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八識規矩頌

淨界法師  2021/12/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二面,丙二,無漏的清淨識。

我們前面講到兩個偈頌,是說明第六意識在凡夫有漏的情況,這以下是說明這個第六意識轉成無漏清淨識一個活動的情形。我們看頌文: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好,我們先看第一句,發起初心歡喜地,先解釋這個初心。這個初心指的是妙觀察智最初生起的那一念的清淨心,叫初心,妙觀察智最初生起的那一念清淨心。那麼這個初心是怎麼生起的呢?當然不是自然會生起的,要發起,就是從前面的資糧位、加行位,我們透過聞、思、修三種智慧的加行,在禪定的寂靜的心中一念地相應,太陽出現了,就從這個第六意識的無明黑暗當中出現了一分的光明,那個就是初心。這樣的妙觀察智的初心是在什麼階位呢?歡喜地,就是初地。

這個初地為什麼叫歡喜地呢?這個歡喜是形容初地菩薩他內心的狀態。

說我們剛開始,每一個人成佛都是從凡夫修起的,從這個生命當中,知道這個生命的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這個生命有很多的苦惱,這個時候發心追求無上菩提。追求無上菩提這個過程當中,你要減少你的飲食,晚上又不能吃飯,要減少睡眠,早上要很早起床。這樣子的一種約束自己的身心,勉強自己在道上用功,一天一天,點點滴滴,經過一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很長的。經過這一大阿僧祇劫的努力修行,這個時候太陽出現,內心有光明的時候,內心起大歡喜,這個修行有成就了,生死解脫自在。

所以這個歡喜地是指的一個從凡夫最初進入聖道他的內心的狀態,大歡喜呀!所以安立作歡喜地。這個歡喜地也正是妙觀察智最初生起的時候,所以叫發起初心歡喜地。

但這個時候的妙觀察智,它只是成就了一部分,能夠破除粗重的分別的煩惱——煩惱有分別跟俱生的,並不表示說到了初地所有煩惱都調伏了,不表示。這個時候他內心還有一些障礙,什麼障礙呢?俱生猶自現纏眠,就是說他微細的煩惱,這個煩惱就不是像前面的在凡位的那個那麼粗重,比較微細的俱生煩惱。俱生煩惱在初地菩薩的內心當中,猶自現纏眠。

這個纏指煩惱的現行,煩惱的現行就像繩子把我們的內心綁住,我們起貪、瞋、慢心、嫉妒心,這個煩惱一活動的時候,使令我們內心不自在。我們內心沒有煩惱的人輕鬆自在,在這個地方坐一坐也很好,走一走也很好,內心當中沒有一種束縛的感覺。但是你有煩惱活動,內心就是心不安,弟子心不安。你說我是不想不安,不可以,你不能作主。煩惱會纏縛你,一個人被繩子綁住,你不能自在。你說我要往東邊去、往西邊去,不可以,就是煩惱作主。這個煩惱的現行就安立作纏,就是纏縛我們的內心。

這個眠指的是煩惱的種子,就是說有時候煩惱它不活動,但是不活動不表示它不存在,它是以種子的情況存在。就像說這個人在,但是他睡覺了,他不能起來活動,所以叫作眠,就像一個人睡眠一樣,暫時不活動。這個眠就是形容煩惱的種子。所以說這個初歡喜地他的妙觀察智成就了一部分,但是他已經起大歡喜了。雖然大歡喜,內心的俱生煩惱猶自現纏眠,就是還要繼續地用功的。

這個是簡單的消文。

看蕅益大師的註解,我們也是配合這個偈頌分成兩段,先看發起初心歡喜地,先解釋這一段:

發起初心者。

就是這個妙觀察智的最初生起,從它的轉依的階位來看:

謂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初發起時在於菩薩初歡喜地。

說我們什麼時候才有佛的智慧呢?開示悟入佛的智慧,這個諸佛的智慧什麼時候生起呢?謂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初發起時在於菩薩初歡喜地。就是在初地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心中才能夠從那種重重的無明當中出現一分的光明,這是在初地。這一段是說明他的一個成就的階位。

這以下說明他的次第,這個修學是什麼次第呢?

