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淨土決疑論

宏海法師  2019/07/16  大字體  護眼色

宏海法師:淨土決疑論

(第一講)

各位同學,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請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又是週一,面向我們聞思講堂、大覺世間正法學堂所有的同修們,並到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課程。因為此前聞思講堂在週三,正法學堂在週一,現在在線上還有一個直播法,大家也都在聽《觀經四帖疏》。那我們就把這兩個學法因緣調至一致到週一,以後開始學習。

總的學習內容還是《印光法師文鈔》,一方面也相續了聞思講堂的老課程,對《印祖文鈔》的講解;另一方面,正法學堂剛剛講完《淨土或問》,是一個新的起點,所以跟大家在這裡先明瞭一下。

今天我們再開始新的學習征程,聞法功德,特別是裡邊有一些老的因緣、老弟子、老聽法眾,這個法緣一結大概有近十年的時光了。聽聞佛法,因為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情況出現,不管是一直以來比較勇猛精進的,或者在途中偶爾有個小閃失,乃至因為更多的世緣迫使我們有些遺忘,反正種種諸如此類的,都必須用法來把它繼續,來把它撿回來。

所以我們現在來講,我個人覺得,最保本的就是我們這幾個微信群裡邊,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具體的課程,比較實在。所以希望大家還是繼續發心,依舊這樣不動聲色,然後內心相續的發心,一起來聽聞有關於淨土法門,祖師爺們的開示。

今天我們講《印祖文鈔》中的一篇叫《淨土決疑論》,相信大家在我們義工菩薩的預告中,也有一些了解了,它收在《印光法師文鈔》的正篇中。

關於這篇論文,大家要知道,印光法師當時在寫的時候,還沒有名滿教內外,是他與這個菩提心引發而成的,也可以說是自力的功德已經得到了。因為當時他的法席還沒有開,法席雖然沒有開,但是龍天護法在運作,讓他度生的因緣就要呼之欲出了。因為印光法師在法雨寺閱藏閉關韜養的功德已經成了氣候,所以當時有幾篇非常重要的論文,比如我們學過的《宗教不宜混濫論》;另外還有一個《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包括這篇《淨土決疑論》;都在這個時期,也就是二十世紀初的時候寫完的。

我們有的也知道,民國年間是一個佛教的回溫期,出現了很多的高僧,乃至居士大德。其中有一位叫高鶴年居士,在當時來說是很有影響的護法。護法一般來說很有錢,習慣上我們有這樣的一個認知。實際上護法最難的,不是光有財力或者人脈關係,乃至他會動用一些影響力來製造一些弘化的因緣,這都不是最難的。護法最難的是具足佛法的正信、正眼、正知見,如果你沒有這個的話,前面的東西有時候會害事的。

高鶴年居士他是有佛法正見的人,這點非常的起作用,所以他在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的時候,來到普陀山的法雨寺(我現在也在普陀山,真的是因緣便是如此)來參拜當時的印光法師。在告別的時候,他把老和尚的幾篇論文給請走了,請走以後就刊發在當時上海的一個佛教雜誌《佛學叢報》上。這幾篇論文發表後一下子引發了大眾的目光,說‘還有這樣的人天眼目’。所以當時一時之際,像傳老也讚歎說:「法幢高揭,慧日初露。」要露出來了,這也可以說是眾生的福報吧。

直到現在我們還在蒙文鈔開示,也肇始於當時,一個是人的因緣,高鶴年居士;另一個是事的因緣,就是這個《佛學叢報》;第三個當時弘化地點的因緣,也是很有名的上海灘。所以大家都眼前一亮,看了以後非常的法喜充滿,於是這個大勢至菩薩的化身,才開始了他與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的實際行動。

我們先說說印祖,已經數次對印祖的講解讚不絕口了,蓮宗十三祖、大勢至菩薩再來、道聖德隆、文字三昧,總之說起印祖無一不是高山仰止的。那我們今天換個角度吧,因為中國人總是喜歡蓋棺定論,歌功頌德,反正是一個精神領袖,一個大成就者嘛,他在這個水月光中又一場,這樣的一個弘化因緣已經演完了,已經完美的謝幕了,大家就不去挑刺。因為跟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環境,沒有什麼同步的交涉,所以大家盡情歌頌就好了。

