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淨土十疑論

宏海法師  2018/11/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五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

那麼今天又是我們來這個聞思共修的日子,現在我們講這個《淨土十疑論》,今天是第五講,講到第四疑了。在此之前呢,智者大師運用他的這個後得智慧,在宗門教下都大開圓解了以後,非常圓滿地把前面三個平常教內人對於淨土的疑惑一一進行了解答。如果說在對於淨土法門或者教義上有一些門或者檻的話呢,想必也是冰釋無痕。那麼今天我們循著大德的這種高尚的智慧和無礙的這種辯才思想,我們再來看他進入到第四個疑問,就是《淨土十疑論》的第四疑,這是我們今天的主要課程。那好我們現在首先大家來了解一下,這一問的疑點在哪裡?一起來看論文。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西方彌陀佛耶?」

這是提出來這一個疑問,為什麼要偏念阿彌陀佛?因為在此我們在上一講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講到說,從這個佛土的依報而言,是說為什麼要非得要往生,十方三世的這個國土平等,為什麼要非得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這一問他是就這個正報而言。我們大家都知道,依報就是所依的國土,正報就是我們的色身,西方三聖,那麼這裡就是十方淨土可以,一切佛土既可以往生,就可以遍念一切佛,為什麼這裡要偏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呢?這是這一疑問的一個主要的疑點在這裡。

那麼從這個問題上來講,第四疑跟第三疑似乎有一些重疊的部分,但是我們這裡也要把它的一個關鍵點要把它分開,為什麼呢?前一問第三疑的時候,是智者大師主要就這個事而融這個平等之理,就是說事上而言,求一佛土,那麼由於這個眾生這個心比較容易濁亂的現狀,現實情形,所以歸根處也就落到說,鎖定一切國土會歸到一個佛土的這個淨土功德。但是這一問呢,他就是說從事出理了,從本質上而言雖然是平等的,但是從事相,就是現象上來講,它的差別相就出來了。之所以這裡就偏念阿彌陀佛,就是看中西方極樂世界大有這個一言難盡之殊勝之處。所以這裡這一問的答非常的妙,可能我們一般都覺得說它的妙在哪裡呢?就是第一句,我們來看:

「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就這一句話就把所有一切的疑情給剷除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我們說學佛一個究竟處就是一個老實,就是一個隨順。你看在經文裡邊講到說,人有信慧難,就是說凡夫沒有智慧不敢自專呀。這個首先在這個回答中,他提供出一個最能上手的,為什麼我們說聞思修最主要的是講的我們對佛法的理解力,就是首先突出最能上手的一個知見就是什麼呢?首先要自己知道,我是罪惡生死凡夫。大家你看都讀過善導大師的這個《觀經四帖疏》的話,都知道裡面講到說,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就是一點本事都沒有,每天是貪瞋癡圍繞得緊緊的,擺脫不出來,六道輪迴中生生世世皆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凡夫無(智),為什麼?就是沒有智慧,擺脫不了,出不了輪迴。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敢自專,你看,這裡的不敢自專就帶有這個慚愧懺悔心,就是不敢自以為是,以自己的凡情度佛菩薩從這個大圓滿智慧中稱性流露出來的勝解。

    你看現在我們很多時候犯這個毛病呀,對佛陀金口宣說的這些三藏十二部教典,往往在那上面容易指點江山,而不懂得什麼叫做聞思修,就是隨順諸佛的真實教誨,以佛知見為我知見,這是最高知見。當然,比如說我們一般從這個通途教法而言,大家都知道我們這裡也叫聞思講堂,再再地講我們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有時候我們也會講到一個說,學佛是一個信解行證的過程,那麼除了信以外,還有解,還有行,還有證。這是我們從通常理解力來講的。

如果放在這種超情離見的這種見解下的話,大家想想,琢磨一下,我們說信,信什麼?就是信佛金口宣說,真實不虛的宇宙萬法實相。那麼我們解,解什麼?就為了解這個信的這個實相。我們行,行什麼呀?就向這個實相的這個道路上去行。我們證什麼?最後完全看到現前現量,入到證到這個實相中。信解行證圍繞的就是我們信的東西。

那麼當我們對於佛這種大覺者、大智者,稱性把所有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給我們流露、表達、說明開來的時候,我們不假思索,全體地把它就這樣執持過來,剛才我們講到的,轉佛知見為我知見,這就是轉佛功德為自功德,轉佛證量為自證量,信量就是證量。這種話大家要知道,為什麼說凡夫智中是以無智為智呢?因為我們都是妄想。當我們覺得自己有理解力,有領悟力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都是一層一層的妄想,從究竟而言。

那麼這裡這個專用佛語,諸位一定要在這裡細細地琢磨,為什麼說專用佛語呢?這樣的話如果說是一個我們通常大家都有時候覺得說,沒有什麼文化,也不看幾本經書,都覺得說你就湊合著就這麼念幾聲佛,好像是沒文化的說,你只能聽佛,乖乖老實的。像智者大師這樣祖師中的祖師,能夠把整個經教,三藏法師,貫通了以後,才宣說了這樣的專用佛語,這都是不是一般人能夠脫口而出的呀,大家要知道。為什麼?因為我們一般,你看我們世間人,學習一個道理,明白一個說法,他一定要進行一番考量、分別、琢磨,這個揣測卜度萬千以後,再考慮一下,這到底是,還要想說是不是真的,要說服自己。這就是我慢我執的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

那再想想我們修行為什麼?就破我執嘛,除我慢嘛,斷疑情嘛,生信根嘛。所以最好的這個信根,不假思索地對這個根本上而言最不可思議的佛法,怎麼樣去對接呢?就是不要自專,專信佛語。當我們通常情況下覺得說,有時候覺得說自己還應該怎麼樣去學習一下,了解一下的時候,大家要知道,這個理解理解呀,大家想我們一般在理解理解這個概念的時候怎麼理解呀?就是要把它吃透,弄明白,對接好。那麼這個裡邊,從這個,怎麼講呢?從這個根本理上來講,它這個理解它就有這個什麼呢?橋樑、搭建、跨越的作用,它就不是說直接,肯定是中間有一個代溝,需要把它擺平。這是我們一般的常情狀態,人之常情。

所以只有這樣的智者大師,在這種大開圓解,完全承擔了淨土法門的這樣的一種知見下,他才可以首先剷除我們一切杜譔的主意,就說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大家一定要對這個上面,我們常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是我今見聞得受持,最好的受持就是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大家要知道我們一個具縛的凡夫呀,確確實實是沒有一點智慧的。為什麼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層層遞進地說了這麼多的次第?就是說我們有時候個人自以為是,個人對這個佛法的判別高低,這個完全見解不同,那就只能說你在哪一個台階,佛慈悲不捨,安置在哪一個台階進行接引。但是接引往哪接引呢?就是往最高的這個台階上接引。

那我們現在在一肚子的分別妄想下就,我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對這個最高台階,就是諸佛究竟圓滿的這個智慧,說實話就夢都夢不著呀。淨土法門極樂世界的一切情形,淨土法門往生信願行的內在關聯。往生之後全是念佛三昧所生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清淨海眾,必然一生補處,必至成佛,等等這一切的情形,這都是凡夫,乃至二乘,更不要說權位的菩薩,夢都夢不著。只有諸佛所證所行的境界,你凡夫怎麼理解呢?這股圓滿的這種智慧,我們怎麼樣去對接呢?只有專用佛語。

所以大家想想,真正我們從通途教法上告訴諸位,就是說這個從理解上,就是說悟性上來講,那麼比如說宗門下開悟的人,這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還有這個教下我們一般叫做大開圓解,有時候密宗裡面也叫做即身成佛,這個也已經給大家再再地講過了。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真正論這個事上的修行,登地的菩薩,諸位都知道從初地到十地,登地的菩薩一地都不知道二地的舉手下足之處。就是事上修行的時候,你在初地,那麼你的視野裡邊以為修行一定是這樣子。

