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八面,乙四、第八識頌。
玄奘大師他解釋八識分成了四個部分,前五識是第一個部分,第六識是一個部分,第七識是一個部分,第八識又是一個部分,等於是把八識分成四個部分來說明。現在我們是講的最後一科,第八識頌。首先我們先把頌文念一遍。請大家打開這個頌文第三面的地方,第三面的地方第二行,我念一遍:
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由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好,我們看講義加以說明。
這個第八識也是有三個偈頌,我們分成兩大科來說明:初,有漏雜染識;二,無漏的清淨識。先說明第八識在凡位的時候,它這個有漏識的一種活動情況,先看第一段:
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由他業力生。
首先先把它消文一下。這一段是說明這個第八識的一個了別的性質,以及它的活動範圍。
先看它的了別性質:性惟無覆五遍行,就著第八識的心王來說,它這了別的功能,它的性,它的體性,唯獨是無覆無記。換句話說,這個第八識它從無量劫到現在,它從來也不起善念,也不起惡念,它是不思善也不思惡,它經常保持在一種無記的狀態。
這種無記它是一種無覆,這個覆有兩層的意思:
第一層這個覆當覆蓋,它覆蓋真如之理,不像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的無記是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所以雖然第七意識也不思善也不思惡,但是它那個恆審思量的功能捏造了一個我的相狀出來。一切法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它捏造一個我的相貌,使令真如理不能顯現,所以叫作覆,覆蓋二空真如之理。
其次,這個覆當障礙講。就是說障礙你修學聖道,叫作障,也叫作覆。說這個第七意識它有一個我相,我們要佈施要持戒要忍辱,就有困難。就是我們這個我,愛著這個我,我怎麼能夠把錢佈施出去呢?我應該把這個錢留下來讓我去受用。有我的執著,就是修學聖道就有障礙,所以也叫作覆,障礙聖道。但是第八識它不是,第八識你造善業它也沒有意見,你造惡業它也沒意見,它從來不阻止你造任何的業,所以它是無覆,它不障礙任何人。你要造善業它也不障礙你,你造惡業它也不障礙你,它就把你的業力保存下來,所以它無覆。
這個是說明這個無覆的這兩層意思,第一它不覆蓋真如,它也不障礙聖道。這個是講這個第八識的心王。
再看他的心所法,五遍行。這個五遍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個五遍行它是要恆常依止心王而現起,與心王相應。所以既然第八識的心王是無覆無記,也使得它所相應的作意、觸、受、想、思也恆常保持在無覆無記的狀態。
這個前面我們說過了,心所一定要跟心王相應。當然,如果五遍行表現在第七意識,那麼這個第七意識相應的五遍行就會有覆無記了。這個五遍行表現在第八識的時候,它的這樣的一種觸、作意、受、想、思就是無覆無記了。這個是說明第八識心王、心所了別的一個性質,這以下說明它的活動範圍。
界地由他業力生。
第八識的活動範圍能夠普遍在三界九地。說這個阿賴耶,這個是我們生命的一個果報體,阿賴耶能夠到天上去,現出天的這樣的宮殿樓閣天的果報;它也能夠到地獄去,變出刀山油鍋的苦惱的果報,都可以的。阿賴耶它在三界九地是沒有障礙的,它可以到天上去,也可以到地獄去,但是它到底去哪裡它自己不能作主。我要去天上,我要做人,不是阿賴耶自己能夠作主的。
那麼阿賴耶識去哪裡受生是誰作主呢?