那我們今天想把他當做一個實實在在的老和尚來看看。從剛開始甚至是誹謗佛法的,後來迴心出家為僧的年輕人,一路的修學,證得解脫之道,往生之道。當然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心思帶進來,為什麼要說這個法呢?大家也要知道,印祖說了淨土法門,在咱們這兒五濁惡世所有的境緣,所有生活的情狀,全部都是闡揚淨土和勸大家趕緊往生。

假如印祖生活在當下,就是我們現在生活所處的時代,縱然他還是如此的行履,我想呀,也許還是覺得他老人家一無是處。說白了如果印祖現世還活著,也不一定能夠討好。為什麼說這個話呢?就是需要我們反思現在所謂的行者吧,或者是我們這個時代大家眾生的共業,和這種人性的劣性,為什麼說五濁情狀愈演愈烈。

印祖那會兒一開始他不接受眾生皈依,也比較特立獨行,好多人要見他,他還說:‘見面不如聞名,不要來了’。有的人也要給他寄個東西,或者寄個賀卡,他說:‘不要,這麼遠的路程費這些心思幹嘛,有什麼好寄的。’那這樣的性格在我們現在看來,又說他很固執,不慈悲。他當時去上海受邀法會的時候,先寫信給邀請會,把怎麼住、怎麼吃都交代清楚,什麼時候一碗面,什麼時候幾個饅頭,不能多炒菜,不能專車接、專車送,如果專車來了,他扭頭就走,先把這些都寫的清清楚楚。

要是身處在我們現在環境來看的話,哎呀,又覺得不給大家機會,不給眾生培福,不恆順眾生,一定就這樣。當時印祖跟一個身份比較重要的人士一塊兒吃飯的時候,對方剩了一點飯菜,他即刻不客氣當場就說:‘你有多大的福報,敢這麼浪費。’甚至當時民國年間所謂的元首還送他一塊讚頌他的匾,他輕輕的就放到二樓,根本就沒有掛在客廳,惹眼處,那要是現在的話可不是這樣。

所以這樣的一個老和尚,不講情面,那現在人看的話,他就不善人情世故唄,又要說他不圓融,多少人勸師父們要圓融是要害死人的。特別他有一個弟子叫馬契西,非要給他做傳,讚歎他是菩薩再來。印祖一封又一封的寫信給他,說你如果再不把這個傳給我毀掉,咱們從此絕交。那現在看的話不顧師徒情深,師父太過分了。

所以跟大家講,印祖要是在現在,我估計也很難當十三祖,就是一個倔老和尚。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福薄,大家一定要認識到我們現在的情形,能夠聽聞講解《印祖文鈔》真的已經算是不賴了。佛都說了,於此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說此難信之法。所以我們今天把他當一個老和尚來講,老和尚是既苦又孤的,特別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其實印祖一輩子也很苦,眼睛的毛病很嚴重,後來給別人寫信校對稍微辛苦一點兒,整個眼睛就腫的發紅,看不見,全憑念佛念好的。但是後來法務太多了,又老犯,疼。出家的時候還被哥哥給找回去,費盡了周折。

而且跟大家講,就算當時住在普陀山的法雨寺,我們從文鈔中來看的話,印祖當時道業成就,閱藏差別智也開了,開始弘化。可是後來不相應又走了,離開法雨寺,原因是當時寺院裡大家推選一個住持,印祖不讚賞他,在知見上或者在行履上有分歧,他不相應就走了。當然也是因為他的因緣要出現在靈岩山,可是從相上顯現的這老和尚他就這樣。當時上海護國法會時候,見的人說話說多了,整個口都爛掉了,說明他身體也不是很好。日本人還非要給他送《藏經》,大家想想,老和尚當時得頂著多大的壓力拒絕,不要。

我們現在在文鈔中老看到他說:‘我要去閉關啦,大概年後總在什麼地方’。實際上那會兒他是準備去香港閉關,但為什麼後來沒去成呢?當然也是慈悲,因為度化的因緣在江浙滬,更主要的是供養他閉關(香港)找地的弟子,據說是個做酒買賣的,是酤酒的。印祖就說:‘除非你不做酒的生意,我才去,你做酒的生意,那我不去’。由於這個原因沒有成行。

