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淨土決疑論

宏海法師  2019/07/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講)

各位聞思講堂、正法學堂的同修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們講《淨土決疑論》的第十課。既然是淨土「決疑」,大家這麼一路聽下來,至少要有一個功用,就是我們對於淨土乃至整個大的佛法的究竟法義生起的懷疑心,要跟它決裂。從犄角旮旯邊邊角角,所有的這些疑情、疑點,都把它給掃蕩乾淨,徹底跟我們根本的煩惱懷疑決裂,這也是《淨土決疑論》「決」的一個意思。

在上一講的內容中,我們講到了禪和淨,有禪、有淨,一個是約教而講,一個是約根機和修行而論。所以聽起來好像差不多,但是加了一個字,有和沒有差別就大了。

我們講到這一句,「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

這也是印祖在這裡揀別我們通常的一種俗見、淺見,都認為稍微是個參禪的就有禪,實際上不在這個層面論。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就是說從教理上來講,只要我們見解上了知了、釐清了,就知道什麼是禪,什麼是淨,因為你聽到了,理解了。但是如果要修證到了,心得到了,才能叫有禪有淨土。

確實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禪和淨土,稍微有幾分理解,沒事的時候擺弄擺弄,就以為自己身心已經處於其中了,入到這兩個法門中來了,絕非如此。所以說實在的,知道禪和淨的多,有禪和淨的太少太少。「參禪未悟」,光參不悟的,這且不說了,不能算。「或悟而未徹」就是雖然有悟,沒有到頭,還「皆不得名為有禪」,那這個一說就非常明瞭。

我們上一講的末尾講到了,以為自己是一個淨土行人,稍微把下面的這段話對照一下,反而覺得自己可能越離越遠了,這就是聽法的重要性。大家來看: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大家聽明白了沒有,一句話,就是讓你徹底捨棄今生,唯以西方是圖。首先來講有一種見解,天天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個話真的是流傳的廣,但是明白的少。對於佛法的這種聽聞領悟,福報的差別相有時候真的不可說。

同樣的一句話,有的人即刻一點,就完全正中下懷。有的人翻來覆去的說,如對目前的說,明明朗朗的說,他就是不開竅。

比如說唯心自性的會通,我在講淨土的這些課程裡邊,《淨土或問》也罷,《彌陀要解》也罷,可以說已經說過無數次了,但是很多的見解還是容易執理廢事。他一聽唯心淨土馬上就認為,就這麼點,不要向遠處跑。

所謂的當下自性,他就認為此時此刻,還是落在過去,未來,現在心中。所以怎麼也邁不過這個其實不是事的坎,這就跟佛法的因緣,福報不夠。

所以你只認為有唯心自性,而不生起真切的信願,這是第一層,不算有淨土。

真正的來說,我們以為淨土需要信願,實際上參禪也要信願。淨土是極難信法,我們今天也把它客觀的說一下,淨土是佛說出來的法中的極難信之法。

如《佛說阿彌陀經》中佛說,「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禪宗可以說是佛沒有說出來的法中也是極難信之法,甚至我們說信阿彌陀佛還容易,信自己本來是佛更難。所以不僅僅是淨土,包括禪宗也是需要信願背景的。

我們這裡講到的無信願,信願起到什麼功用?就是不管你從哪個角度好像要摔下來一樣,它都能給你兜住、接著,滿滿噹噹讓你不會出事,這是根本。這是其一說,沒有信願的就且罷。

「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這個信願不但要真,還要切。真就是不摻假嘛,切就是很精進,這也是要作為先決條件的。「敷衍故事」,大家有時候都有這種體悟了,退步的時候。現在念佛法門還要設這麼多,金剛念、頂針念,各種思鄉念佛法、東林佛號、紅螺念佛法,包括現在十天百萬閉關,等等諸如此類。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一種立體式的操作方法,諸多的程序呢?就是因為人心呀,稍微久一點,說丑話「新修的廁所香三天」,他就開始敷衍,泛泛悠悠不當回事。你、我、他,人人皆如此。

