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淨土十疑論

宏海法師  2018/11/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蓮友,各位同修,首先隨喜大家今天又如約而至,來到這裡聽聞《十疑論》。

在講這個《十疑論》的過程中,其實我本人也有一個心得。我有時候覺得確實為難我一樣,為什麼?確實對於淨土一門自從我入心以後,可以說在行門上有時候緊有時候松,這也是實在話。可是在這個信門上,我信的深淺我也沒有測過,沒反觀過怎麼樣微細的。但是我對於懷疑我就陌生得很。甚至有時候就覺得說都不用多言,必然如此。我不知道大家聽到這個有沒有共鳴,就是說入淨土這一法門以後,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了,真的就是說無須再提。所以我說為難說什麼呢?就是我覺得我還是挺信的。那麼在這兒剖析對於淨土的種種殊勝之處,因為我們有懷疑心,要把它擺平,要把它抹去,所以在這個剖析度上那有時候需要設想。我的設想有時候設想不過來,就是說這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有這麼一個心結。

所以回想一下,你看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時在方等會上講這些淨土經典的時候也是很無奈。大家還記得他說了一句: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這一語道出了真的是挺為難的。可是對於受眾來講,我們有時候覺得說怪得很。你比如說有一部分的根機他不能說佛法不信,也不能說行持不好。但是他就所有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的一偈一句,乃至法會、法門講的這個他方國土,所有的這些他都還可以,就是唯獨與淨土法門。特別是咱們今天要講到的這個第八疑,這樣的殊勝他不能夠釋懷。

那我們有時候就可以設問一下,說我們既然是佛弟子,那麼全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為什麼持戒覺得很殊勝,修禪定覺得當下就舒服,可以,乃至說禮拜、讀誦都覺得很殊勝很受用,唯獨往生一法,就老是入不了心。那我想這都是我們自己自心所障。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確實淨土教門太廣和大了,淨土的修法太簡和易了,衝突點就在這裡。

那咱們今天講的這一疑,可以說是十疑裡邊最為,如果說從這個信願行來講是最為殊勝的一筆,當然也是最讓人過不去的一關,就是今天講到的十念得生疑。那好,我們現在從這個問題上先來進行一個貫讀,十念得生。大家來看:

「問:眾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

這是第八疑,大家往上看,這是第八疑提出來的設問。

那麼我們把這一疑好好地憑心而論一下,關於這一疑首先他設問的狀態。我們要有一個背景,就是往往我們在提倡的時候說淨土十念往生,十念往生,這是必然無疑的。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淨土是廣大,它的廣大是非常寬闊的。所以我們對於淨土法門,通常我們會勸大家說念,日積月累,一生所造念佛的這個業造得多,信願真切,那麼往生是順理必然的事。這是其一。

那如果有一些根性好一點的,出類拔萃的,那很可能勸說執持名號,得一心不亂,乃至念佛三昧,可以現生親近彌陀,乃至當下隨心往生。大家知道還有隨心往生,就是到了念佛三昧裡邊了,並不是說你必須這邊死那邊才能生。這是甚深境界了。

當然我們更讚歎的方便,勝義方便就是說,除了我們說的願力加持,臨終接引,而且這種難信易行的橫超法,十念。它的這個核心在十念中可以往生,臨終鎖定,質量過關,這也是跟前面我們所提倡的是完全在一個層面內的,是可以成功的,是打保障的。所以這個是一個,我們先鋪一下。

其次,我們有時候不是講說約機約教嗎?約機是什麼意思?機就是人的根性而言。就著根性而言的話,如果盡形壽執持名號能得不亂,能得三昧的,當然這屬於上上上上的根性,現在基本上我們都很少了。大家嘗試一下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你不要說像蕅益大師所判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了,就現在我們這麼出十口氣,你說我出氣的時候,盯著這十口能夠連續不亂,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你不信你試試,或者你鎖定你的吸,或者你鎖定你的呼,連個十念在這個上面都做不到。

所以前幾天還來了一個同修,確實很精進,大修行人。這是我的一個密知己,他給一般的人顯現的話是非常吊兒郎當,淨說些怪話。但是後來他現在呢,自從他修行了以後,好像世間法裡邊也就該斷的斷,該了的了,就工作也找不著,事也拿不到,就什麼也不幹了,索性天天念佛。那天他晚上又來找我,他可以有一次是念《金剛經》,七遍《金剛經》連續,就是他覺得沒動一個就是我們一般凡夫的這種粗重妄念,就一口氣。這一口氣不是咱們說的,好像說鎖緊了自己的心,是自然而然就一口氣七部《金剛經》。問題是什麼呢?問題就是說,讀完了以後覺得非常的,那個時候他的感覺就是真的是苦,呼吸一下、動念一下都是屬於有苦,有,就是有生滅的這個。我們現在可能設想都覺得,這是真正地修行到了這個稍微有點覺受的時候。那麼他就是從那次以後,現在又想著說,我應該還到那個境界出來,再到那個地方,有受用。可是這一念摻雜進來,又成了障礙了,到不了。所以你看我們講到的這個不亂和三昧,它這個真的是,不是上上根器的人,現在我們的違緣、業力這麼深厚,很難進行到底。這也說明了,依照著自力的修法是非常非常,越往深處越我們把持不住。

那麼這裡的上根能夠執持名號不亂,這也算是能夠說我們說的約機來講最上的根了。其次,如果說平常日子裡邊,能夠發信願心,盡形壽念佛,雖然沒有得三昧,可是也是往生可以的。這些我們暫且把他當作中根吧,中間的根器。

那麼還有一些,就是在《觀無量壽經》九品章裡面講到的,甚至乃至做了惡業,一生造惡,有的由於因果相符,正因正業牽引著他,要到地獄三途裡邊受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說的橫空出世,如果有一位善知識給他因緣巧合,這種巧合其實也是無量劫來所結的,埋藏的那個善業顯發,能夠給他到跟前開示、講法。那麼在他生起這個對佛陀的功德,對極樂世界的好樂,如果生起了一個真實的受用,一念,乃至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夠往生。這也是同時,大家要曉得,是釋迦牟尼佛在說上中根器的時候所同時講的,這樣的人都在此列,也可以往生。這是淨土教理裡面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

當然我們也不是說,好像說那我就平常不幹了,等著臨死的時候念十念。這種殊勝教法的施設和行門的開顯,它是什麼呢?就要讓我們自己知道說,到這種地步還可以往生,那咱們想想,我們比這總強點吧,這輩子做也做了點功德,也沒有造五逆重罪,那善知識也沒有等到臨死的時候才出現。那這麼一想來講,這是非常有保障的。所以說就著這點我們說這是約機而言,根性。

約教而言的話,因為淨土一門的施設,它是攝受這個九法界的眾生的門檻,所以它惟在這個標準呢,是信願裡邊極其容易說臨終的十念往生。可是這也不是說,在這兒就是這麼一時興起了跟大家說,就像一個山洞一樣,說怕什麼,這樣都可以。有嚴格的教證,大家知道教證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他的所有的法中,現在記錄下來,留存下來,正在流通的法裡邊有這個法,教證。你看在這個下品下生中說,本來是造惡業的愚癡下墮之人,那麼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這是到這個地步了。那麼這個人還心神不寧,念不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善友就告訴他說,說了這麼多佛功德,如果你念不起來也成,怎麼樣呢?只要你能夠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大家要記住這八個字,如是至心,至,至誠嘛。至心是什麼?就是已經到了一個不管不顧、登峰造極的一個,把這種心念發揮到,這個爆破力到了這個地步了。這是有條件的,十念往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也就是身口意念念相續,稱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呀,大家要知道。稱佛名號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有這麼一段話。這是釋迦牟尼佛以佛心、佛言,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舌頭,金口宣說的。這不是祖師們後來的稱性發揮,也不是我們說偏讚淨土人的這種,就說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嚮往這兒更往好了說。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是這麼說的。

所以有時候,我確實我覺得我們平常也要把淨土的經典要熟。淨土的五經一論,大家是一個淨土行人,隔一段時間大家至少要看一遍。我們也不要說讀得多麼熟,或者說背誦下來,隔一段時間看一遍。上一次沒有發現的,沒有悟到的,這一次說不定就出來了。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講到說下品下生裡面有這樣的一種情形都可以往生。這跟我們又在《無量壽經》裡邊,大家知道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邊的最核心眼目,就是這四十八願的眼在哪裡呢?在第十八願。

那麼,剛才我們講這段話,正好跟十八願這個十念往生願相互輝映。大家要知道第十八願怎麼說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看,這都是從教言上,佛親口所說的法門,規格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裡,在這種背景下,確實是讓人難以置信。那麼必然這個疑情就油然而生。所以這可以說就是這個問題的由來。因為實際情況,我們雖然剛才講到這麼殊勝,可是實際情況上面,依照著通途的修行來講,難度非常大啊。

