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業知津

清 悟開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業知津

靈岩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世間稱為苦海者。因其苦處多而樂處少也。雖有樂處。終不免苦。其實世間。純是一團苦境。所以稱為苦海。其苦處之苦。人人皆知。不消再說。其樂處之苦。人多未知。吾今略說。富與貴。所樂也。但富有富的憂愁。貴有貴的憂愁。凡屬憂愁。即是苦。而憂愁之處。一家自有一家之事。千緒萬端。已不消細說。何況越是富貴。造惡業越多。趣大越容易。既造了惡業。轉眼之間惡報到來。真正苦殺人矣。豈不是苦海。

既是得知了世間是個苦海。何不跳出這苦海去。永離苦海。得大安樂乎。你若要求安樂。必要修行。若肯修行。必要念佛。

你若肯念佛。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既念佛。必要發個願。這個願。不是要求現世好處。亦不是要求來世好處。何故呢。所說世間總是苦海。我不求苦海中好處。只求一口氣不來時。仍舊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任他病苦纏身。我只一心念佛。所吃的。所著的。所用的。各各置之度外。心中所牽記的人。也不牽記。連自己的身體。也不管賬。生死隨他去。只是一心念佛。你若能如此。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放大光明。照著你。你便身心清涼。一無𦊱礙。眼前自見佛光明。如同坐在青天白日之中。再亡命念去。更兼平日真切修行的工夫。這時候。便能大光明中。眼見一朵七寶蓮華。近在身邊。遠遠望見金色之身。即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接引你往生西方去也。

吾如此說。開示念佛修行的法門。你還信得極麼。信得極就如此做去。若有疑惑。吾再與你講明白。

世間之人。大概只能自顧自。佛菩薩自己度了。觀一切眾生。願他齊度。為此廣說修行之法。依法修行。無一不度。

眾生不信佛法。不肯修行。是與佛無緣。佛即不能度你。你能信能修。便是前世有善根。今世與佛有緣。與佛有緣。你修行時。佛菩薩必護佑你也。你得了佛力護佑。償再真切修行。無不成功矣。

凡修行而不得成功者。總因不真切念佛。雖念佛。而仍有世間之貪求。不能一心一意。只顧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故也。

念佛的人。要把念佛為切實事。其應酬世務。及料理身家。皆是外殼子事。切實不礙外殼子。外殼子不礙切實。得念佛之道矣。

開眼念佛。心易散動。尚可閉目而念。兩耳聞聲。斷難塞耳。既不可塞。即借他來用。如何用法。當念佛時。將此心放得空空靈靈。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即念即聽。即聽即念。綿綿不絕。一路盤旋。最為念佛妙訣。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

六字念。四字念。是一樣的。(念南無阿彌陀佛。謂之六字念。但念阿彌陀佛。謂之四字念)行念坐念皆可念佛。越多越好。一日到夜。若忘記了。記得就念。別事打斷了。事畢就念。或出聲念。或不出聲默念。是一樣的。但要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生西方里出來。再有繫念一法。在不念佛時。這一點念頭。常掛在阿彌陀佛身上(每日天亮時候。就在床上坐起。清清淨淨。一念不生。坐到日出後。下床輕輕略轉念頭。無非思量修行的事。如此最能開發智慧)。

心常清淨。不動不搖。是修行得力處。

念佛人功課。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念佛畢。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念迴向文一篇。拜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各三拜。三皈依畢。朝暮總是如此。為念佛功課。純一不雜。設或要念大乘諸經咒等。寧可另作一時。立為午課。不宜在朝暮正課內夾雜。夾雜則不專精。

高王經。分珠經。香山卷。佛偈。皆不要念。藏經所無。非真經也。

竹絲燈。據說死後。照到冥司所用。全不顧念佛道理。我勸世人點念佛圖。點滿。填名記數。佛前焚化。最好。自有佛光相照。何用竹絲燈。

彌陀經要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要常看。

每日除功課外。準定一時禮拜最好。正是在佛前。懇苦虔誠。一心歸命。求佛哀憐。慈光照我。

禮拜法

佛前焚香。至心合掌。每念一聲。一拜。(應和南拜)念雲。

南無娑婆世界。現在如來。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九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四十八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三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摩訶薩。(三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滿分二嚴身。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三拜)
拜畢。長跪。至心合掌。念雲。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求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  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

