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十要

明 成時(評點節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六

述曰。吾觀古今法運盛衰之故。而後知禪淨共為隆替者也。人唯未悟。故不了生死利害。豈有悟而猶輕一生不退者乎。人唯未悟。故不了諸佛甚深境界。豈有悟而猶見等流俗者乎。永明諸老料揀禪淨。如道自家屋裡事。由其徹悟自宗故耳。末世禪道大壞。食唾者多。於是淨土一宗異見茁長。由唐至宋荊棘叢生。天如為中峰最勝子。故能繼永明諸老力扶淨土之衰。今觀或問一書。較諸天台紫閣其間。邪幟遍樹。見網交羅。作者推陷廓清。其劬勞亦未免倍甚。蓋禪淨俱衰使然。讀者亦可以觀時變矣。然諸老匡扶淨土。實救本宗。或問開章謂。永明深有功於宗教。此等語偷心未盡者未肯遽以為然。然使宗教上流能參破第一則淆訛公案。能講透第一個差別名相。超然於凡外權小路岐。一去不復更入。又能普於十方。為諸迷者遍破遍透遍超。而謂宗教之能事不畢於此。吾不信也。序次十要。由十疑.寶王而至或問。深有感於法運盛衰之故。因為弄引請益後賢。

評點淨土或問感賦(有小引)

餘讀淨土或問。有懷於天如老人深有功於宗教一語。遂謬為評點。時度夏華陽度雲精舍。溪樓山影雲物靜好。漫賦古興一篇。賦成三嘆而感之。謹錄於首。聊當題詞。

 窗外青山如列屏  山下清流朱弦聲
 窗中有人拭幾塵  熟讀天如六字經
 世人皆悟向上竅  又能悟得心王妙
 須彌芥子都[跳-兆+孛]跳  露柱燈籠齊廝鬧
 獨有一個佛名號  千悟萬悟悟不到
 天如兩眼爍如火  淆訛公案直下剖
 不從門外循牆走  恰恰自家屋裡坐
 愚夫愚婦閑活計  恰恰自家屋裡事
 恆沙沙數諸通明  恰恰自家屋里人
 空中迅鳥跡如畫  恰恰自家屋裡話
 窗外青山如鏡裡  山下清流鏡中水
 鏡中有人逐雲起  寶王三昧應如是
 奇哉一句阿彌陀  勘破宗教諸禪和
 就中也有無奈何  曾聽邊城霜月歌

戊申仲夏白月孟齋日。私淑後學成時題於度雲庵雲氣樓之溪窗左個。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佛念離塵。竊謂念佛一門實為禪教共履之通途。亦士庶同遊之捷徑。可不信哉。世之學者。參禪有禪病。作佛有佛魔。秪緣去聖時遠。源流異別。比比有之。孰能遏絕。而元之天如則禪師。宗說俱通。人天規則。可謂劍離寶匣為斬不平。藥出金瓶以瘳沉痾。遂於無疑中巧設疑情。無問處而興問目。目之曰淨土或問。共二十六則。所謂拔本塞源窮諸識念者也。若其信得及。淨念相繼。觸目西方。歸心淨土。奚以為文哉。如或執妄謬解。妍丑不分。白日迷途。適越之北者。取為司南。茲有門弟子洪慈。募眾流行。非獨與世之修淨業者共。亦足為不信者之一勸耳。