和大家說了這麼多,這大成就者一樣都是苦,都是不順。那我們想想他老人家在閱藏時,在閉關中,又對治了自己多少的煩惱習氣,面對自己毫不留情,我們只是不知道而已。那天我在發微信還說:‘老和尚們都是苦哈哈、孤零零的,十分不順,但是法喜充滿著這麼漸行漸深過來的,背後修證的功夫為什麼能夠深不見底呢,因為確確實實煩惱有多深重,菩提就有多高廣。’

我們講《淨土決疑論》,參考的也是傳印長老的一個註釋本子,傳印長老那會兒出家的時候,大家要知道,啥都沒帶,就背著一套《印祖文鈔》,心一橫出家為僧了。這就是高僧大德,有這麼一招就已經具足了這種功德。這是我們了解一下《淨土決疑論》的作者和註釋者,傳老的註釋我們是參考一下,大家也眾所周知,在此就不多講。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還是依照以往講一下《淨土決疑論》這個論的題目。我們一直在講淨土,大家也都說要往生淨土,相信淨土。但是我們有沒有細思量過,為什麼有淨土,怎麼出現的淨土?何以故我們要往生淨土?最直接的表達相對染土而言,極樂世界也是相對娑婆世界而言,一切的染淨,實際上真的都是為眾生心所現而成的,這是一個鐵定的真理。所以說淨土,就是心淨則國土淨;染土,就是因為土染,所以我們心染。從染到淨的跨越,超凡入聖,轉染成淨,就稱之為「度」。所以說淨土,有的大德也在這樣念了嘛,曾經正確的叫做「淨度」。據說這是一種正確的說法,那我們現在因為學久了,習慣了,淨土就淨土。

咱們現在說一千道一萬的淨土,具體指的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國土。雖然有無量的諸佛淨土,但是因為我們處在娑婆,它跟極樂世界有一個天然的因緣關係,這個大家一定要牢記,一定要有這個承擔精神,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它是有天然的因緣的。既然可以進行凡聖的成功轉化,那就可以就近往生,圓滿佛果。所以講淨土從法上而言,它是這樣的一個方便;這樣的一個國土,是從依報上而言;這樣的一個蓮池海會三聖的聖境,是從正報而言;這樣的一個清淨無染法界,是從心地上而言;所有的這些一言以稱就叫淨土,淨度,《淨土決疑論》。

我們接受度化,受度的根本法是什麼呢?就是通達,對吧。能夠在理論上溝通無礙,能夠在操作上成功到達。那說了這麼久,都知道需要一個信法,信心,相信。但是現實中相對於信,我們的問題就是有疑。大家今天在此,我們各自也捫心,對淨土真一點兒懷疑都沒有嗎?肯定有的呀,如果沒有你現在就在極樂世界了。那有的人懷疑,我們自己還能捫心反觀得到;有的人懷疑或者巨大的這種障礙,這種特別堅厚的煩惱呢,他自己還觀不到。所以有時候這種懷疑心呀,一個是我們能主動地有認知;一個完全被動,就是不經意之間,可能它潛藏在那裡;這些都是障道的因緣,障往生。

所以印祖在這裡,他就在此造這個論,以決斷眾疑,讓眾生決定生信,故名《淨土決疑論》。「決」一個是叫斷除的意思,斷除疑惑。煩惱覆蓋著,我們顯現出來這種障礙,斷除不了。無明頓起,我們回歸不到這個本有的故鄉,所以斷除疑惑,就是要我們走出這個誤區,要回到本位,斷除疑惑,要我們圓滿生信;這個「決」還有圓滿的意思;一個是斷除,另外一個是圓滿,斷除疑惑,圓滿信心。