蓋由資糧加行位中,用有漏聞思修慧,漸伏我法二執現行,亦復助熏無漏智種,令其漸漸成熟,故至初歡喜地,頓斷分別我法二執種子,得與妙觀察智相應。

這個次第就從前面的資糧、加行位,這個待會兒再說明,這個就是凡位。凡夫有兩位,一個資糧位,一個加行位。但是這個凡夫也很難得,他雖然是凡夫,但是他要改造他的生命,他不喜歡永遠做凡夫,這個時候他就修學佛法了,用有漏的聞思修慧。

這個聞思修的慧主要就是我空跟法空。這個時候的凡夫,他能夠生起我空觀、法空觀,但是不能斷煩惱,煩惱還是繼續活動,所以叫有漏。這種智慧生起,只能夠暫時地調伏煩惱,不能斷煩惱,所以就是帶著煩惱而修行。

但是他總是會不斷用功,點點滴滴地漸伏我法二執,他也能夠今天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明天也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像水滴一樣,今天滴一點,明天滴一點,一天一天地累積。這個時候,亦復助熏無漏智種,使令他這一念的無漏的清淨的智慧的種子慢慢慢慢地增長,慢慢慢慢地成熟。

突然間有一天在打坐當中,內心的寂靜當中,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思惟甚深的法義,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思惟這一切的生命的現象都是因緣生,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所以這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性的,因為我們不能自主。

比如說我們的老病死不能作主,我們下輩子去人道、去天道,我們都不能作主,就是由業力作主。從這樣的一種空性的觀察,突然間一念的相應就入了初歡喜地,頓斷分別的二執的種子跟現行。這個時候就是跟下品的妙觀察智相應了。

這是解釋這個發起初心歡喜地他的一個簡單的階位。不過這個階位在《成唯識論》講得比較詳細,我們以附表來說明,看附表第六。

我們在修學佛法,除了知道這個修行方法以外,還要知道他的次第,以免生起增上慢。

附表六《唯識果位差別》。在唯識學,把凡夫到成佛分成五個階位。先看第一個,第一個叫作資糧位。

一、資糧位

此位菩薩深信解唯識妙理,發深固大菩提心,修習福智二種資糧,而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伏滅功力,名資糧位。

這個資糧位是我們在修行,花的最多的時間就在資糧位。這個資糧位的菩薩他內心有很多的煩惱,貪煩惱、瞋煩惱、愚癡、高慢、嫉妒心、我慢心,內心當中是一大堆的煩惱,但是他內心當中一定要具足兩種功德才能夠入資糧位:

第一種功德,信解唯識妙理。就是說,他這一念無明的心中,經過他的聞思,他能夠相信萬法唯識,他能夠相信這個生命不是上帝創造的,這個生命有些人快樂有些人痛苦,這些都是有因緣的。這些因緣主要就是我們的心,心為業主,就是說這一切的生命,快樂的果報,痛苦的果報,都是由我們內心決定的,萬法唯是一心,你對這種觀念要很深刻地理解,這是第一個。

其次呢,發深固大菩提心。你對你現在的生命要有一種改造的決心。雖然我是凡夫,但是這個生命的現像是我的內心所決定。換句話說,這個生命是可以改變,改造你的內心生命就會改變。這個時候發了大的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心中有一念的希望,有這樣的願力。所以資糧位的菩薩主要就是菩提心、正知見,一個是唯識的教理,一個是菩提心。

這個時候這個資糧位的菩薩內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但是他就依止這兩種功德修習福智兩種資糧,或者在家,或者出家,總是要修習福德跟智慧兩種資糧。

他在修習資糧的過程當中,多住外門修菩薩行。這個門,在大乘佛法的思想說這個真理,二空真理,我空跟法空的真理就像一個家一樣,它能夠保護我們,使令我們不受煩惱的干擾、業力的干擾、生死的干擾,惑業苦的干擾。這個家,我空的真如、法空的真如這個家,資糧位還不能進入到這個家,不可以,他就在門外徘徊。多住外門,就是說這個資糧位的菩薩他還是在這個有相的境界活動,不可以跟二空真如相應,就是煩惱不能斷的,不能調伏的。

