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淨土十疑論

宏海法師  2018/11/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好,各位今天有緣同來的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們,請大家先跟著我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又是我們學習這部《淨土十疑論》的時間。那麼今天是我們講這個《淨土十疑論》的第三講了。每次有時候我因為講法出來的多,那麼總到一個地方或者說開始,或者說末後都會有時候會參考一下這些祖師或者大德們的聖言教,調整一下我的心,在我自己出來跟大家講的時候,也會分享一下,把我們的心有時候從任何一個角度,或者說任何一個地方匯聚到此的時候,有時候心不一定能夠步調一致,不曉得大家是否如此?有時候甚至我來講法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我就想說,我們來學佛,很多時候或許你正在學得比較相應的時候,它就會來更多的這個障礙,這個奇怪的很。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不管有多麼要緊的事兒,或者不管多麼頭疼的這個因緣,你一定要把目光鎖得大一些,包括特別是我們專修淨土來講,一定不要被眼前的這個一下子給迷局住了,一迷局住了就會鑽進去,一鑽進去出不來了,就馬上把所有的包括我們大的因果、見地,包括我們求往生的這個信心,它馬上就會被湮沒。

所以說我們有一個詞叫做捨棄今生,當我們的發心和現前的因緣有衝突的時候,你學會一招特別好用,就是說我確定在這一生的修行過程中,是為了確保我將來能夠成功地往生,確保我將來能夠成功地超越這個凡聖的這個阻隔。所以就這點來講的話,馬上就說那麼我們現在所有眼前這些事情,可能都是,對於解脫來說都是一種障礙而已。這樣的話把心提起來,那麼有時候就會有很好的受用。要不然的話,一天行,兩天行,一次兩次也很那個覺得還可以,久而久之人人都會疲厭,人人都會生退心,這就是凡夫的習氣。在講第一疑的時候給大家說了,我們這個世界、惡世界、煩惱強,典型的就是這樣一種情境。

要學會這種觀照方法,就是捨棄今生,捨棄當下。一定要把目光和心力提升到今生此世,前因後果。要為未來事做準備,那麼比如說我們的出離心,很多時候我們下意識地鑲嵌了許許多多我還想怎麼怎麼樣,我做這個事、我修這個行、我學佛,甚至有的大修行人在相上而言,比如說閉關吧,一般人是閉不住的,比如說大這個相續的每一天做一些大量的苦修等等這些,可是一旦有一念,這個是特別不易覺察的,就是有一念的這種有求,這輩子希望得的、回報的任何層面,不管是名聞利養,這是很俗了,甚至有的人就是說對這個修行的這個所證的境界上,始終揪著不放,都會把它變為一個無限放大的障道因緣。所以說有時候如果一旦出現這種情形的時候,我們就盡量把心往起提。

上一次我們在講《淨土十疑論》,給大家講了第一疑,就是這個發心矛盾,就是說一個是成佛必須要有大悲度眾生的這個期許願力。那麼可是淨土,往生極樂世界,只僅僅提倡大家一定要往那先自顧自地走,所以在這種表面看似的矛盾上面,其實隱藏了真正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和這個就是說在發心上的差別相,要我們理清楚我們現在是什麼水平,應當如何修。這是第一疑所解決的問題。

那麼今天開始我們來講第二疑。大家拿起這個,給大家印的法本來看,一起來看。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云: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云何通?你看這一疑,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叫做什麼?教理原則疑,也就是取捨乘理疑,就是大乘小乘的乘,到底在我們的佛法的這個根本大的這個性空,我們都說空門,一說學佛就四大皆空,一說出家就遁入空門。那麼可見佛法講的這個諸法空性,這是它永恆的旋律,確實是它的一個教理的底盤。

那麼這裡這道題就矛盾出現在這裡,就涉及到根本教法的一個原則,就是從佛法的空性而言,一切法不可得,我們常說不二法門,在《心經》裡面又說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佛法裡面上一講的時候,要證到無生法忍。那麼在這樣的一種最高境界的指導下,為什麼這裡又要開始有取捨,極力地提倡我們要取極樂世界,捨娑婆國土,極力地提倡我們一定要離開娑婆去到極樂,這就有去來呀,極力地提倡這邊太苦了,處處是染法,極樂世界樂莫能名喻,皆是念法念佛念僧,清淨,這是又有染淨之別。

那麼沒完沒了的相對待,這恰恰是我們現在障道,二元對待的世界裡面所有的凡夫視野,那麼跟這個又怎麼云何通?你看古人在提問的時候,他是非常有板有眼的,就是說你要問你得有教證,教證就是有佛的聖言量,你得答,你也要有理有據,所以你看這裡問到說,這個又經云,他就引出來經文裡面說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這是在《維摩詰經》裡邊特別有名的我們隨便一引就說,心淨土淨,是這樣一個道理。

那麼這樣的一個問題提出來了,智者大師非常有智慧,為什麼?就是說因為當時,就是這個《淨土十疑論》出來的時代背景,隨著每一部經典、論著的往東土翻譯,大家每過來一部馬上群起而去追隨研習、學習、修學。所以在這種大的思潮中,他馬上就引發一種我們常說的人的這個本性,確實是喜新厭舊、貪多。一看來了部新的經典,馬上大家都去學,那麼在這種大的教理的大背景大討論下,它也會有弊病,就是在教理的教證方面,很多當時佛陀在講法的時候各個層面不一樣,出發點不一樣,闡述角度不一樣。那麼就貌似的這種矛盾在這裡面頻頻出現,這一疑就典型的把佛法的核心,諸法無生,萬法皆空,跟這裡一定要生極樂,一定要有娑婆和極樂的對比,這不是空不掉,而確定只生嗎。這一題就是圍繞這個核心來解答。

當然智者大師非常有智慧,我們再往下看,大家來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循著這個論文來往下看,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故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個智者大師確確實實是過來人,在他這樣的一種回答中他是非常有層次,特別的就是說專業,我們可以說。因為在這個教理的相互辨證中,它有兩個訣竅就是說當時回答問題的有兩門,一個叫做奪破,就是你問這個問題,我首先從根本上你這就不成立,奪取的奪,這叫做奪破,破你的這種懷疑。還有一種叫做縱破。縱破就是縱然已經奪破的時候你的這個理根本站不住腳,縱然你講的這個道理有幾分道理,那麼我們循著你講的道理,咱們再往下走,走的是錯誤之處,這就是說叫做縱破。縱然你說的對,按你說的等等等等說下去,最後還落一錯。

那麼這裡其實講到的有二義,一者總答就叫做奪破,二者別答就叫做縱破。這是當時你看咱們去有時候去藏地參訪的話,他們不是有,見過那個辯經嗎?就是來回小喇嘛師父在那一拍掌,整個就是你說一語我說一語是來辯經來回。其實在漢傳的教理討論上,雖然漢人比較矜持,可是在這個文筆上的相互討論上他也有一些印度傳習過來的方法。縱破、奪破就是當時最為中觀所用的方法。

那麼這裡智者大師就開始首先是總答者,怎麼說呢,一句話你看,你說,就是說假如說一定說抓住這個不能取捨的問題,那麼你說這個求生西方彌陀淨土,不是說捨這邊求極樂嗎?那你說既然說平等法界中沒有一個取捨對待,沒有一個凡聖區別,那麼空性中它是不可以捨一個世界求另外一個世界,這是跟理是相違背的,但是如果你執著不求極樂,那必然你要執著還住娑婆,那麼你不取捨的說求到極樂世界,那你現在這個一定執著住在娑婆不求西方,是不是還是一種執著呢?所以這裡你看,你說我不中理,你執著此還是捨彼著此,還不中理,你認為我捨此執著彼,可是你現在是捨彼執著此,一句話就說不過去了。

所以說這種奪破來講充分說明是什麼,就是說我們的語言分別都是戲論。大家可能如果有研習過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裡邊就有很有意思的回答,就是說《彌陀經》裡面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結果就有人問說為什麼極樂在西方?為什麼不在東方?為什麼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他就會這樣問?當時蕅益大師就給回答說,此問非善問。為什麼?就是說如果佛說在東方,他又問為什麼在東方?而且過十萬億佛土之外在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之外,那極樂世界就在東方,指方立相的,它是佛說的,以佛眼親知親見的時空坐標,所以這就叫聖言量。