由他業力生。這個他來簡別不是它自己。它雖然是一個生命的主體,但是去哪裡它自己不能作主,是由他,他就是簡別不是自體,是他體。這個他體指的是前六識所造的業力,叫作他。當然前六識所造的善惡業主要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造了善業造了惡業,來決定阿賴耶識去哪裡投胎的。所以說界地由他業力生,阿賴耶識在三界九地受生,它完全是由前六識所造的善業惡業來決定的。這說明這個阿賴耶識它活動的情況。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這個註解我們分成兩段,先解釋它的性質,再說明它的範圍:
謂第八識非善非惡,亦非有覆,但是無覆無記,但與遍行五心所相應也。
這個第八識的心王,它的了別性是非善非惡。說這個前六識造善業,第八識它也不參與;前六識去造惡業,造五逆十惡,第八識它也不參與,它是永遠保持在一種無記的狀態。亦非有覆,它也不去創造一個我的相貌,它也不會這樣做,所以它是無覆無記,這是說明它了別的情況。它的心所呢,但與遍行五心所,這個是一個很微細的心所了,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個是普遍在八識心王都相應的。
這個八識,我們前面研究過了前七轉識,它的相貌跟第八識比起來都是比較粗顯的,但是第八識的流動是非常微細的。
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他講一句話來形容這個第八識,他說: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說這個阿賴耶識它是無量劫來生死的根本,它含藏無量無邊有漏的善業惡業的種子,生死的根源就是阿賴耶,就是第八識。
但是癡人,這個癡人包括凡夫,包括外道,也包括二乘的阿羅漢,都認為他是本來人。所以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他在那個高深的禪定當中,他能夠把第六意識的行相給停下來,這個時候第八識現前,他就以為這個就是本來人,這個就是涅槃了。他還不知道這個阿賴耶識會剎那剎那生滅,他不知道。
為什麼會不知道呢?看出來,這個第八識的行相實在是非常微細,乃至於阿羅漢這高深的禪定都不能覺察。所以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不過這當然也難怪,因為它的體性非善非惡,亦非有覆,但是無覆無記,跟真如本性是相當地類似了。這個是說明它的一個了別性是無覆無記的情況。
再看它的活動範圍:
三界九地,但隨夙世善惡引業所牽受生,分毫不能自作主張,豈可執為我哉。
這個阿賴耶第八識在三界九地受生,它不是自己作主的,但隨夙世,就是過去世前六識所造的善業惡業的一種強大的引業來牽引使令他前去受生,所以它自己是分毫不能作主,豈可執為實我哉。這個是破凡夫二乘的執著。因為,如果阿賴耶識是一個我,那麼這個我一定是能夠有主宰性,說我要到天上去就到天上去,我到地獄去就到地獄去。事實上阿賴耶識它的投胎自己不能作主,是由界地由他業力生,是由業力來作主的。
這唯識學,它的觀念是說萬法唯識。萬法唯識要從勝義諦來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切法的自性是無生的,它也不能自己生起,也不能他生起,也不能共生起,一切法是無生的。那麼一切法無生,是怎麼有的呢?就是萬法唯識,就是心識的流動創造出來。
這個心識流動創造出來,佛陀就講出了十二種因緣,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緣無明而緣行,行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這個地方,決定我們的生命的受生的因素,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個就是無明緣行,就是這個業力。這個無明就是我執跟法執,當然包括俱生的也包括分別的。
就是我們凡夫的心情,只要我們不入我空觀法空觀,我們的內心的分別就是有一個我。有這種我的分別的人,有時候會深信因果,就是會造善業。我希望能夠快樂,所以我要修善,也造了善業。有時候會起顛倒,隨煩惱而轉就造了惡業。不管是造善造惡,都是有一個我,就是無明緣行。創造了一個業力以後,這個業力就會去熏習你的識,就是阿賴耶識,一個種子。當然這個識可能是一個諸天的阿賴耶識的種子,也可能是三惡道的阿賴耶識的種子,那麼就會有名色、觸、受等等,有各式各樣的受,苦受、樂受。
