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阿彌陀佛。那麼今天是我們《觀無量壽經》的第三講,今天開始我們就正式邁入經文,在此前的兩次,我們第一次做了一個經前的一個漫談,第二次又做了一個經題的講解。今天我們就從這一句總是少不了的如是我聞開始,大家掀開法本第十五頁,我們來看,首先看這段話,每一部經典都會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如果我們講到序分就是基本上,我們說俗話說就是他的開場白,那麼這個開場白裡邊一般也分兩大部分,一個叫做證信序,就是我們第一段經文;還有一個叫做發起序,就是這部經典是怎麼由來的、他的緣由是什麼、他當時為何事而起、佛為何事而說,這叫做發起序,就是發動的意思。
那麼序分就像一個人的頭一樣,他是一個開頭;正宗分就下面開始講到十六種觀法,乃至後面的九品三輩等等這些,就像一個人的身體軀幹一樣;最後一個部分叫做流通分,流通分像我們的兩隻腿、腳一樣,就是把他這部經典把他流通開來。這一般每一個經典都會這麼去判別,這是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叫彌天高判,叫做道安法師,道安法師進行的判別,後來所有的講經,法師們都依著他的這個判別對每一部經典發現,都是如此的、都是同一個規格。
那麼咱們今天開始講的第一段就叫做證信序,我們先來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這是這部經典的證信序。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如是我聞,大家讀經典,總是繞不過去,一開始為什麼在每部經典呢,這就得益於什麼呢?多聞第一的阿難,他的功德。如果稍微有一些了解大家都知道,佛在雙樹林中涅槃的時候,當時就有人讓阿難就是問你不要在這兒哭了,阿難不是哭嘛,說你別在這兒哭了,你趕緊問佛有什麼重要的事,說了四件事,其中最後一處就是說以後這經典從什麼開始說起?因為佛在的時候隨時隨地就是一場法會、就是一部經典;那麼佛滅度以後怎麼辦?開始講經的時候怎麼從哪兒說起呢?佛就讓他說了說,每一部經典在開始都要安立什麼呢?如是我聞,當然當時這個也是從阿難的口氣出發而安立的,但是為什麼說每一部經典呢?
當時這個阿難跟佛很像,還有這麼一個緣起,很像的時候就是害怕阿難不是在結集經典的時候,要由他來登座說法,就害怕他登座說法,他跟佛是堂兄弟,所以就是長得極其地像,害怕大家以為說佛還沒有涅槃、還沒有滅度,說佛又活了、在這又重新說法了,有這麼一個緣由。再一個阿難很年輕,這個僧團裡面也是極其講究資歷的,所以像當時迦葉尊者已經出家的時候就年歲很大了,就一百多了,阿難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年他才出生的,所以你看我們現在在大雄寶殿兩邊,一個迦葉、一個阿難,阿難就是非常年輕俊朗;這個迦葉就是老態龍鐘、皮皺皺的那位。所以說當時從這個資歷上來講,害怕大家對他沒有信心,所以出自這一點考慮也讓他在每一部經典上推功到佛那兒,說這不是我說的,是我當時聽佛說的,故加了一句如是我聞,大概這麼幾個因緣。那麼後來在我們通過對每一部經典的領解的時候,就對如是我聞有了特別的這種內涵,有些特別地發揮了,你比如說大家講什麼叫做如是?如是就是指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教主,他就是這樣親口說的,如、是,就是這個樣子,我聞就是指的阿難,當然我們所有包括今天在場所有的根機、所有能聽到這部經典、跟這部寶典有緣、入了耳根的都叫做我聞。
所以就是所對的根機,也就是當下在場的所有聽法者,步調是一致的,跟阿難的我聞一樣在我聞,稱之為如是我聞。就著這部經典來講我們這樣理解,大家要做一個這樣的理解,是什麼呢?就是一個說這部經典講的道理,像十六種觀法、淨業三福、三輩九品、心作心是,所有的這些道理決定是真實不虛,不但是釋迦牟尼佛這麼講,每一尊佛來了還必須這麼講,還是這個理,任何人修還要依著這個理,這個理永遠不更改、如如不動、真實不虛就叫做如是,這叫做如。那麼我們每個人聽完了以後,依著這個理在事上去這麼做,佛讓怎麼觀就怎麼觀、佛讓怎麼念就怎麼念、佛讓怎麼想就怎麼想,依著這個事,絕定能夠修成正業,淨業能夠成就,臨終任運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也是絕定真實不虛,所以叫做是,依照這個理這麼去修這個事,如是。
這個事、這個理是我親耳從佛的金口所聞,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叫做如是我聞,這樣的一個,也就是說這部《觀無量壽經》當時的情景,在王宮裡邊是這麼講的如是法、在靈鷲山裡邊也是這麼說的,還和現在一樣,包括我們現在所有大家都在現前現場,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在什麼呢?受用這個如是我聞,這是一種功德。如果沒有這個因緣,那麼他就不知道如是這個理,也沒有我聞這個緣,所以說從這點來講的話,確實能夠聽聞佛的教法,特別是這部《觀無量壽經》,都是有莫大的因緣,才能夠今天說一句如是我聞,這個叫做信成就,就是阿難說我是這麼聽的,大家都相信了。
第二個叫做時成就,為什麼呢?一時因為沒有記載,大家知道你說我們現在如果說對於時間的感受,說肯定是有一個公元多少多少年,今天是農曆的幾月幾日、陽曆的幾月幾日,那如果說從時間的角度在佛教來講的話,時間本身就是一個什麼呢?幻相,你看為什麼地球上時區都不一樣?東京、巴黎、紐約的時間都不一樣,那到底依著誰呢?西天和東土的時間也不一樣。而且如果定性地總說是某年某月某時的話,那麼就等於說本來是無相法中,你又給他立了一個相,對吧?本來是無我法中你又給他立了一個我,所以你看這裡雖然講我聞,他是有因緣是三種我:第一個就是凡夫的心來講都有我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凡夫心中說有我;第二個是雖然已經我見的這個煩惱破除了,但是我慢的煩惱還在。
大家肯定見過有一些修行人,他很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現得比較平淡,但是他肯定有一個執著特別放不下,怎麼也好像在這方面表現得特別強烈,這個慢心也是其中的一個大特點,我慢放不下的時候,說我慢心中有我;還有一種情形是什麼呢?就是說已經徹證無我了,從根本上來講他已經沒有我的煩惱,但是因為在我們這個人人都有我的世間,他必須依照著這個世間的情形,來方便善巧地演說這個教法,所以這個就叫做隨順世間,順情而說,依照著大家所有的凡情,所以做這個我,其實本身已經證到無我了,那麼這裡講的如是我聞阿難,就是隨順世間,假說有我。但是隨順假說有我,他並沒有隨順世間的這個幻相,時間記載。