三宗講主守愚悟勤識

師子林天如和尚淨土或問

小師 善遇 編

天如老人宴默於臥雲之室。有排闥而入者。禪上人也。命之坐。坐久。夕陽在窗。篆煙將滅。上人整衣起立從容問曰。竊聞永明壽和尚。稟單傳之學於韶國師。為法眼的孫。座下數千指。機辯才智雷厲風飛。海內禪林推為大匠。奈何自修淨土且以教人。復撰西方等文廣傳於世。及四料揀偈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主張淨土。無少寬容。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讚淨土耶。此疑非小。為我辯之。答曰。大哉問也。永明深有功於宗教者也。惜舉其綱。發明未盡。未能盡遣禪者之疑也。餘忝學禪。未諳淨土。然涉獵諸書。稍知其概。本易行易入之方。亦難說難信之法。釋迦預知末法眾生少能信向。故引諸佛廣長舌以破其疑。復自言。我於五濁惡世行此說此。是為甚難。此皆苦口丁寧勸人信向矣。且大悲世尊金口所宣莫不信受。獨於淨土間有疑者。何哉。良由淨土教門至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所謂廣大者一切機根攝收都盡。上至一生補處亦生淨土。下至五逆十惡。臨終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悉往生也。所謂簡易者。無艱難勞苦之行。無迷誤差別之緣。但持彌陀名號。由此離娑婆。生極樂。不退轉直至成佛也。其廣大如彼。其簡易如此。故雖智者不能無疑焉。汝如知此。則知永明之讚深有意焉。非過也。

問。禪宗悟達之士既見性成佛。肯復求淨土之生乎。

答。悟達之士。政願求生。古雲。不生淨土。何土可生。汝但未悟。使汝悟則淨土之趨萬牛不能挽矣(上二答皆略。詳在下第三答)。

問。學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當不避死生廣度生靈。今厭苦趨樂。非吾所願也。

答。見卵求夜。何太早計也。汝將謂一悟之後習漏永除便不退轉耶。更無遍學佛法修行證果等事耶。便可上齊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緣所撓耶。審如是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動經恆河沙劫者。反愧於汝矣。教有聲聞出胎之昧。菩薩隔陰之昏。況近時薄解淺悟。自救不了者乎。縱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濁惡化剛強。先聖未許。如未完不固之舟。濟多人於惡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故往生論。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先聖雲。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嬰兒常不離母。弱羽只可傅枝。今釋迦已滅。彌勒未生。四惡苦趣因果牽纏。外道邪魔是非扇亂。女色淫聲之相惑。惡緣薉濁之交侵。無現佛可依。又境緣所撓。初心悟達之人鮮有不遭其敗者。世尊慇勤指歸極樂。良有以也。蓋彼彌陀現在說法。樂土境緣種種清淨。儻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證佛階。親蒙授記。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礙。以是之故。上根利器急願託生。況中下之輩初得發明者乎。豈不見觀佛三昧經。文殊得念佛三昧。常生淨土。世尊復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華嚴經。普賢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其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乃至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楞伽記雲。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又起信論。馬鳴有求生之願。無量壽論。天親有願往之心。大寶積經。記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觀經。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且淨飯.韋提等皆現得無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勝數。東土如廬山遠公合社高人。天台賢首諸宗尊者。曰僧曰俗同生淨土者又可勝數耶。只如文殊.普賢大菩薩也。善財海眾遍參知識。悟同諸聖者也。馬鳴.龍樹等菩薩也。亦禪宗以為大祖師也。此諸聖人所悟所證。比今悟達之士何如。彼尚願生樂國親近彌陀。而汝一悟之後更不求生。則龍樹.馬鳴.普賢.文殊等反不汝若。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所修所證誠過二菩薩二禪祖乎。所參知識。所悟佛性。過善財海眾乎。所得無生法忍。受佛印證。過淨飯.韋提乎。飯王。佛之父也。七萬釋種。佛親屬也。淨土之生儻無利益。佛忍自誤其父與親屬乎。向謂得無生忍。可許混俗。今王屬得忍。尚記往生。則如來保護之意豈不深且遠乎。多見今之禪者。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磨之玄機。空腹高心。習為狂妄。見修淨土則笑曰。彼學愚夫愚婦之為。何鄙哉。餘嘗論其非鄙愚夫婦。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也。非特迷正道。失善根。喪慧身。亡佛種。且成謗法之業。鄙聖之殃。佛祖視為可哀憐者。於是永明和尚剖出心肝。主張淨土。既自修又化世。臨終預知時至。種種殊勝相現。舍利鱗砌於身。撫州一僧經年繞其塔。人問故。僧曰。因病入冥。見殿左畫僧一幀。閻王禮拜慇勤。主吏曰。此永明壽禪師也。修行精進。生極樂上品。夫永明悟達磨直指之禪。又致身極樂上品。以此解禪者之執情。為末法勸信。餘謂其深有功於宗教者此也。豈特永明為然。死心新禪師勸修淨土文雲。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真歇了禪師淨土說雲。洞下一宗皆悟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證入。至如天衣懷.圓照本.慈受深.南嶽思.法照淨靄.淨慈大通.天台懷玉.梁道珍.唐道綽.毗陵法真.姑蘇守訥.北澗簡.天目禮等諸大老。皆禪門宗匠。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之旨不約而同。豈特諸老為然。嘗聞老宿曰。合五家宗派。盡天下禪僧。悟與未悟。無一不歸淨土。百丈海禪師。馬祖的子。天下叢林。從古至今無一事敢違其法。看他為病僧念誦。舉揚一偈。稱讚彌陀。復同聲念佛百千聲迴向雲。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徑歸安養。又津送亡僧雲。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茶毗之際但引聲高倡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十倡十和。迴向雲。上來稱揚十念。讚助往生。此非淨土之指歸乎。百丈以來皆依此法。然則禪僧無不歸淨土者。豈不然乎。餘觀老宿之言。誠有據而不容辯矣。因悟百丈立法之意。亦豈無據而然耶。汝在叢林津送不知幾矣。此等迴向十念口倡耳聽又不知幾矣。汝既不會祖師意。又不發省覺心。妄謂悟達不願往生。則天下禪者之執。莫汝若矣。

