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憨山老人夢遊集

(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憨山老人夢遊集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一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序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嘉興藏函。止刻法語五卷。丙申歲。龔孝升入粵。海幢華首和尚得餘書。楗椎告眾。訪求鼎湖棲壑禪師藏本。曹秋岳諸公。僐寫歸吳。謙益手自仇勘。譔次為四十卷。大師著述。援筆立就。文不加點。字句不免繁芿。段落間有失次。東遊時。曾以左氏心法序。下委刊定。見而色喜。遂削前藁。今茲仇勘。僭有行墨改竄。實稟承大師墜言。非敢僭逾。犯是不韙也。既徹簡乃為之序曰。佛祖闡教。以文說法。慈氏之演瑜伽。龍樹之釋般若。千門萬戶。羅網交光。鬱鬱乎。燦燦乎。千古之至文也。大教東流。人文漸啟。遁遠浚發於南。什肇弘演於北。推輪大輅。實惟其始。隋唐以來。天台清涼永明之文。如日麗天。如水行地。大矣哉。義理之津涉。文字之淵海也。逮及有宋。教廣而文煩。其最著者三家。鐔津以孤亢崇教。其文裁而辨。石門以通敏扶宗。其文粵而麗。徑山以弘廣應機。其文明而肆。夫文而至於辨也。麗也。肆也。其城塹日以堅。其枝葉日以富。其撈籠引接日以博。浩浩乎。卮言之日出。而岌岌乎。津梁之日疲也。系辭有之。易之作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豈不信哉。我大師廣智深慈。真參實悟。惟心識智。夢授於慈氏。華嚴法界。悟徹於清涼。被根應病。橫說豎說。千言萬偈。一一從如來文字海中流出。以鐔津之崇教者。固其城塹。以石門之扶宗者。沃其枝葉。以徑山之應機者。暢其撈籠引接。務欲使末法眾生。沾被其一言半句。皆將飲河滿腹。同歸於智海而後已。雜華言。金翅鳥王。以清淨眼。觀察諸龍。命應盡者。以左右翅。鼓揚海水。悉令兩辟。取而食之。大師說法為人。欲搏生死大海水。取善根眾生。置佛法中。亦復如是。日者。廣南繕寫書生陳方侯。觸語悲悟。放筆剃髮。大師搏取深心。光芒昱曜。凌紙怪發。善根眾生。應機吸受。如方侯者。歷河沙劫。猶未艾也。嗚呼偉矣哉。大師與紫柏尊者。皆以英雄不世出之資。當獅弦絕響之候。捨身為法。一車兩輪。紫柏之文雄健而斬截。大師之文紆餘而悲婉。其為昏塗之炬火則一也。昔人嘆中峰輟席。不知道隱何方。又言楚石季潭而後。拈花一枝幾熄。由今觀之。不歸於紫柏憨山。而誰歸乎。後五百年。魔外鋒起。篤生二匠。為如來使。佩大法印。然大法燈。殆亦儒家所謂名世間出者。裨販剽賊之徒。往往篡統系。附師承。竊竊然為蚍蜉之撼樹。夫師之集行。如日輪當陽。魑魅斂影。而黶寐者。猶懵而未寤也。然則大師同體大悲。如作易之有憂患者。其何時而止乎。斯可為痛哭已矣。夢遊集初傳。武林天界。覺浪和尚。見而嘆曰。人天眼目。幸不墜矣。亟草一疏。唱導流通。毛子子晉。請獨任鏤。版。以伸其私淑之願。子晉歿。三子褒表。扆聿追先志。遂告成事。其在嶺表共事搜葺者。孝廉萬泰。諸生何云。族孫朝鼎也。其次助華首。網羅散失者。曹溪法融。海幢月池。及華首侍者。今種。今照。今光也。皆與有法乳之勞。法當附書。上章困敦之。歲仲冬長至日。海印白衣弟子。虞山錢謙益焚香稽首謹序。

憨山老人自讚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設城府。全無崖岸。氣蓋乾坤。目撐雲漢。流落今事門頭。不出威音那畔。無論為俗為僧。肩頭不離扁擔。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覺場小販。不入大冶紅爐。誰知佗是鐵漢。只待彌勒下生。方了這重公案。

康居國會尊者像讚寄憨山大師(並序)

三國為英雄之聚。亦刀兵之聚。慈悲般若。無有入處。而康祖一錫浮江。三稱如來。兩目流血。舍利投瓶。光燦六合。澤綿千古。當是時也。吳之君臣。莫不為之動心變色。即事征理。知有佛而不疑。六度既譯。安般門開。無擇黑白。得法眼淨。與夫禪思入微者。不可計算。皆我祖為之嚆矢也。憨山清大師。因弘法戍瘴海。善以慈心三昧。普使朽骨生春。聖華居士。聞風感慕。特寫祖影。寄上曹溪。以為大師影響。嗚呼。曹溪肉佛所現。自唐及宋。飲曹溪而得道者。代不乏人。邇來曹溪涸矣。寶林蕭然。又藉憨師以謫戍為波瀾。而曹源復活。庸祖分身。髑髏眼開。恆沙難喻。豈可以有思惟心。測其功德淺深者哉。達觀道人。不解逆風把柁。但解順水推舟。為之讚曰。

康祖來吳。清公謫粵。髑髏大師。金剛眼突。瘴海之慘。骨刺魂驚。大師得戍。彌感聖明。曹溪蠱毒。飲者皆喪。大師飲之。銷盡諸瘴。指撮舍利。康祖之貪。貪不為我。此心何慚。弘法得罪。命如單線。千里瘴嶺。茫鞋踏遍。雷道岧嶢。颶風正高。缽瓶孤逝。舌相昭昭。南粵魍魎。白日鼓掌。我若無心。菩薩影響。有心之康。祖愚癡章。章甫適越。其誰不疑。石頭之別。肝膈冰冷。丁生吹火。寫康祖影。緣影得心。心亡性冥。大用無常。鐘以眼聽。根塵主客。收放夢醒。掌擎寶塔。牢山之頂。

達觀可道人撰

錄夢遊全集小紀

丁酉人日。中丞龔公孝升。過海幢。出宗伯錢公牧齋書。其於大師遺稿。流通之心真切無比。華首和尚觀之。亦讚歎無比。既以海幢所藏者簡。附龔公矣。復刊佈諸剎。為博訪全收之計。又以八行致端州棲壑禪師。索其全集。禪師慮失原稿。未發也。二月之望。前孝廉萬公履安來。以錢公曾有專囑。為謀之方伯曹公秋岳。作書重請。於是再奉華首書。遣喻如筏。知客往。稿乃發。而曹公與學憲錢公黍谷。各捐資為繕寫費。適會城方有試事。諸士子之歸依華首者。聞之皆至。舐筆落墨。數日而畢。其司較對。則一靈種侍者也。時一儒生陳方侯。於作字頃。有所感觸。便求出家。即日剃度。法名古值。字曰瞿滴。餘為書助緣。偈曰。憨山一部遺稿。能使陳郎出家。時節因緣相值。將針引線無差。現前同學大眾。幫他搭起袈裟。且看曹溪一滴水。研池裡面湧蓮華。此不獨見大師心光。攝受無量。亦見諸護法。一片心光。與無情筆墨。同向花首堂前。推出者僧。作大佛事。而此僧承是心光。為一切人。作發起導師。又未可量。則是書流通功德。豈可量耶。因記之。以博數千里外。一聲彈指。三月初六日。比丘今釋書。

夢遊全集日錄。編輯重較諸名。幸各存之。通炯號寄庵。為大師首座。今海幢諸僧。皆其諸孫也。劉起相。號中當。起家乙榜。任撫州司李。大師靈龕還曹溪。及收藏遺稿。皆與有力耳。今釋再白。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校

法語

答鄭昆岩中丞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爭柰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裡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實法與人。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此。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熏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糸-八]言妙語蘊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如今做工夫。先要剗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妄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滅處。一覷覷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永嘉謂要斷相續心者此也。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實事。橫在胸中。起時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則隨他使作。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勘他個下落。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別扯[糸-八]妙知見巧法來逗湊。全沒交涉。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終是要拋卻。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糸-八]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柰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我者裡元無此事。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個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焰波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不為[糸-八]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朴實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糸-八]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糸-八]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糸-八]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熏般若。般若為習氣所熏。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糸-八]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罏。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永嘉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較計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顯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采。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週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譭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性實法耳。者裡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鞲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幹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已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者裡透過始得。

示無生祿禪人(乙未夏日在圓中說)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拌身捨命。陸沈賤役。未嘗憚勞若二祖之安心斷臂。六祖之墜腰負石。百丈之執勞。楊岐之供眾。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捨身命如微塵數。無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間。無量供養。乃至末法兒孫。猶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盡。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痛念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已至掃地。吾輩出家兒。不知竟為何事。生來祇知懼飢寒圖飽暖。一入空門。因循俗習。游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不耕而美食。不蠶而好友。虛消信施。唐喪光陰。竟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豈復知因果難逃。罪福無爽。一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三途劇苦。一報五千。再得出頭。知更何日。興言及此。痛可悲酸。目擊時流。滔滔皆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揀金。非曰絕無。蓋亦鮮矣。嗟乎。三界牢獄。四生桎梏。大火所燒。生死險宅。何由能濕猛焰離眾苦。至無畏處耶。非丈夫兒具靈根含夙骨者。不能奮發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爾生逢佛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師。六根完具。若不痛念無常。深思大事。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改往修來。晝夜精勤。早求出離。因循度日。縱放身心。大限到頭。悔之何及。嗟乎行矣。其無忘我臨岐叮嚀之言。以負吾自負也。

將之雷陽舟中示奇侍者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聞者非不明目張膽。但未證真耳。要之所說非所聞。所聞非所見也。古人貴實證者。直欲於生死法中。親切勘破而已。非別有奇特處也。嘗見小兒怕鬼者。每於夜中行。恍然一物隨之。大生驚怖。雖慈母善諭本無。亦未之信。必待其自信不疑而後止。苟自至不疑之地。縱假鬼怖之。將一笑而釋矣。餘昔游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繞石周行數十匝。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餘因是知道人游生死險道。歷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是故華嚴以善財表證。其所歷百城。參多知識。至於刀山火聚。亦遲回待勸而後入。及入之果得清涼大解脫門。此其策馬繞石。令其熟視之謂耶。由是觀之。佛祖殊無他長。蓋能熟視世間相者耳。世人所驚怖者。非生死禍患乎。佛祖乃欲令人於中證無生忍。且又明言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噫此果何謂哉。苟非熟視自到不疑之地。吾意雖慈尊善諭。殆亦難免驚怖也。餘比以宏法罹難。上幹 聖怒。如白日雷霆。聞者掩耳。自被逮以至出離。二百餘日。備歷苦事不可言。從始至終。自視一念歡喜心。竟未減於平昔。觀者莫不驚異為非常。然而生死禍患。他人故為餘驚矣。及視餘不減歡喜心。乃又驚。餘不驚其所驚。而人驚其所不驚。是或有道焉。奇侍者。不遠三千里赴難。問餘於幽獄。已而荷蒙 聖恩。貶竄嶺南。奇乃伴行舟中。遂書此為別。嗟乎。生死險道。正在所驚。其無聞我歡喜心如夢事耶。異時驗子於寂滅場中。無以今日之言為夢語。

示無隱桂禪人

明桂西蜀李氏子。年十七出家。參伏牛法光和尚。禮清涼。感文殊光相。燒一指供養。如京謁遍融禪師。從古梅座主聽講。復從大方宗師請益機緣。訪餘於東海海印道場。受金剛寶戒。餘觀其骨氣孤硬。可為法門標幟。第以名言厚習。不能洞發性真。初聞餘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因字之曰。無隱。每為曲唱傍通。方便調伏者期年。一日聞唯心宗旨。恍然自信。遂誓歸依。三閱寒暑。相從於患難。又期年丙申十月來五羊。依棲於壘壁者數月。餘方觀棱伽。擬令入室。冀入第一義。心忽有歸省之思。餘以為忠於法門。孝於師親。其志一也。因示之曰。惟佛性之在纏。如神光之在目。雖明暗去來。而照禮獨立。以障翳厚薄。故智用淺深。是故從上佛祖。必經多劫。事多知識。入多法門。然後得見性真。所以然者。如人被縛。自不能解。必假手於他。至若釋然解脫。自在縱橫受用處。又非解者所可與也。即稱上根利智。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如萬里還家。入門一步。慶快平生。回視向之跋涉艱難。閑關險阻。依稀彷彿如夢中事然。且大通十劫。猶不現前。身子發心。中道退沮。在聖尚爾。況其他乎。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緣。能操久遠之志。持畢竟之懷者。從古為難得。歷觀前修。拌捨身命。親師擇友。動則三二十年。乃至盡形畢壽。不以窮達改心易慮。以極願力所持。窮劫而不化。千載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廣大。一發則為人天師表。非苟然也。禪人以夙習般若聞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為佛子。歷事法門。慇勤若是。苟能執金剛心。盡此形壽。乃至週遍恆沙。以極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將布法雲於火宅。圓智種於覺園。未必不以今日為因地也。子行矣。即歸峨嵋。親見普賢。儻問諸變化人。報言瘴海炎方。不減白銀世界。無恙無恙。

