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什麼樣的人應當來學佛

宏海法師  2018/09/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什麼樣的人應當來學佛

今天一件事情的反思,使我想跟大家說一說,關於什麼樣的人應當來學佛。因為好多時候,都會聽到身邊傳達了,這樣的一種聲音和見解,說我年輕的時候還有什麼事情要要圓滿,還有什麼事業要把它實現,然後等到我某時某刻,上了歲數了,退休了,不做事了,再去學佛。我想這是一種很大的誤區,為什麼呢?以至於你看現在有時候,對於佛教的這種傳聞中,總是說什麼樣的人來學佛呢,說是婦女多,當然這個無可厚非。我一直在反思說,為什麼學佛的佛弟子中女眾居多呢?我想這一個是從社會分工上來講,至少女眾還是有相對的時間和家庭的依靠,所以有相對時間上的保障,和精力上的一些多餘的時間,能夠做這樣的一個佛法護持工作。二一個呢,女眾的這種天生的慈悲心,也就是說,比較容易憐憫他人的這樣一種悲心母愛,基本上是跟佛陀講的,佛法裡面講到的這種慈悲是一致的。似乎有這麼樣的一種理由吧。

那麼其次就是說文化低的多,這我覺得倒是未必了,因為不管文化高低,這不在學佛的揀擇之中。而是只不過是從,看他是否有善根來走進佛法,是否有因緣來一直相續的學修佛法。

那麼第三個就是說的什麼?就是老人多,這是最大的一個誤區,好像我們現在學佛,就必須只有是老人才是天經地義的學佛,這就無形中給佛法的這種廣博性,這種普世性,給它切割了一大塊,使大家走入一個誤區。所以我們要知道呀,其實在佛教裡面最應該學佛的,正當是青年,社會最主流的力量都來學修佛法,那麼佛法對於我們整個國家,這種民族的向上和和諧是非常有大的利益的,為什麼?我想首先我們反思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呢?

就是有時候不理解佛法的人,都會覺得說,佛法裡面的教理,最基本的不是講,看破呀、苦、空、無常,那麼會有一種人,就誤以為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這首先就是一個消極的認知見解,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我前些天,到一個地方講《心經》的時候,不是有一句叫:「度一切苦厄」,當時我就剖析了一下說,我們在人世間,他根本上的境況是以苦為生活的真諦,就是大家都是處在一個受苦的狀態中,比如說生、老、病、死。那我們現在的,可能年輕人來講,為什麼他覺得說這個與他無關呢,因為他生的時候已經忘卻了,老了還覺得很久沒有到來,現在正當年也沒有生病,死亡還距離得很遠,可是其實現在年輕人所受的苦,比較多的是,一個是求不得苦,就是看著可能別人擁有的,我們暫時得不到,去追求怎麼也得不到,再一個就是愛別離和怨憎會,人際關係上,可能比較心儀的離得很遠,但是比較相牴觸的一個違緣,人際關係呢,它每天就纏繞,等等,反正人在世間呢,都是以苦為根本,就講了這麼一個道理。

當時就有這個年輕的小朋友,就上來跟我說到,說法師,你講得確實挺好的,但是是否太過於消極了。今天我們就要告訴大家,這是一種錯誤的,也是一種,反而是一種消極的理解,為什麼呢?因為你了解到苦,這是種智慧,那麼我們依著這個苦的真相,我們真正的以高視野,廣闊的心量,來看待這個人世間的時候,不管是芸芸眾生相,或者是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的生活層面中,我們都能夠冷眼的,以智慧的心,來再進行,我怎樣選擇生活,和建立我健康,科學的人生觀,當然我說的這個科學,不是我們通常的科學,而是以佛法的這種科學的信仰,來體現人生觀。

所以說,有時候我們對於佛法的教義是一種誤解,導致了他在一種消極的、被動的、無可奈何,人生已經花落去的時候,才在垂垂將老的時候去學佛,這是一個誤區。特別是我們想想,為什麼說青年要學佛呢,就是在佛的教法中,青年跟菩薩的心態是非常的相似的,你看菩薩叫什麼呢?叫做「覺有情」,就是其實用自己的生命的年華,青春的年華,和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熱忱,來做他生活的目標和進行中的這個行為,那麼菩薩跟青年,他完全是可以脗合,可以同步的。

