨的三輪——身輪、口輪、意輪這種不思議的神通變化。這神通變化幹什麼呢?度脫一切有情出離生死的苦輪。

這個三類我們解釋一下:

三類,第一類是針對外凡,外凡位的菩薩,就是散亂心的菩薩,外凡資糧位菩薩,佛陀所現的身是丈六的比丘身,跟我們的身高差不多,丈六,稍微高一點。

佛陀為內凡以上的菩薩所現的是千丈的比丘身,千丈,特別高大。內凡的菩薩這是一類,第二類,內凡菩薩,所示現的千丈比丘。這兩類都是有固定的身相。

第三個是隨類化身了,就不完全是度化人道的。有時候佛陀現出蛇王的身體,甚至象王的色身,隨類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則現何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就是說隨其眾生的因緣而示現各式各樣的化身,來度化眾生,這個色身就不固定。

這三類的化身都是成所作智所成就的。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在《法華經》上講從本垂跡、開跡顯本,佛陀的身有三種身,法身跟報身叫本門。佛陀的本門我們凡夫是不能見聞覺知的,這種本門,這種法身報身。我們凡夫能夠見聞覺知的是什麼呢?就是這些應化身。應化身的境界我們能夠見聞覺知,這些應化身就是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所以這個成所作智對我們凡夫是最重要的,因為佛陀的清淨的報身跟法身我們根本不能見聞覺知的,所以佛陀也必須要從本垂跡,或者講為實施權。

在《賢愚經》有一個小故事,我把它講一下。說這個須達長者證得初果,證得初果以後他的內心有四不壞信,對佛法僧戒有堅固不可破壞的信心,他就來到了僧團,稟白佛陀跟大眾師說:我盡未來際供養佛、供養僧,僧團有任何的需要都可以來我家索取,佛陀就默然答應了。答應以後,大眾師有什麼需要就到須達長者的地方去,或者要一個缽,或者要一件袈裟,或者要一個具。這個須達長者的家很大,一個家院。他有時候也是很忙,比丘去的時候有時候長者剛好在門口,有時候不在。不在的時候比丘就在門口等著,也不好意思進去。

這個時候須達長者的門口有兩隻鸚鵡,這兩隻鸚鵡頭腦很清楚,看到比丘來了,他就飛到長者的面前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這個長者,哎呀,這比丘來了,就帶著僕人出來迎接,說:你們需要什麼呢?我需要一件衣服。長者就給他一件衣服;我需要一個缽,就給他一個缽。那麼就經常地就由這個鸚鵡來報告這個長者,說比丘來了。

有一天,佛陀當然是那一念清淨光明的智慧,知道這兩個鸚鵡得度因緣已經成熟了,就叫阿難尊者說:你呀,去須達長者的地方去,但這次不是要東西了,你為這兩隻鸚鵡說法,說兩個法。第一個是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說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然後再告訴它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說這兩個法。阿難尊者就去了。

去了以後這兩個鸚鵡看到比丘也是歡喜,又要飛到須達長者的地方去,阿難尊者說:我今天不是來要東西的,你先下來。兩個鸚鵡就飛到地上來,就為它說法: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世間上是有因果的,這苦集滅道有世間因果,有出世間因果。那麼這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怎麼抉擇呢?應該是要去取世間因果,還是取出世間因果呢?阿難尊者進一步回答說,你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要放棄世間的因果,追求清淨的出世間的道、滅。

這個時候這兩個鸚鵡聽了以後起大歡喜心,聽這兩個法以後就從地上飛到樹上,一方面飛一方面就念: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從地上飛到樹上,從樹上又飛到地下,飛了七次,繞著這個樹上一直飛,一直講。阿難尊者承受佛陀的慈命以後就回來了。

到晚上的時候,這兩隻鸚鵡就被狐狸給吃掉了,吃掉以後這些比丘就有點悵然若失:我們過去去須達長者的地方乞求東西的時候,都是它們為我們報告,現在它們死掉了!有的比丘就問佛陀說:這兩個鸚鵡死掉到哪裡去了呢?