促小師大義歸家山侍養

餘少讀史。竊慕程嬰公孫杵臼之為人。念曰。持此心為人臣子者。可謂不忝所生矣。及長出家。乃曰。吾佛為三界法王。四生慈父。苟能持二子之心。為弟子者。可謂不負己靈矣。及讀傳燈諸祖機緣。見神光之斷臂。船子之覆舟。百丈之於馬祖。楊岐之於慈明。嘆曰。苟忘身為法。若諸老之為心者。何患祖道之不昌。法門之不振乎。嗟夫。丈夫處世。既不能盡命竭力。以事人主榮名顯親。即當為法王忠臣慈父孝子。易地皆然。又何屑屑以事齷齪乎。故予自知。有向上事以來。此心翩翩。負超世之思。即處樊籠游廛市。未嘗不置身冰雪。千岩萬壑中也。隆慶初。予居龍河講肆。識妙峰師。於稠人中。睹其貌悴骨剛。知為法器。雖未語而心許之矣。萬曆癸亥。餘北遊上都。適遇於長安市。共坐龍華樹下。一語而決生死。乃結伴同參。共遊方外。過河中。山陰檀越。延之道院數月。是時宗尚童年。為沙彌。明年餘同妙師。入清涼。置身萬年冰雪中嚴寒徹骨。幾死者數矣。時予幸有自信之地。越丁丑山陰檀越。以書抵清涼。屬宗從事法門。因著入槽廠。宗躍然負米采薪。履水踏雪。百務惟先。日夜無隙。眾皆推其精勤。然殊無短長。越辛巳冬。奉 慈旨。求 皇儲。薦 先帝。建大會於台山。日集萬指。宗獨任點茶湯。晝則周旋不失一人。夜則以餘力課誦。餘始心知其力能荷負。第未察其信根耳。明年壬午春。台山會罷。餘與妙師訣。師曰。某即不能荷錫相從。柰何弔影長途乎。乃目宗謂此子可代執役。因命宗曰。古人從師為法。誓死為期。爾其盡形竭力。儻中道志沮。當此生不面爾。其志之。明發。即理策東西。餘同龍華老人。養痾於大行之障石岩。宗隻身以從。百務惟勤。凡操食時。必侍立輟餐而後已。察意之可否。以為憂喜。予飽亦飽。予偶不欲食。則涕泗交頤。亦終日不餐也。餘每每私察。久之如一日。因謂龍華老人。此子天性純孝人也。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其是之謂乎。明年癸未。餘即東蹈海上。藏修於牢山深處。人跡所不能至。神鬼之鄉也。餘因入那羅窟而居之。披荊榛。臥草莽。犯風濤。涉險阻。艱難辛苦。不可殫述。人不堪其憂。而宗實甘心焉。餘亦將謂老死丘壑。無復人世矣。居三年丙戌。蒙 聖天子詔。為 慈聖聖母頒大藏經。布天下名山。及二牢焉。餘乃喟然嘆曰。因緣障道。往哲痛心。福始禍先。前修明誡。意欲避之。宗與同伴安桂二侍者。進曰。師即無意人世。豈不上念 聖心。所以隆重法門。為斯民之福利乎。餘乃翻然念曰。惟我 聖天子仁孝 聖母慈恩。以法為社稷蒼生福。某敢不竭躬盡瘁。以敷揚法化。上報 聖恩。法王忠臣。慈父孝子。實予所圖。第此海嶠遐陬。故稱蔑戾。苟不等心死誓。何以轉魔界而成佛土。爾輩試揣其衷。果能以法為心。畢命從事。則止之。否則去之。無使異日。作世諦流佈。昧人天眼目也。安等唯唯。進曰。師唯何人。此惟何事。願師安意。以道自任。為法忘情。我輩敢不視師為行止。餘於是拜受慈命。克意建立。經營事務。無論鉅細。一切委宗。而以安桂二人為知事。予但總其綱要耳。上賴 聖慈寵靈。不三年叢林告成。法道聿興。四方衲子日益至。時則東海洋洋佛國之風焉。天人冥會。轉化之機。蓋亦神且速矣。山門供眾。法物畢備。秋毫皆出宗心。建立規模。居然不減在昔。觀者以為天降地湧將為東鄙法幢盛世永永福田也。豎立未幾。狂魔競作。己丑歲即遭侵撓。餘所經涉。無論污辱。即祁寒溽暑。奔走於風塵道路。冒生死之際者。不可指陳。而此心一念孤光。未嘗少易。宗輩之志愈益堅。三年如一日也。或謂餘曰。古人言到處家山。以師高致。道眼視此。不啻輕塵聚沫。柰何惓惓於此。餘曰。嘗聞世之君子。以身殉國則死國。以身殉法則死法。今蒙 慈恩。以法見托。而且表揚 聖孝。其事雖異其命實均。避難不義。棄命不忠。不義不忠。何以為法。假而以此即有封疆尺寸之寄。苟臨難而去之。又何以自處。寧效死而弗去。不為苟生以失經。或者唯唯。頃亦魔風頓息矣。又四年乙未。春二月。釁從中起。以魔事為借資。致 聖天子震怒。詔下金吾。逮及者眾。是時安已先去。宗與桂共嬰此難。餘則以一死肩之。荷蒙 聖恩 詔遣雷陽。於是冬十月。出長安。與宗別。餘觀往事如夢遊。亦未嘗一語及世諦常情也。宗送餘河梁。餘乃謂之曰。丈夫處世。固不戀戀為兒女態。況吾釋子。學出情法者乎。第爾從老人幾二十年矣。老人固未嘗以一語佛法累汝。不知汝於何處見老人乎。宗稽首曰。宗自事師以來。自知愚鈍。不敢外求。上不見有佛祖。下不見有禪道。唯知作務供眾生。於動靜閑忙疾病禍患死生之際。止此一念。直觀師心而已。是故師生則生。師死則死。餘曰。我心無相。汝作麼觀。宗曰。師心若有相弟子則無今日也。餘乃大笑而別。獨攜善侍者而南。明春三月抵雷陽。頻歲饑荒。瘴癘大作。餘坐尸陀林中。毒氣炎蒸。交攻而至。殆者亦數矣。秋八月。奉檄來五羊。昔之在門者。亦接踵而至餘見則詬罵曰。爾等各有出生死路腳跟。誰無一尺土。見我何為。皆痛斥而去。頃之宗亦自蒲中萬里相尋。躬事爨煮。無間在昔。粵省會亦遭疫癘。骸骼蔽野。餘命宗率人親撿埋葬。不下萬餘。作津濟道場以拔之。會罷。促宗歸曰。爾何戀戀於此耶。餘生平志在忘生。以學出情法者。今雖荷戈行伍。何莫非佛事。萬里比鄰。太虛咫尺。以法界海慧觀之。了無去來生死之跡。又何嗟嗟作夢中顛倒耶。但冀爾識心達本。以金剛焰。爍破歷劫情塵。務使愛根習氣緣影蕩盡。毫無自欺。如此可謂不負佛恩。不辜本有。方是老人不負汝處也。否則抱佛而眠。猶不免為魔伴。況復守此幻身。而增空華障翳。究竟何為。且爾父母師長。今皆老矣。若棄彼取此。亦為法中之愚也。豈正信哉。爾其行矣。幸為謝諸故人。生當重相逢。死則長別離。異日常寂光中。回視今日。猶作夢中事也。爾其識之。無忘所囑(丁酉仲春二十五日書於壘壁之旅泊齊)。

示洞聞乘禪人

洞聞法乘。夙負上根。初脫塵緣。遇水潦鶴。頃覺其非。遂棄去。入天目山。與性融首座輩。結庵居之。切磋己躬下事。堅忍數載。復參達觀禪師。親近有日。以厭喧求寂之念未忘。遂辭去。隱於羅溪。茲特謁老人於瘴鄉。求心地法門。老人遵梵網經。為授金剛寶戒。乘五體投地。如泰山崩。為法之勤。一至於此。老人以久飲瘴煙。四大違損。乃閉關卻跡。習靜以休。乘亦禮拜歸山。請授戒法。因示之曰。三世諸佛。歷代祖師。與一切眾生鱗介羽毛。乃至地獄三途。以極空散銷沈。靡不眉毛廝結。不隔纖毫。其所同者。金剛心地。所異者情。想愛憎耳。由佛祖善用其心。故轉穢邦成淨土。化刀山為寶林。即劇苦辛酸。皆為極樂真境。此無他術。蓋於此心中情想不生。愛憎無寄。譬如淨目。徹見晴空。又何顛倒幻華。自生起滅哉。眾生返此。無怪乎種種顛倒。自取其咎耳。佛祖憐愍此輩。特特出世一番。並無剩法與人。不過直指此心。令一切眾生。當下知歸。故毗盧老子。初坐菩提場。亦不過宣明過去十方三世諸佛此戒法耳。千華台上。葉葉釋迦。亦不過稟明諸佛此心。宣傳此戒法。即四十九年搖唇鼓舌。波波挈挈。為人委曲周旋者。亦不過普令眾生。信受此戒法。及至末後拈花。天人瞪目而不知者。亦只迷此心戒耳。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乃至二十八傳。遞代授手。達磨西來。神光立雪。無言無說。蓋亦分明直指此心戒耳。展轉六傳。至老盧俗漢子。柴擔下聞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蓋乃頓悟此戒。不從人得。不因師授。性自具足者也。又更有何奇特哉。及至黃梅印正。即解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此黃梅老人。亦不柰伊何。只得無語歸方丈。即三更密付。大似烏豆換人眼睛。豈此外更有奇特哉。從此兒孫滿目。遍滿寰中。得之者死。失之者生。千七百人。鼓簧播弄。亦不過遞相發明此心地法門。豈此心外別求妙悟耶。若離此外別求。即墮外道邪徑。故梵網經。雲盧舍那佛心地。初發心中所誦。一名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故五十五位進修。未見佛性。皆墮塗程。及至末後等覺位中。乃雲。是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到此直入佛性海中。由是觀之。從凡入聖。成佛作祖之要。捨此金剛心外。豈復更有剩法耶。是知此戒不易悟。悟則名為住位。不易行。行則名為行位。不易通。通則名為向位。不易淨。淨則名為登地位。不易忘。忘則名為人佛位矣。法乘今日。誠當自揣。以何心為出家。以何心為參師訪友。以何心為樂求佛法。以何心而願受此戒。苟得其心。則三世諸佛。歷代祖師。普及一切眾生。一齊向老人一毛端頭放光動地。則汝二六時中。與諸聖凡眉毛廝結也。此則是名真持戒者。否則險。險則墮。參參參(洞聞初禮鐵嘴蘭風為師。此雲水潦鶴者。指蘭風也)。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住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化。各有方便。普令獲益。譬若時雨。三草二木。無不蒙潤。隨分充足。各得生長。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然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觀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真正善知識開導。故甘墮沉淪。枉受辛苦耳。所以盧祖初至。黃梅問何處人。答曰。嶺南人。黃梅道。獦獠亦有佛性耶。祖曰。人有南北。佛性豈有二耶。自此一語。如雷驚群蟄。流佈人間。知之者希。悟之者鮮。是則嶺南為禪道佛法之源頭。爰自盧祖演化。道被中原。而門庭之前。竟埋荒草。寥寥幾千載矣。談者皆謂非善根地。是不達佛性之旨耳。餘蒙 恩遣雷陽。以丙申春。至秋來五羊。壘壁間注棱伽經完。戊戌夏。即為諸來弟子演說。每一座中。見諸善男子輩。亹亹而來。餘深嘉之。未幾有善士十餘人作禮。願乞教授優婆塞五戒法。餘欣然應請。即為羯磨。自是歸心日誠。聽法彌篤。餘哀其未悟。愍其不達進修自度工夫。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痛厭苦緣。歸向極樂。月會以期。立有規制。以三時稱名禮誦懺悔為行。欲令信心日誠。罪障日消。必以往生為願。果能此道。雖在塵勞。可謂生不虛生。死不浪死。豈非真實功行哉。然佛者覺也。即眾生之佛性。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又何必遠企於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是則一念恶心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寶地華池宛爾。天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應當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日月如流。時不可待。儻負此緣。當面錯過。大限臨頭。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示真遇禪人

禪人真遇。生長盧陵。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山。參訪知識。幻人以幻業遷訛至嶺海。禪人因得來參。頃辭往普陀禮達觀師。授以毘舍浮佛偈。復持來五羊。幻人於幻化場中。作如幻佛事。開諸幻眾。說如幻法門。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為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善哉佛子。當善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宮淨土。依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鐵床銅柱依幻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蠢蠕蛸翹依幻力而動息。以極三世諸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三昧禪人安得而逃之耶。汝試諦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沉淪。何因而發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台。後年而峨眉。汝將遍歷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承事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非究竟真實處也。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訪就路還家。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劫。以文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以求出生死事。遠之遠矣。汝諦思惟。其無謂我為幻化人。非真實語也。參參。

示優婆塞易真潭

佛性善根。如草種在地。但有土處。莫不有之。若遇時雨。靡不發生。第雨有早晚。故生有遲速耳。人人皆有善根種子。若遇大善知識開導。如時雨降。則勃然生芽。抽條長幹。開花結實。鮮不成就。所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未有無因而招果者。此從上佛祖教化門頭。貴在觀根逗機。善為開導。使其自性成熟。非有別法。以夸誕眾生也。善土易真潭。生在邊地。長於塵勞。汩汩口體不暇。安有留心出世。切念生死事大乎。自非夙種善根深厚。油然於中而不容己者。何乃遇緣即發。不待教而能若是耳。餘初貶雷陽。未度嶺時。談者謂邊俗好鬼。而啖血食。絕無善人。且據佛言。邊地下賤。篾戾車種。以為六難。以其斷絕佛種。破滅善根。不聞三寶名字故。餘以為實然。頃過電白。見潭攜善士數輩。頭面作禮。餘甚異之。及過苦藤嶺。誅茅茨施茶結緣。蓋潭創為佛事。集眾信而為之者。此則不因開導而自為之。豈非善根純熟。時節因緣已至。有不能自止。觸事而現。遇緣而成者耶。由是觀之。佛性未必盡善。魔性未必盡惡。隨其所習。故有異耳。佛說邊地惡種。蓋言其重者。欲人生正信。生中國。聞正法故也。餘見潭純誠篤信。創建善緣。足見佛法廣大。不難行於邊地。乃作疏。命潭與二三善友。同心一力。果期年而功成。三年而化行。即今海外。路人皆作佛事。將轉魔界。而成佛界。未必不從此一人一事倡始也。一陰以至堅冰。一陽而炎赫日。造化之機如此。道化之機亦然。佛言。無佛法處。建立三寶。非菩薩人不能克成。梵語菩薩。此雲大心眾生。潭豈非大心眾生耶。若從此增進。信心不退。善根轉深。勇猛精進。頓悟本心。即永斷生死。一超直入。菩提彼岸。未必不從今日出門一步。為初地也。但辦肯心。決不相賺。勉之。

示本淨貴禪人

禪人寶貴。以守護佛法為心。初書金字法華諸經。募造旃檀釋迦彌陀二聖像成。居端州之鼎湖。時往來五羊。稽首請益。予示之曰。吾佛有言。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是知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未生無有。則雖有而性常自空。性空則諸法本無自性矣。故曰。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能達緣起無性者。則為成佛真種矣。善哉佛子。汝之所書諸經者法也。所造旃檀如來者佛也。以汝之信力為因。托諸所化為緣。是則佛從緣起而法亦從緣起。於法性中法即佛。而佛即法也。第不審果了此法性空乎。性不空乎。若言其性空。則現見佛之相好莊嚴。畢竟光明熾盛。赩如寶山。而華嚴八十一卷靈文。三十九品之次第。五週因果之行布。四十二位之森嚴。不欠一字。法華之三週授記。懺法之諸佛洪名。不少一人。燦然滿目。煥乎全彰。謂之性空無物可乎。若言其性不空。方其緣之聚也。則紙自紙。墨自墨。金自金。而香自香。如是紙墨。皆為世諦流佈。如是金香。皆為惡業莊嚴。如是佛法之名。又何從而有耶。求其本無。則性自空矣。方其今之緣聚也。即以世諦之金香而為佛。即以世諦之紙墨而為經。然紙墨之相不異當時。體不增於昔日。而佛法之名既彰。則敬慢之心懸隔。其助成之人。雖不改於故武。而善惡之機天淵矣。由是觀之。則一切諸法。本無自性。從緣會而生者明矣。斯則能達此佛此法。本無自性。則為成佛真種矣。而汝所作種種諸勝緣。不審達無性而作耶。不達無性而作耶。由作而後得無性耶。若達無性而作。則佛法在己而不在物。若不達無性而作。則佛法在物而不在己。若由作而後達無性者。則己與物皆無性矣。達己無性。則無能作之人。達法無性。則無所作之法。人法雙空。是非齊泯。則己與物皆無跡矣。又從何而分別耶。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菩提亦不可思議。佛子。如是而知。則為真知。如是而作。則為妙行。否則以思惟心而作難思之佛事。譬如手把螢火而燒須彌。祇益自勞。又何從而究竟耶。善哉佛子。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應如是作。應如是持。可謂善超諸有矣。