你看在菩薩修的法門裡面,其實我們可以做這樣的一個理解,所謂的菩薩修的法門,其實就是他應當這樣去生活的一個面目,一個面貌。你比如說從專業來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實也是一個,另一方面,我們在佛法裡面有一個叫八正道,這都屬於說,應該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學習了以後,積極的向上的一種生活態度。

你比如說從布施來講,就是說要有一種付出精神,現在我們的社會就是索取的太多,不願意付出,甚至把一個成功的標誌,認為說索取得越多,積攢的越厚,然後佔據為己有的時候呢,這才是一種成功者。這對於青年的一個人生觀的導向,可能是不利的,甚至對於整體社會的進行中,它也是一個毒瘤,所以布施的這個生活狀態,就顯得非常積極向上。

你比如再說,持戒來講,持戒其實就是一個自律的行為,那麼我們的年輕人,在生活中,工作中,乃至同事的交往中,甚至男女朋友之間,如果始終能操守一種軌則,你比如說忠誠不去背叛,你比如說真誠不去欺騙,你比如說合作,而不是相互的去作為對方的障礙,而害怕別人比自己高以後,產生的嫉妒心等等這些,其實這都是戒律的精神。

你再比如說忍辱來講,我們常說到年輕人年輕氣盛,一下就火了,甚至你看現在有一種情況叫做路怒,就是開車的時候,大家稍微蹭一下刮一下,突然間下車,兩個人就火冒三丈,一句話說不對,就敢去拿凶器了刀子了,這就是說什麼,忍辱的精神,忍辱的這種常態。一個青年人,他常要調試自己,這種能夠替對方著想,慢慢地培養這種寬廣的胸懷,這樣的一種能力的話,這就是忍辱的人生觀所造就的。

那麼再說到禪定,這是一種福德的體現,就是不要,小夥子,我們說毛頭小夥子,那就是不穩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冷靜的思維,都能夠正確的選擇這件事情的,操作也罷,掌控它的發展也罷,這也是青年人應該具足的,因為青年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所以說菩薩的六度,恰恰是一個青年應該在他的身心世界,他的生命過往中,體現這樣的一個,好的人生展現。

特別是我們現在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在這樣的一個物質也在很好的發展和維繫的,這樣的一種國運當中,一個青年人來學習佛法,能夠更好的在我們這個當下的時代中,發揮他應有的作用,所以說佛法跟世間法永遠沒有離開,那我們很多時候,誤會說佛法一定是逃世的,一定是年老的、落後的、消極的,這是一個根本的錯誤。特別是到了現在的時代來講,我們應當把這種錯誤的見解,給它解開,給它拆散,讓這個真實的,積極的佛法展露出來,而讓我們去認知和走入。

那麼如果真正能夠進行到這樣一種很好的,良性狀態的時候,我們就不必說,覺得說哎呀,我學佛了,我是一個佛弟子,我知道很好,但是我害怕別人知道,甚至學佛的時候,皈依了三寶,還偷偷的藏著掖著,覺得這是一件在主流社會裡面,為人所見不得人的事一樣,這就顯得很可悲。或者甚至我們一味的,對於佛法的這種追求中吧,他老是走入一個誤區,以為不斷的就是去求一個,某一個神奇、或者說一尊佛菩薩,就像一個神一樣來保佑他,滿足他無邊無際的這種私慾,不可告人的這種追求,等等一些,這也是一個誤區。

甚至大家一直還在所有的影視作品中,把僧人的形象,作為一種戲說乃至歪曲,不斷地去誤解,在這樣高度的,媒體發達的情況下輾轉相告,這也是現在我們很多時候,對於佛法認知上的一個偏見,很可悲的事情。特別是從僧人來講,他是一個捨棄了自己的,所有的世間的這種青春年華也罷,轟轟烈烈的事業、愛情也罷,他能夠走入到這個,清淨的這樣一個佛門,並回過身來再引領大家,共同來弘揚佛法的這種積極向上的能量。

