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宏海法師  2018/11/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四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來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好,各位同修,下午我們繼續學習《佛說觀無量壽經》。那麼大家也不要忘了,我們的初衷是說希望以此結這個淨土法緣。其實講法,來聽聞佛法是一個策發、激盪,歸根結底希望我們還是能把佛給念起來。可是有時候呢,不要說諸位在俗了,你看我一天也所謂的弘法吧,一天也不知道忙些什麼,很少有這個屬於自己的時候。那我們現在的狀態基本上就是要大家慢慢地步入一個,學會了隨時隨地,這修行也等不得,也不是說將來等我再有了時間,把這些事情處理完,或者過幾年,乃至說今天、這個月在某一個時間段。念念的能夠提起來。最佳的狀態就是說,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需要花特別投入心思的事的時候,都可以把佛號給拽起來,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它就會形成一股力量的。慢慢學,學著學著自己再感悟,就會了,而且就能提起來。好,那麼今天是我們《佛說觀無量壽經》的第四講。在此之前我們的這個,特別是講到這個序分,已經把這個劇情發展到,上次講到這個最主要的幾位人物,頻婆娑羅王、阿闍世王和韋提希,這三個人作為父母和兒子,一個宮廷裡邊的主要領導者之間的前因後果,前生後世的這個情緣。

那麼這裡又橫插了一個提婆達多,也給大家介紹一下提婆達多的這個來路。今天我們繼續講這個,又一位人物出場了,就是國太夫人。大家看到這可能是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也是比較用的中國話,我們在這裡講到的一般頻婆娑羅可能稱她叫做夫人,那麼這個國太夫人是相對於阿闍世王而稱之為太夫人。這個國太夫人韋提希就是淨土法門的祈請者和當機者。大家看,這個韋提希如果翻譯成漢語的話就叫做思惟,待會兒在請法的時候她就會對佛說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以十六觀裡邊也是需要思惟修,跟這個名字緣起也很有意思,那就是說明她能夠正確思惟,很有智慧,比如說她經歷了這件事情以後就徹底放下了,歸向佛給她講的淨土法門。那麼這個韋提希夫人見到她的夫君,大王被囚禁了以後,由於她對大王的恭敬,就想了一個法子,每天澡浴清淨以後,先在自己身上塗一層這個酥蜜,就大概跟我們說的蜂蜜那一類的東西,然後再把這個幹炒的這個米和麥的磨成的這個粉,炒熟了的粉,大家看到這裡講到的以酥蜜和麨,這個麨就是那個米和麥炒熟了磨成粉。

粘在這個蜜上,就這麼穿著衣服給穿進去了,人見了也不怪,不知道。這是主食,還有飲料,就是在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大家看到瓔珞了,這個在印度的古代也可能有一些飾品,現在我們看到的佛菩薩像,特別是菩薩像,你看觀音菩薩,在《普門品》裡邊,無盡意菩薩就把自己的瓔珞拿下來要供養佛和觀音菩薩。她把這個瓔珞中間給鏤空,在另一頭用那個蠟給封上,用這個蠟把另一頭給封上以後,這邊灌進去這個飲料葡萄漿,就偷偷地給這個大王食用。由此這個頻婆娑羅王,你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這就開始念佛法門開始了,大家看到了嗎?與耆闍崛山,遙禮世尊,念佛呀。我們一路要跟進他的這個緣起,這部經典的緣起特別有意思。這樣恭敬地來求法,你看,意業清淨,這是合掌恭敬求法;向靈山遙禮世尊,是身業清淨;後面說而作是言,是口業清淨。

我想他可能在當皇帝的時候,每天錦衣玉食的,未必還有這樣的恭敬心,一到逆境中被逼急了才發現說,這個時候才要想見三寶了,想起耆闍崛山了。你看,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大家看這裡講到的授王八戒,我們知道八戒是哪八戒嗎?有知道的吧?等一下我們再講,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個目犍連是何許人物。目犍連是佛的十大弟子,翻譯成漢語叫做采菽氏,就是草字頭下來一個叔叔的叔,因為他們家的祖先,上古先人的時候在修道的時候,就是采這個菽豆,是一種植物的豆類,天天就以這個為食。沒有出家的時候他是這個國王的親戚,出家了以後成為僧人,又是法侶,就是跟這個頻婆娑羅王也是有親戚關係的,所以肯定也是常隨著佛來宮裡面來應供。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稱為同修道友也是理所當然,於俗為親,於僧為友,故這裡說到是,是吾親友,說到這個目犍連。另外這裡為什麼叫做親友呢?這個友是善友,相對於前面這個阿闍世王被提婆達多這個惡友給教唆的話,這個目犍連就成了他的增上道業的善知識,所以這裡應該稱之為善友,親友。你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那我們來稍微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八戒又稱八關戒齋。在戒律裡面,在如來的戒法裡面有很多種,你看我們最基本的這三皈,開始五戒,乃至八戒,最後出家人有沙彌十戒,比丘的具足戒等等,還有這個僧俗共受的菩薩戒。所有的戒裡邊,整個統而言之有的叫頓立戒,有的叫漸次戒。像這個在家而言,五戒、這裡講到的八戒、菩薩戒,這是在家人可以受的。那麼出家人受的就是比丘、比丘尼和沙彌、沙彌尼戒。那麼這個頓立戒和漸次戒呢,只有菩薩戒和這裡講的八戒叫做頓立戒,不受五戒也可以受八戒、菩薩戒。其他的都屬於漸次戒,一定要從三皈五戒開始,乃至十戒,一直往上受,再包括出家的沙彌、比丘戒。就是如果沒有受前,就不能受後。只有這個八戒和菩薩戒可以直接受,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受。特別是為什麼這裡只請八戒而不受其他的呢?其他的戒時間比較久,就是寬,害怕中間能夠失掉了正念。

所以這裡但受八戒,就是在家人受的這個八種戒法,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受完了以後捨,下次再受。作法就要捨了,一日一夜所得的功德勝過人天乃至這個一切的福德。因為什麼呢?八戒是這個出世間的根本戒,出世間的正因嘛。只要你這個,你比如說我們戒律裡邊,三皈五戒只要你如法奉行的話,絕對不會墮到三途,有保障生到這個人道天道。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們佛法的根本目標是以了生脫死為根本,解脫的門徑。所以這裡八關戒齋就是佛當時施設的,為大家種這個出世正因而施設的一個方便戒法。大家知道什麼叫正因呀?因果相續上擺的位置是一致的,如是因,如是果,線條是直的,這就叫正因。我們一般的話,你比如說我們說,怎麼講呢,說解渴吧,大家口渴了,那麼你去喝個牛奶、喝個果汁、喝個飲料都可以解渴,對吧。