示法錦禪人

法錦自言性多瞋習。老人因以方便調伏。而示之以忍辱法門。更為開導之曰。永嘉大師有言。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是知忍之一行。為成佛之第一妙行也。故我師釋迦老子。生生世世。為提婆達多之所謗害。至於今生出世種種破法。無所不至。甚而殺害其命者非一。及法華會上為其授記作佛。且曰。我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勝妙功德。皆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之所成就。豈非以忍之一行。為成佛之要行耶。又云。昔我於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由是觀之。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無上菩提。福慧莊嚴。皆以無我而至。以我與物敵故是非生。是非生則愛憎立。愛憎立則喜怒滋。自性濁而心地昏。心地昏則諸惡長。諸惡長則眾苦集。眾苦集而生死長矣。是皆從我之所致。甚矣我之為害。譬如嚴城堅兵豈易破哉。老氏有言曰。柔勝剛。弱勝強。此蓋忍行之初地也。眾生恃其我見堅牢難破。所以一言之逆不能受。一事之違不能安。一饑一寒之不能耐。一念之欲不能淨。斯皆不知忍之之方。徒增我見之執耳。所以佛教諸弟子修和合行。又曰。苦法忍苦法智。又曰。無生法忍。八地乃得。是知從生法忍忍至無生。則妙行圓佛果成矣。忍之一行豈淺淺哉。故曰。凡有所作皆當忍之。是則舉心動念處以忍試之。舉足動步處以忍先之。折旋動容處以忍持之。喜怒哀樂處以忍驗之。如斯則心有不敢妄動。身有不敢妄作。事有不敢妄為。情有不敢妄發。故老氏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即忍之異名。由不敢為天下先。故忍為成佛第一行。如此則忍大而我小。故忍能衣被於我亦能衣被於物。自利利他之德無出此者。故曰。柔和忍辱衣。謂是故也。禪人求法語。故餘題之曰。忍辱為衣。禪人勉而行之。其無以為口頭話。且又無以此博飯具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性淳禪人

若論此事。如青天白日。十字街頭。長安路上。往往來來。誰不睹面相呈。何曾瞞昧絲毫。又如杲日麗天。山河大地。草木昆蟲。鱗甲羽毛。飛潛動植。誰不通同受用。至若生盲。雖從來不見。亦未嘗不蒙利益也。何獨於汝分上有所欠缺隱昧。又勞汝費草鞋錢登山涉水。遠遠迢迢尋師覓友。偏向深山窮谷中求之。而後得耶。汝但自己不解。向腳跟下一步剿絕命根。被他無量劫來。種種戲論習氣所弄。恰似白日被鬼迷之相。兩眼睜睜。開口向人胡言亂語。竟不知從何處發來。亦不知誰之所使。終日竟夜。淹淹纏纏。隨波逐浪。波波劫劫。更不知所作何事。亦不知自己本來是甚麼人。及至忽然夢省。亦自大生慚愧。甚至扼腕頓足切齒椎心。恨不能[囗@力]地跳向佛祖頂[寧*頁]上行。及乎遇境逢緣。眨眼之間。不覺墮入黑山鬼窟去也。此乃天下有志學道之人通病。豈獨禪人為然。然其病根。直在不了自心。但為習氣所弄耳。老人生平有志此一大事。恨般若緣淺。習氣偏厚。又無如古之真正明眼知識罏鞴。且自發志出家。操方學道以來。以至入山冰雪寒岩。一至萬死一生之地。於中種種伎倆知解。向者裡一毫用不著。唯獨於冷地納被蒙頭時。忽然覷得父母未生前一點消息。便回視昔之種種顛倒。皆夢中事耳。且復自恨為他業緣牽引。墮入種種幻化境界。至濵萬死而獲一生。所賴凍餓中博得一點孤光。處處受用。種種逆順境界。以此為罏冶鉗錘。煅煉習氣。粗重緣影塵垢耳。即今生死關頭未知何如。禪道佛法。未必能會。至若的信自心。不向他求一著。以此為消磨歲月之具。其他復何容啟齒哉。禪人今且行矣。即求老人法語。一似含元殿裡覓長安。若向自己腳根未動步一著解。提得起。放得下。乃至日用見色聞聲。未開眼時。未入耳時。早能耳親眼辨。決不向生死窠中。習氣隊裡。頭出頭沒。此所謂不涉途程。一步早已超過。則佛祖亦無挨身處。閻老子豈柰伊何。如此。方不負雪浪開導之恩。亦不負自己百劫千生帶來者一點種子。不被三毒習氣熏蒸爛。亦不負老人今日向戈戟場中為汝出氣。其或未然。縱使學得三藏十二部更有何益。如昔為人縱能穿衣吃飯。更喚作甚麼人。即老人今日之語。大以木人穿[革*(華-(十*〡*十)+(人*〡*人))]。石女戴帽耳。古人云。初秋行腳。汝等諸人。只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且道如何是寸草處。參參參。

示妙湛座主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聽座主撞鐘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干鳴。側耳低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所以善財童子。南歷百城。參禮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故得開悟。塵塵剎剎諸解脫法門。然法門固無論。即善知識。安得有剎塵之多多耶。殊不知剎剎塵塵者。乃吾人日用妄想念慮情塵也。苟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情根固結處。愛憎交錯難解處。貪瞋癡慢種種習氣難消磨處。就於根本痛處劄錐。一一勘破。一一透過。如此便是真實知識。當下即登無礙自在大解脫無上法門。捨此外更有何知識可參。更有甚奇特法門可入耶。

示靈洲鏡上人

餘昔游海門。登妙高峰。入無際三昧。入棱伽室。睹東坡老人。代張方平手書棱伽經。與佛印禪師留作金山常住。是時舉身毛孔。熙怡悅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後覽教乘印證。乃知為習氣橫發於中。熏然不自覺耳。自爾行腳雲水間。此海闊天空虛明昭曠之境。時時如大圓鏡。懸於眉睫間也。頃為幻業所弄。直走瘴鄉。舟行過曹溪口。下湞陽峽。經小金山。而抵羊城。未暇登眺。戊戌秋日。始得覽其勝。與鏡心上人。過東坡堂。讀悟前身詩。又爽然自失。恍然若睹舊遊。是知天地一幻具。萬法一幻叢。出沒一幻跡。死生一幻場。江山一幻境。鱗甲羽毛一幻物。聖凡一幻眾。爾我一幻遇耳。上人降心白法。日誦金剛經以為定課。舊染頓祛。心光漸朗。蓋肯於刮垢磨光。非泛泛波流業海者比也。頃持卷索法語。為進修之資。老人猛思昔游海門故事。今此地見東坡如前身。因嘆人生生死幻化去來夢事。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三際十方。當下平等。天宮淨土。一道齊平。心佛眾生。了無差別。鑊湯罏炭。實際清涼。草樹庭莎。風帆沙鳥。煙雲變狀。日月升沈。舉目對揚。無非普現色身三昧也。吾學道人。所貴金剛正眼。爍破無明癡暗。煥發本有智慧光明。拈向現前日用。欬唾掉臂。揚眉瞬目之際。拈匙舉箸之間。頓顯自性無垢法身。是稱為得解脫人。即如空生悟般若時。涕淚悲泣對佛。自謂實無有得名阿羅漢也。一切世間。所有諸法。豈有過此般若者哉。然般若非他。即吾人心鏡之光耳。永嘉雲。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上人號曰鏡心。是以心為鏡耶。是以鏡照心耶。若以心為鏡。則老盧道。明鏡亦非台。非台則無鏡可寄。若以鏡照心。心本無相。又何從而照之耶。如此非心則非鏡。非鏡則非心。心鏡兩非。名從何立。如此則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則真亦非真。是則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寄於齒頰之端耶。上人苟能悟此法門。則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如此則東坡之所書棱伽。佛印之殺青災木。與老人今日荷三生之緣。重過此山。上人偶拈此卷以請益。莫道又是前身夢語也。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人苟能不昧本因。當習氣橫發。試取此卷讀之。不覺妄想顛倒情塵。自然冰消瓦解矣。

示歐生伯羽

嘗謂一切聖凡靡。不皆以志願成就世出世業。是知吾人有志於性命者。志出生死。有志於功名富貴者。志入生死也。吾師有言。廣大智海。變而為生死業海。寶明妙性昧。而為貪瞋癡慢生死之業性。由是觀之。吾人之性。真妄之源既已不二。苟知由貪瞋癡而入生死。即可用貪瞋癡而出生死矣。諺語有之。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餘居常每念勾踐因會稽之恥。志復吳仇。乃臥薪嘗膽二十餘年。衣不重彩。食不重味。竟滅吳以霸。吾學道人。視歷劫生死。幽囚困辱於三界牢獄。豈直會稽之恥。貪瞋癡慢。奪吾妙性之光。破我涅槃之宅。豈直吳仇。吾人怡然如飴。而與之嬉戲游宴於其間。略無慚恥奮恨之心。可謂大不知本矣。其自視也。可稱大丈夫哉。伯羽有志於此。當為切齒。

示馮生文孺(庚子)

學道人第一要發決定長遠之志。乃至盡此形壽。以極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以至劫劫生生直是一定以悟為期。若不悟此心決定不休。縱然墮落地獄三途。或經爐胎馬腹。誓願不捨此決定成佛之志。亦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之信心。譬如有人發心。有萬里之行。決定以所至之處為的。從今日出門發足一步。直至入彼所至之門。親彼所求之人。以至陞堂入室。與之交歡浹洽。以極忘形而後已。如此方稱有決定志也。苟無此判然決定之志。只說出門要去。回顧目前。種種所愛放不下。或因循延挨。口去心不去。或者幸有親朋大力之人。促發出門。及乎上了路頭。悠悠蕩蕩。或遇歌管隊裡。富貴場中。貪戀耳目近玩。忘卻未出門的念頭。邈然不知所嚮往。或中道緣差。撞遇惡友惡緣。弄得囊空資竭。加之疾病纏綿。進退回惶。生無量苦。或身體疲頓。久沐風霜不柰勞苦。便生退還之念。或將近及門。遇見一機一境一事之差。或訛言誤聽以為實。使其將見而不及見其人。臨門而不得入其室。如此者舉皆枉費辛勤。終無實到究竟之地蓋緣初發心時。無決定志耳。苟如此欲作世間小小功名事業。亦不能成。何況無上佛道。了死生。證菩提乎。故曰。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豈可取近效。求速就哉。雖然如是。有決定之志。更須要真實之見。若知見不真。志其所不當志行其所不當行。亦更枉用工矣。吾人求道既有此志。須要的信自心。當體是佛。本來清淨無物。本來光明廣大。如此所以日用現前不得受用者。只為彼此幻妄。四大拘蔽。介爾妄想浮心遮障。難得透徹。過此生死關捩子。不啻若干生萬劫之遠也。吾人既知此心。諦信不疑。今日發心。定要以悟為期。即從今日發心做工夫。便是出門第一步。今日親承善知識開導。便是促發之者。至其促發上路。途中種種境界。種種辛勤。種種遲回。留連不留連。退惰不退惰。皆在學人自己腳跟底本分上忖量。皆非善知識所可與也。馮生文孺。有志於此。剔起眉毛。且看腳跟下最初出門一步。

示曾生六符(壬寅)

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故老子有言。不出戶知天下。豈妄想思慮機變智巧揣摩所能及哉。所謂廓然大公。聖人之心也。古今智巧機變之士。自謂思無不致。智不可及。故飾智自愚。是心光未透。本體未明。墮於無明妄想網中。而將以為智大。若持螢火而與赫日爭光也。曾生志道。當以此自勉。

示讚侍者

侍者真讚。寫餘小像。焚香作禮。請說法語。老人驀拈拄杖趁之曰。爾朝夕執侍。尚不自知生尊重想。又何以紙墨畫像為師範乎。每親聞法教。如春風度耳。又何以紙上陳言為準則乎。爾自發心出家。求出離相。而不決志修遠離行。果真出家。實為生死乎。爾自心癡迷。向外馳求。不知頓歇狂心。為成佛秘要。區區執幻妄為真實。迷頭認影。了無出期。即老人坐向汝胸中。爾亦作熱病想耳。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果能如此。可稱坐參。不勞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又何以包裹老人為。爾自思惟。二六時中。除卻穿衣吃飯。迎賓待客。折旋俯仰。咳唾掉臂。雜談戲論處。如何是自己本來面目。者裡參透。許汝覷見老人一莖眉其或未然。對面千里。

示明哲禪人

餘被放之四年。己亥夏。講棱伽新疏於五羊之青門旅泊庵。禪人不遠數千里。參餘於瘴鄉。餘視其謹愨。命典齋食。且將令知三德而調六和。攝一心而修萬行也。禪人唯命是聽。勤力半載餘矣。適飲瘴煙浸染成疾。自視四大不支。難堪眾務。乃乞度嶺北。尋樂地以休養辭行。老人因而勉之曰。爾豈以苦樂為異地。死生有彼此哉。殊不知四大為假借。苦樂為幻場。死生為夜旦。亦不知心乃眾惡之源。身為眾苦之本也。原自迷心為識。執妄為身。顛倒死生。出沒苦道。曾不知幾千萬劫。譬如夢馳險道。怖畏張惶。求脫而不能。欲離而不得。憂愁悲楚。望救無門。疲頓精神。暫息無術。自謂終墮沉淪。爾乃甘心汩沒矣。又安知極力而呼。猛然勃跳。而大覺之。則向之悲楚辛酸。皆成笑具。以今既覺。與向之求脫。何異天壤哉。即爾而觀。今之病苦呻吟。作去就求脫之想。正若夢中事耳。不能自呼而覺。餘為大呼而汝猶不知。是薾然長夜。終無惺眼之時矣。柰何以幻妄而甘苦辛。認夢想而為真宅。今既遇呼而不覺。捨此而誰又呼之耶。嗟嗟。蒙冥顛倒長夜。欲求睹慧日之光。如今日之緣者。難之難矣。爾試思之。忽然猛省。回頭轉腦。生死情關。頓然迸裂。便是破夢宅出險道之時也。