這是逼的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才出這麼多的招,反正總歸你這樣不成了,再從那樣開始,總有一款、有一招適合你,那你只要把它行起來就行,不要敷衍了事。

就包括十念法,跟大家講常要洗刷。我記得的那會兒在北京的時候,只要來皈依的同修們就給十念法。現在在這邊皈依的,有時候時間點掐不對,來了適合不適合,皈依完了一走,我自己都泛泛悠悠。為什麼?就忘了傳這個法了,放了好多的開示卡片,就忘了給拿了,實際上這就叫做敷衍心出來了。

那包括我們自己修也是這樣,比如每天早上的十念法,還像不像原來那麼真切當真,念念足金足兩,還是散的時候多。每天上班、送孩子,忙的時候就把它作為一個任務,完事算數。這就是我們的常態,沒有辦法,只能夠盡力而為了。

下面再進一步,「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

你看,人的種種習性啊。有的人真的目光短淺,就盯著今生來世的這點福報果報,要生富貴家,他還信因果,也做功德,也來念佛,行還很精進。雖然念佛的行很猛烈,可是捨不得和娑婆絕緣呀,那今生絕不了了,來生還要來,不是乘願再來,是牽引來的。

所以這句話,就說明我們心中只要還尚有染土,染土一絲一毫的情狀你不能割捨,就「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所以不但要捨棄今生,包括來生、人天諸事,乃至出家僧事,弘法的事業,一切都得捨,就到今生為止,不許再有來生之想。你心戀塵境,那你就有染,有染著就受到束縛。你說你還要求來生,說明你有相續心呀。我們常說一個行者,比如證到阿羅漢,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你求來生,你的心也就相續了,有求後有的這個心法了呀。

包括後面「或求生天,受天福樂。」這就比到人道裡面受五欲樂的人呢,見解、胸懷稍微大一點,高一點。但是還是一個緩衝之計,求生反墮,癡福沒有意義的。

印祖說的真是層層遞進,那既然這樣,佛教徒特別是女眾吧,都有這個願力。那我來生要出家為僧,轉成男身做丈夫、住持佛道等等。你看,都不容許。

「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

住持三寶中,僧是住持法道最重要的主體,我們常說的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但是「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不能存這樣的相續心,就這麼決絕。印祖不愧為淨土的祖師,他把禪宗說得非常的犀利簡明,把淨土又剖析的如此細化,細化中的這一些情狀我們幾乎都有。

不管是初機念佛的別有用心,想要來點福報,或者已經是久修的乃至上道,那你也不要指望著來生,所謂的要成為住持三寶,弘揚佛法,不要有這個心。印祖的座右銘是「擬做粥飯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夢」。

他老人家當然也是一種表法嘛,實際上他一輩子,特別是後來出道以後,弘法弘的簡直是天衣無縫,始終如一。

下面一段就是進一步解釋,求生天或者生人道的癡福也就算了,為什麼連出家為僧、住持法道都不讓呢?這是立足於什麼層面?因為這個問題容易起誤會,果不其然這禪者就問了。

「問:出家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過,而亦簡除?」說你這家務事也不讓做了,修淨土難道就修到這麼極端?

下面的內容好像跟《淨土十疑論》裡邊,其實思想是一致的,印祖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怎麼來看待這個話題。

「答:若是已斷見思,已了生死」,一句就已經決斷分明了。出家為僧,弘法利生,當然沒有過錯。但是要揀擇一下,你自己處到什麼水平。你利生,你自己作為一個生,有沒有已經利好。如果你利好了,再想說來生後世,你要怎麼樣發大願,怎麼樣度化眾生。

「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上宏下化,度脫眾生者,則可。」也就是說把自己的事搞定了,不會出漏洞了,也沒有退路了,這樣的情況下,那麼上宏下化是理所當然之事,分內之行。