比如說我們一般凡夫認為修行一定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我們這個世界,就現前的這個國土,一定要修十善業,持五戒,這是基本的動作了。那我們如果說叛逆地想一下,很可能在初地這麼認為,在二地的話,他每天都以在這個殺盜淫妄中去練這個心,對這個境,也有可能的呀。那你能理解得了嗎?不知道他的舉手下足之處,境界不一樣,沒辦法對接,你一個台階上的風景,你跟一百個台階上的風景,你怎麼去相互描繪,相互感知呢?唯有這裡就講的不敢自專,專用佛語,為什麼?佛的智慧太廣大了,其他的不說,在此我就又想起說,給大家常在這裡講到的釋迦牟尼佛講的第一部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

當時成佛了以後,證到這個實報莊嚴,住在常寂光土,直接釋迦牟尼佛把他證的這個現量圓滿智慧的境界,稱性全部流露給大家,在場的聽法眾。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所有在場的包括阿羅漢,乃至這個只有法身大士,登地的菩薩能夠聽得懂,為什麼?接地氣嘛,一般的人跨越性太大了他沒辦法理解,所以才有一個詞叫做如聾若啞。可是我們要曉得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呀,流傳到我們這個閻浮提世界,當時龍樹菩薩在印度龍宮裡邊取這個經典的時候,他見過三個版本,那麼最上本是有什麼呢?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偈,就是說這個句子裡面有根本人的大腦、人的意識形態裡邊數不清,算不到。中本的也有非常多的偈子。只有下本的他才把它取出來,翻譯的說,把這個下本的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從龍宮裡取出來,到我們人間翻譯過來流傳,到這個唐朝的時候翻譯成八十本的,八十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流傳在我們現在這個震旦佛國。

那我們現在大家想想,我們能,不要說這輩子說講《華嚴經》,學《華嚴經》,這輩子能把《華嚴經》讀一遍的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上上殊勝的法緣了。太厚了呀,就這麼一摞,哪個人你有這個福德因緣去通篇讀一遍呀?那大家想想,這麼大的一部經典,現在我們流傳是最大的一部經典,當時在龍宮裡面那是最小的一部了,這個中部和上部的根本沒辦法流傳。為什麼?人的這種視野和思維夠不著嘛,那都是佛從根本智慧中稱性流露出來的。

所以我們在這裡理解智者大師的這一句話呀,他不是謙虛,也不是刻意的低調,而是徹徹底底從內心發自說,越到這個悟境越深的時候,才能知道確確實實佛的智慧有多麼的廣大,多麼的究竟圓滿。不敢自專,只好專用佛語。凡夫怎麼能理解佛的圓滿智慧呢?這種說專用佛語呢?這樣的一種,這種說專用佛語呢?我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概念,佛的智慧是怎麼樣的一種智慧呢?佛的證量,他所現前見到的境界,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我們常會用一些圓融無礙,或者說這個整個遍法界,這個一目瞭然,你看名號裡面都是如來、應供、正遍知呀。

正遍知,正就是不會錯誤,遍就是沒有一個地方不知道,知就是覺知嘛,一目瞭然嘛,一念頓知呀,他不是用我們說眼睛只能看到這裡,耳朵只能聽這麼遠,他是所有的現前就用這個本來的這個真如實相,和他的清淨無染的心去共振,面面俱到,就這是這樣的智慧。所以一般我們把佛的智慧,通常可能大家聽過一個詞叫做什麼呢?叫做諸法實相。這才是我們常說的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佛語表達的是什麼?就是佛智,佛智就是諸法實相。

你看如果我們有的大家讀過《法華經》的話,就聽到這麼一句話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盡諸法實相,就是講的佛的真實智慧。我們也常常在讀到這個蕅益大師,他也講到說淨土法門也是唯佛境界,唯佛與佛方能流通,登地菩薩只能知其少分,就是描繪這個諸法實相。那我們現前大家就是說依稀彷彿的,諸法實相到底是一個什麼相呢?怎麼樣的一種狀態呢?這麼專業的佛學術語,那依附在我們凡夫,現在就我們大家坐在這裡說,你法師這裡講諸法實相,到底諸法,諸是個什麼意思?諸法就是萬事萬物,實相就是真實的狀態,這個只有佛完全看到了。

那麼我們基本上下意識都是,如果大家沒有接觸過佛教佛法的話,基本上是丈二的這個,我們常說戲論呀,和尚摸不著頭腦。你稍微讀了一點點經,聽過一點點佛學的概念名詞的話,馬上就會想到,平等嘛,諸法實相就是平等呀,沒有分別呀,不二法門呀,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自己不知道,下意識的就跟什麼呢,佛教裡面有一個詞叫做斷滅空相應。就基本上我們都是這樣的理解,一說到諸法實相,你看《金剛經》裡面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表達的諸法實相。這個佛當時講解的時候是沒有問題的,在表達上也是非常傳神的,但是由於凡夫他有自專呀,剛才我們講到的自以為是的這種,以為我理解的這個層次,我定位的這個概念,我形而上的這個感覺,那麼他就一定會就覺得說,決不會說理解成諸法實相,說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下意識地就會理解成凡所有相皆是沒有,空,斷滅就是沒有。這是一百個人裡會有一千個人錯,除了明心見性的祖師。

大家一定要在這方面有一個理解,就是對佛的見地上要提起警惕來。殊不知這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重在破我們的執著,破想,不是破這個相。我們對於這個實相,往往都是沒有一個圓滿的認識。

為什麼要給大家提到這個,這裡我們就講到了嘛,說這個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就是佛的智慧這種諸法實相,是一個什麼樣的一個情形呢?當然在這個教典裡面呢,往往用三個層次來表達,我們今天在這裡也可以嘗試著就是這麼跟著這樣去領解一下。

從第一個層面來講,它是一個否定性的,這就是我們往往容易理解錯的,就是說實相無相,就是這個諸法真實相狀的這個智慧,是離一切分別、雜染、對比、相待之相,沒有一相可得,這叫做諸法實相,也叫說剛才講到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照見五蘊皆空。但是這只是泯的一層,就是先把它抹掉,還有另外一層要把它立起來。

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還有第二層,就是什麼呢?實相無不相。聽起來這個好像很專業,什麼是實相無不相?就是說在真實的狀態裡邊,任何一相,任何一法,都是真實狀態當下的表達,現前的呈現,這叫做實相無不相,什麼意思呢?具足恆河沙功德之相,能生萬法,沒有一法不是實相。那我們一般就往往很難顧及到這個。

所以我們在理解這個實相無不相的時候,就要注意了,既然實相無不相,那麼它就包括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之相,這是一相。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相,這又是一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之相,還是諸法實相。每天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還是一相。水鳥樹林都在不間斷地宣說法音,讓我們不由自主地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全是諸法實相中實相無不相之萬相之相。這也是諸法實相的具體內容呀,我們能不能夠承擔呢?這樣的實相所行境界,包括登地的菩薩都不能俱見,就是不能圓滿地見,只能夠就是說,不是說立體全方位地見,從某一個角度,某一個層面看一下而已,何況凡夫無智呢?

所以我們今天在此講這個的時候,大家一定要知道,諸佛智慧決不是我們平常單方面層次理解的空性,一定要把它圓起來。其他的不要說了,包括這禪宗裡面最具代表性的六祖慧能大師,當我們讀到這個《壇經》的時候呀,大家都,如果喜愛《壇經》的同修們都能夠脫口而出,裡邊有一句話叫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還有一句話我們往往會忽略,就是什麼呢?「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什麼是萬法呀?整個十方三世一切國土現前當下的情形,所有的法,能生萬法,全是我們自性,佛的圓滿智慧中體現的法。所以說能生萬法,就能生這個以深信切願念阿彌陀佛決定可以往生之法,確鑿無疑。這就是專用佛語,可以了,你相信就可以了。

所以說呢,你看在經典裡面,印證這個實相境界的人都不是菩薩呀。我們如果說大家天天在這裡聽法,我也不知道你們是,一定要常去親近經教。有時候我們自己,包括我自己在內一樣的,有時候我們覺得,哎呀,學得看了一下,法喜充滿得差不多了,一把經本合起來,這段時間覺得修行這個執持的不錯。但是你過段兒時間要麼疲厭,要麼就有可能搖擺不定,甚至走偏,那這個時候一定還要回到佛的聖典上來,接受這個加持,我今見聞得受持,再用它來梳理,繼續前行。