示舒中安禪人住山

舒中禪人。將誅茆南嶽。請益山居法要。老人因示之曰。夫道不在山。而居山必先見道。見山忘道。山即障根見道忘山。觸目隨緣。無非是道。此古德名言。永嘉之諦訓也。子今志欲居山。是見道而後居耶。是居之而後見道耶。若見道而後居。居則有住。住則道非真道。若欲居山而後見道。道本無住。住則道不在山也。子將以何為道。而又何所居也。子徒以山為山。殊不知日用現前。身心境界皆山也。教雲。生老病死四山所逼。又云五蘊山。又云人我山。又云涅槃山。然涅槃心也。人我境也。五蘊身心。乃生老病死之窟穴也。梵語涅槃。此雲寂滅。幻妄身心境界。總屬動亂。原其本致。則真妄不二。動靜皆如。但以迷悟之分。故有聖凡之別。迷之則涅槃而成生死。悟之則生死而證涅槃。是知五蘊人我之山。元是涅槃安宅也。斯則一切聖凡出生入死。未嘗不居此山。而子之寢處長夜於此久矣。夫何今欲居之耶。若以欣厭取捨。為入道之資。是猶避溺而投火也。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又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入道之要。唯在歇狂心。泯見聞。絕知解。忘能所。息是非。寂滅此心。政不在逃形山谷。飽食橫眠。恣懶怠。長我慢。為道妙也。梵語頭陀。此雲抖擻。以其能抖擻客塵煩惱耳。但淨其心。是諸佛道。子其勉之。

示極禪人(辛丑)

佛祖出世。但以本法示人。元無剩法。亦無實法。蓋欲令人人自知本有而已。即三藏十二部歷代祖師所指。無非欲人頓識本有。元不令向外馳求。以世人不知本分具足。將謂別有。乃於一切言教中求。公案上去參。紙墨文字上覓。以至種種伎倆。思惟計較。當作學佛法。把作參禪了生死。又作種種塵勞事業。當作出世功行。今日正眼看來。都沒交涉。何也。皆是以思惟妄想造作。如夢中事耳。以未離心識故。古人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然無量劫來生死根株。栽向識情窠窟。且又滋之以愛水。培之以欲泥。熏之以無明之火。增長諸苦之芽。即有佛法知見。皆墮外道戲論。但增苦本。非出苦之要也。末法弟子。去聖時遙。不蒙明眼真正知識開示。往往自恃聰明。大生邪慢。不但以佛法知見凌人傲物。當作超佛越祖之秘。且復以世諦文言。外道經書。惡見議論。以口舌辯利馳騁機警。當作撥天關的手段。將謂閻老子定管束不得。亦不復知有世出世間因果事。此蓋由不識自心。不知本法。於己躬腳跟下一步。了不干涉。徒恃癡狂。增長夢中顛倒耳。禪人自出頭來。便解恁麼親師擇友。恁麼苦行。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是知本有而後發心耶。是不知本有。因發心後。由師友指示而求之耶。若知有而後發心。則不是恁麼行腳。若從師友指教而後知。則又不必如此。依然癡狂外邊走也。即今掩關書經的事。又作麼生。且雜華乃入法界之經也。且道以何為法界。又作麼生入。若能提起生鐵心腸。睜開金剛眼睛。一腳踢翻生死牢籠。如脫鎖獅子自在遊行。看他善財初發心時。乍見文殊。打破此關捩子。便解搖搖擺擺。南歷一百一十餘城。參見剎塵知識。然後毗盧老子。亦不柰見。便得與法界等。與虛空等。與毗盧等。與普賢行願等。若使渠最初不遇恁般人說破恁般事。將恐至今埋在一微塵中。牢牢緊閉。猶如大鐵圍山。又不止禪人今日之死關也。安能一生成辦歷劫因果。了卻從前冤債哉。禪人不信老夫之言。試向一毛端頭。拈起放下。橫來豎去。時親切著眼覷看。若果一眼覷透。方信老夫不欺汝。亦信毗盧老子不欺汝。歷代祖師亦不欺汝。即汝自信本心。亦不自欺也。其或未然。試聽末後句看。

示宗遠禪人住山

餘竄海外之五年。庚子春。宗遠紹禪人。同慶堂福自南嶽來。時悟心融佛嶺幹二子。皆在伴。老人以食息相與。結夏壘壁將半。復移居東華。解制後各。辭去。宗遠稽首。乞一語為住山法要。老人揮汗以示之曰。夫入深山。住蘭若。此從上佛祖第一入道因緣也。惟我本師釋迦老子。棄捨金輪。辭親割愛。走入雪山。萬丈寒岩。埋身千尺。以至鵲巢其頂。蘆穿其膝。猶不知六年凍餓。皮骨支持。苦空寂寞之狀。又何如也。一旦睹明星而悟道。朗長夜而獨明。便見天龍拱衛。神鬼欽崇。為天人師。作世間眼。至今光照四天。道流百億。聞名者喜。見相者歸。王臣敬仰。有識傾心。梵宇琳宮。莊嚴殊麗。無分遐邇。百代如生。如此澤流而無窮。功垂而不朽者。皆從雪山六年凍餓中博來。只今後輩兒孫。四事受用不盡。此乃開天闢地一個住山樣子也。自斯已降。法道東垂。若遠公之蓮社。僧遠之胡床。五祖之破頭。老盧之獵隊。西江之隱山。石霜之枯木。凡載傳燈列名僧史者。未有一人不向深山窮谷苦空寂寞中出。嗚呼。世衰道微。人心不古。凡託跡空門。寄形袈裟者。靡不假我偷安。惘然不知出家竟為何事。將謂四事供養。應當受用。更不思生死大事。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古人出家專為生死一著。參師訪友。發明己事。然後向深山窮谷。草衣木食。支折腳鐺。煮脫粟飯。盡將從前業識影子。埽除蕩淨。不留一絲。單單的的提持向上一路。身如枯木。心似寒灰。直至大徹而後已。如此方稱佛之真子。方能報佛深恩。禪人今發大勇猛心。以住山為志。只須放下諸緣。心如牆壁。單提一念。直欲上齊古人。必以發明生死大事為期。不明不已。切不可效時輩作偷安計。為養懶資也。行矣。為我前驅。誅茅岳麓。待老人酬償債畢。以送餘年也。其念之哉。

示念鬆通禪人

昔中峰禪師居天目。久參高峰。大事未明。乃立懸崖。撫孤松。七日遂大徹。即今崖松獨峙。而追跡中峰者。幾希。通禪人往於松下。誅茅結屋。居之三年。日誦華嚴為業。其精苦固有之。其期則過中峰遠之遠矣。若夫發明個事。則猶未也。達觀禪師字之曰。念松。欲其不忘本耳。今禪人遠問餘於瘴鄉。且別餘去。將東遊過支提。北入五台。尋文殊。萬眷屬中得一侶。傍金剛窟。誦華嚴滿百部。以畢餘生。臨行乞一語為法要。餘乃掀髯而笑曰。子作此見解。是猶涉海而求河浴也。以狹陋之習。而入廣大法界。此其難矣。古德雲。盡大地是一卷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以如是眼。讀如是經。盡未來際。曾無間歇。又何去來之相。彼此之見哉。華嚴以平等法界為宗。以無障礙為門。苟能悟此宗。入此門。無一物不播遮那之體。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無一人不是剎塵知識。是則光網三昧。舉目昭然。普眼真經。隨念具足。舉足下步。不離寂滅之場。居塵出塵。頓到般若之岸。子將何處覓五台。以何法為大經乎。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子如當念了卻。又何必登山涉水。尋伴侶。誦文言。以了餘生乎。若了生本無生。則住無所住。能悟無住之旨。自不作去來動靜生滅之想。六祖大師。於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打落從前百千萬劫顛倒知見。子當於此。剔起眉毛高著眼看。切不得錯落出門一步。全身入卻荒草也。

示佛嶺乾首座刺血書華嚴經

餘昔居東海那羅延窟。禪人自五台來謁。及餘度嶺之五羊。復從匡山來。慰餘於瘴鄉。餘乍見如隔世親。因觀人間夢幻如此。乃於諸來弟子輩。結夏壘壁間。及解制日。幹作禮白雲。某將歸東林。尋遠公之芳躅。效蓮社之清修。且願刺血手書華嚴大經。以為莊嚴佛土之淨業。願乞一言開示。餘曰。佛子諦聽。爾以何為大經。以何為淨業。爾以書寫紙墨為經乎。語言文字為經乎。以運動折旋為淨業乎。以點畫分佈為淨業乎。若以書寫紙墨為經。則市肆案牘無非大經。若以語言文字為經。則談呼戲笑世俗文字無非妙理。斯則本無欠缺。又何庸書。若以運動折旋為淨業。則日用尋常咳唾掉臂。無非觀音入理之圓通。若以點畫分佈為淨業。則迎賓待客。舉箸拈匙。無非普賢之妙行。如是則本自具足。又何別求。捨此而言法行。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雖然盡十方是常寂光。元無明昧。極法界是清淨土。本沒精粗。森羅萬象。皆海印之靈文鱗甲羽毛。盡法身之真體。猿吟鳥噪。皆談不二之圓音。雨施雲行。盡顯神通之妙用。如是則無背向。無去來。無取捨。無始終。三際為之不遷。十世圓成一念。此法界無盡藏也。爾欲於無盡藏中。徒以區區生滅心行。指色相莊嚴為法行。求淨土之真因者。是以牛糞為栴檀。魚目為意珠也。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爾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剎那之光陰。而欲寫無盡之真經。作難思之佛事。是猶點染虛空。捫摸電影也。爾其參之。如其未然。試向五老峰頭。諦觀山色湖光。聽鳥語溪聲。與毗盧老子坐普光明殿。與十方無盡身雲。剎塵海會。說法界普照修多羅時。有何差別。參參。

示懷愚修禪人

學人圖修。自吳中一缽。走瘴鄉。侍餘二載餘。餘於戈戟場中而作佛事。修精持一念。作務為眾先。晝夜無倦。始終如一日。餘時時冷眼覷之。頗有衲子氣息。念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難得其人。心甚愛之。頃辭餘欲參諸方知識。臨行乃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病在甚麼處。老人曰。病在沒有處。因說此偈以助行腳。四大本空空是病。五蘊非有有成非。兩頭坐斷無消息。始信家山到處歸。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語古德。每每拈示學者。多落思惟窠臼。獨中峰各注一不字。此金剛圈也。

示陳生資甫(吉水人)

孔子曰。知幾其神乎。說者謂幾者動之微。學者當於未動時著眼。方乃得力。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正好於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同。參。

文者心之章也。學者不達心體。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為文乎。須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

孟軻雲。食色性也。此言似千七百則註腳。殊非章句家可知。

古人云。工夫在日用處。此死句也。今日坐在此語窠臼中。縱是有志之士。亦皆賣弄識神影子。非言者之過。執言之過耳。

宗鏡雲。聲處全聞。見外無法。此語非透出毗盧頂[寧*頁]上行者。定不知話頭落處。

儒生有志於道者。獨向禪中求做工夫。卻不知念茲在茲。便是上乘初地。

夜氣清明。攝心端坐。返觀內照寂然不昧處。自見本來面目。毋自欺也。孔子云。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足知天下不欺者鮮矣。

飄風驟雨。颯然而至。試觀風從何來。雨從何至。此觀識得分明。萬物在己。

譬如嘉苗望其秀實。賊蟊不除。難其成矣。不獨世間。叢林學道亦然。

示離際肇禪人

若論此事。本無向上向下。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況以有所得心。入離言之實際乎。禪人果能決定以生死為大事。試將從前厭俗心念。乃至出家已來。所有一切聞見知識。及發參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著衣吃飯。折旋俯仰。動靜閑忙。凡所經歷目前種種境界。微細推求。畢竟以何為向上事。再將推求的心。諦實觀察。畢竟落在甚麼處。凡有落處。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妄想邊事。非實際也。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何況以生滅心。粗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將不舉心不動念。當作玄妙。又落玄妙窠臼。有僧問趙州。如何是玄中玄。州雲。汝玄來多少時。僧雲。玄之久矣。州雲。若不是老僧。幾乎玄殺。你看古人一語。如金剛王寶劍。斷盡凡聖知見。如是觀之。此事豈唇吻能道。紙墨文字可能形容。只在學人日用舉心動念處。諦實觀察。但有絲毫情見。乃至玄妙見解粘滯處。便是妄想影子。都落生死邊際。非離際也。離際之際。名為實際。實際無際。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聖凡不落。生死情亡。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則無事矣。方名無事道人。事既無。又向甚麼處求玄求妙。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似啞子吃黃柏。難以吐露向人。禪人但辦一片生鐵心腸。如此一直行將去。不必將心待悟。亦不必計其歲月日時。只須將前後無量劫數。直下拈在目前。任他生死去來起滅。即此現前一念決定。不為他浮光幻影遷移。縱是刀山火聚。淨土天宮。亦任他頭出頭沒。此一念孤光。畢竟不被他搖奪。如此可稱大力量人。方才是真正出家兒。不被生死籠罩。不被聖凡埋沒。不被三際遷訛。如此始得名實相應。乃是真實離際也。禪人持此語。請正諸方明眼知識。切不可作禪道佛法會。

示懷愚修堂主

古德雲。盡十方世界。通是衲僧一隻眼。虛空萬象鱗介羽毛洪纖鉅細。通是大毗盧藏一卷經。以如是眼讀如是經。盡未來際。不休不息。此普賢大士一毛孔中。最微最細少分佛事。一毛如此。況一一毛孔乎。正報毛孔如此。況依報世界微塵乎。一塵如此。況塵塵乎。且塵含巨剎。況塵塵之剎。剎剎之塵乎。以此深觀則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此普賢之真經。能見此經。則為文殊之智眼。即以此眼。觀塵中之眾生。一一眾生盡說此經。使之一一聽者。當下了知一切聖凡。本來無二無別。吾人即具此眼。轉此經。度此眾生。雖云使盡大悲。行盡大願。經剎塵劫。了無疲厭。縱然如是。亦非衲僧本分事。何以故。以淨法界中。本無動搖去來。凡聖諸影像故。此殊勝影像尚無。況諸妄想知見。佛法禪道。種種取捨諸顛倒相。虛妄影耶。是知從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卻狂心。不從他覓。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外誇精進。又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墮群邪。以上神通妙用。皆本分事無奇特故。即此一味平常。何用別求佛法。

示了際禪人(丙午)