但是大家要知道,斷疑自然就生信。這個信心也不是我們刻意的把它製造加工信出來的,你深信的同時,疑惑就斷了。你斷疑的同時,信心就生了,不必還要多此一舉。所以這個決疑論的「決」,不論你斷疑下手或者生信、起步,兩頭佔著一頭,就能得這個兩頭的功德。所以,這裡的決疑也包含著決信的同等內容,決疑、決信,《淨土決疑論》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淨土決信論》。

我們講到疑,此前也跟大家講過《淨土十疑論》、《淨土惑問》裡面也都有這些法義,疑有各種各樣的。比如有兩種,一個是他不能夠生起信相,完全不感興趣,不能夠跟淨土有這個殊勝的法緣。但是最麻煩是什麼呢?雖然信而不深,太淺。特別是我們在因緣中肯定也會碰到這些,你信的很淺,其實他的疑惑就很深,好像不追究,不討論,反正他也不反對,似乎在信。但是只要仔細一想,他就疑慮重重,過不了。

另外一種,就是自以為信吧,一旦有這個世緣的阻礙,或者理論上不通了,他心裡就像沒有主心骨了一樣,自己在那兒搗鼓、搖擺,這都屬於信而不深,沒篤定。

再另外說兩種,比如在事相上迷了,那麼就會昧理,這種懷疑。比如說十萬億佛土能到嗎?仔細一想宇宙這麼大,我們現在又通過望遠鏡、顯微鏡製造出來好多宏觀、微觀的世界,這十萬億佛土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到這個星、那個星都不知道要幾億光年。那我們實實在在,地球上活靈靈的生活成這樣,難道淨土就在十萬億國土外,這個星球也罷或者宇宙,它的相狀真有這麼好嗎?真能到嗎?既然同在一個宇宙,怎麼會就有染淨之別呢?難道他們不也是一個星球上的生物而已嗎?這就叫迷事昧理,就是不知道唯心所現的根本法,一味地追求世相上的推敲。

另外有一種就是執理廢事的疑,說是唯心所現,但是他不知道一切所現的現象,都是這個心性本身,他會不到這上面來。這個心性具足,就拋開現前的事來操作,那等於說事相上要去行持這個信願的動力和念佛深功德,所以這樣的話,就不能夠徹底承擔和相應這個殊勝的法門。當時印祖就開了法眼,看到這個此情此景,生了大慈憫心了,才造這部論典,決疑起信,可以說代佛宣揚、糾偏、匡正之《淨土決疑論》。

我們此前也給大家講過這個論的意思,我們也學經律論三藏,說白了,論典絕不是議論紛紛,再說一遍,它就是讓我們熄滅下來自己懷疑的念頭和理論上的推敲,生決定的信心,這就叫論典。

以上算是對《淨土決疑論》名題字面上的講解。這部論,傳老在解釋的時候也是從五重玄義,釋名顯體。顯體就是這部論典它是契理的,它跟佛說的步調是一致的,根本道理完全是脗合的,是一部功德的船筏。就是原料是一模一樣,但是印祖依他的因緣和技巧,特別製造了這麼一個船筏,可以讓我們到解脫之岸,借文字來詮釋佛陀的真理,借文字來闡述真理,真理也是文字的表達,所以他相應的這部論的體,釋名顯體也是跟佛法一個體。

那麼這個論的宗旨是以信、願、行,還是老生常談為宗旨義趣。他的力用,讓我們斷疑生信為作用,它屬於大乘法、菩薩法、屬於圓頓教。我們從幾個方面,大家還是依照老的模式來了解一下。

下面開始,我們進入到正文來講解吧。從正文的講解來講,開場白就告訴大家,淨土法門契機契理的巨大優勢。契機來講,我們常說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叫萬病總治的阿伽陀藥,什麼根機都契。契理的話,十方諸佛所讚,千經萬論所指,許多成就者所證,也就是人家真的都往生了。前面總的一部分話,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第一句話是用藥做了一個比喻。那想到藥,在佛教裡面,大家到了大殿三生佛,一定會有藥師佛,《藥師經》也讀過,我們也講佛法是藥。因為我們在人世間有生病這種現象,所以才有治病用藥這個法門,這也是個法門。各種病就會有無數的藥,如果你四大不調,總是病,那麼就要調停四大,這就是藥的功效,所以不論什麼藥,從治病來定藥的優良。我們身體四大不調的時候,用的是物質的藥。可是我們心的四大不調的時候用的是法藥,什麼叫心的四大不調呢?貪瞋癡具足,信解行證起不來,這就要用法藥。