所以為什麼你看這裡印證這個實相境界的人他不是菩薩,不要說羅漢的份了。在這個《佛說阿彌陀經》裡邊,他是用六方諸佛現這個非同一般的瑞相,出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廣長舌來印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橫超淨土法門呀。所以大家想想,這才是法界實相呀,這樣的法界實相除了諸佛之外,一切九法界的眾生沒有份了,只有一個份,什麼份呀?只有歡喜信受,作禮而去的份了。就是我們智者大師這裡講的,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呀。

所以我們要深度地痛徹地來理解這句話,激盪我們的宗教感情和理性上的這種深深紮根於自己八識心田的見解。太難信了,所以就這裡這個問題就說,為什麼你就十方三世這麼多的國土,隨便念一個佛,求生一個淨土,你為什麼這裡偏念阿彌陀佛呢?為什麼?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佛在經典裡面千經萬論同宣,十方諸佛共讚,釋迦牟尼佛說的呀。那麼釋迦牟尼佛在這裡一說,智者大師就很明確地表態,我不敢自立章程,我不可以用自己的意見來回答這個問題,只能夠用專用佛語,佛語是什麼來回答呢?叫做聖言量。

大家一定要有這個概念,什麼叫做聖言量,這個質量的量。在這個印度曾經的這個因明,我們現在也有,大家學這個因明邏輯中,大家知道都有四量,一般我們都是從三種,一個叫做現量,一個叫做比量,一個叫做非量。這是我們通常在辯論裡邊,你首先現量就是我們,比如說站在一起說明一件事情,說明說這裡是福慧慈緣,那這是個餐廳,大家來了可以用這個餐廳,是跟大家結緣來用這個素齋的,還有好多這個流通的法物,結緣的法本,那麼這個現量大家都看得見,摸得著,你我共同所見,這就明擺著的。你說這兒不是這個情形,不是這麼一個現場,說不過去,為什麼?你和我都見過了。這就叫做現量.

我們兩個人同時在此,明白這個道理,相信這個軌則,這就叫現量。立足於,我們共同立足於這個基礎上,可以大家來回溝通,確鑿無疑。當然如果從這個再往純粹的層面上來講,什麼叫做現量呢?它也是一個真實狀態,一般在佛教我們講到的說,證量往往也用這個現量境界來表達,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對外界的色聲香味等等這些境界相對之時,接觸的那一剎那,我們的意識沒有生起分別感覺之前,那一剎那通常叫做現量境界,這叫做現量。

那麼當我們進行溝通,進行理解,進行表達的時候,就脫離了現量,到了比量和非量的層面。什麼叫做比量呢?剛才講到了凡夫自專,就是帶著我們自專的層面,我理解了,應該是這樣的。這個梨是酸的,你我共同認知,大家都在妄想中呈現出它是酸的;這個蘋果是甜的,大家都認為是甜的;通過一番對比,甜的跟酸的比,甜的比酸的甜,酸的比甜的酸,這就叫做比量。對比出來一個境界,出來一個認知。當然這個比量有的是比的是比較正確的,大家公認,還有的一種叫做錯誤的,那就叫做非量了。

什麼叫做錯誤的呢?很簡單的打個比方,就比如說有時候我們你看,有時候我們出去走走,到某一個地方,這個天下名山僧佔多,我們有時候到這個山裡面,到道場裡面,一個山谷綠茵茵的,在這個早上,這個霧氣騰騰的時候,他會有時候突然發現對面山樹林子裡面冒煙,那麼我們下意識的一個人他會覺得,為什麼會冒煙?哦,那是煙,煙意味著什麼?著火了,肯定這個樹林子下面著火了才冒出來這個煙,我現在看到,通過這個煙,我可以確定它下面著火了。那麼騰騰騰跑過去,到跟前才發現說,原來這是森林,原始森林裡邊它這個霧氣濃,潮氣重,它只不過是冒出來一股這個雲霧繚繞的,就是類似於煙一樣,它其實是霧氣,你誤以為是煙,誤以為著火了,其實是濕氣。這個時候這股濕氣在你原來錯以為是煙的基礎上,它就叫做非量,你認錯了。

但是現量、比量、非量,都是我們可以觸摸到的。大家要知道,我們的依照著信解行證的通途佛法,就是讓我們自己觸摸。你首先相信因果輪迴了,那麼因果輪迴,隨著因果輪迴你越看,哎呀對的,是這個三世輪迴中,為什麼人有這麼一個特性,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相遇,相遇了以後似曾相識又有前世的某種瓜葛,慢慢就理解了,理解了以後那麼你說,這個肯定修行是起作用的,我決定要脫離這個六道輪迴,那慢慢就去行,就去證這個解脫境界,一點一點隨著禪修,慢慢地從這個妄想的層面趨向於這個解脫的真理。能夠觸摸得到,一點一點地走。這一般我們都是把它依附在比量、非量乃至去往現量的路途中。

那麼還有一種法呢,比如淨土法門,它是直接把最高層次的轉向你最低層次作為鋪墊來打的時候呢,我們就只能依附聖言量,就是相信佛,只有佛的見解是圓滿的,任何佛以還,包括菩薩的見解都是不圓滿的。這個時候就必須專用佛語,這就叫做聖言量。佛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一切覺者,而且他是不妄語者,真實語者。就憑著對聖,對這個為什麼叫做聖呀?凡夫嘛,凡夫才有貪瞋癡,才有殺盜淫妄,才有這個妄語呀。聖他是超越了這個的,那麼聖人,聖人他是直接稱性流露嘛,把這個真理表達了。既然是聖人,那麼他所說必定是準確不謬的,沒有誤,不會錯。在這種情況下,那麼他說出來的所有的這些金口宣說的這些法義,這些語言,我們就無條件地去隨順和承擔,完全把它執持過來,相信它,這就叫做聖言量。所以大家看,這裡智者大師很明確地說到說,只能專用佛語,不敢自專,就是依附的這個聖言量境界。

大家要知道這個法門深妙呀。這個法門深妙它是破盡一切的戲論的,戲論就是非量;斬盡一切的理解的,理解就是比量,就只能,只有這個大菩薩、大祖師們才有自知之明,可以徹底承擔諸佛所證的這個現量境界,而用聖言量來進行表達。一般人他不敢承擔,他還覺得說,這到底對不對呢?佛是這麼說了,那我還有個理解呢?你們一般你看,大家出去你以後有這種經歷,你去看看,如果他的見地上面,比較學了一點佛法,看的經書相對比較多一點,再有這個我慢支撐,又沒有落到實行上面,又沒有慚愧懺悔心的人。

大家去發現一下,坐在一起說話呀,說著說著一開始似乎談玄說妙,很引人入勝,說著說著最後就hold不住了,就相互就鬥起來了,斗著斗著最後就忘我了,為了維護自己的一個見解,我的認知被他人許可,就會想方設法地、不顧一切地、甚至歪曲事實地去進行辯解,為什麼?他做不到現量,他沒有證到現量,他就不能稱之為聖言量。

所以這裡你看,如果我們用世智辯聰呀,以前的祖師們在這個,大善知識們在這個論典裡面說過嘛,說一切的無意味語,就是天天談玄說妙,比如說通儒禪客,什麼叫做通儒禪客呢?就是以前看的書比較多,自以為有文化,儒家思想一套一套的,仁義理智信,說來說來有什麼意思呢,這是世間法。還有禪客,禪客就是,盡說哎呀這個是什麼,這個佛也是不執著,掃蕩就是說當下這個剛才講到的,一切盡是萬法皆空,你還執著什麼?你就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就可以,這都是叫做禪客。

禪客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禪客我們說句不好聽的,還有政客呀,你看國外說到政客就是那些政治上投機分子嘛。禪客也是一樣呀,他沒有真修實證,他就在那兒磨嘴皮子,可是這個禪它是要真修實證的呀!你用這種世智辯聰去表達,盡思度量,越推越遠呀,何況淨土法門是諸佛所行境界。所以在這裡我們講到,你用什麼邏輯,你用什麼辯證、思維,你能講得透嗎?我們也知道哲學上面講辯證,講思維、邏輯,那為什麼最後哲學上面都是沒辦法實證,只能表達成形而上呀?