予中興曹溪。重修寶林禪堂。以接納四來。時量禪人發願行乞以供大眾。當結制初。禪人拈香請益。予因示之曰。諸佛利生妙行。原非一種。菩薩成佛妙門。本非一路。昔維摩大士。以一缽飯而為佛事。三萬二千有量之眾。食其食者皆入律行。且道至今缽盂仍舊。香飯如常。食之者律行何居。持米者神通何在。若於此透得。正所謂於食等者於法亦等。若透不得。更須參訪知識。抉擇疑情。直至不疑之地。始與本地少分相應。其或未然。未免隨波逐浪。所以僧參趙州。乃雲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雲。吃粥也未。僧雲。吃也。州雲。洗缽盂去。其僧有省。禪人若於趙州說處。者僧省處會得。便與維摩方丈中諸上善人。把臂共行去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容玉居士(甲辰)

予居雷陽之三一庵。化州王居士容玉。請曰。弟子歸心於道久矣。第志未專一。念生為名教。以忠孝為先。愧未能掛功名以忠人主。博儋石以孝慈親。心有未安。故難定志。餘曰然哉。夫忠孝之實。大道之本。人心之良也。安有捨忠孝而言道。背心性而言行哉。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去人倫捨忠孝以為背馳。殊不知所背者跡。所向者心也。傳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者仁也。性之德也。由是觀之。論事親而不知人。不名為孝。論知人而不知天。不名知人。言知天而不見性。則天亦茫然無據矣。是則心性在我。則為本然之天真也。能知天性之真。則為真人。以天真之孝。則為真孝子。能以見性之功自修。則為真修。以性真之樂娛親則為妙行。以是為孝。孝之至矣。猥雲以敬為重。而口體為輕者。抑又末矣。玉曰。弟子服膺明誨。見性之功誠大矣。以此娛親。固所願也。第望洋若海。渺無指歸。捷徑之功。乞師指示。餘曰。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原夫此性先天地不為老。後天地不為終。生死之所不變。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無量壽。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且佛非西方聖人之稱。即吾入自性之真。而堯舜禹湯。蓋天民之先覺者。斯則天民有待而能覺。聖人生之而先覺。此覺豈非佛性之覺耶。孟子所謂堯舜與人同耳。所同者此也。能覺此性。則人皆可以為堯舜。人既皆可以為堯舜。則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嗟嗟。世人拘拘一曲之見。未遇真人之教。而束於俗學。以耳食為至當。無怪乎茫然而不知歸宿矣。玉曰。弟子蒙開示。信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不假外求。但不知作佛之旨。下手工夫。願求示誨。餘曰。吾人苟知自心是佛。當審因何而作眾生蓋眾生與佛。如水與冰。心迷則佛作眾生。心悟則眾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換名不換體也。迷則不覺。不覺即眾生。不迷則覺。覺即眾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須念佛。佛起即覺。覺則自性光明挺然獨露。從前妄想。貪瞋癡等。當下冰消。業垢既消。則自心清淨脫然無累。無則苦去樂存。禍去而福存矣。真樂既存。則無性而不樂。天福斯現。則所遇無不安。惟此真安至樂。豈口體之能致。富貴之可及哉。此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事心之功無外乎此。淨土之資。亦不外於是。玉曰。弟子聞教心目開朗。如見歸家道路。了無疑滯。第以念佛為孝。何以致此孝耶。是所未安。願師指示。餘曰。昔有孝子遠出。其母有客至。望子不歸。口嚙其指子即心痛。知母憶念。遂即旋歸。且母嚙指而子心痛。以體同而心一也。子能了見自心。恍然覺悟自心即母心也。以己之覺。以覺其母。以己之念。願母念之。母既愛子之形。豈不愛子之心耶。母若愛子之形。則形累而心苦。母若愛子之心。則形忘而心樂矣。且母子之心體一也。昔母念子。嚙指而子心痛。今子念母忘形。而母心豈不安且樂耶。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篤。忘形之學不至。不能如母念子之切。感悅其母之心耳。故古之孝子。不以五鼎三牲之養。而易斑衣戲彩之樂。孝之大者在樂親之心。非養親之形也。世孝乃爾。儻能令母之餘年。從此歸心於淨土。致享一日之樂。猶勝百年富貴。使母時懷慼慼之憂也。是則彼雖富貴而親不樂。即樂而有所以不樂者存。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樂。樂且久。豈非無量壽耶。母壽無量。子壽亦無量。是淨土在我而不在人。佛在心而不在跡矣。子其志之。

示自庵有禪人住山

佛言一切眾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顛倒以為根本。顛倒想滅。肯心自許。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妄想不休。生死難出。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頓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軍。露地而坐。稱為無事道人。鐵面閻羅老子。縱有狠心毒手。亦無打算摸索處。往來縱橫。自由自在。一大解脫人。恁麼時節即喚成佛作祖。亦不耐聽。又肯向廁溷中。與癡蠅作隊。偷腥撲臭耶。十方世界。皆成淨土。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充滿其中。與十方諸佛把臂共遊。得大自在。此則庵即是自。自即是庵。庵即是山。山即是人。無內無外。無彼無此。恁麼則住無所住。行無所行。修無所修。方稱自庵。若養懶癡睡。三生六十劫祇為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

示慶雲禪人

出家兒要明大事。第一。要真實為生死心切。第二。要發決定出生死志。第三。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第四。要真知世間是苦。極生厭離。第五。要親近絕勝知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為五欲煩惱遮障。不為惡習所使。不為惡友所移。不為惡緣所奪。不以根鈍自生退屈。如是發心。如是趨造。久久純熟。自然與本所願求。涵蓋相合。縱今生不能了悟。明見自心。即百劫千生。亦以今日為最初因地也。若不如是。但以狹劣知見。軟暖習氣。因循宴安。而欲以口頭禪。狂妄心。穢濁氣。邪見根。將為出家正業。以此望出苦海。是猶適越而之燕。卻步而求前也。嗟嗟。末法正信者稀。禪人既知所向。當審知本心。以真實決定為第一義也。勉之勉之。

示如常禪人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又曰。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又曰。剃除鬚髮而作沙門。受佛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如是之法。種種叮嚀苦語。無非要為佛弟子者。最初出家。便以離欲為第一行耳。後世兒孫。身雖出家。心醉五欲。不知何患是遠離法。何道是出苦道。纏綿昏迷而不自覺。且又矯飾威儀。詐現有德。外欺其人。內欺其心。包藏瑕疵而不自覺。欲求真心正念者。難其人也。淨名雲。直心為道場。如常有志求出離法。當以直心為第一義。珍重。

示小師德宗

爾自從老人游。二十餘年。不獨執事辛勤。即罹患難。走瘴鄉。已三度矣。前已遣爾歸家山。事師長。爾狂心不歇。復為予來。今聞爾師已作故物。爾竟不能生執巾瓶。死啟手足。是可以稱弟子乎。爾今即歸。不思何以報師恩於冥冥乎。古人參師訪友。端為成辦道業。爾今從師二十餘年。道業何在。古人羞見父母師友。爾道業無成。幸爾無父母師友。無寄羞地矣。祖師云。眾生與佛無別。但眾生多習氣。佛祖清淨無垢耳。爾事善知識。親聞訓誨。年亦老矣。尚然悠悠如此。竟不知此去。他時後日。又何面目見老僧乎。萬一老僧如爾父母。恐爾此生亦無寄羞地也。念爾忠肝義膽。不減古人。昨讀達觀大師語。以田光比爾。如此則老僧何以報平生乎。所謂諸供養中。以法為最。今別復以此作供養以酬生平。爾其再無忘今日重別之言。臨歧執手。叮嚀珍重。

示慧侍者

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佛之知見。即眾生之知見。眾生知見。即生死知見。故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斯則聖凡知見無二。而有迷悟不同者。過在立不立耳。祖師道。若立一塵。國破家亡。以其知見本無凡聖。但有立即有我。有我則諸障頓起。無我則萬法平沈。是知我為生死之本也。豈特凡夫造貪瞋癡。而為我障。即一切聖人諸修行者。知見未忘盡屬我障。尤為生死難拔之根。故二種障中。粗細不同。粗則易遣。細則難除。以其知見深潛根於心者難拔。故經云。存我覺我。俱名障礙。此正知見立知幽潛如命。不能自斷者。所以古人三二十年苦心參學。縱然悟得自性具足。如寒潭皎月。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此古人大不自欺處。儻欺己欺人。是自壞壞他也。侍者福慧。早從老人出家。初見老人時。一蠢蠢物耳。別去一十年。茲來更蠢蠢也。獨嘗喜其蠢蠢中。有惺惺不蠢處。此侍者以此蠢不蠢為命根。今來又五年。其蠢日增。其不蠢者亦潛滋暗長也。由是人視侍者蠢。侍者亦自視蠢更蠢。而人人不自知其為蠢也。今年夏老人從西粵回山。侍者忽出蠢狀。老人大笑。其蠢無出頭時。私謂此蠢人立蠢為己過也。苟能以此蠢自為受用地。亦頗自足。亦可了生死。亦不負出家行腳事。若以此更立其蠢。則病不止知見立知也。侍者若能推倒此蠢。不患不與老人眉毛廝結。

示鄧司直

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般若梵語。華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體本來無染。故曰清淨。本來不昧。故曰光明。本來廣大包容。故曰虛空。本來無妄。故曰一真。本來不動不變。故曰真如。又曰如如。本來圓滿無所不照。故曰圓覺。本來寂滅。故曰涅槃。此在諸佛圓證。故稱為大覺。又曰菩提。諸佛用之。故為神通妙用。菩薩修之。名為妙行。二乘得之。名為解脫。凡夫迷之。則為妄想業識。發而用之。則為貪瞋癡愛驕諂欺詐。造之為業。則為淫為殺為盜為妄。所取之果。則為刀為鋸為鐵為磨。乃至鑊湯罏炭種種苦具。皆從此心之所變現。正若醒人無事。種種樂境。皆在目前。少時昏睡沉著。忽然夢在地獄。種種苦具事。一時備受辛酸楚毒。難堪難忍。正當求救而不可得。時堂前坐客喧嘩未息。隨有驚覺。呻吟而起。視其歡娛之境居然在目。而酒尚溫餚尚熱也。枕蓆之地未離。苦樂之境頓別。要之樂向外來。苦從中出。由是觀之。天堂地獄之說。宛然出現於自心。又豈為幻怪哉。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此觀之。豈獨佛法說一心。從上聖賢乃至一切九流異術。極而言之。至於有情無情。無不從此一心之所建立。但有大小多寡善惡邪正明昧之不同。所用之各異耳。故曰。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鱗甲羽毛。普現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吾人本有之心體。本來廣大包容。清淨光明之若此。目前交錯雜沓陳列於四圍者。種種境界色相。又皆吾心所現之若彼。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而且誤取自心。以為貪愛之樂地。目悅之於美色。耳悅之於淫聲。鼻悅之香。舌悅之味。身悅之觸。心悅之法。又皆自心所出。又取之而為歡為樂。為貪瞋癡。為淫殺盜妄。而造作種種幻業。又招未來三途之劇苦。如人夢遊而不覺。可不大哀歟。以其此心與諸佛同體無二。歷代祖師悟明而不異者。獨吾人具足而不知。如幻子逃逝而忘歸。父母思而搜討之。所以釋迦出世。達磨西來。乃至曹溪所說三十餘年。諸於流衍千七百則指示於人者。盡此事也。豈獨老盧。即老人今日為司直所說者。亦此事也。司直與諸現前共聞見者。亦此事也。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說。為戲論耳。是則諸佛全證若不出世。則辜負眾生。諸祖悟之而不說法。則辜負諸佛。凡有聞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則辜負自己。負眾生者慢。負諸佛者墮。負自己者癡。斯則佛祖可負。而自己不可負。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謂之大哀歟。司直今者。身嬰塵海。心墮迷途。忽然猛省。回頭尋求此事。是猶持珠之子。恥與丐者為伍。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老人頓以此法直指向渠。儼若指示衣底神珠。原是司直固有。亦非老人把似。以當人情世態也。然此如意寶珠。隨求而應。種種事業受用境界。無不取足。至若求其隨應之方。又在司直自心善互精勤。克苦之力耳。若果能自肯。極力自求。一旦豁然了悟。則將山河大地鱗介羽毛。與夫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及堯臻周孔事業。一口吸盡。不假他力。否則依然一夢想顛倒眾生耳。又何以稱為大丈夫哉。司直司直。寧可上負佛祖。下負老人。萬萬不可自負負君負親也。老人今日所說般若。皆從上佛祖心地法門。即與六祖大師最初所說。不差一字。第最初聞者。唯爾一人。既以一人而當昔日千二百眾。老人歡喜不禁。故亦為說般若之法。如吾佛祖所云。如為一人。眾多亦然。鄧生持此自利利他。未必不為廣長舌也。

示妙光[糸-八]禪人

入道因緣。門路各別。但隨夙習般若種性。淺深不一。有先頓棄文字。單提古德機緣話頭而悟入者。有先從教中親習種種修行妙門。而後拋卻雜毒。專依觀行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師。於天台止觀。頓見自心。如觀掌果。及見曹溪。如脫索師子。老盧極盡神力。剛道得個如是如是而已。此即從上知識第一個樣子也。玄禪人歷遍諸方。久依講肆。於佛乘教眼。已窺一班。若即其所窺。苟能剗去一切知見。文字習氣。於離文字外。佛祖向上一路。單提力究。日夜參求。參到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著冷地。向自己胸中忽然迸出。如冷灰豆爆。是時方信一切諸法不出自心。轉一切山河大地草芥塵毛皆為自己。如此任運。隨宜作法施因緣。是則名為開甘露門。向佛祖頂[寧*頁]上行也。若心志狹劣。將口頭殘茶剩飯。當作無上妙味。如此自救不了。又安敢言佛法知見乎。

示寬兩行人

昔人為生死行腳。今人但行腳而不知生死。可哀之甚也。所謂日用而不知者此耳。其過在不知本有。若人知有。便知自重。知自重則不隨物轉。而能轉物矣。詩有之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要知非金剛心地。靡不為物所轉者。既為物轉。則隨他去也。可稱行腳衲子乎。寬兩自北而南。來慰餘數矣。不為艱難道路飢寒困苦所轉。老人但知其腳跟勁。故稱為鐵腳。今見其心不移。故復以鐵腸二字美之。然鐵腸乃老人所知。其行腳事定非爾所知。若稍知行腳。便不恁麼驀直去也。老人愍其愚。而恐其所不知。故復以此書發付。再行腳去。若此後摸索鼻孔不著。他時異日。定難似今日相見也。