大家想我們說得一個成就法吧,你不要說不修行了,不修行你就,那就沒辦法,只能永遠是個凡夫,繼續輪迴。縱然你修得五戒十善,你也就是保個人道和天道而已。那麼也不要說五戒十善,你修四諦出世間法,修十二因緣,也只得個小乘的果位。你修六度萬行,那麼才算菩薩的,正在往佛的走的這個成就的菩提路上,還得精進不懈,依照常規法。十念就往生淨土,往生淨土意味著什麼?就跟成佛是一樣的了,保證要成佛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就是我們說通途法來講的話,就讓人心裡非常的不平衡,心裡。這是其一。

再者,你比如說我們南閻浮提的眾生,特別是我們受儒家思想(影響),大家知道人最反感的是什麼呢?就是貪便宜,投機。這是我們一直,可能在我們這個言教上面來講,這個世間的倫德裡邊來講的話,這是一個不好的,比較貶義的。那麼因為這個臨終十念都成就,它跟這個常途修法的隔閡太大了。你想想,這樣的話讓我們生起說,我們這麼用功地去,平常去修觀,去禮拜,去積功累德,那你還折騰個啥呀?有這麼便宜的事,你在這兒為什麼要繞這些路呢?就讓人非常難接受,心理不平衡,很難接受。

再者從凡聖的因果上而言,你看這裡講了,一生造惡,不逢知識,一輩子造了很多,基本上就是惡業佔主導地位,又一輩子沒有聽善知識講過法,從來沒有一念迴心,懺悔慚愧心沒有生起過。在這種情況下,臨終現成的給你端來這麼一盤子好事,然後你就乘虛而入,十念往生。這個可能度有多少呀?不這麼想的話,那說明對佛法是漠然的;能這麼想,那就說明我們對佛法有些了解。這個可能度有多少,因果反差太大了,不順理,不隨情。在修因證果的道路上,說不清楚,因果不相符。你造惡造了一輩子,你十念最後成功往生極樂世界了。那如果說,有的人一輩子累劫勤苦地修,他都沒到這個點上。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這些好處、福利你都得了,非常難相信。既不平衡,又難接受,還信不了。所以這個問題就是從這兒我們起步的。

好,我們再者來理解一下這個問題他提出來的立場所在,就是說問題也是有據理的,看一下這個問題所據的理是什麼呢?大家來看,首先第一句是:「眾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我們常聽到佛教裡面講到說,無始已來,一念無明怎麼樣。你們怎麼理解無始已來?無始是從哪兒開始?沒有開始,可能它確實,無始已來呀。它一定是一個從,已來已來,就是從哪兒到哪兒,它有一個開始,有一個結尾。無始就是沒有開始,可能確實這個事情開始了,你說沒有開始,它存在開始,這個開始點在哪兒?我們常說,因果相續,無量劫來。從事相上來講確實是無始已來,為什麼呢?因因相續,因前復有因,果果相隨,果後復有果,我們現前一念就對前面的果報,後面的因行,都在這個線上,你斷不了。所以說造無量業。但是我們這裡講到的說,無始已來這個還從理上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念無明,翻為染污。我不知道你們聽過《大乘起信論》,聽過這麼一部論典沒有?有一部論典叫做《大乘起信論》講到了說,我們本來的這個佛性是個純真心體,本來是清淨無染的,它是沒有染和淨的分別的說法。但是體現在,就是說一念翻入這個煩惱,一念無明一生,那麼就會一分為二。這個二不是說隔開來了,是從兩個層面來顯現了,一個層面叫做心真如門,一個層面叫做心生滅門。我們這裡說的從無始已來,就是說的一念翻為,就是顯現為生滅門了,無明瞭。背覺合塵了,就是違背,就是逃離了這個,就是違背嘛,背,就是逃離了覺悟的這個層面,而合,合就是和合的合,合到這個六塵染污境界了。

所以我們理解這個無明,你不能確定哪一個時刻開始,確實沒有一個始終。為什麼呢?就比如說我們大家都做過夢吧。我們現在不是把無明作為一個無明大夢嘛。那你做夢的時候,你好像說我在掌控,你能知道你的夢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嗎?能知道嗎?你不知道,因為你一旦滑入到夢境的時候你就不知道了,你知道的時候,你是不在夢裡面的。所以這個巧妙得很,其實我們現前一念也就是在迷的時候就入夢了,醒了就出夢了,一樣的道理。不要說知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做夢,就如同我們什麼時候睡著了你曉得嗎?大家誰能知道我昨晚幾點睡著的?幾點幾分?不知道。說該醒了就醒了,睡到自然醒,哎呀,自然很難醒,還得是有人叫。所以說我們這裡講到的無始已來就是講的這個。一念翻為無明呢,就開始起心動念。

那麼外為六塵境界所鼓蕩,內由這個我們說的六根,包括意根,起貪瞋癡,造無量的業,種現相生,念念不斷。那麼造的無量的業跟這個念有關。大家還記得我們在此給大家講《念佛圓通章》的時候講到這個念力,就是說人的念力是非常的,我們講這個力量是非常的可怕的。一個人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那麼就是我們這個人的念頭,就是有天眼通的天人想把人的念頭給它看清楚,觀察不到。他不能完全就是像我們很清爽地知道這個人的念頭,一天這些一念又一念,他觀不清楚,有天眼通的天人。可見我們這種念念不住,一彈指就有三十二億百千念。而且這個念是念念成形,念念有識,就是我們的識是參與進去的,它不是一個死的,如果一念善,就有無量的善果報,一念惡就有無量的惡果報。就像在我們經文裡邊比喻的像什麼呢?就像一個非常幽深、迴繞的一個山谷,那麼你在這兒喊了一聲,整個這個念,就我們的念,相續的這個無間念,就跟在山谷的回音一樣,不斷地回,不斷地響,不斷地回,沒完沒了。就是這麼一個狀況,這就叫種現相生,就是互動,種子現行,現行熏種子,因果相續。所以說這裡說的造無量業。

其次,「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識。」善知識是我們修行路上的決定因素。有時候我說,其實我們在這個人世間裡,有時候這人確實,怎麼說呢,觀功念恩。要觀善知識的功德,要念他的恩德。在佛跟他的弟子裡面在請問的時候,弟子就問到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性。佛的一個弟子就說了,說看來這個善知識至少是我們這一輩子得道,就是我們的道業裡邊能否成就,他屬於半分因緣,就是說他負責有一半的重要性。好像說還得自己用功修行,或者說得常去參訪,等等等等。佛就給否定了,說你說的不對。說在修行路上,善知識是全分得道因緣,就是你這輩子能得道是取決於善知識,他完全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你說不過去。所以我們常想什麼叫善知識呀?就是你聽到他的名了,見到他的行了,那麼這個人有益於你的菩提道業,那就叫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這樣的一個緣,他的激發開顯,我們回想一下,你們每一位都是從不信佛信的佛。你們都是從整個信佛,信的又入的淨土。你們怎麼信的?怎麼入的?沒有人就是四兩撥千斤,點這樣,你一輩子你就開不了這一門,入不了這一道呀。大家想想是不是得道的全分因緣?

我在學到這裡的時候又想起,給大家分享我的善知識,叫明乾法師。他是我的師兄,那個時候在廣東雲門寺。我記得我們那會兒剛剛考到中國佛學院的時候,四年本科。四年本科我在普陀山考過來嘛,普陀山考過來,他們是從雲門寺,雲門寺住的都是禪堂。所以有時候我們出去各大道場裡面,每一個道場裡面的風格不一樣。我在法源寺有時候我們自己戲論說,這個集體不修邊幅,說也不講究穿的,反正差不多就這樣,也沒怎麼講究,不一定長褂,這真是慚愧地講。但是他一開口,佛學院的法師們不能讓他開口,一開口這個法義一流出來,馬上就是善知識相就具備了。那那會兒剛來的時候的話,我是普陀山來的,普陀山的風格是什麼呢?不管你大和尚、小和尚,一律的都是金黃色的這個長褂、短褂、鞋子、長筒襪,都是黃色的,有的是那種艷黃的。那麼如果說普陀山的到了北京來的話,或者說到了在其他的一些禪宗道場裡面,他都覺得這個顏色很刺眼,那在普陀山的話就很入流。

這就是每個地方的風格。那我那會兒普陀山來的時候帶的都是那黃衣服。他們幾個,我們這師兄那會兒剛來,我記得他們三個來了,灰溜溜的,這領子上也磨得麻麻紮紮的,磨破了。從屋裡一進來,打心眼裡就看不起,覺得說這雲門寺怎麼這樣呀,好像說一點都不莊嚴、威儀怎麼樣。那會不懂嘛,年少輕狂。後來在佛學院上課,我記得我那會兒還比較用功地學佛學。用功地學佛學就是說,真的是那會兒學唯識,學中觀,這一天法師講完了,就是連感嘆口氣都是要字給記下來,寫的字飛快。這個有個好處是什麼呢?一堂課我都不走神。一走神跟不上了,法師怎麼講我怎麼寫,寫了這麼厚厚的一疊。