但是真正唯有解渴的最根本的是什麼?對,是水,解渴的正因就是喝水。所以這裡這個八關戒齋就是稱之為出世的正因。當時佛陀慈悲,為了這個忙亂於世間紅塵裡面的事太多的在家人施設這麼一個方便戒法,一天一夜讓他種這個出世的因。那麼具體的內容我們稍微花一點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最基本的還是跟五戒一樣,你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這裡就不是邪淫,跟五戒有差別,因為他過的是出世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等於在家人過出家人的生活,所以這裡就是不非梵行hèng,叫非梵行xíng有時候。再一個不妄語,不飲酒。第六條叫不著香花蔓,不香油塗身,就是印度當時可能就是掛一些用花穿起來的那個花環嘛,乃至身上要塗這個香料,等等這些。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說白了就是說整個我們現在的化妝品、首飾這些自以為打扮得很美的這些,都是讓我們在這個塵世裡面留戀的,作這個輪迴因的這些大概都不要去用。

如果說大概的粗獷的講,乃至不要去過這個所謂的娛樂等等這些,出去玩兒,娛樂生活不要去了。第七個不坐高廣大床,這也是讓你對治我們的對這個世界的貪戀。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那是怎麼才算高,怎麼才算廣呢?依照後來的律宗的祖師給判別,如果你坐上去腳能吊起來,就是正常你的腿的長度,坐在這個床上了,腳沒有落地,給吊在空中了,這就稱為高了。那麼什麼叫做廣呢?一張床,在你這邊睡的時候翻個身,這邊再一翻過來,可以容得下這樣的一個翻身就可以了,再有多餘的地就稱之為廣了。這是就床座而言,也是對治貪慾的,就是讓你安貧守道。這七條稱之為戒,最後一條稱之為齋,就是八關戒齋,叫做過午不食,也有時候這個戒條上寫的是不非時食。有時候我們有一種錯覺,以為一說到齋就是指的吃素了,這裡跟吃素完全不一樣的,並非是吃素就是吃齋。

這裡講到的戒齋就是非時食,過了中午,以前的這個在守戒的道場裡面他是有講究的,一旦這個太陽照的有一個標杆,過了日當午的時候就不可以吃了,一般我們通常就叫做過午不食。大概如此,這戒條上還有一些微細的開遮持犯,就不細講了。反正總歸這些就是重在,大家發現了嗎,這個八戒的內容最主要的,戒和齋兩個點在哪裡呢?戒什麼?齋是幹什麼呀?吃飯,食。非梵行是幹什麼?淫。食色性也,就是我們欲界的根本兩大煩惱,所以淪落到欲界。所以這個八關戒齋主要就是了我們的輪迴路。輪迴的根本是什麼呢?一個根本因,一個增上緣嘛。根本因就是淫慾心。增上緣,飽暖會怎麼樣呀?思淫慾。所以飲食節制,淫慾是生死的親因,飽暖是生死的助緣,恰好巧妙地就把這兩大節製作為出世間的根本之體。所以這裡你看,為什麼王在這裡願興慈悲,授我八戒?開始有點兒看破了。

自己的親生兒子把自己的王位給奪取了,把自己囚禁起來了,這個時候他才想起出世間了。所以說確實是逆境好修行。那麼這個八戒一般我們在六齋日受的時候居多,特別是受完戒了,如果能在道場裡邊的更好,在家裡面也要守著,最好能夠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佈施的功德,念持戒的功德,等等這些,這是這裡講到的八戒的一個大概的內容。那麼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你看滿他的願了。這個緣起好,以感應為體。為什麼這裡,目犍連是弟子中神通第一的人物啊,首先他看出,他有一個他心通,因為他知道王這樣祈禱嘛,他就滿他的願。第二個,他有神足通,日日如鷹隼飛,就是不是走路來的,飛過來的。你像人如果讓我們現在的話,你看到一個人會飛得嚇壞了;那個時候的人的福報夠,習以為常的事,看這些瑞相,特別是佛陀的常隨弟子,大家都有所共許了。那麼這有一個什麼潛台詞,內涵就是什麼呢?大家認為修學佛法出神通妙用是很自然的事,根本不稀奇。

天天給授八戒,那麼還下面有什麼呢?這個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大家看到了沒有?這就是一個以韋提希給他送的上好的這個飲食滋了他的色身;一個目犍連和富樓那又給他授戒,又給他說法,用這個法來內滋他的法身,物質精神兩種糧食不斷地滋養,三七二十一天不但沒有死,而且還一天比一天快樂,氣色好,你看,得聞法故,顏色和悅。這就是我們說的用食滋身,用法滋心,給他做了很多的方便開示。我們大家設想,你想想嘛,一個國王突然淪為階下囚了,那肯定一下子接受不了呀。我們每個人在世間有時候逆境來了,突然間想不開,那是沒著沒落,像沒頭的蒼蠅一樣。一下子什麼把他安在這裡?就是有佛法,最主要的就是佛法給他安心了。你看,如此一來的話,你說這事情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本來連國都被兒子給奪走了王位,受挫這是太不正常了,可是呢,這個挫折讓他學佛修行,乃至還生了出世之心,上道了。逆境,感謝挫折。每一位同修想必都有各自的心路歷程。有時候太順了對於學佛來講不是一個好的境界。很可能菩薩施設,都給你所呈現的逆境都看你的心量有多大。這是我們講到的這一段。下面我們再看一段經文。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大家你看,這個人在世間呀,這個問法都非常的世故,人之常情,為什麼呢?你想想他自己也知道,他爸都被囚禁了三七二十一天了,那基本上餓的差不多肯定都死了吧,大臣也不讓接近,誰也不讓去看。他不這麼問,他不直接,也不給他吃也不給他喝的,他不直接問說這老國王死了沒有,他問說現在還在吧?這個話聽起來好像就說很關心的樣子,為什麼?這就是現在他成為國君了,講話(不能)太難聽了,雖然恨不得他馬上就快死。

他還問說現在還活著吧?你看這人的諂曲虛偽之心,阿闍世王,父王今者猶存在耶?還活著吧?還挺好的吧?這守門人更滑頭,大家來看,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這是其一,我沒有辦法,為什麼?你只說了大臣們不能夠覲見,你沒有說他的夫人,這也是你的親媽,一個女眾來了我沒辦法阻攔。確實在其他的經典,好像在《涅槃經》裡邊吧,也講到說這個韋提希要見的時候,侍從試圖阻攔的話她給呵斥住了。那麼這是第一條,這怪不得我。第二條什麼呀?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製。他們可不是我放進去的,他們是怎麼樣呀?自己飛進去的,這怪不得我。你看這兩條話一下子把自己的這個身子就騰的利利索索,你看多符合我們人世間呀。我們現在不是說弄個事,趕緊把你的身子先要防得住,你可最後別讓把你套牢了。這就是人之常情。但是這個守門的這個人,你看他說這兩條都怪不得我。