所以一開始說:「藥無貴賤,愈病者良」。第二句緊接著:「法無優劣,契機則妙。」不管是良藥也罷,妙法也罷,不在貴賤、優劣上定好壞,要對症契機。

其實開口就這樣的一句比喻,實際上是非常生活化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以藥的貴賤下意識的來定藥的好壞。現在只要條件好一點的子女,父母生病了,全部都上好藥,進口藥,藥效很大的。有些家長給小孩看病,也總是直接就用貴的。不是曾經有句話‘不求對著,只求貴的。’真是如此。

我自己那會兒應該是燃香疤吧,潰爛了,在法源寺住著,就近的某醫院包紮了好幾次,每次用的都是英國進口的紗布,療傷的藥水,我記得一次包紮就要一千八百多。後來那個護士看我大概是出家人,她也生起一種惻隱之心吧,第二次過了第三次時候,她說:‘算了,我給你換一個藥吧。’花了十一塊多,效果比前面還好。你看就是這樣。

所以修法也同樣如此,我們多少的精力被用做舍本逐末,甚至用在攀比、嫉妒、是非中了,說這個經書法寶,那個傳承法門,相互攻擊,而不得上道入門。為什麼?根本的要點,就是修法不對機,與吃藥不對症,一個道理。

所以在佛法中,佛陀當時都是觀機設教,他應緣來度化,不會亂投藥,他一定能夠收到成效。所以我們現在看經典,是結集出來的經典,用這些文字把當時的現場臨摹出來,用文字這樣表達這個情境,然後我們現在不斷的靠近,這樣的一種相應,就是相入相攝吧。

可是當時在現場聽佛講法的,一聽就信,就證,現證聖人,一聽就證。我們現在因為自己的根性不夠了,一聽說,這個可能嗎?老聽到經文裡邊末尾,這個當機者馬上就入聖位,入不退轉,無生法忍。我跟大家講,這是可能的。就如同我們現在有時候善根有一點的人,他一聽法馬上就茅塞頓開,相應了。大家要知道,人家當時他的煩惱薄到什麼程度,一聽法,就這個法的加被,一念思維起來就相應,這個煩惱無明馬上就頓落了,當時事實情景就是這樣。

所以印祖說:「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

他直接鎖定「則皆可證道」。不是說皆可生信心,皆可培植善根,皆可種未來得度之種,不是。曾經的聽法眾「皆可證道」,我們這裡要明確,佛在世的時候是如此。

但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我們都知道正法有五百年,乃至到了像法時代,只有佛的遺教,這個遺教通指的是十二部教,不是指的《遺教三經》。人們通過思維修行還能夠獲得果證,就是還能夠實現解脫,這裡指的「在昔之時」就是在曾經。

那我們這裡做一個理解,「在昔之時」一方面是指佛陀在世的時候。那為什麼說「知識如林」,常隨弟子都千二百五十人,走哪兒跟哪兒,烏央烏央的一千多號人呀。而且都是善知識,幾乎都是聖僧,「如林」就是成群結隊的都是阿羅漢,都是菩薩僧。裡面有多聞第一、教化第一、神通第一等等諸如此類的,反正讓人一去親近就能夠得真實利益,為什麼?他們有實證的功夫。人家都現證了,現量見到了。

我們現在看某些經典,真的感覺到如此的炫麗離奇,不能理解和不能感受觸摸,為什麼?人家那會兒同步都看到了。比如佛帶著阿難上天去了,這還不算太玄的;有時候又帶著弟子到他方國土裡邊,去禮拜另外國土裡面的佛,在那兒講法。這是佛和他的弟子們當時都現證、現見的,所以在他們來講他們的世界就那樣呢。所以這裡講到「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

當然我們還要提醒一下,盡管如此,他們還看不到淨土法門。就這些親近的弟子們,問都不知道,還有一個極樂世界淨土法門,有這麼一個得度方法。但是這也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有這麼多實證的聖僧、羅漢,這是指「在昔之時」。