等到下一次,明天又要上這個課了,頭一天晚自習的時候把它在筆記上面重抄一遍,預習,第二天就連上了。可是那個時候就是明乾法師,在晚自習中途休息上課的時候過來就開始說了,哎呀,海師父呀,你真用功呀,你天天這麼抄,你抄這個你能了生死嗎?你看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抄的真的是只能做個菩提之因吧,利益眾生的時候有點知識。或者愛聽這種微細教理、高超玄談的人有時候把它證一證,也有這個功德。但是確實那時候抄的不如念阿彌陀佛,那沒法比,一個是正業,一個是遠因。所以他那會兒那麼一說,我打心眼裡又煩他,真的是煩他。說我抄我的,關你什麼事呀,你也不好好上課,你老來。我那會兒真的就內心就對他不待見。

後來終於有一次他學會收拾我了。有一次我記得我們是在浴室,他就跟我說起,馬上五一了,我要去東林寺。大家知道東林寺在哪兒,在廬山腳下呀。他非常有智慧,他不是說帶著我去打佛七,他說我帶你去廬山玩兒。日照香爐生紫煙。當時他知道我喜歡縱情山水,特別喜歡出去踏遍青山玩兒。一下就上道了,著了他的道兒了,說廬山玩兒可以呀,廬山我沒去過,好。就跟著他,哎呀,那會兒火車也難擠,我清清楚楚記得那會兒五一人太多了,擠不上去,從窗戶裡面把我們就這樣塞進去的,裡邊拽外邊塞。那會兒打佛七真的苦,所以現在的日子真是慚愧。

到了那兒了,一天、兩天、三天,把我拽到那個東林寺的念佛堂,玉佛樓嘛。而且東林佛號還非常慢,那會兒大安法師剛剛開始,慢得就是南無,就一口南無起來就不落,我在後邊跟不上,就恨不得把前面那法師的後腳跟給他踩著,就是提醒讓他走,就嫌慢。哎呀,那個狂心歇不下來,說我這是來幹什麼呢?撐了三天,撐了三天以後就不行了,第四天跑到廬山上去玩兒去了。為了逃票,我記得還是從一個公墓堆裡面就這麼爬上去的,可是轉了一天下來,到第五天還是第六天的時候去過堂。過堂完了,因為這邊早上念佛完了嘛,念佛完了,到了一柱香念完了以後,往去過堂,合著掌大家念著佛號往那兒走。

無意中向左這麼一邁眼神,哦,寫個「白蓮舊社」四個字。因為大家知道,慧遠大師當時集這個蓮社就是在廬山,所以叫淨土宗的初祖庭。就是這個白蓮舊社一下子映入眼簾以後,馬上就不知道所有無量劫來的這個可能是造的無量業吧,一下子調出來了。哎呀,就覺得渾身的毛孔都豎起來了,這個地方我肯定在過,白蓮舊社,曾經不知道有多少故交、友人就在這裡邊共過事。就那種情愫生起來了。然後那次完了以後,請了大安法師的《淨土資糧信願行》,回來我記得就是在教學樓裡邊用那個電腦看,開始放。看得就是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我可以往生,確定這輩子還能了道,一下子這個整個天地、日月、人間都換掉了。

你看,就是你能夠入這一門一道,一個善知識他,就是他在一念帶著你去看廬山風景,把你帶上道的。所以說沒有他的那一句話,你又不知道你的,雖然有善根,不顯發呀。這就是你的菩提道業本身就在,但是沒人引呀。所以說善知識是我們得道的全分因緣。仗著這個因緣,淨土法門入心了,所以你看這就叫善知識。

那這裡講到的說,今生一期都不逢善知識,這裡就很重要了,大家要看。一期不逢善知識,就是說你這輩子從來都沒有一念善,一念信心,一念皈依心,從來都沒有,連一念都沒有結這個佛緣,結這個善緣。那麼「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說到作一切罪業的話,無惡不造,這就是不用細講了,我們人人也都知道咱們這個現狀。確實我們現在惡業太多,自己的身口意基本上是掌控不住的,流失得厲害。

而且隨著這個時代的這種現在的車輪,時代的車輪轉得這麼快,稍微上點年齡的人都知道,你看這麼些年來的這種經濟衝擊,把我們的整個的這種原來的純樸或者人倫等等,也是給卷進去的淹沒了不少。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確實也在不斷地提高,現在在享受,可是精神層面,人際關係,人的相處等等這些,好像基本上已經就是木然了。那麼很多惡業曾經是為大家所不齒的,現在是為大家所完全共許的,你們發現了沒有?就是曾經為非,現今已經全是是了。曾經就是說千夫所指的,現在認為這是本事,人家有兩下子。所以這種惡業一旦在社會公德、自我價值約束完全沒有了,而且成了一種推波助瀾的時候,你想想造無量業,無惡不造呀。

而且再一個,從清淨無為的角度來講的話,我們造有漏的善業那都還是在輪迴之中,脫不了三界的,何況你去造有漏,不要說有漏,惡業呢。這是一點。所以在這裡就提出來說「無惡不造」。那麼這樣的話,怎麼能夠臨終十念就能夠往生出過三界,這樣的好事出現?這是疑情。所以你看最後一句說:「結業之事,云何可通?」就是說那你造的業呢?難道因果不相脗合了嗎?反征你,我們再往下讀,來看智者大師是怎麼回答的。

釋曰: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

這是第一句。我們來看,首先說這個因緣果報中不可思議。為什麼?這裡智者大師怎麼回答呢?說,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你並不得知的呀。那我們現在前面說的這一輩子造惡業,對吧,衡量沒遇到善知識,只是鎖定無量劫來的這一生而論的,一期生命而言,只不過是在我們眼前所一個非常短小的一個階段性的顯現,覺得這輩子好像是善是惡,有沒有遇到。可是從整個的大輪迴因果中的話,我們要知道,微細相、粗淺相、主導相、跟隨相,這個因果是此果未報,彼果先牽,整個業因種現相生,千絲萬縷,你根本不知道在哪個點報,在哪個點隱,不知道的。是不是這樣?你比如說我們現在就不能夠單憑現前而定沒有現前的、但是有相關聯的前、後部分。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聽得懂這個意思,這個意思說明什麼呢?就是說它隱和顯是起伏的。那麼你不能在起的時候認為沒有伏,或者你在伏的時候認為你沒有起,對不對?

就好比說,可能我們現在顯的善比較(大),顯的這一面,覺得你造了好多善業。可是不一定,你不知道你隱的惡更大,對吧,只不過說沒有現前而已。另外一點,或者你現在顯的惡好像比較大,這輩子很惡的一個人,大家都評論他惡。可是問題是宿世以來也許他隱的善更大呢,對不對?這是我們沒法確定的,凡夫的肉眼凡胎。那麼從這點來講,這種多少,就是到底善惡業哪個強、哪個多、哪個少是不知道的。不能用凡夫的現在說,一定有一個顯現的值,現前的一個我們就可以反征說,他一定是善的,或者一定這輩子就是惡的。但是,如果從三世的這個顯現線上來講的話,那我們也可以說,這個眾生無始以來他的善惡之業強弱如何,最能說明問題的一個顯現點在哪裡呢?恰恰就是我們這裡講的,臨終能夠遇善知識。超級貴人相助,十念信心,即可往生,超級法門成就呀。那雖然說他這輩子,就是說這輩子可能顯現的說,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之前,這一階段顯的都是惡,大善隱在其前了。

結果一輩子的惡他消完了,到了這個臨終的報點上,他的大善開始顯發了,這個時候你就不能確定了。你看為什麼我們說宿善,宿善呢?就是過去世你所做的善根功德,如果有時候我們說這一生為限的話,說從你這輩子這些所做的善行,都可以稱之為宿善,宿世,或者叫宿福。可是問題是這個宿善,還不單單單指宿世往昔所修的一些世間的善業,還有一個什麼呢?巨大的善業就是你曾經見佛、聞法,親近過世尊。那麼親近過世尊的話,這也叫做宿善,可是問題是你未必解脫了,成道了。你可能還又造了惡業,翻入無間,地獄業消完了又上到人道來了。那個善,那個巨大的善的種子可能它埋在那兒了。那在這種情況下,那又怎麼樣呢?我就是在這輩子臨終剛好遇到善知識,就是十念我一聽就相信了。

