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
那麼因緣殊勝,現前具足,今天我們在這裡開始宣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在我們這個淨土之路的系列講座裡邊呢,再寫一筆濃墨吧,所以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為了一切的九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攝一切有緣、無緣,同歸西方極樂淨土,而來我們修學淨土法門。
這次學習這部淨土宗的根本經典呢,這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那麼此時此刻也讚歎諸位,今天能夠列到這個法會之列。這想必,必然是宿世有這個甚深的法緣,特別是跟淨土法格外相應。所以說今天能夠在此時此刻,本人我也非常榮幸跟大家一起來共同種這個九品蓮台的殊勝種子。那麼在此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聖賢僧。請大家發心,為什麼呢?佛法最大,大哉佛法,不但我們在人的世界中,乃至九法界世界裡面都是公共之法,都可以修,都可以成。一切眾生的成佛之法,所以今生此世能夠遇到佛法,這一個生命的價值意義就足矣了。
那麼這一個眾生的成佛方法我們也要反觀一下,如果說就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的這個層面來講呢,大家都有佛性,本來是佛,一切具足,人人都在此列。如果就著一切眾生現在還是眾生的層面而言,那麼這就顯得極其的難聞,聽不到啊!難信,離得太遠了!難解,怎麼也學不對,了解不了。這個難解不是你聽不懂,而是你聽不對,不能契機契理,何況難行、難成,所以說,在這樣的一種一系列的難中,我們遇到了佛法,能夠親近淨土法門。確實是人中稀有芬陀利華,那麼在所有佛的一生的弘法事業中大家要,也是有時候要理解佛的這種婆心切切,為什麼?
就是千方百計讓大家成,成佛。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也就是在這個千方百計中的種種施設,種種伏筆,明著說,暗著帶,這樣最後才推出了一個最最上上之策,真是我們說百千萬計中的千方百計中三十六計走為上,往生極樂世界,橫超三界,這是這麼一個,貌似起來的話覺得說簡潔,非常簡潔至極了。你看就只要信願持名,但是呢,解決的問題極其巨大。我們不知道一個無量劫來的生死苦海有多麼的難出,難離啊,走不出去這個困境,怎麼也走不出去。好不容易有點感覺,劈裡啪啦幾浪打過來就沒了,而且可以發揮巨大的公益作用,大家你看,我們在這兒講座,也一說到公益就覺得是一個非常負責、慈悲這樣的一種,剛才我們給這個同修一塊兒來念經迴向,這都屬於我們說公益,只為一個眾生公益,可是一旦成功的往生呢,可以做九法界的公益事業。發願而去,乘願再來,去十方三世一切國土裡面度眾生,歸於淨土,這都是現前,此理現前有事。已經有的眾生已經往生了,成了菩薩,又回來再度了。所以說這樣的一種凡聖大事業呢,我們今天在此這個共修現場可以說又一次啟動,非常殊勝。那麼今天我們講這個經典,弘揚這個法門,大家來聽聞受用,乃至利益別人呢,可以說是這就是我們今天現前所具足的功德。
那今天雖然說開講《觀無量壽佛經》,但是今天呢,我們大概要做一個經前的玄談,概論。首先我們來講,我們這次講這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一點,我的所有的目標就是為了勸大家修習淨土法門,勸修淨土,這個念佛法門百千萬劫難遭遇,千百年來一直在說,大家誰都知道說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在這樣一種這個三根普被,九界全收的法門中,沒有一個人說不堪學修的,都能夠成就啊;沒有一個人不能獲這個切實利益的,只要你有真信切願,但是沒有就是說,不是說所有的人都能夠現前能夠受持,盡管如此多的人在知道,如此大的知名度,如此多的人在知道阿彌陀佛,就這一個佛號就是阿伽陀藥,但是真正能把我們的心依附在什麼呢?就是怎麼講,生有諸佛護念,死有彌陀接引。你能不能靠死在這個上面,不一定的呀,而且這種往生淨土,蓮花託生、橫生四土、圓證三不退,必定成佛。
我們現在聽了這一系列都未必知道這些名詞,一系列的難度的問題,一句佛號都能夠解決,就是辦不到,那為什麼就是辦不到?難信之法,所以你看祖師們老早就給預先設計了,莫訝一念登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說淨土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就是說淨土一門雖然如此平鋪直敘,在整個一代教法都是王於三藏經典的核心內容,就往這兒會,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就是說的總持法門。特別在方等會上無問自說《彌陀經》,讓大家執持名號,這是一代教法中苦口婆心為什麼?就是為了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在《大集經》裡面講到末法時期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這麼多的人修,不一定有一個最後能成道的。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你看,法都是妙法,但是機堪不堪,另當別說了,所以為什麼要勸修淨土,大家要曉得在這個《正法念經》裡面講到說,所有的修行人在我們一心一意在求道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味的。
可是一定要觀察十方便,就是這個時節因緣到了什麼年代了,流行什麼,大家能夠做到什麼,這個如果你不搞清楚,沒辦法。為什麼呢?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為利,就是你不認清現前的這個,我們常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你不認清現前這個時代的話,你得不到這個利益,反而有過失。那曾經比喻說,好比說你現在求火,是的,鑽木可以什麼呢?出火對不對,可是你拿一塊濕木頭,你能鑽出火來嗎?鑽不出來。好比說你要水,好,從這個甘蔗裡邊也可以榨出水,但是你拿一塊乾透了的甘蔗,能榨出水來嗎?榨不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佛的法呀有正法、有末法、有像法,等等又說後五百年,第一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個各有五百年,在當時的時候呢是修什麼?修定和慧屬於正修,就是正業了,這個懺悔呀乃至修其他的呢,屬於助業,但是時轉至我們現在,可以說修懺悔,持名念佛才屬於正業了,修定修慧屬於什麼呢?副業了,你修不了了,你們試一試,每一個同修往往都覺得,一說到根機不夠,還是下意識覺得自己是上上上上根機,其實都錯了。
為什麼錯了呢?這要以事實為依據,要以佛法為準繩的啊,你生在這個時代,就鐵定了你絕不是上上根機了,上上根機都了道了,都是剩下的。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知道佛度眾生他就種種方法,種種方便,你比如說口說十二部經,用這種法來攝受眾生,這是第一。再一個,有時候用無量的光明相好,讓大家一心繫念,這是第二。第三種有時候還會放光現瑞顯神通,顯他的種種不可思議神通,這是第三。唯有第四種就是什麼啊,如來有無量名號,有眾生繫念稱名,皆生佛前,這是最後打保票的意思,就是稱名,用名號來度眾生。所以說我們現在呢,正是稱佛名號之時,一定要搞清楚現狀,這個印光法師曾經講過,說假如果如來不說這個淨土法門的話,末法眾生想在這一輩子現生了生死者,沒有一個,出不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提倡大家要勸修淨土,學要廣學多聞,行一定要會到淨土裡來。
這樣的一個法門在當時正法之際都說過,說九界眾生離此門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不能夠普利群生,離開淨土法門利益不了。你看為什麼每次講淨土法彌勒菩薩一定在列,為什麼呀?龍華三會的時候還要把這個法脈繼承下去,所以一定要勸生淨土,勸修淨土,這是第一點了,跟諸位講。第二點就是告訴諸位,最核心的問題,淨土法門的他力自力問題,這個說起來,跟大家講的有點突兀,都知道他力自力嗎?知道嗎?淨土法門號稱他力本願,我們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屬於通途法,都屬於靠自己的力量,艱辛跋涉地往佛果上走,唯有淨土法門叫做他力本願,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力來成功得度,但是你有沒有搞清楚他力自力呢?我們一說他力的時候,你總歸是說,哎呀,阿彌陀佛就是臨終接引嘛,有阿彌陀佛還怕什麼呢?你真的不怕嗎?對他力有多少信心呢?