所以所有的時間都用了一時,一時這個詞用得很妙,我們大家你看想想,一時就是說你說它是哪一時?它沒有個定性時;那麼你說它哪一時不在一時呢?全都在一時裡邊,任何時候都可以稱之為一時。當爾之時,就是說標指這部說經的時候,因緣碰撞,情節發生了、有人祈請了,佛正當說的時候,就是叫一時。如果說從這部經典而言的話,那麼就是說正當這個阿闍世王要造五逆重罪的時候,一時;這個韋提希夫人對娑婆世界生了極大的厭離苦惱的時候,就一時;正好這個頻婆娑羅王在王宮裡邊被囚禁,遙禮世尊,這個時候;佛從靈鷲山隱,從王宮出講說了這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個時候。所以就是說機感相應、因緣巧合,就要說這個淨土法門之時,所以這裡稱之為一時,當爾之時。當然了,更進一步,如果我們要做一個發揮理解的話,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此土的眾生應當聞說淨土法門,知道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的這回事之時,包括咱們今天此時此刻宣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時,都在一時之內,離不開這個一時,就啟動了這個聽聞淨土法的時候了,機感相應,到了此時了。
另外這個一時還有一個從修法上來講叫隨時,怎麼理解這個隨時呢?就是我們聽到了這個法以後,念念不忘西方極樂世界,念念真信切願往生極樂淨土,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全情提起來,沒有一念捨離時、背棄時,就是一時,修法之時。所以你看我們祖師們常講到說,這個佛經一句有無量義,你的教理行證、你的信解行證、教理行果都從這裡邊能夠挖掘出來,怎麼樣教你、怎麼樣理解、怎麼樣發揮、怎麼樣去相應,每一句話都有深義,這叫做一時。所以總而言之,就看我們怎麼樣來受用,那麼從這部經典的這個具體情形來講,就是說剛才我們講到的這個王宮裡的這件宮廷政變要發生了,就在這個時候。
當然,所以說下面就是有講到說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句話,佛我們已經在經題裡面給大家講過了,但是落了一塊、落了一個佛還有一個異名大家知道叫什麼嗎?佛,除了如來、應供、正遍知,還有一個可能你們以後在讀經典的時候也會遇到了,就是他的異名也是在講佛,叫做薄伽梵,聽過嗎?薄就是那個薄厚的薄、伽就是那個《瑜伽師地論》,我們念瑜伽;梵就是梵文,梵語的梵,這個薄伽梵也是佛的異名,他有自在、吉祥、尊貴的意思,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在這裡講到的佛在,什麼叫做在呢?暫停叫做在,久停叫做住,這也是有區別的,就是你暫時地在這裡、臨時在這待一會兒這叫做在;你這個今天把心一橫,就卯足了勁兒就在這兒待著了,這叫做住了。
所以說在教典裡面講到住的時候也有一些說法,比如說天住、梵住,梵就是梵語的梵、梵音的梵,還有聖住,但是最究竟的叫做佛住,所謂住我們就不難理解,這個住是什麼意思?剛才講到了說久停,其實就是你全身心地安在這裡,就叫做住。所以你看這個天住就是指的六欲天,你行佈施、修了福了,住在這個佈施福裡,福氣,修的福德裡面,那你就能安住在六欲天,天住。那麼如果你行色界以上,像初禪、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修這個世間禪定就叫做梵住了,修梵行,清淨;聖住就等於菩薩這些水平了,就是住在大禪定、大三昧之中;唯有佛住,住在哪裡呢?就住在首楞嚴大定中,大家聽不懂了不要緊,大概意思是什麼呢?佛就是究竟圓滿,一切住他都能如如不動,就叫佛住。
為什麼要講這個要鋪墊一下呢?這裡講的佛在王舍城和耆闍崛山中,他叫做在,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一期釋迦牟尼佛活了八十歲,對吧,從他出生到涅槃,中間成道、講法、轉法輪、度眾生,都是一場什麼?是什麼?示現,明白嗎,那麼就非他的久住之處,久住在哪裡呢?就住在他的真如實相,常寂光土中,佛真正所住大禪定在那個境界中顯現、在那個時空法界內表達。
那麼他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一期的生命、八相成道,這是一種示現,就跟說進入一個角色演一下而已,馬上涅槃的時候又抽身出來。上次不是給大家講本覺、始覺、究竟覺嘛,還記得嗎?還不知道能記得多少?所以這裡講到的住,究竟圓滿住他是住在佛的境界,常寂光土中,這裡講到的佛在王舍城就是他這一期的示現,王舍城是他講法的一個中心、根據地,耆闍崛山也就是靈鷲山也是另外一個根據地,有時候會在這裡講法度眾生,是示現的化身,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所以叫做佛在,而沒有用佛住,明白了?是這麼一個意思,就是在這一期的這個示現中做這樣的一次示現。
所以說從這幾點,你看我們一直現在在講證信序,從標說這個信心來講,首先你看說如是之法、如是我聞,絕定生信,為什麼?這是佛親口涅槃的時候給留下的話要印證,每次都是如是我聞,真實不虛的,如是。其次我聞就是阿難這個人我們也可靠,也能讓大家起信,聞的人相信,阿難有八種不可思議功德,你們知道嗎?在經典裡面講到阿難,阿難這個人非常不可思議,為什麼呢?他首先他當時做佛的弟子的時候不受別請,就是別人要繞開佛或者僧團大眾單獨去請他去應供什麼,他不去的,就去了一次就吃虧了,就在《楞嚴經》裡邊。其次他不受故衣,就是這個人比較特立獨行,所有的佛的弟子,只要佛穿下來的衣服、換下來洗完了以後,或者佛褪下來了大家都去搶,一人撿一塊留在身上當這個加持品,就像我們現在有時候去了菩提迦耶或者是大昭寺給釋迦太子披的這個衣,完了以後大家趕緊剪下片來請回家裡就非常高興,他不執著這個,所有的人佛的故衣去請,他不受,他也不去請,不是輕慢,他就不執著這個。
而且什麼呢?見不非時,他見佛的時候不會沒完沒了的,你看這阿難真是個好弟子,他不是隨時,為什麼?雖然他是佛的侍者,但是只有該請法的時候、該聽法的時候、該代眾生去發問的時候,他才到佛那去見佛,平常他不去打擾佛,沒事就不去。你看,所以這就是非見時不往見,這個不可思議,真的是。再一個他見女人不生欲心,當時所有的女眾去聽佛講法,而且隨著跟著佛有的是顯神通,上到天界,下到龍宮,那龍女、天界的天女比咱們這兒的女眾要漂亮得多,他不動心,你看這是阿難,那個阿難陀,難陀嘛,難陀就是佛的弟弟他見了就動心了,本來貪戀他的妻子捨不下,結果佛帶著他天界去看了一下天女,馬上就說他的妻子丑得就跟猴子一樣,馬上就變心了。
所以這阿難見女人不生欲;而且是法不再問,這個法聽過以後再不要重複講了,一次就足了,絕不會再說,就是問佛說您上次講那個,他不用問,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八種功德,這是阿難所具的八不思議,想了解的以後下去了解一下。所以說從這一點來講,如是讓我們生信,我聞同時讓我們生信,為什麼?阿難也是靠得上的,在祖師們講到說阿難去講佛的這個法的時候,怎麼去比喻呢?叫分瓶瀉水,就是說佛的法就等於瓶子裡面裝的滿滿的一瓶水,阿難是個空瓶子,就像那個賣油翁一樣,就這麼空中倒過來一點都沒有灑到外面,所以阿難也是足以生信的,叫做我聞可信。其次一時可信,有時節因緣、有一個時間點講這個法。再次佛在可信。
你看,這裡是從誰處得聞的呢?是佛在王舍城講的,也不是菩薩講的、也不是二乘講的、也不是外道講的,就是佛在這裡講的。而且佛講的大家要知道,佛在佛住,是佛住在什麼了?真如實相,以他的佛心佛眼親見到東方西方兩個世界,然後又示現在王舍城,就等於說我們看得見的真實狀態,他在那怎麼樣?照著說,住在真實狀態裡面、住在那兒,住真實狀態,又在示現的狀態下給示現的眾生講,這個能聽明白吧?