念畢。起立。三拜而退。

吾今所講的修行。要以念佛發願為正主。然助道因緣必不可少。何等為助道因緣。恭敬三寶心。願求出世心。厭離牽纏心。得知善惡報應。生畏懼心。正直心。老實心。慈悲心。解脫心。不生自道好的心。以上皆好心腸。是助道因緣也。

既有了好的心腸。作為助道。又要得知壞心腸。防其障道。不信三寶心。自做主張修行心。名利心。貪愛世間快樂心。瞋心。愚癡忘想心。求世間福報心。機巧心。詐偽心。偏曲心。因循怠惰心。不改過心。自以為是心。以上皆壞心腸。雖是修行。決難入道。所以然者。為此等心。作遮障故也。

辦修行事。必當親近明師善友依教奉行。不遇師友。彌陀經一卷。迴向文一篇。即是師友。切忌杜譔。明師善友。有真的。有假的。若要師友。必求真的。方能引我入道。開我智慧。成我修行。了我生死。所以師友之恩。過於父母。若是假的。他便引我入錯路。塞殺我一片正修行心。使我一事無成。所以真假之隔。不啻天壤。不可不辨明而親近。

吾今說個辨法。其真正可為明師善友者。一見未必顯然。就有一種明師善友的本事與你看。也不過平平實實而已。談到修行。必就你所修講究。井井有條。不高不下。你聽了。覺得與平日所修工夫。頗有開發。亦見其與經書暗合。若假者。一見便有一種明師善友的樣子。談到修行。必將你平日所修另翻一調。以見高超。譬如你平日。奉一卷彌陀經。依佛所說。執持名號。信願求生極樂國土。有何不是處。必要另換調門。另立話頭。難道你超過釋迦牟尼佛麼。倘然學者實有錯誤。不妨隨病發藥。實有未明。又當隨機解說。念佛工夫。在於臨終時用。臨終所用的。在於平日間做。平日間做。若在色力強壯時。比老衰時好。是故慎勿因循。遠期他日。

自己工夫。尚無著實。所知佛法。尚未明白。不可輕易教人。有為師之意。雖云自利利他。只恐自誤誤他耳。修行人身體。雖不貪戀。也須調養。到老來時。但向工夫上收拾散動。不必向老上。安排身體。小病服藥。大病待死。切不可大病要好。當端正歸家去也。

臨終或遇惡疾。痛苦異常。當知這是生生世世的惡業果報。我今正應亡命的念佛。千魔百難。我心不動不搖。

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志氣。志氣決定。則無難事。

湖海行船。必靠搖櫓。一日行一百里。也算好的了。若遇大順風。頃刻幾百里。何以如此快。天助其力也。凡人生西方。專靠人力。自然也難。若真切心念佛。佛必保護。佛力保護。更勝於天助。所以不難矣。若想專靠佛力。自己修行不真切。竟不成功。而怪佛。當知應怪自己也。

人之生於母胎中。絕不以為難。亦不以為奇。何也。人人見慣。以為實者其事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身。因不曾見慣。所以覺得難。所以覺得奇。豈知其實。與人之生於母胎中。一個道理也。一邊是情愛而成。一邊是信願而成。

人之念佛往生西方也。初且脫離苦海。跳出六道輪迴。往生之後。修行直至成佛。

念佛一門。直截向上。自始至終。毫無委曲。

修行人多從苦處裡成功。你看快樂人那得修行。到了西方。才見得苦人便宜。樂人吃虧。更看那不信修行的。一生辛苦。造了無數惡業。閻羅面前受苦報無窮。何等苦惱。縱有善業。不過得享福報。若享福報。造了惡業。不久亦向閻羅面前受苦。縱無惡業。豈知天仙福盡。終須墮落。念佛人真切修行。即於現生仗佛。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不受輪迴之苦。苦海極樂。相去何如哉。此皆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我今傳佛語。奉告諸人。字字皆真語實語。如有不實。吾當永墮㧞舌地獄。

