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十要

明 成時(評點節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九

述曰。靈峰老人云。昔人列蓮宗七祖太局。只如天台教主坐不背西。臥必合掌。其發明淨土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無敢與敵。又如法眼冢孫晝夜彌陀十萬聲。萬善莊嚴安養。其發明淨土。如大將軍令出如山無敢動者。非皆蓮宗列祖乎。天台幽溪無盡師。奉慈雲行願為日課。講自所述生無生論。每一登座。天樂臨虛。臨終畫空書妙經題屹然而化。以為蓮宗嫡裔何愧焉。淨要中收幽溪兩作。今會為一要。近代諸師。公其絕倡矣。

淨土生無生論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和南 撰

稽首能仁圓滿智。無量壽覺大導師。所說安養大乘經。了義了義至圓頓。妙德普賢觀自在。勢至清淨大海眾。馬鳴龍樹及天親。此土廬山蓮社祖。天台智者並法智。古往今來弘法師。我今歸命禮三寶。求乞冥加發神識。敬采經論秘密旨。闡明淨土生無生。普使將來悟此門。斷疑生信階不退。 將造論。立十門。一一真法界門。二身土緣起門。三心土相即門。四生佛不二門。五法界為念門。六境觀相吞門。七三觀法爾門。八感應任運門。九彼此恆一門。十現未互在門。

初一真法界門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論曰。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心性具無量德。受無量名。云何具無量德。謂性體.性量.性具。性體者。此心性離四句絕百非。體性堅凝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無壞。性量者。此心性豎窮三世橫遍十方。世界有邊虛空無邊。虛空有邊心性無邊。現在有邊過未無邊。過未有邊心性無邊。無盡無盡無量無量。性具者。此心性具十法界。謂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此是假名。復有正報。謂佛五陰乃至地獄五陰。此是實法。復有依報。謂佛國土乃至地獄國土。令易解故作三分別。得意為言。即性具是性體性量。性體離過絕非即。性具十界離過絕非。性體堅凝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不壞。性具十界亦然。性量豎窮橫遍無盡無盡無量無量。性具十界亦然。正報五陰同性體性量。清淨週遍依報國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諦。性體即中諦。性量即真諦。性具即俗諦。楞嚴雲。如來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風。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識界。非無明乃至非老死。非無明盡乃至非老死盡。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羅訶。非三藐三菩。非常樂我淨。此即性量無相。是為真諦。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風。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來常樂我淨。此即性具十界。是為俗諦。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即性體統攝。是為中諦。又云如來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地水火風空見識莫不如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即性具也。清淨本然即性體也。週遍法界即性量也。又地水火風空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即依報國土性體性量也。見識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即正報五陰性體性量也。云何受無量名。此心性或名空如來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羅識。或名大圓鏡智。或名菩提涅槃。性體性量名空如來藏。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如來藏。乃至性體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菩提涅槃。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問。一真法界為初心是後心是。若初心是應無七名。若後心是應無九界。初後俱墮。立義不成。答。此正顯初心。是以初心是。方有後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證此因心所具。故曰諸佛果地融通。但證眾生理本。故得稱性施設無謀而應。不然何異小乘外道作意神通。故法智大師云。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辯其初後。所謂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論十界。皆理性故。無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顯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又後心是方顯初心是。由後心果地全證眾生理本。故果地七種名目悉是眾生性德美稱。但眾生在迷。性稱不顯。克論性德。豈可言無。初後俱善。立義成矣。

二身土緣起門

一真法界性。不變能隨緣。三身及四土。悉由心變起。

論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體性量性具也。教中說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者。正由性體性量即性具故。晉譯華嚴雲。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謂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隨染緣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隨淨緣造事中佛法界。性若不具。何所稱能。並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謂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隨緣變造。既曰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則事中染淨身土當體即真。無絲毫可加損者。楞嚴。見(八識見分)與見緣(八識相分。見相二分皆依他起性)並所想相(此不了依他而起遍計)。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若然則娑婆極樂此世眾生當生九品。彌陀已成吾心當果。悉由心性之所變造。心具而造豈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當處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乃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門

西方安樂土。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彼此異。論曰。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百億日月須彌大海及鐵圍山名一佛土。一土已自廣大況億佛土。乎況十萬億乎。是則極樂去此甚遠。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彈指即到者。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凡夫念佛剎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稱介爾。十萬億土居凡夫介爾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無彼此異。問。介爾之心居於方寸。何能包許遠佛土。答。介爾之心。昧者謂內。達人大觀。真妄無在。蓋此妄心全性而起。性無在心亦無在。性如大海心似浮漚。全海為漚漚還匝海。蓋真如不變隨緣。而隨緣端即不變。既隨緣不變。豈以真妄而分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門