結果這個阿闍世王按照原來他的計劃把老國王給餓死在深宮之內,沒有達到,適得其反,更健康了。這個情況下呢,不由自主地就嗔火燒起來了,所謂的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大家看: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大家看看,一開口就連母親,親生母親都罵上了,是賊,與賊為伴,這是第一個逆,哪有罵自己的媽的?第二個逆,開始講了,沙門惡人,你看看吧,這平時也跟著提婆達多也學佛,也算三寶弟子吧,這會兒沒有對他的事,沒有滿他的願,就罵上了,沙門惡人。確實世間也有如此之人,平常也學佛,一不丁對,最後徹底反目為仇,就開始誹謗三寶,也有呀。你看這就是人世間的事。這裡就開始阿闍世犯這個逆罪了。罵父母為賊,這是口業逆,罵沙門是惡人是口業逆。

下面,即執利劍,欲害其母,這是什麼?執劍殺母,這是身業逆,身業呀,發動了,發到身業上了。身口由心而發,一定是意業裡邊生起恶心了,是意業逆。那麼在前方便的時候,就是說開始起心動念想這麼幹了,這是叫做惡;一旦後面的正行,付諸行動就叫做逆了。大家要知道這個逆罪就是這麼犯下來的,控制不住了,一下子無限地生起,突然間就轉成逆罪了,發揮成行為。那麼不但在這個時候執劍殺母,謾罵沙門,而且呢,你看這裡體現到的是什麼呢?他說神通智慧成就,他把它說成是幻惑咒術。大家想想,那那會兒不是提婆達多給他顯神通顯的他才信了佛嘛,這會兒就成了幻惑咒術了。所以這裡就開始怎麼樣呢?誹謗佛法僧,誹謗正法。

所有的逆罪就在那一念之中,大家看到成就得多快。我們修個善法這麼艱辛,這麼的跋涉,你看修個惡法,所以真是南閻浮提眾生須臾即退,若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這就是惡緣起發了嘛,念念增長。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越想越氣,在另外的經典裡面有記載,就是當時的情形是什麼呢?一下子怒了,就一手提著劍,一手把他媽的這個頭髮一揪,揪過來拿刀就要砍,在《涅槃經》裡面記載。你想想一個韋提希,這會兒你說一個婦道人家被這個逆兒嗔毒熾盛,多苦呀,親生的兒子呀!

在座的諸位女眾如果你們有兒子,你想想,揪著頭,拿著劍,生命頓在須臾,曲身低頭,就兒之手,汗淚遍流,精神悶絕。真是苦啊!大家有見過殺父殺母的嗎?有沒有見過?應該沒見過,在我們現在這也算,雖然末法了,還沒到這地步。但是聽過沒有?你看已經有了耳聞了,雖然沒有眼見,已經有了耳聞了,大逆惡緣人間極少呀。我自己聽過有打母親的,我記得我沒出家那會兒,在家裡面有遠方的一些親戚在農村的呀,兒子娶了媳婦就忘了,那麼老媽媽可能有時候會嘮叨一些,過日子覺得不儉省或者怎麼,就一下子就生氣了,就拿扁擔就夫妻兩個就把媽給打了一頓。這些大家要知道,這些非常慘痛,可是這些果報是特別容易遭現報的。後來果不其然,有一次我,這是出家以後的事,有一次回去的時候,她媳婦很年輕呀,四十歲大概還不到,中風中的就半拉身子就動不了,這是遭的現報。

你說敢打自己的親娘。那打都沒有打,何況去殺呢?大家有殺過自己的父母嗎?諸位有嗎?大家可能說沒有,又說縱然(有)我也不記得了,我過去世不知道,今生反正沒有。我想這個也不一定,或許都可能幹過,也許就在今生此世。大家看,這殺母一段我們可以覺得說很苦,殊不知如果我們今生此世但犯殺業,就很可能殺過去父母,而且罪加一等什麼呢?未來諸佛。首先你想,如果你犯過殺業,為飽口福殺畜牲,那麼必然是跟你有緣,六道輪迴中沒緣見不著,那麼生生世世大家打交道的這種你想想。我們上一次講到這個在和住,覺得這個在是臨時的,住在根本法界。那大家想想我們在六道裡也不是在嗎?在一下呀,在一生一世嘛。還記得我們講在和住的這個法義吧?我們人來這一生一世也是在呀。六道輪迴中,當我們有時候去清明時節憶念一下父母親屬,很孝心地去祭掃一下,祭拜一下,掃一掃墓的時候,或者給他修了個大墳,立了個大碑,誰能夠想到或許他已經在哪一道了?或許已經這輩子又成了一道;已經被我們殺過幾回,吃了幾次也保不定的。

這個輪迴之中你覺得不可能,萬一有此情形呢?而且確實如此的,因為恩重了仇也深呀。你想就阿闍世王他們一家三口輪輪迴回,這個國王他們的傳承中有五代就由為這個緣起,五代傳承都是兒子殺父親。你說兒子把父親殺了,他繼承了王位,萬一父親回過頭來又給他做兒子呢,帶著這一念的不捨和怨恨,不知道啊。所以說,在輪迴中善惡交替,不可思議。大家多深思,多熟慮,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戒殺。有時候我們放生,其實戒殺在放生之前,戒殺才是真放生。這就是說殺母。那麼我們再往下看,這個序分裡面都是演繹的情節,再往下看呢,出現了轉機了,大家看: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大家想想。那麼,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

大家看到了嗎?這個時候由於阿闍世王這件事做得太過了,引發兩位大臣開始逼宮了。這算是逼宮吧?大家可能看過京劇,裡邊也有逼宮的情節。看來這個因緣有順有逆,大概是這韋提希和國王或者今生、或者過去世對這兩個大臣有恩,那麼這個時候因果就現前了。這兩位大臣本來是輔佐治國的,立朝綱紀的,希望能夠把這個治理好嘛,那麼一定要正能量,結果他看見這個國王他親自行此逆行,就直言進諫了,犯上了。這個月光這個名字,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呢?是比喻他的聰明多智,好比月亮一樣很有智慧。那麼第二位這個耆婆呢?這個耆婆是漢譯為固活,就是能活,特別能活。為什麼有這麼個意思呢?他在過去世的時候是精於醫道,作醫生的,作醫生的老去救他人的命,所以感了他這輩子降生的時候,就手裡面一邊拿著個藥囊,一邊拿著針筒,帶著這兩樣東西出生的。

而且他是這個庵羅女生的兒子,也就是阿闍世王同父異母的兄弟,也就是等於說這個阿闍世王是太子,是正出的,這個耆婆是庶出的,等於說旁出的,是這麼一個關係,就等於說親兄弟了。這兩位大臣比較重要,所以他就跟唐朝的魏徵一樣給他進諫了。但是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呢?說臣子們聽說這個毗陀論經,大家聽過古代有一種論典叫做韋陀典,印度古時候有一種《四韋陀典》,相當於我們這個東土的什麼呢?就等於說中國的《史記》、《資治通鑒》等等,這一類的書籍。那麼古人說話他一定要廣引經論,有根有據的,你看中國古代說引經據典,如果言不關典,君子所愧,就是你講話沒有根據,這是作為一個君子來說值得慚愧的。他們在這個記載到,這些書裡面有記載說,曠劫以來有一些,劫初以來有這個惡國王,為貪圖國位把他的親爸給殺了的,聽到很多,這裡看到有一萬八千呢!