我們看禪宗的公案,這個蘇東坡居士。蘇東坡居士他是宋朝的文學家,他歡喜打坐參禪,他跟禪宗的大德佛印禪師很要好,他也是經常在佛堂打坐。他有一天在佛堂打坐,哦,功夫有點相應,相應以後他把內心的狀態寫一個偈頌表達出來,他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稽首天中天,一開始是皈敬佛陀,稽首就是頂禮,頂禮無上尊貴的佛陀,天中天。毫光照大千,這個毫光我們不一定解釋作身相,就是他的智慧光明,佛陀的智慧沒有障礙的,照耀三千大千世界。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當然也是讚歎佛陀,不過這個地方有影射他自己的意思,就是說,我現在的心情也是這樣,我現在的內心跟空性的智慧相應,內心是無我、無我所的,沒有對待的。八風吹不動,任何的順境、逆境的風來吹我,不可以吹動我的,端坐紫金蓮。

他寫了這個偈頌很歡喜,哎呀,我現在的境界是不得了的,就叫侍者趕快把這個偈頌拿給佛印禪師看,請他給我一點建議。

佛印禪師是在另外一個地方,江的另外一邊。這個侍者就匆匆地拎著蘇東坡的偈頌就坐船過江去給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看完以後,就在後面眉批了兩個字:放屁。

眉批了以後侍者就坐船回去,拿給蘇東坡居士看。蘇東坡看了就是很生氣,說我對你那麼尊重,我把我內心的狀態呈給你看,你對我這麼沒有禮貌,就領著侍者坐船過江去跟佛印禪師理論,一進門口的時候,佛印禪師就說了,說:你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我寫兩個字就把你給吹過來了。

這個偈頌,我經常在體會這個偈頌,當然我們看到蘇東坡居士的情況,我們內心也覺得很好笑,但是我們資糧位菩薩其實就是這樣子的,就像小孩子一樣,小孩子學走路,他就是走幾步就是摔倒,摔倒沒關係,再站起來,可是走兩步又摔倒。這是什麼意思呢?

多住外門修菩薩行。就是資糧位的菩薩,你不能要求他恆常正念現前,不可能的。他有時候在佛堂用功的時候,一念的相應,的確,我們都相信蘇東坡居士當時的心情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但是這種情況會退轉,會有變化,就是有境界刺激你的時候,你的煩惱就出來活動,這跟聖位還是不一樣。資糧位的菩薩他的內心多住外門修菩薩行,就是歡喜在這個有相的境界活動的,他不能恆常安住在第一義諦,不可能的。

所以他起煩惱的時間,我們看這個多住外門修菩薩行,這個多,意思是資糧位的菩薩多分來說都是跟煩惱相應得多,極少數的時間在佛堂用功,跟佛法的氣氛有點相應,但是這種氣氛會退失,所以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

對這個二取,就是能取跟所取,能取是指我們這一念心,主要是指第六意識。所取是指這一切的境界,歡喜的境界,苦惱的境界。這個能取的心跟所取的境界所引生的這些煩惱,內心的煩惱或者外在的刺激所引生的煩惱,還不能夠有伏滅的功力,他自己還是作不了主。就是外境作主,外境有順境出現我們快樂,有逆境出現我們就痛苦,心作不了主。這個就是資糧位,資糧位的菩薩就是這樣子的相貌。

不過這個資糧位,這個資糧指的是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這個資糧位的菩薩還有些差別,就是有些人會先成就福德資糧。說這個菩薩他發了菩提心,他相信佛法,他相信只有成佛才是最圓滿、最安樂的人生,這是最好的一個皈依處。但是他修習佛法,他也不歡喜聽經聞法,你要他修福報他大歡喜,這個是悲增上菩薩,他會先成就福報。

另外一種菩薩,你要他去辦法會去做義工,他覺得浪費時間,但是你要他聽聞佛法、修習止觀,他起大歡喜,他對於智慧的資糧特別的歡喜,這個就是屬於智增上菩薩。這種菩薩會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