示如良禪人

佛言。剃除鬚髮而作沙彌。離欲寂靜最為第一。是知欲乃生死路頭第一大事也。故切呵之戒之。離此便得安隱快樂。眾生所以沉淪苦海。不得速登彼岸者。獨欲為過患耳。佛言。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且三界為一切眾生所依止之宅。而以欲為基址。塵勞聒聒。皆此為喧鬧耳。今欲一離依止。便無所謂破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一大歡喜。是知五欲不離。三界難破。我如來悲愁可知。要求寂靜解脫難矣。如良少小出家。多方行腳。今遇老人發菩提心授沙彌戒。志修離欲行。此則願出生死第一妙行也。第恐志不堅。行不力耳。佛言。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當決定志。直至成佛而後已。此乃真志離欲行也。

示周暘孺

周子請益法相宗旨。老人因揭六祖識智頌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此八句。發盡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往往數寶算沙之徒。貪多嚼不爛。概視此為閑傢具。曾無正眼覷之者。大可憫也。咸謂六祖不識字。不通教。何以道此。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個字包括無餘。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無一物。以唯識故。萬法樅然。蓋萬法從唯識變現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無片事可得。即黃梅夜半露出本來無一物。即此一語。十方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盡在里許擘不破。故衣缽止之。即二派五宗。都從此一語衍出。何曾有性相之分耶。及觀識智頌略為注破。若約三界唯心。則無下口處。因迷此心變而為識。則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賴耶識。亦名藏識。此識乃全體真如所變者。斯正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聖之本。棱伽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既雲藏識即阿賴耶。而又云常住。則本不動也。然所動者非藏識。特境界風耳。偈云。前境若無心亦無。是則取境界者。非藏識乃生滅心耳。此生滅心強名七識。其實是八識之動念。所謂生機。若此機一息。前境頓空。而六識縱能分別。亦無可寄矣。若前五識原無別體。但是藏識應緣之用。獨能照境。不能分別。故曰同圓鏡。其分別五塵者非五識。乃同時意識耳。故居有功。若不起分別。則見非功矣。由是觀之。藏識本真。故曰性清淨。其過在一念生心。是為心病。有生則有滅。惟此生滅。如水之流。非水外別有流也。但水不住之性。見有流相。有流則非湛淵之水明矣。故棱伽二種生住滅。謂相生住滅。流注生住滅。此二種生滅。總屬藏識。生滅不滅。則前七識生。生滅若滅。則唯一精真。其真如之性自茲復矣。復則識不名識而名智。故曰心無病。六祖大師所頌。約轉八識而成四智。大圓鏡智藏識所轉。平等性智七識所轉。妙觀察智六識所轉。成所作智前五識轉。以妄屬藏識之用。故真亦同圓鏡。然六七二識因中先轉。五八一體至果乃圓。如此觀之。識本非實。而妄有二用。故曰但轉名言而已。換名不換體也。且此體不在禪定修行。唯在日用一切。聖凡同時轉之。唯在留情不留情之間。故有聖凡迷悟之別。周子有志於此。諦向日用轉處著眼。試定當看。

示舒伯損

舒生伯損。有志於道。請益。因示之曰。老氏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學者增長知見。以當進益。殊不知知見增而我見勝。我見勝則氣益驕。氣益驕則情愈蕩。情蕩則欲熾而性昏矣。性昏而道轉遠。是故為道者。以損為益也。吾人性本清淨。了無一物。所謂纖塵不立性之體也。由是習染濃厚。發而為貪為瞋為癡為慢。故縱情物慾。物慾厚而性日昏。所謂有餘之害也。今之為道者但損其有餘。以復性之所不足。性體若足則道日光。由是發之。而為忠為孝為仁為義。推而廣之。以治天下國家。則其利溥而德大。以致功名於不朽者。皆損之之益也。故在易卦損上益下曰益。損下益上曰損。苟不自知所損。徒以增長知見為學。則損益倒置。又何能以盡性哉。是故志道者損之為貴。

示文軫

仲尼有言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又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且曰富若可求。不羞執鞭。既曰可求。而又曰富貴如浮雲。果有求耶。果不求耶。蓋曰。不義之富貴如浮雲。甚言必不可求也。此君子有固窮之訓。小人有斯濫之譏。吾聖人教人。以安命定志之本也。嗟嗟。世人不達大命之本。而岌岌窮達之場。未了性命之源。徒懷得失之念。得失驚心。則取捨異趣。而紛飛之念交錯於胸中。欲求志定而理明。德新而業進。其可得乎。

示劉平子

向道不難。而難於發心。道不難學。而難於外求。道不難會。而難於揀擇。道不難入。而難於自足。道不難悟。而難於求[糸-八]。學道之士。於此一一勘破。不被人瞞。心曠神怡。翛然獨步。此之謂[糸-八]通之士也。

性相近。習相遠。此語直示千古修行捷徑。吾人苟知自性本近。唯因習而遠。頓能把斷要津。內習不容出外習不容入。兩頭坐斷。中間自孤。自孤處。正謂如有所立卓爾。若到卓爾獨存之地。則性自復。

子輿有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雖然亦有心未嘗不求。而問學不明者。何也。病在不放之放。求而不求。依稀彷彿。視之為匹似閑耳。苟知不放之放。則自不放。求之無求。則為真求。子輿氏見性明心。單傳直指處。唯此而已。有志向道。以此為準。

道在日用而不知。道在目前而不見。以知日用而不知道。見目前而不見道。非道遠人。人自遠耳。故曰道在目前不是目前。法亦不離目前。非耳目之所到。苟能透過目前。逆順關頭。毀譽境上。不被牽絆。橫身直過。如此用心。則聖人不在三代。今古不離一念矣。有志向道。初發心時。便從此入。

示歐嘉范

世以忠臣孝子為第一義。且曰。忠出於孝而始於事親。語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人之於世百凡可假。獨事親之念最真。以出乎天性故也。吾人既稟此性。而為人。不知天性之本然。則不知人之所當貴也。誠能知人之可貴。則於一切虛浮雜染垢濁之事。自不敢留滯於胸中。以障本有之虛明。一複本明。則聖賢在我。故曰道不遠人。此之謂也。

示李子晉

人性本明。為物慾情塵之所昏蔽。故於日用而不自知。故曰。性相近習相遠也。吾人苟有志於復性工夫。不必外求。但於日用見聞知覺習染物慾偏重處。念念克去。克之既久。物徹塵消。本明自露。譬如磨鏡。垢淨明現。然鏡體本明非待磨而有也。凡有志向道工夫。當以克磨惡習。為入門初地。

示李子融

昔人云。割發宜及膚。翦爪宜侵體。言其切也。故學道之士。先須辦長遠不退之志。下一分篤實苦切工夫。如登萬仞高山。不至極頂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為毀譽傾動。不為是非搖奪。不為困橫抑挫。如一人與萬人敵。小有退怯。前功盡棄。又豈可以不堅固心。而至不退安樂之境界耶。

示歐嘉可

語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此言道在日用至近而知之者希。古人謂除卻著衣吃飯。更無別事。是則古今兩間之內。被穿衣吃飯瞞昧者多矣。儻不為其所瞞。則稱豪傑之士矣。學道之士。不必向外別求[糸-八]妙。苟於日用一切境界。不被所瞞。從著衣吃飯處一眼看破。便是真實向上工夫。有志於道者。當從日用中做。

示梁騰霄

士君子處世。當其未遇。靡不志願匡主庇民。建不朽之事業。至一登仕籍。但務立名為心。忘其所以為功。久則漸染時俗。心神渾濁。不覺流入富貴之途。甚則名亦無所顧忌。究其初心。不可得矣。何也。以最初志願。不從根本實際中來。第為浮慕妄想而已。原非堅固不拔之志。安能立不朽之業哉。梁生騰霄。骨剛氣逸。大非風塵中人。每從予游。聞一字一句。未嘗不驚心惕慮。間嘗請益。予謂學者。固當求志於道德。凡志於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實際。要從真性流出。此真性至廣至大。光明清淨。蕩絕纖塵。此吾性之體。所謂仁也。此體之中。一塵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屬有我。有我則與物對。物我既分。人我兩立。人我既立。則大同之體昏塞。不得為仁矣。本體昏塞。則諸妄皆作。縱有功名之志。皆從妄想發揮。凡有作為。皆非真實。根本既妄。則腳跟不穩。由是一入世緣。頓染流俗宜矣。梁生從今。當做自性工夫。從實際參究。儻於自性未能的究根本。但將六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話頭。蘊在胸中。二六時中切切參究。參到一念不生處。忽然識得本來面目。方見老盧不吾欺也。

示游覺之

般若體性。人人具足。但以習氣厚薄。故障有輕重之分。則人有智愚之別。是知貪瞋癡愛現前。皆全體獨露之時。第為濁智流轉。不自覺察。所謂日用而不知也。嗟乎。聖人不異凡民。獨其日用現前境界。紛拏交錯之時。一眼覷透。不為所瞞昧欺奪耳。由是觀之。平等性智。念念現前。如大火聚。自一切境界洞然矣。

示優婆塞王伯選

古人多稱塵勞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謂之火裡生蓮。以其真難得也。以一切眾生無量劫來。耽湎五欲。為煩惱火燒。日夜熾然。未曾一念回光。暫得清涼。直至如今。能於烈焰叢中。猛地回頭。頓思出路。豈非蓮花生於火內也。伯選閩人。來賈於粵。參禮老人求出離法。老人憐之。為授五戒。開示念佛法門。專心淨土。經云。心淨則佛土淨。以吾人自心是佛。唯心是土。淨穢不二。心佛一如。如是觀察。作如是念。念念熏修。一心清淨。光明映發。十方蓮華佛土。皎然在前。何但火宅生蓮而已哉。

示寂覺禪人禮普陀

寂覺禪人。將東禮普陀。乞一語為行腳重。老人示之曰。古人出家。特為生死大事。故操方行腳。參訪善知識。登山涉水。必至發明徹悟而後已。今出家者。空負行腳之名。今年五台峨嵋。明年普陀伏牛。口口為朝名山。隨喜道場。其實不知名山為何物。道場為何事。且不知何人為善知識。祇記山水之高深。叢林粥飯之精粗而已。走遍天下。更無一語歸家山。可不悲哉。南海無涯。乃生死苦海之波流也。普陀山色。乃大士法身常住也。海振潮音。乃大士普門說法也。禪人果能度生死海。睹大士於普門。聽法音於海崖。返聞自性。不須出門一步。何必待至普陀而後見。其或未然。悠悠道路。虛往虛來。即大士現在頂門。亦不能為汝拔生死業根也。禪人自定當看。若大士有何言句。歸來當為舉似老人。慎勿虛費草鞋錢也。

示梁仲遷(甲寅)

梁子四相。字仲遷。從老人游有年。老人愛其心質直而氣慷慨。每見事不平。無論可否。或義有可為。即放捨身命以當之。老人每責其粗浮。以有道體而欠涵養操存之功。若駿馬而無銜轡。終不免其蹶也。老人將行。相送韶陽舟中。請法語以書紳。乃書此寄之。予謂梁子有道者。心質直而不曲。此道之本也。慷慨近勇猛。赴緩急近慈悲。忘身以赴之。是不量力不審權。不探本而事末。皆粗浮氣之所使。非由道力發也。古之聖人涉世。有體用全彰。故應不失時。若明鏡之照妍丑。權衡之定輕重。殊非漫任血氣者。梁子自今已往。當先洗除習氣。潛心向道。將六祖本來無一物話頭。橫在胸中。時時刻刻。照管念起處。無論善惡。即將話頭一拶。當下消亡。綿綿密密。將此本參話頭。作本命元辰。久久純熟。自然心境虗間。動靜雲為。凡有所遇。則話頭現前。即是照用分明不亂。定力所持。自不墮粗浮鹵莽界中。不隨他腳跟轉矣。即讀書做文字。亦不妨本參。讀了做了。放下就還他個本來無一物。自然胸中平平貼貼。久之一旦忽見本無心體。如在光明藏中。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業。又何有身命可捨哉。如此用心。操存涵養。心精現前。看書即與聖人心心相照。作文自性流出。此是真慷慨丈夫之能事。所謂樞得環中。以應無窮。即建功立業。皆成不朽。梁子既有其本。又何憚而不為哉。

示劉仲安(癸丑冬)

予居五羊。一時從游者眾。睹劉子。骨剛氣渾。謂夙具般若緣種器近於道。予將有南嶽之行。劉子送於舟中。特請益曰。弟子道心甚切。但為宿習濃厚。妄想纏繞。不能直逃向上。望師指示老人謂曰。子知妄想。則妄想自不能纏繞矣。既稱妄想則本無實體。譬如空花。安能結空果耶。由子不達妄想本無。認作實法。與作對待。念念與之打交滾。絕無一念休歇之時。斯則但以妄想為主。而當人本體為之埋沒。所以見造道之難耳。豈不見僧問古德雲。妄想不停時如何。德雲妄想不惡。六祖於黃梅會下。剛只道得個本來無一物。子從今日用做工夫。只將本來無一句作話頭。二六時中。切切參究。但看妄想起處。切莫隨他流轉。當下一拶。自然埽蹤滅跡矣。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觀智雲禪人

學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間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間。動靜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捨要休。捨之又捨。休之又休。捨到無可捨。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有志向上。當以此自勉。

示了心海禪人

吾人出家。單為生死大事。操方行腳。參師訪友。只為抉擇己躬下向上一路。不明不已。故善知識單以此事示人。近來法門寥落。諸方罕聞此風。行腳到處。但鼓粥飯氣息而已。老人寓靈湖蘭若。了心禪人來參。入門見其有衲僧巴鼻。似非尋常粥飯者。今將返伏牛。拈香請益。老人示之曰。方今海內禪林。第一賴有牛山苦行。非諸方可及。學道之士。苟能[拚-ㄙ+ㄊ]捨身命。一生定不空過。但日用工夫。單提一念話頭最為綿密。所以不得超脫得大自在者。以一向死守話頭。念念不捨。不知參禪最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離念一著。所以繫念反為念縛。不得超脫大自在地耳。禪人此番入山。幸仗規繩大眾夾持。正好隨場下手著力。但於念念中。看覷念未起處。由在離念一著。久久忽然念頭迸斷。心境兩忘。如脫索獅子。自在遊行。他時再見老人。決不似今日眉目動定也。