這也是真不少,比中國的還多呢。有一萬八千,但是這些書裡面從來沒有記載過能夠親自殺母的事例。言外之意就是你這樣太過分了,看不下去了。你看,看來印度古代亦是如此,中國的古代更注重孝道,其實我們中國的古代就是一種孝思想。《地藏經》裡面也是一樣教。在帝王以什麼來治理天下?他就是以這個孝道做榜樣的。有時候我們去看這個京戲,聽戲的時候不是情節上面說寫一個什麼匾呢,忠義孝廉,對吧,這就說明說你這個,一方面考察你的政績,二一方面就是你對父母親的態度,看你能不能作個好官。古代的禮節有五種的話,這個祭奠,就是祭祖的這個禮節是擺在第一位的;而且這個國君,就是皇帝呀,他什麼的禮節都可以不方便了派人去頂替,唯有這個祭奠禮不能夠,一定要他親自主持。

而且在祭奠的時候,祭奠祖先還要像閉關一樣先齋戒三天,把一切事情放下,放在一邊,這三天裡面有人照顧著他送飯,他在那兒什麼也不幹,就是想什麼呢?想他的祖宗。你看也跟咱們說的,就跟修念佛三昧一樣,在那兒什麼也不想,三天內想被祭奠的這個人。如果想起來這個,這也是一種感應呀,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也是一種感應,這就是一個,這樣的一個恭敬心,你心恭敬到極致,就會產生作用的。所以說他就對阿闍世王說,你今天干的這個事情污剎利種。剎利種這是印度的四種種姓,古代印度非常嚴格地分四種種姓,就是他們的出身呀。到現在還極其講究。最高的一層叫婆羅門,地藏菩薩過去有一世不是婆羅門女嘛,婆羅門就是主持宗教儀式的,這是最高層。其次就是皇族貴族,這裡就叫剎帝利,就是這些層面。

再次一等的叫做吠舍,就是商人,做生意的。最次的叫做首陀羅,也就是這裡講到的旃陀羅,如果誰跟旃陀羅說句話,有可能就把他的舌頭給割掉了,嫌髒。你看那種種族根深蒂固。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你這樣大逆不道,污剎利種,你這樣的話就等於你和旃陀羅差不多了,我們不與你為伍,我等不宜復住於此。在這種情況下,這兩位大臣就怎麼呢?就想退了,為什麼?因為他們臣不忍聞。明明是他們親眼見到,為什麼這裡講到說不忍聞呢?宮廷政變將來一定會流傳出去的。那麼自從有國以來,這個國度裡邊雖有刑罰,都不去加女人,對女人是網開一面的,你現在親自把老媽給殺了,害怕出去使人聞,那麼說我們輔佐國的大臣也有不是賢臣,所以才輔佐出來一個惡王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說臣不忍聞,不忍被別人聞。在這種情況下,以手按劍,卻行而退

大家看到了嗎?真的很生動,為什麼還要手按著劍?因為說一般我們生氣以後扭頭就走呀,甩個膀子就走,還以手按劍,卻退就是退著走,就害怕這阿闍世忠言逆耳,他不但害母之心起了,萬一嗔心不除,連他們兩個也給殺了怎麼辦?所以你看這個很有意思。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阿闍世就驚恐惶怖,告這個耆婆言,說汝不為我耶?你看他不說月光,為什麼?月光離的遠,這個是他的異母同胞的親兄弟,他就就著他說,你說,首先他(向)親兄弟求救說,你都不為我了嗎,我這國家你也不保了?為什麼,皇帝最怕的就是眾叛親離,下面的人走掉了,那你國王還能當嗎?古人有說到了嘛,家有衰禍,非親不救。你看中國人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那麼這裡講到他說汝為我弟,意思說你不為我,就是月光跟你還不一樣,月光他是外人,連你都不為我了,那怎麼行呢?這不扭頭說了一句。這個時候呢,這個耆婆就說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就是你不要這樣,實際上回答的就是說,你想讓我繼續為相,條件就是你不能殺母,這還是你自己的母,不是我的母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事態的發展又有所轉機了,這個法表的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看,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捨劍,止不害母。但是他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還是把她給關起來了。那麼這裡的第一個法我們看,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就是以懺悔心,這裡生了悔心了。這也是修行的第一步,要有慚愧懺悔心。跟大家介紹一下懺悔吧,因為我們都講懺悔,都知道佛門說這個往昔所造諸惡業。什麼叫懺,什麼叫悔呢?

懺是印度話,叫做懺摩,摩登時代的摩,翻譯成漢語叫做請恕,請忍。請恕就是寬恕的恕,請你寬恕我犯的罪,這叫做懺。那麼在這個層面就是想把我犯的罪說出來的層面,這是懺。悔就是中國的話,懺是印度的話,悔是中國的話,在這個《百法明門論》裡邊有一個詞叫做惡作,惡就是兇惡的惡,十惡業的惡;作就是這個造作的作。惡作是什麼呢?厭惡自己所作。有時候我們在百法裡面,大家學《百法明門論》裡有這個東西,有這個名詞。很多人那會兒我也聽錯過,以為說惡作就是說造了好多惡業,不是這樣的。對自己所作生起厭恶心,厭惡自己先前的過失,叫做惡作,這是悔。那麼合起來講的話,身業就是懺謝,意業就是悔責,內心生起了,然後去頂禮膜拜。

向著善法,善法我們一般叫做白法,向善叫做懺;捨惡,捨黑,黑法,黑業又叫做惡業,捨惡叫做悔,這個懺是求來,將來我改的好好的,那麼悔是改往,過去的我決定不幹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懺悔,懺悔,就是懺和悔是同時的,有的時候我們犯了一個過失就是只懺不悔,老覺得自己不對,不對,再怎麼不對他不改,下次依然如故。這就不是真懺悔,那麼這裡你看阿闍世不殺了,這就說明生了懺悔心了。真正在佛門裡面一般懺悔也分三種,有一種叫做取相懺,就是去磕頭。以慚愧心去磕頭,磕的不斷的懺懺懺,懺的能見佛菩薩的好相,就是供的佛像,一定會現瑞相,或者做夢,或者見殊勝的瑞相,這個時候說明懺悔清淨了,這叫做取相懺。