為什麼在《無量壽經》裡面講道了說: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清淨有戒者,樂聽如是教。那麼從這個點來講的話,就說明說,你這個巨大的,比如說我們宿世見過佛,你想見過佛、聞過法,那完全可能感得就是這輩子臨終的時候善知識來,你決定信受,毫不懷疑,這股勁就出來了。可是如果你沒有見佛的這個大善根作為《金剛經》裡面講的說,聞到第一義諦不生疑,不生恐怖的話,不是說一佛二佛所種的善根呀。那從這點來講的話,很可能有人累劫勤苦地修一些世間的這種有漏的善什麼的,從來沒見過世尊,那很可能這輩子他的顯現是什麼樣呢?一輩子修善法,對吧,人人都說他精進勇猛。臨終的時候突然間不相信有淨土了,跟家里人要吃肉。最後勸他往生,說你不要逼我死。晚節不保了,為什麼呢?這也是有可能的。盡形壽做善,臨終的時候起惡業,為什麼?所以這兩種他的情況不是定性的。

智者大師這裡就以這種大過來人的這個大視野、大眼界說,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你是不知道的。你不要憑這一輩子的這種巨大的突變,就確定說這有可能沒可能。一切都有可能。而且說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業善,你看。反過來說,如果臨終能夠遇到善知識十念成就,那麼就由於這個事實,就足以證明他宿世善業是非常大的。就由此就知道了,你不要說不知道,因為事實勝於雄辯。他出現了這麼一個殊勝的情形,那就說明他確定宿善是足夠的。

最後講了一句:「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你看,說假如你惡業多的話,你連善知識你感都感不來。善知識怎麼來的呢?要有善法,要有善行,召感來的嘛。你連善知識都感不來,那麼你怎麼生起信心,不會動念去念佛,根本就沒有極樂世界,還論什麼十念成就呀。所以說從這點來講,智者大師首先就說,你這個問題是不全面的,有點兒,我們怎麼講呢?說片面、獨斷,有這個意思。

當然,智者大師又從三個方面,又給他循循善誘進行了講解。這三方面我們大家也要認真地聽一下,就是說能夠生起真實的臨終十念都能往生的主要的成功點在哪裡。好,大家來看:

「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校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云何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

你看,我們一般的人都總會覺得說,造罪業的時間好像是特別特別的長。那麼在這麼久的生命過程中,每一世都造過了很多的罪業。那麼這一生念佛是臨終的時候十念相續,又特別的短。那我們會下意識的就肯定是理解成說,還是罪業重,肯定是善業輕;還是造業猛,肯定是念佛力弱。那你這樣的話,這就是行不通。那麼智者大師就把這個我們的常情理解給它進行了一個剖析,什麼呢?說往生的念跟平時造業的這個心,不論是密度、力度、爆破度,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可以說什麼呢,我們現在大家稍微,你看我們在工作上不是要論個什麼工齡嗎,年齡嗎,你的退休金才高。往生不論這個了,往生是這裡不按這個年齡、工齡算的。它就算你的本事,你當時能不能把這個項目拿下來,是按照這樣來行待遇的。所以我們下面再看這三點,大家來看:

「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而暗頓滅,豈以久來之不肯滅耶?」

你看第一個是從什麼呢?從在心。那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常會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為什麼說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呢?就是我們心,從心而言,在造罪的時候,它是一種顛倒。剛才講到了無明鼓動,無明鼓動我們就妄把這個地水火風的這個色身做一個身相解,認知,把六塵的緣影境界作為一個心相解,而生起這種貪瞋癡的虛妄之心。所以大家想想,所做的罪業都是從心而起的,而這個心是怎麼來的呢?大家想這個心在哪裡呀?雖然我們每天昏迷顛倒,顛倒得要命,但是顛倒的心在哪裡呢?你稍微找一下,它就找不出來,為什麼?因為它是幻相,妄心。妄心就是無中生有。強安立的說有這麼一個,可是呢,它並不存在呀。

就像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相怎麼來的呢?就是一念無明有我了以後,輻射開來,這個世間就出現了。我們造業、造罪的時候,全是在這個顛倒的層面而起的,所以它就是一個什麼呢?就是一個,這裡講到的一虛,它是虛的。你看我們世間人造惡的時候,他是依這個識心,眼耳鼻舌身意,在這種相互作用,互作增上,每天其實是自己的妄識裡邊變現出來的境界,然後又為自己的妄識所取。就真的跟自娛自樂,就等於說,大家我不知道能不能理解,就是有一個傻瓜,你看到他在那兒空中摸來摸去,找來找去,硬說這兒有東西。那一般人看見了覺得說,這個人肯定有病吧。

可是大家要知道,我們每天的這些分別妄想,就跟一個傻瓜在那兒空中摸一樣,自己在那兒耍,自己在那兒演,聖人看見就是這麼個感覺。說本來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在這裡邊人相、我相、眾生相。所以說從這點來講,我們造罪的,雖然他是造的罪業,可是為什麼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呢?就是因為它是虛幻的。

那麼這個念佛心,念佛心是怎麼生起的呢?是從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真實功德而生的。這個東西是真的。為什麼說是真的?從事上來講,阿彌陀佛他是真的因地發了四十八大願,特別純粹,一步一步沒有摻一點假的五劫的大劫的時間的思維修行。這樣的一種事修真實功德就具足在這個名號裡面了,它是真的,用了心的,全體的投入的,凝聚成一個非常密度高的這麼一個真實的一個法界。特別是從理上功德來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壽。大家知道無量光壽是什麼意思?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整個時空錯覺都打破了的一個實相,自性光明功德。這個就等於說我們的一真法界、純真心體是不二的。我們念這個的時候,就等於說念這個真實的法界,而脫離幻相的這種纏繞。

能理解嗎?打個比方吧。我們現在在社會上工作,總有很多時候是勉為其難地去強顏歡笑,對吧,去應酬,出去推銷等等,就把這一些。比如說你這個人的性格本來你是不願意幹這些事的,可是今天這個工作又逼迫你必須幹這個事,那麼你去幹這個事,吃一餐飯,說了好多沒用的。現在說什麼叫做正確的廢話,就是說這個話聽起來很客氣,可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天天在那兒應付。那你做這個事的時候,你想你的心投入進去了嗎?你不願意,你就是應付應付,根本心你就沒在那兒。可是你回家了以後,你的妻兒老小,你的家人,你的兒子、女兒、孫子在跟前,這才是你的天倫之樂對吧,這才是你的心繫想往之處,安心之處,那麼馬上你就全心就撲上去了。這兩種心,這兩個場景,在你的每天的你自己的判別中,它倆份量一樣嗎?不一樣呀。

所以你看這個世間的情形稍微打個比方。這個比方還不太確切,只能就說依稀、彷彿,都有如此的差別,何況我們念?造罪是虛妄顛倒生,念佛是真實功德生。真實功德的力量大呀!你在應酬的時候非常艱難,有時候自己都恶心得要命了,不想面對的時候,只要你想想我家裡回去待會兒多麼的舒服,有這麼一念,馬上就可以支撐你現在就繼續進行。為什麼?這就是真實功德的力量。所以這裡才講到說,譬如萬年暗室,就是等於說我們你不要以為造罪是造了這麼久的罪,縱然那麼久的罪,只要日光,日它的功德是真實的、灼熱的,真實發出來的這樣的。只要日光來有一念出現,那麼所有的萬年暗室的暗會不會滅呀?就滅掉了。不會說這個黑暗多少的長久,這光明來了它就沒滅,為什麼?就是一個是真,一個是偽的。一個是虛,一個是實的。這是第一點。

那麼再看第二點,在緣者。剛才講到的心是我們主觀而動,緣是所謂的對境了。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

你看,這又是講到我們說從外在的條件上。大家都知道我們在造惡業的時候,外面的虛幻境界無非就是追逐一個五欲六塵。能緣我們的虛妄心,所緣的虛妄境,全體都是顛倒的。你看我們如果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十二因緣裡邊,十二因緣從無明緣行、識、名色、六入,乃至觸出來以後,最主要的我們的造業的環節在哪裡呢?就在愛、取、有。生起了貪愛,去執取,然後有了業。所以就是說,這個妄心對著外面的為什麼要愛、取、有啊?對妄境生起了貪愛,然後再對妄境生起了這個執取心,就會去執取、造作,都是對五欲六塵的這個妄境而起的。

那麼這個妄境是顛倒的,把我們的心隨時也跟著它被轉、被顛倒了。做個實驗吧。其他的不說了,咱們就說個自己的情緒。你看你念佛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或者說相對的有一些相續的定力的時候,就觀想南無阿彌陀佛就在西方,你始終在這個道上。那麼漸漸漸漸的怎麼樣呀?它有一個,我們一般都以為說,哎呀,念得多麼的,為什麼要強調信願呢?大家知道嗎?信願產生什麼功德呢?產生讓你對現前境界有一種剝離功德,剝離呀。就是說一旦你的心繫在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你對所有境界,我們的情緒從哪裡來的?一定是撲面而來,感染你,對吧。你的喜和怒被外在的境界所轉了。

那麼為什麼你看祖師爺們他修行到高難度的時候說,我連一念動都沒有,一念心都沒有走。走一念心,動一念,這就說明你被轉了。為什麼?因為境界是妄的。那麼雖然你的心在功夫上,一旦被這個妄一轉,你的心就走了,就隨著它妄去了,這裡講的,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這是很有可行性的。我們在聽這些法義的時候,你做實驗嘛。人人都有此經歷和功德,你可以用。但是這個念佛者,念佛之心,剛才講了,我們能念佛的這個心是聞佛的清淨真實功德名號呀。