示湘潭諸優婆塞

佛住世說法有常隨四眾。出家二眾。曰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曰優婆塞。此雲近事男。優婆夷。雲近事女。以其在家能持五戒。可以近事三寶。堪受法利。故及佛法東來。隨時受化。代不乏人。至有明心見性。入祖師之室者。近來法道久湮。師承無眼。妄禮三拜。例得一名。即自稱為弟子。其實腥腪未吐。素行未改。致生譏謗。全無利益。大為壞法之端。故老人生平未敢輕許。今觀湘潭諸弟子。信心篤厚。非泛泛波流。故強允其請。但念汝等素未聞法。雖云善人。不知如何是善。今按唯識論。說心所五十一。而善法唯有十一。餘皆恶心所也。十一法者。謂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此十一法全具。為純善人。但少一法。即為缺德。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各各究明。時時觀察提撕。於何法上有未純熟。更加切磋之功。務要全美而後已。如此用心是為真實善人。所言善心者。即清淨真心也。以一切眾生。各各本具如來清淨真心。但為惡念染污。故隨情造業而不自知。今能觀察善心。則一切惡法。自不現前。心自清淨矣。苟能有志漸漸深觀。只參六祖大師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公案。時時參究。是謂向上一路。汝等腳跟下。誰無一尺土。努力前行。必不相賺。若肯歸心淨土。即依此法一心念佛。則現生可斷生死。永絕沉淪。但恐偷心自欺。不能作真實行耳。老人強為汝等作如是說。為憐三歲子。不惜兩莖眉。切不可作世諦流佈話會也。

示方覺之(乙卯)

覺之方子。支離其形。而天機妙發。參老人於南嶽。老人見其心光炯炯。是於般若有夙種者。每以向上示之。方子心領如飲冰焉。今將別。拈香請益。乃示之曰。方子無以天全其性而殘其形以為闕也。予知天不以形累子。以真厚其德耳。世之形全者眾。而以形傷生者多矣。孰能離形釋智以全其性耶。聖人謂形為生累。故曰大患為吾有身。故滅身以歸無。以其形銷而苦息矣。吾佛教化眾生。但以破我為第一義。入禪之要。不依形骸。不依氣息。一切皆離。其心自寂。心寂而樂莫喻焉。圓覺經云。當觀此身四大假合。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方子從此二六時中。但當作如是觀。觀至一念不生處。則外不見身。內不見心。身心寂然。了無一法。是時始知天奪子之假。實全子之真。則子之至樂不待忘形而造乎極矣。子但精進作如是觀。一旦洞然。始信老人此語不妄。

示智海岸書記(乙卯)

老人至五羊說法。一時法性弟子。與緇素。皈依者眾。翕然可觀。亦時節因緣也。未幾時故多事。法會難集。老人入曹溪。向在會者亦多退席。唯智海岸。修六逸。若惺炯。三人不離執侍。及投老南嶽。則岸逸二子。相隨不捨。是感法乳情深。義至高也。老人隱居湖東。不覺三載。居常極其淡薄。二子恬然。想陳蔡之從。不是過耳。頃岸以師老歸省。拈香請益。願乞一語終身奉持。老人自念老矣。出世法緣。會合良難。經云。如大海中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豈易易哉。嗟子行矣。應諦聽之。佛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是知佛性在人各各具足。不欠一毫。然諸眾生。所以流浪生死。長劫輪迴而不返者。直以背覺合塵順生死流。隨逐魔網而不自知也。以不自知自覺。故枉受沉淪。正似持珠乞丐。不知懷中本有如意之寶。棄之而甘受竛竮。以是之故。如來說為可憐愍者。老人居常觀子天性率直。忘機近道。但習氣深厚。不能自持。往往苦被宿習所牽。一入魔罥。則渾身墮落苦不自知。及猛然想起。即恨不能跳出生死。忙忙打疊修行。道緣未集。熟境現前。習氣又發。不覺隨波逐浪。及至回頭照管。已經多時。如此起起倒倒。依傍老人二十年來。畢竟己躬下生死大事。茫無歸宿。此何以故。蓋有入道之資。而無堅忍不㧞決定之志。故腳跟下站立不住。胸中多生惡覺惡習。不肯痛下毒手洗刷一番耳。學道如此任情。不但今生不辦。即千生萬劫。終無成辦之時也。佛言。佛法難聞。知識難遇。今幸選知識聞正法。若當面錯過。再出頭來。知是幾時。求如今日未可得也。子今生幸遇老人。一向動定無恆。唯今相伴二年。喜子能忍苦。可謂堅志。今又告別。恐離老人。未必如今日也。嗟予老矣。求再侍老人如今日。亦未可得也。苟終身無成。豈不辜負此生一大事因緣耶。子今行矣。所叮嚀者。切勿再墮魔網。當堅持特操。不可久住王城。若以二載忍苦之心。侍六祖如侍老人。信自心是佛一語。如信老人。將從前習氣忍而不發。心心揩磨。念念省察。單提一句話頭。咬定牙關。不可輕易放過。如此拌盡此生。決志不改。是則不但不離老人一步。即與佛祖周旋。坐臥經行。不出道場之外也。不唯不負老人。抑且不負自己。

示劉存赤(乙卯)

頃予投老南嶽。甲寅冬暮。茶陵劉季子。遠來參叩。雪夜圍爐。寒燈相照。因問子一向如何用心。對曰。昔蒙和尚開示偈云。蓮華火裡生。世人謂希有。不是火生蓮。惟在心離垢。每看此話。於末句頗得受用。老人深喜。因示之曰。子於心離垢一句得力。此語不虛。亦不易到。經云。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繇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所謂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即佛。心垢即眾生。生佛之辦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以此心本來清淨。但以貪瞋。癡。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故名眾生。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力哉。無柰一切眾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堅固。難得清淨。必假磨煉之功。故有參禪念佛看話頭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譬如鏡光本明。以垢故昏。必假磨煉之藥。然藥亦垢也。以取能去其垢。故鏡明而藥不存矣。又如真金在礦。沙石垢穢。必須烹煉之法。金精而無用其煉矣。眾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垢去心明。故說眾生本來是佛。非一向在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也。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一以無真善知識抉擇。多落邪見。是故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若以念佛一聲。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處落處。定要見個的當下落。久久忽然垢淨明現。心地開通。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是須著力挨排始得。若以妄想浮沉悠悠度日。把作不吃緊勾當。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若以悠悠任妄想為受用。此則自誤。不但一生。即從今已去。乃至窮劫。無有不誤之時也。子向於念佛法門有緣。試著實究審。果在煩惱垢濁之中。一聲佛號。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經云。如澄濁水。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子只將此佛語默默自驗。萬無一失。若得到真離垢處。如經云。明相精純。不為客塵煩惱留礙。如此不惟彌陀接引。即十方諸佛。亦皆同聲稱讚矣。幸與子窮年雪夜。此段泠淡家風。世所希有。苟不負此嘉會。但從此去念念不離泠。淡中。便是離垢一條徑路。步步著力。必有到家真解脫時也。

示鐘衡穎

茶陵鐘生明性。詩禮世家。往因患難走粵。參予於曹溪。老人曉之以善惡報應因果之說。安其心以歸。其難竟解。所以解者。皆非憶想可到。機緣偶會。無心自至。生由是故物無恙。蹈安恬無事之境。然竟茫然不知其故。猶然以生平未愜心快意事。將用心力以圖之。若探囊拾芥也。甲寅除日。同存赤劉子。遠來相慰。伴予度歲。老人噫嚱而嘆曰。子所志。是將涉海渡河而求飲甘泉。泉未必得而渴愈熾。且苦跋涉之勞也。向以因果報應之理喻子。豈忘之耶。夫善惡感應。捷如影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故聖人不言因果。但言為善降之百祥。為不善降之百殃。是以安命定志為。誡。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聖人教人以安命。佛教人以隨緣。其道一也。安命則一毫不必強為。隨緣則一念不容妄想。故佛法教人。一以斷妄想為本。妄想乃貪瞋癡種種惡業之本也。即菩薩修行以至成佛。報得天上人間。最勝莊嚴廣大福田。皆從斷妄想始。以妄想斷則惡業消。惡業消則百福集。此所謂自求多福也。故示之以偈曰。世事皆從妄想生。妄心消處業緣輕。不須更覓菩提路。只要當人退步行。退步者乃休心斷妄之最上工夫也。以人心本來光明廣大。為萬福之源。但由妄相惡業遮障。故禍日生而福日減。今苟妄消業斷。則一性圓明。受用無邊。得受用處。是為真福。是知福由己作者。政非智巧機詐可致耳。且佛以斷妄心。則感人天之福。鐘生本有功名富貴之鎡基。若能直下休心。將前生平所作之業。從頭仔細一一撿點。但有虧心傷理一念不合大道處。盡是苦根。一齊吐卻。從新別立根本。另作一番工夫。只在休心斷妄聽命俟時一件。把作標準。潛心自己固有之事業。不必別求一念妄想之事。如此以補前行之失。一旦災消福至。則功名富貴逼拶將來。亦無迴避處。又何用種種妄想攀緣而他求哉。鐘生果能諦信不疑。執而行之。則佛果可期。況世緣乎。勉之勉之。

示袁大塗

世之士紳有志向上留心學佛者。往往深思高舉。遠棄世故。效枯木頭陀以為妙行。殊不知佛已痛呵此輩。謂之焦芽敗種。言其不能涉俗利生。此政先儒所指虛無寂滅者。吾佛早已不容矣。佛教所貴在乎自利利他。乃名菩薩。梵語菩薩。此雲大心眾生。以其能入眾生界。能斷煩惱。故得此名。菩薩捨世間無可修之行。捨眾生無斷煩惱之具。所以菩薩資藉眾生。以斷自性之煩惱。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耳。煩惱者乃貪瞋我愛見慢種種惡習。而為自性光明之障蔽。非世間眾生一切逆緣境界。不能磨礪以治斷之。如詩所云切磋琢磨者此也。且佛制五戒。即儒之五常。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語。信也。但從佛口所說。言別而義同。今人每發心願。持佛戒。乃自脫略其五常。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又推禪定為上乘。以其能明心見性。而不知儒亦有之。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己者。我執也。豈非先破我執為修禪之要。一日克己。天下歸仁。豈非頓悟之妙。以天下皆物與己。作對待障礙。若我執一破。則萬物皆己。豈非歸仁乃頓悟之效耶。及直請其目。乃曰非禮勿視聽言動。以所視聽言動者。皆物而非禮。則我障也。今言勿者。謂不被聲色所轉也。於一切處不墮非禮。豈非入禪以戒為首耶。但佛多就出世說。至其所行。原不離於世間。即菩薩住世所行。亦不外此。佛者覺也。能覺此心即名為佛。非離此淨心之外。別求一佛也。良由眾生惡習障重。心難清淨。故設念佛方便。求生淨土法門。且曰心淨則佛土淨。是知念佛固淨心之妙行也。然念佛本為淨心。苟念佛而其心不淨。何取於念。持戒而背五常。何取為戒。袁生有志向道。結友同修淨業。蓋夙習善根所發。參見老人堅請授戒。老人示之曰。戒本自性具足。若諦信老人之言。自淨其心。則戒已受。禪已修。淨土已入。菩薩妙行世出世法。二利具足。概不出此。生其勉之。

示雙輪照禪人

雙輪照禪人來參。且雲將隱居山中。單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捨身命處。殊非細事。專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單提向上一念。直須向佛祖不容處一著。立定腳跟。次則要將胸中一切知見[糸-八]言妙語雜毒。一齊吐卻。次則識得本體了無一法。不可被妄想習氣影子。發生種種境界。惑亂正念。次則要看本參話頭。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本來面目公案。極力提撕。但有一切惡習現前。即將本來無一語看破。切不可隨他相續流轉。咬定牙關。此處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搖奪。如此用心。乃是惺惺時著力處。若用心著力太過。則懈怠心生。便起昏墮。此時只須快著精彩。不可落在昏沉窠窟中。急須持咒。仗此咒力。足敵此魔。以藏識中多劫惡習。今被話頭逼出變化無窮境界。一切魔境從妄想生。一切昏沉從散亂生。正恰用心之時。忽一念散亂即落昏沉。是須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揀語。最為切要。古人用心。但只將一句本參話頭靠定。如鐵壁銀山相似。若到一念不生處。亦是得力。不可作究竟會。直到工夫任運不假思惟。一念豁然。身心如脫空。方是工夫入手處。亦未是究竟。但能至此自然輕安自在。便生歡喜。然此乃是本分事。未是奇特。若生奇特想。便墮歡喜魔。便起無端狂知狂解。此關最險。此皆老人有所試者。古雲。枯木岩前錯路多。行人到此盡蹉跎。非細事也。縱使有力打過種種境界。正好修行。正好保護。未是到家。若以此為足。便起世間種種五欲因緣之念。此關難過。過者百無一二。所以不到古人田地。正是得少為足之過患也。饒你學人苦心一生得到此地。若被此等惡習所牽。仍是墮落生死坑中。前功盡棄。可不哀哉。如此說話。古人語中所載不少。老人略為拈出。以末法中難得真正學道之人。蓋亦曾為浪子偏憐客耳。大段古人住山。不是養懶圖快活。單為自己生死大事。所以走向萬重寒岩。作沒伎倆活計。若在此因循度日。虛喪光陰。豈不更可悲哉。雖然。用心差別。既已知之。其山中目前變幻境緣。即水流風動。猿吟鳥噪。雲騰霧擁。樅從在前。更為喧雜。永嘉見道忘山之語。切須看破。老人初住五台龍門時。萬丈寒岩之下。冰雪堆裡如埋死人。徹骨嚴寒五內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視從冰中出入。至此返觀。覓自心一念起處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道之緣。又大風時作。萬竅怒號。日夜不休。及雪消澗流。響若奔雷。又如千軍萬馬奔騰之狀。如此雜亂境界。初最難當。因思古人有言。聽水聲三十年不轉意根。可許入道。老人遂即發憤於獨木橋上坐立。終日聽水聲。始則聒聒難消。久則果爾忽然寂滅。自此一切境界皆寂滅矣。所謂萬境本閑。惟人自鬧。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著工夫也。禪人記取。毋忽。

示顓愚衡禪人(丙辰)