他力跟自力不是兩個東西啊,你信他力怎麼信呢?你得用自己的力量去信啊,這個力量你有沒有發揮出來,不一定的。所以我們常說到他力本願,他力本願,對於他力自力呀,我們要懂得鑒別,這個今天首推其沖地跟大家說一下,為什麼?如果你純靠他力,自力不努力的話,不可以,就成了日本的淨土真宗了,大家聽過日本的淨土真宗嗎,他們就是說完全靠給阿彌陀佛來接引,佛也不念了,還可以造惡,說善人都來接引,惡人更加要接引了,惡人更苦呀。
而且別人在念佛的時候,他還說,說你為什麼要念,說明你不信,我一句都不念,我就信。這個理上好像能說得通,事上面行不通,沒有這回事,所以呢,不能夠純靠他力。但是如果你純靠自力,不靠他力,那又成了難行法了呀,不是橫超法。所以今天呢,給大家釐清一下,這兩種都不對。淨土法門是自力的信願念佛,和佛的本願力接引相結合的二力法門,你看印光法師也講過嘛,這個他說自力佛力二皆具足的就是淨土法門,為什麼呢?已斷惑業,就是煩惱全部斷了的,速證法身。
那麼煩惱一絲一毫沒有斷的,帶業往生,都能夠往生。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他力自力就有一個明白,在什麼情況下用自力呢?我告訴諸位,盡形壽往生之前,要卯足了勁提起來佛號要念,這是自力,體現我們的真信和切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或者萬善同修,迴向往生,乃至聽聞正法,讀誦經典,勸進行者,隨緣弘法利生都要做到事和理呢,同時盡力而為,這就叫自力,一切都是往生資糧。但是在這個情況下,我們也要知道,如果實在做不到,千萬不要以為這會影響往生。真正要往生,一句佛號,乃至一部經典也是往生的正業,這就是說你隨分隨力地一定要生起什麼呢,自力的信願往那兒靠,在這輩子要表達你的往生心,用自力來表達。那麼假如果說這個自力圓滿了以後,能不能夠往生呢?一點兒都不用懷疑,為什麼呀?就是說我們接引往生根本跟你無關係,大家一定要記住,跟你的力量沒有一點點關係,全靠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一定要搞清楚。
我們這輩子能否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有什麼呢?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相信自己的願力跟他的願力對接,能不能往生全是佛的功德,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就是我能否往生,就靠阿彌陀佛了,能不能往生不是我的事,是他的事,他說了必定往生,那麼我就相信一定往生,全靠的用的是他力,沒有自力,這個就不容懷疑,大家不要懷疑,一定要生起決定的信心。這不是我說的呀,你看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說到,上品上生的時候說到:法子,就是各位,我們都是信佛的法子啊,佛法的兒子,子孫。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我來接你。
在這個中品裡面講到說:法子,汝今清淨髮無上道心,我來迎汝。我來迎接你。這個中品上生裡面又講到: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我來迎接你,就是因為你念佛念得罪業消了。特別是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到,若一日若二日,七日嘛,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那麼其人臨命終時,大家要鎖定這些聖言量,有時候我們為什麼一下子就被別人說服了,說哎呀能不能往生呀,一下子又心裡沒底了,說好像是這麼回事,為什麼?就是因為你對經典佛說的話你就沒有框死,你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幹什麼呀?現在其前啊。大家要知道,臨命終時,就是命尚未終,將要終,不是命已終以後,不是命終以後了,那大家想想,臨命終時,現在其前,他來接引,他來安心,一點煩惱生不起來,恐懼心都沒有,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這個時候,順理成章往生呀。
因為你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你發願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純靠他力,跟自力無關,我們真正的自力要在靠他力的這個自力上來顯現,能聽明白吧,是這樣來立足,這叫做搞清楚了他力自力。也就是感通佛力,需要我們這輩子盡情地努力,如果你有偷心,那麼說明你對佛的信心不夠,對於願力不什麼啊?沒有絲絲入扣,有偷心,那當然往生不了,如果你在這方面往那個沒有偷心,全身心地靠倒,決定往生,不用懷疑了,因為那是佛的事,不是你的事。所以我們這次來,講這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二個玄談,就是希望大家了解自力他力,特別是九品往生章裡面下品下生,五逆十惡的罪人都能夠臨終十念,念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都是佛說的啊,大家知道佛的廣長舌不打妄語,這是第二點。
那麼再來說一下這個第三點,第三點為什麼這次來講這個《觀無量壽佛經》呢,因為我們眾所周知,淨土不是有根本三經嗎?這都知道吧,《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經》,這淨土三經裡邊呢是淨土所依的根本經典,那麼依照著古德對於這三部根本經典所宣的義理,他有側重點而言的話,這個《阿彌陀經》講的是信門,由信心入門;這個《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是願門,由願力;恰恰我們今天講的《觀無量壽經》主要講的是行門,行門。所以說佛說這部經典也有甚深的這種隱義,密義在其中,為什麼呢?就是圍繞淨土資糧展開根本的學修,血脈,法脈就是信願行,三部資糧,三部經典。那我們今天之所以在這個淨土之路,第一個開經講到這個《觀無量壽經》,我們覺得也是要建立一個殊勝的緣起,什麼緣起呢?就是我們首講《觀經》,我們淨土之路以什麼呢?以行門為根本,希望大家來學,來聞思,最後落實到以行門為主,建立這麼一個緣起,不落於口舌,這是久久而生的弊病。所以希望大家不但說一代佛法裡面,特別是以淨土,都是以行為根本,要真修實幹的。
這個真修實幹有兩重,一個你得念,你管他不要說在此也講過什麼散心,正心,什麼功課數量等等,你不要計較,你只管念。每天都要念,如果念不起來就要有功課,如果功課還是想不起來,就要提珠子,不斷地轉,你吹不了牛,開始就說那個痛快方便的話,你提不起來,這是一個真修實幹。二一個真修實幹是什麼呢?要消歸自心,真的相信,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的決定發願這輩子要往生,絕不想再繼續輪迴,這些都是要真的,瞞天過海都能瞞得了,就是瞞不了自己,這也叫真修實幹。所以說這就是我們說的用行門來開展我們的淨土之路,你看徹悟禪師曾經講過,講開示說,說為什麼不能夠死心念佛呢,為什麼不能夠真發真信切願呢,就是因為你不能夠念,就是你的願不夠切,你的願不夠切,那是因為你的信不夠真,所以說一旦念佛的時候,舉行起來的時候,就把信願已經連帶其中了,才稱之為淨土真修行人,所以大家要念,管他三七二十一,放開了去念,這就是我們這次講這個《觀無量壽佛經》是從行門入手,立足本位,這是第三點了。
那麼立足本位,行門入手以後,那你要鎖死呀,念佛也有好幾種。我們在講,下一次講經題的時候,就要講到《觀無量壽佛經》,那還有觀想念佛呢,還有觀像念佛呢,我們在此呢要講到,第四點就是說明什麼呢?持名念佛為最上。很可能大家也要問說,我們講《觀無量壽經》,這掀開經本裡邊都是十六種觀法,每一種觀法都層層遞進,最後是觀這個佛的這個報身,乃至劣應(身)觀,雜觀,三輩九品,那麼多,為什麼要講持名念佛呢?難道非得這麼執著,這麼教條,這麼禁錮在一個窄的一個路線上嗎?當然我們知道,在這個《觀經》中最主要的內容,比如說淨業三福,這個我們稍微讀誦過的都知道,往生淨土就是三世諸佛的淨業資糧開始就是淨業三福。像這個奉侍師長呀,孝養父母呀,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世間的善;那麼大家能夠持戒,不犯威儀等等,這個這叫做戒善,持戒的戒,是二乘的善,就是羅漢的善。還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叫做行善了,就是真正地有起行了,這叫做大乘善,大乘福。
那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版塊,都讓大家去做,為什麼一定要落腳到持名念佛呢?像這個十六觀法裡面,從開始的落日觀呀,你看我們有時候也想到說,為什麼說極樂世界就在西方,又想想,因為太陽就在西方啊,東昇西落每一天的日落之時就是一天的歸根結底之時,他就在西方。這也有表法,所以我們這裡十六種觀法從第一個就叫落日,就先從落日開始演習,後來的水觀,地觀,樹觀,乃至這個上輩,中輩,下輩。一般都把十六種觀法整個佔據了這部經典的核心內容,最大的篇幅。可是呢,我們要知道,這部經典裡面,而且把這個十六種觀法,前十三種叫做定善,就是要端坐思維,而且就要對著西方,也不能在行中,也不能在走中,也不能在臥中,就要端身正坐,這是《觀經》跟其他的觀法不一樣的地方。後三種觀法,三輩九品稱之為散善,是為末世的凡夫,濁惡世的凡夫所開設的,那等等這些難道修持方法就得落腳到持名念佛嗎?