還有一種在作法懺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就是在僧團裡面,你比如說僧團的初一,十五,乃至七月十五叫佛歡喜日,就是僧自恣日嘛。這個時候大家在安居的時候,我有什麼過失要當著所有的大眾陳露出來。大家想想這個是非常,我們如果從世間的話,又民主又破我執,又修六和敬。因為想想一個清淨的僧團,如果有人稍微起一個毀犯一個過失等等,他會當著所有人的面說出來,大家都隨喜讚歎他,他也不會覺得丟人,而且是一種勇氣。而且大家在這個期間誰來了都一樣,公平的靠大家來大眾來裁決。這就叫羯摩法,羯摩在這個漢語就是作法的意思。所以這裡就叫作法懺。再一個叫無生懺,無生懺就是修這個第一義諦,觀罪性無生,你看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等等這些都屬於懺悔,大概說一個插曲。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成就行逆惡因緣,而且生了懺悔,但是他還不是一下子全好了,還有餘毒在,所以就讓母親不自由,鎖在深宮了,這是這一段。大家我們再一起往下來看,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這個時候輪到韋提希了,那麼她這裡被囚禁起來的時候,唯有念念懷憂嘛。你看,她就不行了,沒有人給她送飯,也聽聞不到佛法,自然身心憔悴,這個愁憂指的是心,心裡。這個憔悴指的是身體,身心俱不自在,這個時候才也想起什麼了,念佛來了。

你看,妙不妙,都是被逼到絕境上,想起了念佛了,才怎麼樣啊,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啊。大家想一想這裡很憂愁啊,首先是這個國王被禁了,沒有人送飯了,他要死了;第二一個自己被囚禁了,就沒有辦法再見這個如來的弟子聽法,也是死路一條。遙向耆闍崛山,從這段開始,又在修這個感應道交的淨土法門。那麼我們來看,說完以後就是控制不住地涕淚悲憐了,那麼這裡講到這個王沒有被囚禁的時候,這個韋提希還可以說他跟國王親自去見佛,或者佛讓弟子來受王請。現在她跟王都被困了沒有辦法,這是講到說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

就是以前的話,只要他去請,一定至少佛會派弟子來應供,現在他沒有辦法了。再一個,王被囚禁以來,每次都來蒙這個世尊遣阿難來慰問她,但是現在她自己也被囚禁起來了,希望佛的威德深重,結果她又是女眾啊,心裡想說可能不敢煩勞佛親自來,只要派弟子就可以了,所以這裡還是說恆遣阿難來慰問我。現在我這麼憂愁,世尊的威德深重,那麼雖然我見不到您,願遣目犍連和阿難來與我相見,祈請。

那麼說完以後大家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大家看看,多華彩的樂章啊,多這個殊勝的感應!這都是現前之事,曾經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就在靈鷲山和摩羯陀國的王宮裡面,她心誠啊,你看剛剛這個時候剛把這個話說完,就是一邊哭一邊這個頂禮世尊,你看未舉頭頃,就是頭磕下去,還沒有舉起來佛就知道了。

那麼在這裡佛知道了以後,還馬上就遣這個大目犍連和阿難就從空而來,佛自己是從耆闍崛山沒,從王宮出的,這叫做如意通,知道這個韋提希心之所念,是他心通,這裡沒那裡出叫做如意通。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一般的經典,一開始都是平鋪直敘,要麼是有個人出了什麼事,對吧?要不是出來一個人起立,右繞佛然後頂禮佛足而啟問,等等這些,然後佛就開始爾時佛告怎麼怎麼樣。唯有這一部,他的經典的序分就非常超然的,你看不是從空中來的,就是運用神變。派這個目犍連、阿難是顯神足通,他自己是用的如意通。

這就說明說這個法門,這部經典的緣起就是很超然。但是我們這裡要注意到一個差別相,什麼差別相呢?就是父王受禁的時候佛沒有親自來,為什麼韋提希受禁了佛就親自來了啊?那麼為什麼呢?一個阿闍世王跟這個提婆達多謀害(想)殺了這個老國王,這是一場宮廷政變。如果佛親自去的話,就跟這個老國王去打交道的話害怕這個阿闍世說,你這個佛跟他父王之間有相通,導致他再怒髮衝冠的話,就會開始滅佛、滅法、滅僧了。

所以這是一個方便,反而而且有可能把這個老國王更早地給殺了,你看佛就有這個,所以他不去。但是這個夫人她不參與政,來也無妨,這是第一點。再一點弘法利生還要依照著國王來,法依國主啊,你不依國王弘不了法。那麼這個時候說實在的頻婆娑羅王萬一他的死是定業呢,確實是定業的。後來這個阿闍世王改悔了以後,去打算把他放掉,結果走到那個囚禁他那兒的時候,他一聽他兒子的聲音腳步過來了,又氣又嚇就給氣死,連氣帶嚇就給弄死了,自己就弄死了,這也是定業啊,因為他前輩子把人家給逼死了。所以你看佛觀到這個了,那麼頻婆娑羅如果死了定業的話,一定是阿闍世王繼位嘛。

那如果他生氣了不讓佛法流傳了,你依不了這個國主法事就弘傳不了,所以都有這個方便善巧以大局為重啊。那麼最最主要的,這還是我們能夠看得到的啊,最主要的還有看不到的是什麼呢,他們這個兩個人,兩次請法的層次不一樣,為什麼,頻婆娑羅王只要授記聞法就可以了,但是後面我們就知道了,韋提希提出的要什麼呢,要往生無憂惱處。是由這個線索給牽出來的,那麼這個淨土法門必須是佛親自去給開示,其他人沒有這個水平,淨土之教化,非佛開不了,傳不了。你看每一步,步步為營都有表法,都有密義。那我們看一下就說這麼熱鬧就這麼讀過去了。所以佛到這個,大家都知道了絕不是一個小事因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看這個下面又是一個華彩的樂章,你看: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大家看了這個鏡頭覺得說,跟阿彌陀佛臨終接引好像是步調一致的呀,也就這麼個情形,左右觀音菩薩大勢至,所有的清淨海眾,你看普雨天華,持用供養。這裡指的釋梵護世諸天,這個釋,釋就是指的帝釋天,也就是釋提桓因,我們說的玉皇大帝;這個梵呢,梵就指的是色界的天主大梵天、梵眾天、梵輔天的天主,他是色界天的最高一層主人,色界天主,叫做梵。那麼護世,護世我們都知道是誰?誰知道護世?唱四大天王的時候都會說護世四王嘛,護世就指的四天王天的四大天王,這是指的護世;諸天就是指的色界和欲界的諸天天人,所有的這些都在虛空中跟著來了。

為什麼?他們知道馬上要開宣大法了,你看他們多精啊。一看到這個相,一看到這個緣起,一看到這個世尊親赴王宮對韋提希,就知道要開宣大法了,趕緊來聽。所以說這一段來講就體現出個人生死個人了,無肯代受啊。雖然親為夫婦,可是這個時候你自己負債含冤,沒有辦法替代解決這個問題,各念各的佛。頻婆娑羅在他那兒念,遙禮世尊。這個韋提希在這兒她自己念佛,沒辦法。你看一世恩愛,所以這也你看佛親自現前,她是也是功德非常大的,在經典裡面講到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後面還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唯除諸佛菩薩羅漢,堪令出離