你看那些世間裡邊那個好像才華橫溢、這種思想超群的人呀,他在這個哲學上他琢磨琢磨琢磨不透了,他最終一般只有兩種路,一種是最後入了信仰,依附宗教了,去實修實幹了,完全去用信仰來支撐自己的這種辯才;第二種就最後很可能就自殺了,活不下去了,窮困潦倒,整個一輩子流離失所,最後自殺了,發狂發癲了,或者用酒精麻醉等等,這都是人間的,我們一般說人中精品了呀,為什麼?就是我們這裡說的世智辯聰,三途八難,其中之一難之一。所以我們這裡智者大師為什麼說不敢自專,剛才講這是一個獨創的知見呀,遇到諸佛真實教誨,隨順佛語,以佛知見為己知見,這才叫做真知見。

當然我們用邏輯辯證思維,你說極樂世界,辯證也是可以的呀,如果我們有娑婆染土,怎麼會沒有極樂淨國呢?如果我們有東方娑婆這個南閻浮提的這個有生老病死的眾生,怎麼會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光壽無量的一生補處菩薩呢?這都是辯證的,有左有右,有上有下呀。所以說從這點而言,這就是佛智。所以說在這個祖師們也常講到,往往這個在推行和信受淨土法門上,就是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你就是說這些,這個淨土法門呀,他要麼是福德深厚的人,要麼是智慧超群的人,他能夠直接承擔了去。最怕的就是中間,上不上下不下的。

什麼叫做福德深厚的人呢?他什麼都不懂,他天生就信。你看我們一般都說老實,說民間的這個,甚至還有點兒小瞧人家說,愚夫愚婦,齋公齋婆,這樣的老實念佛者,他往往能夠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就是說他反正我也不懂,他聽說佛菩薩有一個阿彌陀佛,有一個觀音菩薩,他就信了,然後他知道說這兩位他們都在極樂世界,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在這個世界來受苦了,他就這麼一個條件,他信受了,他就一輩子老實念,你看念的有多少呀,有走了還留下肉身不壞的,有走的時候自在往生的,有的這個自知時至的,有多少呀!為什麼?就是因為他能夠潛通佛智呀。

我們一般就跟說,用這個蜜蜂呀,蜜蜂它,你比如說蜜蜂或者螞蟻,它認不得漢字,它不識漢字呀,人的漢字,人的表達這個溝通工具,漢字它哪能認得呀,可是如果你用蜂蜜寫一個漢字在地上或者樹上,這個螞蟻和蜂,這個蟲子呢,它喜歡吃蜂蜜的蟲子,它就會隨著這個蜂蜜去咬,一口一口地吃,一口一口地咬。它把這蜂蜜吃完了,這個漢字也就寫出來了。所以這就叫暗合道妙,就是雖然他不懂,你就依著這個蜂蜜,你喜歡吃你就吃,就是給你吃的。這個淨土法門也是,雖然你不懂這個甚深的教法,你也不必從心地法門中去融會貫通,貫不過去,那麼你就信,就是佛說的沒錯,就叫做老實念佛者。

你看人傢什麼都不知道,反而得了一個最高的知見,專用佛語。那我們現在淨土的兩種人,我們就承擔不去呀,智慧上不去,福德下不來,就是半吊子在中間,所以才再再地天天念一會兒、念一會兒,覺得是這麼回事,過一段時間又反問自己,疲厭得不行。疲厭就肯定是信心不夠,一旦你深深地陷入到娑婆的場景,你每天這麼去感受的時候,你這方面的太熟了,極樂世界肯定生。你人間的話說多了,人間的事想密了,那麼你專用佛語的用,你就用不起來,那沒有辦法。

所以呢,我們在這裡要讚歎智者大師,就是他老人家有這樣的一種表達,你看後面才講到了,一開始他撲面而來就說了一句,說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大家要知道,這也是淨土法門修行的一個訣竅,這就涵蓋了,凡夫無智,那麼就說明,不敢自專就是信呀,專用佛語就是願和行呀,他不會離開這個根本的宗旨的,還是信願行,這就是修行訣竅。所以對於這個第五疑,當然我們還沒有,這個時間關係,我們休息一下,然後下半場我們再講一下,為什麼要專用佛語,哪裡開始說到專用佛語,它的內涵的這個因緣如何,到下半場我們來繼續再聽聞。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大家再回到我們講法的法義上來。

剛才我們講到第四疑,上半場,也是我們這個《淨土十疑論》的第五講,現在我們就是下半場,把這個第四疑給大家分享,做一個究竟圓滿,把它貫完。上半場我們主要講到一句話,就是智者大師從他真修實證中稱性流露出來的一句,以佛知見為己知見的一個教言。那麼現在我們再貫一段論文,就開始把下面一大段,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說「云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大家要把這個記住,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慇勤指受,勸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又觀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這一段話就是開始鋪開,剛才說到專用佛語,這段話就是鋪開整個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剛才上半場我們也講過一句說千經萬論同宣,一點都不為過。這裡智者大師只是舉了一個淨土的專屬經典,你看這裡講到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主要講四十八願,那麼《觀無量壽經》十六妙觀,往生正行,《往生論》裡邊也是說:我今皈命禮,皈命西方無量壽,本尊。

這裡邊都是專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不要說這些經典,大家要知道這個淨土三經,有時候我們也叫五經,都是在方等會上講的。如果大家聽過我們以前講法都知道,佛講法一代教法有五個時間段,從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時。那麼前兩時和後兩時都是專屬的特定經典,比如說《華嚴經》講,它就是講這個佛的境界法,它沒有低法。《阿含經》又只是講小乘上座法,它不講大乘法。唯有方等會上,天台智者大師做過判教是什麼呢?並講藏通別圓,就是所有任何根器,任何法門都在方等會裡面圓滿地把它鋪開,不落。所以恰恰淨土三經全是在方等會上講的,你看,這就是釋迦牟尼佛這裡講到,一代說法的一個,他的一個初衷和一個編排。「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

關於淨土法門,不要說方等會上淨土三經,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經典裡邊只有《華嚴經》唯講一生圓滿,但是最後結學處是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後,這個普行菩薩十大願望導歸往生極樂世界。大家想,在華嚴義海這麼一部恢宏的經典裡邊,最後的落腳點還是往生極樂世界嘛。這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經》裡邊二十五圓通裡邊專門有一章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是不是專講淨土。《法華經》叫成佛的法華,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你看哪一個能繞開呢,求生極樂世界,至於說點點滴滴,旁引帶說,說往生極樂世界,那就真的是,確實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隨處可見。

大安法師有一部著作叫做《淨宗法語大觀》,這都是淨土裡面專屬的,還有一個《樂邦文類》,那裡邊大家以後有機緣去看一下,那裡邊全是經典裡邊怎麼說專說淨土法門的。你看其他的不要說了,這個《藥師經》我們都讀過,這個《藥師經》裡邊它主要講的是藥師琉璃國土,講的藥師的十二大願望,那麼整個它都是講的琉璃世界的一些情形,可是還加了一句,一段說什麼呢?說人修行這個藥師法門,那麼最後如果他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臨終的時候,道力不夠的時候還會有八大菩薩出來給他引路,讓他成功的助他往生,還是往生什麼呢,西方淨土。大家想想,所以這才叫做「慇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佛就是這麼講的。

佛雖然講《藥師經》,可是沒有說過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雖然講這個彌勒三經,這個上生率,這個《上生經》,他也沒有勤勸大家,往生率內院,都沒有。乃至阿閦鞞佛的妙喜國等等這些,說過的這些國土裡面只是給大家說了一下,呈現了一下,從來沒有像西方極樂世界這麼慇勤地勸往生,三番勸願,沒有。所以這裡我們,這段話就是對於專用佛語的具體執行,我們就偏念阿彌陀佛,就要往生極樂世界。講的有時候真的抬杠一樣說。以前在佛學院讀的時候就是一塊的師兄弟,一個師兄說極樂世界淨土法門多念阿彌陀佛,另外一個他就不,怪得很,因緣就這樣。他說你為什麼不念釋迦牟尼佛呢,兩個人就在那杠上了,另外一個就說,釋迦牟尼佛讓你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既然心裡有釋迦牟尼佛,你為什麼要跟釋迦牟尼佛抬杠呢?你不要忘了極樂世界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慇勤勸導,處處所指。大家一定說,這是一家人不是兩家話,所以我們在這個上面大家要知道,為什麼這裡是偏念。再一個阿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大願,就是彌陀佛發的這四十八大願,待會我們再講。其他地方沒有,特別是核心眼目,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遍法界的佛,沒有這個願,沒有嘛。所以大家要知道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他是識眼色的,有智慧的,他是非常的,我們說一個人有眼力見才說這種話。