在這個辯論的這個辨證中,有時候我們要依照現量,就是現實世界大家都共同有目共睹的這個現象,或者說大家同為遵守的道理,那麼在這兩個都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決定要依附聖言量,一切以佛說的為標準。《淨土十疑論》後邊還要講到別時意的時候,那就有佛說的經典跟菩薩造論就有衝突,這個時候到底是聽佛的還是聽菩薩的?這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就叫做聖言量。

講到這裡我們就知道,這個住持佛法、弘揚佛法真的不是特別容易的事,特別不容易。為什麼虛雲老和尚在圓寂之前給弟子們留的說,怎麼樣去弘揚佛法,他老人家也沒有違背說這個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的原則,就是他講到說,如果有人來問你,以有問,那麼你就用空來答,如果有人用空來問,那麼你就用有來答,一個是空,真諦,一個是俗諦,他以俗諦問你就用真諦答,他用真諦問你就用俗諦答,總歸不出什麼?因果和心性。因果就是我們看見所有的現象,這就稱之為因果。心性是什麼?就是我們常常在哲學上、形而上摸不透,解不開的,絕待於語言和思維的那個絕待境界。

可是在哲學上把它描繪為形而上,在佛學上大家要記住,只有佛教,為什麼它的珍貴之處?就是我們可以修,可以證,可以入到這個境界裡。它不是形而上的,確確實實聖人就住在這個境界中。所以說我們在弘揚的時候,印光法師就講過,為什麼說大非易事?你如果光說事兒、光說俗諦,光說因果,上上根器的人聽多了他煩了,每每厭聞,討厭、不喜歡聽聞了,但是如果你只講理,玄妙至極,真空妙有,緣起性空,真俗不二,性相圓融。你只講這個心性,中根人和下根人他得不到利益,而且往往容易導致我們現在的人就是踏有談空,妄談般若,就是好說個玄妙的,結果心性跟不上,說得那麼美妙可後腳跟跟不上。

你們可知道,我也算個專業修行者,這後腳跟跟不上特別慚愧,你看我來講經之前,我又生煩惱了,把我一個徒弟給罵了一頓,這就沒忍得住,這就說明上當了,罵著罵著心裡知道上當了,控制不住,那怎麼辦呀?只能調心說,我發心要調服它,讓它破這個業障輕點,這都是一種設想,實際上還是煩惱生起。所以這個光說理的話,你理談得那麼好,跟不上,那就怎麼呢?中下不能受益。

所以這個問題問的就是只在理的層面,那麼可是如果你講理,你的理能不能會的上去?你可不可以在事上面顯這個理?理上面來融這個事?那麼就從因果緣起的萬象,森羅萬象的現象中來窺到這個當體無生的空性,如果這兩個,你把它完全割裂開來,就是一個圓球掰成兩半,就是這個問題就出現,你看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他認為這是一半,可是你現在讓我們求生淨土,熾然要往生,這是另一半,這就在心性上沒有解決了會通,沒有圓融起來,為什麼呢?就是我們一般覺得說,好像此生彼滅,這就是一層生滅,那麼老以為佛證的不生不滅的境界中,是格外另存了一個這麼樣的境界,跟這個是截然不同的。這是學佛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我告訴諸位。這就是這個會不過來,我老走到哪裡就講到說,埋沒了很多修證上的英雄豪傑,就是不能說可謂不精進,不能說生死心不切,他就是這個透不過來。

所以為什麼我們發心要正,知見要正,信心要純呢?就是過去你參雜了自己的第六識的妄想分別,來會這個純淨之理的時候,只要差之釐毫,這個因種下去,你在前因後果生生世世的相續學佛聞修中你怎麼也跨不過來,大家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觸?反正我是講法遇的太多了。我可以不怕大家見棄的講,因為在座的,諸位都是居士同修,我告訴諸位,大家也不要有男女的這個區別,可是業力使然,因果確定,它確實是這樣。

首先悟這個理,就是不是皆是如此,可是絕大時候基本上就是在家眾不如出家眾,怪得很,出家他就再怎麼有時候,他的習氣多,他這個東西他生生世世熏得多,般若緣深,所以你就是稍微給他講一下、點一下他馬上就過來了。

那麼在家有時候居士去了,掰開了,揉碎了翻過來越講越糊塗,把我都講糊塗的也有。再一個女眾不如男眾,這也是確實,為什麼,女眾因果線上有時候我這個初機的時候講這個法,大家接受不了,又覺得說佛門重男輕女,不是的,是說女眾確實在因緣轉化中是沒有男女相的,這都是我們的妄想,那麼在這個男女的輪轉過程中,男的變女的,女的變男的,取決於一個什麼決定你是女的?什麼決定你是男的?就是你的情見,情濃了就是偏向於女的可能性多嘛,情淡了那麼說明就是為什麼世間總歸是男人能夠拍板、或者能夠成就,就是因為他在這方面勁卯足了,就是情見淡。女的一般都是把情感、家庭、愛情當做信仰一樣的去依附,所以她就是柔情,這個多情總被無情惱嘛,這個就決定了男女在投胎的時候這是會參與業力的確定的。

所以由於這個業力使然,她在這個悟性上會差一點,當然不是人人皆如此,也有女中豪傑的。所以我們說出世丈夫,他不在幾根頭髮或者性別上論,就看你的悟性。所以這裡講的這個,就是說對於這個性相圓融不了。那麼這裡智者大師在這個總答的時候就抓住這個取捨的問題,以你之道來還你之身,你看,既然你說取捨,那麼為什麼說我這麼講你認為是取捨,你倒回來講難道不是取捨嗎?所以我們在有時候學習經典的時候,大家記住最上上的知見就是兩個字隨順,隨就是追隨的隨,順就是順暢的順,隨順是什麼意思?就是依教奉行,就是如是我聞,每一部經典一開始都有如是我聞。

什麼叫隨順?我們要知道佛在講法的時候,他絕不是給我們來夾生的法,對吧,也是給個半成品,也不完全還是來料,還沒有加工成,他所有的法全部是立足於量身訂作我們現在的本位,所以你在這個,他呈現出來的這個,比如說給你今天做的飯上,你在上面還再說他是有沒有熟,或者燉得太爛的時候,都屬於妄想。為什麼?他今天給你端的這個法,這個大餐,就是已經給你量身訂作好了,因為他是無不知無不見的人,當下就鎖定你的狀態,為你量身訂作之法,那麼你在這個法上,如果你再加、再減的時候,就等於我們說是妄想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學會隨順諸佛真實教誨。佛說是在西方,確定就在西方。佛說十萬億佛土之外,不多不少不是十一不是九,就是十萬億,佛說我們應當以信願熾然地求生極樂世界,那麼你就不加思索全盤信受就可以了,這就叫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是最上上上上的根器。

那麼當我們在這個上面你看,這不是講到了嘛,如果說你又覺得說為什麼在那兒?為什麼要取捨的時?已經你自己也在什麼?陷入到一個跟他所問,你的答跟他所問的,兩個人同時又陷入到二元的這種分別煩惱中。所以這裡你看說,此還成病,不中理也。

下面一句我們要學一下的,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是什麼?斷滅見。遇過這樣的人吧。咱們也不說求生極樂世界這麼高妙的深度的法了,就有的人說你信佛吧,說我不信,我為什麼要信呀?我沒有信不信,我心裡有。常會遇到這樣的話,確實你心裡有嗎?你有啥呀,你就這會自以為是的有點兒而已,你就是有的說我不信,沒有人沒有信仰,他自以為沒有信仰的人他也在信我沒有信仰。一個人的生命當下的存在,一生的過往中,信仰是這個生命得已存在生存的唯一的主動力,可能我們對於這個話還是不能夠到位,大家慢慢去琢磨,就是每天我們的活著全憑信成就。

那麼這裡就說了,如果你執著說我不生這邊也不生那邊,那就是斷滅見了。這裡有一個最重要的法義上大家要知道,比如說下面你看引到《金剛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什麼叫做斷滅相?這個斷滅相在我們佛法裡面叫做頑空,又叫做斷滅見,這是在大乘佛法裡面最為障道、最危險的一個見解,就是在口裡面說。