佛陀說:這兩隻鸚鵡死掉以後先生到四天王天;然後四天王天的福報享盡以後,到忉利天;忉利天福報盡的時候,到兜率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的七返,七次,七次以後,天福享盡了墮到人間——這個時候沒有佛陀住世,沒有正法的住世,也沒有出家人——成就辟支佛。

所以我們講佛法的善根,為實施權,語言文字這個權,但是這個權你吸收進去以後,在你阿賴耶識當中它就會有變化,不思議熏,不思議變。這個金剛種子到裡面去,它就有力量慢慢慢慢引導你趨向涅槃。我們在律上也講到,三寶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

理體三寶的佛是什麼身呢?那個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個是不能見聞覺知的,佛陀那五種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那個不是我們眼睛能看到的。但是住持三寶這個佛就是佛像。佛陀滅度以後,佛像在那個地方,我們眼睛很清楚地看到佛像在前面放大光明,我們恭敬地皈依禮拜,哎,就從這個地方跟佛陀結下一個因緣了,就從這個地方開始懺悔我們的業障,開始積集我們佛法的善根。所以我們還不能夠忽略住持三寶。

住持法寶也是。你看那個理體法寶,理體法寶是什麼?那個是滅諦無為,那個是涅槃,那個是無為法。但是住持的法寶就是這些語言文字的經典,你從文字當中不斷地去讀誦,哦,你就能夠生起智慧。

這個理體的僧那就是聖僧,聲聞學無學功德,那些初果以上的聖人,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但是在末法時代有幾個聖人我們不知道,但至少他剃髮染衣現出了清淨的幢相,我們看到出家人,乃至於問訊、恭敬、禮拜,哎,跟三寶結下善因緣。

所以這個權也是很重要,權很重要。所以我們不能有些人說,我不要皈依住持三寶,我直接皈依理體三寶,不可以,你做不到。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理體三寶不是見聞覺知的境界,一定是要施設住持三寶,佛像、經典、出家人,從這個地方慢慢慢慢栽培善根。突然有一天你善根成熟了,一念的相應才悟入理體三寶的。

這個住持三寶是什麼東西所成就呢?三類分身息苦輪,成所作智做這種事情。佛陀自受用的清淨法身跟報身,那不思議的境界的大悲心,創造一種跟我們色身一樣的應化身出來,跟我們生活在一起,跟我們一起吃飯、睡覺、托缽,跟我們一起打坐,這樣子慢慢慢慢教導我們,這種應化身是佛陀的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所以講三類分身息苦輪,是這個意思。

前五識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

乙二、第六識頌

第六識頌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大家打開原文的本子,原文的本子倒數第二行: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綿,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好,我們回到講義。這當中總共有三個偈頌。這三個偈頌,前面兩個偈頌是講有漏的雜染識,第三個偈頌是講到無漏的清淨識。先看第一段,有漏的雜染識。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

這個是講到第六意識的心王它造業跟了別的情況,先講它造業的業性。它造業的業性是三性,通於善、惡、無記,跟前五識一樣。第六意識能夠起善心,它也能夠起恶心,也能夠無記,它的造業的情況是這樣子的。

三量就是說第六意識去了別境界的時候,它有時候是現量,有時候比量,有時候非量。

這個境就是有三種境界: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所以說它的範圍就比較廣了,廣大無礙。

前面的前五識是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只能夠了別現在的境界,過去、未來都不能了別的。第六意識能夠了別過去、現在、未來,能夠在三量跟三境的境界裡面活動的,所以它的範圍很廣的。

三界輪時易可知。我們的生命在三界輪迴當中,第六意識是最容易了知的,它的行相是最容易了知的。我們解釋這一段大意。

這個前五識,當然我們眼睛去看一件事情,我們也知道:哦,前五識有了別的功能,耳識來聽聲音,我們也能夠感覺到:哦,有耳識的存在。但是前五識有一個問題,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識在三界九地當中,只有在前面的兩地活動,在五趣雜居地跟離生喜樂地前五識能夠生了別,等到二禪定生喜樂地以上,前五識都不能活動。所以它的活動有限制,這前五識不能說是三界輪時易可知,不可以。

第七識跟第八識,不管你是在欲界的散亂心,還是在色界無色界高深的禪定的寂靜的狀態,都不容易了知,這個第七識第八識是不容易了知的。

第六意識不同,第六意識不管你在散亂的情況,你能夠感覺它的存在,你入了禪定在寂靜明瞭的狀態,你也能夠感覺它的存在,它等於是三界九地裡面的一個主角,也可以這樣講。這個八識當中,處在三界的凡夫的情況,第六意識是最明顯的。這是講三界輪時易可知。

我們看蕅祖的註解:

三性,先解釋三性。即善惡無記。

第六意識能夠跟善的心所相應,造了很多的善法,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是它;但是它也可以跟煩惱相應,起貪瞋癡造五逆十惡也是它;它有時候入了無記,不思善不思惡也是它。所以這個第六意識造業的範圍很廣大的,它能夠積集廣大的資糧,它也能夠積集廣大的罪業,這個都是第六意識來作主宰的,它通於善惡無記。

