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經安樂行義

陳南嶽思大禪師說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華經安樂行義

陳南嶽思大禪師說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合掌禮拜如敬世尊。亦觀一切眾生皆如大菩薩善知識想。勇勐精進求佛道者。如藥王菩薩難行苦行。於過去日月淨明德佛法中。名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聞法華經精進求佛。於一生中得佛神通。亦如過去妙莊嚴王。捨國王位以付其弟。王及群臣夫人太子內外眷屬。於雲雷音王佛法中出家。誦法華經專求佛道。過八萬四千歲一生具足諸佛神通受記作佛。爾時人民壽命大長八萬九千歲。與今閻浮提八十年四百日等。於三天下八十四年等。今時人壽命短促。惡世劫濁苦逼惱多。是故於此求道易得。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者。如常不輕菩薩品中說。勤修禪定者。如安樂行品初說。何以故。一切眾生具足法身藏與佛一無異。如佛藏經中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湛然清淨。眾生但以亂心惑障。六情暗濁法身不現。如鏡塵垢面像不現。是故行人勤修禪定。淨惑障垢法身顯現。是故經言。法師父母所生清淨常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若坐禪時不見諸法常與無常。如安樂行中說。菩薩觀一切法。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欲求無上道  修學法華經
 身心證甘露  清淨妙法門
 持戒行忍辱  修習諸禪定
 得諸佛三昧  六根性清淨
 菩薩學法華  具足二種行
 一者無相行  二者有相行
 無相四安樂  甚深妙禪定
 觀察六情根  諸法本來淨
 眾生性無垢  無本亦無淨
 不修對治行  自然超眾聖
 無師自然覺  不由次第行
 解與諸佛同  妙覺湛然性
 上妙六神通  清淨安樂行
 不游二乘路  行大乘八正
 菩薩大慈悲  具足一乘行
 湛深如來藏  畢竟無衰老
 是名摩訶衍  如來八正道
 眾生無五欲  亦非斷煩惱
 妙法蓮華經  是大摩訶衍
 眾生如教行  自然成佛道
 云何名一乘  謂一切眾生
 皆以如來藏  畢竟恆安樂
 亦如師子吼  涅槃中間佛
 世尊實性義  為一為非一
 佛答師子吼  亦一亦非一
 非一非非一  云何名為一
 謂一切眾生  皆是一乘故
 云何名非一  非是數法故
 云何非非一  數與及非數
 皆不可得故  是名眾生義