《金剛經》裡面有好多暢快的言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等等這些朗朗上口,一聽就相應了,問題是這個相應是什麼?是你的妄想跟他找藉口的相應。很多人就被這個上上的醍醐在他一聽轉為毒藥了,他不會理解應無所住還有而生其心,他只知道諸相非相,還不知道前面有諸相,後才有非相。他不知道這個怎麼說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只說虛妄,不講凡所有相。這樣的話永遠就跟這個問題的毛病出在哪裡?把一個圓的掰成兩半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還以為說自己好像見解很高妙,就是不知不覺地就墮入到斷滅空性中了,斷滅空就是說也不求此,也不求彼,那大家想想你去哪嗎?我們把這個問題好好琢磨下,既不求生極樂,又不留戀娑婆,那麼你去哪?大家想,眾生這個因緣果報,要麼你就依照輪迴,貪瞋癡生在娑婆三界,要麼你就依解脫信願行往生極樂國土,這兩個地方不去,你去哪兒?大家仔細琢磨能去哪兒呀?除了凡就是聖,你還有個半吊子的腳踏兩隻嗎?但凡我們成佛了,業盡情空了,他也是現證遍法界華藏世界海,你以為成佛哪都沒靠處了嗎?他只不過是把所有的靠處都給盤活了,無處不在,所以才體現得無有所在。

那麼我們凡夫的體現,哎呀,無有所在,就以為佛一下子青煙渺渺地化為無有了。既然業盡情空遍法界,生到遍法界的純淨國土,那麼就說明什麼?極樂娑婆全在遍法界之中,何妨它既在娑婆而往生極樂?大家想,所以既然遍法界心無礙了,那麼你不生極樂就屬於有礙,你留戀娑婆也屬於有礙,所以你隨順了諸佛的真實教誨,生到極樂而跟娑婆不隔,頓開佛慧的時候,就是開了整個我們常說的十世古今,不離當下一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的證到這個遍法界的時候,何妨又在極樂又在娑婆,這才叫應無所住而遍法界生心,這才叫十法界森羅萬象,凡所有相沒有一個定相、全是相。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核心點你如果透不過來,這個緣起性空你永遠就是,咱們也不說證、也不說悟了,你理解都理解不了。

特別是大乘的這種玄妙的這種理,講起來的話,有時候我們就是聽著痛快,聽著相似的痛快,確確實實他住不到裡面。所以從這個性的理解上,我們往上提,在以前祖師們在會通這個的時候就是說什麼?說這個娑婆世界也是我們自心的這個穢所感的,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性的這個淨所感的,那麼我們厭離這個自心所感的穢,欣求這個自心所感的淨,淨穢取捨,取捨到極致的時候就是無取捨。

如果你只守著不取不捨,那麼就是執理廢事,就是執著於這個斷滅的理,而把事也給廢掉了,廢掉事的理,這個理也不是真正的理。就跟等於說你一壓眼光看到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到處都是晃著月亮的影子,這個時候,你就錯了。只有隨順諸佛真實教誨,取也是事,取也是理,捨也是事,捨也是理,一取一捨無非是事是理,事理圓融,這就叫法界,這才叫諸法無生。能聽得懂嗎?一定要把這個能匯過來,為什麼?就是這才是相互辯證,相輔相成,互顯互隱的一個道理,這才諸法不說斷滅相。

如果你看這裡我們千萬個人裡邊,人人都知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誰都不曉得《金剛經》裡面還講過說什麼?雖然也講都會背這個,怎麼說來著: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是後面還有一句話是什麼?這個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什麼意思?就是說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千萬不要以為說,如來不以具足相,就是不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成的佛的圓滿、莊嚴妙相,不以這樣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就是斷滅相,不可以抹殺這個相。這是我們對於這個,從這個莫作是念,發菩提心,不可以說斷滅相上來給大家這麼會通一下。大家一定要把這個貫過來。

什麼叫做求生?往生和諸法無生?後面智者大師還另外有答案。我們現在為什麼統一不起來?大家想想,因為我們現在都是凡情,凡夫的情見,所以在一切的這種有礙的,我們凡夫看一切都是有礙的,而聖者看一切都是無妨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總是在這個常規的現象上,我們悟不到它超情的另一面,我給大家打個比方吧,比如說宗門下,禪宗裡面它為了讓你頓悟這一念,有一首特別有名的你們聽過,叫做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聽過這個嗎?最後兩句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你仔細聽聽這些都是好像違反常規的對吧,那我們認定說把鋤頭的一定不是空手,既然是空手還怎麼能把出鋤頭?對吧,這個橋,要流的這個一定是水才流,橋怎麼會動?如果這個水不流的話它怎麼能叫流水?這個橋會動的話它就不是安在水上的一個可以踏過去的橋了。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們的定見,就是認定空手,不能把鋤頭。所以禪宗它就直接掃蕩你的定見,把這個定見讓它圓融起來,空手把鋤頭沒聽過說這回事,沒見過這麼個理。他就是確實如此,橋流水不流就是把這個我們凡夫有礙的矛盾,用無礙的什麼,圓融的這個法來進行統一。這就是凡情和聖見永遠調和不了的地方,唯有一個方法調和,就得去修,去證,去念佛、去往生。到那會兒一了百了,一目瞭然,即聞佛乘,頓開佛慧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形容這些的。

所以我們大家再往下看,下一段這個論文: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

後面一段話,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你看,這樣的法語呀,確確實實是有修有證的大祖師過來人才能有這樣純正見地的開示。這就是調伏我們,為什麼對於生,凡夫的視野中一切萬法都是生滅的,唯一的一個屬性就是有生。可是生和無生我們從來都是割裂開來的,這裡居然說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

你看,我們就是在這個上面剛才講到對於生滅的通常知見,我們不一定能夠領悟得透徹,一般有生就會有生滅,有生滅就一定和不生滅是相違的,肯定相違的。我們理解的下意識覺得不生滅就是不動,覺得肯定就是不動,你們大家仔細回想,或者當下觀照一下,我們是不是一講到不生滅的時候,下意識就是不動?往往容易陷入到這個窠臼裡面。而這裡講到是什麼?就是說生是因緣之生,相互碰撞到一起了,因緣出現了,這個顯現出來了;滅是因緣之滅,當下這個碰撞反作用力又要散開了,聚散離合嘛。這人世間的起起伏伏,緣散緣滅,這個緣聚緣散,為什麼人世間還要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為什麼?就是因緣。一切皆以這個因緣相續,那麼就是諸法無生,恰恰就是在這個緣生緣滅上面徹見它的不生不滅。而不是說離開這個因緣生滅當體的現象上,別把它推開,抹殺,遮擋住了另外創造一個像虛空一樣不動的東西,大錯特錯。就是在這個因緣的生滅相,徹見它的不生滅性。

大家仔細想想,我們最常用的比喻就是,怎麼說,大海水,大海每天有潮漲潮落吧,對吧,到了幾點就潮漲,到了幾分就潮落,每天有波濤洶湧,可是大海如果從地球整體的看,這個大海有變過嗎?就是從浪起浪伏,潮漲潮落上窺到整體大海水從來都是如如不動,這就叫生滅,就是潮漲潮落、波湧波滅,那麼這個如如不動就是大海水從來都是無生的。大家悟一悟這個,怎麼理解?我們常說,生就是無生,滅就是無滅,所有的這一切因緣生滅,恰恰就是諸法無生的鐵證。

大家想,哪一個法能夠守自性,這個常的、遍的、永遠不壞的,有嗎?那就說明說所有的因緣中,只有什麼?一個字就是變,對不對,萬世萬法嘛,都是變的,無常的,但是還有一個東西不會變,是什麼不會變?你覺得什麼不會變?變不會變。就是永遠在變的這個變是不會變的,你發現了嗎?你看大家下意識的說自性,專業詞記得還挺多,你就知道,萬法都在變,只有變不變,不斷變就是因緣生,變不變就是自性,這樣的話我們就理解,你看怎麼理解、我們常說,生而無生,又說念佛是念而無念,什麼叫做生而無生?什麼叫做念而無念?就是所有的萬事萬物的這個幻相都是從真起的,從真的這個自性上起的用,起的相。那麼所有的水裡面這個波紋都是從什麼?都是從水所生的,對吧,那麼這個真是永不變的,這個水是永不改的,所以叫做無念無生,可是這個真常常隨著妄而隨緣。這個水常常會起波,有水起波。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以此故,就說明什麼?這個真常隨妄,水常起波,可是波和妄都是真,都是水,它是不二的。從這點理解的話,所以說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好說因緣生中,如此這不滅而極樂世界生,在極樂世界生,這還不滅,正要這樣感應道交,因緣所生,這邊因緣滅,那邊因緣生,蓮花化生,這邊肉身緣滅,那麼恰恰就是諸法無生的體現。大家仔細會通一下這個。