反過來講,「若或雖有智願,未斷見思」。我們這裡不細講了,見思煩惱,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內,所有眾生的通病煩惱。貪瞋癡慢疑等等這些,又在三界九地內,各有各的這樣的加起來,所有一共八十一品思惑和八十八使見惑。由於這些煩惱束縛著我們,出不了生死苦海。

那麼有些人,如果他出了生死苦海,他的願行在,印祖這裡是可以准許他度,而且說那是必須的份內職責。但是問題是什麼呢?「雖有智願」有點智慧,也發了願力。願力好髮呀,我們現在有時候隨便一念激情心起來了,信誓旦旦多麼大的願都敢往出來甩,就是行力不夠。

人說用行山來填願海,我們的願力倒是大海,當然這還是要上好有正見的人。有的人發願都發的歪歪扭扭、摳摳縮縮的,什麼大願啊,就想自己好點就行了。你願力雖然發的大,你的行連個山坡都不算,不要說大山了,填不了這個願海。為什麼導致這樣的情況,因為你的生死根沒有斷,見思煩惱還在,是個凡夫。

「未斷見思。縱能不迷於受生之初」。

有可能你還有點水平,定力還可以,在這個時代這些眾生中,智慧也比較出眾。「受生之初」就是剛剛開始,這不是一生又一世的住在娑婆,行大悲度化嘛。可能你剛剛開始的時候,或者你這輩子「受生之初」。

不曉得大家眼耳中有沒有這樣的見聞,就是有一些小孩生下來以後,科學上所謂的特異功能,咱們佛教徒一聽就明白了,那是他過去修法,或者坐禪得的功德,這輩子就帶著來的。別人想什麼他知道,牆那邊的東西他能看到,會發生什麼事他能預言,都非常準確。

但是,往往隨著這個小孩不斷的往大長,有時候家長一看,這是發財的機會,就到處給創造條件,就去賣這個本事去了。也有的慢慢長大以後,被世間的這些人事,開始讀書,或者飲食上本來是吃素,慢慢就隨俗,開始吃葷吃五腥,再後面的欲心也越來越重,慢慢就把他剛剛開始的那種功能,給染污的障礙住了,就沒了。

所以大家看,一輩子尚且如此,活著活著就沒了。何況生生世世,這一生又一世,濁世中的這種染濁,這種賴皮,你能扛得住嗎?

所以說「亦復難保於畢生多世」,如果好一點的這輩子還行,也許下輩子也行,下下輩子就不怎麼行了,再到第四世的時候就徹底淹沒。那麼次一點的,這輩子都保不下來,剛剛開始有點,後半生就沒了。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雖能宏法,未證無生」。沒有嘗到真正的法味,無生法忍,那必然你有情見,「情種尚在」。因為生死根是最根本的,這個情如果淺白一點,就是指我們所有的知見,起的無明念頭,分別心。再粗重一點的話,就是我們的生死根,淫慾心呀!

其他的好像都可以搞定,或者你不在乎,只有這個東西是你的命根子。為什麼?你來這兒受生,就是因為它在作祟、在驅動。現在你雖然有點本事了,但是你還不抵擋它的這種本能煩惱,所以「情種尚在」,你無事中度日子還可以,沒有外緣引誘還行,但是一旦宿世的冤親債主現前攆上門來,怎麼樣呢?「遇境逢緣,難免迷惑。」這個不敢吹呀!

你說去弘法利生,弘法要面對一線。一線那麼跟你有緣的,我們常說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換個說法都是過去的妻兒老小,一家子。你知道哪個人是順的,哪個人是逆的?哪個人是報恩的,哪個人是討債的?可是不管順逆恩怨,總歸在劫難逃的就是這個情種因緣。它一定是有情的,否則你就不會牽扯到一起,能夠狹路相逢遇到。

所以境界一出現,遇到這種緣了,免不了要迷惑。一旦迷惑了以後就不能自主了,大家要知道不能自主啊,是非常苦的。我們雖然有滿腦子的佛法知見,明明知道是這樣的,但是那個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就是不行。而且明明知道不行,下次發生的時候,你依然會陷進去。