說我們沒有入聖位,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沒辦法均等。有些人作轉輪聖王,作諸天,但是很愚癡,經常起煩惱。有些人的智慧很利,他遇到境界,他對境界的執著很淡薄的,知道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是無常、是無我的,是暫時的因緣的,他不容易起煩惱,但是他福報很薄。就是有這樣的差別,就是有悲增上、智增上的差別。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菩薩呢?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他講出一個判斷方法。

說你現在擁有一碗飯,這碗飯,只有一碗飯而已。這個時候同時兩個人出現,一個是佛陀出現,一個是乞丐出現。一個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佛,一個是一個苦惱乞丐,你會把這碗飯佈施給誰?

你第一個念頭,我只有一碗飯,只能給一個人。如果你認為說,哎呀,佛陀是我們的皈依處,他的住世能夠利益很多眾生,我把這碗飯給佛陀,這種是屬於智增上菩薩。有的人說,佛陀你不給他他也沒有事情,佛陀——佛為法王,於法自在,飢餓的法不能夠困擾佛陀的,但是這個乞丐你不給他他大苦惱,你把這碗飯給乞丐,這個是悲增上菩薩。

說這個智增上菩薩他在修學的時候,他所緣的境界多分在佛法的境界上活動,在眾生的境界攀緣的地方少。但是悲增上菩薩不是,他多分都是攀緣那些悲,眾生的境界,對於佛對於法的境界攀緣少,是有這樣的差別。這兩種差別就使令在整個菩薩道的過程當中的因緣會有不同。有些人會先成就福報,但是他是生死凡夫,他是一個轉輪聖王,但是他是生死凡夫。有些人會成就聖道,但是福報很薄,只有到佛陀才會均等。

這個資糧位,大部分的時間要花一大阿僧祇劫,這個是很長的時間。那麼很長的時間,在《成唯識論》他說為什麼資糧位要花那麼多時間呢?積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要那麼久呢?他講出一個理由,說因為資糧位的菩薩容易退轉,說我今生修習佛法修行得很好,死掉了,死掉了下輩子做人,做什麼人呢?做大富長者,我不修習佛法了。大富長者你一出生,你的父親福報很大,留下很多財產,你的兄弟也福報很大。你一出生的時候看到你父母很放逸,你兄弟姐妹都很放逸,你也跟著放逸,這個時候就把你這個聖道的前進的因緣給中斷了。

把福報享盡了以後,就造了罪就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以後,吃到苦頭以後,得到人身再繼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以後,有福報了,又到天上去了,又開始享受,享受完以後又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吃到苦頭又開始修行。就是怎麼樣呢?在這個修行的菩提道的道上面進進退退,退退進進,所以就花了一大阿僧祇劫,是這樣子來的,就是會退轉,會退步。

在《成唯識論》他勉勵我們資糧位的菩薩要成就四種力量,能夠使令我們不退轉,就是說你能夠快速地通過這個凡夫的資糧位有四種力量,我講一下。這四種力量使令我們資糧位菩薩不退轉:

第一個是內因力,內在的因地,內因力。這個內因力就是菩提願,菩提心願。說我是一個凡夫,內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我在修行過程當中很多障礙。煩惱會障礙我,起煩惱了,我不修行了,我要回到世俗去了。業力也會障礙我們,有罪業出現,使令身心不安,就退轉了。果報也會障礙我們,生了重病,不能修行了。面對這三種障礙,你內心有堅固的願力,我就是不退轉。這個時候你內心有願力,你能夠在障礙現前的時候支持你衝破這樣的障礙,你可以的。就是有願力,內因力。

第二個,善友力,就是同參道友。你說我這個人善根很薄弱,善根很薄弱,你要我早上起來,那麼早起來拜佛、誦經、修止觀,我做不到。做不到沒關係,你依止一個僧團。你看大家都很用功,一打板旁邊的人就起床,左邊的人也起床,右邊的人也起床,大家都起床,你很自然就會起床。這個水是順流的水,你根本就沒有發揮什麼力量,但是你就會跟著這個流水往前跑。