下面又講到說「又」,這裡又了幾個。一個首先說了釋迦牟尼佛一代說法偏念,這是我們說專用佛語的一個執行。再一個,我們一定要跟大悲四十八願去對接,說只有彌陀慈父才能夠設身處地到極至。再一個就是《觀經》裡面專門說到,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又有八萬四千好,一一放八萬四千光明,是遍照法界的念佛眾生呀,我們也不知道大家怎麼知道下面這句話叫攝取不捨。攝取不捨就是一旦你跟他發生感應,結上因緣你就逃不脫了,就是這樣子的。

我記得也不知道這裡給大家有沒有講過,曾經聽過我們師兄弟在打佛七的時候就講過,就有一個同修老太太,她就讀到攝取不捨的時候她就說,什麼叫做攝取不捨,她就生了疑情了,說阿彌陀佛攝取不捨,攝取不捨什麼意思?說那我天天也見不到他,她讀不懂這四個字。她就到西方三聖殿去拜,求阿彌陀佛您老人家給我講講,到底什麼叫做攝取不捨。晚上做夢了,夢見說她在前面跑,阿彌陀佛的這個接引手就唰地伸過來就把她抓住,就跟我們說要跑了就從後領子給她拽住一樣。而且她轉回頭來說,為什麼拽住我?她還想往前跑,就揪著她不放,而且還明目地告訴她,這就叫做攝取不捨。

所以大家想想什麼叫做攝取不捨,我們怎麼理解呢?釋迦牟尼佛一代說法,偏勸眾生,就是攝取不捨的具體表現之一呀,大家千萬不要把它掰開了來分別理解,什麼叫做攝取不捨?釋迦牟尼佛它非得偏說彌陀法門,本身就是攝取不捨的正在進行時,大家知道嗎?這就叫攝取不捨。我們的本師他其他的都講,但是他著重就給你講這個,就勸你要這樣,這就是攝取不捨。彌陀佛的金口,就是阿彌陀佛接引金胳膊是一個,就是他的手臂,所以說這裡讓偏念阿彌陀佛,那麼我們就要從這裡讀懂三個內容,偏講三個內容。

下面我們再來把這一段論文一起來貫完,這裡大家來一起看: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恆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你看這裡叫做,又把這個十方恆沙諸佛,舒其舌相,就是顯露真容。我們大家不知道,到五台山大家看現在夢老,夢參老和尚住持那個寺院,就叫做真容寺。就是當時大家都看到文殊菩薩了,在殊像寺就顯真容,所以叫瑞相天然。那我們現在看看什麼叫真容呢?大家現在看一個人覺得說腦袋就這麼大,差不多我也不知道有幾斤割下來,舌頭就這麼長,那司空見慣了這個樣子,

真正佛要把他報身給你現出來,都嚇死人的。有的人馬上就要發狂、發癲,要出神經病,為什麼?福報不夠,因緣不具足的話他給你一顯現受不了嘛,為什麼說法身報身常在我們見不著呢?無明煩惱,燒得我們正在灼熱的時候一下子你入清涼,他都會冷,受不了。所以這裡講到你看說,舒其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劫來都不打一句妄語才能得這樣的相好莊嚴,來證成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說,這是真實不虛的。極樂世界確實存在,淨土法門真實不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偏說讓眾生來修這個信願持名,你就隨順佛語,為什麼?因為他們每尊佛無一例外,都有一張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廣長舌頭,所以機感相應,決定得生,得生極樂世界。那麼再看下面。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

你看確實在《無量壽經》裡面末後講到,就是說佛最後說,我以大悲願力故,特留此經止駐百歲。那我們大家都要理解,這個裡邊也很有奧妙,法已經滅盡了以後淨土法門還能支撐一百年,那就說明說,其他的法要相輔相成,淨土法門獨立承擔,還可以圓滿地把眾生,度到極樂世界去,支撐一百年。但是也只能支撐一百年,為什麼?所有的教法也是淨土法門的教法,教法一滅,淨土法門也得隨之而滅,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佛法的偉大之處,就是它不違背自己所說的因緣,生滅相。所以說這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大家想想,極惡眾生,也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兩位本師世尊,才有這樣的大悲願力,阿彌陀佛是九品咸令登彼岸,四十八願度眾生。那麼釋迦牟尼佛,只有釋迦牟尼佛發願說,在人壽百歲的時候在這濁惡世來,八相成道度化眾生,其他的佛一到這種世的時候,因為因地發願,都不願意來。你看,於此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承佛大悲本願力故。

「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慇勤叮嚀勸往生也。」

看,還是有差別相。那好,我們就是後面的這一段話大致如此,我們把它進行一個整合,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說要偏念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世界,從三個方面體現這個大事因緣。

第一個就是誓願深重,大家要曉得,我們常在講到的說,倡導說,剛才說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阿彌陀佛度化眾生,他的最大底牌,王牌是什麼呢?就是他的願力,每一尊聖人最後修行成就,一定要有他的本願功德來啟建這個無染的清淨國土,來攝受眾生,都要把它展現在什麼呢?最為淋漓盡致地展現他曾經打底盤,這個願力發起的初心之時。所以說這個,我們常說的,佛佛願力等同,我們常也就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一個總願,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如此的願。

但是他們的願力在開始啟動的時候,他就會從包容量和設計的,怎麼說呢,面面俱到的能力上面,它會有差別相現,為什麼?因為都是從凡夫開始啟建的,那就要靠你一尊佛從因地開始,你的發心大小,你能顧及到的層面,你能涉及到的遠見目光,那就有差別相了,修成就了是佛佛平等,因地是有差別相的。那麼這個要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極樂國土,就是四十八大願所成的,這四十八大願的功能,也就是說這種巧妙的預先設置功能。一旦達到目標,阿彌陀佛修成就以後,那麼這個功能就永遠的被啟動在整個法界,而且絕不會停止,這就是我們講到的四十八願,誓願深重呀!

我們要理解什麼叫做「深」?深就是,痛徹心髓地替一切眾生著想,不僅僅是天道或者人道,甚至有地獄、餓鬼、畜生。為什麼說我的國土裡面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無三惡道,尚無惡道之名,要杜絕這種苦楚。為什麼發願說,必至滅度,就是說一定要住正定聚,就是在我的國土裡邊不可以有修行懈怠,乃至說著魔、發狂、走偏等等這些,他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情形,有的不修行,那是流落三途苦,六道輪迴苦,乃至修行正見樹不起來,走不到正路上,走偏了,可惜了,白白地浪費了每天的修行工夫。他看到這一切,他都永遠地說,深度地體察了九法界眾生的苦楚,才設的這個四十八願的根本藍圖,如果他有一點想不起來,那麼他的願力肯定就有一個漏,圓滿不了,圓滿不了,那麼等他功德修圓滿了以後回過來度眾生,這個因緣這方面他體現不出來,沒有這個因緣體現不出來。所以說九品咸令登彼岸,就是說所有一切眾生,畢竟要在大願裡邊設置進去,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誓願深。

再一個,為什麼說「重」?大家想想為什麼說重?我們現在說,你現在身價重了,你這官高位顯,你現在這個份量重了,為什麼?一定是他牽扯的事兒大,他領帶的人多,這才叫做重,我就顧忌你一個,隨便一下扒拉一下你就進來,我就跟著你生生世世度,那還不容易嗎?他這個誓願深重就是說,要把所有的這些苦楚的人什麼呢,全部給帶上來,那麼就根據每一個眾生的習氣,每一個眾生的毛病,怎麼樣讓他沒有門檻,最容易的情況下得度,這都是誓願的攻關項目,要攻剋的難關,不是就這麼信口一想,就發了四十八願。所以說這個願力現在已經被永遠啟動了。