問。嘗聞惟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竊喜之。及觀經論所謂淨土者。十萬億土外之極樂也。彌陀者。極樂國中之教主也。彼我條然。遠在惟心本性之外。果何謂耶。

答。汝言局矣。不識汝心廣大而明妙者矣。楞嚴雲。身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安有土而不心者哉。淨土唯心。心外無土。如大海之現群漚。無漚能外海也。唯心淨土。土外無心。猶眾塵之依大地。無塵不名地也。當知惟此一心具四種土。一凡聖同居。二方便有餘。三實報無障礙。四常寂光。一凡聖同居土。分薉淨同居。薉土娑婆之類是也。其中凡居即四趣人天也。聖居二。一實聖。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盡。報身猶在。皆名實也。二權聖。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菩薩及佛。為利有緣。應生同居。皆是權也。同居淨土者。且如極樂雖無六趣。而有凡夫假名人天。經云。犯重罪者。臨終懺悔念佛。即得往生。故知具惑染亦得居也。聖居權實。類前可知。以無惡趣。故名為淨。二方便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者所居。謂修二觀。斷通惑。盡塵沙別惑。無明未斷。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名有餘者。無明未斷也。釋論。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三實報無障礙土者。純法身菩薩所居。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而無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國。仁王經。三賢十聖住果報是也。以觀實相。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故名無障礙。華嚴因陀羅網世界是也。四常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亦名法性身。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名身土者。一法二義。普賢觀。毗盧遮那住處名常寂光是也。前二土是應。應佛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報佛所居。第四但是真淨。非應非報。法身所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如世伊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秘密藏。諸佛如來所游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由上三身四土而觀之。十方微塵國土唯吾心之土也。三世恆沙諸佛唯吾心之佛也。無土不依吾心建立。無佛不由吾性發現。豈十萬億外之極樂獨非唯心之淨土乎。極樂國中之教主。獨非本性之彌陀乎。又唯此一心。具含十界。身土融通。重重無礙。又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生佛互現。念念交參。所以雲。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諸佛念念彌陀。又云。十方淨薉卷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收於法界。並天真本具。非緣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塵亦爾。故能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一時頓現非隱顯。一切圓成非勝劣。如此則遷神億剎實生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剎那際內。又云。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光影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千珠。雖珠珠互遍。此珠不可為彼。彼珠不可為此。參而不雜。離而不分。一一遍彰。亦無所在。極樂淨土即千珠之一。十萬億國亦各千珠之一。三乘人天下至地獄鬼畜修羅。無非千珠之一。阿彌陀佛亦千珠直示一珠。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亦見十方九界眾生微塵剎海。十世古今一印頓圓。無餘法矣。如此則不唯極樂諸剎。諸塵塵塵皆唯心之極樂也。一塵一佛。佛佛皆本性之彌陀也。上皆佛祖聖賢遞相發揚之明訓。復何疑哉。