問曰。云何名為妙法蓮華經。云何復名一乘義。云何復名如來藏。云何名為摩訶衍。云何復名大摩訶衍。如大品經說摩訶言大。衍者名乘。亦名到彼岸。云何更有大摩訶衍。云何復名眾生義。答曰。妙者眾生妙故。法者即是眾生法。蓮華者是藉喻語。譬如世間水陸之華。各有狂華虛誑不實。實者甚少。若是蓮華即不如此。一切蓮華皆無狂華。有華即有實。餘華結實顯露易知。蓮華結實隱顯難見。狂華者喻諸外道。餘華結果顯露易知者。即是二乘。亦是鈍根菩薩次第道行優劣差別。斷煩惱集亦名顯露易知。法華菩薩即不如此。不作次第行。亦不斷煩惱。若證法華經畢竟成佛道。若修法華行不行二乘路。問曰。餘華一華成一果。蓮華一華成眾果。一華一果者豈非一乘。一華成眾果者豈非次第。答曰。諸水陸華。一華成一果者甚少。墮落不成者甚多。狂華無果可說。一華成一果者。發聲聞心即有聲聞果。發緣覺心有緣覺果。不得名菩薩佛果。復次鈍根菩薩修對治行。次第入道登初一地。是時不得名為法雲地。地地別修證非一時。是故不名一華成眾果。法華菩薩即不如此。一心一學眾果普備。一時具足非次第入。亦如蓮華一華成眾果。一時具足。是名一乘眾生之義。是故涅槃經言。或有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思益經言。或有菩薩不從一地至一地。從一地至一地者。是二乘聲聞及鈍根菩薩。方便道中次第修學。不從一地至一地者。是利根菩薩。正直捨方便不修次第行。若證法華三昧眾果悉具足。問曰。云何名眾生妙。云何復名眾生法耶。答曰。眾生妙者。一切人身六種相妙。六自在王性清淨故。六種相者。即是六根。有人求道受持法華讀誦修行。觀法性空知十八界無所有性。得深禪定具足四種妙安樂行。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淨常眼。得此眼時善知一切諸佛境界。亦知一切眾生業緣色心果報。生死出沒上下好丑一念悉知。於眼通中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時具足。此豈非是眾生眼妙。眾生眼妙即佛眼也。云何名種種。有二。一名凡種。二名聖種。凡種者。不能覺了。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名之為行。隨業受報。天人諸趣遍行六道。故稱行也。相續不絕名之為種。是名凡種。聖種者。因善知識善能覺了。眼見色時。作是思惟。今見色者誰能見耶。眼根見耶。眼識見耶。空明見耶。為色自見意識對耶。若意識對盲應見色。若色自見亦復如是。若空明見。空明無心。亦無覺觸不能見色。若眼識能見。識無自體假託眾緣。眾緣性空無有合散。一一諦觀。求眼不得。亦無眼名字。若眼能見。青盲之人亦應見色。何以故。根不壞故。如是觀時。無眼無色亦無見者。復無不見。男女等身本從一念無明不了妄念心。生此妄念之心。猶如虛空身如夢如影如焰如化。亦如空華求不可得。無斷無常眼對色時則無貪愛。何以故。虛空不能貪愛。虛空不斷無明不生於明。是時煩惱即是菩提。無明緣行即是涅槃。乃至老死亦復如是。法若無生即無老死。不著諸法故稱聖種。凡種聖種無一無二。明與無明亦復如是。故名為眼種相妙。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六自在王性清淨者。一者眼王。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即是無明。一切煩惱皆屬貪愛。是愛無明無能制者。自在如王。性清淨者。如上觀眼義中說。用金剛慧覺了愛心。即是無無明無老死。是金剛慧其力最大。名為首楞嚴定。譬如健將能伏怨敵。能令四方世界清淨。是金剛智慧亦復如是。能觀貪愛無明諸行即是菩提涅槃聖行。無明貪愛即是菩提金剛智慧。眼自在王性本常淨無能污者。是故佛言。父母所生清淨。常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故般若經說六自在王性清淨。故龍樹菩薩言。當知人身六種相妙。人身者即是眾生身。眾生身即是如來身。眾生之身同一法身不變易故。是故華嚴經歡喜地中言。其性從本來寂然無生滅。從本已來空永無諸煩惱。覺了諸法爾。超勝成佛道。凡夫之人若能覺此諸陰實法。如涅槃中。迦葉問佛。所言字者其義云何。佛告迦葉有十四音名為字義。所言字者名為菩提。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即是無盡。夫無盡者即是如來金剛之身。問曰。云何名常故不流。答曰。眼常故名為不流。云何名常。無生故常。問曰。云何無生。答曰。眼不生故。何以故。眼見色時及觀眼原求眼不得。即無情識亦無有色。眼界空故即無斷常。亦非中道眼界。即是諸佛法界。覺知此眼無始無來處亦無無始。猶若虛空非三世攝。如般若經中。曇無竭菩薩語薩陀波崙言。善男子空法不來不去。空法即是佛。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無來無去。無滅法即是佛。是故當知眼界空故。空者即是常。眼空常故。眼即是佛眼無貪愛。愛者即是流。流者即是生眼。無貪愛即無流動。若無流動即無有生眼。不生故無來無去。無生即是佛眼。既無生即無有滅。滅者名為盡。眼既無滅。當知無盡眼既非盡。無來無去亦無住處。眼無盡即是佛。菩薩以是金剛智慧知諸法如。無生無盡眼等諸法如即是佛故名如來。金剛之身覺諸法如故名為如來。非獨金色身如來也。得如實智故稱如來。得眼色如實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實智故名如來。