你一開始就到凡夫的世界去,你就墮落了,因為你看到你家人都很放逸,隔壁也很放逸,左邊也很放逸,大家都很放逸,你很難提起正念來修學聖道,很難的。所以這個時候依靠善友力,依眾靠眾,依止一個清淨如法的僧團,有大眾的一種力量來勉強自己,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念要他念,這個時候善友的力量也可以使令我們不退轉。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是資糧力。你在這個資糧位,福報很重要。福報夠的人障礙會小一點,福德的資糧會保護你。

其次,智慧的資糧,你對佛法的教理的學習有深刻的體會,你也不容易退轉。因為你知道這個修行就是一條路了。你修行是很苦惱,是的,但是你不修行也是很苦惱。不是說我不修行就不苦惱,沒有這種事情。世間上的事情,世間上的人,他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他心不一定安。心不安,世間上的人就是這樣,恐懼。賺到了錢:

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

你追求五欲也不是很快樂,你要追求五欲,別人也在追求五欲,要競爭的,壓力很大。諸欲求時苦,追求的時候很苦。而你得到了五欲了,你這個時候可以高枕無憂了嗎?不是,得時多怖畏。你得到了財富,得到了眷屬,隨時會失壞。你要繼續地努力,否則就會被別人搶走,現在的工業社會是非常競爭的。

我在桃園有一個道場,認識一個居士,這個大老闆是白手起家的。他告訴我說,他在電子業闖蕩了二三十年,現在有一個工廠,七百多個員工,他沒有一天敢隨便放逸。他說現在的商業競爭,你只要一點決策錯誤,可能你這三十年的努力完全白費,現在的競爭就是這樣子的。你只要一個決策判斷錯誤,你這個公司可能就完蛋了。

所以你得到了這樣的一種資糧,你要隨時注意,就是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失掉的時候很苦惱。所以你經常這樣思惟,哎呀,這樣子的話我只有往前衝了,反正不修行也是苦惱,修行也是苦惱,但是修行能夠解脫苦惱,就是靠這個資糧的力量來支持。

第四個,作意力。經常如理作意,這個作意力就是有一種清淨佛法的熏習,修止修觀,不斷地加強正念的力量,如理作意。

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依止這四種力量,內因力,善友力,資糧力,作意力,能夠很快地通過這個資糧位的。這是講第一個。

再看第二個,加行位。

二、加行位

菩薩先於初阿僧祇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為趣見道,住唯識性故,復加功用行,歷暖、頂、忍、世第一,逐漸伏除二取之相,名加行位。

前面的資糧位,是屬於一個散亂心的情況,多住外門,修菩薩行。這個加行位的菩薩它的一個特色就是他有禪定。這個是最大的一個判斷標準,就是你沒有禪定就是資糧位,你有禪定就是加行位。這個時候,在初阿僧祇劫的這個過程當中,他善備福德智慧兩種資糧,這個時候的福德智慧資糧都有點水準了,但是他也不得少為足,為了趣向於見道,安住在唯識的實性。

這個唯識的實性就是二空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是我們一切心識的一個真實體性。我們的心識體性不是自我,這個自我是一種虛妄的分別,我們這一念心的真實體性是我空、法空。為了安住在這個二空真如理的關係,這個時候再加功用行。

這個加行有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

先看第一個,暖。這個暖就是道火前相,光明這個火生起的一個前相。這是一個譬喻,說我們舊時代的社會鑽木取火。鑽木取火,用這個木頭去鑽,木頭跟木頭的接觸旋轉,火還沒有出現,但是有一種暖的溫度出現了,安立作暖。加行位的菩薩跟前面資糧位的不一樣,資糧位的菩薩他修一修、起煩惱,他要出去走一走散散心的;加行位菩薩他不是這樣的,得到了禪定以後,他就習慣地有事沒事他就想入定,他對世間的塵勞非常厭惡的,他跟這個道相應了。這個時候,他就是內心當中一入定以後,他那個智慧雖然還不是一個真實的智慧,但是已經有智慧的那種暖氣了,就像這個火還沒出現,但是有溫度了,就是道火前相名之為暖。

