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父母不贊成學佛怎麼辦

夏壩活佛  2014/09/14  大字體  護眼色

其實,在父母眼裡,子女就算到了六十歲,仍是一個孩子。孩子說服父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我建議想學佛但是父母又不贊成的人:第一,要盡孝道。第二,不要試圖通過說服來讓他們變成佛教徒,而是通過自己的表現,讓他們感到佛法確實好,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有些人生活在不信佛、對佛教有反感的家庭,常常會遇到父母親人的反對,這種事情用語言是解釋不通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要保有耐心、寬容、忍辱的態度,還要盡孝道。父母看到由於孩子學佛的緣故比以前做得更好,要是不學佛的話,肯定不會這麼好……誰還會不願意讓孩子好一些、表現得更出色一些呢?自然就慢慢轉變。如果學佛學得裝神弄鬼,置家庭於不顧,越學佛越頑固,越學佛越瘋瘋顛顛,別說不信佛的,就是信佛的也很反感!所以說,光講道理是不行的,應該用行動來化解頑固和偏見。

而且,要理解父母還沒有信佛,不能拿佛教的戒律來要求他們。不能看見父母在年節時殺雞、吃肉就心生反感,甚至阻止。這樣「較真兒」的話,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矛盾。如果能讓他們吃「不見殺、不聞殺、不為他而殺」的三淨肉最好,一時不能的話也不要勉強。最好是潛移默化地給老人家講一些因果業報的小故事,以他們能接受的方法,於適當的氣氛中,給他們講一些道理。

因為自己信佛,就急於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再加上他們又不太信佛,結果只能導致家庭的不和,對父母的不孝順。相比之下,學會做一個孝順的孩子顯得更重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學佛治抑鬱,驅散陰霾,走向光明

一直想跟大家聊聊我學佛的經歷及感受,雖然從我自身而...

星雲大師《為父母親友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

做自利利他的佛弟子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開始轉向精...

【推薦】賺錢與修行--對生意者的忠告

很多居士會認為:我沒有時間修行。因為我要去掙錢,等...

家中有惡病口舌,當誦大悲神咒

【經文】:又若家內遇大惡病百怪競起。鬼神邪魔耗亂其...

佛教對於愛情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於愛情的看法是什麼? 淨因法師答: 要想解...

念佛和教育孩子哪個優先

問: 念佛和輔導孩子學習,在時間安排上,有沒有先後...

要讓孩子吃苦,不要溺愛小孩

現在的小孩都成了家庭的小皇帝,父母、奶奶、爺爺、外...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推薦】人的福報,來自仁厚包容付出

人的福報,來自仁厚包容付出。慈航法師是民國時人,他...

果能攝心一處,則無事不辦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楞嚴經》 當知攝心二...

在寺院當義工,接受物品是否會犯戒

問: 道場分給師父們的水果、飲料等,師父們可以給居士...

把人引往惡趣的娛樂外道

現在五花八門的娛樂節目組織者、引領者,實際是帶領大...

思無常,觀不淨

佛在波羅奈國鹿野園中,與五百大比丘說法。佛陀開示大...

人生成功的原則--不忘初心

我們為人處世,永遠保持剛剛出來的那個心情。譬如現在...

懺悔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

如何改變我們的命運?第一個叫懺悔,這不只是宗教的,...

先明白念佛的目的,你就知道如何念佛

怎麼念佛 以淨土念佛法門為歸,以持名為中心,持名念佛...

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

剛信佛時很靈,信久後為何就不靈了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覺信三寶很久了,卻沒有得到感應。...

凡是肉類都含有尸毒

食肉具有危險性的個主因,就是凡是肉類都含有尸毒。那...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

看花開花謝--善用身體過秒關

「無常」的道理大家雖然常聽,但卻很難體會這兩個字更...

地獄是怎樣形成的

問: 地獄是怎樣形成的? 大安法師答: 佛經講地獄,...

什麼是佛法當中的真富貴

問: 什麼是佛法當中的真富貴?它的含義是什麼? 惟覺...

虔誠祈禱觀音菩薩,韋馱菩薩夢中指點脫險路線

一九四一年,日本軍隊侵佔香港之夕,有一位鄭子嘉居士...

【佛教詞典】芝苑遺編

凡三卷。又作芝園遺編。北宋僧元照撰,道詢編集。收於...

【佛教詞典】惡業

(術語)乖理之行謂之惡,身口意三者作事,謂為業。俱...

【視頻】慧律法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往生哪裡》

慧律法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往生哪裡》

【視頻】淨界法師《每句佛號現前時要能萬緣放下》

淨界法師《每句佛號現前時要能萬緣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