第二個印祖更為確切表達的意思是,法水東流傳到東土以後,進入像法時期。那麼在像法時期,雖然修證中已經差了好多了,就是證果的人很少了,跳出生死三界的很少。可是開悟的大有人在,為什麼這裡特別說開悟的人大有人在,就算「知識如林」呢?因為開悟的人他給別人分享佛法,不會誤導眾生,不會禍害大家,他怎麼說都能帶著大家上道。

甚至也有很多乘願再來的菩薩,那會兒我們學佛的行者,大家還有福報,親眼目睹常隨其學,比如各個宗門的大祖師開宗立派。

我們現在回憶過去,仰望這些大的巨匠,尊師們、大禪師、大聖僧,都有這樣的功德。

所以那個時候,不僅是剛開始的翻譯時期,後來的興盛時期,乃至宗派相繼建立的時期,都可以說是「知識如林」,善知識很多呀,一群一群的就叫知識如林。

什麼叫知識?至少有這樣的功德,一個是他自己就是利根,他對佛法已經有天然的悟性;另外一個行持上,他也可以做人天的表率、師範;甚至偶爾還可以露一露神通,可以攝這個難調的眾生;乃至他的法緣殊勝,廣結法緣、聖緣。當然全部具足了更好,只要佔著一頭,就算善知識了,對於我們現在來講更是如此。「知識如林」特別是以前的叢林道場裡面,大家都是一心向道。那麼必然會有這種大祖師,要麼是主法和尚,或者是默默無聞隱在其中,反正他就是這樣來成就大眾的法身慧命。

所以這裡說:「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就是隨著這些過來人,他們的修學體系特色,他修學成就了,把自己擅長的來時路這樣施設出來,讓大家一樣在這個道路、這個軌跡上也淌過去,到「家」。這不就是領眾修學,這就是「知識如林」,這是這一句話(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 。

頭一個是用藥來做一個比喻,我們再看下一句,下面就明瞭我們現在這個時機不妙。大家要知道印祖生活還是上個世紀,那時候民國年間。說實在的,人家那個時候的時代、根機、情狀,要比我們現在要強的多。那個時代上世紀還有點敬畏之心,大家對禮儀、傳統還是有感覺的。

我們現在這個情況,根本不知道什麼傳統、優良的文化、做人的道德,根本不知道,覺得不應該,甚至不買賬。後來因為思潮一吹,這個西風(西方的文化),印祖常說‘歐風東漸’,歐洲文化入侵,我們整個百多年,也真是不好的學來了,好的又沒相應。

所以:「即今之世,人根陋劣」。就是學佛入道根性沒有保障。什麼叫「人根陋劣」?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障深福淺。唱的時候都會唱:‘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你這個智慧明瞭不了,就是因為障;因為造的業,那麼這個業沒有盡,你得受報,業障導致受報就報障。造業的時候是貪的煩惱多,報的時候又是嗔煩惱多,總歸在因緣果報的流水線上的時候,一直伴隨著愚癡的煩惱,所以我們說障深嘛。

怎麼講福淺呢?現在不管是世間福報和出世間福報,確實是都太淺了。世間的福報就說我們物資的受用吧,不管是吃的、穿的,越來越陋劣。吃的大家有目共睹,食品都知道飲苦食毒。

穿的現在好像是款式、設計呀,在這些方面擺弄的更多了。告訴大家,我們僧衣現在也是這樣。僧衣沒有什麼款,就顏色給你調配,可是實際上很多心術不正的商家,做的這個布料太差。記得我那會兒在五台山磕完頭了,出汗很多,也不知道我們同行的法師行的什麼法,他說‘我們的衣服老舊,衣服破的一路磨得不能再穿了,算了燒掉吧,也算消業。’

我當時記得一個破短褂,袖子磨損,那就燒掉算了吧,燒著燒著最後燒出來一團就跟瀝青一樣,鋪柏油馬路那個柏油。你說多可怕呀!說明這衣服都是化工原料做的。棉的、麻的、純的我們都沒福報受用,越來越劣了。吃穿用度,甚至包括人的情感。大家要知道情感投入,它也是一種福報,現在多少人有真心呢,下意識的是先想自己,還是先想別人呢。世間的福報就很典型,稍微分析一下。