所以一旦迷境現前,很少有人能夠即刻起觀照,即刻起覺悟。

大家還記得我們講《楞嚴經》,阿難那樣的人物都不行。摩登伽女的媽媽給弄了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把阿難給攝入淫席。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兩個五百世的夫妻因緣,生生世世的業力牽引呀,拽著他,那個業力甚大。

所以「倘一隨境迷,則能速覺悟者,萬無一二。」一萬個人裡邊都沒有一兩個。現在我們看一下,都不要說一萬,十萬、百萬中都難得有一兩個,除非他是菩薩乘願再來。所以依舊是「從迷入迷」。因為本來就沒有徹悟,智慧沒有圓滿,就是迷的,迷的比較淺一點。一旦遇到這種拉你下水的因緣,那就讓你再迷的深一點,更加的粗重。

「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淪者,實繁有徒矣。」

這樣的人太多了。我們可以觀想一個場景,真的就是「愛河千層浪,苦海萬丈波。」你想想一個人在這種水流非常急,這樣大浪的海中能做得了主嗎?偶爾的撲個照面,頭探出來一下,一浪就把你給拍下去了,不能自拔呀。一浪拍下去沉到水裡邊,什麼時候再出來都不知道,那就是死定了。沒有一個人能夠在這種大浪中,不斷的還能夠浮在海面,為什麼?不能自拔呀。

這幾天在準備《地藏經》,經文裡面寫到,全憑地藏菩薩幫助我們「拔出根本業緣」。為什麼?因為不能自拔「而遣悟宿世之事」。淨土法門設的意義在哪裡呢?就是因為有這種情狀,想弘法的,這樣的一些根性稍微好一點的,因緣好一點的,也有幾分福報的。但是問題是這輩子弘完了,還發現下輩子不想了道,不行,就掐著這個點,佛才說了這一個法門。

「如來為此義故,令人往生淨土。」這輩子隨緣隨份弘弘就好了,最終大家一起都往極樂世界走,可不敢有個閃失。因為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還在帶業嘛。印祖的定位很精準,如來就是為了這一號人,這種根器,所以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到那以後,「見佛聞法,證無生忍。」

這四個字,「見佛聞法」,我們現在聞法從何處聞?都在手機上聞,我講也是握著手機講。不要說見佛了,我們相互都見不著,連個和尚都見不著,好在有個手機,還說見佛呢。到了極樂世界現見佛,親聞法,肯定很快就證到無生法忍了,到了無生法忍,你就入了圓證三不退了。

練就這個本事啦,我們也發願。真的是呀!到了極樂世界如果你悲心重一點,那麼發願到了無生法忍以後再來,切莫心急早來,煩死了。有時候雖然有這種大願、大行,可是這個煩惱海太濁重了。要麼就成佛了以後再來,那就徹底大圓滿覺了。

大家要聽出來,這都跟咱們有份呀,就是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可以達到的喲!所以乘佛的慈力和自己的願輪,相當完美的結合,然後這個時候再叫做「回入娑婆」。

「回入」,這個主動權就大了,回入娑婆以後,就著自己曾經生生世世輪迴的那些因緣,哎呦一看,這是你哪輩子的父母,那是你哪輩子的子女,六親眷屬、親朋好友歷歷在目,生生世世同步進行,可以去度脫眾生,給他們進行「種、熟、脫」。

而且大家看淨土法門多微妙。釋迦牟尼佛來到這裡娑婆世界,在《法華經》裡面講種熟脫。實際上我們修淨土的話,這輩子既給它種,又讓它熟,還能夠脫。

而且再廣義地講一下,就等於說他們得度的種子,是什麼時候種下的,是我們輪迴的時候種下的。比如現在大家聽法,我在講,咱們有這個法緣,我們都是輪迴中人。像釋迦牟尼佛他是這輩子來了才有的種,有的熟,有的脫。