就是只有佛菩薩羅漢來救度的時候,這個業能夠給拔出來。《楞伽經》裡講到也有:若有實造五逆罪者,唯除覺了自心,遇善知識,方證解脫。覺了自心呀,這頻婆娑羅和韋提希覺了了,就在這個逆境中慢慢地開始反思了呀。《楞嚴經》裡邊也講到殺彼命者,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就是說你殺彼,你犯了殺業,殺了人家的命了,除了自己修奢摩他,就是入了大禪定了,或者佛出世來救你,就這兩種,其他的沒有辦法,你看佛來救了,這就是這段的經文。

那麼在這上面我們來打個小段,總的來看一下這一段的情節,引發因緣到事態的發展,乃至遙禮世尊,佛現前放光現瑞,我們要總結幾個信息作為我們學修的領悟和理解。雖然講了這麼一段,大家看到這個情節的發展跟講故事一樣,但是能從中其中我們要知道幾個:第一個要有觀苦的智慧,諸佛都是以人的八苦為師而成就的。我們學修佛法,大家一定要領悟到這個世間之苦,真的是根本上是苦的,就是苦的。沒有苦你生不起出離心,大家來看這麼一場宮廷政變,老王和新王的前生後世,這個提婆達多跟佛的這個恩怨情仇都在這其中,就把分段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全給鑲嵌進去了。大家發現了沒有,你看,折指太子是阿闍世王,對吧?生下來就從一百尺的高樓給咚地給掉下來,沒掉死。

生的時候就遭此磨難,折了一個指頭這叫生苦。而這個老王被新王給囚禁,你想為什麼囚禁啊?要是頻婆娑羅王年輕的時候,阿闍世還一點點的時候他有這個本事嗎?為什麼?老了呀。這一旦老了就沒用了。慢慢的年老體邁,那大臣們也勢利得很,他看見你都大勢已去了,他不幫你說話,你看把他關進去沒人理他,所以為什麼,這就叫老苦啊。生苦、老苦,在這個七重冷宮中囚禁了,沒有吃、沒有喝。韋提希又被囚禁起來憂愁憔悴,這是病呀,色身會生病呀,那麼山中阿闍世的前世本在山中還不該死呢,就把他給逼死了。那麼這個老國王夫婦今生今世,隨時都被兒子有可能被弄死,這就叫死。

你看生老病死就鑲嵌在這個故事中了,愛別離,夫妻兩人各被囚禁不能相見啊,各自苦惱各自的,愛別離。過去的冤家前世的仇人投入到宮中來跟他作父子,這不是怨憎會嘛?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跟佛在一起,這不是怨憎會嗎?而且調達為什麼要教唆這個阿闍世王,調達惡友教唆阿闍世王殺他的父王為什麼,他想當佛,當不了啊,想替代佛他做不到,求不得啊,作新佛作不成嘛。你看所有的分段八苦總歸一句話,娑婆之苦不在頻婆娑羅,不在韋提希,不在阿闍世不在提婆達多,而在於什麼?無盡的輪迴中一生一世就這樣沒完沒了,這就叫苦。你能夠觀到這個智慧,那麼我們就說這叫做觀苦智慧。

觀苦的智慧,首先我們特別是學習淨土法門,一定要認識到這個世界的苦,業力、輪迴就構成了全部的內容,不但這輩子苦,生生世世苦。剛才都講了嘛,這個阿闍世王跟他的父親母親,一生一世連續五代他們家的宮廷裡邊全是兒子把爹給殺了。最後這個國家的國民看不下去了,說你們國君宮廷裡邊天天除了兒子殺老子還有什麼本事啊?最後民眾起義來把他們家給全殺了,你看這就是苦。只有苦生起來的時候才能生出世之心。為什麼,頻婆娑羅王平常他不聽佛法嗎?他多虔誠的居士啊,平常不把佛迎到宮裡面來應供嗎?平常不說,佛給我多加持我,多麼福報,我這輩子好好學佛修行,誰不會說這些話。

為什麼直到被他兒子關起來的時候,才想起受八關戒齋,種出世正因呢?就是你的出離心,想了生死不在這種苦的絕境下,你就生不起來。你看這個齋戒給設的多妙啊,就給他受八戒,為什麼不受五戒或者菩薩戒呢?這個時候才生起了出世的,種這個為在家人種出世的種子,這裡面有密義,就是淨土教法以意識到苦,發出離心為根本,這是第一點;再一個第二點就是要逆境才能精進,大家看到了嗎?一切的功德都要以精進而成就的。你看剛才我們都講到了頻婆娑羅王當時是,是佛有名的護法呢,既然應供,他為什麼不精進呢?肯定平常修行都是半吊子。

貧窮佈施難,富貴修道難。你富有四海,國王當的這麼順暢,誰會想著好好用功啊?你自己這會兒設想如果你是國王,天天這麼多人侍奉著,你想想用不起來呀,唯有他的親生兒子要殺他的時候,境界現前了,無可奈何了才每天去聞法受戒,精進用功,說日日如是,大家發現這句話沒有?日日如是啊,這就說明這樣才叫做精進。對於這個韋提希而言也是一樣的,你看一個女人這多大的不幸啊,遭了這麼大的變故啊。

說句平常的話,肯定也是跟著她的國王,哪能談得上出離修行用功啊!這個時候已經到了這個絕境,才開始也是覺得說想起佛來了。而且呢,深刻體會著生死可畏,世間無常!到了這個地步了,那麼就說明她在此前未必有佛法的真實受用。諸位也是來聽法,聽聞佛法的,你要明白什麼叫做真實受用,深度受用。我們現在很多的時候是泛泛地受用,很可能在這個氣場裡邊受用,一會兒就不受用了。或者那股勁來的時候能夠受用,一旦煩惱現前就不受用了。就始終擰不過來轉不了這個,沒有這個功德,沒有這個定力。

所以你看這種境界現前,這種經裡邊的深義好像跟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非常大的現實意義。你不要當做這是他們家老古時候的,人人皆如此啊。而且大家發現了沒有,這個不到絕處不想解脫不想往生,還不是說自己經歷了或者看見了,一定要親臨到自己身上才行。你看這韋提希就在老國王被禁的時候,她還是一種客觀的態度啊,可憐她的國王每天去,以身上塗了(酥蜜)去給他餵,然後佛來給他講法,她在旁邊看這國王能養活就行了,她還考慮不到自己。只有自己被囚禁了,到這種地步的時候才想起什麼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她自己被囚禁了才想起來,夫君囚禁在那兒她還沒想起來。

你看這個人多麼的剛強難化啊,那古人講的,這才叫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現在我們都到了黃河都不死心,其實不到黃河不死心呢,我記得印光法師有過開示,很有意思。其實原話是不到黃泉不死心,黃泉路上,就是為了難聽後來才改成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其實就是說不到黃泉不死心,就是說這死相現了,到了黃泉了,到了這奈何橋上你的心才死了。就在這種情況下,她才能想起來說,悲泣雨淚,遙向佛禮。為佛作禮了。所以說大家要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上,我們來聽經聞法,包括你自己以後自己去讀誦經典,或者說看一切的書,這個我也打個岔吧,就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從什麼處去著眼、著手、著心。