大家知道清淨功德名號是什麼呢?就是阿彌陀佛,我記得那會兒聽大安法師講,他就是一個本覺,就等於說我們本有的佛性一樣的。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等於說,是用始覺來呼喚本覺,這個本覺就是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為什麼說「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呢?所有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就用名號在整個法界給擴散出去,瀰漫開來。他的佛號,他可以就把它執持成為一個法界。那麼這一個佛號法界就全體都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一個影顯,影像的顯現。那麼如果我們對這句真實名號生起了一個反念、反觀,念念流入,流入的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法界。都是他的鋪開的層面就是設置在整個法界的這麼一個真實功德名號。這個道理是極為深邃的。

我們在妄想凡夫的時候,就這麼依著妄想來解了,都很難會得上去,觸摸不到。所以這樣的這種無上的菩提心生的呀,無上的菩提心。就是說法藏菩薩那會兒發願,就像我們說的《勸發菩提心文》裡邊的,那是字字血淚,大家看一下。無上菩提心就是真菩提心、圓菩提心,不是偽菩提心、偏菩提心。念念說度化眾生,心心向佛道,念念系眾生,成佛如必造九峰之巔一樣難,都不生一念退心的。眾生再怎麼難度,生生世世都追隨,都不生一念捨棄心的。在所有的功德中,雖然我在做功德,可是都是三輪體空的境界,沒有一念染著有漏心的。都是這樣的菩提心,來支撐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真實名號功德。從這樣的真實功德所生的名號,必然就是攝持了所有的真實名號功德,這一定是一個相得益彰。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真,一個偽,你怎麼相比呢?你看這裡他打了個比方。就好比說有人被箭毒了,你看:

「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滲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滲而不肯出也?」

什麼意思呢?咱們現在可能沒有這個共業了。在古來的時候,上古的時期,它有一種,就是說這個戰場嘛,戰場上將士來回他有箭傷,但是他有一種塗,就是(治)傷的這種藥,它不是抹在人身上的,是抹在這個,抹在鼓上,把這個治傷的藥抹在鼓上。那麼這個鼓只要一敲,你看這是一聞滅除藥鼓,就是只要聽到敲鼓的這個聲音,那麼身上這個毒箭就自然依著這個力量它自動就被,依照這個自己的力量,不要施加外力,自己就給噴出來一樣,就跟擠出去一樣,掉了。這是在上古的時候就存在這麼樣一種情形。現在我們想想好像這太不可思議了,哪有你身上紮了一支箭,那兒敲個鼓就出來了?這說明現在也沒有這樣的共業了,見不到這個情形了。上古時期是有這樣的,再怎麼深的箭,再怎麼入深的毒,只要聽到這個塗藥鼓一響,馬上就箭出毒除,就有這樣的醫療功德。就好比說什麼呢?這裡比喻的就是說,我們造罪的時候,虛妄心就跟入箭一樣。可這個箭雖然入進去了,那麼念佛的真實功德名號就跟這個塗了滅除藥鼓一樣的,一敲馬上就出來了。絕不會因為這個箭深,毒中得厲害而不肯出,都會出來的。就是打了這麼一個比方。所以說一真一偽不能相比。

好,時間關係,那麼我們休息十分鐘,回過頭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我們繼續下半場的一個講解。大家稍微歇了一個片刻以後,我們繼續這個第八疑,第八疑是十念往生疑。下面的內容剛才我們已經講到說,為什麼能夠臨終十念呢?就是解釋到不在這個時節久近多少,而在於心、緣,第三個我們講到在決定了。那麼對於這個決定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文智者大師是怎麼說的。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這是講到第三個在決定之心。那我們大家都知道,這裡講到表達的這個決定怎麼理解呢?就是說世間人不是說把心一橫嘛,就這意思。有時候我們看一個東西,最後說罷罷罷,怎麼怎麼著。所以我們理解這個決定,說白了就是豁出去了,不管不顧了,就這麼著了,什麼也不想了,就這股勁兒。臨終的時候十念,最要緊的恰恰就是這第三個,這股勁兒。決就是什麼呢?決定不悔了嘛。定就是認知到位了。所以我們首先你看這裡說,他做了一個比擬,就是說我們在造罪的時候是以有間心有後心。為什麼大家想一下,我們平常都是基本上是情分四路,念掛八方的。你看我們常有話叫做心不在焉,又說顧左右而言他,對吧?就是說我們在造罪的時候,什麼叫做有間心呢?他就是說做著這個事,很可能又在另外一個事上起念了。與他說著,很可能又再轉到另外一個場景,又動了一念。所以這些念頭就來回嘈雜,中間這就叫有間心有後心。

有間心有後心,那麼將來他感的果報也會有間有後,就是說相續還,你種了這個念,那麼這個念要感的果熟的時候,它也有力量,它牽引著你受報。可是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大家想一想,四大分張的時候那是什麼情形?人要死了的時候,你都知道自己要死了,那是什麼境界?整個這個一生的善惡業頓現,所有的冤親債主來召喚,看看你跟誰走,在那競爭、招標呢,知道吧?就看你招標招到哪兒去。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嘈雜複雜,就跟我們辦一個事一樣,好了好了,你們都別說了,聽我的。這麼一念出來,馬上就叫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為什麼?因為它猛烈,決定。決定那麼就十念就可以。你看我們為什麼,有時候我帶著一些弟子或者同修去拜五台山呀,我那會兒記得剛剛有些第一次去的,聽說師父老拜,他也覺得挺好,去了到那台階跟前腿就軟了,說這麼高我能上得去?那就不可能的事,拜一回都沒門兒,不要說連著拜七天,有拜二十幾天,沒門兒。

問題索性把心一橫,為什麼?因為有一個面子問題。這麼多人都來拜了,你不拜也沒辦法,對吧。或者大夥都精進了,我也得裝模做樣。一裝裝上道了,為什麼呢?他制心一處了,就是逼迫的累呀,累了就管他三七二十一,反正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我就靠給你了。一心橫起來,一不小心就上去了。所以這就是那股橫勁兒出來了。這就叫做在決定。就是要的這股決定心。

所以這個問題在《淨土或問》裡邊,天如惟則法師也談到過。他是當時引的說什麼呢?說怎麼能夠以這個少時間的心力就戰勝終生的造惡之業呢?他說:心雖少時,而其力猛烈。是心勇決,名為大心。以捨身事急故。,捨去的捨,身體的身,事情的事,急躁的急。什麼意思?捨身事急故是什麼呢?就是說這會兒就豁出去了,剛才說的不管不顧了。這個事情太緊急萬分,根本不容分說了,到了這個地方了,突然間你怎麼樣呀?倒反正突圍而出了。你看這裡打了一個比方,譬如十圍之索,那就可能這個比喻就是說,十個人都抱不起來的這樣的一個粗的繩索圈起來了,把大家禁錮在一個地方了。那麼我們怎麼出?一千個人都出不去,力量不夠嘛。這會兒來了一個童子,雖然小孩兒,他拿一把利劍,非常鋒利的寶劍,啪的,說管它三七二十一,橫著一砍,須臾兩分,我出來了。就是說的這個勁兒。又好像說千年積的柴,不知道積了多少,只要你一個火苗啪的一打,馬上就熊熊火焰就燒光了。這就叫做在決定。為什麼?就是因為一個捨身,二一個這個事情急。

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家你看覺得說,我上次聽過一個就是說媽媽帶著兒子,媽媽帶著兒子在街上,結果有一個人開車過來,眼看就要撞著她兒子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情急之下,這個媽媽、這個母親就受不了,害怕嘛,突然間奮身不顧就上去就硬生生地把那車給剎住。這個車往過來開,她給抵上去,就撞不到了。如果說平常的話,一個女眾你想她有幾分力量,她連一桶水都提不了。為什麼?這就叫超水平發揮,就能出現奇跡。

十念往生其實就是超水平發揮。而這個超水平發揮的奇跡是法界來講,淨土法門而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並非奇跡,只是我們從來沒到。所以說這就叫做在決定,少時。

那麼智者大師還打了一個反比,你看,就說我們現在覺得一生造惡,臨終的時候就好像十念難往生。可是不要忘了,有人一生造善,本來應該生天的,結果臨終的時候惡業現前,起了一念決定邪見,你看還是要決定。你看這裡講到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那就說明反過來說什麼呢?善業臨終十念猛利,也完全可以排一生的惡業虛妄,是一樣的辯證的說法。所以說你看這裡講到:「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說決定得生。後面他引的是教證,說到說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就說明這一段話出自《觀無量壽經》裡面的下品下生,剛才我們給大家一開始時候讀的,就是講的造了五逆重罪的人,臨死的時候一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就是一念就可以消八十億劫,那十念就可以消八百億劫生死重罪。而且真正說到這個時候,要的就是說什麼呢?臨終在心、在緣、在決定,就是你正好一終,一往生,就是一死,一生的這個傾向,臨終那個定乾坤的那一念,恰恰在阿彌陀佛的念上,就辦事了。需要的就是這個。