但是如果只有業力是不能得果報的,這個時候還是保存在阿賴耶識當中,這一個業種子。這個業種子還必須要有愛取的滋潤,要有愛取煩惱的滋潤。有愛取的滋潤你才能夠使令那個前面那個行,那個善業惡業的種子變成有,這個有就能夠得果報,它有得果報的力量,就會去受生。如果它滋潤的是一種善業,那麼就到可樂的果報去了;如果它滋潤的是一個惡業,就到不可樂果報去了。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得果報,有兩個主體: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是愛取。
在《淨土三要述義》裡面講出一個公案,說過去有一個居士叫王鼎實。這個居士從小就非常聰明,十六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而且還在朝廷做官,十六歲,那在古時候是不得了的智慧的。但是他做官沒多久就生了場重病,臨命終的時候就告訴他的家人說,我過去生是鏡山寺的一個修行人,他說我那個時候是童真入道,修習數十載,幾成大道,幾乎成就聖道。從這個故事看,這個老和尚過去有一點禪定的力量,知道這個宿命通。
但是我有一件事情,就是我有一天到街上去辦事,看到年輕人,少年登科的那些年輕人,年紀輕輕就登科,過去那個開榜,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少年登科以後,大家就抬著轎子,登科的那個狀元就坐在轎子上,大家敲鑼打鼓放鞭炮慶祝。他那個內心生起了羨慕的心,哎呀這個人是不得了,這麼年輕就中了狀元,他起了這個愛取的心。
其次,他有時候在山中,老和尚有時候入定,有時候出定跟我們這樣在寺廟走一走,看到有些大富貴的信徒帶著他的眷屬來這個地方上供、修福,他看到這大富貴的境界,他也動了一念愛取的心。
他那個時候就是這兩個問題,所以他今生就在這個地方投胎,少年得志。他說他往後還有兩生受富貴的果報,他甚至於說出他受生的地方,是在城門外一個姓姚的人家。他說完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家屬就去找,哦,果然找到了,在城門外沒多遠的地方有一個大富人家姓姚,果然就在他死亡那一天生了一個兒子。那個兒子後來也繼承了家業,但是那個兒子就不再知道他過去生的事情了。當然第二生的時候還知道,第三生就不知道了,那第四生更糊塗了,這個就是什麼呀?退轉了。
我們想,一個人在山中修行數十載,幾成大道,幾乎成就聖道,結果就是受用了三生的功名跟富貴就結束掉了。就像印光大師說的,摩尼寶珠換成糖果,吃掉就算了。那麼這個,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他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他的心,那種追求無上菩提的願力沒有很堅強。
所以我們這個淨土法門講到這個信願持名,這個願就很重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說你一個淨土法門的修行人,你平常念了很多佛號,也做了很多的加行,修懺、修福,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那你臨命終的時候,這些資糧到哪裡得果報呢?是在三界得果報,還是到極樂世界去蓮華受生呢?這當中就是跟愛取有關。
如果你臨命終起的是三界的愛取,那麼你今生所積集的資糧就漂到三界得果報了,就在那個雜染的污泥的境界得果報了。如果你臨命終的時候是生起極樂世界的愛取,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這個時候就在蓮華里面得果報。
就是愛、取、有,這個有是怎麼來的呢?這個有也是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個有也是無生,無生怎麼有生呢?因緣生,就是愛取才變成有的。就是這個愛取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經常說,我們念阿彌陀佛,不要老是只是讓內心寂靜住。我們只是讓內心修行,你就是內心寂靜住,這有什麼問題呢?你那一念寂靜心的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愛取煩惱統統沒有調伏。統統沒有調伏,臨命終的時候就會有問題,就是界地由他業力生。