我們大家常在祈請聖人的時候常會說,「惟願十方三寶誓中,慈悲怎麼呢,不違本誓。」就是不要違背本來的誓願,就是您老人家發了這個誓願,我現在學習到了,那麼等我要修您這個法門的時候,你就不違本誓,一定要讓這個誓願啟建對接它的功能作用,就是成功的能得度。這就叫「不違本誓」。就是在你因地發的內容的具體的內容,其實就是你果地上度生的方法。

阿彌陀佛的願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你看它裡面講到,若我成佛以來,其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這麼簡單,大家這些字不要落掉。你看:「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就是你還修些善事,稱我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乃至十念,如果不生的話,不取正覺。彼佛如今成佛已經十劫了。而且說: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誓不取正覺。這就隨便經文裡邊抽一句,都是阿彌陀佛過去的願力,所以我們常說彌陀慈父、彌陀慈父,為什麼說是慈父呢?這天底下我說為兒子著想也確實,也就只有母愛是一個方面,父愛它就是丈夫的這種心,徹頭徹尾為兒子的前途著想,他一輩子的這個事業,這個生活,這個整個未來的走向,為他的這個著想。

所以說這種願力真的是把這種慈悲的張力已經發揮到盡頭了,就是讓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所以說往生淨土法門,就是你已經就是不修都不好意思,就這麼慈悲。

所以說當他的這個願力,他修得功德圓滿以後,他跟其他國土的差別相,那就肯定就顯現出來,這是有的。其實從這個理解上來講的話,其實就是說阿彌陀佛把我們,帶我們修行他代得很多,很巧妙的把這個大行大願、大慈大悲替我們承擔下來,然後再調製為一個法門,一個最簡易的法門,他所呈現的這個成就條件就是聞名願往生即能成就。這聽了就說,如此的好事就覺得說,這樣的這種,有這麼好的事嗎?有,一切就取決於他的預先設置功能,由於他功能的設計變成現實,那麼說也就是他成佛的那一刻,我們所有的人已經被設置在其中,決定就在這種快速程序機製修行體系中被加工出來成就的,我的理解就是這樣子。

 所以說起來高妙難信,可是講起來也平淡無奇,不這樣才怪呢,大家想想我們現在從開始一不小心信佛,現前大家坐在這裡聞法,將來我們成功地往生,都是按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步驟按計劃進行而已,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說偉大也偉大,為什麼?我們在這個按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的步驟在走,我們現在說平凡也非常平凡,為什麼?阿彌陀佛早就給我安頓清楚,一目瞭然,將來你就是這樣的。

所以按計劃進行,那麼就已經我、你、他,所有的同修,願意往生,聽到淨土法門,會念阿彌陀佛,都是納入他的願力體系,不這樣都不行,這就叫做「誓願深重」,大家好好地理解。誓願深重就是體現在他在發願的時候,把這個成就的門檻降至最低了,確實是基本上沒有門檻,攝受眾生就是追溯的這樣的一個因緣,隨順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到了什麼程度呢?你看這裡還講到: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就這麼簡單,這樣的一種甚深誓願,這樣的一種,你看這個一旦成功地往生後,就一定會證到一生補處。

那麼所以說這個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極度地讓人不能夠相信。就是說你有可能把這個願力設置得這麼的方便簡單,你有可能當初你的啟動的時候,你的心就發到這麼大、這麼廣、這麼深、這麼重嗎?一般人做不到,重得讓我們都不敢去承擔,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那他的這種深重有人信,有誰信呢?釋迦牟尼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信,只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到佛果以後才完全能夠理解萬歲,全體同情,才可謂說跟這個阿彌陀佛高山流水、共奏知音。如果釋迦牟尼佛當時在菩提樹下不成就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說娑婆國土跟極樂世界同在一個法界,我們這兒的人完全不知道。所以說釋迦牟尼佛信,我們現在怎麼來修呢?就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信,跟把這個信的調頻調到跟釋迦牟尼佛步調一致,站隊,站的跟釋迦牟尼佛站成一列。

大家想想,說句俗情的話,我們現在你想,在一個公司單位上你想弄點出人頭地你還得站對隊呢,你隊站不對了你倒霉,提拔不了你。那大家想想,在解脫的法界裡面你也得站對隊,要站到正知正見,要站到真如實相,佛的智慧上來,你站到天魔外道,站到人天小果,那就站不對,哪有這麼好的事,不信,不信這個誓願深重,所以只有我釋迦牟尼佛才說了一句什麼?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到這個點兒上才說釋迦牟尼佛有這樣的大悲心,理解了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大悲念,大悲願,讓我們偏念,因他的誓願深重,才偏接引娑婆世界的眾生,這叫做誓願深重。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情形說實在的,對接這誓願深重也最適合不過了,我們這是染土,天天要殺盜淫妄,處處是貪瞋癡的纏擾,就一刻都不得休息,只有我們這樣的陋劣國土,我們這樣的這種人的這種染污心性,才徹徹底底把阿彌陀佛誓願深重全體能夠表達出來,也就是說不浪費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人家其他有的清淨國土裡面,本來就已經很清淨,根本就用不著,有的國土裡沒有三惡道,那麼就用不了說: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則不取正覺。不用了,我們這能用得著,一不小心就溜下去了。這才叫誓願深重,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說我們的國土才最不浪費阿彌陀佛的誓願深重,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層次就是什麼呢?與娑婆有緣,一個是誓願深重,二個是娑婆有緣,大家常想到這個因緣、因緣,緣妙不可言,你這個因緣咱們也不要說了,就人跟人之間,你沒緣了想見都見不著,約好幾點幾點他就要擦肩而過。你有這個緣,不管順緣逆緣,就說逆緣吧,你躲得遠遠的,你換個地他也來了,一轉頭迎面就上,你非得碰上不行,這就叫緣,為什麼說結緣結緣?廣結善緣,又說佛道未成,先結人緣,沒有緣你怎麼度呢?

所以說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確確實實跟法界的眾生偏有因緣,這個事實勝於雄辯,對吧,其他的不論說了,就我們這個世界大家看看。不論僧俗男女,不論貧富貴賤,乃至稍聞有佛教者,乃至不相信佛者,就算不知道佛教,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我沒見過有不知道阿彌陀佛的,我沒有見過。隨便一口就說出來,縱然是頑劣、劇惡不遜之徒,乃至這個一不小心遭到一個害怕危險之處,讚歎哀怨之聲都脫口就說阿彌陀佛。這都是不勸而發,不教而能的,這不是說明說與娑婆世界有緣嘛。

你看我們這拍個電視劇濟公還要說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還要唱。千經萬論同宣,偏有因緣。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一定要有,大家知道在這個地獄界裡面,如果一個眾生墮到地獄裡邊的話,那麼地獄裡邊因為閻羅天子,如果我們學習《地藏經》大家都知道,閻羅天子他也是佛的護法,他也是不想讓這些人道的人墮到地獄裡邊去,所以他在審案或者說在糾集大家給開示的時候,也會勸這些地獄裡邊受苦眾生,說如果你們有福報,大家能不能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那麼念一聲就可以出這個地獄,就這樣地獄裡邊的眾生如果業障太重的,他這個口,就聽到了口竟然念不出來。但是在這種閻羅天子的引誘教導下,有的人善根就是在這種惡境界、惡國土、惡果報的這樣的一種人生狀態中一下子把那個善根調出來,還能脫口說南無阿彌陀佛,只要這麼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馬上他就循著阿彌陀佛的佛光,攝取不捨嘛,就會上升,就會捨掉地獄的果報。

所以有時候大家仔細地在世間你們去觀察一下,有一類人,他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比如說你去引誘的教導下,他突然間就開始學佛了,一開始上勁了,好大一個,發起來一股勁,但是過了幾天以後突然間就跟發揮完。你再跟他說,怎麼他也提不起那個神來。那一類的眾生從因緣果報上呢,就是曾經在地獄裡受苦的時候,聽閻羅天子念了那麼一聲佛,善根顯發了那麼一回。這就是因果,基本上都是這種因果,這在經典、論典裡面有講到,大致如此。所以你看,這不是跟娑婆世界偏有因緣嘛。