所以我還記得去年,這過了年了就今年了,去年正月的時候我在五台山,這個上午去拜山,中午去講經,晚上回去還要去助念,是南京比丘尼,有一個南京雞鳴寺的一個法師,比丘尼,她非常虔誠,對五台山有信心,她就把她媽媽給請到五台山,讓她往生。結果那老太太那會兒可能,確實這也是福報,她還能在五台山往生,現在還埋在五台山了。當時她就上來給我磕頭,請說給她媽媽去助念,那我就去助念去了。頭幾天助得我還本身正念也足,觀想西方三聖現前。也不知道助念助得,可能是因緣不到吧,把她助念得給助得又好了。原來是不能吃不能喝了嘛,連那水都喝不下去。

去了我就不斷地跟她說,惡狠狠地那會兒我都說,我說你給我往下放,你一輩子吃了這麼多苦,受了這麼多難,你這會兒你還,你閨女都出家了,你還有什麼你這輩子能拿得起來的?還有什麼能帶得走的?就一會兒正一會兒反的就給說,說得念得面色又紅潤了,頭一天不能喝水不能吃,第二天去念的時候,說她母親今天跟她要的吃了一個橘子。慢慢過了幾天,她說法師,你還是暫時別來了,可能暫時一時半會兒還走不了。結果又過了一段時間我也就回京了,回京以後又過了幾個月才又走的,下一次我再見她的時候就變成一堆石頭了,給念這個往生咒,又去給灑淨去了。可是你從我們人的本位來講好像說,哎呀功德大,又救了一命,讓她多活了幾個月。

可是你從往生的這件事上論呀,大家要知道,如果說在助念的那幾天,她一念隨順心生起來了,對吧,我不斷地給她講,在這個千鈞一髮之際,她突然間依附這一念,往生了呀。那麼如果我走了以後,可能她自己的這種心力又不夠了,又貪生怕死心生起來,又貪戀了幾個月,反而又開始把業障給鋪開來了話,那很可能雖然走了,未必走的了,未必能往生呀。那你說是不是在心、在緣、在決定呀?你能說這個福報怎麼來判呢?按說的話,說你看她又多活了一段時間,這不是好事嗎?可是萬一她耽擱了,我們現在也不能確定她有沒有往生,說萬一沒有呢?還不如當時一念往生了。

所以這些東西凡夫的心眼真的是沒辦法的。真的你看,沒有佛菩薩、祖師們給我們這樣來論證,我們有時候自己是糊塗的。一不小心自己就糊塗了。所以從這點來講,你看說「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下面又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板塊就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了,這個問題曾經在教史上把淨土法門給湮沒了一百多年。所以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來看一下這段論文: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

你看為什麼智者大師在這裡帶出來這個問題呢?這是在整個淨土法門,就是淨土一脈相傳過程中,在這個淨土史上特別傷害力,就是殺傷力大的一個問題。給大家講一下。這裡講到的說,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攝論就是《攝大乘論》。《攝大乘論》裡邊講到這個別時意,那首先大家明瞭一下,什麼叫做別時意呢?就是佛講法有四種意趣,這四種意趣,意就是表示內心所欲所意向的意思。說佛講法他有四種,可以我們說四種這個,怎麼講呢,就是說這個發心吧。

首先一種比如說,他會說一個叫平等意。有四種。平等意是什麼呢?就是為了消除我們的分別知見,所以立足於平等的立場來講這個法。比如說這個釋迦佛本來他不是過去的毗婆尸佛,過去七佛(之一)叫毗婆尸佛,但是為了立足於佛佛平等,證悟的境界是完全同一個法身,那他就會說這叫做佛佛平等的,可是相上他是有差別的,但是他講的是平等的,就叫做平等意。

再一個還有叫做別義意。別義意是什麼呢?就是一撇一捺一點的那個義。叫別義意是什麼呢?就是為了去除聽法眾的這個輕慢的這個障礙,而用另一種意義來表達。大概意思是什麼呢?比如說「逢侍恆河沙之諸佛,方能解大乘法義。」就是說你遇到了或者侍奉供養了恆河沙的佛,你才有善根能夠解這個大乘法義。他是說這麼一句,那麼如果文字上來講,似乎說我們說這個大乘法義真的是,了解起來是不容易的,太難了。那麼實際上佛陀這裡講這句話為了什麼呢?他是為了表顯什麼法呢?說你證得大乘法義的這個理是非常極其難得的。那文字上我們一邊聽的時候就是說,哎呀,這都這麼難,要碰到這麼多的恆河沙諸佛,可是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說,讓你明白真正得大乘法義有多難多艱辛。這叫做別義意。

還有一個叫做補特伽羅意。補特伽羅是印度話,翻譯成漢語就叫做人無我,補特伽羅這個意思。什麼意思呢?就是隨順著眾生的性格、志向而宣說種種的教法。比如說在這個因機施教的時候,他會為了打破這種低層次的修行的滿足感,那他就會說不同,為什麼呢?如果對一個吝嗇的人來講,他就不斷地說佈施好,佈施好。那麼如果對一個比較條件好,他還對佈施很執著,很自大地覺得說我佈施怎麼怎麼樣的,他就反過來說,你這佈施有罪,呵斥他不要老執著佈施。有漏、著相佈施,他就又這麼說了。所以這就叫做補特伽羅意,是個印度話。

那我們這裡講到的別時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為了消除大眾的懈怠而生的障礙,所以所說的教法。為什麼呢?就是比如說眾生的修行利益可能暫時是得不到的,這個功德只能在別時,別時就是另外的時間,果報成熟的時候才能夠得到的。但是為了避免眾生的懈怠,就說了個方便法鼓勵一樣,說你現在是可以得到的,但是真實情況是得不到的。這個《攝論》裡邊在講別時意這個法的時候,就引用了淨土往生一法,就認為說往生淨土屬於別時意法,大家聽明白了嗎?就意思是說,你念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說這輩子往生是告訴你可以,其實是善意的一個謊言,真正對你在念阿彌陀佛這輩子往生,是沒這麼回事的,只不過怎麼樣呢?為了讓你這輩子能夠精進,所以說能夠往生,其實是只能做遠來的得度之因。這麼表達。

後來在這個《雜集論》,也是玄奘法師,他裡邊更加地引用了,你看這裡不是說,「雜集論云: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雜集論》裡邊,事情在解釋的時候也是這樣解釋的,就是說由於有一些眾生有這個不精進、懶惰的障礙,不樂修行,那麼為了給他修行就方便說,比方說,說你持誦多寶如來的名號或者無垢佛名的名號,那麼怎麼樣呢?就將來能夠,決定能夠得無上菩提,不下墮,不退墮。就好比說你現在有一分錢,那麼你經營好了以後,將來能賺一千個錢,並不是說一下就能賺一千個錢,是你得經營,花多的時間。

說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意思,生安樂國土也是這樣,不外此意。就這麼來表達了。那麼這樣的一種史上的說法,大家知道《攝大乘論》是在整個佛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典,特別是唯識宗所依的根本論典,把整個這個大乘的教理行果是作的很詳細的一個講解。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這麼影響大的一部論典,你想想竟然引發了這麼一個註釋,那麼就說明說,把整個淨土法門的勝義方便完全給隱沒了。就是徹底給否定了呀。你想淨土法門如果按照自力的話,只有登地的菩薩才能往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凡夫入報土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回事,是別時意。大家想想這樣的一種見解,別時意成立以後,後來的這個懷感法師在《淨土群疑論》裡邊說到什麼呢?說自《攝論》開始到現在已經有百餘年了,那麼諸大德就是說見到這個論文以後而不修淨業者,隋代以後說一百多年來的人,很多人就看了這個論文再不修淨土了。

你想誰願意說念佛念得最後是往生不了,得一個遠因呢?我們念阿彌陀佛就為了說勝義方便,一生承辦,圓證三不退,到了那兒一生補處,必然成佛。如果說沒有這個方便,那麼你幹嗎去了?何苦念呢?所以對淨土宗的弘揚產生了非常大的傷害和障礙,也引發了好多淨土大德的反駁。

這裡智者大師就是一駁。智者大師的這個論點你看,他只是說,「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因為在《攝論》裡面後邊也講到說願行願行嘛,願行就是既有願又有行,就是發願要往生,還要念阿彌陀佛。所以他就中間會合了一下。說《攝大乘論》裡面講的別時意,它的意思就是說,只講說只有願沒有念的這個人,才能夠得別時的利益,如果有願有行的人,是可以往生的。智者大師在這裡也作了一個輕描淡寫的這樣一個註解。