這個時候的愛取一活動,它就會帶動三界的業力去得果報。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要修四念處,要用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來對治我們的三界的愛取煩惱,這才能夠有把握的,這個時候才能夠所謂的深信切願。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緣起,我們在觀察十二因緣的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切法是無生,沒有生死,沒有涅槃。那麼這個生死怎麼有呢?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有生就有老死。
所以這個地方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你要少造惡業,多修善業。但是這個善業還不保證一定到極樂世界,你還要信願。特別是這個厭離娑婆,思惟娑婆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思惟極樂世界是常樂我淨的,這樣子才能夠把你的善業轉成淨土的淨業。這是說明這個第八識它的一種活動的情況。
再看下一段: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
前面講到第八識的行相非常的微細,不要說是凡夫外道,乃至於二乘的聖人都不明瞭這個第八識的存在。為什麼他不明瞭呢?因迷執。因為這個二乘人的特性,這個迷執特別重,這個所知障。二乘人煩惱障很淡薄,他沒什麼煩惱,但是他的所知障很重,因迷執。
他不知道有第八識存在,對他這個智慧的開展,對緣起法的解釋就很多的地方就不圓滿。這個時候興起了大乘的論師,無著菩薩,天親菩薩,護法論師,以大悲心,就跟這些《阿毗達磨》的論師生起了辯論,在《成唯識論》裡面,廣泛地跟《阿毗達磨》的論師辯論第八識的有無——由此能興論主爭。這個主要的爭執就是在證明這個第八識是存在不存在的問題。
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第八識的行相,甚為微細,難可了知,佛恐愚法聲聞妄執為我,故於阿含諸經姑未顯說。
這是說明,佛陀為什麼在小乘的經論不講這個第八識呢?這當中有一個理由,說這個第八識的行相,它的了別行相非常的微細,很難能夠了知它的存在和它的真實相貌。佛陀慈悲,恐怕這些愚法的聲聞妄執為實我。你跟他講阿賴耶識,他就認為這阿賴耶識就是我,那麼這樣不但對他沒有幫助,反而產生障道。所以佛陀在《阿含經》乃至於在般若經都沒有說明這個阿賴耶識的存在。
這個是說明佛陀不講阿賴耶識的一個理由。
而二乘迷於佛旨,執於權教,不了此識是有情總報之主,生死涅槃之依,妄撥為無。
佛陀沒有講,只是就著一個顯露義,佛陀沒有明顯講。但是從秘密義來說,從《阿含經》裡面也看得出有第八識的存在。
比如說我們看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無明這個我執法執,一發動就是一個有漏的業力。這個業力一發動就會創造一個明瞭性,就是識。這個識是什麼識呢?當然不是前五識,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的根,六根還沒長成。六根沒長成,前五識沒有根不能生了別,所以這個不是前五識。
可也不是第六意識,怎麼知道呢?因為這個識後來又產生一個名色,這個名色那個名就是第六意識,這個色是一個四大的色法。那麼在前六識的生起之前有一個識,那個識是什麼識?佛陀在《阿含經》並沒有明顯講出來,說由這個有漏的業力去熏習,就會去熏習一個很微細的明瞭識出來,大乘佛法說那個就是第八識。就是在前六識沒有生起之前,那就是阿賴耶識。
所以說,當然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個在《阿含經》到處都看得到。這意思就是說,從顯露義佛陀並沒有明顯講出第八識,但是從秘密義佛陀是講出了第八識的。但是二乘迷於佛旨,執於權教,二乘人他對佛陀秘密的旨意不能夠明白,執著這個不了義的教法,不知道第八識是有情總報的主體,也是生死涅槃的依止處,而妄撥為無。
這個是說明,因為第八識太微細了,佛陀不明顯開顯,使令二乘人認為沒有。那麼這樣子,由此能興論主爭。
是故大乘論主廣引聖教,備顯正理,以與之爭,蓋欲破彼妄執故也。