就等於我們說考試一樣的,他是他的那張卷子上面,答案都在上面寫著,他照著說就行了、永遠錯不了,所以說佛在王舍城,光這個佛在就代表佛住,住在真如實相,一真法界裡面給我們在幻相中的眾生,依照幻相的模式給我們講真實之法。所以這叫做佛在是說聞處可信,你整個這一系列都是讓我們生信的,大家不要懷疑,所以叫做證信序,證明他這個真實不虛的,這裡是這樣來理解。
下面我們再講這個王舍城,王舍城這個地方就是具體的,你看每次經典就像一篇記敘文一樣,有主人、有說法的、有聽法的,有時間、有地點,王舍城就是地點之一,有去過印度的嗎?有去過的嗎?去過印度,有去過王舍城的嗎?這個地方是摩揭陀國的首都,非常有名,當時在印度的是十六大國之一,在這個恆河的中游,王舍城出去不遠的地方就是靈鷲山,去過印度的應該都,他們都會安排你去靈鷲山肯定要去的。那麼佛成道的那個地方叫菩提迦耶,就在王舍城的西南方,最有名的竹林精舍就在王舍城內,靈鷲山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在王舍城內,這個地方確實,我們記得那會去印度參聖的時候,今天說要去王舍城了,我們那會兒還比較生,都不知道說竹林精舍就在王舍城,你說有時候最熟悉的事件反而最陌生。後來去到那個地方真的是,要進那個城要過一個山,就像一個天然的一個關口一樣,一般人是進不去,我記得開車進的時候還很蜿蜒,繞的那個山就天然形成了一個山門一樣,進去以後才說我們馬上要到王舍城了。
古代是十六國之一,為什麼叫做王捨呢?就是說有幾宗緣起,第一個緣起這個城池裡面在古時候,古時候這個城裡邊的百姓他造房子,造房子怎麼回事呢?城裡的百姓造房子,只要造好了馬上天上就打雷就著火,就被天火就燒了,但是這個城裡邊的國王大臣們的房子造起來天火不燒,只要平底子(一般)老百姓造的都被燒掉,沒辦法這些老百姓就寫了一封奏摺,共奏於王說,我們造的房子頻頻被這個天火所燒了怎麼辦?請陛下給定奪,後來這個王就頒了一道聖旨,說什麼呢?告訴上奏的人,說從今以後你們再造房子的時候就說一句、發個願,願什麼呢?就是我這房子是給王造的,是給王公大臣們造的、不是給我造的,就這麼觀想,你看這古人這就叫託福啊,他的福報不夠了,建起來房子就被雷擊的火燒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從此以後所有的人造房子的時候,就說我這房子是給皇家王公們造的,果不其然,就燒不掉了、就不燒了,就這麼一個地方就叫王捨。另外還有一個因緣是什麼呢?就是在天竺國裡邊有一個叫做羅閱祇伽羅,這麼一個國家,這個國家裡面當時摩揭陀國王有夫人生了一個太子,但是是個怪胎,他一個頭上長了兩張臉、四個臂,四個胳膊,所有的這些相師都說這是不祥之兆,這個國王也就生了大恐懼心,就把這孩子給,把他頭跟身子給撕裂了就扔了,扔在野外就不要了,說這生了一個魔頭。那麼在這個時候有一個羅剎女,大家聽過羅剎嗎?你們聽過羅剎不是說羅剎鬼子母、曠野鬼神眾,就是說在女鬼裡面生得比較漂亮的,有一種羅剎專門吃嬰兒,後來還是釋迦牟尼佛度化才把她給度化過來,有時候我們到廟裡邊,中間供著佛兩邊供著二十四諸天,其中就有一個是羅剎,手裡可能托著一個小孩或者抱著,你們以後觀察一下,那就是指的這個羅剎女。
這個羅剎女叫做闍羅的,就把這個小孩給揀回來,又把他的身體跟頭給合在一塊,合在一塊用自己的乳汁把他餵養大了,餵養大以後他就有大福報、大力量,就把這個國家給統一成了,最後他自己建立這個都城就叫做王舍城,這也是印度當時的一個緣起,王舍城,就是他爹把他捨了扔在野外,就就著這件事說了這麼一個地點。那麼還有一個緣起,一共有三個緣起,另外一個緣起就是講到說有一個國王他厭世,就學習修仙人去了、修仙道,修仙道的時候,他出了一個大錯誤是什麼呢?他認為殺生祭天,殺生祭天吃肉可以得福報,那麼這個國王他就因為推廣這麼一個祭天的政策,就墮到地獄裡面了,結果他的兒子後來也當了王了以後,念叨說他爸爸已經深深墮到地獄了,當時有這種神通的人給他說嘛。
所以他自己也想出家修行,又害怕墮地獄,在這種情況下想治理天下又害怕犯過失,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就是空中有一個聲音就給他說,說你出去走,走一圈兒到一個地方你覺得可以了那就住下來,感覺好了,那他就出去遊巡去了,遊巡去的時候突然過來一隻鹿,金色的鹿跑得非常快,就把他帶到一個地方就是這個王舍城,當時水草特別肥美,還有溫泉、沐浴等等這些,還有天人奏天樂,乾達婆,就是天上的樂神就常住在這個地方,那麼他就祈請說自己要在這兒建立城池,所以以此因緣後來叫做王舍城。就是幾種因緣往一塊湊,當然我們現在理解的話,我們也不是說,那這到底依哪一種呢?在世界的成住壞空中,印度的國度也很多,像祗樹給孤獨園、還有舍衛國,有時候叫舍衛城,有時候叫舍衛國,也是有時候叫國家的名字,有時候叫城池的名字,不一樣的,大概這幾處這麼一個地方。
為什麼要講這個呢?就是竹林精舍就在其中,這個王舍城還有一點特色他沒有死刑,這個國家在這個城裡面誰犯了死罪,不會把他給殺了,而是把這個人送到雪山的樹林裡面、送至寒林裡面就讓他自取滅亡去吧,不會殺他,這叫做王舍城,這是第一個地點。因為這個序分裡邊,地點人物關係比較錯綜複雜,可能今天我們主要要給它理順一下。耆闍崛山中,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這個地方確實是不可思議,好多大乘的法寶都是在靈鷲山宣說的,你看智者大師當時讀《法華經》,入到法華三昧的時候,還看見他當時跟他師父一塊在靈山,就是在靈鷲山聽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那個法會還沒有散掉,跟慧思大師。
那麼還記得禪宗吧?禪宗怎麼緣起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就在靈鷲山上拈花微笑,迦葉尊者領會了也笑了一下,當時就叫正法眼藏,禪宗一脈相傳,也是從靈山傳承過來的,發源地。所以這個可以說靈鷲山現在也是全球的金剛聖地了、金剛道場。那麼這裡的這兩個地方正是指的如來的游化之處,為什麼呢,你看王舍城游化城裡邊是為了度化什麼啊?度化在家人;這個靈鷲山,老在靈鷲山講法是為了度化什麼呢?出家人,如果你們有時間去印度的話一定會去靈鷲山,上了靈鷲山這個坡比較緩,慢慢上去以後就有一個說法台,這個地方就長得特別像一個禿鷲,為什麼叫靈鷲呢?就是因為這個山形就像一個禿鷲。另外這個山的南邊有一個地方叫尸陀林,有去過藏地的,藏地把人死了以後天葬的地方也叫做尸陀林,這從印度就緣過來的,尸陀林那個地方是好多禿鷲把尸體吃完以後就上到這個山裡面去休息,所以這個地方叫靈鷲山;再就是它長得就像一個靈鷲。還有一點,這個因緣果報不可思議,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這兒講法?他過去曾經有一世就是一頭禿鷲,釋迦牟尼佛,就是一頭禿鷲,他有一個特別孝順,就在這個山裡面孝養他的父母,就在這個靈鷲山裡。
所以你看等他成佛了以後回過頭來,說法的金剛道場還在這個山上、這個地方,所以種種因緣這裡就叫做鷲山。我不知道你們有去過普陀山的吧?普陀山有去過嗎?普陀山的普濟寺最後面的一個樓,可能你們去過也不太關注叫做靈鷲樓,如果你們從普陀山的後門走進來,那個地方有幾個字叫做靈鷲聖境,我那會兒剛出家的時候天天沒事就在後邊轉悠,有一塊石頭奇異極了,就看上去就跟一隻老鷹蹲在那一模一樣,那個地建了一棟樓就是上客堂嘛,也叫做靈鷲樓,以後有機會你們去,就在普陀山的首剎普濟寺一直往裡走,上到後門那兒回過頭來一看,一棵樹把它遮住,就是一塊石頭,就像一隻鷹蹲在那裡邊,特別像,那個地方就叫靈鷲。