你像我們學習這樣的經典,就是一個起伏跌蕩,但是至少它是文義上的一個,就是一個像一個話劇劇本一樣。可是你一定要從這著眼才能得真實受用,為什麼,就是看到這些苦它是真實不虛,也在我們身邊發生的,誰都不在局外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激盪著我們的出離之心,要跟自己的心行發生關聯啊,不是在這兒端坐在這兒,身為局外之人一樣。這是我們現在很容易局外之人得不到真實受用。而且我有時候自己也講經說法,包括我這麼多年在佛學院也泡著,其實很多時候我不願意談玄說妙說這些義理,我覺得佛法的核心就是要你要有真正的信仰,全身心的信仰,二一個就是要你有出離,第三個你老老實實地去體驗這個法門,這是核心啊!你繞開這個脈絡,你說我們現在學佛,你是去考證啊?還是去研究啊?還是去學術啊?

那有很多時候你就把三藏十二部掀翻了,你今天在這兒引用一段,明天在那兒引用一段,這個考證一下,推比一下,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一下,你說說來說去,羊皮上颳風,自己在那兒河邊走就是不濕鞋你說有什麼用。所以我們學習經教啊,我覺得我自己講經也是就是從信念入手,這才能我覺得,我自己的個人意見能得真實受用。你把這裡邊的這經典去做科判,去做這個怎麼樣,當然需要這樣子,可是我們學的時候始終咬在那個層面,很多時候我們會咬在那個層面的。去借一些名詞啊,法相啊,當然從佛學素養來講應該了解一下,但是你不要去摳那些東西,真的沒用。你只有在這個信仰建立了,修證上去探討這個時候呢才能夠從出離感應上去溝通。

你看,這韋提希都在這樣的時候才生起出離心,要不然平時她,可以說明她沒有真實受用,這個時候才真正地受用了,為什麼,一頭磕下去,起來佛就來了呀。你的心沒有那種誠敬的,虔誠的感,那佛也不會如此應啊。那釋迦牟尼佛現在常在靈山法界,我們也可以想,為什麼來不了?就是這個感應度不夠,不明朗啊,不清晰啊。這個福德業力現前不了啊。那人家智者大師在讀經的時候就還見到靈山法會,還沒有散。所以這裡你看這裡講到的這一段呢,都是從她的真正的這種出離心調出來了,我們曾經也有過好的感覺,也有過這個殊勝的這種意念,對吧。可是就是很難保持嘛。所以就想方設法要去長養,要逼迫著自己。

這是第二點,就是說逆境好精進,第三點就是講到這個淨土教門的涉及廣大,你看很巧妙地鑲嵌,出場者我們發現了沒有,就是當機者啊,對吧。序分裡邊的出場者,就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什麼叫當機者?就是該修這個法門了,這個法門跟他有緣,他應該聽進去,應該好好去如說修行啊,這就叫做當機者。那麼我們發現了沒有,說這個經講這個法的當機者大家發現了嗎,這裡邊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全成了什麼呢?配角了。大家發現了嗎?頂多在佛在要來的時候他們提前或者佛來不了了派他。都成了配角,他們都是阿羅漢是聖者啊。

為什麼都成了配角了呢?配合佛來度化的,而頻婆娑羅王、韋提希,這是煩惱子啊,就是煩惱具足的凡夫啊。是淨土法門的正機,看到了沒有?就是說明淨土法門就對生死之內的凡夫所說的,這裡邊還有一個機就是阿闍世王啊,五逆重罪造下了,他開始講這個法門。所以你看淨土法門的涉及有多廣啊,在後面講到了五逆重罪的法做下了臨終悔都可以往生,這不是阿闍世就是,這他也在這裡也是一個當機者啊。這部經典正對講的這部寶典的根性就是對凡夫的。頻婆娑羅王是凡夫,阿闍世王是凡夫,這個韋提希全是凡夫啊。

特別是你看這凡夫也就罷了,這五逆十惡的這個阿闍世王后來他通過佛陀的教化也生起悔心了,而且到文殊菩薩面前還去懺悔了。他當時就是說,看到他這個修成就了以後,看到他要墮地獄了嘛,很慚愧就去文殊菩薩去懺悔,結果懺悔後來這一世捨報了以後,當下就生到地獄,生進去就出來。因為他的懺悔心,生進去就出來了,這說明淨土法門這種廣大,連這樣的人都不離不棄,不會捨棄啊,這都有密義,要表法的,這是第三點說明淨土廣大,涉及廣大。再一個淨土的法門我們要掌握它的修法訣竅在什麼?重在什麼啊?三業,身口意感應。就是用心去感,讓佛用心去應,你看昨天我還在這裡跟一個北大的教授聊天,他說的一個話我就特別相應,他說我們只相信推理不相信直覺,直覺是什麼?就是感應。

直覺就是感應啊,就是天生的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個我們念,佛就來,相互能作用,這是一個法爾具此功德,法爾具此神威啊。就是法界的所有的運動狀態就是這麼個套路,就是這麼一套路,你在這個套路裡邊這是最真實的套路,你在上面左搖右擺,上加下添,就給他干擾了。我們所有的認知,所有的推比,所有的研究都是干擾,那才叫真正的干擾,干擾我們的純真感應。所以其實有時候我們學習佛法,因為經典論著的這個慣用的佛學術語聽多了,他就覺得是不是有點僵化,或者這種玄妙化、神秘化。

你換一種說法還是這個道理,你看感應嘛,直覺嘛,所以這個念佛憶佛法門一開始就有實踐,已經成功了,就在這部經典中,為什麼?頻婆娑羅王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即感通應至了,這是他身口意感的嘛。

佛就,包括這個目犍連就知道了,就來了嘛,特別是韋提希這裡,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這個時候爾時世尊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你看,佛在靈鷲山就知道她這個起心動念,那麼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就完全知道我們現在的信願之心,這個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擺順理清啊,這個感應是當下的,不是將來的。

當下就現行,怎麼現行呢?你看世尊馬上就從靈鷲山沒,從王宮出。你們發現了沒有,每部經典都是我們去那兒去聽,對吧?去法會現場去聞,這個你看見了沒有,是佛自己來的,這就表了什麼法要?臨終將來接引的就是只有淨土一門,其他經裡面沒有這麼好事,為什麼他主動前來的?為什麼韋提希被囚禁了呀,那身為一個罪惡生死凡夫來講,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是現在被三界的煩惱,貪瞋癡所囚禁了呀,是不是這樣呀?