問。既淨薉融通。塵塵極樂。何娑婆獨薉耶。

答。凡夫業惑。即淨而薉。佛眼所觀。即薉皆淨。豈釋迦報境果薉哉。

問。含攝無餘。吾信唯心之大矣。圓融無礙。吾信唯心之妙矣。奈何尚滯迷情。未離薉業。唯心之土何由淨耶。

答。心垢土垢。心淨土淨。維摩經。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其心者。舍淨土之修。他何能焉。

問。淨土修法。其詳可得聞乎。

答。淨土無修。修因迷有。法無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類。攝其多類。總有三門。一曰觀想。二曰憶念。三曰眾行。皆依極樂彌陀為之主也。觀想者。觀經謂。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天台疏曰。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云入。如白日昇天。影現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隨物現也。又法界身是佛身。無所不遍。法界為體。得此觀佛三昧。解入相應。故云入心想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是心是佛者。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故云。即是始學名作。終成即是。妙宗鈔曰。欲想佛身。當明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本覺乃諸佛法界之身。佛無別所證。全證眾生本性也。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云。法身從心想生。又彌陀與一切佛。一身一智。應用亦然。彌陀身顯即諸佛身。諸佛相明即彌陀體。故泛明諸佛以為彌陀觀體。從法界身下。約感應道交釋。從又法界身下。約解入相應釋。融心解雲。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生佛體殊。二釋相成。是今觀法。鈔又曰。今之心觀。非直於陰心觀本性佛。乃托他佛顯乎本性。故先明應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覺。故應佛顯知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若論作。是即不思議三觀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觀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觀也。全是而作。則三諦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則三諦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圓應。能成我心三身。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觀。乃諸觀之總體。一經之妙宗也。又曰。此觀能令四佛土淨。如是方為此經宗致。良由觀妙能破三惑。不獨淨於同居。隨其惑斷淺深。自然感得有餘等三土。韋提本欲舍薉取淨。佛示觀法。舍薉必盡。顯淨無遺。其惑未破而生同居者。托勝增修。三淨可待。且教雲。五濁輕重。同居淨薉。而圓觀輕濁所感同居。依正最淨。比餘善感土。其相天殊也。二憶念者。或緣相好。或持名號。皆名憶念。而有理有事。華嚴解脫長者雲。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意即見。我能了知一切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處所亦無住處。亦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諸法如水中影。自心如幻術。一切佛如幻。所作自心諸佛菩薩悉皆如響。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貞元疏曰。無所從來下。正辨唯心即心。無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虛。唯心現故。既了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經教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如夢見金寶親屬相與娛樂等。永明曰。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礙。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彌陀經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淨覺曰。一心不亂。有理事。若達此念佛心。四性不生。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念念不間。名事一心。真歇曰。事一心。人皆可行。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二六時中直下念去。了知能念之心。本不有念不無念。不亦有亦無念。不非有非無念。能念既爾。所念亦然。又諸經所說。或一生繫念。三月繫念。晨朝十念。七七日念。十日十夜六時中念。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極樂。下至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得生也。三眾行者。華嚴發十大願。謂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一一願皆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眾生業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至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往生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㧞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極樂世界。大寶積發十種心。一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此十心隨成一心。欲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觀經修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淨業正因。又大本三輩發菩提心。及諸經論所明誦經持咒建塔造像禮拜讚頌齋戒燒香散花懸繒幡蓋。凡一行一事資之以信願迴向之力。無不生也。然願行大小不等。理事不同。其所感依正。所見之佛。所聞之法。應必懸異也。