淨業知津一書。餘昔為優婆夷唐貞女述也。語用粗淺。蓋欲令其容易明白。然究而極之。不越乎此。惟是淺近之談。最易流俗。難入三乘正法。是書或可免歟。四川黃居士。見而喜之。遂捐請付梓。時道光己丑三月也。悟開識。

念佛往生淺近說

南無者。皈依也。阿彌陀者。無量壽也。佛者。覺也。言人當皈依無量壽大覺尊也。然則佛號多矣。何以專念阿彌陀佛乎。蓋此是眾生之心佛。試觀世人喜極。則曰阿彌陀佛。苦極。則曰阿彌陀佛。這句佛。不知不覺。自然從口中流出。鄉愚婦豎。不教而知。不學而能。故曰心佛也。因眾生歷劫輪迴。迷失本性。佛乃開異方便門。教人自念自佛。如人睡夢。以一句彌陀喚醒之。如事失記。以一句彌陀提省之。引苦惱生靈。至極樂世界。易五濁惡世。為七寶樓台。果能息息求生淨土。心心迴向西方。念到純熟地步。自然水到渠成。遊子得歸故鄉。嬰兒再投慈母。三界橫出。永不退回。九品安居。豫先備辦。豈不快哉。斷不可謂我孽重不能去。我福薄不能去。須知彌陀。本有誓願。決不賺人。馬跳深潭。一躍而過。雀渡大海。一飛而超。稍涉遲疑。墮坑落水。一定理也。又如要到北京。先備資斧。再僱舟車。逐日趲程。早行早到。若資斧缺乏。舟車拋棄。旅店逗留。必致中途阻滯。加以疾風霪雨。酷暑嚴寒。黑夜濘泥。舉步荊棘。悔之晚矣。今日多念佛。即往生資斧也。彌陀大願船。即苦海慈航也。明示西方極樂國。即指南車也。念佛不求往生。祇種善因。或歸福報而已。福報一盡。仍入輪迴。可危哉。可畏哉。

念佛進一解說

予前有念佛往生淺近說。所以發人信心。堅人願力也。心既發矣。願又堅矣。其不勇猛精進者。生死不切也。生死所以不切者。以未知輪迴之苦。念佛能出輪迴也。請更進一解焉。夫即心即佛。佛在心頭唯心淨土。此等語句。最高最上。最第一。可惜輕口滑過。成口頭禪也。世人所謂心者。腔子內一肉團耳。眼因色而有分別。耳因聲而有分別。此虛妄心。若離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終歸散滅。壇經云。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言其體。則無形無相。無動無搖。不生不滅。言其用。則能含一切。生一切。圓滿週遍。運用不窮。善惡邪正。無不備具。一念善。天堂升。一念惡。地獄沈。然則念念彌陀。心心歸向。西方極樂國。有不從此成就者乎。善日積。天堂一重高一重。惡日積。地獄一層低一層。淨土境界。亦視其人之修證為等差。故東西南北皆安養。塔廟山林亦樂邦也。縱使金台來迎。亦是自性中發現。天上只一月。而湖海溝渠。甚至一盂一杯。莫不遍印。但水不清。則月不現。喻眾生心不淨。不見佛也。果得往生。見佛聞法。輪迴脫矣。或云。念佛時。雜念多。奈何。曰。諸念木屬虛妄。然亦不離自性。心經五蘊皆空。明明有個照見的在。即不雜不亂之主人翁也。必謂念頭。有礙念佛。知念起者。又何人耶。知念即離。離念即佛。攀緣固非。止滅亦病。他起他的念。我念我的佛。始則業力勝佛力。久則佛力勝業力。純則開口閉口單單剩一句佛。及至臨末一聲。戛然而止。斯時萬念皆消。眾響俱寂。何等清涼。何等受用。一剎那間。星移物換矣。由斯而言。人生而少而壯而老。並此一剎那之清涼受用。而不可得。塵勞擾擾中。不知汩喪多少天真。埋沒多少靈性。虛擲多少光陰。以至生死輪轉。念及此。而瞿然興。惕然警。求出生死。只有這條路。朗念默念。朝念夕念。欲罷不能矣。雖然。予此說。近於離相。離相之說。正是進一解之說。不能離相。還是著相。若認個黑漆漆的頑空。死板板的枯定。則又大錯。