某一天,咱們裡面的人誰往生了,往生以後的人再回到娑婆世界,說明過去輪迴的因緣就已經種下了菩提種子。為什麼?因為他一旦往生成功,成就了以後,直接就導致跟他曾經有緣的這些人有了菩提種子,就因為他往生了,就這麼個法。

所以這個時候才叫做「則有進無退,有得無失矣。」

因為我們在此土修行得難失易,得到一點點功德、一點點法喜、覺受、禪定境界太難,太難了,太多的人都誤會,自以為是,甚至連什麼是得失都搞不清楚。所以得的時候太難了,打散的時候特別容易,一念就沒了,回過頭來就找不著了。法喜哪去了,輕安哪去了,禪定更不用說了。但是在極樂世界,就是有得而沒有失。

最後一句,「未斷見思,住此宏法。」大家要明確,就是指的你這輩子煩惱沒有斷,你還想著下輩子,下下輩子,或者生生世世來,是在這個層面說的。

「他宗莫不如是」,就是其他宗派好像在這上面也沒多管,反正你既然發願生生世世吧,可以,甚至還讚歎,也不管你有沒有這個本事,反正總是好的。

但是,「淨宗斷斷不許也。」就淨土法門來講,不認這個法,不合作,不默然,就是明著告訴你不對。所以印祖他的這種慈悲,聽來也慚愧。我們雖然好像在攝受、折服,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人情世故味太重,凡是一看到有點要得罪人什麼的,就盡量避免,能不說就不說,管他什麼害人深淺,不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印祖就是為法。

因為這個確實也要照顧到我們自己當下的發心,你是為自己的權威或者執念,必須要別人聽你的,還是確實是發真實心,是為了住持正法而仗義執言。有時候我們細細思察一下,還是自己的我執居多,在這種情況下你能隱忍住,也算是你修行的一個勝利。

你如果能突破的去發大心,那更是一種功德了。這個都是我們的心法,大家了解也沒法細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再往下看,後面的內容說實在的,雖然印祖《淨土決疑論》裡邊這個禪人,好像是一個反面角色,實際上他也是功德無量。因為正好借著他的請法,讓印祖把《四料簡》給很有深度的貫解了一遍。

說實在的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還沒有在其他地方,聽過有這麼詳細的講。更多的誤會說這不是永明延壽禪師說的,這種風涼話。印祖確實功德無量,大家來看。

「彼曰:禪淨有無,略知旨趣。」這還是可教的。我已經大概知道你說這個意思了,沒錯,還是有道理的。

既然這樣,因為不僅我還有許多眾生,許多有緣人他還搞不清楚,你能不能進一步把這個「四偈玄文,請詳訓釋。」就是你再詳細進一步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給我解釋解釋,說他個是是非非。這是一問。印祖就借著因緣,人家也是在請轉法輪。

「答曰」就是在回答裡邊一段一段的解釋四料簡。我們先來看第一段,有禪有淨土的部分。「餘曰:‘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為什麼很多時候懷疑說《四料簡》不是永明延壽禪師的原作,是假的。這個「戴角虎」聽起來好像又威猛又土氣,不像有才華文人范祖師們所說的話,這就是我們的分別見解。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這句話描繪的是一個行者,一個禪師,大成就,他在利生事業中到底是怎樣的功德。我們來看,第一個,「其人徹悟禪宗」,這叫有禪。「明心見性」,見到本性了。

作為一個道人,特別是學修佛法的人,有時候雖然修行很精進,甚至苦行很突出,乃至坐禪坐的可以上到初禪、二禪、三禪往上修,一坐坐十幾個鐘頭,但是他有的沒辦法見性。問題是明心見性才是佛知見的標準,這個是最要命的。