 我去煙台,有一次去山東煙台去講經的時候,也是晚上出去買點東西感冒了,去藥店,藥店在一個商場裡邊,進的時候就有一個胳膊腿都沒的小孩,我給了他一塊錢,讓他念阿彌陀佛,他不念。出來我就想說,你拿了我的一塊錢你不念,為什麼不念呢?說不念。我說我給你十塊錢你念不念,說就不念。他說給我一百塊錢他都不念,他自己說,我說為什麼?他說我是信基督教的,你看,他是信基督教。哎呀,當時我就說了,因為佛的願力裡邊也有一句話叫做「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嘛,那就說明說娑婆世界,偏有因緣,誰都能念誰都會念。為什麼他念不了?當時我就對這個《無量壽經》裡邊的聖言量有了疑情了,為什麼?因為說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究竟有不聞就是說,遲早你得念你得聽,想不過去了。

後來在回來的時候我突然又恍然大悟,為什麼?他不念出來,不算不究竟,為什麼呢?因為我念的他聽進去了,這也是究竟有不聞,所以說這句究竟有不聞,徹徹底底現在就是,遲早都在聞,必須要聞,誰都得聞,一句佛號響徹在法界,大家想想現在是不是這樣。這就足以說明說與娑婆有緣嘛。

 咱們這就誰都不會念,就會念個阿彌陀佛,其他的不知道,都能知道阿彌陀佛,不管在出去的那種風景名勝區的摩崖石刻上,對吧,乃至廟裡面的照壁上,一個到了南方是黃色的,咱們北方北京這裡都是紅色的,馬上就映現出來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這都是分分明明體現出來偏有因緣,直到最後法道滅盡了以後,還要(度)眾生,這個《無量壽經》也入滅了,最後還在天際出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在空中,只要有人能夠看到、深信還能夠得度。

你看,最後挽一把了,還是用這個法門來挽,是不是偏有因緣。已經到法滅盡了,人壽很短的時候這樣的濁惡世中還能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得度,最後那會兒跟大家講,人的業障和福德,業障深厚福德淺薄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普遍情形,說了南無不會念阿彌,說了阿彌念不出來陀佛了,就念不全乎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能夠念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時代就堪為人天師表。

你想想,那個國土那種時代,我們千萬不要趕上,趕緊走,所以蕅益大師都說過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我們現在想想的話,很難以理解,可是真實情形裡再給琢磨一下確實遍地都是啊。你想想,蕅益大師是開了佛知見的人,印祖說了,他的著作《彌陀要解》古佛再來都不能成就了,這給大家,天台宗的子孫嘛。

但是他說的這種話這麼讓人難以理解接受,覺得是不是太過了呢?難道我們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好不容易說了一回四十九年的法,三百餘會那麼多的經典,難道濃縮到一起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也太牽強了吧。教理通到極至,法門融會貫通以後,才能把這個話給徹頭徹尾地貫過去理解。你想嘛,佛與佛才能究竟的極果,極樂世界的這種無盡的莊嚴,四十八願的功德,它是一套,一個套,就是說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全體是一個什麼呢?是一個我們遍法界心體裡面具足的一個稱性發揮,那麼在這種發揮下,我們都知道對九法界眾生的徹底的這種救難的這個悲願,他怎麼阿彌陀佛發出來的,對不對。由釋迦牟尼佛進行宣傳,那麼他在宣傳的時候他需要鋪墊,就跟我們演一場節目一樣,對不對,最後一定要有壓軸的。

為什麼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最後《法華經》裡面說,開示悟入佛知見,掃後一盤,暗隱就是說藏通別圓,圓教、頓教才是真正的淨土法門,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這個阿彌陀佛我們剛才講到了,現量的,我們一念一句阿彌陀佛,先現前就是現量,這個現量從幾方面來理解,一個名號功德,現量就是阿彌陀佛所有的修行功德。二一個,一真法界現量,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起來,自己念自己聽,清清楚楚的,一切的妄想煩惱頓然拋舍,這就是現量,只不過我們現在凡夫,說時遲那時快,反過來理解這個現量的時候,又從一句佛號中跑出來,那就到了凡夫界,通身紮得念進去,當下就是現量境界。

那麼釋迦牟尼佛當時在菩提樹下證到的就是現量境界,從實相上理解無不相,還有無相,還有無相無不相,那麼從無不相上來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代表一切法界之相,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得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大家要痛徹地理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始終心要一念心體,就是一句六字莊嚴啊。所以你看以前祖師們說到「莫訝一念超十地」,訝就是驚訝的訝,就是你不要以為說一念阿彌陀佛就能夠頓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你要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囊括了三乘教法,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圓轉五濁。

我們現在為什麼照不見五蘊皆空呢?五蘊色受想行識,就是這個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代表,他們是相互關聯,因果相續的。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圓轉五濁,現證念佛三昧,臨終往生極樂,還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中的目標和情懷嘛。所以說這一句話說,一句彌陀佛號,就是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可以說把淨土宗千古逸韻一言就吐盡了,再沒辦法發揮了,這個叫做偏有因緣。

大家好好反觀一下我們現實情形,我們生活的世界,大家仔細想想,有時候想想為什麼我生而為人?為什麼我會在這個世界每天這樣的過日子,那麼在這個日子裡面我們怎麼知道佛教是什麼意思?佛法是什麼內容?阿彌陀佛是什麼?為什麼我能聽得到?為什麼大家都會念,我們一切的事業中為什麼有一種叫做學佛修行,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啊。

你仔細想想,這真的確實一切真的都是不可思議的,確實不可思議,一切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法不可思議我們可以說只有一句彌陀佛號完全不可思議。說到這個我們常說的「信便信,擬議則不堪」,有時候確實是如此,這就是淨土法門,偏有因緣。有這個緣你怎麼都好說,沒有這個緣你說了都白說,可是問題是他這個四十八願巧妙地就讓所有的人都有這個因緣,那就都不會白說,這是第二點。

 再一個就是化道相關,度化的化,成道的道,化道相關。就是說,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偏說要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呢?這是他跟阿彌陀佛兩個人在因地的時候一個契約,就是兩個人原來的初衷約定,可能大家我不知道你們讀過《悲華經》,《悲華經》裡面講到說在往昔的這個國土中,當時阿彌陀佛是做轉輪王,轉輪聖王,這個釋迦牟尼佛前生是做他的大臣,他們兩個人同在寶藏佛處發了願,就是都要成就這個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就作為同修道友,那麼這個時候轉輪聖王,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是發願說願什麼呢?清淨安樂世界來攝受眾生,他是這個願力啟動的。那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的願力是什麼呢?願在五濁苦惱世界度脫眾生,當時君臣兩個人這麼一合計,弘願就無窮無盡了,注定了他們在極樂和娑婆世界的一唱一和。所以我們想想,我們都是這兩尊佛的眷屬,都是有因緣的,沒有因緣今天的這些話上哪兒聽去呢?我也不會說,你們也聽不來,那麼這個因緣就確確實實,當場當機立斷就確定了他的化道相關,兩個人就是這麼一個合作方式。

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大願建立極樂世界,用四十八大願直攝我們娑婆國土。釋迦牟尼佛負責在這裡說這個世界是苦的,極樂世界是樂的;我們這兒是胞生,有生苦,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沒有生苦;我們這個世界會死,那是光壽無量;我們這個世界等等,這我們在上一講的時候也給大家說過,就是一個是折一個是攝,一個是挽一個是推,他們就是這麼一個合作,這就叫化道相關。

