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淨界法師  2015/08/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修行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別,還是不分別,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這個事情應該這樣解釋:我們的目標是無分別,當真理真實出現的時候是不能分別;但是過程一定要分別,你過程沒有分別,沒有用文字的引導來修正你的思想,那你就不能悟入真理了。這個分別要怎麼分別呢?我們說明一下。

這個分別的方法,這個地方的方法是講行相,就是「於一切法唯有識心」。大乘止觀跟小乘止觀最大的差異在哪裡?小乘止觀它的空,是對外境全盤的否定,它就從無常下手,反正一切法被無常一觀照以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有的東西都消滅掉,沒有價值。所以小乘的空觀,它所對的境界是五蘊諸法,整個五蘊被他的空觀一對治以後,全部消滅掉。大乘佛法的空觀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它是保留外在的因緣,這個因緣依他如幻,如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動它,你知道它是生滅相,但是你不能去破壞它。

那你要去破壞誰呢?所以大乘的空觀它所要對治的是你心中的遍計執,你心中的名言妄想。「遍計本空」這一句話的意境,簡單地說就是保持內心的平等,這就是遍計本空。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個人,誒,這個人對我很好。當你動了這個念頭的時候,你的心開始不平等。這個時候你馬上要觀照:這個人對你很好,你已經落入了不平等。不平等就是說,你已經開始在造業了,這個生死業力開始啟動了。你要把不平等調成平等,你應該觀照說:這個人對你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壞,你的心就平等了。

所以你在修遍計本空的時候,你心中的名言,你要記得一句話:多用否定的話,少用肯定的話。諸位如果讀過《大般若經》你會發覺,佛陀在《大般若經》裡面,很少用肯定的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這個意思。

但是你要注意,否定不能否定單方面,要二方面都否定。若你想這件事情對我有好處,你便開始不平等,你要開始對治:其實這件事情對我,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你的心平等,就是遠離二邊。所以你對於每一件事情,你都用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你的心安住在平等。

所以在修遍計本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剛開始修大乘空觀的時候,你盡量少用肯定的字眼,多用否定二邊的字眼。你不能否定一邊,因為否定一邊,一高一低也不平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他剛開始修觀的時候,是先破對外境的執取,先破所取相,就是對外境保持平等,然後再對治能分別的心。因為這個外境對我們是比較疏遠,所以我們比較好對治,剛開始先對治對外境的不平等,然後再對治內心對自我的不平等。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於一切法唯有識性」,就是把我們這種有所得、不平等的心,帶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去,就是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進入到平等的圓成實性。依止這個平等觀,「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這個就是修行大乘止觀的整個過程。

修行大乘止觀,我們也說過,整個大乘止觀,它很強調內在的改造,它不改變外境,外境完全不動,因為依他如幻,一切法有它背後的因緣,你知道就好,但是它是讓自己用平等心來面對。

我們看黃河,黃河氾濫一直是中國很大的天災,你看黃河一觸動的時候,生命財產的破壞不得了,所以治理黃河永遠是歷代君王一個重要的政策。剛開始是大禹的父親鯀去治水,他用圍堵的方式:你會氾濫,我就做很多的堤防來阻擋你。結果,這個水你不要看它看似柔弱,其實堅強,它一發狠的時候,再大的堤防都被它衝破,就失敗了。大禹很聰明,知道這個水不能跟它硬擋,要疏導,把它疏導到一個乾旱的地方灌溉良田,不但沒有壞處,還有好處。

其實我們的心也是這樣,看似柔弱,但是它要狠起來的時候,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所以對心,你能夠硬壓,像外道的無想定?其實這個無想,完全把這個心的功能、思想完全壓住,這不是一個好方法,來生它會更嚴重。

諸位要知道,大乘的止觀,就是你要很勇敢地面對內心錯誤的思想,然後用佛法慢慢地加以導正,不要去壓制你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一來,我就念佛,當然這是剛開始的方法。我錯誤的思想一來,我就去拜佛,對,剛開始我們不一定要去跟它硬碰。但是你要慢慢培養一套方法,來疏導這個錯誤的思想,就是「遍計本空」,就是用否定的言詞,把你的思想永遠保持在平等,使令你離開好壞得失的對立。

因為這個好壞得失,都是你自己的概念創造出來的,世間上的事情哪有好壞?世間上的事情就是「依他如幻」,它就是隨順很多的業力,顯現很多的影像,然後一直一直地過去、一直一直地過去。但是我們在過程當中,說這個是好、這個是壞,又產生很多很多的業力種子。所以我們應該讓內心保持平等,這就是所謂的「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這就是整個大乘止觀的相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培福修福的十個法門

第一、孝親 百善孝為先,所以孝親為修福第一要務,人...

修悟的下手處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

傳喜法師:要常常依止善知識

往往一個好的念頭出來的時候,壞的念頭也會出來跟你談...

【推薦】皆是識心分別計度,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

學佛要怎麼學

第一是嚴守戒律,讓自己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心念都清淨...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

慧律法師《降低慾望和標準》

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求福報的因與緣

求福報的因與緣 其實我們怎樣求福報,大家要知道。 有...

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聽的人。器量狹小的人,就像...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從佛教教義角度看有無相應說法...

如何讓身口意能夠清淨

迴光返照,就是觀照自己,找自己的缺點,《楞伽經》云...

三輩往生與九品往生有對應關係嗎

問: 《佛說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貧人燒衣

做生意的人從本求利投一匹資本下去,希望賺一匹錢回來...

昌臻法師《淨土是易行難信之法》

昌臻這一次回寺以後,早就想給大家談一談,可是因為病...

四十八大願——(第21願)各具三十二相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

【推薦】維則法師的淨土思想

維則禪師(約1280-1350年),字天如,俗姓譚,永新人(...

生活在別人的口中,這樣的人多沒智慧

我們學《地藏經》就知道,佛菩薩都是在利益眾生,而凡...

佛門不推崇算命,為何卻有《達摩一掌經》傳於世呢

為什麼佛門不推崇算命,卻有《達摩一掌經》暗傳於世呢...

唱著無涯歌,走向極樂國——新羅元曉大師

元曉大師,新羅人,西元617年生,20歲時剃度於黃龍寺,...

出家人沒有悠閑的資格

古人多以務農為業,生活的主體是耕種,所以日出而作,...

別被淫慾騙了

淫慾是一切罪惡、恥辱、災禍、疾病、痛苦、煩惱、失敗...

富翁的今與昔

富翁在自己公館的花園裡散步,煩惱尾隨其後,寸步不離...

【佛教詞典】非安立真實

【非安立真實】 p0715   瑜伽六十四卷五頁云:非安立...

【佛教詞典】野狐禪

禪林用語。用以比喻似是而非之禪。謂所為不契合禪之真...

【視頻】昌臻法師《重溫印光祖師偈語的體會》

昌臻法師《重溫印光祖師偈語的體會》

【視頻】懺雲老和尚《無我,五蘊喻》

懺雲老和尚《無我,五蘊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