所以我們往往把往生當作死,就等於說這徹底滅了,那才能絕對生。為什麼極樂世界叫印壞文成?古人在刻字的時候不是那個泥嘛,燒的那個陶坯,才能刻的板,印刷嘛,這個印刷的這個板把這個紙上的字刻出來以後這個板就報廢了,這就叫印壞文成,我們生極樂世界也是這樣。

但是這個往生,念佛求生就如同什麼?就跟七年的病,久亂之民,七年之病,這祖師們打比喻太精闢了,什麼叫做久亂之民?就是這個亂世,大家已經亂得久了,這個病你已經生了七年了,雖然是七年之病可是你在這裡要來治病,要來安寧,他是怎麼治怎麼安的?就是把這個病體給治好了,就是健康的體對吧,他不是把這個病體給弄的大卸八塊扔的遠遠的、重塑一個健康的體嗎,他是把這個久亂這個國民裡面,全部把他屠殺了,重生出來一批國民嗎?不是的。就是病體治癒了,就是健康體,這個亂民平定了就是良國民,就是良民。這也就是我們說的什麼?這個去念而求無念,就等於說一定要把這生滅了才能治病一樣。去生而求無生,就等於一定把這國家的國民全部屠殺了,才能安寧一樣,而是什麼呢?就用生來證明無生,就用念來入到無念,這是所有淨土法門的修學一個總綱,也是這個問題給大家解決的會通。

你看最後智者大師講到說什麼?所以非因緣生滅之外,別有一個不生不滅,非不求生淨土才能叫做無生。大家怎麼理解?剛才我講的這一堆的法義能聽得懂嗎?能領會的過來嗎?這個問題特別難領會,就是當時聽的時候說時似悟,那麼回過頭來再想有時候又會迷。這就是整個釋迦牟尼佛從他作為佛的修證,到在這個凡夫界講法遇到的矛盾就是這個矛盾,當時佛法從西天到東土,從梵文到漢語的轉化溝通中,怎麼也摸不透,遇到的就是這個矛盾,當時走入一個誤區叫做格義佛教。就是大家不懂得這個諸法性空無生,都用道家的無為自然來給它強行解釋。當時解釋的有六家七宗都沒有解釋對,還是這個矛盾,為什麼歷史上禪宗修禪的看不起淨土,淨土又說修禪的這個狂妄自大,為什麼?核心點就是這個解決不了。

就是生是一面,無生是一面,取捨是決定的,非取捨就是另外一個境界。所以我們這裡矛盾調和的就是什麼?就是剛才講了這麼多的這個義理和比喻就是永遠要記住它是一體的兩面,它是柔和的,我們一般就是說此生彼滅,這個出現了這個握起來了,這個出現了這個握起來了,可是在這樣其實握起來的時候,正反握起來的話,它就是這兩隻手如如不動的,離開這兩隻手你怎麼握怎麼伸?怎麼這樣?但是我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個現象,這什麼沒有的才是離體,不能夠在現象的伸縮上,頓見這個不生不滅,很難。上次講圓通章的時候,不是講說登地要登到五地的時候才能夠真妄和合,所以我們現在要從理上去明。

以前在佛門裡面有過這麼一則公案,就是這個到底這個禪淨上面會不過來,有一個禪師就問他的祖師爺,說到底這個淨土,既然佛法講諸法無生,那麼往生淨土到底是生還是不生?去還是不去?這個祖師就給說了一句話叫做什麼: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就講了這麼兩句話,那麼祖師講這個句話是什麼意思?生決定生,確確實實從娑婆世界生到極樂國土。十萬億佛土之外,一念橫超,那麼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他是講事相上,而這個去則實不去就是講理體,所有的我們的生無生,去不去,整個這個生的這個現象能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嗎?都在我們現前一念心中體現。

所以就我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都不出我現前的心外,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說,去則實不去,為什麼?雖然十萬億佛土你去了,可是它沒出你現前一念,靈知靈覺的妙覺明心,遍法界心,後來有人就連這句話也聽不了,當時這個弟子一啟問馬上就明白了,後來有人又圓融不了了,說生則決定生,為什麼去則實不去?這是祖師們玩文字遊戲、繞口令這是幹什麼?到我們淨土十二宗祖師的時候,又把它只能給它再稀釋一下,再加了兩句,說這兩句話要麼把它合成一來看,生則決定則,去則實不去,要麼要把它再分四句來看,因為這兩句放在一起你理解不了,那祖師怎麼說的: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

你聽明白了嗎?聽明白了沒有?生則決定生,就是雖然你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信願行作為你的這個啟動因緣,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作為接引力量,因緣碰撞中你從娑婆因緣中生到極樂因緣碰撞,生了,可是生而無生,就是雖然你這邊滅那邊生,還是在什麼呀?在現前一念生滅,如如不動的不生法中,沒有動。那麼去則實不去,雖然你現在從理上講去則實不去,可是不是說實不去,你就永遠留在娑婆不去,不去而去,不是說我們跨越十萬億國土跑到那去,是用一念心當下就具足,來去自由。

可是這個祖師後面也講到了,說與其執定去則實不去的這個理就是說,你理上聽了說,去則實不去明白了,是這麼個道理,還不如執著什麼?生則決定生之事,為什麼?就是說如果你執著事沒有通這個理,沒關係,為什麼?你只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自然就見到這個理了。如果你執著這個理,而不好好用事相上去以信願真實去修行、去求往生,那麼會什麼?就會落入到斷滅空,剛才講了,佛曾經經裡面講過說,我允許有的人執著有,像須彌山那麼大,為什麼?這樣的人還有救,因為他相信因果。可是如果有人執著斷滅空,就是萬法皆空,他就認為真實有一個空的東西,像芥子一樣大的這麼一塊,他說諸佛所不化,就救不了。

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為什麼?因為說事有協理之功能,而這個理沒有獨立存在這個作用,理沒有獨立存在的作用。理就是從事相上來顯現的,所以這裡我們就講到為什麼大家在淨土裡面,大家為什麼看到都是以講事相居多?從情感上、從行為上、從宗教情懷上再再地勸大家發真實信心。為什麼?就是說我們只講事,那麼你執著事能入到理,還可以三根普被 ,也不曲才,也不落人;可是如果你只講理,有的人也許能會得過去,但是他有礙普度,你只講理的話度眾生是度不了,為什麼?很多人一聽這個馬上就執著斷滅空見,就把淨土的法門給壞掉了。

所以說從這段來講你看,說不生不滅是什麼意思?是於生的因緣中諸法和合的時候不守自性,求於這個生的定相,就是確實這個生,你把它揪出來永遠存在,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說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了不可得,所以叫做不生。不滅者是這個諸法散時,他不守自性,說我要散滅了,是這個散滅的時候,不是一個確確實實就從這個定的這散到定的那,而是去無所至,所以說不滅,因緣生滅之外,沒有一個不生不滅,因緣生滅之中就見到不生不滅的這個理。以此類比,怎麼呢,亦不是說不求生淨土才叫無生,而是說你熾然求生淨土,並不妨礙這個不生之法。那麼從這個理論上來講我們就要知道我們可以劃個等號,什麼呢?往生才等於無生。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麼悟過?有時候理講得多了,講得多了我們自己都擰巴住了。

今天的這第二疑確確實實是從解決問題上來講,是我們淨土行人,或者可以說放眼一代教法裡面最核心的一個關節口就是這個口,這個口讓人總是難以貫過去的尷尬,就是說它確實不是以解為根本的,它是一定有悟和證為究竟,所以再怎麼解過來解過去,就是說就跟上一個高度一樣,我們只能是在這個高度的下面,哪怕無限度的接近我們也始終上不到這個高度,如果停留在語言和思維的這個層面的話,所以大家一定要有這種見解,就是我們翻過來正過去地講,就是這個理你明,明瞭以後它有一個好的什麼功用?就是讓我們斷疑。

再一個在教法上可以有理、有據正確地取捨抉擇,因為如果我們的信心這會兒還在飄搖的時候,或者說我們自己覺得已經很穩固了,可確確實實一旦有一些似是而非、或者貌似言之有理的東西,一旦到你的思維情緒中來的時候,你自己可能就管不住了,這個時候就是說一定要把它給踏死,生和無生它是一個道理,而且相輔相成的,是不離,是相即不相離的。