那麼這裡講到的這個靈鷲耆闍崛山,這裡有五個峰,因為它有五個像一個蓮花一樣,五個最高的峰,東邊的叫做象頭、南邊的叫馬頭、西邊叫羊頭、北邊的叫獅子頭,只有中間的這個像鷲頭,所以叫中間你看叫耆闍崛,就是指的有一個台,這個說法台釋迦牟尼佛當時就在那講法,下面還有一些天然的洞,還有阿難、迦葉、目犍連據說都是佛的弟子們,聽完法了就在那打坐禪修的地方,據說是他們的閉關洞,有的人也說是後來朝聖的多了以後,他們就旅遊為了說了就把它給安立上去的,這也不知道,反正說法台旁邊就有這麼一些洞,這是耆闍崛山。這是地方,下面講的: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就是指的聽法在現場的聽法眾,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那麼我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叫做比丘,真正意義上如果我們到廟裡面剃度了以後沒有受戒,出家人的具足戒沒有受,就不能叫做比丘,只能叫做沙彌,唯有受了二百五十條出家人受的戒,大戒受了以後才能叫做比丘,就具足了乞士,乞士就是托缽乞食;怖魔,一旦受戒成功魔就生了恐怖心了;第三個叫破惡,破這個煩惱惡,具足了這三種功德才叫做比丘,由於比丘出家才能夠完全放下,修出世間法,最後得阿羅漢果,所以所有的阿羅漢都是以出家的身份修成的。
你要證阿羅漢果一定以出家的身份修成,這裡講到的說阿羅漢也有叫應供嘛,如果你乞士是因地,修成就了轉成果位了,就叫做應供,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阿羅漢;那麼你怖魔成功了,就成了殺賊了,殺煩惱賊,阿羅漢的第二個意思;如果你破惡成功了,就叫做無生了,不再受三界的輪迴,從娘肚子裡面生出來,不去了,所以叫做無生。統共從因到果這個就是比丘的意思,也就是佛披剃出家常隨眾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怎麼來的呢?當時在《賢愚經》裡面講到迦葉,迦葉一共有三兄弟,大迦葉就是優樓頻螺迦葉,這個呢他有五百個弟子都是修的外道法;還有一個叫做伽耶迦叶和那提迦葉的每個人有二百五十個弟子,這一千個人後來受佛所度,從外道轉向跟佛學佛法。也都後來皈順了佛了,就是他們這些人和他們的弟子湊在一起剛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佛走到哪兒跟到哪裡,所以你看每部經典講他們是一定在場的,而且首當其衝就是大比丘眾,僧人嘛。我們可能講到僧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叫做和合眾,修這個六和敬,僧人也有一些差別,這祖師們講到有的僧人叫做有羞僧,羞恥的羞,有羞僧,不是修行的修,有羞僧是什麼呢?就是把僧人的本分、體面能夠顧得到,持戒沒有毀犯的就叫做有羞僧,有羞恥之心,我應該持二百五十條戒律;還有無羞僧就是說不持戒的,辨不了好惡,雖然穿著這身衣服,身雖出家了心沒有出家,還毀犯戒律不好好修行的,這叫做無羞僧、無羞恥的意思。
還有一些叫做無知僧,就是很可能他也沒有刻意地,但是他的身業還可以,能守得住,也沒有毀犯戒律,但是他不辨輕重,在教法上如果別人兩個人爭論起來了,來找他辨別一下,他裁決不了,不知道誰的對誰的錯、他搞不清楚,所以這些叫無知僧,就漠然無言,不管三七二十一,說我不懂我不懂,你們別來找我。最上的叫做真實僧,就是證了阿羅漢果的無學道人,這裡講到的與大比丘眾就是指的這些真實僧,所以說這裡講到的千二百五十人聚,這是講的聲聞眾。
其次講到菩薩眾,就是以文殊師利而為上首的三萬二千菩薩,當然說到菩薩我們大家都知道,可能你們在座的有受過菩薩戒的嗎?受了菩薩戒雖然還沒有一點點道行,還是個凡夫心,但是主要你受了菩薩戒,生死雖然是色身也叫做菩薩行者,這叫做凡夫菩薩。聖者菩薩就是修六度萬行,已經得了道,開始破無明、證法身的,向佛果邁進的,越來越近的這些大菩薩們,這就叫做聖菩薩。這才叫做覺有情,有時候又把菩薩叫做大道心眾生,有時候又叫做法師,真正菩薩才能稱之為法師。為什麼你看我們說大乘小乘分開呢?就是這裡講到的關於大菩薩,發心大、願力大,證的果位大、修的法門大、用的時間大,你想證一個阿羅漢果的話最快的三生就可以、三輩子就可以證到;最慢的八十劫還是六十劫。
但是菩薩修這個佛(果),他要成就的是大果、是佛果,就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福報,種佛的三十二相好都得用一百劫的時間,也就是成佛的零頭都要比修阿羅漢的時間要久,所以你看法門都不一樣,這叫做法門大。這個時間大,法門的話我們都知道修六度,在修佈施的話,菩薩主要是以什麼呢?以無畏施和三輪體空的佈施,主要是修這樣的,在佈施裡邊。比如說在修忍辱的話,他是修無生法忍,不是我們簡單地好像說你罵我兩句,我心裡不願意還在那憋屈著,他是觀一切法都是假的,安住在這裡面根本就不動,在這個層面來忍辱;在修精進的話,他不是說天天好像在這兒我們說,磕頭了今天要拜多少拜、讀經要讀多少部,他精進的是什麼呢?叫做求化精進,我們現在的精進頂多像一個斷精進、修精進,斷就是斷除煩惱、修就是修學一個法門。
比如說念佛、磕頭,他的這個是求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這個道路上念念不捨、念念精進,下化眾生可以精進到什麼程度呢?就追著一個眾生,他在六道裡面輪迴到哪兒他跟著去哪兒,隨行六道生生世世不捨,就這麼地去修,這才叫菩薩精進。他的禪定也不是說天天守在那兒打坐就不動,他是可以在吃喝拉撒中念念都不動,禪定。那麼般若波羅蜜的話就是說他的智慧,開始破無明、很圓滿,這就是菩薩,還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攝像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等等這些總歸都在六度裡邊,能夠這樣去修法的才能稱之為菩薩。當然,菩薩與阿羅漢和凡夫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菩薩是以利他為最上,就是只為別人不考慮自己,那大家想想佛是以什麼為最上呢?佛是以什麼為最上?佛是以他和自己完全平等,沒有自他,這叫無緣同體,明白嗎?菩薩的話還有一個眾生可度,佛可求,在這方面他比佛還要差了一截,佛是完全沒有分別,沒有求、沒有度,而不斷地度,圓滿地度,一個眾生都不捨地度,所以菩薩跟佛還是差在這裡。這樣的菩薩一共有三萬二千個眾都在其中,這裡講的菩薩。
可是大家又看到了,這裡講到的文殊師利法王子,你看又說到文殊菩薩,每一場法會,特別是淨土法門,最主要的當機者,在菩薩眾裡面逃不開文殊菩薩,你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都是在這,為什麼?他是將來要紹隆佛種,佛叫做法王麼,法王就是於法自在的意思,那麼菩薩他稱為法王子就是將來要紹隆佛,就是佛的這個產業、這個道業由他來繼承、來弘揚,唯有文殊菩薩能夠做得到,為什麼?他在菩薩弟子裡面稱為智慧第一,所以文殊菩薩這裡我們翻譯成,有時候叫做妙德、妙吉祥、妙吉,五台山不是去接虛雲老和尚,一千里外接的時候說你叫什麼?說他叫文吉,就是文殊菩薩化現的。