那麼就興起了大乘的唯識的論師,當然要辯論就不能靠自己的分別心,廣引聖教,備顯正理,廣泛地引用聖教量、大乘的正理來跟小乘的學者辯論。當然這個辯論的目的並不是一種勝負心,主要的是希望能夠破除他心中的妄執。
這個第八識的存在,在《成唯識論》講出了十個理由,十大理由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我在這個地方講出三個理由,其中的三個:
第一個是持種心。大乘論師他說,說我們這個生命的現像是有過去、現在、未來,有過去的生命、現在的生命、未來的生命,就是三世的一個輪迴。這一點是小乘共許的,小乘同意生命是相續的。好,那麼生命之所以相續,一定要有業力相續。那麼這個業力要相續,一定要有一個人來執持這個業力,因為這個業力是剎那生剎那滅的。
比如說你拜佛,你的每一個動作在禮拜的時候也是剎那生滅,一下子就過去了。那麼這個業力,不管是善業惡業,造作過去以後它的功能要有人把它保存下來。那麼保存這個業力的這個功能不可以是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是生滅的,它有時候起現行,有時候不起現行。你在睡覺的時候不做夢,第六意識就不起現行。第六意識不起現行它所保存的種子就斷滅掉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恆常現行的識,來執持這無量無邊的善業惡業的種子,才能夠建立三世的因果。而執持這個種子的正是第八識。這個是第一個理由,要有一個識來執持無量無邊的種子,這持種心,就著持種的功能來說必須有第八識。
其次,趣生體。這個趣就是六趣,是一種果報,生就是一個生命的生,體是自體的體,趣生體。前面的持種心是約因地,這個趣生體是約果報。
說這個三界的果報要有一個依止的主體。怎麼知道這個果報有一個依止主體呢?比如說,你是一個人,但是你積集很大的資糧,你出家以後嚴持淨戒、廣修供養,佈施、持戒、懺悔,那麼你積集一個天的果報。或者,有一個人造了五逆十惡的業力,你積集一個地獄的果報。但是你還是一個人,你並沒有因為你造的善業惡業而馬上去得果報。
這表示說,我們這個果報,這一期生命有一個識來執持這一期的果報,使令它在勢力沒有結束之前不會失壞。而這個果報誰來執持呢?當然也不是第六意識,因為這第六意識有時候不起現行,不起現行這個果報就失掉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恆常現行的第八識來執持我們這一期的生命,才能夠建立所謂的異熟因果,異熟。你造因的時候不能馬上得果報,要等到這一期的果報受完以後,下一次再得果報。而這一期果報誰來執受呢?正是要第八識。所以從執持果報這個角度來說,也是要建立第八識。這個是從因的角度,從果的角度,這是第二個理由。
第三個,壽暖識。大小乘都共許,在《阿含經》也講到,壽命、暖(就是溫度)、識(就是了別),壽暖識是互相的執持,只要有一個,其它兩個都在,壽暖識互相執持。
我們睡覺的時候,不做夢,第六意識不活動了,但是溫度在,我們的身體的溫度還在,表示壽命也在,壽命沒有死亡。那麼壽也在,暖也在,識在其中,這個時候一定有一個識在裡面,因為壽暖識是互相執持的。你不做夢的時候第六意識不活動,那麼那個識是什麼識,那個明瞭性是什麼識?正是第八識。阿羅漢入滅盡定的時候第六意識不起現行,而他的壽暖識都還在,而那個識是什麼識?正是第八識。
所以這當中可以看得出來,第八識是存在的。在《成唯識論》他講完十大理由,他講一個偈頌來總結。他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大乘論師就講一個偈頌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
他說,無始時來界,這個界就是種子,說我們每一個有情,每一個補特伽羅都創造了很多善業惡業的種子。乃至於一切法等依,一切的現行法,一切的色法、心法,前七識的心法,乃至於這一切的根身器界都要有一個第八識作依止。有第八識依止以後,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樣子才能夠建立六趣的雜染因果,也才能夠建立涅槃的清淨因果。
因為你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這個種子誰來執持?也是要第八識來執持。假設這個種子不執持,他怎麼能夠成就涅槃呢?所以這個染淨的因果一定要有第八識才能建立。如果沒有第八識,就不能建立染淨因果,也就不能建立四聖諦,苦集滅道。不能建立四聖諦那跟阿含經論也正是自教相違。所以小乘的學者應該要同意有第八識,應該要同意的。因為沒有建立第八識,生命就不能相續了,生命不能相續也就沒有四聖諦法。