阿彌與凡夫。迷悟雖有殊。佛心眾生心。究竟無有二。論曰。阿彌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無量恆沙煩惱。造無量恆沙業系。當受無量恆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雲泥。而言究竟無二者。謂據相則不二而二。約性則二而不二。蓋諸佛乃悟眾生心內諸佛。眾生乃迷諸佛心內眾生。悟者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也。迷者迷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豈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性量即報身。性具即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會合可知。古德雲。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故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未舉念時早已成就。才舉心念即便圓成。感應道交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為念門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論曰。行者稱佛名。作佛觀行。主伴依正餘觀。修三種淨業。一心不亂。散心稱名。以至見思浩浩恆沙煩惱。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全體即法界。故法智大師云。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餘心尚是。況念佛心乎。是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以此妙心念彼阿彌。則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隨功行淺深。品位高下耳。問。餘心是法界。何必念佛。答。餘心是而逆。念佛是而順。以順翻逆。故須念佛。非法界有異也。

六境觀相吞門

十六等諸境。事理兩種觀。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羅網。

論曰。境觀相吞者。事事無礙也。事事所以無礙者。由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體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塵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諸境。吾心事理二觀。一一無非法界全體。如帝釋宮中因陀羅網。雖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眾珠。雖影入眾珠而東西照用有別。境觀亦然。以境為事則觀為理。理能包事是為觀吞境。以觀為事則境為理。理能包事是為境吞觀。若觀若境。或一為事餘為理。或一為理餘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羅網。若然者。我作觀時。西方依正已在我觀內。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養。可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七三觀法爾門

能觀為三觀。所觀即三諦。全性以起修。故稱為法爾。論曰。三諦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中也。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虛靈不昧。吾心自空也。物來斯應。吾心自有也。空有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諦也。非三觀也。修之者稱性照了也。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然則即虛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虛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別論如此。若總論者。或以吾心虛靈為空。以所觀萬物為假。以心境不二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觀極樂依正。以吾心一觀之三觀。照彼一境之三諦。無不可者。以吾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一境。亦無不可者。虎溪大師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尚何三觀之不法爾乎。

八感應任運門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針。

論曰。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故曰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跡此而言。諸佛眾生心精無時而不通[泳-永+曶]。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眾生念念與之迷背。故云一人專憶一人專忘。若逢不逢若見非見。然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㧞苦與樂。況無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凡百眾生弗憂佛不來應。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不能吸銅。針能合磁不能合玉。猶佛能度有緣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求生淨土者。信願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恆一門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論曰。往生傳。張抗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咒十萬遍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花上。翁兒在花池金沙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之孫也。蓋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約土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眾生自受生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舍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故楞嚴雲。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法智師云。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亦此意也。

十現未互在門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蓮華開敷。論曰。圓頓教人頓悟心性無修而修。修彼樂邦。性中所具極樂。由修顯發。而此心性豎貫三際。橫裹十虛。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是以念佛名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雖名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與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無法不攝。如蓮花開敷花中有果。況此心常住。無生滅去來。即今念佛之心便是當來華池受生時。故初發心人。極樂寶池已萌蓮種。若精進不退。日益生長華漸開敷。隨其功德大小煒燁。其或懈退悔雜日漸憔悴。若能自新華復鮮麗。其或不然。芽焦種敗。且此蓮華。人誰種植。現未互在。斯言有歸也。

淨土生無生論

舊跋

幽溪大師以性具圓理闡淨土法門。著為生無生論。初開演於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樂盈空。大眾同聞。事非虛誑。誠五濁之大津梁。登九蓮之勝方便也。比丘正知識。

此論以現前一念心無法不具為本(初門)。具則必造(二門)。故佛土佛身皆即我心(三門四門)。今即以此本不可思議之一念念佛(五門)。而西方依正圓妙三觀生佛感應。曠劫誓願因緣。總不出我現前念佛之一念(六門七門八門)。如是則十方彼此。三世因果。凡小偏邪。種種諸疑可以悉斷矣(九門十門)。後學成時識。