這往後隨著我們對於經典的講解就知道了,最後講了這麼多句,這麼多法,十六種觀法以後,有一句話,最後佛囑託阿難的時候,怎麼講到的?說什麼呢,汝好持是語,持就是執持的持,是語就是這句話,持是語者,說持什麼呢?就說一句什麼話呢?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你看,淨業三福,圓發三心,十六觀法講完了以後,最後這部經典要結束了,佛囑託阿難說,你好好說這句話,這句話是什麼話呢?就是念阿彌陀佛。所以後來的祖師給註解的時候,千里來龍,血脈最後就發現了,這是這個龍脈就在這兒,什麼這兒呢?觀雖十六,言佛便周。只要你念佛,就具足。所以這個善導大師在說到說,上來雖說定善兩門利益的時候,最後說到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阿彌陀佛。你看,就是佛的根本的這個欲說還休的那個,最後才說出來的這一句根本情懷,是什麼呢?就要你執持名號。其他的都可以不,就這個事絕不可以不,我們說的來龍去脈,來龍去脈,千里來龍最後血脈就在這,所以說以實修為本,那麼實修中的本是什麼呢?持名念佛為最上。故而我們要講這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最後一點還要說一下,為什麼要講這個《觀經》呢?就是為了開正法眼藏,就在《觀無量壽經》裡面道破,什麼話呢?我們給大家這裡讀一下,在《觀無量壽經》中,第八像觀中有一段開示非常重要,他講到的就是約心,如果我們手裡法本的話,拿到這個第八觀中,第八個觀法中,一共十六種觀法,你看都是每一個觀法最後都是,若如是觀者,是名正觀,若作他觀,皆是邪觀。第八,找著了沒有?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第八觀,找到了沒?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往後面看,往屏幕上看就看到了。那好吧,我們這個不用找了,我們讀一遍大家都知道了。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如果做過漢傳佛教早晚功課的都知道,最後念八十八佛有一句話叫什麼呢?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心想一切眾生的心想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你現前的一念,就是大家的念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就是我們的念我們的想,在想佛念佛的時候呢,這個心當體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後面的關鍵詞是什麼呢?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就這段開示,大家知道這就是我們後來常說的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八個字還能濃縮為四個字,心作心是。那麼我們要跟大家深究一下,大家我們你看常說到,我們說哎呀,佛法嘛就是修這個心法嘛,心地法門嘛,就是要看好自己的念頭嘛,那麼我們每個人就坐在這裡,就要思察,這個念頭在哪裡呢?我跟諸位講法的時候,你們看著我,對吧,好像我們會心的時候,我們講的法義我就覺得你明白,對吧,你聽我的法義,這麼一點頭,就覺得我是明白了。
那大家想想,我說大家明白了沒有,你一點頭說是明白了,一來一往,這個平台在哪裡呢?你怎麼知道我的想法,我的問話,我怎麼知道你的首肯確實無疑,怎麼知道呢?如果說你是你,我是我中間的東西安全割裂開來,我說的你能感知到嗎?你說的我能知道你聽懂了嗎?因為中間有割裂,不是一塊兒的。既然我的念跟你的念在碰撞的時候,大家記住這不是碰撞,是什麼啊,本來就在一起,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立足於圓教的話,所有十方三世佛都是一法身,就是在我們的心念,現前一念中,都在其中,這個能理解嗎?非常深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看我說的大家聽懂了,你理解以後也首肯,我明白了,收到這個信號了。那麼我們現在正在講法,勸大家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我們的心是不是還是一塊兒的呀?永遠都是一塊兒,整個宇宙萬法都是一塊兒,就是這麼個東西。所以既然是一塊兒,你把它割裂開來,想自己的事兒,對吧,說了人間的情了,那你這會兒反過來就想佛,就想他的這個心,跟他靠攏,再靠攏,重疊再重疊,最後合二為一體,顯現出來了,這就是遍法界心,遍法界身,諸佛如來。為什麼?他的身心合一就是這個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心性。
那麼我們在想的時候呢,我們的心性雖然跟佛是什麼呢?是一樣的,可是我們現在隨緣隨的不一樣,怎麼隨緣呢?心作心是,我們的心如果你做的九法界的事,你看,你如果做的是六度萬行,那你就是菩薩,做的是菩薩不是佛。如果你做的十惡業,最陋劣的,特別猛烈,那你做的是地獄眾生,不是佛。你做了五戒了,這輩子你什麼啊,成了人了,這就是現在顯現了。所以心作心是,如果我們現在套用到十法界來講,就是什麼呢?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薩,是心是菩薩,是心作人,是心是人,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那就說明什麼了?是心不作地獄,是心就不是地獄,是心不作人,是心就不是人,是心要作佛,是心就決定是佛,九法界十法界隨便我們心作心是。