所以在這些法義上,我們現前就看,你看被囚禁在此處,日日每天我們都是赴死之人啊,日日赴死嘛,自己的能力沒辦法見佛,這個時候佛就從靈山沒,從王宮出,來接引,你看接引的這個場景還是如此,所以我想就確實,我們學習經文要在這些關口上面去入,因為對於這個信仰來講太重要了。特別是對淨土法門這個信,高難度、高密度、純粹性的這種要求,真的要信得你就是確實跟個傻子一樣的,這樣的去純正地去信。

可是越到傻的時候,他的直覺越強烈,那祖師們說的: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你去研修經教,經教裡面不這麼講呀,只有這部經典裡面這樣的緣起。所以說從本經的緣起我們就要這樣來學習,這樣來思維,這也叫做正思維,這個正領納。你看第一個囚禁父的因緣,第二個囚禁母的因緣,恰恰是正因為這兩個因緣,才使佛來講這部經典,那我們反觀一下,就此而言的話,這頻婆娑羅王、韋提希,特別是阿闍世可以說是這部經典的什麼呢?請問者啊,他不幹這事,這佛還不能說這法,大家發現了沒有,所以說因他佛才講的這部經典。

剛才講到阿闍世當時在文殊菩薩懺悔,就得了一個柔順忍,命終的時候他本來要入這個賓吒羅地獄了,入了就出來了,馬上就生到他方佛土去了,還證到無生法忍,這就是阿闍世幹的,人家將來彌勒菩薩出世的時候,他還要來我們這個世界輔佐弘化叫不動菩薩,阿闍世。

在彌勒菩薩的教法裡叫不動菩薩,將來作佛叫做淨界如來,清淨的淨,世界的界。你看那說明這三個人,都是大權顯現的。大權示現的,明白吧,就是演了這麼一場宮廷政變的戲。主伴互為,唯資大法,該演主角演主角,該演配角演配角,該演正面演正面,該演反面演反面,為什麼?就是為了演戲給大家看一看。當然我們不要以為說他們演戲我們也跟著戲,你要當觀眾啊,不是讓你當角色的,觀眾就要當這個戲當真了看,太苦了。

你看嘛,如果不是這個老國王的話,誰去,沒有老國王對誰去犯逆罪,這只有犯上殺父,才能稱之為逆罪,就沒有作逆之人了。如果這個韋提希不給老國王去送飯,去送葡萄漿,她也不會被囚禁呀,特別是這個阿闍世王他不做這個逆罪,就不會感到佛來說這個經的緣由,那從這點說,他不行逆,如果他不行這個逆罪,那麼韋提希一定會對兒子無邊的貪愛,她怎麼往生啊?大家想到了嗎?也不可能去求見佛僧,欣求淨土呀。那這麼一想的話,你說這一家三口共同起問,這部寶典才是最深的密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這是在《維摩詰經》裡面講的。

所以大家看,重重無盡的因緣果報中,善惡相交,隱顯旁正,因果或勝或陋,不可思議的,咱們能說到哪一步呢,咱們就只能就著這個凡夫眼,看到老夫婦攤上這一檔子事了,它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你說它是好事,哪有殺親爹親媽的呀;你說它是壞事,他不殺這個法就沒辦法說。所以大家看看,為什麼在菩薩裡邊的話,真正修行起來,一地都不知道二地怎麼舉手下足,根本就不知道猜不准。境界不同。所以你看,這就說明說,更感謝提婆達多善知識呀,就是他點的這個火你發現沒有,他在那兒煽風點火,點火索是他給點起來的。所以我們要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在《法華經》裡說感恩提婆達多善知識。

那麼這麼一樁好事,這麼一個超級法門,因他而起,為他而說。所以想想惡行引善法,真正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相之相,具足恆河沙功德之相,到底是善相還是惡相呢?不知道。那麼我們就著凡夫而論,用這個惡事來修這個善法,這就是這部經典的緣起。

當然下面開始,這個韋提希見到佛世尊,這就更開始沒完沒了了,還有點抱怨,你看他這裡講到的,為什麼我生了這個不孝的兒子,這就算我教子無方了,你佛你教化三界,人天師表,你還有這麼一個弟子!具體這個情節我們下次再講,今天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感恩諸位,讓我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相同的肺病,不同的境遇

我的俗家四老中,有兩位是因肺癌去世的,前後僅相差兩...

往生大事,敗在懈怠

當你的懈怠放逸佔了上風的時候,他的整個身心狀態,這...

彌陀名號就是生死苦海的救生圈

這裡特別要知道,靠自力和靠佛力的這種差異。通途法門...

父親往生淨土的故事

我們全家學佛修淨土法門,緣起於父親往生西方淨土的真...

為什麼理觀對淨土行者甚為重要

問: 請問師父,何謂理觀,為什麼理觀對淨土的行者甚...

律航法師《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一、念佛須明真理 生死何來?因有妄念;欲了生死,須斷...

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

整個大乘佛法的止觀修學,有二個重點:第一個云何應住...

【推薦】只要能至心念佛,病沒有不痊癒的

原文: 身乃招苦之本,厭乃得樂之基。宿因厚而現善濃,...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藏經】【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哪些病是屬於業障病

問: 請問師父哪些屬於業障病?業障病是現代醫學(中...

六根的功能沒有錯,錯在你的攀緣心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我...

找到幸福的開關

一直到現在,我每看到在街喧喝汽水的孩童,總會多注視...

佛菩薩是否能幫我們陞官發財

陞官、發財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然而這些都是人...

演培法師《學習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

諸位居士!每個夏曆月之初一,本堂舉行金剛法會,都對...

存害人之心的惡報

從前有一條蛇,頭尾相互諍競。尾對頭說:我應為大。頭...

悟苦修淨業,緣熟徑生西--張老居士往生紀實

張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鎮人,是一位虔誠的菩薩戒弟子...

烏龜與野狗

有一次,釋尊在舍衛國祇園精舍弘法利生。 有一個修行...

七位高僧大德的臨終開示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臨終時當晚對身邊的弟子說: 淨土法...

身體多病的十個原因

1、喜歡打人、虐待動物。當老師或為人父母的人,如果...

修行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別...

不念彌陀更念誰

念佛一法具有這麼大的利益,阿彌陀佛以他的同體大慈悲...

抗衰老的蔬菜和水果

醫學研究證明,與機體老化相關的疾病及基因的突變,都...

學會忘記,留一份淡泊給自己

人生如戲,為了生存,為了理想,為了情緣,每個人都在...

世間最大的罪過,莫過於不教育兒女

學佛的人,必須各盡自己的本分。所謂盡本分,就是務必...

慧律法師《[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各位尊敬的義工、各位發菩提心、慈悲、無條件犧牲奉獻...

【佛教詞典】六度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

【佛教詞典】周叔迦

【周叔迦】 近代唯識學者,安徽至德人,光緒二十五年(...

【視頻】慧律法師《猴子水中撈月》

慧律法師《猴子水中撈月》

【視頻】雲居一支香(紀念虛雲老和尚圓寂60週年)

雲居一支香(紀念虛雲老和尚圓寂6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