幽溪無盡法師淨土法語

門人 正知 較

夫修行法門。如來對證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求其至捷逕最簡要者莫如念佛求生淨土。可謂疾成覺道之秘訣也。蓋出離生死仗三種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力。若惟務悟明心地。裂無明網。出愛慾河。成佛作祖。謂之自力。是為沒量好漢真大丈夫。佛世及正法中諸大菩薩.聲聞及諸大祖師是其人也。像末之世根器譾劣。有雖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內照似脫對境仍迷。縱使不迷猶然壞器。菩薩有隔陰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隨流。此自力之無功。出塵之不效。一錯百錯實可寒心。是以諸佛菩薩曲垂方便。有仗他之法門焉。此之法門經論亦夥。求其苦口叮嚀極言稱嘆。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極樂世界念佛一門為究竟。言言闡淨土之惟心。句句演彌陀之本性。悟此者達生心與佛心平等。心土與佛土無差。修此者獲妙觀與妙境相符。自力與他力兼濟。況本有功德之力無始性具者因此全彰。曠劫積累者藉之頓發。故得娑婆報滿。淨土現前。蓮華化生。不迷生陰。一入永入更不退轉。故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數甚多。比在娑婆入道。塵境粗強險難惡塗無處不有者固不侔矣。然而說之匪難行之為難。行之匪難心要為難。此昔人所誡。我輩當遵。楊次公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尚矣。然或忘而不能念。念而不能一。無他。情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袪其妄。斬斷情根脫離愛網尚矣。然或念而不能忘。忘而不能盡。無他。心之不能一也。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夫愛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不可枚盡。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不歸於一則不得生。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書於屋壁。銘於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於娑婆之愛日求其輕。極樂之念日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雖未脫薉邦。不是娑婆之久客。未生寶所。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輕愛。或者管爾謂曰。師言首鼠兩端。俾學者何從。曰。非兩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蓋念不一。由散心異緣使然。散心異緣由逐境紛馳使然。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聚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愛若塵沙。故欲輕其愛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萬緣都寂。萬緣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矣。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輕其愛。欲輕其愛莫若一其念。愛之與念勢不兩立。若明暗之相背也。曰。杜境有道乎。曰。餘所謂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則情自絕。情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故圓覺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非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又曰。輕愛與一念同乎異乎。對曰。能輕娑婆之愛。未必能一極樂之念。能一極樂之念。必能輕娑婆之愛。此約無志有志間說也。實則愛非念一不忘。念非忘愛不一。兩者工夫初無間然。又曰。輕愛既聞命矣。一念奈何。對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不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極樂以敦信為始。必須偏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不是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大要有二。悟妙有遍週遍具。以為欣淨之本。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舍薉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視。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猶有目無足。行而不信猶有足無目。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備能到涼池。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復二。一稱名。二觀想。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鬚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得生淨土必矣。理一心亦無他。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不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觀想者。具如觀無量壽佛經。境有十六。觀佛最要。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立華池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則以心繫佛以佛繫心。初觀足下安平如奩底。次觀具千輻輪相。如是次第逆緣至頂中肉髻。復從肉髻順緣至足底。了了分明無分散意。理一心者。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繫念彼佛。此義具明微妙三觀。如觀經疏.妙宗鈔中說。然此二種正行當相須而進。凡行住睡臥時則一心稱名。凡趺坐時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西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迴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迴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第三願者。夫淨土舟航要以信為柁。行為篙櫓檣纜。願為風帆。無柁則無所指南。無篙櫓檣纜則不能運行。無風帆則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願也。第願有通別。有廣狹。有遍局。通如古德所立迴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廣謂四弘上求下化。狹謂量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遍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妄立。大率所發之願別勝於通。通恐隨人語轉。別則自己標心。然隨通文而生決志。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生濫漫。別亦成通。又廣勝於狹。廣則發心大。克果勝。狹則悲願淺。獲果劣。又遍勝於局。局則數數間斷。遍則念念圓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覬彌陀。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乎是矣。

淨土法語

淨土十要卷第九


上篇:蓮邦詩選

下篇:憨山老人夢遊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註音版】阿彌陀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註音版】念佛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往生淨土懺願儀

往生淨土懺願儀 (沙門遵式輒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淨...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勅修百丈清規

勅修百丈清規 禮部尚書臣胡濙等謹 題為重刊清規事禮科...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拾遺序 宋雲間沙門靈鑑述 宋天竺法師...

法海經

法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瞻波國,...

【註音版】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佛說佛醫經

佛說佛醫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人身中本有四病...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

佛說普法義經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了本生死經

了本生死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

【註音版】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佛教詞典】文法學派

在古代印度,語言系作為一種思考之對像,然在吠陀(梵...

【佛教詞典】快慶

日本鎌倉時代著名佛師。曾參與南都東大寺、興福寺之造...

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提心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他,而...

這一念無明的妄動,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與時間做賽跑,與生死做鬥爭

跑香也是用功,催得你飛起跑,可以調伏你的身心,但要...

禪要如何去參

王輔益是個非常發心的信士,除了工作以外,只要有空就...

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大勢至菩薩的力量很大的,他只要坐下來整個七寶地面都...

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走路

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是什麼?走路!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

微細的愛

蘇東坡有一首五言詩,我非常喜歡: 鉤簾歸乳燕,穴窠...

廣欽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打坐時先要身心清淨,然後上坐。初步練習不一定就要雙...

墮胎殺生,障礙往生

墮胎是用藥品或其他方法,以侵害胎兒生命為目的,而故...

天天伴佛眠,朝朝從佛起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都在我們的念...

末世眾生依淨土法門,決定可了生脫死

原文: 若欲此生親得實益,當依淨土法門,信願念佛,求...

【視頻】《藥師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藥師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視頻】法鼓山禪修早課

法鼓山禪修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