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別辨心相明去取——圓心之相

大安法師  2024/01/3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別辨心相明去取——圓心之相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那談什麼是圓的發心,這裡可能就更深邃一點了,也是正確發菩提心的核心內容,這裡要用智慧來觀照了。「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這「自性」就是自心本性。自心本性是什麼呢?就是空性,就是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那個「性」。所以進一步談,不僅是眾生不在心外,眾生是在心內,跟眾生是同體,「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迷就叫眾生,自性悟就是佛。既然是迷的眾生,也是自性的一種迷,你覺悟了就等於度脫了。自性是佛道,你覺悟了的自性就是佛道。既然是自性裡面的,那也就很容易成就,不是心外的啊。所以圓教的發心,特別講這個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不見一法,離心別有」。

那建立了這個圓教的知見後,怎麼發起菩提心呢?「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這裡要注意了,這裡談的虛空,不是談虛空之相,而是談空性的問題。所以般若系的經典常常講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影、如泡、如陽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虛空花,都是表達同一個意思。這個虛空中本來沒有花,但捏目成花——空花;虛空裡面顯現花相——幻相。

要理解菩提心是虛空之心,這是勝義諦層面的一種知見,就是菩提心是離相的,是無相的。自性本來不生,自性空故。這個虛空非色、無見、無對待、無漏、無為。但是虛空的作用在什麼地方呢?一切有為的物相,都要依虛空來建立。如果沒有虛空來遍一切處,那就會有障礙。所以談般若系經典,常常有一個知見,就是:正因為有空義故,一切法才能成立。沒有空就成立不了一切法,這是深刻的辯證關係了。所以菩提心就猶如虛空,無相,又不要執著還有個虛空之相,那都是不對的。就在如虛空的菩提心裡面才能生起利益眾生的智慧,才能去知恩、去報德,才能生起慈悲心,才能生起對一切眾生的同體感。所以是以無相的、空性的心發這個願,虛空之願。願是緣起法,所以有時候講無願之願。自性本體無願,但又生起了這個願。

虛空之行,有時候稱為無行之行。本體上是無行,無造作,但是緣起法當中又不離開這個行。這就是般若系經典常常講的,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談如虛空的問題。但又要生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只是談如虛空、如幻、如影,而你沒有生起一種行,那就墮到斷滅見裡面,那也是不對的。所以這個「行虛空之行」,無行之行。

「證虛空之果」。這裡注意了,這個果你也不要以為有一個實體的東西。「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般若系經典談這個發心,「無所得」是一個不要忘記的觀念,如果有所得心就白雲萬里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裡佛告須菩提:「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發菩提心也是這樣,「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不是有個真實的法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要當下體會那個空性。「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還發什麼心,還有一個菩提心的實體嗎?這是沒有的。所以菩提,無論初發心還是它的果,無處住,就是要把握它的空性。

度眾生也是,你行虛空之行,你不是要去度眾生嗎?但你還不要執著有真實的眾生可度。《金剛經》告訴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要生什麼心呢?「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就是要把握這個空性,你不要以為有真實的眾生,眾生自性本空。你如果有一個真實的眾生,那就著相了。著相就體現為四相,如果一個發心的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為什麼這麼說呢?「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能發和所發都是寂靜、無相、無我,這才是菩提。這個空性也無空相可得,這個「空」也得要把它空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就稱為「畢竟空,無所有」。要去把握這個義理,這樣才可以說達到了圓教的發心了。所以說終日度生,終日無一眾生可度,雖無一眾生可度還要勤勉地去度眾生。一個在理上說,一個在事上說,理和事一定要圓融,才有圓教的味道,「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對這一點也可以舉一個公案。《維摩詰經》裡面,天女散華,散在菩薩身上都掉下去,散在聲聞身上,華粘在身上不能落地。舍利弗就很討厭這個華,就要把這個華弄掉。散華的天女就跟舍利弗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甚至那個天女還把執著男相女相的舍利弗變成了天女的樣子,把她自己變成舍利弗的樣子,再又都變回來。這些神妙作完之後,搞得舍利弗就覺得她很了不起,最後就問她,說你多久才能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天女說:「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問我什麼時候能成無上佛果,等你成為凡夫的時候,我就能成佛果。舍利弗說:「我作凡夫,無有是處。」我已經是斷盡了見思惑的阿羅漢,我再回到凡夫,無有是處。天女就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為什麼這麼說呢?「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菩提,不要以為真有得一個什麼東西,無有得。這就是《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也是《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壽者就是指涅槃,涅槃相也是沒有的。舍利弗還不明白,還要問,現在有很多諸佛都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如恆河沙,那怎麼說呢?天女說,這是從世俗諦的文字數字而言,才說有過去多少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有多少佛,未來有多少佛,這是隨應世俗諦來說。但在勝義諦,菩提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天女再進一步啟發他:舍利弗,你得阿羅漢果耶?還是無所得耶?舍利弗說:「無所得故而得。」天女說:「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無所得就一定是把握空性了,但是不壞世俗諦。所以無智亦無得,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有這樣的一個理念,這就是圓教的發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沒有一法是真實的

真正的修行,其實修行,實際上講,修,就是要把我們的...

照見五蘊自性本空

能觀的菩薩在觀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得到什麼效...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何義

問: 色不異空,空不異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義...

古人最初發心,真為生死大事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

為何華不著菩薩,只粘著聲聞眾

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蘊中無我,不知蘊亦是空。執境為...

外表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心

在遙遠的西藏雪域高原上,住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喇嘛。...

你是哪一種菩薩

這四弘誓願當中,其實菩薩是有兩種: (一)悲增上菩薩...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要有速求往生之心

眾生的共業都在面前,我們也沒有能力去扭轉狂瀾。但平...

面對五濁,我們負有責任

大家要常常思惟何為五濁惡世,劫濁,劫是個時間的概念...

為什麼要移民到極樂淨土

我們了解淨土總要,首先要了解淨土是怎麼生起來的,穢...

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義:一、...

真的好怕死,怎樣才能不「死」

問: 印祖一再地說不要怕死,可是我真的好怕死,生活的...

隨順世緣減煩惱

前幾天寫了日記《隨順世緣除煩惱》,講了放下我執,精...

網絡學佛人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當今時代網絡發達,佛學方面的信息很豐富,現在的佛子...

文珠法師《無盡的孝道—地藏菩薩》

一、孝道的意義 何謂孝道?孝是孝敬、孝順、孝養;道...

破了戒的僧寶你沒有資格去說,除非破見

你知道這個菩薩犯了重罪,你跟他交情不錯,就私下去找...

【推薦】幸運不是偶然的,而是改變自己得來的

如果你感覺你的世界不對,那只是因為你自己不對;你感...

印順法師《財富的積聚與消散》

一、敘起 財富,包括一切動產不動產,國有的和私有的...

為何相愛容易相處難

《四十二章經》云:愛慾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

【推薦】極樂世界的17種依報莊嚴

作為淨土法門的修行人,經常會被問到,極樂世界好在哪...

堪比牛奶的花椰菜

花椰菜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維生...

如果常能這樣想,就不會缺乏念佛的動力了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我們;無時無...

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

【佛教詞典】煩惱相

【煩惱相】 p1189 集論四卷九頁云:何等相故?謂若法生...

【佛教詞典】二種論

(名數)一宗經論,以大小乘經教為所依而造之論也,如...

【視頻】慧律法師《斷見與常見》

慧律法師《斷見與常見》

【視頻】聖嚴法師《助念是最好的救度》

聖嚴法師《助念是最好的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