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乃不生華藏而勸生極樂。何耶。

答。華嚴疏有此問。彼答雲。有緣故。情一故。不離華藏故。即本師故。又曰。普賢為善財海眾結歸極樂者。蓋為圓宗入文殊智。修普賢行。福慧事理皆稱法界。此大心人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普利眾生。所以依淨土近彌陀直至成佛。意在此也。

問。觀想.憶念二門。修各不等。其所感相同耶異耶。

答。皆不同也。永明曰。九品往生。事非一等。或游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見佛真體。或一夕登上地。或經劫證小乘。或利鈍根。或定散意。或道悟遲速而機不同。或花開早晚而時有異。慈雲曰。九品猶略分。細分應無量。

問。極樂只是同居。何謂或生報土見佛真體。

答。將謂同居之外別有實報耶。當知三土不離同居。特身境受用遞遞不同耳。荊溪雲。直觀此土。四土具足。如華嚴海會不離逝多林。而諸大聲聞不知不見。即此類也。

問。此土四土具足。只消就此展轉修行。

答。奈薉業難除。欲除薉修淨。勢須彼國求生。四明雲。此土濁重。十信方出苦輪。彼土境勝。九品悉階不退。豈不聞大通佛世受教之徒。經塵點劫尚在聲聞地。皆因退轉故涉長時。身子證六心。猶退落五道。況悠悠者乎。蓋由此土多值退緣。故云。魚子庵羅華。因多結果少。若生極樂藉彼勝緣。博地凡夫便階不退。是故求生也。

問。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指極樂又偏讚其境勝緣勝。何耶。

答。正為境緣故偏指也。經云。彼國無眾苦。但受諸樂。今以娑婆對比之。此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寒暑不選無老苦也。此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化體微妙無病苦也。此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仇敵怨仇有冤必會。彼上善聚會無冤憎會苦也。此困苦飢寒貪求不足。彼衣食珍寶皆受現成。此丑薉形骸根多缺陋。彼端嚴相貌皆有光明。此輪轉生死。彼永證無生。此有四趣苦。彼無三惡名。此丘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薉惡充滿。彼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花敷四色。此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無邊上人親為勝友。此群魔外道惱亂正行。彼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迥別。而樂邦之勝未易悉舉也。境勝可攝眾生取淨之情。緣勝可助生者修行之力。圓三不退由此階焉。較餘淨居升沉之異矣。

問。十方如來皆可親近。獨推彌陀。何耶。

答。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彌陀因中發種種廣大誓願。略曰。若我成佛。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

釋迦在時。聞佛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無不信向。未聞佛教者亦會稱名。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險之處。或發讚歎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叫阿彌陀佛。兒女戲弄之際。聚沙團泥圖牆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自然能倡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無量壽經云。吾說此經。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後復生疑惑。當來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百歲。眾生值此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謗毀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故天台雲。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

兩土聖人示居淨薉。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薉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欣。既厭且欣。化道行矣。又釋迦三乘授道之外度未盡者。度在彌陀。故諸大乘經丁寧反覆勸往者。蓋化道之相關也。

問。欣厭取舍得無愛憎能所之過乎。

答。此非世間愛憎能所。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通法也。非厭舍何以轉凡。非欣取何以成聖。凡夫預聖位。聖位至等覺。等而上之。無非欣厭。極乎妙覺取舍始亡。故云取舍若極與不取舍無有異也。況淨土之法只一化機。此指其往。萬派聲消。彼受其來。潮音倡起。故厭舍契乎真空。欣取建乎妙假。正欣厭而情泯。無取舍而行興。合乎圓中。花開見佛。然則愛憎能所過雲乎哉。

問。往生不乖於無生乎。

答。天台雲。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真無生。此謂心淨故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長蘆曰。以生為生。常見也。以無生為無生。斷見也。生而無生無生生。第一義也。餘復約性相義釋之。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現相。故無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現。故生即無生。知此則知淨土之生。唯心所生。理何乖焉。