頂,這個頂就是尋伺位極。尋伺這個階位到了極點了。這個頂也是一個譬喻,就像一個人爬山爬到山頂了,到了山頂他兩隻腳還站在山上,但是他整個身體都在虛空當中了,就是跟空性的相應已經到了最高了,還有一點點的執著而已了。這是頂,尋思位極,名之為頂。

忍。從頂到忍,這個忍就是隨順忍可,對於我空法空的智慧能夠隨順忍可了。我們這個凡夫總是覺得我們這一念心是有一個自我的,這一切的境界都是真實的,有一個我,有一個法,有這個能所對待的。忍位的菩薩他內心不是,他能夠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他能夠跟空性隨順忍可。

世第一。這個世第一就是要成就聖道的前面的階位了,是在世間的有漏法當中最為第一了,世間的國王都比不上他了,他就是在有漏位的最後一個階段。它只有十六剎那,世第一隻有十六剎那。忍位的菩薩一入了世第一以後,他經過十六剎那他就入了初地了,就永遠是一個聖人了。

這個暖、頂是五根——信、進、念、定、慧五根,忍跟世第一是五力。暖、頂還會退轉的,暖、頂遇到惡的因緣他的功德會退失的,但是成就忍位以後,忍位的菩薩除非他的生命提前結束——說這個人突然死掉了,那不要講,他的生命只要不提前結束,他一得到忍位以後,他今生一定會成就聖道,一定的,任何的因緣不能夠破壞他了,不可以。這個五力,這個信、進、念、定、慧有強大的力量,到了忍位一定是成就聖道。

所以他經過這個四加行,逐漸地伏除二取之相,對於能取的我、所取的法這種執著慢慢慢慢地調伏,這個叫加行位。我們在這個凡位這個一大阿僧祇劫,其實,你要入了加行位以後就是快了,修行也比較上路了,不會像現在那麼勉強,最難過的就是在資糧位。

再看第三個,通達位。

三、通達位:

謂此位菩薩,發起無漏真智,體會真如,故名通達位,亦名見道位。

這個時候發起無漏的真智,體會真如,叫通達位,又叫作見道位,見到了二空真如之理。這個道就是指真理。這個通達位有兩個階位,第一個是真見道,第二個是相見道。先看真見道:

體離虛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故名為真。謂根本智入無分別,親證真如,能所冥契,諸相叵得,名真見道。

真見道這個真——什麼叫做真呢?即是真如的這個理它不是虛妄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這個指的是智慧了,不是真理,就是他有能夠斷障的功能。謂根本智入無分別,親證真如,這個時候是能所冥契,諸相叵得。前面的資糧位跟加行位,我們在這兩個階位去觀察真如是帶相觀空,說我們這個內心不能去觀察真如的,凡夫只能夠在有相的境界分別活動。

但是我們依止這個聖教量,知道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這幾個文字當中,我們依止這個文字,文以載道,依止這個文字的理解,他也能夠引導我們趣向於這個道。但是這樣子對道的相應只是一個帶相觀空,夾帶名相來觀空,這是一種比量。

真實的見道位這個時候是一切相不可得的,沒有名言的,也沒有能所的,能證的一念心、所證的真理這個時候是不二的,能所不二的。那個是一種無我、無我所,一個平等法性的境界了。這個時候諸相叵得,一切的名言都不存在了。這個叫真見道,這個時候跟一切法空性相應了。

真見道的下一剎那就出現了相見道。什麼叫相呢?相者,類似。就是跟真如不完全相同,但是類似真如。

謂菩薩從前根本無分別智生起後得智,分別諸法事理,模仿真見所有功能,以諸言說等善巧,化度有情,亦得悟入真如理,名相見道。

這個相見道就是說,他從根本智一種離相的境界以後,出來以後就得到後得智。這個時候他開始出現模仿真見道所有的功能,以諸言說等善巧,化度有情,亦得悟入真如理,名相見道。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剛開始去學習佛法的時候,是要從語言文字,離開語言文字我們不能夠跟真如理相應,不可以,帶名言的。但是你在真見道的時候是沒有名言的,是無我無我所,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一切法不生的境界。但是你從真見道以後到了相見道,又出現名言了。但是這個名言是一種方便,你開始要去引導眾生了。