這個文殊菩薩他當時也是舍衛國,不是王舍城,在舍衛國,舍衛國在北、王舍城在南,南北兩大弘法中心,兩個國度。那麼他是舍衛國裡邊有一個婆羅門長者叫梵德長者的兒子,他出生的時候也有很多瑞相,在《華嚴經》裡面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做為毗盧遮那法身佛的上首菩薩,所以有時候我們又叫華嚴三聖,如果你們有去過靈隱寺的話,到靈隱寺最高的那個殿,裡面有三尊特別大的佛像,那就是華嚴三聖。那麼在密教裡面有時候也把他叫做吉祥金剛、辨法金剛、大慧金剛都是指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過去的七佛之師,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法華經》的序品裡面就講到,說在過去世日月燈明佛還沒有出家時他有八個兒子,日月燈明佛沒出家時有八個兒子,他們都聽到,後來出家了。
這八個兒子聽到父親出家成道以後,他們也都不要皇位了,也都隨著出家了,那麼當時有一個菩薩叫做妙光菩薩,這個妙光菩薩就是佛給這個妙光菩薩講了《妙法蓮華經》,那麼後來日月燈明佛滅度了以後,就由妙光菩薩為老師,給這八個王子就給他們次第教他們《妙法蓮華經》,這八個王子也次第由於跟著妙光法師學佛,學經次第成佛了,其中最後的佛就是什麼呢?就是燃燈佛,大家聽過吧?燃燈佛就是給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位佛,燃燈佛又叫定光佛,那麼這個妙光菩薩就是後來的文殊菩薩,這在經典裡面有記載。這個文殊菩薩過去早已經成佛了,叫做龍種上尊如來,龍王的龍、種是種子的種,龍種上,上下的上、尊貴的尊,龍種上尊如來,八十八佛裡面他就是普明佛,八十八佛你們總讀過吧?現在在他的世界裡面叫做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叫做普見佛,你看他為什麼文殊菩薩還在我們這個世界當文殊菩薩法王子,他又能去那些世界去,八相示現成佛,這是為什麼呢?
這些示現,我們剛才講的都稱之為什麼呢?在,他真正的住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一樣,因為已經是普明佛了嘛、摩尼寶積佛了嘛,他住常住在佛的常寂光土,這就是佛的功德,可以他方世界示現,有的時候做佛,該演主角了就演主角,有的時候做菩薩,該做配角了就當配角,所以這就叫做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期也是在,是這麼個意思。在佛典裡面《觀佛三昧經》裡面講到文殊菩薩的本生故事的時候講到這麼一則,就是說文殊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說什麼呢?說當知我過去無量劫的時候為凡夫,做凡夫的時候,做凡夫的時候怎麼樣呢?當時有一個佛叫做寶威德上王如來,彼佛出世的時候,就是跟你釋迦牟尼佛現在一樣,身體也是一丈六的金色、說的也是三乘法,都跟釋迦文佛是一樣的、度化眾生。
那麼當時有一個長者叫做一切施,這個長者,他的兒子叫做戒護,就是爹叫做一切施、兒子叫做戒護,印度人的這名字都怪,那麼這個兒子在母胎的時候由於他的媽媽信佛,就去在佛前皈依、受了三皈依,這個戒護生下來八歲的時候,他的父母親就把寶威德上王如來請到家中供養,結果這個小孩一看見佛趕緊見了佛就給他磕頭,頂禮,而且敬佛的心非常重,就看著佛就目不暫捨,其他的都不看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見佛就除了他的百萬億那由他的生死之罪,叫做戒護的這個小孩。從此以後,他就生生世世常生在淨土,常能遇到上百億的那由他恆河諸佛;而且諸佛都以相好光明來度脫眾生,他遇的佛都是以相好光明來度眾生的,就是說的這個戒護。後來諸佛現前給他說法就證得首楞嚴三昧,你看《楞嚴經》裡面文殊菩薩也是帶著楞嚴咒去救的阿難。
那麼這個童子為什麼生生世世有這樣的出身?就由於他在那一世受了三皈,還是在娘肚子裡面,一見了佛禮,然後不斷地觀佛,心裡沒有厭惡、疲厭之心,就由於這個功德才值無數佛,所以這個世尊就讚歎文殊,說善哉善哉,你看這個人過去由於在娘肚子裡面這麼一個緣起,出來受了皈依,見到佛瞻禮、禮拜以後就生生世世能夠得這樣的功德,那麼何況我將來的弟子怎麼樣呢?能夠見佛者、勤念佛者、勤觀佛者,這是釋迦牟尼佛當時發的感慨,你看我們在講《觀無量壽佛經》,咱們都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弟子,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
後來佛就告訴阿難,說當時就指到戒護的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文殊菩薩,生生世世常生佛前,所以釋迦牟尼佛當時就印證了說,如果有人能念佛、禮佛、觀佛的話,他的功德將來與文殊菩薩等無有異,就是跟文殊菩薩一樣的;捨身他世的話,就是文殊菩薩生生世世做他的和尚,也就是會來追著他、教授他,這就是觀佛的功德。在《觀佛三昧經》菩薩本行品中講到文殊菩薩過去跟念佛法門的因緣,是這麼一回事。這是講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概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就叫做證信序了,這段話。
那麼下面開始我們就要講發起序了,大家來看經文,這一段就比較長,我先來讀一遍,你看,爾時,王捨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這是這部經典的發起序。
大家來看,淨土法門,我們都知道他的發願的願力這個核心是什麼呢?就是要厭離娑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厭離娑婆,那麼厭離這個五濁惡世,這部經典很巧妙的脗合是什麼呢?一開始就是由一場宮廷政變上演了一個人間悲劇,非常貼切生活,我不知道你們讀過《無量壽經》裡邊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呢?臣欺其君、子欺其父,講到我們這個世間五惡、五痛、五燒,就是特別陋劣的時候就講到這麼一句話。恰好《觀經》裡面為什麼要說呢?就是因為兒子把爹給囚禁起來了,所以說這個緣起很妙,你看,一切世間的事,以國王家的事作為代表,對吧?那麼一切世間的惡事,以親生兒子悖逆親生父親作為代表,還有比這惡的事嗎?比這讓人受不了的嗎?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充分揭示了我們這個娑婆世間,這個堪忍國土的陋劣、不自在,這種惡情狀,這樣的一種情況、這麼一件事都可以窺到這個世界的全貌啊,大家想想,兒子把爹想要給殺了,那在他方國土裡面想都不會想的事兒,就因為娑婆世界就有,我們現在也有,兒女殺父母、父母殺兒女的都有。我告訴諸位現在還好,在什麼?少數,明白吧?慢慢隨著這個世界的陋劣發展,很可能將來就很普及了,最後不這樣才怪了,人壽十歲的時候,人見了人就想殺了,大家想想,所以你不求往生,你還等著在這幹什麼呢?