這個問題過來過去,如果再往下看的話,那就更繞口了,好像非常的玄妙。我們再往下讀一點點,你看,為此《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你看剛才講的這些非常繞口的,這就是說整個在這個大乘空性裡面特別經典的名言。不管是佛講的言教,還是祖師們造論裡邊,像這個《中論》,這是講到中觀教下,那它裡面在形容到諸法實相的時候,它就是從三個方面,中觀的這個義理它為什麼叫中觀?就是讓你不偏不倚。你比如說它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是代表什麼?就是代表有,代表現象、代表因果,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大家敢說因果是空的嗎?敢不敢?你看,那你們就太沒自信了,萬法皆空,因果是不空的,那麼我們在講到這是為什麼?萬法皆空就是害怕你種種的貪著,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那麼就萬法皆空讓我們放下,因果不空讓我們修行。它是為了這個,所有它要起用,起這個功用。

那麼如果講到究竟處的話,《中論》裡面有破因果品,確實因果也是空的,連印光法師在《印祖文鈔》裡面再再,大家回去細讀,他說因果是世出世間大聖人度脫眾生之大權,權呀,權巧的權,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在中觀,它在表達諸法空性的時候,它只說錯的地方,錯在哪兒了,他不立只破,破的是什麼?不是破因果,大家不要覺得說這是破因果的,它破的是我們對因果產生的定見。

所以我們在這個了悟無生的時候,大家也仔細想想,正恰恰有前因有後果,前因後果,因種的相續不斷,果現行的相續不斷,前因感後果念念無間相續不斷,恰恰是不是表達的是空性啊?是不是?如果不是空的話,因怎麼轉成果?因永遠是因,怎麼轉成果?果永遠是果的話,怎麼由因去顯現?恰恰因起伏,果成就因緣,前因後果相同續不斷的時候,就是空性的體現。

所以說這裡說因緣所生法,萬法因果法,我說即是空,記住這個空不是說拋開空,不是抹殺掉,而是當體就是空的,為什麼在教理裡面講到說,每一個修證的層次不一樣,對空性的悟法就不一樣,你像小乘的二乘人他在解空的時候,他是析色見空,就是分析的析,他比如說照見五蘊皆空,那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它是一點一點得把它掰開了、揉碎了分析得清楚叫析色見空,而大乘的無所住的畢竟空的是什麼?是當體就了不可得,當體就是空的,你不要給我說,五蘊又說五蘊是空的,那就有個五蘊和五蘊空又成了一個對立法,對吧?五蘊當下就是空的,萬法皆空說的就是萬法當下就是空的,不是說有一個萬法皆空你去理解,明白吧?所以說我說即是空,而包括我說即是空,我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有的表達亦為是假名,這都是一種語言思維層面的假體,假借語言思維而說,明白吧。

但是雖然是假名,可是這個假名涵蓋的就是萬法和空的這個能量,亦名中道義,當體你就是多一個也不嫌多,少也一個也不嫌少,現前所有當下就是這樣。這就我們聯繫到正在講《楞嚴經》的首愣嚴大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地藏經》裡面我們也在講地藏菩薩為這個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為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是不是這個道理?你這樣它就衍成那樣的報,前後因緣果報中,就是空性啊,如果我們把所有的這些因果的相,因緣的相放下了,盤活了,就是悟到空性、證到空性。

所以我們在證空性和觸摸空性的時候,大家確確實實要學會理會思維,還有對自己的思維再思維,有點像哲學上的這種邏輯,大家想吧,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講諸法無生,萬法,一真法界的時候,那我們一有對待就是把我給立起來。一切由我所理解、由我所認知,可是我們要融入到這個萬法皆空的所有十法界的現象中的時候,你必須把自己要融掉、化掉,還不能抹掉,就是自己和萬法,宇宙萬法和自己,自己和宇宙萬法,都是平等的,都是因緣中的一分子,嘗試著可以把自己冷眼抽身出來看。大家想想在此起彼伏的萬法的運作中,哪裡有你啊?沒有一個我的確實存在,沒有一個我的確實存在的時候,我悟不到這個無我的狀態,那麼我恰恰就利用我對我的執著,求往生到極樂世界最好修無我的這個外在環境中,就這麼簡單,這就是求生。

所以說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但是我們現在的凡夫他是有一個什麼弊病?你比方這裡講到說,不生不滅或者說不有不空,對吧?凡夫他一個特性是什麼?他是怎麼樣?聽到有他就執著有,聞到空就執著空,為什麼中觀要講到有一個中道?就是說本來一棵樹我們往上走,一棵樹往上走的時候,你走著走著走偏了,往左走了是不是?那麼他為了讓你往上走,他會從右邊來施加力,這就是佛講法,講的教,或者祖師們來出世來匡正偏頗的知見。這時候他就出世來說法了,那麼你往左他讓你往右,可是凡夫一聽這邊一使力他又往右邊去了,走著走著又往右邊去了,那只好再從這邊再說,那邊也說一聽就是矛盾的,就搞不清楚了,你不知道他的意思是讓你向上走。往這悟的時候他就這邊使力,往這悟去的時候他就這邊使力,兩邊都會使力,可是兩邊使力就會有矛盾,所以他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講有,為了就是讓我們最後又立起來一個中道,可是中道也是假名,這才是我們對無生、空性的正確認知。

又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我們理解一下怎麼把這個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套用在我們淨土法門的這個教理上?怎麼來會?大家想如果說我們是一個念佛的行人,臨終的時候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十萬億國土之外,確確實實是我跑到十萬億國土之外生到那嗎?是嗎?這就叫諸法不自生。

那麼如果說諸法從他生,阿彌陀佛就在極樂世界,現在在清淨海眾中講法,還在講法。那麼十方三世所有的國土裡面,都有成批成批、成百億的菩薩往極樂世界往生啊!那他是風塵僕仆地從極樂世界到處跑到國土跟前,這個將要死這個人面前,在這裡來給他說話,接引往生嗎?是嗎?對,這就叫亦不從他生。

當然,也不是說往生的人跑五萬億(國土),西方三聖跑五萬億(國土),最後在中間點兩個人跟鵲橋相會,遇到一個點了嗎?是這樣生嗎?對,這就叫不共生。但是,也不是無因緣生的,是什麼呢?以我們信願持名的因,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緣,記住這都是法界的能量啊!他們的這種靈動之載體,就如同我們人活著的自我感覺是一樣的情況,發生能量。

那麼這個四十八願,是法藏當時用心念啟動的宇宙的波,我們現在凡夫具足信願行是我們的心念啟動的這個波,可是我們的波,阿彌陀佛的波,整個法界的波,他是一體同等,就是始終在一個範疇之內的,明白吧?這就是遍法界心。一旦他的極樂世界的願和我們的信願持名進行對接的時候,這個願就成了。這就叫因緣生,所以就是說往生之人不去,阿彌陀佛不來,可是十萬億佛土,神超淨域,熾然往生。

為什麼講到說淨土法門是如此不可思議之法呢?登地菩薩就能知道少分,就觀音、普賢、文殊、地藏就只能知道這麼一點點,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明瞭,就是這樣的。為什麼?純屬於果地覺,你看,所以說一個淨土行人,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諸法無生的絕佳的鐵證和註釋。大家好好悟一下,你說有時候我也想,我們生,又不是肉體帶去了生,明明是肉體死在這了,壞了,那到底是什麼生呢?又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無差別在哪裡呢?是不是說就是我們現前靈知靈覺的靈性,那麼我們把它用成妄想,而佛把它用成正遍知呢?可是這個靈性在佛跟我們的妄想,在同一個頻道上是不變的呢,說不透,講不明,其中奧妙往生者方知。

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說要具足真信切願。為什麼?下面,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因緣萬法皆空,可是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是什麼呢?是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自己發真信切願,勸化一切人同往極樂。所以說淨土法門的修法不是說我們現在的慢慢地形成信願行三資糧。

我最近在給廣東佛學院的法師們在講到淨土的源流的時候,就是教起因緣的時候,突然間曾經沒有到過,沒有研習到這裡,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慧遠大師當時,鳩摩羅什法師也到了東土了,他們是同時代的人,那麼羅什法師在北方是在長安的逍遙園的西明閣裡面。當時國家設立最大的翻譯的譯場,那時候一部經典一部經典地往過翻譯,包括這裡的《中論》、《維摩詰經》都是當時翻譯過來的,說十萬流沙來振錫,三千弟子共翻經。

