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佛像之學處分三: 一、真實義;二、以公案說明不敬佛像之果報;三、應學恭敬
一、真實義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丑,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皈依六支論》所說三種應當修行的學處,分別是應學恭敬佛像、應學恭敬經書、應學恭敬僧相。其中第一種應學,就是對於佛菩薩的塑像或畫像,不論形相美觀或不美觀,一律不應譏毀,不應將佛像放在有塵土、不乾淨或不安穩的地方,也不能以佛像作為抵押、典當等,一切不恭敬、輕視譏毀的意樂與身語行為都應當斷除。應將一切佛像都執為可恭敬的福田,如同對待大師的真身一般。
朴穹瓦尊者說:「我有一種對佛像的看法,我是心想這是我的無上皈依處來看待的。」如同尊者這樣對待佛像,非常重要。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親友書》說:「佛像不論作工精巧或拙劣,是泥塑或木造等,智者都應當以恭敬心平等供養。」
《觀佛三昧經》說:佛在世時,優闐王因為思念世尊而造了一尊黃金佛像,他聽說世尊將要從寶階下來,就用大象乘載金像前去迎接世尊。當時金像從大象背上下來,猶如真佛一般,又在虛空中行走,足下雨花,放射光明迎接世尊,而且合掌叉手頂禮佛陀。佛陀也向金像長跪合掌,虛空之中有千百尊化佛也都同時向佛像合掌長跪。當時世尊對佛像說:「你於來世,將大作佛事,我滅度之後,我的弟子們都付囑給你。」空中化佛異口同聲說:「若有眾生在佛滅度後,造立佛的形像,持用供養,此人來世必定獲得念佛清淨三昧。」
此公案中,釋迦佛與百千化佛同時對金像長跪合掌,示現恭敬佛像的行為,而且世尊親自將後世弟子付囑給佛像,可見佛像是後世眾生的所依。我們處在佛已滅度的末法時代,佛陀色身不再住持世間,佛身的代表就是佛像,身為佛弟子應將佛像執為可敬田,如敬大師般地恭敬佛像。連釋迦佛都對佛像合掌長跪,何況是我們下劣凡夫,更應恭敬佛像。
以上所說,就是對待佛像應如對待真佛一般,執為可恭敬的福田,斷除輕毀不敬。換句話說,我們是以何種態度、行為對待真佛,對待佛像也應如此。我們不可能讓佛陀坐在肮髒、不舒適的地方,不可能譏毀佛陀,也不可能以佛陀作為抵押、作為商品出賣,那麼對待佛像也不能如此。總之,敬佛像如敬真佛,這是第一條學處。
二、以公案說明不敬佛像之果報
《分辨阿笈摩》說:劫毗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律經》中說:有一位劫毗羅摩納婆因為對有學、無學僧眾,譏說了十八種不同類的惡語,比如說:「你們這些像頭怎能了知法與非法。」等諸如此類的惡語,後來以此譏毀的惡業所感,轉生為長有十八個不同種類頭形的摩羯陀魚,從迦葉佛時代開始,一直到釋迦法王期間,都感生在旁生中而不得解脫。
此公案與《賢愚經》所載稍有不同,《賢愚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與比丘們從摩竭國的竹園中出發,前往毘舍離,到了梨越河時,河邊有五百位牧牛人與五百位捕魚人。當時漁夫網得一條大魚,但五百人竭盡全力也不能將大魚拉出水面,於是又叫來牧牛人相助,合千人之力才拉出大魚。此魚身上長有一百個不同種類的頭,有驢頭、馬頭、駱駝頭、虎頭、狼頭、豬頭、狗頭、猿猴頭、狐狸頭等。人們深感怪異,都爭相觀看。這時,世尊問阿難:「那邊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人們圍聚一處,你去看看。」阿難受教之後前去觀察,見到一條身上長有百頭的大魚,於是回來告訴佛陀,世尊便與比丘們一起前去觀看。