這個道理簡單不簡單?明瞭不明瞭?千經萬論從來沒有道徹到如此地步,沒說過嘛,為什麼安列在,他的其他經典裡面也可以說啊,為什麼安列在淨土經典裡面來說呢?大家想想。你想我們講到心作心是,那就說明說,再說白點,就是心想事成,心想什麼就是什麼。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一切為心所召,一切為心所現,為業所感。所以說你如果真的能把這一段話能夠了解的話,那我們現在心想菩薩法界就是菩薩,心想這個羅漢法,就是羅漢法界,那我們隨染緣,就在九法界,隨一真法界淨緣,純淨緣大家記住,一般我們都覺得菩薩法界,羅漢法界,辟支佛法界都屬於淨土了,對吧,可是真正的純淨緣只有佛法界,菩薩法界還有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能夠把這個道理聽明白,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所以這個徹悟禪師語錄就講過呀,說《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就是這兩句話,他說了,不僅是《觀經》一經的綱宗法要,也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大法宗要,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綱宗法要。他就講到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句話,如果你這個宗能透過來,沒有一個法透不過來,如果這個法能夠明瞭,沒有一個法明瞭不了的。所謂說什麼,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就是跟諸聖賢一樣的,你想想這個話,就等於說參學已畢呀,就是等於說理論上完全明白了,其他的不知道都是什麼呢?完全沒關係,這個知道了就等於都知道了。
你看這樣的一種總持法義,把這個核心線索讓我們領解認證了以後,一切萬法都在其中了,這就叫正法眼藏。那我們就知道說,哎呀,能夠這個理上能明白了,那就不必再問人了,心作心是。蕅益大師也都講過開示,說如果你果然是這個修出世間法的大丈夫,那麼自己就應該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如果你一念跟佛有隔,你就不是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對吧。假如果你念念都在佛裡面,那就是跟佛無間了,什麼問題就不要問,何勞更問阿誰,就是根本不用問別人,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看還是說這個明白,大家想想如果我們念阿彌陀佛,念的正在進行時,一個妄想都插不進來的時候,你還有問題嗎?那問題全成了妄想了,你還有業障嗎?那就是說明你沒有念啊,你還有煩惱嗎?說明你的中間有隔啊,沒在一心不亂,所以我們講這裡呢,今天為什麼講這部經典,就是因為開這個正法眼藏,這個法眼呢,心作心是這句話,不但是這部《觀無量壽佛經》的經眼,也是淨土宗的宗眼,也是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教眼,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根本眼,就是心作心是。
鑒於此,我們才在這裡開始講這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以在此呢以這個經前的這幾點,跟大家做一個交代,概說,希望我們諸位同修呢大家想想,我想淨土一教從來都在弘揚,從來都是法脈不斷,那咱們今天這麼一個小小道場,也來了這些人,大家想想那我們在此來講,大家來學,也不是說我們的智慧辯才,當然就不能跟古德相提並論了,但是至少在我們的這個因緣法界內,能夠為淨土法門又培一把土,添一塊柴對吧,增廣一下,那也說明更加地擴展開來,也無愧於我們今天的這個發心。特別是如果只要大家你看,昨晚還跟咱們居士一塊兒說了說,你若真修,我必護法,這是韋馱菩薩許的諾言。昨晚我就接了一個話,我就覺得真的有時候,我們現在真修,真修不起來,不能夠念念真修,有時候很多時候是假修,或者說不深修,但是我也接了一句話說,接了一句什麼話,你若想修,我就護法。只要你想修,想了生死,我就幫你消業障,菩薩決定會的。你想這個念念念佛,他就給你清障礙,菩薩決定來的,都不用想。所以請大家都發心來學這個《佛說觀無量壽經》,學這部經典,這是經前給大家說幾條。
那麼當然在此再說一下這個《觀無量壽經》,這部經典的一個概況,大家要知道淨土法門從一開始是廬山慧遠大師起建的白蓮社,一百二十三個人全部成功往生。這是第一筆,那麼第二筆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從這個經典的翻譯,慧遠大師的時候,淨土的經,根本經典還沒有翻譯過來,後來才《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彌陀經》陸續地翻譯過來,第一經是《無量壽經》、後來《彌陀經》和這個《觀無量壽經》。但是呢,淨土的第二代祖師和他的傳承就跟這部經典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我們都知道淨土宗的十三代祖師呀,第二代祖師是善導大師,那麼善導大師的法脈從哪裡來的呢?是從曇鸞大師來的,聽過曇鸞大師嗎?聽說過啊,曇鸞大師是淨土宗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我們現在這個山西的代縣,代縣人,就是他俗家的時候,離這個五台山很近。
十多歲的時候,就常聞到五台山有這個靈感的事蹟很多,那麼他就遊歷到,遊玩了以後就發心出家了,出家當時他的信仰比較雜,就是說讀這個《大集經》的時候,覺得這個經典義理非常深邃,他想給它做這個註釋,做註釋的時候這個人命無常,他自己也是突然間就感到這個氣疾了,就是說,估計是跟我一樣這個氣管,這個支氣管有毛病,我是說的多了,不知道他是怎麼弄的多了,費心耗太這個,心思費得多了。那麼當時有,後來雖然痊癒了以後,感到這個人命無常,就發了一個心說,我先得學個長生不老之術,說長生不老了再,這也是顛倒你看。
所以在這個,當時在這個梁朝的這個大通年間就去南遊,我們知道南北朝的時候,還不是那麼溝通的,像我們現在想去江南就去了。那會兒是兩個統治,分江而治的,那麼他當時聽說江南有一個道士叫做陶弘景,經年修這個神仙之法,他就去到南方,當時南方的時候人家又盤問他半天,最後還是經過盤問了以後,還去見了梁武帝了。梁武帝還對他非常禮遇,後來他回了北方以後,梁武帝還覺得這個曇鸞大師特別不可思議,還常朝北方去頂禮,說北方的鸞法師是肉身菩薩,那我想必說他這一遭走的應該是弘宗演教,為弘揚淨土法門做鋪墊吧。
怎麼個鋪墊法呢?他到了南方以後,果不其然見到這個道士了,陶弘景,最有名的這個道教的發源地在江蘇的有一個茅山,你們知道吧,就在寶華山跟前兒呢。那麼當時就給了他授了這個《仙經》,一共有十卷,他就非常美滋滋地就領著這個想找一個名山去修煉這個仙術。那麼回到北朝的時候,回到這個魏的時候,途徑洛陽,見到了從印度來的菩提流支三藏,菩提流支法師就是給《往生論》做這個翻譯的。我們現在看的《往生論》就是菩提流支法師翻譯的。他就去請教他,去拜見他的時候呢,就問到說,佛法中有沒有這個長生不老的方法,說你看能夠勝於中國的這個《仙經》的,我手裡有十卷《仙經》了,說佛法裡面再有沒有長生不老的方法?當時這個菩提流支法師一看他說太沒骨氣了,說和尚找道士去取經,這不是反調了嗎?所以就對他不以為然,還呵斥他,說你看你都到什麼地步了,就告訴他說縱得長生老而不死,還不是在三界輪迴中嗎?