你看六祖《壇經》上有一個南嶽懷讓禪師,懷讓禪師他最初去參訪六祖,六祖大師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懷讓禪師答不出來。禪宗講話不是講你的色身從裡來,我是從台北來——不是這個意思。他問你這一念心,你這一念分別心是怎麼有的呢?為什麼有分別心呢?你從什麼地方來?他答不出來。答不出來就在六祖大師的座下學習了八年。

你看,為了這句話,在六祖大師座下學習了八年,他有一天,哦,我知道了,他跟大師說,我知道我從什麼地方來了。六祖大師又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懷讓禪師說,說是一物即不中,講出一個東西,那就不是那種境界了,那個東西是離語言文字的。

六祖大師再繼續考他,還有修證否?你這種理還可以修證嗎?他怕他斷滅。他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師說,是的,只此染污即不得,即是三世諸佛之所護念的正法,這個染污不得的清淨心,就是三世諸佛所傳的正法。染污即不得,修證即不無,就是一個中道的真如,染污即不得是離相,修證即不無是離開空。

所以說一個真實見道的人,他能夠假借語言文字來表達道的內涵,一定可以的。所以我們說一開始是文以載道,從文字裡面體會道。你得到道以後,你也可以從你內心的道表達出很多的文字,而這些文字你不一定學習過,不一定,但是你能夠模仿真見道所有的功能,以諸言說等善巧,來化度有情,來引導這些有情也能夠悟入你心中所謂的道。這就是相見道,這個是後得智所收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

第八識轉變的兩個關鍵點

我們再看看無漏的情況。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

五位百法——心法的種類功能與意義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為不了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

輪迴的因素與轉變

所以這個地方從唯識學的角度,我們要掌握三個重點:第...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

如何對治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有...

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

問: 請問法師,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報恩不在於物質,而在於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難報經》,縷述了父母猶其是母...

【推薦】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

1.如果瞋心是凡夫的天性,則沒有什麼好瞋的,因為他的...

參禪悟道要真見自性

你們到禪堂裡來是幹什麼的呢?為了開悟的嘛,為了找本...

【推薦】人生沒有結果,它只是業力的釋放

我們人生的相狀有很多種,但是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沒...

四十八大願——(第5願)生者皆得宿命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佈施

一個人聽了因果佈施的道理,對禪師說:等我有錢以後,...

【推薦】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必有容,德乃大, 做人一定要心胸開闊,涵容一切,才能...

千兩黃金的福報

有一個青年,二十歲的時候,就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了。...

這是晚年最要緊之所在

【原文】 無常迅速,雖老少無別。然年少人猶處未定之天...

盲目迷信不是修行

王太太覺得自己很虔誠。 早晚課是每天必做的。每天早...

聖輝法師:我的戒和尚果公上人

為了紀念果公圓寂二十五週年,果公賢徒常福、常敏法師...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常識課本》

小序一 佛法是什麼?他原是一種覺悟學。吾人處在宇宙...

婆羅門婦害母遭自滅

昔日,有一位婆羅門,他的妻子姿容美艷,但是婦德不佳...

欣求極樂的兩個修觀方法

怎麼欣求極樂呢? 思惟依正莊嚴,成就內心的安樂;思惟...

誦《金剛經》十萬遍往生淨土

明浚。俗姓孫,齊人(今山東一帶)。平日以誦《金剛經...

就這個迴向心,這功德就大了

我們要想求福德的話我們多分是求解脫的,但是我們也求...

【佛教詞典】入不二法門

乃指超越相對之差別,而入於絕對平等之境地。略作入不...

【佛教詞典】普等三昧

指同時普見一切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齊等之...

【視頻】慧律法師《有福報的人,看到都是吉祥的》

慧律法師《有福報的人,看到都是吉祥的》

【視頻】藏傳大悲咒(男女合唱版)

藏傳大悲咒(男女合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