大家想想,那個精準度,我們現在根本做不到,這樣的人在北方一個佛教中心,南方就是慧遠大師,現在我們廬山的東林寺,那麼當時有一個什麼問題呢?那個時候淨土的五經一論都沒有翻譯過來,慧遠大師大家知道修淨土修的依的是哪部經典嗎?《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經》是跟《道行般若經》是同期翻譯過來的,那我們就要考量一下,為什麼在法水初期東流的時候、一定是有行內人,對吧?一定是有業內,業務非常熟的人才東土知道說有怎麼樣的經典,應該先翻哪一部,他們要進行一個取捨權衡,為什麼選擇一部是代表空性般若、一部就是講的淨土呢?而且法滅的時候,首先是《楞嚴經》,其次就是《般若三昧》,可見淨土法門當時從印度到東土的影響,在翻譯者的心目中,它的份量他們都是完全明瞭的,而且是全身心地依附的。

只不過是很可能那會每天都像吃白菜、豆腐一樣,現在我們已經稀鬆平常地找不著記載了。當時,慧遠大師就是在這個裡邊,《般若三昧經》裡邊講到說,我們見佛,就跟我們做夢一樣,夢到夢裡邊去見到佛,跟佛去交流,請他給我們開示、斷疑、起信,經文裡面有這麼一個打譬喻,打比方,可是慧遠大師在修的時候,他一開始,他就覺得說,這個我就悟不清楚,既然萬法皆空、唯心,心的妄想,那麼我定中所見的佛,入到一行三昧,定中所見的佛是我的夢心夢來的呢?還是外在來的?如果說夢心夢的佛的話,怎麼能替我能解答迷,還是我心所現的呀?如果說外在外來的話,經裡面怎麼能以夢為喻呢?他就搞不清楚。

最後(鳩摩)羅什法師給答的時候,他首先告訴說見佛有三種,一種是用神通飛到他方去見,一種是在禪定念佛禪定中見,再一個就是說到淨土。那麼最後(鳩摩)羅什法師講了兩段話,確確實實是大善知識知見,他說一個說你說了這麼多,可是你要知道,阿彌陀佛現在西方是如來之至言,什麼意思?就是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至言,做為一個佛弟子,根本就不應該懷疑,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就是說,制心一處念佛是入道之根本。你看,就說了這麼兩條,最重要的核心話其實這兩條。

我以前也看過慧遠大師和(鳩摩)羅什法師來回問答的書信,都是往高妙教法處看,就忘了這兩句話,這次重新翻過來、去給他們備課的時候,為了講就說淨土信願行是我們的修行資糧的根本,才講到一句話,是如來之至言,這就是信呀;二一句話,制心一處是入道之根本,就是你問了這麼多,說講到問題也給他解決了,說講到以夢為喻,這是經文裡邊就是以這個喻,在凡夫的層面講不透了,以夢例喻,就是以夢假設的喻,真實境界不是如此的。

再一個就是我們真正地用功修行,你要以制心一處念佛為入道之根本。後來慧遠大師行般舟三昧,一百二十三個人東林結社,全是依著般舟三昧定中見佛,走的時候他一生三次親睹西方三聖現在定中,那個時候修法是這樣的。所以你看這裡也講到,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這是如來之至言,雖知佛國和淨土空,可是這個空就在你的修淨土和教化群生中顯現啊!我也知道空,有時候我也覺得萬法皆空,講法講得累死了,這麼天天說,這不好好念,每天都是嘴說,有沒有意義呢?特別是有時候看《印光法師文鈔》,看的印祖說再再地說,不要言超之於九天之上,行低於九地之下,我就有時候覺得對照一下好像我就是這樣的。淨天天吹牛,吹牛吹多了也會入魔啊,這算我還可能也是過去跟護法結了一些緣,有三寶加被,就是縱然身在魔心魔境中,可是還沒有徹底入魔,始終要離魔,這個知見還在。

可是有時候也是再轉念一想,印祖對我影響特別大,就是說老和尚老是再再地勸要老實念佛,老是這樣講有沒有意義?可是又有一天又看見印光法師又給一個人寫了一則,就是那個地方大家都要想學修佛法,那麼沒人講,這個人就是在疑問上面就給他說,我只想我自己了,煩死了,人越多,煩惱越重啊!印祖就給他說,說你如果不去成就大家,欲自了,就是只欲自了自亦難了。

你看,就是你有這個緣你不帶著一起起來的話,我後來悟這個話。這個稀鬆平常的八個字,甚深心地法門,大家看到這裡沒有,講到說因緣所生,諸法不生,你想自己了,你不忘了你這個遍法界心裡面,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們了不了,你怎麼了啊。上次我跟一個法師在抬杠時無意中,就是兩個人為個教義還是什麼的,就相互有點見解辯來辯去,後來就說了,我說你到我這一關過不了,你能成佛嗎?我就有點耍賴的意思,就是你在我這過不了,你想遠離我成佛去,你成的了嗎?

菩薩摩訶薩成佛的時候,悉見整個法界眾生同時成佛,有一個成不了佛,他成不了。所以說這個三世十方諸佛如來諸佛菩薩祖師們就是來回地折騰、揉捏我們,最後讓我們老實了、忘情了,念佛了,就以此迴向求往生就行了。

你稍微就探出來這麼一點點,就跟打羽毛球啪地就給你扣下了。這就叫這麼多的教言來講你看,雖知佛國與眾生空,但是要常修淨土,要知道修淨土的本位,要有真信,要有出離心,這是再再說。你看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若依空地的話,就是什麼,就叫做雖然空,還有什麼,有什麼?有地。若依虛空,終不能成,虛空就指的是斷滅空。有地的這個空,就指的是緣起性空的空,既有緣起,還有性空啊,緣起就是我們踩的地,性空就是虛空之空,它是相即不相離的,這樣我們才能在緣起上建房子,在虛空中顯現空,無礙。

你現在離開有談空,咱們其他的不敢吹牛,咱咱們誰敢把這四個柱子給我砍了。這是有啊,既然你要見空性就把它抹掉,騰的這就下來了。所以說這個我們要掌握好,若依虛空,終不能成。有是叫做妙有,空是叫做真空,空是依的智慧,有是依的慈悲,悲智雙運一樣都不能少,沒有慈悲,決出不來智慧。

《心經》裡面講到三世諸佛,皆宜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般若是諸佛之母,可是大家知道什麼是諸佛之祖母嗎?就是悲,忘我的悲心,為一切眾生的悲心,悲不夠了就會煩惱。

好,我們來繼續往下看,最後一段,這段開示大家如果是真正學能得嵌到心裡啊,我可以說在將來再有什麼,不要說淨土的知見,就是在所有的八大宗派裡裡面空、有、性、相、事、理這些東西你都不會迷茫,最上的開示。我們來看,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二諦就是我們說的俗諦和真諦,俗諦就是現象,真諦就是本質,所以說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不壞假名就是有,諸法實相就是空。那麼在這個理解上,你看諸佛說法是依的二諦,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他是這個原則。那麼你聽法的人就有差別了,你看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既是真無生,熾燃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才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你看這才叫心淨則國土淨。

愚者是怎麼,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聽到生他就定性執著有一個生;聞無生即作無生解,聽到無生了又作無生解。捫心一下,今天咱們講無生、生的時候你是不是這樣,很可能聽到生和無生圓融無二,又做生無生圓融定解,凡夫都是這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也可以說生即無生,無生即生的這個定見也是假的,也是生的,同時也是無生的。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瞠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這個瞠可能、應該是這個有時候是嗔恨的嗔,另外一個法本上寫的是嗔恨的嗔,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

大家看,你學佛這才是心淨則國土淨,淨土之真理啊。為什麼說關於這句話有時候我們把它用對了,是上味的醍醐,有時候用錯了就是害人的毒藥。多少人自以為是,說心淨則國土淨嘛,何必去十萬億之遙?心淨則國土淨,當下就是淨土啊。你不淨心,你跑到極樂世界,還那麼為了享受快樂,你跑到哪幹什麼啊?大家聽過這話嗎?太多了,還搖頭晃腦在哪兒講。這個毛病出在哪?我們再往深層的挖掘一下,因為今天這個道理比較深,我們相似這樣再往深悟一下,這個毛病出在哪裡?就是心是心,土是土,就是我們覺得心淨則國土淨,就因為現前的娑婆世界的淨土中,我們怎麼淨心?大家想想從哪起淨啊?從我們的心啊,對不對,那麼心是由什麼代表心啊?除了身口意三業,還有什麼,對不對,那麼身口意三業造下去的心,起心動念,埋頭造的業,將來感的什麼果,是不是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啊,就是包括我和世界所有這些,就是由心變的。