就是說不但說你肯定死,這是必死無疑了,縱然你不死你也在三界輪迴中,所以就告訴他說,給他說長生不死之法,唯我佛道有。就是只有佛法裡面有,就把這部《觀無量壽經》送給他,說你好好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這個壽命兆載永劫,就不會死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曇鸞大師就把這部經典,把這十部《仙經》就全給燒了,燒了以後一心一意行歸淨土,特別有名,當時曇鸞大師對淨土宗的這個建樹是可以說第一人,真正把淨土的這種他力本願的教義發揮出來,就是從《觀無量壽經》裡面吸取。以至到後來還有一個道綽大師也是他的弟子,也依著他的法脈在山西的玄中寺看見曇鸞大師有一個碑,記載他的事蹟,那麼看了這個碑以後,心被他的行跡感化了以後,也跟著行歸淨土。乃至善導大師後來也是追隨著道綽大師的腳步,直接什麼呢?繼承過來的淨土法脈,所以說當時從中可見這個《觀無量壽經》是流行度非常廣的,特別特別廣。而且呢,確實這個《觀無量壽經》在這個淨土五論一論,他的理論是最為深邃的。
其他另外的兩部呢,就是光這個心作心是都沒講到這地步,除卻這個淨業三福,十六妙觀,乃至心作心是之外,比如說還有圓發三心,讓大家發這個菩提心的基本內容,就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乃至裡面也講到說什麼呢?觀佛身亦得見佛心,就是只要你作意去觀想佛的色身,妙相莊嚴,就能夠見到佛的心。同步的,還講到說佛光攝取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就是只要你念阿彌陀佛,就等於說你已經擺脫不了這個淨土法門了,佛一定會去想方設法的促成你最後成功。乃至最要命的就是什麼呢?九品中的十念念佛皆得往生,就幾乎沒有門檻,都在這部經典裡面發揮出來了。所以鑒於此呢,我們下面的一個版塊呢,就是要跟大家了解一下,這部經典在整個一代教法裡面的地位,這是我們今天第二個主要要說的,大家了解的這個情況。
因為佛講經講了三百多會,說了四十九年,那每一部經典都會有自己的時間,處所,為什麼?都會有這些問題,那麼你就要說到這個經典在這個整個一代教法中他處於什麼地步,我們要了解一下。首先我們來看本經所屬的藏,所屬的法藏,藏就是藏經樓的藏,什麼意思呢?藏經樓中的三藏大家都知道,都知道嗎?哪三藏啊?對,藏經樓裡面的經、律、論,那我今天問一下大家,這部寶典屬於什麼藏,你們還怎麼還咯噔了半天呢?這脫口而出的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呀,所以三藏裡面屬於經藏所攝,不是律也不是論;那麼從另外一個藏來講,我們就要判別一下,一代教法裡面,當然我們常分別到,我們有時候用大乘小乘來判別,今天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一個叫做聲聞藏,就是度化這個羅漢和辟支佛的;一個叫做菩薩藏,佛說的整個教法無非聲聞藏,菩薩藏。
這部經典屬於什麼藏?什麼藏?菩薩藏,彼佛國土無(三惡道),這個《往生論》裡面說了,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呀。彼佛國土皆是諸上善人,皆有一生補處,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都是大乘菩薩一生補處的,皆是阿鞞跋致。所以大家想想,絕對是菩薩藏所攝的,根本就沒有聲聞的份兒,阿羅漢憑自己的力量根本往生不到極樂世界,按說他已經完全了生脫死了,那依照著我們凡夫的因果的話,那我們跟阿羅漢比,連提鞋都沒資格,人家都見思煩惱斷得乾乾淨淨,我們連一絲一毫都沒有斷。可是你一旦發心,你的根性在阿羅漢之上,這就是菩薩藏所攝,這是從本經所屬之藏上來講。
那麼屬於何乘呢?這就叫我們講到的這個乘,乘載的乘,大乘、小乘,這個三乘、一乘,五乘等等,乘是什麼意思?就是運載的意思,《法華經》裡面有一個最有名的比喻叫做三車喻,你看我以前講過說我們佛源老和尚不是做這個佛學院開學的時候:三車虛設憐諸子,火宅同離赴樂邦,什麼意思呢?就是把佛比喻成一個大富長者,他家裡著火了,那麼小孩們在裡邊玩的不亦樂乎,就等於說我們眾生在這個三界火宅,滾滾紅塵裡面覺得還不錯,捨不得出離,這個時候眼看著房子就要塌下來要死了,就等於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馬上你連聽聞佛法的機會都沒有了呀,都不出去,在這種情況下,他就開始講這個三車,給年齡最小的說,哎呀,外面有一個什麼呢,非常好的一個車子出去就能玩,叫做羊車,比喻什麼呢?就是比喻聲聞乘的四諦法門,苦集滅道,大家聽過吧?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還有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他就給比喻說,趕緊出去,外面有一個非常漂亮的車,是什麼車呢?鹿車,鹿不是比羊大一點嗎,對吧?鹿車,那麼這個鹿車屬於中乘,就是辟支佛修的法門,十二因緣,聽過吧,那麼最後還給他說,外面有一個牛車,非常富麗堂皇,你趕緊出去坐在這牛車上就可以玩了,這就比喻說菩薩的六度法門,這個就叫三車喻,比喻小乘聲聞,中乘辟支佛,大乘菩薩。還有一乘叫做什麼乘呢?什麼乘?佛乘,就是說把這個三車把它們虛設,把這小孩都給引誘出來,最後是出去什麼?只有陸地大白牛車,比這個牛車還要更加莊嚴,印度人為什麼用牛做比喻呢,印度的那個牛如果有那個純種的那個白色牛,連一根雜毛都沒有,身形特別還很莊嚴,所以這裡叫做一佛乘,就是諸佛的菩提涅槃,如大白牛車。你看最後兩句佛源老和尚那會兒講到的說,寶山已入休空手,高坐白牛見法王,就是指的陸地白牛,禪宗以後明心見性的人就是看到,說你有沒有見到陸地白牛啊,就是等於說出了院兒,所以在這個屬於何乘,小乘,中乘,大乘,佛乘中,這部經典屬於什麼乘?屬於什麼乘?
錯了,對啊,教令念佛,你們聽到了沒有,講了這半天了,累得我這麼累,你們都不給點面子,還說大乘,大乘是菩薩乘呀,這是又一種判法,我們要全方位立體式地把這部經典的重要性給他列出來,明白吧?心作心是,即成佛道,快速地成佛,說的是一乘佛乘法啊,在這裡,這裡小乘、中乘、大乘都屬於三乘,三車虛設憐諸子,火宅同離赴樂邦,寶山已入休空手,高坐白牛見法王。只有大白牛車,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這是《法華經》裡面開權顯實嘛。所以這一部經典就屬於大白牛車所攝,聽明白了吧。
好,那麼我們第三個呢,再從他的三時判教來再進行一個論點,大家聽過三時判教嗎?這樣聽一聽,一方面我們了解一下,再一方面也增加一下知識,以後再講出來大家都知道了,華嚴宗把這個佛說的一代講法判做三個時間段,三時,第一個叫做什麼呢?日出先照時,就跟太陽出來,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先照的是什麼呢?所有的這個高山、高原對吧,先領略日光啊。我不知道你們在北京可能,北京也有這個具體的視野。
你看我從小在黃土高原上就看見,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一定是先照那個,隆起來的什麼呢?高原或者山。你們住在樓裡邊的也是一樣呀。假如果今天空氣還不錯,太陽出來,肯定先照在什麼呀?樓層高的人家,是吧?這叫做日出先照時。比喻什麼呢?佛一開始成道以後講這個《華嚴經》,說的是什麼呢?根本法門大法,這是第一時。
那麼第二時叫做日昇轉照時,就是太陽升到日當午了,那麼就所有不但高樓大廈,這個高山高原,所有的什麼呢?峽谷、平川都能照上,因為什麼?太陽當午了,驕陽當午了,都能照得到,這個時候就叫做依本起末法門,就是依著華嚴起末,末為什麼?為上中下三類的眾生都能夠照顧到,所以叫做這個日昇轉照。最後太陽落的時候還叫做日沒還照時,就是比如說說《法華經》,攝末歸本,所有的這些都會歸到這。大家猜猜這部經典屬於什麼時?屬於什麼時?日出先照時說華嚴根本法。我告訴諸位,淨土三經,大家知道在方等會上說的,方等會上屬於日昇轉照,就是說什麼,你看吧高樓也能照得到,峽谷也能照得著,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呀,這是又從這個角度來講的。所以就叫日昇轉照,就是說上中下三類眾生全部都收攝其中。
不但以此,而且你看日出先照時說的華嚴,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不是導歸極樂呢?日末還照時說的法華,可是《法華經》裡邊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不是說的淨土?所以整個一代教法沒有一時不在說淨土,只是在方等會上為了面面俱到這樣平鋪開來說。所以這部經典一直是整個一代教法的保留項目,從三時看雖然在這個中轉時,一個叫初轉,一個叫中轉,一個叫末轉。在中轉時說的法,但是他是統攝三時的,這又是從這個角度來講。再說一點知識性的吧,我說的這樣能聽得懂嗎?