金剛之身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言無生。來言無滅。佛如是來。更不復去。乘如實道故名如來。問曰。佛何經中說眼等諸法如名為如來。答曰。大強精進經中。佛問鴦崛摩羅。云何名一學。鴦崛答佛。一學者名一乘。乘者名為能度之義。亦名運載。鴦崛摩羅十種答佛一答有二種足。二十答。今且略說以鴦崛摩羅第五答中乃至第六答。以此二處四種答中總說眼等如來義。云何名為五。所謂彼五根此則聲聞乘。非是如來義。云何如來義。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見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耳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聞具足無減修。所謂彼鼻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嗅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舌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甞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身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觸具足無減修。所謂彼意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識具足無減修。云何名為六。所謂六入處是則聲聞乘。非是如來義。所謂眼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耳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聞。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鼻入處。於諸如來常明嗅。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舌入處。於諸如來常明甞。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身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觸。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意入處。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識淨信。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是故初發心。新學諸菩薩。應善觀眼原。畢竟無生滅。耳鼻舌身意。其性從本來。不斷亦非常。寂然無生滅。色性無空假。不沒亦不出。性淨等真。如畢竟無生滅。聲香味觸法。從本已來空。非明亦非暗。寂然無生滅。根塵既空寂。六識即無生。三六如如性。十八界無名。眾生與如來。同共一法身。清淨妙無比。稱妙法華經。是故大集中。佛告淨聲王。汝名曰淨聲。當淨汝自界。自界眼界空。即持戒清淨。眼界空寂故。即佛土清淨。耳鼻舌身意。性畢竟空寂。是名諸如來。修習淨土義。問曰。云何名為安樂行。云何復名四安樂。云何復名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答曰。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於一切法中無受陰故曰樂。自利利他故曰行。復次四種安樂行。第一名為正慧離著安樂行。第二名為無輕讚毀安樂行。亦名轉諸聲聞令得佛智安樂行。第三名為無惱平等安樂行。亦名敬善知識安樂行。第四名為慈悲接引安樂行。亦名夢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樂行。復次二種行者。何故名為無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名為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禪定。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二禪地。三禪地。四禪地。空處地。識處。無所有處地。非有想非無想處地。如是次第有十一種地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毘曇雜心聖行。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想行。復次有相行。此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修禪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此行者不顧身命。若行成就即見普賢金剛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以金剛杵擬行者眼。障道罪滅。眼根清淨得見釋迦。及見七佛。