問。往生之說其旨昭然。今之學者不能曉了。皆疑遠隔十萬億國。臨終恐難得到。

答。說了許多心外無土土外無心猶道不曉。此無他。只是妄認自心在色身之內方寸之間。不知心量無相元自廣大。且十方虛空恆沙世界無量無邊。我之心量一一週遍。如此看來萬國在我心中甚近。何遠之有。命終生我心中甚易。何難之有。十疑論。十萬億剎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但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如人夢身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生淨土亦爾。不須疑也。經云。一彈指頃即得往生。又謂屈伸臂頃。又言頃刻之間。故自信錄。十萬億剎頃刻至者。自心本妙耳。此等重重喻說。隻言生自己廣大心中。甚近而甚易者也。譬如此方到天竺十萬餘裡。一路多經國土。有人曾聞他說記憶在心。後坐臥間忽動一念思量彼國。思千里便到千里。思萬里便到萬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生淨土便是這個道理。不修淨業要到極難。淨業若成要到極易。但辦肯心決不相賺。

問。不修淨業要到極難。何故逆惡凡夫臨終亦生。

答。觀經下品下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如此愚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不能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稱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往生極樂世界。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音.勢至以大悲音聲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即發菩提之心。觀經疏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更以疏論參而明之。一者。少時心力能勝終身造惡。心雖少時。其力猛利。是心勇決名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健人者。二者。此或戒緩乘急。臨終勸念定心易成。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以宿善業強故。臨終得遇知識。十念功成也。三者。念佛之時必重悔悟。故永明曰。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沉。事有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疊華。爝火微光爇萬仞積草。

問。五濁惡世人皆有罪。縱未造五逆。其餘罪業孰能無之。苟未懺悔消滅。臨終念佛能往生乎。

答。亦得生也。此全藉彌陀不思議之大願力也。那先經。百枚大石置船上。藉船力石不沒水。若無船。小石亦沒。船喻佛力。石喻惡業。故有帶業往生之說。具惑染者得生同居淨也。僧雄俊並汾州人。屠牛為業。臨終見群牛逼觸苦痛切已。張鐘馗殺雞為業。臨終見神人驅群雞啄破兩目流血盈床。稱佛名號俱生淨土。此非佛力而何。復以喻明。如人犯法應入官囚。投托國王承王宣召。官不能拘。復達帝京。西資鈔雲。得生淨土是假他力。彌陀願攝。釋迦勸讚。諸佛護念。如渡大海既得巨舟。仍有良導。加以便風。必速到彼岸也。若不肯登舟。遲留惡國。誰之過歟。

問。帶業而生。能不退乎。

答。皆不退也。經云。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十疑論。五因緣不退。一。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長。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四。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鬼神邪魔。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又常親近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五。壽命永劫共菩薩佛等。故不退也。