那出世間的福報更少了,我們天天喊著口號:‘三寶,三寶,不以三寶為寶嘛。’不知道何許時也,佛教、僧人的形象越來越殘缺,明清小說裡邊的那些和尚都是壞蛋,不堪,失去了本來面貌。

像這裡說:「人根陋劣,知識希少」,當然一方面是遇不到善知識。遇不到善知識,根本的表現其實並非沒有,而是我們認不出來。為什麼說末法時期聖人隱沒了,隱沒是什麼意思?他一直在,我們視而不見,福報不夠支撐不了你能夠親近這樣的法緣,認識到他的內德,沒辦法。而且特別是信心不足,就不能夠觀功嘛,只喜歡觀過。

現在我們觀過心已經成了一個常態了,大家知道所謂的善知識,有時候善知識的業習中,那我們到了末法時期情狀了,他也有他的業習,也有一些習氣是混在他的功德中的呀。你不能夠拋開取舍,那麼全盤否定,就沒有具德的善知識,所以說「知識希少」。

當然這一個同步的出現的狀況就是惡知識居多,太多了。一方面我們就喜歡這個玄妙,迎合這些邪門外道的多;再一個他們也不必考慮傳揚正法,就只要當下能夠控制人心,讓你入教、入夥就行了;第三個方面也有一些所謂的「居士」,並不是真正的「居士」。一開始也很虔誠,甚至精進的學法,後來他大概過去世也結了一些因緣吧,種了一些種子,結果他因緣一下子展開了,還有點人脈,所有的人用敬仰之心來跟他接觸,一開始還覺得不好意思,慢慢的開始覺得在道了,久久迷失了,就把自己當一個教主。

前段時間好像一個視頻,轉的很火,有一個年輕導遊他帶了三四個人,在寺廟裡給大家講,他講的確實是特別溜。(我這自以為講的溜,也覺得人家這個口才更利。)他當時就講到:‘佛就是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結合現實生活中,說的可好了。當時我還挺欣賞,不管他的身份,更方便的跟這些遊客接觸。唉呦!阿彌陀佛!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又在某一個視頻看,完全變了,神態也變了,眼光也變了,已經坐到法座上,旁邊掛著另外宗派的一個大的成就者,眾所周知的,然後說是代他,他坐在主位正位法座上開始收皈依弟子。而且明顯感覺到他整體的相貌、氣場,已經開始要完蛋了,邪門了。

現在都是這種人也出來,然後還有一些人愚癡的也認可,不懂得受三寶之法。所以魔頭太多了,大家也沒有擇法眼。心靈法門就不用說了,到現在還有人問我墓林僧,前些年的一個邪師,還跟他有緣,還非常的癡迷。

今天也說點越份的話吧,為什麼說現在的狀態:「人根陋劣。知識希少」呢,大家要知道,縱然有,有的善知識看上去也比較陋劣。為什麼?因為時代就是陋劣的,他沒有全分的善知識給我們看、展現。所以剛才講到了觀功,為什麼呢?他也有好多習氣重、特別重,不如法。

講到這裡說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好比我們吃蘋果,現在問題是新鮮的蘋果沒有了,只有蔫兒了的蘋果,皮上蔫兒了一點兒,那你吃不吃呢;甚至蔫兒的都沒有,有爛了口的蘋果,爛了口你只能把爛的這塊給它切掉、去掉、挖掉,把剩下那一半兒吃了,那總還有蘋果的營養,總比不吃強,雖然它爛掉了,它畢竟還是個蘋果。是爛了的蘋果。這就是我們講到的「人根陋劣」,這是大家一起劣,「知識希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報、依報、人心共業裡邊,只有唯有只能就能靠這個橫超法。所以:「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