復見十方三世諸佛。至心懺悔。在諸佛前五體投地。起合掌立得三種陀羅尼門。一者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二者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淨。三者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淨。是時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法。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極大遲者三生即得。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是故名為有相也。問曰。云何名為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一切法中無受陰故曰樂。自利利他曰行。答曰。一切法者。所謂三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名一切法也。菩薩於是一切法中用三忍慧。一者名為眾生忍。二者名法性忍。三者名法界海神通忍。眾生忍者。名為生忍。法性忍者名為法忍。法界海神通忍者名為大忍。前二種忍名破無明煩惱忍。亦名聖行忍。聖人行處故名聖行。凡夫能行即入聖位。是為聖行。大忍者。具足五通及第六通。具足四如意足。而對十方諸佛及諸天王。面對共語一念能覺一切凡聖故名大忍。於諸神通心不動。聖道具足名為聖忍。三忍者。即是正慧離著安樂行。問曰。云何名為生忍。復名眾生忍雲。何名不動忍復名之為安。答曰。生忍名為因。眾生忍者名之為果。因者眾生因。果者眾生果。因者是無明。果者是身行。正慧觀於因破無明斷一切煩惱。一切法畢竟無和合。亦無聚集相亦不見離散。是菩薩知集聖諦微妙慧是名生忍。若無和合不動不流即無有生。眾生忍者名為身行諸受。受為苦。受有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何以故。破打罵時觀苦受。打為身苦。罵為心苦。飲食衣服細滑供養名為身樂。及諸摩觸亦名身樂。稱揚讚歎名為心樂。卒得好佈施。眼見未受。及其受已亦名心樂。觀此無明受及與苦樂。受苦時。起忍辱慈悲不生嗔心。受樂時。觀離受心不貪著。受不苦不樂時。遠離捨心不生無明。一切諸受畢竟空寂無生滅。故此三受皆從一念妄心生。菩薩觀此供養打罵讚歎毀呰。與者受者如夢如化。誰打誰罵誰受誰喜誰恚。與者受者皆是妄念。觀此妄念。畢竟無心無我無人。男女色像怨親中人頭等六分如虛空影無所得故。是名不動。如隨自意三昧中說。菩薩自於十八界中心無生滅。亦教眾生無生滅。始從生死終至菩提。一切法性畢竟不動。所謂眼性色性識性。耳鼻舌身意性。乃至聲香味觸法性。耳識因緣生諸受性。鼻舌身意識因緣生諸受性。無自無他畢竟空故。是名不動。自覺覺他故名曰安。自斷三受不生。畢竟空寂無三受故。諸受畢竟不生。是名為樂。一切法中心無行處。亦教眾生一切法中。心無所行修禪不息並持法華。故名為行。如鴦崛摩羅眼根入義中說。亦如涅槃中佛性如來藏中說。安樂行義者眾多非一。今更略說。一切凡夫陰界入中。無明貪愛起受念著。純罪苦行不能自安。生死不絕。是故無樂。名為苦行。一切二乘諸聲聞人陰界入中能對治觀。不淨觀法能斷貪淫。慈心觀法能斷瞋恚。因緣觀法能斷愚癡。別名字說名為四念處。是四念有三十七種差別名字名為道品。觀身不淨及能了知。此不淨身是無明根本空無生處。不淨觀法能破身見男女憎愛。及中間人皆歸空寂。是名破煩惱魔。觀十八界三受法外苦受陰內苦受陰。知是苦受陰身心所行受念著處一切皆苦。捨之不著內樂受外樂受內外。樂受。觀此樂受。心貪著故能作苦因。捨之不受知樂受一切皆空。苦樂二觀能破世諦。心住真諦初捨苦樂。便得不苦不樂。以貪著故。復是無明。復更觀此不苦不樂受。無所依止無常變壞。何以故。因捨苦樂得不苦樂。苦樂二觀既無生處亦無滅處。畢竟空寂不苦不樂從何處生。如是觀時。空無所得亦無可捨。既無可捨亦復不得無可捨法。若無世諦則無真諦。真假俱寂。是時即破陰入界魔。觀心無常生滅不住。觀察是心本從何生。如此觀時。都不見心亦無生滅。非斷非常不住中道。如此觀已即無死魔。法念處中觀一切法。若善法。若不善法。若無記法。皆如虛空不可選擇。於諸法中畢竟心不動。亦無住相得不動三昧。即無天子魔因捨三受得此解脫。名為苦樂行。因果俱名為聲聞非菩薩道。鈍根菩薩亦因此觀無取捨為異。何以故。色心三受畢竟不生。無十八界故。無有內外受取。既無受即無可捨。觀行雖同無三受間故巧慧方便能具足。故是名安樂行。安樂行中觀則不如此。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云何名為菩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為住忍辱地。略說有三種忍。一者眾生忍。二者法忍。三者大忍。亦名神通忍。眾生忍者有三種意。第一意者。菩薩受他打罵輕辱毀呰。是時應忍而不還報。應作是觀。由我有身令來打罵。譬如因的然後箭中。我若無身誰來打者。我今當勤修習空觀。空觀若成無有人能打殺我者。若被罵時。正念思惟。而此罵聲隨開隨滅。前後不俱。審諦觀察亦無生滅如空中響。誰罵誰受。音聲不來入耳。耳不往取聲。如此觀已都無瞋喜。二種意者。菩薩於一切眾生都無打罵。恆與軟語將護彼意。欲引導之。於打罵事心定不亂。是名眾生忍。眾生若見菩薩忍即發菩提心。為眾生故。故名眾生忍。第三意者。