所以我們通常理解的心,其實它是國土中的一份子而已,我們通常所說的土,它是我們心裡的一個平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它始終是一體的遍的,週遍的遍,那麼這是第一層,週遍的遍;還有一個變的,它會變化的變,你的心起的意,身口意三業就決定你的土的好壞分別、染淨區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在淨心的時候,就淨的身口意三業,對吧。那麼身口意三業就直接負責將來的依報、正報,那麼歸根結底我們說心淨國土淨,就是執定了當下捏出來個心在淨,自己還在土中還找不著,可是恰恰用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一串穿來的清淨之心,同步感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莊嚴的土。

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心淨則國土淨。以信願持名來淨心,感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淨土,這才叫心淨則國土淨。而且我們不要忘了,既然心是土之心,土是心之土,那麼心淨則國土淨是一層,還有國土淨則心淨,又是一層,既然國土淨則心淨了,那麼正好我們一定要往生到淨土,國土淨了,正好淨心啊,你想水鳥樹林都在不間斷地說法,悉讓眾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上哪裡去染去?彼國無有三惡道,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你向哪裡去墮去啊?這是不是國土淨則心淨,國土淨則心淨,才是心淨則國土淨的註解啊。

這就是我們不圓融,始終是一半,心淨則國土淨就馬上理解為說就應該停在這,哪都不要去,這就叫不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才叫心外求法啊。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說你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不是心外求法嗎?當下現前就是心,你還要跑到極樂世界,還有個阿彌陀佛,自性就是佛啊,什麼叫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捨去現前的西方極樂世界,而另外另立,記住啊,是另立唯心淨土之說,這就叫心外求法。捨去現前西方的彌陀教主而另立自性彌陀之說,這就叫心外求法。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就在唯心我的現前一念心中啊,西方現前的彌陀教主就是我自性中彌陀的顯現啊,你一定要拋開他們,另外立一個是不是心外求法啊。

所以我們有時候說佛教的這個因果報應、迷信這是佛門的第一千古之冤,第二之冤就是唯心和自性之冤,這是教內人自己謗法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唯心自性易。大家要明白,什麼是唯心,什麼是自性?如果真的別有唯心之法,難道我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懂得唯心自性之理嗎?為什麼多此一說,說要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他作為佛弟子的這個教主,難道他專門障礙別人,現前唯心自性法身的慧命,而去繞這個彎嗎?這是如來之至言啊。

所以說就這點來講,這個淨土法門,你看,如果有讀過《六祖壇經》的嗎?有讀過沒有,有讀過《六祖壇經》,大家知道,《六祖壇經》裡面六祖明文規定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那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那這問題來了,你怎麼理解?這就是確實在講無生法啊,才聽無生曲,又聞不死歌,他就講東方人造罪你要念佛求生西方,那西方人造罪你念佛求生哪去啊?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啊?一般無知之輩馬上就說,淨土不足以修,依宗門論這麼暢快,依宗門論暢快淋漓,佛都不允許有,何況西方佛國,佛都不允許說的啊,且不說極樂世界了,會不會造罪了,這句話就看你會不會聽,為什麼?六祖是東山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

見性成佛就是現前讓你見此土和極樂統一的那個性,現前讓你明此心和彼心完全一致的那個心。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見,不能明,就是因為我們有東西的分別,所以在講這個法的時候,六祖是什麼,為了泯東西,泯什麼?泯我們東方之人的東,和西方之土的西,一旦有東西分別入不了這個明心見性。並不是讓你泯了東西之外,還要除東方之能往生人和西方之可往生土啊,大家要會聽啊,所以聽者不會聽,非但不去泯東西,只說人和土不能往生,不能求生,這是多少年來的這個禪門和淨土的官司啊,第一官司。

六祖一句話,後者不達這個六祖的本懷就以為就是這樣,就不用求生了,不知道六祖是為了泯東西,他是把人和土全泯了。所以後人有聽錯的就是什麼,說六祖是吐了一口,比如說吐了一口很髒的痰吐出來,讓大家趕緊掩鼻子不要聞,結果一些聽者,就是不知道六祖意圖的人,他趕緊把吐出來的痰就吃進去了,大家想想效果成了什麼了?六祖吐了一口讓你不要去聞,你把他吐的拿進來吃,適得其反,這就叫以法謗法,這就叫反記啊。

聽經裡面有一種叫做反記,就是他是說左的時候,言外之意在右,你綁定他的右來破他的左,所以等等這些,我們就要知道啊。六祖還說了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不用參禪,你能夠不持戒嗎?誰敢說你不持戒你能夠成就?誰敢說你不參禪你能夠開悟?所以要知道這為什麼要說,一切都是什麼啊?真實,無非因果,無非心性。在佛氏門中一法都不立,佛尚沒有個著落,何況念佛求生淨土了。

這是顯得的性具,就是要泯,泯一切法,從理上來講。可是大家也不要忘了佛氏門中不捨一法啊,在禪宗的大叢林裡面,一日不做一日就不食的,如此嚴謹之行持,何況念佛求生淨土啊,這叫做什麼,因果法中不廢一事啊,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說你看不達此理,橫相是非啊,就引經據典說了這麼多。

那祖師們說到極致處說,就淨土一門而言,我告訴大家,諸位如果我們是鎖定淨土的,來修淨土的教理橫超法的話,常言說的什麼處處皆是極樂,或者說心淨即土淨,或者說極樂世界不離這個,或者說當下就是,如此見解來會到淨土教理上,全部屬於邪知邪見。一定要有這個見解,就等等這些唯心自性都是屬於邪知邪見。所以對這個我們要有一個確實的認知,這個題最主要講的就是生和無生,去和不去。

什麼叫做因緣生,什麼叫做性空去等等這些,大家要把它搞清楚,生滅、去來都在因緣之中體現它的不生滅之法,我們不敢亂執著啊。可是如果凡夫的本位來講,我們天生就是現在在執著的這個範疇,那麼我們就要知道,寧願執著事,不可以執著理,為什麼?為我們常講到,比如說春色滿園才能夠百花齊放,對不對?離開百花齊放,你上哪找春色滿園去,你咬定春色滿園,拋開百花齊放可以實現嗎?在這種情況下,你與其死執春色滿園,不如執著百花齊放,為什麼?你執著百花齊放了,已經涵蓋了春色滿園了,如果你執著春色滿園,抺了百花,把花都搬出去,你上哪見春色去,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對於這個諸佛無生之理啊,我們現在是只能從理上這麼理解一下,真正是悟不到,證不到。這個諸法無生真正純粹徹底證到的只有佛,大家知道這個心啊,我們的起心動念這個心,它有四相:生住異滅。不是身體有生老病死對吧,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啊,有生住異滅四相,四種相狀、狀態。凡夫只能夠悟到它的滅相,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理解,什麼意思?就比如說我們總是在這件事情過後以後又後悔了,對吧。

反過來我怎麼能這樣,今天我發火了,呵斥他們了,我又生嗔恨了,當時忍不住,過後我才後悔,這就只能見到心的滅相。那麼比如說證到阿羅漢,他就能覺到心的異相,我們在講心的生住異滅,阿羅漢可以證到心的異相,什麼意思?如果他覺悟到這個異,沒有異了,平等了,那麼就無異了,就比如說我們說覺夢,就沒有夢,覺錯就沒有錯,二乘他能夠覺到這個心的異相,生住異滅的異。修到菩薩,他能夠覺到心的什麼相啊?心的住相,生住異滅的這個住相,為什麼?因為住相是迷的時候才會有住對吧,迷的時候就執著定見就住在這個上面了,覺的時候就沒有住了,覺的時候就沒有住了,所住的時候就是妄心。一切都不住的時候我們的真心就顯現了,不住的話,就是無相啊。