世尊問大魚:「你是迦毗梨嗎?」大魚回答:「是!」世尊連問三次,大魚都回答是。世尊又問:「你現在何處?」它回答:「墮在阿鼻地獄中。」當時阿難與大眾都不知大魚是以何種因緣而感召這種果報,便請問世尊:「世尊,您為何叫百頭魚為迦毗梨?願您哀愍,為我們開示。」佛說:「好好諦聽,我來為你們說。往昔迦葉佛時代,有位婆羅門生下一個男孩,名叫迦毗梨,他聰明博學,通達許多世間學問,在他們的種姓之中,可以說是多聞第一,但唯獨比不上沙門。迦毗梨的父親臨終前,殷重教誡他說:‘你千萬別和迦葉佛的沙門辯論,沙門的智慧很深,你肯定比不過。’
父親死後,母親問他:‘你一向高人一等,現在是否還有人能勝過你?’迦毗梨回答:‘沙門能勝過我。’母親又問:‘為什麼沙門超勝?’他說:‘我有疑問之處若去請問沙門,所得到的答案能令人心開意解;但沙門問我,我卻無法回答,所以我自知不如沙門。’母親又說:‘你為什麼不去學習沙門的法?’他回答:‘學他們的法就要作沙門,而我是白衣,怎麼能學呢?’母親說:‘你可以佯裝沙門,通達所學之後再回家。’
迦毗梨依照母親所說的方法,佯裝成沙門,不久便能讀誦三藏,審達義理。母親問他:‘現在你已經勝過其他沙門了嗎?’迦毗梨說:‘若論學問,我最殊勝,但還不如坐禪者高明。因為我問坐禪者,他們都能分別,而坐禪者問我,我卻不能了知,所以我不如他們。’母親又說:‘以後談論時,你如果比不上,就辱罵他們。’迦毗梨說:‘出家沙門沒有過失,怎能辱罵他們?’母親說:‘你盡管罵,就能得勝。’迦毗梨不忍心違逆母親,後來在談論當中,一旦理上短屈,他就出口辱罵:‘你們這麼無知,比旁生還愚癡,你們這些馬頭懂得什麼?’就像這樣,辱罵時百獸的頭都被用來比喻,而且不止一次地數數譏毀,以此譏毀惡業所感,迦毗梨現在感受魚身,而且身上長了一百個頭。」
聽到這裡,阿難問佛:「他何時才能解脫魚身?」佛告訴阿難:「在此賢劫千佛次第出世之後,他仍然不能解脫魚身。」阿難與眾人聽後,都悵然不樂地說:「身口意行為不可不謹慎!」
上述公案是說明對有學、無學僧伽譏毀的果報,為何在講述「不恭敬佛像之果報」時宣說此公案呢?此處引用這個公案的目的,是要教誡學人以此類比推知譏毀佛像的果報:譏毀僧伽是牛頭、馬頭等,將感得生有多頭而受苦的身相,賢劫千佛出世都無法救度,業報極其嚴重;同樣,若對嚴厲對境的佛陀身像,以不恭敬心輕易譏毀等,果報亦極為嚴重。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丑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律經雜事》中說:「拘留孫佛涅槃以後,有一位端妙大王命令工匠建造佛陀遺塔,當時有一位工人曾經兩次譏毀說:‘現在讓我們建造這麼大的佛塔,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完工?’後來佛塔建成之後,這位工人心中深生憂悔,就用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佛塔頂上,因此後世感生容貌丑陋、身體矮小,但聲音非常和美,名叫善和。」
對此公案,《賢愚經》中記載:有一次,波斯匿王帶兵親自討伐指鬘,路經祇洹精舍時,有一位比丘正在精舍中放聲高唱梵唄,聲音非常和雅流暢,士兵們都側耳傾聽,連象馬都停下腳步,豎起雙耳,不肯前進。波斯匿王就問馬伕:「這是怎麼回事?」馬伕回答:「因為聽到梵唄聲,象馬都停下腳步傾聽。」國王說:「連畜生都愛樂聽聞法音,我們人類為何不聞?」於是就與眾人來到祇洹精舍,波斯匿王下了大象之後,直接進去見佛,這時比丘的梵唄聲已停。國王首先說道:「剛才我聽見梵唄聲清妙和暢,心生愉悅,非常欽慕,所以想見識這位比丘,供養他十萬錢。」佛說:「你先作供養,然後才可以見面,若先見面,你將連供養一文錢的心都不會有。」供養之後,波斯匿王見到比丘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簡直令人不忍目睹,於是心中再無供養一文錢的念頭。國王就問佛說:「這位比丘的身相極為矮小丑陋,而音聲卻如此深遠透徹,他過去生中究竟造下何業而感得這種果報?」