再說點知識性的,這樣我們下面講經題的時候,大家都慢慢以後也就知道了。你們聽過三藏,那聽過十二部吧,十二分教?皈依了嗎?皈依的舉一下手,那基本都皈依了嘛。皈依法竟,寧捨生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教典,是我所尊呀。三藏是經律論,十二部教典就叫十二分經,明白吧?十二部教典是怎麼所說的了?三藏是整個佛說的總內容,這個十二部經就是說把佛講法的整個這個法,分成十二個部類,十二個形式,所以叫做十二部。十二部我們大概介紹一下,雖然有點長。比如第一個叫做契經,也叫做長行,長短的長,一行兩行的行,這些經典直宣法義,不限定裡邊的字呀句呀有多長多短,就是長長短短就像我們的散文一樣,這叫做長行。
那麼第二個就叫做重頌,就是講了長行以後又說了一個偈頌,就是那種四六句子,像我們詩一樣,對吧。那個就是一部經裡邊前邊講了一些散文,為了這個什麼,後面又說了些偈頌,這就叫做重頌,重宣其義。你看《地藏經》不是有一大段,我記不清楚,就是對前面整個功德利益品的一個說明,這就叫做重頌,就是歌頌的頌。
第三種叫做記別,就是授記的意思。佛在講法的時候給這些弟子說,你前生是怎麼樣?前前生是怎麼樣?前生後果,說他的生死因果。有時候又給某某弟子,你看《法華經》裡邊不斷地給授記、授記,你將來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什麼劫數?什麼國土?度多少人?你壽命多少劫?正法、像法、末法多少都會說,這些就屬於授記。
第四個叫做諷頌,就是不說長行,沒有散文,全是詩句。諷頌,這個諷刺的諷,譏諷的諷。第五個叫做自說,就是沒人請,我自己說了。最典型的一部經典無問自說是哪一部知道嗎?《阿彌陀經》,看來都知道。第六叫做緣起,因緣就是因請而說。有的人請問這個法他就說了,有的人犯了這個戒了他就說了,有的這個事情發生了以後就這事,對治這個法門又說了,這就叫做因緣,緣起,第六個。那麼第七個叫做譬喻,就是打比方,這個大家都知道。那麼第八個叫做本事,不是說你有多少本事,有多大的本事,是佛說弟子們過去曾經修行的時候的所有歷歷在目的事件,給他說出來,叫做本事。還有本事完了叫做本生,生活的生,就是說把自己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怎麼怎麼樣修的,你比如說那時候捨身飼虎呀,對吧,捨身餵老鷹呀等等這些佈施,怎麼怎麼修精進圓滿的,都是佛在這個本生故事裡面說出來的。
還有一些比如說方廣,就是說的廣大甚深之法。還有一個未曾有,就是宣說佛弟子們,從來沒聽過這麼厲害,這麼殊勝的法義叫做未曾有。最後一個叫做論議,就是來回辨別,究竟清明這個法義來回辯。《楞嚴經》裡邊有一段七處征心,十番顯見,有的在居士林聽,那就叫做論議。聽完這十二個類型以後,大家知道這部經典屬於哪些類型的其中佔了?說什麼?這個還真說錯了又,真的說錯了,不是自說的呀。韋提希夫人什麼呢?讓佛,為我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才說的,不是自說的。
這裡面首先第一個就是長行,裡邊沒有偈頌,這部經典我們讀的時候裡邊沒有偈頌,就是四六句子沒有,明白吧,是長行。第二個,裡邊為韋提希,特別是她的五百侍女給她授記,授記當來這個往生極樂世界怎麼怎麼樣成就,所以有一個授記,也就是這個第三種記別,剛才給大家講的記別就是授記。那麼再一個就是因請而說的這個法,就是韋提希請他說的這個法,所以還有這就是,第六種因緣,有因緣才講,不是無問自說的,這個不要搞錯了,只有《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因為執持名號的法大家都問不了。
那麼還有一個在這個裡邊十六種觀法細細地講來,這就叫做方廣,屬於方廣。最後還有一個你看裡邊的說,落日狀如什麼呢?懸鼓。說你觀這個水像冰一樣,最後像琉璃一樣,不斷地講這個觀法,從這個地觀起來,這就叫做什麼呢?譬喻,打比方呢,明白嗎?所以這部經裡邊大部分就是長行、授記、因緣、方廣、譬喻,最後還有一個就是未曾有,從來沒見過,這在裡邊高台放光現瑞。佛在裡面放光現瑞等等這些,講的這些觀法,這些殊勝,從來沒有講過。特別是在觀無量壽佛,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講到他們那些殊勝,真的都沒有講過。所以在這十二部裡邊他佔了六個類別,這個我們也就這麼了解一下。
第五個叫做教義所攝,整個一代教法中,在哪個教裡邊。那麼這個我們就又要跟大家說一下,教法裡面有五教。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法有五教,這是又一種分法。第一個叫做小乘教跟剛才咱們說的那個小乘也有點類似,但是後面的分法就比較層次了。小乘教是什麼呢?他只說我空,我們的色身是空的,五蘊是空的,不說法空,所以這是第一個小乘教。第二個邁入到大乘教裡邊,還有什麼呢?大乘始教,就是開始的始。大乘始教講的什麼義理呢?雖然說法空,但是沒有說究竟,就是未能盡到這個究竟理,也說法空了,但是不了義,所以叫做大乘始教,開始的始。只有在這個大乘的終教裡面才開始講這個如來藏思想,說這個真實教法。所以叫小乘教完了以後有大乘始教,有大乘終教,終於的終,就是臨終的終,臨終關懷的終,大乘終教。
再下面兩個就是說一個叫做頓教,頓教是什麼意思呢?就直接說這個真實法,不跟你來回說這些法相,雜七雜八的不說,直接說頓法。還有一個大乘的圓教,這個頓教完了是圓教,就只講這個法界,無盡緣起這個毗盧性海。比如說《華嚴經》境界。所以你看我們俗稱小始終頓圓,就是小乘教小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這部經典裡面屬於哪三個呢?我告訴各位屬於三種,就是後面三種。為什麼呢?是心作佛,就是說的終教,最終的教法對不對?就是為了成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不是說講到將來怎麼樣?只要你念的時候,當下就是佛境界,這是什麼教呢?是什麼教?對,頓教。最後剛才講到了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就是說的什麼呢?週遍圓融,說的圓教。所以這部經典又是終教,又是頓教,又是圓教,都攝盡無餘了。
