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既然理即是佛,我們與佛又有何區別

虛雲老和尚  2018/07/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既然理即是佛,我們與佛又有何區別

《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者是理性,即人人本心,本來平等之性。天台宗的六即是圓教菩薩的行位:

一、理即。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凡夫唯於理性與佛均,故云理即。

二、名字即。聞說一實菩提之道,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

三、觀行即。心觀明瞭,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

四、相似即。始入別教所立之十信位,發類似真無漏之觀行。

五、分證即。始斷一分無明而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為發心住。此後九住乃至等分破四十一品無覺四十一位,明,分見法性。

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品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即妙覺也。理即雖說眾生即佛,佛性人人具足,但不是一步可即。古德幾十年勞苦修行,於理雖已頓悟,還要漸除習氣。因清淨本性染了習氣就不是佛,習氣去了就是佛。

既然理即佛了,我們與佛有何分別呢? 自己每天想佛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何以他那麼尊貴,人人敬仰,我們則業識茫茫,作不得主? 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怎能使人相信呢? 我們與佛不同,其中差別就是我們一天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佛就不是這樣。《金光明經》上說:於大講堂眾會之中,有七寶塔,從地湧出。爾時世尊,即禮拜此塔。菩提樹神白佛言:何因緣故,禮拜此塔?

佛言:善天女! 我本修行菩薩道時,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有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欲為大眾斷疑網故,說是舍利往昔因緣: 阿難,過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訶羅陀,時有三子,見有一虎,適產七日,而有七子,圍繞周匝,飢餓窮悴,身體羸損,命將欲絕。第三王子,作是念言: 我今捨身,時已到矣。是時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願,願自放身,臥餓虎前。而以幹竹,刺頭出血,於高山上,投身虎前。是虎爾時,見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餘骨。爾時大王摩訶羅陀,及其妃後,悲號涕泣。悉皆脫身服御瓔珞,與諸大眾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於此處,起七寶塔,是名禮塔往昔因緣。

你看,這不是佛的行為和我們不同之處嗎? 捨身飼虎,不知有我,我相既除,怎能不成佛呢? 我慚愧得很,跑了幾十年,還未痛切加鞭,放不下。不講別的,只看二六時中,遇境逢緣,看打得開打不開。年少時在外掛單,不以為然,至今才知錯過了。在教下聽經,聽到講得好的就生歡喜,願跟他學。聽講小座,講得不如法的,就看不起人,生貢高心,這就是習氣毛病。在坐香門頭混節令,和尚上堂說法,班首小參,秉拂講開示,好的天天望他講,不好的不感聽,自己心裡就生障礙。其實他講得好,我又學不到行不到,他好與不好,與我何干? 講人長短的習氣難除,上客堂裡間春谷子,說哪裡過冬,哪裡過夏,哪裡茶飯如何如何,哪裡的僧值如何如何,維那和尚如何如何。說這些無聊話,講修行就是假的了。

名利兩字的關口也難過,常州天寧寺一年發兩次犒勞錢,平常普佛,每堂每人賺錢十二文,他扣下二文,只發十文。拜大悲懺每堂每人六十文,他扣下十文,只發五十文。七月期頭,正月期頭。凡常住的人,一律平等發犒勞錢,就有人說多說少的,這是利關過不得。一到八月十五日大請職,別人請在前頭,請不到我或請小了,也放不下,這是名關過不得。既說修行,還有這些名利思想,修的是什麼行呢? 事要漸除,就是要除這些事。遇著境界,放不下的也要放下。眉毛一動,就犯了祖師規矩。聽善知識說過了,就勿失覺照。凡事要向道上會,道就是理,理者心也。心是什麼? 心就是佛,佛者,不增不減,不青不黃,不長不短,如《金剛經》所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透得這些理路,即和佛一般,以理治事,什麼事放不下? 以此理一照就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煩惱是非從何處來呢? 要想修行,過不去的也要過去。會取法性如如,各人打起精神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虛雲老和尚文章列表

我們為什麼一直執著現在

我們知道第八識是不造業的,它只是收集業力,變現果報...

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

凡夫與聖人的判定標準在哪裡呢

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因為你在枝末...

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破四相

問: 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破四相,請師父開示? 大安法...

在活物上做活計,不要在死物上做活計

我們的屋宅、田園、牛羊、轎車、甚至桌椅、器皿、衣服...

宣化上人:不老不死的「我」在哪裡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

三界本無一法,皆是真心起妄

實則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

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在《六祖壇經》說,有一個法達法師,他去參訪六祖大師...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為什麼不講念自性佛,而要念阿彌陀佛

問: 佛既然心作心是,為什麼不直截了當講念自佛,即...

【推薦】真正能帶到來生的有多少

關於出離心,我們要知道到底離開什麼,很多人修出離心...

放縱慾念及嗔心的後果

佛法裡有句話: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

念佛是看您的用心而不是資歷

有人認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會夠用,或是認...

感應有四種

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冥感冥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

別把生命的能量,都消耗在享受上

修道如果懂了《黃帝內經》,你就會更加謙卑,知道自己...

極樂世界是快速成佛的地方

有人說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精進修持後還...

煩惱中有佛性

這是十緣發心的第七項了尊重己靈。 這個己靈就是我們現...

佛像的真義與不敬的果報

恭敬佛像之學處分三: 一、真實義;二、以公案說明不敬...

救拔母親脫離地獄的婆羅門女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前,有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住世四...

一個人沒學佛時,他就是要依靠某種東西來過日子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變滅],就...

【推薦】菩提心是一切諸佛成佛之種子

發菩提心是佛教常用術語,全稱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愚夫愚婦沒做利他之事,為何也能往生

問: 《淨土聖賢錄》中的許多事例,愚夫愚婦等念佛,並...

靜察己過,勿責人非

弘一法師曾在他的專著中提到:作為出家人,應該做到靜...

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受無明妄想的干擾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

冬令六款純素補氣補血湯

氣血不調會導致手腳冰涼、精神不振等症狀。今天向考慮...

【佛教詞典】大盜戒起因三毒

亦名:盜戒起因三毒 戒本疏·四波羅夷法:「善生雲,若...

【佛教詞典】八相

(名數)如來成道之八相也。【又】生住異滅,有大小二...

【視頻】佛教領袖 宗門泰斗!一代高僧一誠長老生平紀錄片

佛教領袖 宗門泰斗!一代高僧一誠長老生平紀錄片

【視頻】雲歸處--虛雲老和尚圓寂六十週年紀念

雲歸處--虛雲老和尚圓寂六十週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