佛說:「過去,迦葉佛圓寂後,有位大王收集了佛陀舍利,想建造一座佛塔。當時,四大龍王化為人形前來拜見國王,他們問國王:‘您想用寶物或是用土來建造佛塔?’大王回答:‘我想建造大塔,計劃此塔規模是方圓五里、高二十五里,高大壯觀;但因寶物不多,所以想用土來建造。’龍王說:‘我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因為聽說大王要建佛塔,就特意前來詢問。如果您要用寶物,我們可以相助。’大王歡喜地說:‘倘若如此,我十分高興。’龍王又說:‘在四個城門外有四大泉水。將城東的泉水取來作塹,可以變成紺琉璃;將城南的泉水取來作塹,可以變成黃金;將城西與城北的泉水取來作塹,分別會變成白銀與白玉。’
大王聽了更加歡喜踴躍,立刻任命四位監工各自負責一處。其中三位監工的工程即將完成,而另外一位監工卻懈怠遲緩,無法完成任務。大王視察之後責備他說:‘你太不用心了,應當懲罰。’這位監工心中有怨氣,就對大王說:‘這麼大的佛塔,何時才能完工?’後來,他叫工人日夜不停地建塔,工程終於完成。這位監工目睹佛塔高大壯觀,眾多寶物光彩照耀,心中非常歡喜,於是懺悔以往譏毀佛塔的過失,而且將一金鈴掛於塔頂,併發願:‘願我來世聲音美妙,一切眾生都喜愛聽聞。將來釋迦牟尼佛出世時,願我見佛,度脫生死。’
當時作工遲緩而且抱怨佛塔太大的監工,就是這位比丘的前世。因為他抱怨佛塔太大,而導致五百世中受身矮小丑陋;又因他後來以歡喜心供養金鈴,願求妙音以及發願見我,所以五百世中聲音和美,今日又見到我而獲得解脫。」
此公案中的監工因為延緩造塔工程,而且抱怨形量高廣、材質殊勝的佛塔,導致五百世中矮小丑陋;同理,若譏毀或遮止形量廣大、質地善妙的佛像,也會有類似的果報。相反,監工因為供養佛塔金鈴,而且在佛塔前發願,因對境殊勝的緣故,導致五百世中感得和美音聲;同樣,若以香花等供養佛像,或對佛像禮拜、讚歎,也將獲得相好、妙音等善果。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
因此,對佛像不應妄加評論:這個像什麼,那個像什麼。對於他人所造的佛像等,如果原料很好或形量廣大,都不應當譏毀與遮止等。「等」字包括其它不恭敬佛像的行為。
以下再引公案說明:
康熙初年,檀香特別昂貴,蘇郡有一家制香的香鋪,早年以三金請了一尊檀香的觀音菩薩像,香鋪家的人私下商量說:「如果將這尊觀音像製成檀條出售,可得十六金。」於是要毀壞佛像,趁著檀香漲價攢一筆錢,但佣人害怕造罪,就勸阻他們。當時,香鋪家的女婿準備接妻子回家而住在岳父家中,他對佣人說:「你是佣人,此事與你無關,你只要依言行事就可以了。」當晚,香鋪家的女兒因為肚子不適,不能返回夫家,就在娘家逗留了三天,但是仍未好轉。
第二天,街上有個六歲小孩忽然指著香鋪問父親:「那家的房屋為什麼用紅條封住呢?」父親以為小孩看錯了,就叫他不要亂說。這天晚上,香鋪確實發生了火災,香鋪全家都葬身火海,大火卻未燒及鄰家。當時香鋪家的女婿想從樓上房屋的孔中鑽出,但是被一物攔住而死於大火之中。那位勸阻的佣人,當天早上被另外一家香鋪強拉去做兩天工,所以只有他逃脫這場災難。
由此公案可知,佛像是非常嚴厲的對境,因此香鋪家以佛像作為營利的商品,很快就遭到了報應。香鋪家的女婿與佣人因為發心迥異,所以果報適反:女婿本要返家,卻死於大火之中;佣人不想去他處,卻被人強行僱傭而倖免此難。所以,將無上尊貴的佛陀身相作為營利商品,果報極其嚴重。因果絲毫不會錯亂,對此應謹慎取捨。
三、應學恭敬
一次,大瑜伽師請阿底峽尊者鑒賞一尊文殊菩薩像,他說:「這尊像的形相勝劣如何?如果形相殊妙,我可以用絨巴迦格瓦供養的四錢金子來購買。」尊者回答:「至尊文殊菩薩的身像沒有不善妙的,若論作工,應屬中等。」說完之後,尊者就將佛像放在頭頂上,祈求加持。尊者對所有佛像都是這樣恭敬頂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