問。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然則我且做世事。待臨終念佛可乎。

答。苦哉。賺自己又賺天下僧俗男女。皆此言也。逆惡凡夫臨終念佛。是宿有善根。故遇知識而得念佛。此等僥倖萬中無一。群疑論。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善友未必相遇。無勸念理。二。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偏風失語。四。狂亂失心。五。遭水火。六。遇豺狼。七。惡友壞彼信心。八。昏迷致死。九。陣亡。十。墜高岩。此皆尋常聞見。不論僧俗人皆有之。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迴避。忽然遭著一種。便做手腳不得也。知識活佛救不得也。便隨業向三塗八難中受苦。要聞佛名不聞了也。直饒無此惡緣。好病而死。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如生龜脫筒。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也。更饒無病而死。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又兼傢俬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也。更饒未死以前。只些少病痛在身。未免忍疼忍苦叫喚呻吟。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也。更饒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出。睏頓龍鐘愁嘆憂惱。向個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也。更饒未老以前政是少壯。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也。更饒清閑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也。你看老病之時。少壯清閑之日。稍有一事掛心。早是念佛不得。況臨終時哉。更道且做世事。你真癡人說癡話。敢保錯用心也。且世事如夢那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造伽藍增常住。攀名位結官豪。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添枷添鎖。鑊湯下增柴炭。劍樹上助刀槍。袈裟下失卻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曾許且待臨終念佛乎。死心禪師道。世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爭奈前程窄。暗裡催符到。行不容滯。閻羅老不順情。無常王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裡耳裡。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世人多雲老來念佛。好教你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自從早年索妻養兒經營家計。受盡萬千辛苦。三寸氣斷一旦皆休。若孝順兒孫。春三秋九做碗羹飯。哭幾聲。猶是記憶爺娘。若不肖子。父母骨頭未冷。作撻財產恣意作樂。以此較之。著甚麼急。古德雲。富家翁。忙似箭。米生蟲。錢爛貫。把秤稱。點燈算。傀儡索。莫教斷。死心如此苦口。曾許且待臨終念佛乎。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問。人心易進易退。一聞警策勇猛精勤。忽逢障難便轉念頭。都道淨業是身後事。目前無所利濟。亦無怪其然耶。

答。汝見未廣也。受持佛名獲十勝利。一。晝夜一切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二。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諸佛晝夜護念。彌陀常放光明攝受。四。一切惡鬼不能害。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中。五。火水冤賊刀箭牢獄枷鎖橫死悉皆不受。六。先業消滅。冤命解脫。更無執對。七。夜夢正直。或見彌陀勝妙色像。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如敬佛。十。命終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彌陀聖眾持金蓮華接引往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如上十利。經文具載。佛口所宣。現生來世皆有利益。但當精進不用懷疑。

問。抖身心。撥世事。必境緣順身意安閑者可行。儻世事不容撥棄。何以教之。

答。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論苦樂順逆靜鬧閑忙。一任公私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不見道。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其有世緣重。力量輕者。亦須忙裡偷閑鬧中取靜。每日念三萬一萬三千一千聲定為課。不容一日放過。又冗極頃刻無閑者。每晨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念佛之外念經禮佛懺悔發願種種結緣作福。隨力修諸善功以助之。一毫之善皆迴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決定往生。亦增高品位矣。

問。泛言念佛未有其方。且十念迴向之法亦未喻。幸詳示之。

答。念佛者。或專緣三十二相。繫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佛。或但稱名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佛。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為上。稱佛之法。須制心不令散亂。念念相續。系緣佛號。以心緣歷字字分明。稱名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心相續。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十念者。每晨面西正立合掌。連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為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氣極為度。聲不高低不緩急。調停得中。十氣連屬。令心不散。專精為功。名十念者。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念畢即雲。我弟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心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台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念已便止。此先德垂訓切要之方。盛傳久矣。當遵行之。

問。我輩世外。當何以加其功焉。

答。前不雲乎。修有多類。攝成三門。如是三門。門門可入。或單或兼。隨意所取。

問。圓觀之修。唯心之念。似上器之行門。華嚴十願。寶積十心。亦大根之功用。根器不對。功行難成。今吾自揣。觀吾自好惟專持名號。加禮拜懺悔而已。師為如何。

答。善哉。汝知量矣。汝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矣。專修者。謂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修雜業求生。百希一二。千希三四。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報佛恩故。雖有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生淨土故。無間修者。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意專想阿彌陀佛。又貪瞋癡來。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淨無間也。善導和尚。天竺傳稱為彌陀化身。今觀其說。要緊在念念相續。永明雲。直須一心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至誠方不虛棄。如或言行不稱。信願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其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

問。念念相續豈非所願。奈定力未成。念頭無主。或舊學未忘。或邪思亂起。或境緣相觸照顧不牢。或情想紛飛遏捺不住。不覺念頭東走西走。眨得眼來千里萬里。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擺脫不去。豈特間斷而已。言之可慚。思之可慟。又何以治之。