於剛強惡眾生處為調伏。令改心。故或與麁言毀呰罵辱。令彼慚愧得發善心。名眾生忍。云何名辱。不能忍者即名為辱。更無別法。問曰。打罵不瞋慈悲軟語可名為忍。剛惡眾生處菩薩是時不能忍耐。狀似嗔想打拍罵辱。摧伏惡人。令彼受苦。云何復得名為忍辱。答曰。打罵不報。此是世俗戒中外威儀忍。及觀內空音聲等空身心空寂不起怨憎。此是新學菩薩息世譏嫌。修戒定智方便忍辱。非大菩薩也。何以故。諸菩薩但觀眾生有利益處。即便調伏為護大乘護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軟語。涅槃中說。譬如往昔仙豫國王護方等經。殺五百婆羅門。令其命終入阿鼻地獄發菩提心。此豈非是大慈大悲。即是大忍。涅槃復說有德國王護覺德法師。並護正法故。殺一國中破戒惡人。令覺德法師得行正法。王命終後即生東方阿閦佛前。作第一大弟子。臣兵眾亦生阿閦佛前。作第二第三弟子。諸破戒黑白惡人。命終皆墮阿鼻地獄。於地獄中自識本罪。作是念言。我為惱害覺德法師。國王殺我。即各生念發菩提心。從地獄出。還生覺德及有德國王所。為作弟子求無上道。此菩薩大方便忍。非小菩薩之所能為。云何而言非是忍辱。覺德法師者迦葉佛是。有德國王釋迦佛是。護法菩薩亦應如此。云何不名大忍辱也。若有菩薩行世俗忍。不治惡人。令其長惡敗壞正法。此菩薩即是惡魔非菩薩也。亦復不得名聲聞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護法。外雖似忍純行魔業。菩薩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護眾生。不得專執世俗忍也。何以故。若有菩薩將護惡人。不能治罰。令其長惡惱亂善人。敗壞正法。此人實非外現詐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終與諸惡人俱墮地獄。是故不得名為忍辱。云何復名住忍辱地。菩薩忍辱能生一切佛道功德。譬如大地生長一切世間萬物。忍辱亦復如是。菩薩修行大忍辱法。或時修行慈悲軟語。打罵不報。或復行惡口麁言。打拍眾生。乃至盡命。此二種忍皆為護正法調眾生故。非是初學之所能為。名具足忍法忍者。有三種意。第一意者。自修聖行。觀一切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亦無斷常。所謂一切法觀眼根空。耳鼻舌身意根空。眼色空。聲香味觸法皆空。觀眼識空耳鼻舌身意識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造無作無受者。善惡之報如空華。諸大陰界入皆空。三六十八無名號。無初無後無中間。其性本來常寂然。於一切法心不動。是名菩薩修法忍。第二意者。菩薩法忍悉具足。亦以此法教眾生。觀上中下根差別方便。轉令住大乘。聲聞緣覺至菩薩三種觀行合同一。色心聖行無差別。二乘凡聖從本來同一法身即是佛。第三意者。菩薩摩訶薩以自在智觀眾生。方便同事調伏之。或現持戒行細行。或現破戒無威儀。為本誓願滿足故。現六道身調眾生。是名菩薩行法忍方便具足化眾生。大忍者名神通忍。云何名為神通忍。菩薩本初發心時。誓度十方一切眾生。勤修六度法。施戒忍辱精進禪定。三乘道品。一切智慧。得證涅槃。深入實際。上不見諸佛下不見眾生。即作是念。我本誓度一切眾生。今都不見一切眾生。將不違我往昔誓願。作是念時。十方一切現在諸佛。即現色身。同聲讚歎此菩薩言。善哉善哉。大善男子。念本誓願莫捨眾生。我等諸佛初學道時。發大誓願廣度眾生。勤心學道既證涅槃。深入實際不見眾生。憶本誓願即生悔心顧念眾生。是時即見十方諸佛同聲讚歎。我亦如汝念本誓願。莫捨眾生。十方諸佛說是語時。菩薩是時聞諸佛語。心大歡喜即得大神通。虛空中坐盡見十方一切諸佛。具足一切諸佛智慧。一念盡知十方佛心。亦知一切眾生心數。一念悉能遍觀察之。一時欲度一切眾生。心廣大故名為大忍。具足諸佛大人法故。名曰大忍。為度眾生。色身智慧對機差別。一念心中現一切身。一時說法一音能作無音音聲。無量眾生一時成道。是名神通忍。柔和善順者。一者自柔伏其心。二者柔伏眾生。和者。修六和敬持戒修禪智及證解脫法。乃至調眾生瞋恚及忍辱持戒及毀禁皆同涅槃相。所謂六和者。意和身和口和戒和利和及見和。善順者。善知眾生根性。隨順調伏是名同事六神通攝。柔和者名為法忍。善順者名為大忍。而不卒暴者。學佛法時。不怱怱卒暴。取證外行威儀。及化眾生亦復如是。心不驚者。驚之曰動。卒暴怱怱即是驚動。善聲惡聲乃至霹靂。諸惡境界及善色像。耳聞眼見心皆不動。解空法故。畢竟無心。故言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者。於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緣中諸煩惱法。畢竟空故無心無處。復於禪定解脫法中無智無心亦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者。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緣。皆是真如實性。無本末無生滅。無煩惱無解脫。亦不行不分別者。生死涅槃無一無異。凡夫及佛無二法界。故不可分別。亦不見不二故言不行不分別。不分別相不可得。故菩薩住此無名三昧。雖無所住而能發一切神通不假方便。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初入聖位即與等。此是不動真常法身非是方便緣合法身。亦得名為證如來藏乃至意藏。