很多時候我們一聽明心見性,不斷的揣摩、描繪、扒拉,說哪裡找這個心性。為什麼祖師們都不給說破呢?也許明心見性的這個法,悟後真的跟我們悟前所有的描繪、講解、比喻呀,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就跟指月亮的胳膊和月亮,很多時候我們很可能都是,雖然循著指月亮的胳膊說要看月,但是下意識的就會把月亮跟胳膊想的差不多形狀。實際上月亮跟胳膊,形狀上都是風馬牛不相及。

所以明心見性,《宗教不宜混濫論》裡面講到了,就像將軍密令一樣,只有營內帳篷內的人能夠知道,軍營內的人知道。這是基礎,因為有禪嘛。

怎麼樣有淨土呢?「又復深入經藏」,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知見已經跟佛一樣。那他得知道一下,佛當時明心見性是怎麼度化眾生,怎麼設教,怎麼有針對性,說了一些什麼樣特色的法門,全部就在這個浩如煙海的三藏十二部中。

所以他必須這時候長養聖胎,「備知如來權實法門」,就是要開差別智。哎呀,我不止一次的給大家講過什麼叫差別智。先開始明心見性,就是一直努力的終於可以考一百分了,考完一百分以後,他就開始仔仔細細的研究這些試題,研究到什麼地步?他可以想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這就叫「備知如來權實法門」。

「實法門」就是你一定要考到一百,根本法得到了。權就是你開始得演,碰到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法,一目瞭然,毫不含糊的。可以說就是跟釋迦牟尼佛一個鼻孔出氣了吧,釋迦牟尼佛說,哎呀,我知道你為了誰,怎麼為的。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印祖說的特別巧妙,滴水不漏。

他說,「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

就是你深入經藏,知道如來權實法門以後,你還得顧及根性呀。這麼多的諸法門中,假如你是明心見性,悟了,那你一定會唯以信願念佛一法,是所有自利利他中,最安全保本的正行。

這個正行一般我們狹義上理解,其他的有可能是邪行或者偏行,這個是正行;另一個深化說明,只有信願念佛,它一定是正行,出不了問題,不會走在偏行中。所以說「自利利他通途正行」,這個配套講解就到位了。

首先「有禪有淨土」,印祖就說了,那你要徹悟嘛,悟完了以後,你要深入經藏,知道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最後跟佛一樣有正法眼,單挑出來一個信願念佛的淨土作為總持,大力推薦,廣為弘揚。如果能這麼做,那就說明頭一句有禪有淨土,你是有門兒的。

當然印祖在這裡也不是亂說的,有所出處。「《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邊,不是講到上品上生的人嘛,上品上生他是有條件的,昨天我們在講《觀經四帖疏》也講到。

那這裡說除了發心上要有三種心,行持上也是。第一個就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個就是受持三皈,具諸戒行;第三個就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大乘方等經典就是解第一義,就是把佛法的真正的義趣明瞭了。那印祖就說了,其實《觀無量壽經》裡面上品上生的人,他們的條件就是有禪有淨土,這個資歷即此是也。

他特別說,為什麼叫做猶如戴角虎?因為第一個,其人有大智慧。大智慧就破一切邪知見、偏空知見、有所得知見。大家知道有所得,有所不得,大智慧就是無所得,故而無所不得,有這樣的大智慧才能所向披靡嘛!

由大智慧,戒定慧,禪定智慧出來以後,一定會發辯才。大辯才一個從聞法上來講,他已經通透,信手拈來,隨便借用,那麼從口才上你肯定說不過他的,從知見上他永遠比你高一籌。從利益的效果上,他非常巧妙,就地取材,隨處就是課堂,隨處施教。

「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

我們聽到這裡一般都會認為,印祖這樣的一個讚歎,略帶一些誇張性的比喻吧。大祖師爺既然他有智慧,有大辯才,這些邪魔外道,怎麼就聽他的名號就嚇壞了呢,怎麼可能呢?我告訴諸位,真的是這樣。