三量,再看它那個能緣的心:

三量,謂現量、比量、非量也。

這個三量,是指的第六意識能緣的心。

這個能緣的心,我們先把這個附表解釋一下,看這個附表第四,附表第四講到這個第六識的差別行相。

第六識差別行相:

一、五俱意識(明瞭意識)

1、五同緣意識。2、不同緣意識

二、不俱意識(獨頭意識)

1、獨散意識。2、夢中意識。3、定中意識

第六意識它有兩種主要的差別行相,第一個是五俱意識,又叫明瞭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它跟前五識一起活動,這是第一個比較明顯的行相。第二個叫不俱意識,或者叫獨頭意識,一般我們多數都是講獨頭意識,就是說它也可以不必前五識,它單獨生起了別的功能。這是第六意識有兩種比較明顯的情況。

在五俱意識的情況之下,又分成兩類,一個是五同緣意識,第二個不同緣意識。這個五同緣意識是說,第六意識它能夠同時夾帶眼耳鼻舌身一起去了別色身香味觸,不過這種情況是不多的。或者他能夠不同緣,不必具足五個,或者一個,或者兩個,或者三個,或者四個,跟其中的幾個識來生起了別,叫不同緣——不具足五個識。

再看第二個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有三種。

第一個是獨散意識。這個獨散意識就是,比如說我們打坐,打坐的時候專心在我們心中的所緣境,或者是佛號,一句佛號念誦聽,這個時候眼睛也不再了別色塵,耳朵也不聽外面的聲音了,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打妄想,就把佛號失掉了。這個時候就攀緣過去、攀緣未來,這個獨散意識。第六意識單獨地攀緣過去,攀緣未來,叫獨散。但是它是散亂的階段。

第二個夢中意識,就是做夢。我們做夢的時候是不夾帶前五識的,完全是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來了別夢境。

不過這個夢境在唯識的經論,它提出有兩個因緣會有夢境出現:

第一個是業種所現,業種,就是你過去曾經造了某種業,這個業的功能被保存下來,可能是過去生所造的某種業。這個時候你看到很多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正是你前世所造業的情況。

在《成唯識論》裡面講這個夢講得很清楚,大致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是第八識裡面罪業重的人,做的夢多數都是比較黑暗、比較粗重。你要是能夠看到你的夢境,你能夠看到你這個第八識的,你的夢境都是黑暗的,都是一些陰深深的,在水溝裡面,在那裡幹什麼,那種沒有光明的境界,或者你在夢境當中多數都感到粗重的,就感到身體往下墜,很粗重,這個就表示你這個阿賴耶識裡面的罪業比較重。

有些人在夢境裡面看到光明,宮殿、光明,或者自己看見在花園裡面走過來走過去,或者經常就夢到各式各樣的宮殿,宮殿都是有光明的,自己的色身感到特別的輕安,輕鬆又安樂,安樂又輕鬆,那麼這個人的第八識多數善業是強。所以這個夢境,第一個因緣業種所現,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他力所使。就是不是你自己的業種子,就是他力,他力就是佛菩薩跟鬼神的力量。你修行到一個情況,佛菩薩跟你感應道交,或者是,一般都是鬼神。

這鬼神,在《瑜伽師地論》講得是很清楚的,說我們有過去的親屬,他要到天界去他無所謂,他的衣食具足。他做人也無所謂,他到畜生道做畜生也不能跟你感應道交。但是他過去的祖先、冤親債主在鬼神道,就有事情,就有一些事情。什麼事情呢?這個鬼神道衣食匱乏,吃也吃不到,喝也喝不到,整天在飢渴當中。而他有神通,這也是一個問題,他知道他過去的親屬,某某人在陽間,而剛好七盼八盼這個人剛好在修行,有資糧。這個時候他內心當中很期望你能夠做一點功德來加持給他,非常的期望。

這鬼神道的世界是這樣子的,他很希望陽上的人,他的子孫裡面有人學佛,有這個資糧能夠迴向給他。但是你可能沒想到這件事,那他怎麼辦呢?他在夢中給你一點消息。當然他可能有障礙,在夢中不能講什麼話,但是他會用各式各樣的因緣來告訴你,說我現在在鬼神道了,你現在是修行人,有功德的境界,請你分一點功德給我,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放蒙山的確是很重要,特別是有祖先在鬼神道,這個注意了,因為他的確是需要我們的迴向,的確是有這樣的需要。他力所使,他會在夢境裡面告訴你一點消息。這個就不是你的業種,是外在的力量給你消息的。