所以我們叫大家要知道,這部經典的宗旨就是以觀佛三昧為宗旨。說了這麼半天就是為了顯現他的觀佛三昧的殊勝所在,這是把這部經典放在整個一代的教法下給大家做一個交待,我們有一個明瞭就可以了。所以說從上述這麼多的,就是說這麼多的陳述中,我們就知道說這部經典他的重要性,主要是說明這部經典他的份量有多重。那麼在這個曾經的教內,《觀無量壽經》是非常流行的,為什麼我們現在不太流行了?一個就是我們知道四十八大願在這個《無量壽經》中對吧?另外一個《彌陀經》呢他簡潔明快,又是二課中的一堂,五堂功課中的一堂,所以大家都朗朗上口,執持名號。就把這個《觀經》有點冷,特別是他的觀法又層層遞進,我們現在人的根器根本觀不起來,我們講的時候大家就知道,也是從理上來進行一個推證。所以這樣就顯得有點冷門。
可是在原來的教內,所有的經典裡面就這部經的註疏最多了,他的註疏大家要知道多少種嗎?四十六種,就是有四十六種歷史上傳承中有四十六種,包括已經散失掉的,有四十六種,就是為《觀無量壽經》做註解。那麼我們在講這部經典的時候也一定會參考註解,如果有發心想深入一下,大家也可以回去去參考。四十六種雖然這麼多,但是最主要的,你比如說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講過這個《觀無量壽佛經疏》。還有一個叫做淨影慧遠,不是廬山東林慧遠,不是那位慧遠大師。還有一個叫做淨影慧遠的,他住在淨影寺,清淨的淨,電影的影。這個法師可能大家平常如果你沒學教的話不了解。
稍微涉及點教典就是說,在中國佛教史上最有名的這種大部頭的著作,比如說《大乘義章》,部頭很大的一部就是他做的。在那個隋唐,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他是赫赫有名的大法師,淨影慧遠,他的著作非常多。幾乎當時只要有一部經典相對熱門一點,他就會給他做注,《維摩詰經》等等這些,《維摩詰經》曾經在教內也非常流行。那麼他也給這個《觀無量壽經》寫過一篇《觀無量壽佛經疏》,一樣的名字。還有天台宗的一個四明知禮法師,那麼他寫過一篇叫做《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妙是微妙的妙,宗派的宗,《彌陀書鈔》的鈔,就是金字旁過來一個少字。這個我們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這個《妙宗鈔》裡邊可以說是天台家註釋的最權威的註釋。
當然這些註釋在當時來講,因為所有的這些祖師都是立足於他們本有的宗派,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所依的宗派,來進行對《觀無量壽經》做注。基本上都是很多理論下面的話,還沒有真正把淨土的教義給顯示出來,那會兒淨土還沒有成宗嘛。所以說真正要學這部《觀無量壽經》,大家知道有一部參考書一定要看,是誰呢?善導大師的《觀無量壽佛經疏》,俗稱《觀經四帖疏》,《觀經四帖疏》裡邊就是我們講到的,主要的我們現在講課也會依著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註疏而來。這個《觀經四帖疏》稱之為楷定疏,寫這個正楷的,我們寫楷書的楷。為什麼叫楷定疏呢?就是說當時各宗派,就包括剛才這些法師們對這部經典的註釋,各宗派都立足於他們的宗派進行註解,那麼有些,比如說三輩九品的往生。往生他們判別到說往生的人呢,如果說上生、中生、下生,只有登地的菩薩才有資格。中品的話也要證到這個阿羅漢果位的,下品也要說大乘初機的人,幾乎對惡人或者罪惡的這些生死凡夫就沒份了,就這麼來判別。
而且有的註釋裡邊也判到說,極樂世界是化土而不是報土,大家知道實報莊嚴土才是極樂世界的真實狀態,他們就把它認為說實報莊嚴土,凡夫怎麼可以往生,沒有份,所以就以為說這是一個變現出來的淨土,是化土不是報土,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特別是我在講《淨土十疑論》的時候不是也給大家講過這個別時意嘛,就是說當時出來一種思潮,說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真正地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是不可能的,而是為了把你哄得你循循善誘說讓你多念佛,最後將來在某一生某一世,善根熟了再自己修行成佛,叫做別時意,明白嗎?就是另外的時間能夠成就這個果,他臨時說這輩子就可以成就,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就這種思想一出來,致使當時隋唐之際,就近一百年的時間很多大德就放棄了修淨土法門,大家知道麼。所以說善導大師在對這個《觀經四帖疏》,楷定的時候就是帶著這種關係到淨土法門的千載命運而做的註釋。他在玄義分裡邊都把這些問題給解決了。特別是善導大師在注這部注裡面,我們要知道,是有感應的,他每天讀這本《佛說阿彌陀經》,每天念三萬佛號,就來感應說希望三寶加被,他註解這部經典的時候不會出差錯,不會有橫生枝節。在這種情況下果然有感應了,有一天晚上就突然間現前了,歷歷分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後來他寫這部《觀經四帖疏》的時候,每天晚上夢裡邊就有一個梵僧,印度的一個僧人在夢裡邊給他指點教授,讓他說這是什麼意思,應該怎麼怎麼寫,這些所有的玄義和科文。《觀經四帖疏》分兩大部分,一個叫做前面的玄義,就跟我們剛才講的這個玄談一樣,後面又是正解經文,兩大部分。
所以他就這個玄義科文就祈禱,越來越祈禱的時候感得這個梵僧給他講,每天晚上寫完了以後突然間不見了,第二天如果再寫的時候又來給他點化。所以說這個《觀經四帖疏》我們都要知道,就像佛說的一樣,一點兒都不能增不能減,屬於楷定疏。所以今天在此跟大家交待一下,就是如果我們學習這部寶典,一定要記住,所依的根本註釋就是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一定要搞清楚。當然智者大師,還有一個另外有名的就是靈芝元照,這是宋朝的一個祖師給他註釋的,也可以做參考。清朝有一個彭際清,也給他做過一個貫論也可以參考,等等這些,反正總歸的話我們就是這樣來進行一個總匯的講解,我們都拿去參考一下,但是要以善導大師的為根本。這是第二點,做這個經典的重要(性)和他的註釋做一個了解吧。
那麼下面還有一點點時間,我們再用這一點點時間給大家講一下這個翻譯者。我們翻開經典看見了嗎?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翻譯的,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譯。你們的本子裡面有嗎?首先我們看到,以後我們每讀一部經典的時候往往我們說佛說的,大家有時候也反思一下,大家說這個翻譯者重不重要?重要嗎?
