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心的菩薩,大菩提心雖然發起來了,但是他還是業力凡夫,煩惱還沒有斷,無生法忍還沒有得到,神通、智慧、力量還沒有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他想在這個世間度眾生——因為發菩提心就要去度眾生,但沒有證無生法忍的這些初發心的菩薩,這時候要注意一種關係:你就要趕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為什麼呢?這裡就有些關係要處理。比喻為「弱羽」。小鳥羽毛沒有豐滿,就不能離開森林。要練飛,依樹林纏枝,很累的時候趕緊在樹枝上休息一下,再練練飛。這時候不可能自己飛得很高,甚至要飛過大海,飛不過大海就掉下來了。這叫「弱羽止可纏枝」。羽毛沒有豐滿,就要依樹枝來練,等到翅膀豐滿了,成就了,才能飛到虛空,自在無礙。
還比如「嬰兒猶應傍母」。一個嬰兒不能離開母親,因為自己沒有生活自理的能力,離開母親,或者就掉到坑裡去了,掉到井裡去了;離開母親,乾渴的時候自己找不到水來喝。為什麼嬰兒一哭,做母親的趕緊要給他乳汁,要給他吃的東西喝的東西?就是他沒有自理的能力。
由這個來比喻初發心的菩薩。道力還沒有起來,就像這個小鳥和嬰兒一樣。那怎麼辦?要專心念阿彌陀佛,使這個念佛的三昧得以成就,臨命終時,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悟證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再來到這個三界救度眾生。所以這個關係一定要處理好。有很多人心發得很大:我發了菩提心,我不願意往生,我要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我要在這個世間成佛。這要有自知之明,這是做不到的。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就直接告訴我們,一個具足煩惱的凡夫雖然有菩提心,有大悲心,想在這個五濁惡世救度苦難眾生,無有是處——是不可能的,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呢?是由於自己的煩惱就很強,沒有無生法忍的力量,遇到五欲的境界現前,就被這個五欲境界所轉。五欲——財色名食睡,你是透不過去的,會被它所繫縛住的,會貪戀的。你去度眾生,眾生沒有被度,你還被眾生度跑了,直接就會墮到三惡道裡面去。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是泥菩薩,放在水裡自己就化掉了,你怎麼能救眾生?
所以那個初發心菩薩,就假令下輩子再生到人中,想得到聖道門的證果也是很難得的。很難得,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這一世修了佈施、持戒,還有點禪定修行,那下輩子就有福報了,或者做大官,做國王,大富貴、大文豪,「富貴自在」。但是,今生修行,下輩子得富貴自在,他會迷的,富貴當中十有八九要迷失,最多十有一二還比較清醒。他一迷失,縱然遇到善知識跟他再講淨土法門,他不會相信的,他還會迷失在他的五欲六塵的享樂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廣作眾罪」,由此又墮到三惡道裡面去了。
在這個世間想去度眾生,這就好像有兩個人去救落水的人。有一個人直接就跳到水裡去救了,他不知道自己並不會游泳。雖然悲心很切,不知道你沒有這個能力,你不會游水。然後一下去,落水的人看到有人過來,緊緊把他抓住。他又沒有辦法掙脫,這兩個人同時淹死了。
另外一個他有自知之明,於是他有善巧方便。他就趕緊找一條船來,乘這條船來救這個落水人。這一救,拉上船,彼此都免除了水難。用這個來啟發我們,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也應該這樣。念佛求生淨土,去見阿彌陀佛得無生法忍之後,再到這個生死苦海去救度眾生,就類似於那個找一條船來救落水的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