內不住我相,外不住人相,中間不住這個壽者相、物相,那就是不住。菩薩就能證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你看度一切百千萬億眾生,實無一眾生得度,這就是菩薩能夠證到心的住相,不住。唯有佛才能夠知道心的生相,就是徹見諸法無生,如如不動,本來如此。大家想想,如果假如我在想,就是我們現在每天都要說要了生死,這邊是煩惱對吧,彼岸是涅槃;這邊是生死,彼岸是涅槃;這邊是煩惱,那邊是菩提,始終在這樣來回倒騰,萬一有一天我們突然開悟了,發現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不是有三重嗎,第一重看山水是山水;第二重看山水不是山水;第三重看山水還是山水。這個開悟了以後,可能說一切還是如此。你看以前的祖師們講到一個人開悟的時候說,穿衣吃飯度日,還跟大家一模一樣,只不過是心已經安住在太平家裡了。

我們現在人還是這樣的人,物還是這樣的物,事還是如此的事,可是我們的心在這個上面起伏得不行,取捨得不行,煩惱得不行,痛苦得不行,歡喜得不行,忘我得不行,忘形就是說今天有一件事情滿了自己的願望,馬上就得意得不行,這就是生。諸佛悟到這個無生的法性的話,只有佛能悟到,因為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分無明沒破,他就說明有一分無明有生,對吧?我們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有見生相,有一分無明沒破,初地還有十分無明生,十地還有一分無明生,只有佛見到生相以後,則覺到諸法無生,究竟圓滿,你看吧,佛覺到煩惱不生了,那不就是菩提嘛,知道這個業障不生了,不是就解脫了嗎,知道生死不生了,不是就涅槃了嘛,知道眾生無生了,不是就成佛了,所以只有佛才能證到我們今天講的生和無生之理,真正的無生之理。

我們現在這一道懷疑和問答,恰恰就給我們提供了隨順諸佛真實教誨,以真信切願,熾然往生,在極樂世界頓見無生。回去看一下《觀無量壽經》裡面的三輩九品往生,在往生的上、中、下品裡面,上品上生一旦往生,馬上就現證無生法忍,就是第七地啊,那再破三品無明就成佛了,那個時候才叫做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從蓮花化生出來,又不覺得有一個從無到有的這種真實的這種生態,整個七寶池時時刻刻自然灌頂,欲令至腳就至腳,欲令至膝就至膝,慾念灌頂自然灌頂,水鳥樹林不間斷地說法,各以衣祴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上面的樓閣、中間的樓閣,地上的莊嚴,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一念就可以頓入法會,整個一切極樂世界全是真空妙有,光和影的效果,大家想想那是一種什麼境界啊,無生法啊,處處都在顯示無生法,就在這種光影效果中來回的綺麗,這種繽紛的變換中,你就找不著怎麼回事,一切就是這樣的,包括我這番描繪都是我們妄想中的一個指引,真實境界不知道是怎麼樣,其中奧妙生者方知。

所以我們現在確確實實講到這個生滅的話,從凡夫到菩薩大家不要去追求說,今天學了不生滅,一切法無生啊,從凡夫到菩薩,到成佛都離不開生滅。我們現在就在生滅法中,只不過是從凡夫的生滅來看,一切都是生滅的,連不生滅也是生滅的,以聖人的角度來觀,一切皆不生滅的,包括生滅也是不生滅的。

在我們這個來,不但說我們說的三界升沉,六道輪迴中,這是生滅之法,包括我們斷煩惱、證真如、了生脫死、成等正覺還不出生滅之外啊,是從背覺合塵,就是紅塵的,六塵的塵,背覺合塵的生滅,轉向什麼,背塵合覺的生滅。而如果以聖知見的話,不要說斷惑證真,成等正覺,證到無生法了,就算六道輪迴,三界生滅中,全體都沒有一絲一毫的生滅相可得,在他眼裡全體都是真如,為什麼?他是已經徹底背塵合覺了。

我們現在還在生滅法中,必然要從凡夫生到極樂世界,在那再做生人,必然要從一個具足煩惱貪生嗔的染人到極樂世界作為淨侶,還是要此生彼滅,在此生彼滅過程中,依附的是什麼,合理性從哪來,怎麼確鑿無疑的可以證明說有機會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因為諸法無生。可繞了這個,繞來繞去,越繞越糊塗,還不如多念佛,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是無生法,這個無生雖然我們證不到,可是我們是在的,就是說有東西障著,我們回不過神了,只要你把煩惱妄想覺照,不是有說不怕念起,但怕覺遲嘛,覺照到了就好。

往生就是一種覺,從發起真信到有了切願這就是無上了義之大覺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之覺,就是直接路途中的這種慢慢引誘中,循循地漸次地加行都不走了,直接把佛的究竟覺,哐地就兼容到你的凡夫覺中,就這麼一個修法啊。所以請大家對於淨土確確實實從教理上要深入認知,否則你們要曉得最怕的是什麼?半吊子,什麼是半吊子?就有的人天生就信,他什麼道理都不懂,反正我就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那個咱們說這個佛教土壤比較好的地方,信仰土壤比較好的地方,有那個老太太、老婆婆、老公公一輩子信、吃素,嚴謹得非常嚴謹點滴不落,最後阿彌陀佛他什麼都不懂,反正他就相信極樂世界,下品下生都不嫌,他就信這個,這叫做下下基,上上根的,上上根。

那麼還有一種也叫上上根的,就是這個智慧能通透的過來,把橫超豎出完全能夠圓融起來,教理抉擇,什麼叫做橫超法,什麼叫做豎出法,他是明白的不能相互混亂的,這個教法能夠圓融匯通了,那也算個信心建立起來了。最怕的就是半吊子,上又上不去,可是他又覺得自己根性還可以,不願意下來,老實老實不下來,智慧智慧不上去,半吊子、半吊在那。

所以祖師為什麼說上上根不如下下根,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我們現在學習《淨土十疑論》,希望給大家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就是從智上我們往上上走,最後智上這個理我們落停以後,行上我們從下下上安,這個就非常完美,這樣的淨土行人可謂是老實淨土修行。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

生不起慚愧心和懺悔心該怎麼辦

問: 弟子生不起來慚愧心和懺悔心,請法師開示。 宏海...

淨土法門不談風險很大的轉世

通途佛法談到菩薩道慈悲心的問題,可能有人會發願要生...

三界從來是牢獄,勸君及早出娑婆

世間唯有苦人多,自造新殃可奈何?滿地蓬蒿春不到,一...

但見過年忙似箭,有誰離苦急如仇

2012年的除夕,原本計劃像往年一樣參加龍泉寺華嚴法會...

大安法師:如何淡化過重的情執

問: 過重的情執(主要指親情),目前已是弟子修行的...

穿越大千猛火求此法門

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今此法門,付囑...

從極樂歸來的菩薩是非同小可的

極樂世界的解脫功德,我們簡單提出三點: 第一、隨願聞...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為何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吵架

我們有時候宣傳佛法,也會盡己所能去跟周圍的人去講佛...

談「苦」

許多人不了解佛教,認為佛教太重言苦,把人生說得苦不...

心裡放不下是自己沒有智慧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

世界四大乾果之核桃

核桃,在國際市場上與扁桃、腰果、榛子一起,併列為世...

怎樣去圓滿落實菩提心

發了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之心,怎樣去圓滿,去落實...

初發心菩薩應先求生淨土

初發心的菩薩,大菩提心雖然發起來了,但是他還是業力...

當下是我們唯一擁有的一刻

如果我們花許多的時間擔憂昨日發生過的事,以及明天將...

天耳通

從前,有一個叫耆婆的老先生,他會一種很特別的功夫,...

生氣對身體的傷害

每個人,幾乎都知道心情不好,對身體是巨大的威脅!就...

劫難之中當如何來修持

原文: 今之時,是何時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敵。三四年...

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為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

把QQ頭像換成佛菩薩的頭像

近來看到很多佛友的QQ頭像,各種各樣的都有。有男人的...

三十六計教出好兒女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長、老師常...

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問: 什麼是懺悔?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大安法師答:...

德的光輝跟世間的相貌完全不一樣

當你念阿彌陀佛心咒的時候,你要想:我的心跟佛的心是...

在家學佛應當注意的五點

隨著時代的進步,佛法作為一種人生的最高智慧,已經得...

【佛教詞典】羅睺羅

(一)梵名 Rāhu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

【佛教詞典】前際後際及前後際

【前際後際及前後際】 p0887   瑜伽五十六卷十九頁雲...

【視頻】慧律法師《對不起你的人是在成就你》

慧律法師《對不起你的人是在成就你》

【視頻】藥師佛修持儀軌

藥師佛修持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