念佛須戒殺說

念佛不拘吃葷吃素。原是佛菩薩度世苦心。開此方便法門也。世人誤會此意。遂有念佛而不戒殺者。不知三業首重殺生。五戒殺為第一。若不戒殺。必致業果相續。障礙往生。袁中郎雲。未有口啟鸞刀。而能生清泰者也。夫蠢動含靈。具有佛性。因迷造惡流轉諸趣。世尊慈悲願力。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佛度之。而人殺之。何心哉。以奉佛之人殺之。尤顛倒違背之甚者矣。或謂奉祭祀。供日用。宴賓賓。奈何抑思一人奉道。未有不願祖先眷屬。九品同登。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感而化之。亦自度度人也。楞嚴經云。殺彼身命。或食其肉。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無有休息。是知畜類之多。皆由殺業之報。人亦在十二類中。我則愛壽命。畏痛苦。更欲求生淨土。物則受羈縛遭矰繳。終至送死屠刀。衡情酌理。太覺不平。古德有言。口中肥膩膩。刀頭血滴滴。如何下得口。如何下得手。願同志者。三復斯言。非但不殺之。且買放之。更發願普度之。然後得為佛弟子也。至於物命之細微宜惜。家人之朦蔽須防。尤在有心人。隨時照察耳。

淨業知津(終)

弟子淨同。自屢生以來。流轉生死。出苦無期。今得遇念佛法門。脫離有望。伏願人人道心勇猛。信願堅強。定生安養。仰祈現生父母。及各各父母眷屬。同生蓮界。共證菩提。懇 佛慈悲。滿我此願。


上篇:修西輯要

下篇:戀西大師淨土必求(淨業痛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淨土聖賢錄

淨土聖賢錄卷一 淨土教主第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西...

念佛百問

序 一念念佛。全念是佛。是則名為自性彌陀。觀想西方...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所以名為寶王者。如...

淨土紺珠

淨土紺珠 釋 虛舟德真 輯 一心(阿彌陀經) 若有善男...

禪關策進

禪關策進序 禪曷為有關乎。道無內外。無出入。而人之...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金光明最勝懺儀同...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禪波羅蜜序 禪波羅蜜者。輔行雲。次第禪門目錄雲。大...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

【註音版】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卷第一(亦名長安品) 秦天竺...

菩薩瓔珞經

菩薩瓔珞經卷第一(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註音版】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註音版】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教詞典】蜂台

(雜語)佛塔自遠方觀之,狀如蜂巢,故名。集沙門不應...

【佛教詞典】引駕大師

(人名)唐朝四大師之一。引迎天子車駕之役。太宗貞觀...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會離你而去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會漸漸離你而去。你能看見全身...

人天行果——五戒

總說五戒 學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裡?

波斯匿王向佛請問: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見迦旃...

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

今天就算講到死去活來,你仍然不悟!因為不悟的人,說...

公雞與蟲兒

有個兒童,才七歲,但常常找無德禪師,和他東南西北亂...

魔鄉不可停

這個時代的共業就是這樣惡劣,你也沒有辦法阻擋的時候...

三大計劃解決婆媳矛盾

我們的先輩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所提倡的設身處地,以己度...

善巧方便救人於水火

《功過格》裡有個公案。有一位固安縣的縣令叫梅公,你...

慈母八旬始念佛,十年功成生淨土

母親俗名李香雲,法名勝修,生於一九二七年農曆九月初...

怎樣才能消除家人對佛教的誤解

問: 我的丈夫對我信佛不太理解,以為佛教是燒香磕頭等...

【佛學漫畫】西天極樂世界

輪迴苦海茫茫,能夠獲得人身已然是個奇跡,就像夢中的...

金剛護法

佛陀在世時,有些出家眾因不捨物慾而造作種種惡行,引...

【視頻】《地藏經》比丘尼唱誦

《地藏經》比丘尼唱誦

【視頻】《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悟勝法師恭讀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悟勝法師恭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