如果一位大成就者,他的智慧、禪定、辯才、神通,這種不可思議,這都是能量呀。他已經到頂了,他給他們怎麼顯現,那就是一念間的事。而且這裡叫「聞名喪膽」,這也是名號功德呀。咱們天天在說阿彌陀佛,「但憑六字出乾坤」、「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把這個名號功德講的不知道有多麼的殊勝微妙。

我們要知道,成了大祖師爺呀,他的名號也就含攝了他所有的修行功德和證量,那麼他會形成氣場,我們常說的攝受力。攝受力凝聚名號功德的話,那這些小妖小鬼、磨磨唧唧的這些人呢,一聽他受不了了,因為他是智慧正法的代表,一個載體。

所以有這樣的功德,「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沒有人能跟他比,他就是法王。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來學者,隨機說法。」自如了嘛,看你來什麼樣的人,你是什麼樣的根器,那麼會正確的揀擇。

哎呀,說到這裡也慚愧。我們現在來一個人,勸他修行。他說,那我修什麼法門好呢?我適合修什麼法門呢?那慚愧,不知道呀!不曉得你前生後世什麼來頭,你曾經熏習過什麼業習,你這輩子的個性。我們既不會看相,也不會算命,看相算命嘛,還有點粗淺的這種感覺。

那我們有一個尚方寶劍,百病包治,就是說淨土。說淨土就可以呀,一切根機都會跟淨土相應。都不會出差錯,不會損功德,斷人的慧命,只要你念佛,求生西方沒有錯。你是禪宗的功德,那你念佛也會開悟。

但印祖的每一句話,都是說禪的時候一定帶淨,不是光說禪。偏弘淨土就從這句話上體現出來,你看。

「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

在講「現世為人師」這一句。現世就是他這一生的功德,沒有捨報之前,那一定是大家的眼目,正法眼藏。來了人了,看到他有禪的根性,那也讓他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禪淨雙修。

不曉得大家念佛念的禪和淨土,現在能不能會通在一起。當然這個會通也不是說光從道理上的會通,如果諸位念佛念的有比較相應,或者說一念信心特別純正的時候,這些感覺都會出來的。就是確實禪淨不是兩碼事,即心即佛嘛。即心就是禪,即佛就是淨,這是我們此時此刻這種角度上理解,大家不要聽錯了。

那麼禪淨雙修的,就給他講禪淨雙修的法。因為不講禪,他可能不能得力。那麼「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專說淨土法門,好好念佛。這樣不管你來什麼樣的根機,就這兩招,無論上、中、下根,任何人都肯定被攝受,入道起信沒有問題的。你想,住世度化眾生有這樣的功德,那就足夠了。

到這個水平的,那當然就是「豈非人天導師乎」,合格的,這是說他的生前。那麼這是現世為人師。

「來生作佛祖」者,這就是阿彌陀佛給打保票了。

「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第一個,往生有保障。「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第二個,見佛有保障。這就是戴角虎的功德,往生了待遇都不一樣的。

首先是上品而生,其次是即刻見佛,第三證無生忍,圓證三不退也出來了。這裡講到最下級,圓證圓教初住。一旦入了戴角虎位呀,當然有的差別功德上來講,有深有淺。

但是最次最次,能夠證到圓教初住,這了不得呀。大家知道圓教初住,我們也講過,這什麼概念,就開始破無明瞭,見法身了呀。這不知道比阿羅漢要強了多少倍,這是最次的,以下下列上上。

那麼還有一些「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這就更了不得,從中的佼佼者。往生到極樂世界還能夠頓超,直接就到一生補處了,到等覺位了。

印祖這裡害怕大家聽不懂,圓教初住是怎麼個概念,因為他要突出「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的可能性。特別是來生作佛祖,哪有那麼容易呢。但是印祖這裡說的「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那我們以前也給大家講過了,圓教初住的菩薩,都能到一百個佛土示現八相成道做佛。