法華經安樂行義


上篇:法界次第初門

下篇:十不二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 行者淨身口意。至尊像前。應念...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靈峰藕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願文...

徹悟禪師語錄

徹悟禪師語錄卷上 嗣法門人 了亮等 集 示眾 普說 一...

【註音版】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大莊嚴論經

大莊嚴論經卷第一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善思童子經

善思童子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 行者淨身口意。至尊像前。應念...

佛說鬼問目連經

佛說鬼問目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靈峰藕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願文...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卷上 宋西天同譯經寶法大師賜...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佛教詞典】三種僧

(一)據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所載,有:(一)菩薩僧,如文...

【佛教詞典】過去塵點劫

(術語)欲示過去之久遠,法華經說五百塵點劫三千塵點...

人當臨終,唯此事為之有益

【原文】 人當臨終,唯同聲念佛為有益。若識心未去,沐...

不要帶著某種功利的目的去信佛吧

我所在的城市,地下是一片煤海。太多的人拚死違規偷採...

為何學法後,總覺得反被佛法障礙了,變得很畏懼

問: 佛法是心法,總是聽聞,說佛法的空性和般若要用在...

為何越念佛,煩惱脾氣越大

問: 弟子有一些疑惑,為何弟子越是拚命念佛,煩惱越...

參禪如何起疑情看話頭

參禪用功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這個道理呢,就是路...

道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

道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亦是個體立身成業...

夢參老和尚開示不淨觀修法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後,就要發菩提心,使你的心...

慧律法師《慈、悲、喜、捨》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個...

你得有一分相應,才能夠生到淨土去

以前我們聽到其他的經論教導我們:心淨國土淨,心淨眾...

作惡一日有餘,行善千日不足

你要下輩子保持人身,你得修中品的十善業道,你得要持...

蕅益大師:選佛譜—淨土橫超門

按選佛譜分十五門,第十四、淨土橫超門,明四土九品位...

現生髮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

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

【視頻】八十八佛拜懺

八十八佛拜懺

【視頻】禮千佛法會(佛光山)

禮千佛法會(佛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