所以首先我們來看,因為這裡面人物關係、前生後世、前因後果很複雜,我們首先把這個來給理順一下,第一個人物我們看這個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翻譯為影勝或者影堅,影就是影像的影、電影的影、殊勝的勝、堅固的堅,有時候叫影勝、有時候叫影堅,為什麼?他的容貌非常端正,他是摩揭陀國也就是王舍城這個國家的國王,是這個王朝裡面的第五代國王,頻婆娑羅王,他的父王叫做大蓮花王,大蓮花,就是咱們這兒的蓮花,他父王生他的時候很巧,剛好跟悉達多太子同一天降生,這個頻婆娑羅王,而且有意思的是,當時釋迦牟尼佛不是降生有好多瑞相嘛,對吧,這個瑞相波及到頻婆娑羅王降生的時候,他的宮裡邊也有,所以這個蓮花王就以為說他的兒子是個聖人、是個有福德的人降生感的這個瑞相,當時就很高興,就給他的兒子起名叫做影勝。
當時還有三位國王也是宿世比較有德行,都生了太子了,都在同一天生的,所以他們都認為說自己的兒子降生的時候說,這個瑞相是他自己兒子感的,所以還有其他的國家有這樣的叫做出光,就是釋迦牟尼佛不是放光現瑞嘛,他的兒子就叫出光;另外一個國家生的太子叫做日出,就好像太陽出來了一樣,光明放開了,其實這都是什麼呢?沾了釋迦牟尼佛的光了,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這位國王十五歲登基,在位一共五十二年,活了六十二歲,這個頻婆娑羅王,這是老國王。下邊你看,爾時王捨大城,講到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有一太子名阿闍世,就是他的兒子,我們常講到一句說冤家成夫妻怎麼樣?欠債成父子,這個阿闍世跟他的頻婆娑羅就是典型的欠債成父子,阿闍世是印度話,翻譯成漢語叫做什麼?未生怨,還沒有生的時候其實就是怨家。
阿闍世王還有一個外號叫做折指太子,就是他的指頭有一塊給折斷了、沒有了,為什麼說未生怨呢?阿闍世王在韋提希夫人的肚子裡面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請相師來給他算,結果這個相師,古印度有好多奇人異士,他一看就明瞭了,他就給算了說,說這個緣起不好,說你這個兒子生出來一定會害你的,就是害這個父王的,肯定會害的,是你的怨家,所以就給起了這麼一個名字,緣起就不好,叫做未生怨,阿闍世。那麼他是怎麼來的呢?得從前一生說起,他的前一生說起,當時頻婆娑羅王沒有兒子,到處去求神拜佛,到處去求拜的時候求不得,就有一個相師就給他,到國王這給他講,說我觀到山裡邊有一個仙人、修道的仙人,這個仙人再過三年以後就要捨壽了,那麼他宿世跟你有緣,捨壽以後一定會到你們王宮裡邊來給你做兒子的,因為他有福報嘛,做太子。
這個王聽了以後就非常高興,說終於有兒子了,要不這麼大年齡了,國家都沒人繼承啊,就問這個相師說他什麼時候捨命呢?這個相師就說得三年以後命才終呢,他見到了就說三年我都這麼老了,現在的國家也沒人繼承了,就派了一個使者到山裡邊找這個仙人去了,說什麼呢?說我們國王已經知道了你下輩子要投生到王宮裡邊去做太子,現在就有一件事情說你還有三年才能捨呢,現在跟你商量一下你能不能早點兒去?就去找這個仙人。那麼這個仙人就說我還有三年才命終呢,你就讓我早點去這恐怕不行吧,我不去,這個使者回去宮裡邊就跟頻婆娑羅王奏了一本說他不來,那大家想想王嘛,王叫什麼?於人自在,法王於法自在、人王於人自在,天下所有的人都歸他管,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個頻婆娑羅王就火了,說我是一國之主想讓你來,你都不來,你敬酒不吃我要來罰酒了,就把這個使者又派了說,重去請,如果他再不來了把他給殺了。
你看就一念恶心就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去了,後來到了仙人這說明這個來意以後,這個仙人還是不樂意,這個王使就起了一個殺心就要把他殺了,後來這個仙人看到已經沒有回力了,就回去死的時候就發了個惡願也是,說你回去了告訴你們家國王,說我的命沒有終,他現在以他發的這個恶心和這個口告訴你下的命令,以他的心口遣人來殺我,那麼我如果假如下輩子投生給他做兒子的話,我也要用我的心和口下令來殺他。就帶著這一念,果不其然,說完了就受死了,死了以後即托到王宮裡面去受生,韋提希懷孕了。你看這個前生後世,韋提希懷孕了以後,當天日夜這個夫人就覺到有身孕了,這個國王大喜,就來喚那個相師來說,說這到底是兒子還是女兒?一看是兒子。
但是就這個相師告訴他,這個兒子出來未生怨,於國王有損。在這種情況下,國王聽了以後剛開始還不待見,說有什麼,縱然我欠了他點兒命債,生下來我的國土都是他的、還他,這不就了了嘛,沒什麼大礙。後來這個國王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就開始又喜又憂了,為什麼呢?他喜的是有了兒子,憂的是說於他有大損,後來他就越想越害怕,就跟韋提希兩個人商量怎麼樣呢?說這樣吧,咱們生的時候從高處,就是高百尺的樓上生下來,從天井中生下來,大家知道天井嗎?咱們這兒也算一個天井,就是中間是空的、四面是一層一層的,那麼他就從這個中間的天井生下來,把他下來就摔死算了、不要讓他接著,把他摔死算了。可是這個仙人他過去修行福報還在,摔不死,那麼高的地方摔下來就把一個小指給怎麼樣?折了,就長大了,沒有摔死,也把他養大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折了一個小指就號稱為折指太子,沒有斷命,這是講到了阿闍世,這是又一位,頻婆娑羅,阿闍世。
下面再給大家講一位人物叫做什麼?調達,這是第三位,要把關係要理清楚,要不待會你就不知道為什麼他要害他,他要害他,這個調達就是阿闍世的惡友,是另外一個名字,一說大家就知道,就是佛門裡面最有名的那個惡人、反面角色提婆達多,佛的生生世世的冤家。這個提婆達多他是生生就墮在,就是當生就墮在無間地獄裡面,現生,不是死後,為什麼?他五逆重罪他都有犯,為什麼這個提婆達多漢譯成漢語叫做天熱,天人的天、惱熱的熱,就是非常煩躁、熱的意思,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在他出生的時候,連天上的諸天人都感覺到煩惱、熱惱,為什麼?莫名的煩躁,知道他一定出世就會毀破三寶,他就帶著這麼個願力、念力來的,所以他出生的時候就叫天熱。
