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別辨心相明去取——圓心之相

大安法師  2024/01/30  大字體  護眼色

別辨心相明去取——圓心之相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那談什麼是圓的發心,這裡可能就更深邃一點了,也是正確發菩提心的核心內容,這裡要用智慧來觀照了。「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這「自性」就是自心本性。自心本性是什麼呢?就是空性,就是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那個「性」。所以進一步談,不僅是眾生不在心外,眾生是在心內,跟眾生是同體,「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迷就叫眾生,自性悟就是佛。既然是迷的眾生,也是自性的一種迷,你覺悟了就等於度脫了。自性是佛道,你覺悟了的自性就是佛道。既然是自性裡面的,那也就很容易成就,不是心外的啊。所以圓教的發心,特別講這個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不見一法,離心別有」。

那建立了這個圓教的知見後,怎麼發起菩提心呢?「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這裡要注意了,這裡談的虛空,不是談虛空之相,而是談空性的問題。所以般若系的經典常常講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影、如泡、如陽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虛空花,都是表達同一個意思。這個虛空中本來沒有花,但捏目成花——空花;虛空裡面顯現花相——幻相。

要理解菩提心是虛空之心,這是勝義諦層面的一種知見,就是菩提心是離相的,是無相的。自性本來不生,自性空故。這個虛空非色、無見、無對待、無漏、無為。但是虛空的作用在什麼地方呢?一切有為的物相,都要依虛空來建立。如果沒有虛空來遍一切處,那就會有障礙。所以談般若系經典,常常有一個知見,就是:正因為有空義故,一切法才能成立。沒有空就成立不了一切法,這是深刻的辯證關係了。所以菩提心就猶如虛空,無相,又不要執著還有個虛空之相,那都是不對的。就在如虛空的菩提心裡面才能生起利益眾生的智慧,才能去知恩、去報德,才能生起慈悲心,才能生起對一切眾生的同體感。所以是以無相的、空性的心發這個願,虛空之願。願是緣起法,所以有時候講無願之願。自性本體無願,但又生起了這個願。

虛空之行,有時候稱為無行之行。本體上是無行,無造作,但是緣起法當中又不離開這個行。這就是般若系經典常常講的,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談如虛空的問題。但又要生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只是談如虛空、如幻、如影,而你沒有生起一種行,那就墮到斷滅見裡面,那也是不對的。所以這個「行虛空之行」,無行之行。

「證虛空之果」。這裡注意了,這個果你也不要以為有一個實體的東西。「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般若系經典談這個發心,「無所得」是一個不要忘記的觀念,如果有所得心就白雲萬里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裡佛告須菩提:「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發菩提心也是這樣,「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不是有個真實的法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要當下體會那個空性。「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還發什麼心,還有一個菩提心的實體嗎?這是沒有的。所以菩提,無論初發心還是它的果,無處住,就是要把握它的空性。

度眾生也是,你行虛空之行,你不是要去度眾生嗎?但你還不要執著有真實的眾生可度。《金剛經》告訴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要生什麼心呢?「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就是要把握這個空性,你不要以為有真實的眾生,眾生自性本空。你如果有一個真實的眾生,那就著相了。著相就體現為四相,如果一個發心的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為什麼這麼說呢?「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能發和所發都是寂靜、無相、無我,這才是菩提。這個空性也無空相可得,這個「空」也得要把它空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就稱為「畢竟空,無所有」。要去把握這個義理,這樣才可以說達到了圓教的發心了。所以說終日度生,終日無一眾生可度,雖無一眾生可度還要勤勉地去度眾生。一個在理上說,一個在事上說,理和事一定要圓融,才有圓教的味道,「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對這一點也可以舉一個公案。《維摩詰經》裡面,天女散華,散在菩薩身上都掉下去,散在聲聞身上,華粘在身上不能落地。舍利弗就很討厭這個華,就要把這個華弄掉。散華的天女就跟舍利弗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甚至那個天女還把執著男相女相的舍利弗變成了天女的樣子,把她自己變成舍利弗的樣子,再又都變回來。這些神妙作完之後,搞得舍利弗就覺得她很了不起,最後就問她,說你多久才能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天女說:「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問我什麼時候能成無上佛果,等你成為凡夫的時候,我就能成佛果。舍利弗說:「我作凡夫,無有是處。」我已經是斷盡了見思惑的阿羅漢,我再回到凡夫,無有是處。天女就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為什麼這麼說呢?「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菩提,不要以為真有得一個什麼東西,無有得。這就是《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也是《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壽者就是指涅槃,涅槃相也是沒有的。舍利弗還不明白,還要問,現在有很多諸佛都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如恆河沙,那怎麼說呢?天女說,這是從世俗諦的文字數字而言,才說有過去多少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有多少佛,未來有多少佛,這是隨應世俗諦來說。但在勝義諦,菩提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天女再進一步啟發他:舍利弗,你得阿羅漢果耶?還是無所得耶?舍利弗說:「無所得故而得。」天女說:「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無所得就一定是把握空性了,但是不壞世俗諦。所以無智亦無得,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有這樣的一個理念,這就是圓教的發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就是說,頓等就是頓、...

法執——但去其執,不去其法

那有人就問了:四諦法是苦集滅道,有四種相狀,而我們...

【推薦】因地發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報

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這個是講到我...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當歷練

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

這個就是斷除淫機的方法

妄心它沒有自體,那怎麼攝呢?妄本無體,云何可攝?他...

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

金剛經的40句名言

1.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

不論你修行哪個法門,這四個心都至關重要

人的心很多。過去的人把人心定不下來,叫做五心不定,...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淨土行人不可忽視的熏習力量

《大智度論》裡談到這麼一位國王,是虔誠的優婆塞,也...

在家人以何為重,如何能促進信心

問: 在家人以什麼為重,如何實修才能促進信心? 大安...

燒香沒有固定時間,請問這樣是否不好

問: 我沒有皈依,但我這十幾年來,每天只要在家,一...

西方路遙如何能至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 答:為...

念《藥師經》專門對治九種橫死

我們剛才講到一個橫死,不該死死了、意外發生的,這裡...

為什麼會有十二類眾生

這一大科叫作約因標名。這個因指的是眾生的五陰,叫作...

靜坐的利益與方法

靜坐的利益 靜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對於身心健康,確為...

聖嚴法師:四眾佛子共勉語

這二十句共勉語,並沒有前後一定的連貫關係與次第,不...

大安法師:如何克服貢高我慢之心

貪、嗔、癡、慢、疑是眾生的根本煩惱。慢,就是貢高我...

佛陀勸誡比丘勿以神通度眾

昔日,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難陀城的波婆利...

讓內心健康的七戒

一、戒疑 疑心病者,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

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

一、有無的判斷 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世出世間一切法...

拜佛有三層意義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

法顯大師歷時十五年的西行求法之旅

大願力行無膽怯 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 這是《佛...

諸惡業中,唯色易犯,敗德取禍,亦莫過此

【原文】 汪舟次曰。諸惡業中。唯色易犯。敗德取禍。亦...

聖嚴法師:別人不做的工作都由我來做吧

如果你對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責任和使命感,做起事來一定...

【佛教詞典】善寂佛

為過去佛之名。佛藏經卷下(大一五·七九七下):「於...

【佛教詞典】至那僕底國

至那僕底,梵名 Cīnabhukti,意譯漢封。北印度之古王...

【視頻】妙境法師《五百位乞兒的故事》

妙境法師《五百位乞兒的故事》

【視頻】普庵祖師度化屠戶的故事

普庵祖師度化屠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