可是我給大家再引申地說一下吧。這個問題當時在淨土教史上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論。後來到了這個有一個叫法常法師,是弘揚《攝大乘論》的,他就發揮得更加出格了。他說這個別時意是什麼意思呢?說凡是講淨土的佛菩薩眷屬諸上善人,就是讓我們為了生起對善知識的想往之心,是這麼個方便。凡是講對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是讓我們這邊的人生起一種對到這個山裡邊去修道,對這個山水清淨地生起想往之心。凡是講這個八功德水,就是讓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對這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生起好樂之心。就這麼來套的,叫別時意。那就完全等於說把淨土法門給,像大安法師那會兒講,就等於說在謗法呀,大家想,徹底否定一生成就的這個殊勝大業。所以在這裡,智者大師在這裡講到的,他的回應就是說: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就是後來你看講到《雜集論》裡邊也是,別時因是因為你沒有行。就是還是說,只要你念,那就不是別時意。

這個問題在後來的善導大師做過了完全正面的回應。因為這個問題在淨土的大德裡面,你看開始有這個曇鸞大師,還有道綽大師,都曾經回應過這個問題,但是道綽大師的比較這個就是說圓,曇鸞大師的說了,但是惟有發展到善導大師的時候力度最大。善導大師回應這個別時意呢,甚至都沒有像智者大師這麼就是說一筆帶過,說因為願和行隔裂開來了。善導大師怎麼回應的?他說,彌陀大願就是為這個攝凡夫入報土而發的,那麼你這裡講到的說別時意,就是完全是違背佛的法旨。所以他就是說針鋒相對地作了一個引經證。首先他說了,說《彌陀經》裡邊: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說這是佛說的呀!

而且又有十方諸佛如這個恆河沙數,出廣長舌相證,出廣長舌相,無量劫來都不打一句妄語的廣長舌,證稱這個法門的,這個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呀。那麼你說成別時意,第一個就是誹謗釋迦牟尼佛說一生往生可以。你謗佛說的法呀。第二個,你誹謗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護念這個經。你看六方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恆河沙數諸佛,每一尊佛都說這是真的,你說這是別時意,所以以後大家,這個詞以後見到的時候就知道是這麼一個由來。這就叫做別時意。後來善導大師就說了,說這個釋迦牟尼佛說的,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往生,這是佛金口說的,是有聖教所證的。他就感慨了一下。

當時已經到了唐朝了,大家知道。你看我們現在很多人就對淨土就是這樣,態度不一的。唐朝的時候已經教理非常成熟了。就是說了,他說:「未審今時」,就是不想到現在這個時候。「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就是說所有的也是學佛的人不知為什麼。「凡小之論」,大家看到了嗎?凡小之論是什麼呢?就是說凡夫和小菩薩造的論典,叫做凡小之論。「乃加信受」,就是信的了不得嘛,覺得這就是奉為無上的法旨。而「諸佛誠言返將妄語」,你看諸佛所說的真實不虛的這個大悲心流露的這個法言都認為是妄語嘛。所以說善導大師說出此不忍之言,就是他後邊說了幾句話,我在這裡也給大家分享一下。

善導大師怎麼說呢?他說雖然如此,仰願,就是我,仰就是說祈請、但願、希望,「一切欲往生知識,善自思量」,就是想往生極樂世界的,有心往生的,而現在在別時意上過不去的,你要自己思量。大師怎麼說的?「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你看,就是我寧願這輩子傷了,就是這輩子白白的學佛了。錯信佛語,就把佛的話我信錯了,這是說明我們這樣的一個狀態是不對的。寧不對,就是寧願錯在這個上面,為什麼,因為它是佛語。所以「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大家要記住,就是佛跟菩薩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不該、不敢、千萬不敢執菩薩所造的論以為你定盤星、正知正見了。

大家想想我們現在呢?佛語,菩薩語就不要比了。凡夫語跟聖人語不要比了。居士語跟法師語不要比了。就自己有時候一樣的語,自己就控制不住,說著說著就覺得,這個淨土法門到底能不能橫超呀?是方便法吧?現在不是流行小乘嗎,這個大乘佛法靠不靠譜呀?他方國土存在不存在呀?就管不住自己了。你看這裡講的,「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失誤,。」就是你大失誤了呀。這是一段。後面又來了一段說什麼呢?

「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就是全身心就撲到佛上面了。菩薩跟佛比起來,菩薩還要遜一籌的。「不顧生命,決定依行」,就是不顧自己的生命去,你看。「佛遣捨者即捨」,就是佛讓我們捨娑婆,我們就聽他的。「佛遣行者即行」,就是佛讓我們發真信切願念佛,就這樣做。「佛遣去處即去」,佛讓我們到極樂世界,佛說一生補處可以往生,你就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這才算我是佛弟子。所以大家想這是善導大師這樣的一個,這真是痛徹心所的,當時看到說別時意的這個誤區走的危害這麼大,才把這個針鋒相對地說了這麼一個。

而且我們這裡智者大師講到的說,其只有願沒有行。後來是這個善導大師還把這發揮了,他說什麼呢?稱名就是行,就是願。為什麼呢?他說,這個稱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嘛,那南無就是皈命,就是相信、發願的意思。在這裡他就講到說,「但有其行行即孤」,說只有這個行的話,行就是不算一個真實的行,是孤的,孤獨的。「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就是如果你沒有願,那麼你的這個願就是虛的。亦無所至,所以他說願和行從來不是兩碼事。為什麼呢?他說「今此觀經中」,比如說《觀經》裡面說十聲念佛吧,他認為說,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就是發願,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兩個字就是說,我願意皈依南無阿彌陀佛,願意皈依阿彌陀佛,願意發願迴向極樂世界,就由南無就代表了,這就是願。那麼「言阿彌陀佛,即是行。」所以十念就具足了十種願行,念念都是願,念念都是行,把這個智者大師的這個全無有行,唯發願,又把它稱性發揮了。

所以善導大師是可謂說彌陀再來的話。後來善導大師最後他說了,若佛所說的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的都名不了教。大家應該知道,所以希望現在一切的有緣人,只能信佛語,不可用菩薩不相應教而做定性。

你看這就是這段公案,今天給大家說出來。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這裡說「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是這麼個由來,聽明白了嗎?這就是別時意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了,以後再在論典裡邊,或者有法師講法,一聽到別時意這個詞,你馬上就知道這麼一個來龍去脈。曾經在,這也是共業所感,在佛教史上有一百多年的時間,許多人徹底就放棄了淨土法門,失去往生的大利了。

你想想這才叫毀人正眼呀!所以從這點來講,他就可以稱之為謗法,說嚴重點兒。所以最後你看,智者大師說「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誤了多少人!善知識、惡知識從中就可以頓見分曉了,耽擱了別人了。「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墮陷也。」你看,願大家深思此理,自牢其心,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這個見解樹立起來。有些事情可以隨順,有些事情必須立杆。大家一定要,那難不成別人說因果輪迴都是假的,你也就一下子生起來了嗎?難不成有人說大乘非佛說,現在大有人在說呀,那你也就馬上就覺得這真的是有這麼一回事嗎?你要記住,這些事根本就不存在,想都不要想,說都不需說。

有人說《楞嚴經》是偽經,你說可笑不可笑?所以等等這些,這就是要自牢其心。特別是淨土一門,你好不容易清淨有戒,曾更見世尊,究竟修善法,生生世世、百千萬劫的積累到這個地步。扒拉到這兒了,你再一不小心滑下去,那什麼時候又上來都不知道。所以這是這個第八疑,十念往生疑。

那好吧,本來今天是想說這個只講這個第八疑來著,那還有一點點時間,我們就索性再貫一下,把第九疑裡邊有兩個問題,我們把第一個問題跟大家先讀熟了,說一下。

第九疑裡邊,我們一起來看,第九疑。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這是第一個問題,那麼第二個問題,「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這是兩個問題,今天我們還有一點點時間,我們把第一個疑問解決一下。這樣的話,我們下一次再講的時候就能夠把下一個疑問和第十疑貫起來,看能不能圓滿。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說

「答: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爾,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得生彼,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也。生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

我們把第一個疑給解決掉。這個疑其實已經就是說人之常情了,我們在講到生跟無生,這個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的時候都把這個道理給大家講過了。我不知道大家對這一疑難,現在心裡還有障礙嗎?就是這一道,這一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路遠難至。就是因為聽佛說了有十萬億的佛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都覺得說,那麼遠你怎麼去呢?凡夫劣弱,就是我們現在走一步才一米呀。那你說,什麼是佛剎大家知道,就是一個佛所教化,這樣的一個太陽、月亮、須彌山圍繞的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一小千,一千個小千一中千,一千個中千一大千,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所教化的國土。