說到這兒再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但是能說明問題。比如我們女眾生孩子,曾經的年代大家都是順順暢暢的生出來,要是剖腹產的話,已經很麻煩了。現在呢,順產這回事幾乎已經沒了,幾乎沒了,產不出來了,那怎麼辦?生不出來全等死嘛,沒辦法,只能剖腹產還能活。這就叫「若舍淨土,則莫有解脫」決定是這樣子。雖然簡單粗暴,好像不適合的比喻,但是它說明的問題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來學修淨土,他入道就容易,修持也容易,而且大靠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特別是不負其他法門,他是總持的。你舍淨土真的不如取淨土,皆在其中。如果我們舍淨土了,那麼其他的幾乎是不能圓滿的,這也不是說的過分話。

印祖常說:‘菩薩舍此法門,不能夠圓成佛果,不能夠度化眾生。’我們心相應進來了以後,你修著修著,身心徹底的跟淨土同步,你才發現真是如此,欲罷不能。你淨土有了,那麼其他的也會顯現的。實際上,我不曉得有的人會有沒有這樣的相應啊,就是你淨土有了,你修其他的也行,其他的也顯現的就是淨土的修法,這就叫隨修。

前面講的說「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是隨修一法皆不出淨土,淨土沒有,那就等於你弄一個破的網,看上去一直在撒網,但是不斷的撒,依然撈不著東西,就是這意思。所以說:「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

今天我們大概從印祖老和尚,然後這個論題,前面的這兩句,可以說是總明淨土法門的契機、契理,內容上跟大家做一個了解和分享,那麼時間到了,今天我們法的就聽到這裡,請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念佛不可過猛,須按自己精神氣力

至於念佛,必須按自己之精神氣力,而為大聲,小聲,默...

終日念佛為何無法往生

人們常說,終日念佛,為何無法往生?截流大師告訴你答...

用求救的心去念佛

大家一定要堅信一點,這個六字洪名阿伽陀藥,萬病總治...

在教在禪,皆修淨土,同歸一源

然於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歸淨土。又曰,...

沒事要念佛,有事更要念佛

對不信佛的家人、朋友,末學只是勸:沒事念念佛吧!反...

艱難的回歸路

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日子過得比較艱難,這個經...

怎麼才稱得上「真佛子」

舍利弗尊者本來是認為三乘法門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

信願具足的判定標準

這個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是你實際在操作的...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藏經】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大藏經】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善知識的八種相

居士要親近善知識,居士在學習佛法,其目的無非是要求...

貪淫之人有十種過患

淫有十過患。何等為十?一者貪淫之人,雖生天上為天帝...

道證法師:臨時助念也可往生

還有人有疑問,說如果這個臨終的人他一生都不信佛也不...

做善事不忘念佛

有些人抱著一些疑惑,有的要求子,求健康的,也做了許...

我們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

佛陀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

五種錯誤的聞法方式

持文不持義: 如果僅僅為了詞句的美妙動聽而受持,卻不...

今聞地獄心驚毛豎,發露懺悔願罪消滅

敬白道場說眾等,今為施主某甲及諸眾生,歸命十方諸佛...

往生被能否重複使用

問: 陀羅尼被(往生被)能否重複使用? 慧律法師答:...

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包容缺點

假設我們以這一念凡夫的心去觀察,我們只是就著它的一...

【推薦】光陰不虛度、精神不浪用

我們怎麼面對時間和精神?世間最可珍重的莫過於精神,...

施戒得名利

佛陀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法已經有一段日子了。一...

初學佛的誤區

由於無始以來煩惱業障的染污,人們大多具有各種各樣的...

善良被人利用,該怎麼辦

佛弟子相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總還是更為善良一些的,更...

素食讓我回歸天性

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以後,我自然選擇的是素食。這並非因...

如果這個離不開,你修什麼都危險

我們在末法的時候,哪有善知識呢? 實在沒辦法的時候,...

契悟當下這一念心

現代人總覺得生命很短暫,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

【佛教詞典】蘇囉多

梵語 surata。(一)又作蘇喇多。意譯為妙適、妙住、妙樂...

【佛教詞典】半者珂但尼

梵語 pacakhādanīya。又作半者佉闍尼、半者佉但尼。...

【視頻】莫到懺悔時未能報答父母恩

莫到懺悔時未能報答父母恩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女聲一佛一拜)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女聲一佛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