這兩個都屬於夢中意識。這個時候我們去攀緣夢中的境界,都是第六意識的獨頭,不夾帶前五識的。

第三個是定中意識。這個定中意識他是二禪以上,因為你初禪的時候還有前五識——還有眼耳身三種識,不能講定中意識,這個定中的獨頭是二禪以上。

這個獨散意識、夢中意識、定中意識都屬於獨頭意識所收攝。第六意識就有這幾種差別的情況。

講到這個附表,我們把上一個附表也修正一下,看附表第三。附表第三,上次講到古德的偈頌,有一個問題我們這個地方說明一下: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從頭更增一。這說明這個諸識生起的因緣。眼識九緣生,大家一算就知道了。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這個都沒問題。問題在這個後三:六、七、八,我們看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的因緣有:親因緣是種子,所緣緣是法塵,他的增上緣有第七意識、作意、根本依、染淨依。那第六意識這樣算起來,一二三四五六,有六個,為什麼講後三五三四,為什麼它是五個呢?因為第七意識跟染淨依這兩個重複了,這第七意識就是染淨依嘛,這兩個是合併為一個。第七意識它後三五三四是三個,但是你這樣算起來是五個,但是五個這當中有三個重複,因為第八識的見分這是第一個,第八識又重複,根本依也重複,所以事實上只有三個,第八識就是四個,這樣就沒有問題了。這樣大家懂嗎?有重複的要合併起來,所以這個偈頌是沒錯的。

這個是講到八識的生起的因緣。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

回答問題一

金剛道,金剛道是在等覺的最後一個心,初心、住心、後心。就是金剛道後,你要注意那個後字,金剛道以後,金剛道以後就是成佛了。是不是?因為每一個位都有一個初心,你剛剛進入等覺菩薩叫初心,等覺菩薩繼續用功叫住心,但是他已經慢慢要脫離等覺菩薩,趨向成佛的時候叫後心,最後一剎那。最後一剎那在這個金剛道再以後,那就是異熟空,那就成佛了,是這樣子的。

我們最後再把這個講義標題念一念,就準備下課了。這個三量,現量、比量、非量有三種。三種量我們下一堂課再講好了,先休息十分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

第八識轉變的兩個關鍵點

我們再看看無漏的情況。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

五位百法——心法的種類功能與意義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為不了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

輪迴的因素與轉變

所以這個地方從唯識學的角度,我們要掌握三個重點:第...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

如何對治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有...

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

問: 請問法師,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報恩不在於物質,而在於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難報經》,縷述了父母猶其是母...

【推薦】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

1.如果瞋心是凡夫的天性,則沒有什麼好瞋的,因為他的...

參禪悟道要真見自性

你們到禪堂裡來是幹什麼的呢?為了開悟的嘛,為了找本...

【推薦】人生沒有結果,它只是業力的釋放

我們人生的相狀有很多種,但是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沒...

四十八大願——(第5願)生者皆得宿命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佈施

一個人聽了因果佈施的道理,對禪師說:等我有錢以後,...

【推薦】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必有容,德乃大, 做人一定要心胸開闊,涵容一切,才能...

千兩黃金的福報

有一個青年,二十歲的時候,就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了。...

這是晚年最要緊之所在

【原文】 無常迅速,雖老少無別。然年少人猶處未定之天...

盲目迷信不是修行

王太太覺得自己很虔誠。 早晚課是每天必做的。每天早...

聖輝法師:我的戒和尚果公上人

為了紀念果公圓寂二十五週年,果公賢徒常福、常敏法師...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常識課本》

小序一 佛法是什麼?他原是一種覺悟學。吾人處在宇宙...

婆羅門婦害母遭自滅

昔日,有一位婆羅門,他的妻子姿容美艷,但是婦德不佳...

欣求極樂的兩個修觀方法

怎麼欣求極樂呢? 思惟依正莊嚴,成就內心的安樂;思惟...

誦《金剛經》十萬遍往生淨土

明浚。俗姓孫,齊人(今山東一帶)。平日以誦《金剛經...

就這個迴向心,這功德就大了

我們要想求福德的話我們多分是求解脫的,但是我們也求...

【佛教詞典】入不二法門

乃指超越相對之差別,而入於絕對平等之境地。略作入不...

【佛教詞典】普等三昧

指同時普見一切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齊等之...

【視頻】慧律法師《有福報的人,看到都是吉祥的》

慧律法師《有福報的人,看到都是吉祥的》

【視頻】藏傳大悲咒(男女合唱版)

藏傳大悲咒(男女合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