特別是在這個,應該是《法華經》,《法華經》裡面講到說,這兩個如來在又有一世的時候,他們兩個人同為國王的太子,同為出家了當沙彌,當這個沙彌的時候一共有好像十六王子吧,那麼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就兩個人在《法華經》裡面度化眾生,而講到說用三乘教法度化,度化三乘教法,如果有漏網的沒有度的話,說度在彌陀,就是由這個將來要成彌陀佛的這個沙彌進行補漏,所以你看淨土一門就是以折攝調服,折就是在這個世界告訴你是苦的,會下墮惡道,一旦到了地獄裡邊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由不得你,這是折服。攝受,極樂世界莫能名喻,水鳥樹林都在宣法,空中、地上整個都是寶殿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自然灌頂,無量妙義等等這一切,都是告訴你那兒的樂,怎麼個樂法,這種整個解脫不著相之萬相之樂,都是光和影的效果,完全超脫了我們這個世界色身的沉重,煩惱的束縛。所以這就叫做折攝二門,一個在這兒以穢土來折服,二一個彌陀佛以淨土來攝受,這就叫做化道相關,一個接引一個遣發嘛,是不是。這兩兄弟就跟《地藏經》裡面說,以前不是有兩個小國王嘛,在那設計說,一王發願,願早成佛道,一王發願說,若有眾生未成佛,所有的眾生成了我才成,這就是化道相關,設好的局。這是已經就是願中之願,因中之因,這是我們這裡從因地的本生經裡面給大家這麼一講,所以說總歸一句就是這三個方面,一個誓願深重,二一個偏有因緣,第三個化道相關,就這三個,沒有商量。

現前我們所有的這些情形就足以說明偏有因緣,我們學經教,看到折攝二門,就足以說明化道相關,我們讀這個《無量壽經》看到四十八願如此大幅度的盡情的悲切,就說明說誓願深重,那我們就要隨緣,隨順諸佛教誨之緣,求生極樂世界,其他的不用考慮,這才叫隨緣。我們常說隨緣自在,隨緣自在,你隨著此緣就能往生而得自在,你不隨這個緣,恐怕還是難得自在,我們有時候捫心一下,這輩子都其他的不用講,人身能不能保都不知道,其他的就不用說了。

所以說跟大家講,這第四疑主要是就著這個,這個內容我們跟大家進行了這麼一些發揮吧,旨在於說明說我們不應該,不隨順諸佛的,特別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就是要偏念西方阿彌陀佛,確鑿無疑,不作他想,就這麼認知就可以了,就這麼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隨這個緣。特別是在最後跟大家講講,為什麼說念這句偏念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並不偏。是我們在修法認知上,說給大家講到說,你偏念這是什麼?人的凡夫分別心中有中有偏,有重有輕,對吧。可是在念起來修起來它並不是偏的,為什麼?彌陀佛就是總持法門。

大家想想,這個蕅益大師講到六度萬行,就是念佛所攝,念得念得放下身心世界,就是佈施。念得念得色身口意三業,沒有毀犯,就是持戒。念得念得無人我眾生壽者相,那就是忍辱。包括這個精進禪定智慧都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中就可以體現出來,這就是總持法門,不會把別的法門給落掉。這就是從相上而言是偏,從性上而言沒有偏,特別是修止觀,那大傢什麼是止什麼是觀?我們現在不是有時候也會修什麼奢摩他,毗婆舍那,就是止觀嘛。那厭離娑婆就是止,你想想娑婆世界我厭離,我再也不想在這呆了,我從此停止了再不願輪迴了,不跟你們打交道了。

我有一弟子,她養了一個狗怪得很,它叫大順,這狗它就是只貼著人,特別是出家師父,見了就歡喜得不得了,趕緊就湊上去套近乎,狗來了它理都不理,它就不願意跟狗打交道,這就是止,我們說止停止了。觀就是欣求極樂,念念地去觀想去嚮往,去描繪極樂世界的佛描繪的那個情形,這是不是止觀,是不是總持法門,修密法也是,你持咒阿彌陀佛是最短的咒,你不管四念處,調數息,你能逃脫一個都攝六根嘛,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說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身不淨,你能逃出一個欣厭思想,信願行的內涵嗎?總持法門。所以說好像是偏,實際上是不偏的,是總持,面面俱到。所以在這個我們淨土宗有一代祖師叫作徹悟禪師,徹悟禪師他曾經講過:「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就是想來想去最後說原來淨土法門是總持法門,就是一切的法門都在里許,離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更向哪裡去覓生活,這都是祖師們的言教。

這個徹悟禪師他怎麼去描繪的,他說普天之下工、農、商、學、諸子百家,縱不慾念佛,不知佛者,也不能出念佛法門之外,什麼意思?就是你每天活著,你活的因果關係就是念佛法門的原理,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到這個。就是你來去動靜,咸率此道,就是你來去動靜都是在這個道裡邊,就是這個公式這個原理裡邊,只不過我們平常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這叫總持法門。

所以他形容的最後講的說:「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就是淨土法門裡這個修起來以後,就等於說夾路桃花,這個境界形容的什麼呢?就是兩邊都是那個桃樹,中間有一條小道,來了暴風驟雨一下子把所有的桃花吹散落到地上,到處都是桃花瓣。那麼騎著馬的人過來,你根本就避不開這個殘紅,就是路上的這個桃花瓣,就是你舉手下蹄,舉蹄下蹄,你畢竟要踩到這個桃花瓣上。我們每天活的開言吐語,起心動念,都在淨土法門的信願行三資糧中,絲絲入扣,就是這個原理,只不過我們現在修的是染,而淨土法門是修的再往淨回,僅此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把這個認到底,一個這個第四疑就是講到說要隨順諸佛真實教誨,不敢自專,專用佛語,這不僅僅說從淨土門上來講,其他法門上來講一定要懂得依教奉行。

第二個,再就是說這個淨土法門雖然偏念,但是其實真正行持起來完全是總持法門,不是偏的。這是我們今天跟大家講到的第五講第四疑,那麼希望我們回去再好好琢磨一下,還是依然我們對於淨土的這個領解和信受,淨土法門確確實實只能夠用信來承擔,希望今天我們就是說這段時間的法味,再能夠跟大家在這個信心上再能夠增進一些,那麼也算功不唐捐。

好,那麼我們一起來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

生不起慚愧心和懺悔心該怎麼辦

問: 弟子生不起來慚愧心和懺悔心,請法師開示。 宏海...

淨土法門不談風險很大的轉世

通途佛法談到菩薩道慈悲心的問題,可能有人會發願要生...

三界從來是牢獄,勸君及早出娑婆

世間唯有苦人多,自造新殃可奈何?滿地蓬蒿春不到,一...

但見過年忙似箭,有誰離苦急如仇

2012年的除夕,原本計劃像往年一樣參加龍泉寺華嚴法會...

大安法師:如何淡化過重的情執

問: 過重的情執(主要指親情),目前已是弟子修行的...

穿越大千猛火求此法門

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今此法門,付囑...

從極樂歸來的菩薩是非同小可的

極樂世界的解脫功德,我們簡單提出三點: 第一、隨願聞...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為何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吵架

我們有時候宣傳佛法,也會盡己所能去跟周圍的人去講佛...

談「苦」

許多人不了解佛教,認為佛教太重言苦,把人生說得苦不...

心裡放不下是自己沒有智慧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

世界四大乾果之核桃

核桃,在國際市場上與扁桃、腰果、榛子一起,併列為世...

怎樣去圓滿落實菩提心

發了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之心,怎樣去圓滿,去落實...

初發心菩薩應先求生淨土

初發心的菩薩,大菩提心雖然發起來了,但是他還是業力...

當下是我們唯一擁有的一刻

如果我們花許多的時間擔憂昨日發生過的事,以及明天將...

天耳通

從前,有一個叫耆婆的老先生,他會一種很特別的功夫,...

生氣對身體的傷害

每個人,幾乎都知道心情不好,對身體是巨大的威脅!就...

劫難之中當如何來修持

原文: 今之時,是何時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敵。三四年...

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為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

把QQ頭像換成佛菩薩的頭像

近來看到很多佛友的QQ頭像,各種各樣的都有。有男人的...

三十六計教出好兒女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長、老師常...

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問: 什麼是懺悔?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大安法師答:...

德的光輝跟世間的相貌完全不一樣

當你念阿彌陀佛心咒的時候,你要想:我的心跟佛的心是...

在家學佛應當注意的五點

隨著時代的進步,佛法作為一種人生的最高智慧,已經得...

【佛教詞典】羅睺羅

(一)梵名 Rāhu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

【佛教詞典】前際後際及前後際

【前際後際及前後際】 p0887   瑜伽五十六卷十九頁雲...

【視頻】慧律法師《對不起你的人是在成就你》

慧律法師《對不起你的人是在成就你》

【視頻】藥師佛修持儀軌

藥師佛修持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