所以說大乘論主廣引聖教,備顯正義,以與之爭,蓋欲破彼妄執故也,這說明由此能興論主爭。大乘的論師廣泛地引用佛陀的聖教量,來跟小乘的學者辯論,來破除他們的妄執,來開闊他們的智慧,是這個意思。
好,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
回答問題一
真如法性跟阿賴耶識。我們看這個阿賴耶識它受熏,這表示阿賴耶識是會剎那剎那生滅的,叫受熏。你今天阿賴耶識跟昨天阿賴耶識不一樣。怎麼說呢?你今天又做了一堂五堂功課了,又拜懺又聽聞佛法,你阿賴耶識那個無漏的智慧的種子又增長了勢力。
阿賴耶識是一種生滅相的,我們慢慢慢慢修,你修我空觀法空觀,當然修行是第六意識修行了,阿賴耶識不能修行。第六意識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你這個時候那個我空,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你思惟這個清淨的法語,用這樣的真理來照我們這一念心,這個時候你就能夠對治阿賴耶識的生滅相。這個時候阿賴耶識的勢力就慢慢慢慢被你對治掉了,它就能夠從生滅轉成不生滅,就跟二空真如理相應,就變成大圓鏡智了。
其實這個阿賴耶識,第八識的生滅還跟第七識有關,我們待會會講到。因為第七意識執它為我,就使令它變成阿賴耶了,所以你第八識要轉成法性,要第七意識對它的執著要鬆脫一點,但是第七意識咬住第八識的時候,它自己又不能鬆脫,還非得要靠第六意識修觀,修我空觀法空觀,把這個第七意識的執著把它給解放掉。第七意識一解放的時候,第八識它就轉變了,它們的相互關係是這樣子的。
第八識本身是無覆無記,它本身是沒有錯的,它也不會起我執法執,但是,問題是它非常的冤枉,它交了一個壞朋友,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老是盯著它看,恆審思量我相隨,這個時候就把第八識轉成阿賴耶了。要到八地以後第八識才解脫阿賴耶的束縛,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這個時候第七意識不轉變,第八識是不能轉變的。
但第七意識,誰轉變第七意識呢?就是第六意識修我空法空觀來轉變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他這個人冷靜下來的時候,第八識就轉變了,就從這樣的一個生滅相轉成不生滅的法性相應了,是這樣子的。這個轉依我們待會馬上會講到的。
回答問題二
第七跟第八都經常在一起的。第七識跟第八識是這樣,唯識的經論,以《攝大乘論》來說,就沒有把第七跟第八分開,沒有分開。他們認為第七、第八就是一個識,叫作意。但這個意能夠恆審思量,也能夠保存無量的種子。到了玄奘大師這個法脈,才把這個第七、第八分開。
所以第七第八可以看得出來,在過去的傳承,有些唯識的學者認為第七、第八是一個東西,就是一個識。但這樣有什麼缺點呢?
問題在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我們剛剛一路學過來,知道阿賴耶識性惟無覆五遍行,他沒有我執法執的這樣的分別,所以把第七、第八分開有一個好處,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果報的本身,阿賴耶本身,它本身是沒有過錯的,錯在那一念的無明,就是第七意識那個了別性。
那麼本體沒有過錯,本體沒有染污,給我們一個修行人一個很大的信心,你要返妄歸真變成可能。這懂嗎?所以從第七跟第八開展出第八識有它的好處,就是把這個界限劃分清楚。
這個無明,《宗鏡錄》說這個第七意識於諸識中獨得意名,在有漏中作無明主。無明主是誰?有漏中作無明主就是第七意識。
所以說這個生命體,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無明到底是誰?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一發動以後,當然它影響到第六意識了,它是第六意識的根。它以自我為中心發動業力,有業力再把第八識給創造出來,熏習阿賴耶識。所以第八識是不覆蓋真如的,它沒有錯,是這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