為什麼呢?也是很久以前就跟釋迦牟尼佛結下樑子了,在前生的有一世他是一個長者,年齡比較大、長得也老了,但是很有智慧,所以說當時他住的這個城裡面,有一個也是一個大富長者,有一個女兒很年輕,這個大富長者很執著人的才華,就看到這個長者有智慧,就把他的女兒許配給他了,本來就許配給他了。結果又從另外一個國度來了一位年輕的美少年,他就跟這個長者辯論這個法義,當時印度有好多外道或者韋陀典籍,韋陀典籍就是印度本地的這種有智慧的書,諸如中國的諸子百家之類的。一辯論就這個年輕的這個少年就把這個長者給辯倒了,結果這個馬上要成為岳父的這個大富長者也比較勢利,一看到說來的這個年輕的,長得也漂亮、比他還年輕,就把他女兒不給這個長者了,就嫁給這個年輕的少年了。
從此以後這長者看到就懷恨在心,說生生世世要發願找你的麻煩,這個長者就是提婆達多,這個少年就是釋迦牟尼佛,你看,就是那一世結下的梁子。所以生生世世就追隨著他,惱亂他,惱亂他又離不開,為什麼呢?還有一世兩個人做了一個什麼?共命之鳥,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佛有一生,就是我們在經典裡面,不是《彌陀經》裡面雪山裡面有一種共命之鳥是什麼呢?一個身子兩個頭,這樣的事其實就是說一個色身、兩個神識,畜生道,那一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和提婆達多是一個共命之鳥,兩個人用一個身子,就那麼關係緊密,所以生生世世成佛了他們倆還得在一塊碰見、分不開,你看,這就是前生後世的因緣。
那麼在這一世這個情節是怎麼演繹的呢?這個提婆達多他是阿難的親哥哥,大家知道阿難是佛的堂弟,那麼(提婆達多)也是佛的堂兄弟,他不是為了修行出家的,他是湊熱鬧出家的,就是當時看見兄弟也出家了我也出家了,就湊個熱鬧就把頭給剃了,不好好修。但是他出家以後發現了一個奧妙,什麼呢?他見到這佛還受到國王大臣的皈依供養,心裡就生了說這當和尚還不錯,有供養,而且什麼也不用幹,盤腿坐在那白活幾句就來了,這個時候你看一念偷心、雜心起來了,那這還好,他跟著就出家了,也現了一個出家相。但是他看到頻婆娑羅王供養佛,每天都是金銀七寶、名衣上服、百味果食,嫉妒心就更強了,後來他跟了佛以後沒有本事,沒人供養他,怎麼辦呢?
他就發現了說有一個東西可以攝眾生,就是什麼啊?神通,所以他就不好好從正道入,他就邪門歪道入,發了一念貪著心,就去要學神通,學神通就是跟佛的弟子們都去學遍了,有五百個弟子一個一個去請教都不教他,只給他說你好好修四念處就可以了,讓他修這個正法,看無常、觀無我、觀不淨,他不老實,他就要修這個神通。最後他忽悠誰去了?忽悠他的弟弟阿難去了,阿難還沒有他心通,那時候雖然證了初果了,但是不知道他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滿他的願,就給他教說怎麼修神通,這在善導大師解釋《觀無量壽經》裡面把怎麼修神通還講得特別細,你們回去看,千萬不敢以為說那我就修神通去,修神通也需要定力的。他怎麼講的?首先讓他端身正坐,然後就開始舉心就觀想,觀想怎麼樣觀想呢?先觀想自己身體離開地,一分、一寸、一尺、一丈,不斷地這樣觀想,一直到天空再到虛空再下來,就不斷地這樣是身體上、心不動。
完了以後,再讓他其次再觀想自己的身體不動,心念,就是我們的心念不斷地上,也是一分、一寸、一尺、一丈地往上觀。最後再觀想自己的身心合二為一再上下,慢慢慢慢觀的熟了以後,就觀想自己的身心入到一切,比如說這種有質礙的這種物質、色法中,就給進去了無礙、來回進出無礙,就不斷地用意念這樣觀想,最後再觀想說一切的山河大地都能入到自己的身體裡邊,像虛空一樣也無礙,自己也能入到山河大地,就不斷地觀想,最後觀想說自己遍滿虛空,想坐就坐、想睡就睡、想拿太陽就拿太陽、想拿月亮就拿月亮。想把自己的身體變小了入到微塵中,就變小入到微塵中,就一一這樣觀想訓練,天天想天天想,修成了,大家知道他用了七天就修成了,就找了一個地方打坐。所以你想想,我們現在的根基連提婆達多都比不上,你不想得神通嗎?你就這麼七天試一試你能出來嗎?七天就修成就了,修成就了控制不住就去顯擺了。顯擺了,這個頻婆娑羅王他親近佛陀見多識廣了,肯定沒辦法,他去忽悠誰呢?忽悠他的兒子阿闍世王,去忽悠的時候就到太子殿前就現這個大神變,一會兒身體上噴火、一會兒腳下面出水、一會兒左邊出水右邊噴火、右邊出水左邊噴火,一會兒變大一會兒變小,就不斷地這樣賣弄這個神通。
這個太子見到了以後就問跟前的人說,這是誰呀這麼有本事?旁邊的人說這是調達,這個太子一看就很歡喜說尊者你下來,他就在空中就下來,下來以後就變成一個嬰兒就自己坐在太子的膝蓋上,坐在太子腿上以後,太子就看著他歡喜,大概就是咱們平常見了可能親一下、疼一下,最後就大概親的時候唾液流到他口裡邊了,他還很歡喜地把太子的吐沫給嚥下去,就極盡這種諂媚之能事吧。從此以後這個太子就跟他相應了,你看一下就入到邪道裡邊去了,相應了以後,就開始尊稱他為尊者師父,他就還復到本身以後就給他講法,講什麼法呢?說你看你父王供養釋迦牟尼佛五百車的珍寶、一車一車的往釋迦牟尼佛的地方拉,太子說這有什麼?我也可以供養你。
從此以後太子就全情的供養他,他就天天給太子講這個供養法怎麼怎麼樣好。慢慢慢慢地就這樣怎麼樣?就自己開始邪心就息不住了,就開始想當佛了、想當教主了。所以大家想想這個教主欲一不小心就冒出來了,調達慢慢開始他的貪心就熾盛了嘛,為什麼呢?大家想想這裡邊佛曾經有一個比喻是什麼?用這個杖,就是木頭的這個枴杖打狗的鼻子、打惡狗的鼻子,這個惡狗,打惡狗的鼻子,惡狗不會被降伏,而且會更加地咬你,是不是?他比喻就這裡什麼呢?就這個太子用這個名聞利養的杖敲提婆達多的鼻子,貪心鼻子,那麼越敲他,他的貪心越大、越打他的貪心越熾盛,慢慢就生起來了。生起來無非兩種,一個是財寶,那財寶太子供養他,這就慢慢地無所謂了;二一個話語權,要當教主了,大家都聽他的,這個時候他就容不了佛了。
所以有一次佛在當時在場的現場眾,普為入法會的大眾講法的時候他就去了,到了法會裡面就跟佛要這個徒眾,說你得分一半弟子給我,並且把你的法藏付囑於我、由我來繼承,佛就當時很嚴厲地制止他,說什麼呢?說我雖然年邁,他的理由是什麼?佛你已經差不多老成這樣了,你就自己就在那兒苦修吧,就跟我們現在常說的方丈退位吧,你自己在那清修吧?