「何況此後,位位倍勝。」就是成倍的增長。初住一百個,二住一千個,是這樣長的。不是說初住一百個,二住二百個,不是的,直接就上千,再一個就上萬。所以說「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直接到一生補處的菩薩。《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故曰‘來生作佛祖’也」。這麼一句聽起來遙不可及的話,印祖給我們講的徹頭徹尾,完全有可能形成事實,這就是有禪有淨土的功德。哎呀,我們現在一聽這個多麼的美妙呀。

特別是我自己,已經儼然是法師了,以有禪有淨土為自己的追求了,打妄想了。實際上大家要知道「世人但念阿彌陀」,就是有禪有淨土嘛。但念阿彌陀佛就是禪,往生西方就是淨。有禪有淨土,我們縱然不能像大祖師們在這個相上表法,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但是你念佛的這一念,念起來的時候,我告訴大家,當下即為人師,當下即是佛祖。

我們說「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那是從方便的一種時空觀中,而做這樣的一種會通、讚歎。實際上一念阿彌陀佛念起來的時候,那還有比阿彌陀佛再厲害的嗎?這就叫戴角虎了呀,人中芬陀利華。

這裡說的是有禪有淨土這一句,那當然後面還有三句。比如開始列舉,無禪有淨土,或者有禪無淨土。雖然在有無中來回修飾,可是這個修飾詞一挪移,整個的境界就變了,出路也變,因果中,下場也變了。

今天時間到這裡,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來分享。現在請大家一起來無比殊勝的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再次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下次再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淨宗八要--淨土之要關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餘在虞東明因寺。捧讀曉柔法...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怎樣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問: 怎樣修法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慧律法師答: 很...

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往生的條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亂或者理一心不...

《阿彌陀經》是以實相為正體

從天台家的觀照來看,觀照現前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不...

一心念佛即能往生嗎

竊謂末法世界,於禪、教、律中,能斷惑證真,現身即出...

咱就信阿彌陀佛

汪居士是我們念佛堂的同修,年近七十。她朴實、勤奮,...

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五個好處

念佛,乃種植善根福德因緣,其功德不可思議。今天能來...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攀緣妄境,造業輪迴

在商朝,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商紂王有一天,有一...

現在雖很強健,但要做死了想

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個意思是,雖然咱...

不小心踩死動物該怎麼辦

問: 請問師父,我走在路上無意踩到一隻青蛙,不知是...

老實厚道的人比較能夠得到師長的加持

第二是「疑師」:對於師長的功德產生懷疑。懷疑這個師...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我們都是父母生而養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那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有什麼樣的依據呢?他能得到...

攝諸根得離苦

過去,佛陀曾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弘法。一日,佛陀於入...

有四種人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

觀機逗教,真實不虛。淨土一法是何種根機的眾生得以信...

懺悔達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懺悔

懺罪。我們每位道友,包括我也是這樣的認識,因為佛的...

對佛所說的淨土一法,要深信不疑

淨土一法,它的事理、性相全體是佛的果覺境界。也正因...

聖輝法師:我的戒和尚果公上人

為了紀念果公圓寂二十五週年,果公賢徒常福、常敏法師...

淨土易往而無人,病根在於缺乏厭離心

我們看到一些同修,如果生活當中碰到一些挫折了,或者...

對於冥頑不化的惡人,我們該堅持嗎

問: 法師,實在難以對惡人和我討厭的人生起真實的慈...

菩薩戒為何要禁止蓄養動物

畜生道,人類為了要得到它的肉,為了吃它的肉,往往就...

心態重於環境

每天上午的同樣時間,一位富翁都會乘車經過一個公園。...

晴日集

【存養篇】 一、得意淡然 不揚己盛 當我們面對得意的...

【佛教詞典】九種相精進

【九種相精進】 p0094 瑜伽四十二卷十四頁云:謂九種相...

【佛教詞典】十種羯磨

【十種羯磨】 p0109 瑜伽六十九卷五頁云:何等名為十種...

【視頻】南無地藏王菩薩(男女聲悠遠版)

南無地藏王菩薩(男女聲悠遠版)

【視頻】《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