我想這樣的一個人生呢,確實是很稀有珍貴的。但是我們現在因為對於佛法的不了解,以為佛法一直是消極的,就認為你什麼也不幹、逃世到廟裡邊就這麼閑著,吃著現成的,不為社會做貢獻,也不負責社會的發展,甚至人類的繁衍等等,全部都是誤區。

所以呢,希望今天在此也借這個因緣吧,不但我們的老年人正當學佛了,因為一輩子經的見的也多了,也應該看破了,放下了,真正走到佛門的智慧,甚至是年輕人更應該學佛了,以這個社會的主流的,這樣的一種社會角色,那麼來相依佛法,真正的佛法,拋開了迷信偏見的佛法,把它用做到我們整個的生活事業中,甚至乃至少年人也應當來學佛,在這樣的一種智慧中,我們播種了一個信仰的種子。

那麼播種了一個信仰的種子,依照我們信仰的體現,那麼在他將來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什麼呢,這個正知正見,這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乃至上敬下和,以道德為標準來約束自己,盡形壽的生命過程,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現象,希望所有的有識之士,諸位的佛子們,一起來發願迴向,能夠讓我們的國家,呈現出來,這種在佛法的熏陶中,能夠有一個,如同太陽出生一樣,積極向上的一個佛法的弘揚,這樣的一個新的局面。好,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如何面對人生毀譽得失而不動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章、雜誌,可見輿論紛紜,人生百態,大...

父母不贊成學佛怎麼辦

其實,在父母眼裡,子女就算到了六十歲,仍是一個孩子...

你的人生很多時候是浪費在閑扯淡上

有時候,我們可能心血來潮想要修行,不僅僅是閱讀而已...

各宗要略——唯識宗

學統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說明萬法唯識所顯及分析諸法...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

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不急不急,禮讓第一;不急不急,...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 第一個要素就是...

弘一大師《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三年之前。性願老法師常...

人生如果是場夢,那麼它又有何意義

人生如夢,通常是經歷了大半人生的人,從內心發出的感...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觀想佛陀的方法

(四)修觀之法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

在家居士可以為動物做皈依嗎

問: 在家居士在特殊的條件下可以為一些動物做一些簡單...

主導我們生命輪迴就是行蘊

那麼正念真如這一塊,什麼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呢?...

【推薦】比「斷惡修善」更高檔次的教理

你可以去問問福報大的人快樂嗎?他會說很難講,有時候...

念佛竅訣僅一個字

宋朝的草庵禪師是一位禪宗的大德,同時也是弘揚淨土的...

布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法

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

友誼、快樂、死亡

有三位年輕人在一個小鎮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隊伍。他們打...

契悟當下這一念心

現代人總覺得生命很短暫,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

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利益他人來展現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

聖嚴法師:為了廣種福田

廣種福田的意思是多結人緣。福田有兩類共四種:兩類分...

命運只是因果報應的日程表而已

我們時時處處都在受果報,時時處處又不斷在種因、在結...

正如法師:貪心是紛爭之源

1、不貪,不是無為,而是為而不為。 2、看得開,想得...

這樣去觀想才能減少痛苦

佛教導說: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和周圍環境...

聖嚴法師《別再執著了》

能夠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

佛陀的福報可以跟眾生分享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

期望鬼神給你報吉凶,這恐怕要入於邪道了

【原文】 或問:有鬼神歟?無鬼神歟?曰:有。鬼神可信...

【佛教詞典】瞿曇僧伽提婆

(人名)Gautama Sa?ghadeva,瞿曇姓。僧伽提婆名。譯...

【佛教詞典】靈岩山寺

位於江蘇吳縣。相傳系東晉末年,司空陸玩捐宅第改建而...

【視頻】顯明法師《臨終時應注意哪幾件事》

顯明法師《臨終時應注意哪幾件事》

【視頻】天因法師《侵損常住物的兩則故事》

天因法師《侵損常住物的兩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