那麼這裡去的十萬億佛剎就是說,有十萬億個這麼個佛土在娑婆與極樂之間重重阻隔。那麼我們要知道,這是從事相上而言的。你看智者大師這裡講到的,事相上而言是什麼呢?就是凡夫的心眼所能到,這樣我們所夠得著的現象。在佛的視野裡邊不是這樣的。你看這裡講到說「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爾」。我們是肉眼,肉眼剛才講了,眼根對色塵是妄相,說明說我們現在這個所見的這個知道這個肉眼看色的心也是妄心。可是極樂世界它是雖然在妄心之外,可是它在真心之內。這個我們不要搞錯了。那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肉眼。佛具足了五眼六通,我們現在叫肉眼,還有天眼,天人的眼睛,還有這個慧眼,就是羅漢、二乘,還有法眼,就是菩薩。只有佛眼才能稱之為圓明,就是全純粹看清楚了,都看到位了。那麼你這裡講到的,智者大師就講到了是對生死心量說的,就是以我們的肉眼來看的。那麼真正的這個十萬億佛剎的距離概念來講,我們首先要知道,凡夫的心是妄心,可是我們還有什麼呢?還有真如妙心。

在這個真如妙心的功德中,所有十方三世的國土全在其中。如果我們讀過《彌陀要解》,裡邊蕅益大師就對這個六信裡邊有一個信自的時候,信自己的現前一念真心。非常精彩,他怎麼講呢?他說,「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就是不是我們肚子裡面的這個心,也不是我們打妄想的意識。是什麼呢?「豎無初後,橫絕邊涯」,遍法界的這個真如心哪哪都是。那麼「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什麼叫做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呢?我們現在隨緣,就是隨的肉眼所看的娑婆之緣。如果隨這個天眼,就看的是二十八層天緣。如果隨著阿羅漢,那麼就是慧眼,就隨到什麼呢?隨到這個淨土了,三界之外的緣,雖然還沒有成佛。如果隨著菩薩,就是六度萬行的緣,整個就是天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看你終日隨緣。雖然隨緣,可是你的這個真如妙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也是用的這個心性,凡夫也是用的這個心性,造業入地獄也是這個心性,成佛入佛法界也是這個心性。這就叫做不變。

那我們想想,十萬億國土是就著隨緣而講的,對吧。那麼真正的往生的這個,往生的操作的層面在哪兒呀?在我們不變的這個真如心上而顯現的。所以這個國土,極樂世界確實是在妄心之外,可是它不在真心之外,在真心之中呀。那麼十方虛空微塵國土,都是我一念心中所顯現物。我雖然每天昏迷顛倒,一念迴心,就回生到哪裡了?我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大家能知道吧,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十念往生,一念就可以往生,回歸到這個自性本具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把十萬億的煩惱給斷掉了,就不隔十萬億的國土了。這要從事和從理來講的。

要不然你就覺得,這個怎麼辦呀,這個死的時候,我曾經也,有的人也朝了一個五台山,從北京走到五台山走了二十幾天,這要是從娑婆世界走到極樂世界,不是說到月亮坐太空飛船還得多長時間呢,二十多天是吧?七十多天?七十多個小時。那到了這個太空裡面都是光年光年的說,那極樂世界在哪裡呀?記住,就在我們的一念心性上面。這個道理一定要貫過來。從現象上講,我們現在是凡夫,立足於本位,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從心性上來講,我們現前一念心就有無邊的展示,現在展示的是娑婆世界,可是我們可以展示極樂世界,就有一念迴心,就能成功超越轉化。所以你看後面做了一個比方說,「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就是一念,這邊壞,那邊就成。但是這邊壞那邊成還是一個東西,在一個平台上。所以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說,說了好多心外無土,土外無心,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是講的這個理。你們知道什麼叫心外無土嗎?就是土就是心。什麼叫做土外無心呢?就是心就是土。聽得懂嗎?

打個比方,你看這裡智者大師也打了比方說:「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得生彼,不須愁遠。他打了個比方什麼呀?又如入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也。」你看,就是好比說大家你看我們如果睡著了,對吧,夢夢,沒有離開你的床,但是你好像做了一個神遊三千大千世界,不知道到哪兒走了一圈。心意識週遍法界。你的念能到哪兒,就想到哪兒到哪兒。你不要說我們親自去過了,誰從外邊回來給你說一下,說歐洲多好,馬爾代夫多漂亮,說印度多麼的,這個世尊的降生地,說一說你馬上就產生遐想,就好像自己身臨其境一樣。

這就是我們的心的,雖然是妄心,可是它用的是真心的功能,顯現的是妄境,用的功能是真心的,就是週遍的。所以我們其實你看,這個虛空無量無邊。量周沙界,心包太虛,就是講的這個。那我們雖然在這裡,一睡覺了做一個夢,夢見了所有的山川、人物。大家想想,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現在的情形是不是夢啊?是不是?那麼我們把這個夢醒了,或者從這個夢出來,我們再做另外一個夢,就可以夢到極樂去。但是娑婆和極樂的夢是兩個人在夢嗎?就是我們比如說昨天夢了一個夢,今天又夢了一個夢,這兩個夢是兩個人在夢嗎?是一個人在夢。

那你說這夢從一個夢到另外一個夢,離開這個地方了嗎?比如說這個人是一個地方的話,今天夢一個,明天夢一個,昨天夢的是英國,今天夢的是美國,可是這英國美國全在一個人的夢性,就是這個夢的念中,離開過嗎?往生極樂,從娑婆到極樂就是這麼個原理,明白嗎?夢娑婆的時候,就等於說我們這個身體生病了;夢極樂的時候,就等於我們這個身體治好了。可是生病到治好,這個人是脫胎換骨了還是把腸子肚子都換掉了嗎?沒有。是治好了,就用信願行三資糧治好了。就這麼回事,所以這裡說:「生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所以大家想想,淨土的教理是極其深邃的。整個所有的大乘宗派如果會不到這個上面來,從淨土的整個一結打起來,你這個結,整個這個佛法的結你根本就通不了。

你對淨土的信受,我們說低了,說只要你信就行,說高了的話,你整個華嚴、法華,整個這些究竟圓頓的教法你有一關過不去,淨土你就過不來。是非常非常殊勝的。不是我在這裡偏讚,釋迦牟尼佛都偏讚呀,大家想想。

所以說希望願以此功德,還是能同生極樂國。那麼今天的時間正好,我們把第九疑講了一疑。下一次來呢,就從第九疑的第二個問題開始講起。

好,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諸位。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

生不起慚愧心和懺悔心該怎麼辦

問: 弟子生不起來慚愧心和懺悔心,請法師開示。 宏海...

淨土法門不談風險很大的轉世

通途佛法談到菩薩道慈悲心的問題,可能有人會發願要生...

三界從來是牢獄,勸君及早出娑婆

世間唯有苦人多,自造新殃可奈何?滿地蓬蒿春不到,一...

但見過年忙似箭,有誰離苦急如仇

2012年的除夕,原本計劃像往年一樣參加龍泉寺華嚴法會...

大安法師:如何淡化過重的情執

問: 過重的情執(主要指親情),目前已是弟子修行的...

穿越大千猛火求此法門

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今此法門,付囑...

從極樂歸來的菩薩是非同小可的

極樂世界的解脫功德,我們簡單提出三點: 第一、隨願聞...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為何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吵架

我們有時候宣傳佛法,也會盡己所能去跟周圍的人去講佛...

談「苦」

許多人不了解佛教,認為佛教太重言苦,把人生說得苦不...

心裡放不下是自己沒有智慧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

世界四大乾果之核桃

核桃,在國際市場上與扁桃、腰果、榛子一起,併列為世...

怎樣去圓滿落實菩提心

發了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之心,怎樣去圓滿,去落實...

初發心菩薩應先求生淨土

初發心的菩薩,大菩提心雖然發起來了,但是他還是業力...

當下是我們唯一擁有的一刻

如果我們花許多的時間擔憂昨日發生過的事,以及明天將...

天耳通

從前,有一個叫耆婆的老先生,他會一種很特別的功夫,...

生氣對身體的傷害

每個人,幾乎都知道心情不好,對身體是巨大的威脅!就...

劫難之中當如何來修持

原文: 今之時,是何時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敵。三四年...

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為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

把QQ頭像換成佛菩薩的頭像

近來看到很多佛友的QQ頭像,各種各樣的都有。有男人的...

三十六計教出好兒女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長、老師常...

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問: 什麼是懺悔?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大安法師答:...

德的光輝跟世間的相貌完全不一樣

當你念阿彌陀佛心咒的時候,你要想:我的心跟佛的心是...

在家學佛應當注意的五點

隨著時代的進步,佛法作為一種人生的最高智慧,已經得...

【佛教詞典】羅睺羅

(一)梵名 Rāhu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

【佛教詞典】前際後際及前後際

【前際後際及前後際】 p0887   瑜伽五十六卷十九頁雲...

【視頻】慧律法師《對不起你的人是在成就你》

慧律法師《對不起你的人是在成就你》

【視頻】藥師佛修持儀軌

藥師佛修持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