答。嗚呼。此學者通病也。當間斷時。若不痛鞭則專修.無間永無成就。古人有三痛策。一報恩。二決志。三求驗。報恩者。既修淨土當念報恩。只如父母養育豈非重恩。師長作成豈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要報重恩。後來行腳又要報重德。離鄉別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總不顧。老病又不看。死也不歸。如今或在三途受苦。望你救他度他。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自救不了。既不能相救。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經云。不孝之罪當墮地獄。然則一念間斷便是地獄業也。又且不蠶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祖師道。施主妻子分上減刻。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犁拽杷償他始得。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有分。然則一念間斷便是畜生業也。決志者。若學專修志須決定。你一生參禪。禪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說幾句教。要寫幾個字。做幾首詩。情掛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你卻志無決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便是三塗羈鎖業也。又護戒根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熱鐵纏身。不以破戒身口受人飲食衣服。你卻因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專修。然則一念間斷。何止熱鐵洋銅業也。又斷憎愛志不決定。虛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你卻因此愛憎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便是餓鬼火坑業也。取驗者。既學專修。當求靈驗。你今發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日。須在目前便要見佛。廬山遠法師三度蒙佛摩頂。懷感法師稱佛便得見佛。少康法師倡佛一聲。一佛從口出。如貫珠焉。此等靈驗萬萬千千。你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便是三塗惡道業也。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佛。即見十方佛。即見自性天真佛。即得大用現前。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永明謂。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豈不驗於此哉。於是禪上人者既喜且驚。矍然久之。如有所失。天如老人復告之曰。禪與淨土。了即俱了。心外無法。莫錯會好。上人稽顙再拜曰。吾多幸矣。今知所歸矣。謝而退。

淨土或問

天如則公以不求生淨土為未悟。悟則淨土之生萬牛莫挽。破的語精卓明快。且種種邪疑肺肝盡燭。種種照燭吐出肺肝。皆由徹悟故耳。埽盡門庭知見。闊步大方。此瞎驢隊中人也。小師善遇集祖別錄。不廢此冊。沙門時評點明妙。傾出一栲栳明珠。西蜀潘存錄而跋之。皆非小緣也。戊申夏。

淨土十要卷第六


上篇:蓮邦詩選

下篇:憨山老人夢遊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註音版】阿彌陀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註音版】念佛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往生淨土懺願儀

往生淨土懺願儀 (沙門遵式輒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淨...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勅修百丈清規

勅修百丈清規 禮部尚書臣胡濙等謹 題為重刊清規事禮科...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拾遺序 宋雲間沙門靈鑑述 宋天竺法師...

法海經

法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瞻波國,...

【註音版】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佛說佛醫經

佛說佛醫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人身中本有四病...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

佛說普法義經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了本生死經

了本生死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

【註音版】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佛教詞典】文法學派

在古代印度,語言系作為一種思考之對像,然在吠陀(梵...

【佛教詞典】快慶

日本鎌倉時代著名佛師。曾參與南都東大寺、興福寺之造...

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提心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他,而...

這一念無明的妄動,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與時間做賽跑,與生死做鬥爭

跑香也是用功,催得你飛起跑,可以調伏你的身心,但要...

禪要如何去參

王輔益是個非常發心的信士,除了工作以外,只要有空就...

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大勢至菩薩的力量很大的,他只要坐下來整個七寶地面都...

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走路

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是什麼?走路!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

微細的愛

蘇東坡有一首五言詩,我非常喜歡: 鉤簾歸乳燕,穴窠...

廣欽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打坐時先要身心清淨,然後上坐。初步練習不一定就要雙...

墮胎殺生,障礙往生

墮胎是用藥品或其他方法,以侵害胎兒生命為目的,而故...

天天伴佛眠,朝朝從佛起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都在我們的念...

末世眾生依淨土法門,決定可了生脫死

原文: 若欲此生親得實益,當依淨土法門,信願念佛,求...

【視頻】《藥師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藥師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視頻】法鼓山禪修早課

法鼓山禪修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