那麼佛就說了,說在我的法裡邊還有舍利弗、目犍連這樣的大法將,我還沒有把佛法全盤地付囑於他們,何況給你這個愚癡的吃人家吐沫的人呢?就把他吃太子的吐沫這件事給捅出來了,在大眾之下提婆達多就受不了了,就像毒箭入心一樣,這個癡狂之意就控制不住了,馬上就惡從心中起了,怎麼樣呢?就去找太子兩個人共商惡計去,共商惡計挑撥這個太子,太子就問說尊者你怎麼今天臉色不好看?他就說了我今天臉色還不是為太子你啊,結果太子就說你怎麼了?這個提婆達多說,太子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已經老了、已經無所堪任了,我們把他給除了,我自己來做佛,說你的爸爸頻婆娑羅王也老得差不多,你把他也除了,你自己來做王,咱們倆一個新王、一個新佛正好統治天下,一合計多美呀。
那當時這個阿闍世王聽了以後生大嗔恨,就是說你怎麼能這樣大逆不道呢?就生氣了,說你不要這樣說。結果提婆達多就開始怎麼說,太子莫嗔、太子莫嗔怎麼樣呢?說你老爸對你根本就沒有恩德,你不要以為他養育了你,你出生的時候他讓,怎麼樣呀,讓你母親一百尺的樓上生下來想摔死你都沒摔死,你的指頭折了一段,就把這個前因後果給怎麼樣?給捅出來了,一下子捅到阿闍世王那邊,他自己一看自己的指頭確實是少了一塊,馬上就相信他的話了。就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人一合計,狼狽為奸、臭味相投,就發動了什麼?宮廷政變了,就是這句話,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就是指的這句話,在這種情況下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大家看看他就是這麼一個緣起。
所以說這裡邊這個提婆達多為什麼要害佛,我們講講他怎麼犯的五逆重罪。當時跟太子合計好以後,太子就派人去殺佛去了,釋迦牟尼佛正在靈鷲山講法,講完法以後他自己觀想就知道說今日我過去世的冤家今天要來了,必將今天要現形了,提婆達多出了一個什麼主意,說你派兩個人去殺佛,殺完了讓他們從另外一條路走,又派了四個人去殺這兩個人,又派了八個人去殺這四個人,又派了十六個人殺這八個人,又派了三十二個人殺這十六個人,最後就想什麼?輾轉滅口想殺佛這個事就查不清了,大家都不知道。結果佛觀到這個因緣起來走的時候,那兩個人迎面過來,一看到佛以後,只要他一動想殺佛的念,腿就走不動,只要他一生懺悔心,讚歎說佛有大威德力,我豈能夠害得了佛?害不了佛,這個念頭生了又能走得動了,在這種情況下就頂禮佛,佛就給他們講法,講法了這個人還證了聖果了,這兩個人就得了法眼淨了,就從另外一條走了,沒有按原路返回。結果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提婆達多看到他的惡計沒有得逞,就去怎麼樣?親自去害佛,那麼佛從靈鷲山那邊的山路上走下來的時候,他就推了一塊大石頭滾下山想把佛給砸死,這個時候有護法的金剛密跡,就是金剛力士就用金剛杵把這個石頭給頂住,但是中間落下來的小石頭給疏忽了,一直滾下去砸到佛的腳了,把佛的腳給砸壞了、出了血,這就叫做出佛身血就是這麼來的,五逆的第一罪。
那麼這個調達從此以後他就是惡名流佈了嘛,奪佛位不成,他的利養就是沒人供養他了,沒人供養他以後他自己身敗名裂了,他就自己又找了幾位臭氣相投、不如法的比丘,他們幾個就別眾食,就不跟大眾僧團在一塊住了,而且還製定了五條戒律,五條什麼戒律呢?從此以後就是一定要乞食、盡形壽乞食,這是跟僧團一樣;二個也是穿的糞掃衣;第三個露地坐,以天地為房間了,詐現威儀,大家知道嗎?就是刻意的用這種苦修,苦行來賺他們的徒眾、賺這個資糧,表現得很如法,特別是連鹽也不吃了、蜜也不吃了、酥也不吃了,就是連奶裡邊的醍醐酥蜜,連那個東西也不吃了,就是以自己苦修就不吃了,連魚也不吃了、肉也不吃了。當時釋迦牟尼佛為了是讓不生分別心,就是乞食的時候托到什麼食就吃什麼,所以比丘戒裡邊並沒有說,是大乘菩薩戒裡邊才禁吃肉的。
那麼他自己當時在比丘裡面就是不吃魚、不吃肉,就現這個苦行,從僧團裡邊給脫離出來了,所以第二條五逆重罪就是什麼?破和合僧就是從這來的,你們以後知道破和合僧就是離間這個僧團,讓他們分裂,首推的就是提婆達多。後來由於他這些惡事幹得多了,有一個叫做蓮花色比丘尼的一個尼眾看不下去了,當眾就喝斥他說他不對,一下子把他說得生了氣了,就用一拳頭,砰地打了她一拳頭,把這個蓮花色比丘尼的眼珠子都給打出來,當場就打死了。
打死了以後呢,這個蓮花色比丘尼是證了阿羅漢果的聖人了,是阿羅漢尼,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又叫什麼?殺阿羅漢,第三條惡逆重罪就犯了。又教唆阿闍世王殺父、殺母,你看,一共五條五逆重罪,就是從提婆達多這裡起犯。最後就由於這個,當下現生就墮到無間地獄受地獄之苦,常住在裡邊出不來了,所以這裡講到的就是隨順惡友之教,就是調達。你看提婆達多就這麼壞,生生世世就是纏著佛不放的,就是要置佛於死地。但是這個因緣有時候還真是百千萬劫說不清,我們也只能看到一生一世,前後就沒什麼感覺了,大家如果讀過《法華經》的話,裡邊又有一品叫做什麼呢?提婆達多品,《法華經》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裡面又講到說過去佛在過去求這個《法華經》的時候,他為了學大乘法,他是一個國王,就發願說誰能為我說大乘法,我就終身給他服務,只要能夠聽到大乘法,當時有一個仙人就對這個國王說,我有大乘叫做《妙法蓮華經》,如果你不違我,違就是違背的違,你不違我的話,就是聽我話的話我當為你宣說,結果這個佛(的前身)聽到這個仙人的話大歡喜,馬上就隨他所願,給供養所需等等這些,把自己的身體當做他的床座來給坐,以這種恭敬心,身無疲厭地這麼過了一千年如法如理的去做,就供養這個仙人,結果就為他說這個《妙法蓮華經》,在《法華經》裡面講到說當時的國王釋迦牟尼佛就是我,說這個仙人說《法華經》的就是提婆達多。你看,生生世世你看也說不清,所以在《法華經》裡面說,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才修成就的。
所以你看這有時候這法,就看你會修不會修了,提婆達多那麼要去害佛,有一次他貪心吃東西吃多了,吃那個醍醐還是那個叫做酪,吃多了以後肚子疼,佛在禪定裡面觀到了,還去給他送藥去,讓他吃了以後拉肚子,把這個肚子疼給治好了,這就是以德報怨了,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是說忍辱忍辱了,就看你怎麼修了,你會修了一切都成了法了;不會修了一切都成了障,這就是提婆達多到底是惡友還是善知識呢?在阿闍世王的境界中他成了惡友,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把頻婆娑羅王給幽閉於七重室內,那麼七重室內後來怎麼一個說法呢?這就只能預知後事,就是下回分解吧,今天時間到了,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