你看為什麼羅什法師是七佛譯經之師呢?如果沒有他們從梵語到漢文這個成功的轉化溝通,沒有人翻譯我們見不到這部經典,根本就學不到。所以我們有時候也要知道,很多翻譯經典的人是法身大士,乘願再來的。特別是你看我們讀: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多流暢啊!《妙法蓮華經》你說這個題多濃縮啊,核心啊!所以我們在讀經的時候也要生起觀功念恩,觀這些翻譯者祖師們的恩德,觀他們的功德。所以這裡的譯,我們先講最後一個翻譯的譯,就是從梵語到漢語的轉化溝通,就叫做翻譯。
那麼這裡講到的劉宋時期我們要明白,稍微學過一點歷史的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宋朝是什麼時代呢?是這個五代十國,就是唐以後的宋朝對吧?唐宋唐宋,這個也是盛世,所以一般我們到現在一說到大宋,總是想到趙匡胤建立的那個宋朝,對吧?那他們家姓趙,所以就叫做趙宋,也就是說趙家的天下,那個是比較一般我們一說的具有代表性,差不多好像有三百多年吧。那麼這裡為什麼叫做宋,而且加了一個劉宋呢?這不是那個宋了,這已經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是什麼呢?宋齊梁陳時候的宋,明白嗎?南北朝不是我們,為什麼南京叫做六朝古都呢?就是講到這一個,四個短命王朝,南朝的時候宋齊梁陳,宋齊梁陳第一個就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叫做劉裕,所以這裡叫做劉宋,就是南北朝的時候。我們不是說南朝多少寺院來著?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是講到那個時候佛法鼎盛時期,
那麼西域,也就是指的我們古代,大家對西域我不知道有沒有概念?你看我們現在為什麼說有安世高,還有翻譯經典的,他們從安世高,就是從安息國來的,那他就姓安了。還有一些從這個大月氏國過來的,月就是月亮的月,在這裡讀ròu。有時候還有龜茲國,就是那個龜,烏龜的龜,我們讀龜茲國,這都是當時我們中國蔥嶺以南,其實說白了就是從現在的敦煌絲綢之路一直到印度,這個就叫,當時叫做西域。佛法就是從那兒傳過來的,陸地上就是從那兒,水路是走了斯里蘭卡這一帶,一直到廣州。
所以這裡講到的西域就是當時的那個,漢唐時期對於這個,差不多那兒有三十六個小國的統稱都叫做西域。你看安息呀、龜茲國不是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的老家嘛等等這些。那三藏就不要說了,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叫做三藏法師。但是這裡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是什麼呢?我們對於法師有兩重意思:一個是以法為師,出家了,學佛的這個三藏教典為老師。這是從什麼?自利而言,為了利益自己,所以叫做以法為師。
另一層,以法師人。就是自己學會這個佛法再教化別人叫做以法,就是給別人當師。這是從利他的角度說的,所以稱之為法師。真正的我們法師有四種我們都要知道,第一個叫做聞慧法師,聽聞的聞,聞思修的聞,智慧的慧。什麼叫做聞慧法師呢?就是說看了這個,聽聞,看了佛的經教以後至少要知道大意了,知道大意有點感覺了,然後轉向其他的人宣說,這就叫做聞慧法師。
那麼再一等就叫做思慧法師,思慧法師是什麼意思?思考的思,聞思修的思,前面是聞,這是思。思慧法師就是說正思維,用正知正見去研究這個經教,所有的這些根本的宗旨義趣等等,有了點心得了,有了點心得,有時候他還能轉化成自己的這種組織,重組一下,編排一下,然後有點心得,廣傳於大眾之中,這叫做思慧法師。就是對佛法自己也通過琢磨,有一些想法。這兩層還屬於什麼呢?分別心。
第三重叫做實修法師,大家千萬不要搞錯了,下意識的以為說實修法師就是一句話都不說,躲到山裡面清修去了。我們現在在講法師,實修法師是什麼呢?一邊兒說法一邊兒內證,這個內證的情況下實修就是理解心行,就是真正把佛經融會貫通,瞭然於心,悟到這個離言的明心見性了,這種境界。在這種境界契合了種種的法性,活學活用了,到了這個實修法師的時候大家要知道,他講法就不會延誤眾生了。你看,蕅益大師走的時候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說明他開了圓解了,就屬於實修法師了。他不會,橫說豎說,怎麼說不會誤導眾生。決定能讓眾生得利益,也不會生誤解。所以到了這個位的話,他不一定說非得要講經說法了,他可以現前,你捧一捧花種地的時候他就給你說這個。
然後在這個,種地的時候他也可以給你說,今天我就看到我們法師有的發了一個圖片,上面說雲門寺就開始農耕,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嘛,農禪並重嘛,現在廣東的雲門寺還是用這個,我就記起我們佛源老和尚那會兒,什麼叫活學活用?他老人家有了這個大修證功夫了,有一次來了兩個遊走的法師來參學的,我們有時候說,剛才講到的,為什麼又要說真修實幹,從內心發起。這兩個法師外相看起來就特別的修行,端身正坐,威儀很好,去了恭恭敬敬,磕頭去請教這個佛源老和尚,這佛源老和尚有他心道眼的人嘛,他肯定從內而外都能觀得清楚。所以正在講法的時候他就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說呢,那兩個法師都端坐,眼觀鼻,鼻觀心,整個就是一絲不苟地這樣去請教。結果過來個蟑螂還是不知道那種黑板那種什麼蟲子,我也不知道你們叫那個黑的黑片,就一大片那個黑糊糊的那叫什麼蟲子?土鱉,對對對,就那個,應該是那個,它走得慢,它過來以後,他就啪的一腳就把那個踩下去。踩下去,不罪過,不能亂說這個。
這老和尚曾經踩下去的時候是俯著的,就是面朝下背朝上,他的徒弟觀察了,腳抬起來的時候什麼呢?那個踩死的那個就成了肚子朝上背朝下。所以這個大修行人我們不敢亂說,他在踩的時候要用這個法,就用現場的這本經書,就是我踩一下這個經書,怎麼說呢?他說叫你給我裝死。你看,那活學活用叫你給我裝死。那我那會兒在五台山不是拜山的時候問人家,說前幾天在上面掃台階,怎麼今天在下面掃來了?人家法師說了句哪兒髒掃哪兒。雖然我不敢揣測人家有沒有這個開悟,可是至少這就是離開什麼呢?死板文字書本,知道吧?活學活用而利益群機,來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都能讓你得利益,這就叫做宗通說通了,活了。
盡大地萬物都是一本,釋迦牟尼佛說的經書,所以這就叫實修法師。那麼最後一個就是實證法師了,這就比較難了,除非他是大權菩薩乘願再來的,登地以上的聖人菩薩才能叫實證法師。從嚴格的講,那就說明說,登地以前不要說阿羅漢二乘了,沒登地的菩薩都不算,這才能真正稱之為法師。所以我們有時候把菩薩叫做菩提薩埵,覺有情,大道心眾生。菩薩還有一個異名叫什麼呢?就叫做法師,只有菩薩才有資格,等等這些,這就叫劉宋西域三藏法師。那麼畺良耶舍是印度話,翻譯成漢語叫做時間的時,稱謂的稱,叫做時稱。時稱是什麼意思呢?可能當時他到了東土來以後,大家都稱讚他,可能是比較有名氣,應該是如此。所以說當時的人都稱讚他,他的生性非常剛直,不喜歡世間的這種五欲六塵,不喜歡這些花花綠綠。所以當時深通三藏,尤注重禪觀,特別修禪。那麼在當時這個宋文帝的時期來到中國,他開始並不想翻譯經典,是大家都請他,祈請他在這兒翻譯,一定要翻譯兩部經典,所以他才應請而發慈悲心。所以想必當時很有名,大家追隨者很多,所以叫做時稱。
那你看,他一共就翻譯了兩部經典,在這個南京,另外一部就是《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再一部就是這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我們要知道這些翻譯者的大德們在譯經的時候他們也要揀別,為什麼大家知道第一次翻譯到東土的經典,一個就是《般若道行經》,就是講的般若系的經典,像《金剛經》、《心經》這一類的。另外第二部是什麼呢?就是《般舟三昧經》只說修淨土法門。你看祖師們抉擇的時候,法水東流的時候就是流的這樣的形式,一個禪一個淨,最後滅的時候也是這樣,《楞嚴經》先滅,接著就是《般舟三昧經》。所以祖師們翻譯經典,他一定是要抉擇的呀,哪部經典最先利益,最重要,切中要害緊接著先往過來優先翻譯,肯定是這樣的。所以這部《觀無量壽經》就是由劉宋西域的三藏法師畺良耶舍翻譯,他六十歲圓寂。由於他老人家的功德,我們今天此時此刻才能夠掀開經本,下次來了邁入經題,正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那好,今天的內容就大致如此,現在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今天就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