向上一路。乃出家人本分事。古人發足超方。只要究明此事。近代以來。概不知出家為何事。安可望為古人乎。顓愚衡禪人。初依五台空印大師。聽習經論。久之遂盡屏去。單提一念切究本分事。萬里南詢。過曹溪。謁老人請益。老人謂此事若不放下身心。苦功根究到水窮山盡處。終無下落。縱到水窮山盡處。古人謂之靜沈死水。又謂之[糸-八]妙窠窟。若不回頭轉腦。則面前如鐵壁銀山相似。祇是得力時。不是受用處。古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須是死中發活始得。要在回機轉位。所以道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學人到此。只索轉身別行一路。方不被他作障礙。禪人唯唯。作禮而別。乃就誅茆南嶽。未幾老人亦曳杖而至。詢禪人則為病魔所撓。業經寶慶就醫。老人聞之嘆曰。禪門下衰。真實為生死的學人。最為難得。今斯人而有斯疾。豈龍天厭薄法門乎。丙辰春三月朔。風雨夜半。忽禪人冒雨沖泥而至。老人相見大喜曰。此豈病夫所能耶。睹其眉宇津津爽氣。是知其疾已瘳八九。因再拈香請益。老人特示之曰。子之病魔。乃子之大善知識。為助道因緣。子知之乎。切以眾生之病。病在有我。以執我故。一切煩惱眾病以之而生。病生則苦必隨之。自古及今無有一人不病是者。唯知病病之人。不為病耳。且四大假合。聚必有散。縱使不病。何嘗不病哉。若了病不病者。則病不能病之矣。子知今日之病。不知多生劫劫。病病至今日矣。子若不了今日病。則從此已去。不知病之底止也。子知生死之病。而不知要出生死之病。大有過於生死之病也。夫何故。古人以參禪不出陰界。墮於識情窠臼。縱有妙悟。皆成我見。以執四大為我。病尚可醫。今離四大復執有我。此病則醫王束手。最難調治。諸佛諸祖特特出世。單為治此一種膏肓之病。費盡多少心力。求肯服藥而瘥者。幾何人哉。禪人身病已瘳。切不可被禪病侵也。雲門謂法身有兩般病。其言透過法身。若法執不忘。己見猶存。亦是病。極言認執之病也。禪人將前所蘊一切[糸-八]言妙語。及參禪執守功勳。一齊唾卻。只到一點惡覺惡習不留。定不被他養成病根。直使佛祖無立腳處。豈不見善財童子。南詢百城。參五十三大善知識。各授一種法門。到頭只落個與法界等。與虛空等。何曾有實法繫著耶。又不見毗盧遮那。法身非身。而托普賢妙行為身。普賢無行。但以眾生之行為行。故曰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眾生。則無菩提。此從上佛祖出世之真榜樣。老人因謂禪人四大病身。非病魔不能治。禪病刺心。非眾生不能治。從今日去。只將身如大地等。則病魔潛蹤。心與眾生等。則我見不立。我見不立。則禪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則本不生。不生則一法不立。苟一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見障礙哉。古人云。捨情易。捨法難。禪人捨身即捨情。捨見即捨法。情法兩忘。豈不為大無礙解脫之人哉。嗟予老矣。再晤為難。禪人勉之。

示李福淨

零陵李生應禎。請益心性之旨。因示之曰。夫心性者何。乃一切聖凡生靈之大本也。以體同而用異。因有迷悟之差。故有真妄之別。所謂三界惟心。萬法唯識。以迷一心而為識。識則純妄用事。逐境攀緣。不復知本有真心矣。若知真本有。達妄元無。則可返妄歸真。從眾生界。即可頓入佛界矣。達磨西來。單傳心印。頓悟法門。正是頓悟此心。此禪宗心性真妄之旨也。若夫吾儒所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所傳之心性。則曰唯精惟一。以精一為宗極。而有人心道心之別。此亦真妄之分也。但世教所原不出乎此。其曰道心。則不迷不妄之性也。其曰人心。則迷性而為情。世人但知用情而不知用性。但知波而不知波原水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近則水原無波。習遠則逐波忘水。水尚不知。而況了達濕性無二乎。且如本一水也。而以咸酸苦辣和之。則淡性亡矣。其濕性則本無二也。是知眾味乃妄之變也。其濕性不可變也。不可變者真。可變者妄。若達濕性無二。則眾昧不可得而有也。所謂堯舜與人同耳。同者性也。不同者妄也。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其可為者性也。不可為者習也。人之所習。苟捨污下而就高明。則日遠所習而近於性。是可與為堯舜者亦此習耳。習近於性。即禪家漸修之行也。以世儒之學。未離凡近。去聖尚遠。非漸趨無以致其極。故聖人立教。但曰習。曰致。曰克。其入道工夫。在漸復不言頓悟。若夫禪門則遠妻子之愛。去富貴之欲。諸累已釋。切近於道。故復性工夫。易為力。故曰頓悟。以所處地之不同。故造修有難易。其實心性之在人。本無頓漸之差。但論習染之厚薄。此入道要也。若究心性之精微。推其本源。禪之所本在不生滅。儒之所本在生滅。故曰生生之謂易。此儒釋宗本之辨也。心性之說蓋在於此。若宗門向上一著。則超乎言語之外。又不殢心性為實法也。

示假幻然給諫請益

諸佛出世。無法可說。祖師西來。亦無實法與人。但為眾生種種顛倒執著之情。隨宜擊破。令捨執著。頓悟本有而已。以眾生癡迷執著之心。堅固難破。加以歷劫無明煩惱。業障根深。難得頓悟。故費吾佛四十九年無量方便。為設斷惑證真之法。從凡至聖。設有五十五位之階差。非是世尊好作恁般去就。費婆心也。以眾生心病無量。故設對症之方。亦無量耳。及至究竟實際。直到知見盡泯。一法不立。始是到家田地。若有纖毫知見不忘。猶在門外止宿草庵。遣之又遣至無可遣。縱然如是。猶是法身邊事。未是法身向上事。止是教家極則處。未是宗門極則處。由是觀之。修行一事。豈是草草。便以一知半解為得哉。且如宗門自六祖已前。不說參究功夫。只貴當下頓悟。自南嶽青原已下。根機不一。多在參求保養。及至五家建立。門庭施設不同。就裡宗旨元無差別。其於應機接物。如秦鏡當台。照徹肝膽。至若與人解粘去縛。直指法身向上一路。剿絕佛法知見。不到窮源徹底。斷斷不肯輕易放過。其在禪道大盛之時。天下明眼知識甚多。學道衲子。處處參請印證。故悟者不落邪見。及宋而元。知識雖多。學人邪見不少。不墮生滅則落空見。有體無用。如二乘偏空。甚至撥無因果。墮落外道。豁達斷空。或悟心未徹。才見影響。便得少為足。自稱菩薩。口口談空。心心著有。竟造生死之業。而不自覺。如是皆未得明眼知識。勘驗提撕。故致禪門凋弊。古德雲。不是無禪。只是無師。謂是故耳。大段末法。參禪得少為足者多。縱有真正學人。肯下死手做工夫。十年五年不變其志。亦有了悟自心一切皆空。因無明師印證。遂落空見。或識神未破。墮在光影門頭。或習氣未淨。被工夫逼拶。變現種種境界。將為神通妙用。或見諸佛菩薩現身說法。或使知他心宿命。能見未來之事。或起種種異見。此皆習氣變現。若認作奇特。便落魔道。可惜一往工夫。為害非細。此皆不遇明師。又不知佛教中修心方便。故誤墮耳。亦有真參實悟。明見自心了無一法。不能開頂門正眼。便坐在淨裸裸赤灑灑純清絕點處。此名拘守竿頭。靜沈死水。故云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又云。有佛處。不可住。無佛處。急走過。正是教人不可坐在無事甲裡。便說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此正墮在斷見。不能離此空見耳。縱然到此。亦是法身邊事。未是法身向上事。豈不聞雲門道。得到法身邊。隱隱的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直饒透過。放過即不可。此語實是修心照膽鏡也。故古德雲。悟之一字。直須吐卻。應知佛祖說法。一味遣眾生執情。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棱嚴經中。五十種陰魔。非漫語也。今時修行既無明師指點。若不遵佛祖言教印證。將何以為憑據耶。始因眾生著有。故佛破其有見。二乘外道著空。故佛破其空見。菩薩著空有二邊。故佛說非空非有。破二邊見。及至入佛法中。又遣其佛見法見。所以遣至無遣。正謂不見一法即如來。豈不見善財童子。參五十三大善知識。已入五十三位法門。入佛境界。不說成佛之事。但云與虛空等。與法界等。與毗盧遮那等。及見普賢菩薩。乃為說十種行願。此便是修行學佛之大榜樣。不以悟後為無事也。今人修行。縱能悟徹法界。若不學善財修習普賢大行。終是不免墮落空見外道。可不懼哉。此上葛藤。特為修行無多聞慧。錯誤用心。不能入佛知見。故不免饒舌。若視為泛泛語言。不唯有負老僧。且自誤不少。

示玉覺禪人

蘄陽慧玉慧覺二禪人。參老人於黃梅紫雲山。自云心中生滅。念念不停。猶如野馬。特求開示。云何降伏其心。老人示之曰。學人修行。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斷。欲實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萬緣盡情放下。放得乾乾淨淨。然有無始習氣種子不得乾淨。必須參一話頭。紙上都有。但不知下手工夫難易訣法。必須參善知識。開示方便。是他行過的曉得易入處。如六祖昔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開悟。世人不知。當了[糸-八]妙道理會。元不是[糸-八]妙。因昔有住。今聞無住。故當時放下而得開悟。有何[糸-八]妙。如永明大師。昔以念佛用心。不能造入。後於韋馱前拈鬮。得念佛。參禪世人以禪當作道理講。殊不知禪乃是自心。經云。不生不滅是也。欲明生死大事。知戒律尊崇。決不敢犯。先要信力肯心堅志。把[糸-八]言妙理世事人情。都要放下。此參禪一著。元無有[糸-八]妙奇特。此事極拙。汝肯信否。若果肯信。但把從前妄想一齊放下。不容潛生。緩緩專提一聲阿彌陀佛。著實靠定。要觀此念從何處起。如垂綸釣於深潭相似。若妄念又生。此因無始習氣太重。又要放下。切不要將心斷妄想。只把脊樑豎起。不可東想西想。直於妄念起處覷定。放下又放下。緩緩又提起一聲佛。定觀這一聲佛畢竟從何處起。至五七聲則妄念不起。又下疑情。審這念佛的畢竟是誰。世人把此當作一句說話。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才是得力處。如妄念又起。即咄一聲。只問是誰。妄念當下掃蹤滅跡矣。佛雲。除睡常攝心。睡時不能攝心。一醒就提起話頭。如此不但坐如是。行住茶飯動靜亦如是。在稠人廣眾中不見有人。在諸動中不見有動。如此漸有入處。七識到此不行。如此日夜靠定。不計工夫。一旦八識忽然迸裂。露出本來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時節。方不負出家之志。但參禪之時。不要求悟。任他佛來祖來魔來。只是不動。念念單提行將去。中間再無疑難。如是綿綿密密。心心無間。日用著力做去。自有下落。

示明益禪人

學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見。殊不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馳求。更欲增益其明矣。苟明其明則明亦不立。何益之有。故曰。為學日益。凡言學者。則向他家屋裡求安樂窩。縱然求得。畢竟非屬己有。既非己有。則樂非真樂。樂既非真。又何從而安之耶。向外求安。自古學人之通病。非特今也。明益禪人請益。將謂無益而欲明之耶。有益而欲明之耶。若言無益。無益則不必矣。若言有益。既有益矣。又何必明之耶。試看明從何明。益從何益。若求明其明。則失本明。若更求多益。則返成無益。凡求益者。如人食已飽。而更貪其味。則傷食而病成矣。若能隨食而吐。可勿藥而愈。若護病忌醫。終成痞滯。凡病此者。雖盧扁不能治。何也。以貪食不吐。一病也。養病諱疾。二病也。病成忌醫。三病也。或從而惡藥。四病也。或求速效。不信治本之方。即疑醫棄藥。五病也。或更從庸醫誤服毒藥。而至損生者。此不治之科也。學人自棄本明。而向外馳求。增益知見。大都若此。傷哉。吾少每讀醫師喻。未嘗不三復聖訓。竊見近世學者。初為沙彌。即能誦此。老不知宗。竟致虛生浪死者無限。此不明之過也。亦有求明而誤以不明強自為明者。誠不達本之咎耳。佛言。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學人苟能息心達本。明不必外求。益不必多增。自性具足。曾何虧欠。明益禪人。果能知此。頓將從前所求多處。一齊吐卻。如傷食人中無宿滯。則元氣自復。學人剗卻知見。可稱無事道人矣。試子細撿點從前滿腹餿酸。作何氣味。參。參。

示慧棱禪人

禪人生長休邑。少賈於江湖。因厭塵俗。至匡山禮續芳和尚剃髮。老人自南嶽來休夏金竹。禪人拈香請益。因示之曰。汝已能捨世間恩愛。身雖出家而心未明出家之事。昔吾佛世尊。捨金輪。棄王宮。入雪山。六年苦行。睹明星悟道。成等正覺。為三界師。六道尊仰。人天供養。普度眾生。同出生死。此是最初第一個出家之樣子也。如此看來。豈是偷安養懶。貴圖現成受用。便為出家者乎。定有一段本分事也。從上諸祖。持為生死大事出家。至於操方行腳。參訪知識。特為發明心地。將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拔頓盡。超脫三界永離苦趣。方為自利。後聽龍天推出。建立三寶。是為利他。二利具足。始是出家本分事。禪人今日出家。曾知有此事否。曾知有生死大事否。如何是生死。即今現前五蘊身心。集下無量劫來。種種貪瞋癡慢憎愛習氣種子。日用心心起惑。造業之心元是如來佛性。光明種子。今被無明煩惱。蓋覆日用而不自知者。是以迷此佛性。便是生死。悟此佛性。頓斷煩惱。脫離生死。是真出家兒。如此看來。出家乃大丈夫了生死事。非享安逸。貴圖自在而已也。不肯修行。不求明心見性。是為虛消信施。返招來世酬償之苦。何出家之有。禪人。何生何緣。何幸得遇明師度脫。安居名山道場。法侶和合。又何幸遇善知識。指引開導。若不深生慶幸。大生慚愧。決志修行求出生死。是為自棄。如到寶山空手而回。豈不哀哉。禪人若肯發志修行。最先要將從前一切煩惱憎愛習氣。一齊頓斷。單單志求了生死一著。單將一句阿彌陀佛。蘊在胸中。如己命根。心心不斷。念到花開見佛。便是了生死真正出家之時節也。若不以老人之言。發起真實信心。是為避溺投火。此生錯過。豈有出頭時節。汝切自思自勉。毋忽。

示半偈聞禪人

禪人少習舉子業。有出世志。四十棄妻子。禮紫柏老人之弟子果清湛公。祝發于歸宗。歸宗乃昔諸尊宿建法幢之禪窟。有如來舍利在焉。是知禪人出家之緣勝。所居之地勝。第未發勝心耳。歸宗久廢。紫柏大師過其地。慘然悲酸。見枯松半折斤斧。大師愍而咒土壅之。冀其重榮。以卜道場之再建。不數年皮骨皆完。於是湛公毅然重興。遐邇聞之。莫不仰異景從。居士邢來慈。矢心唱導。又數年感 今上賜御藏以光名山。由是殿閣遂成。而堅音長老。募造毗盧大像以奠安之。自此三寶已具其二。獨僧寶未集。不足以揚法道耳。禪人出家之八年。老人自南嶽來游。禮舍利於金輪峰頂。睹其山川秀㧞。詢恢復之艱難。殿閣雖成。禪居未就。猶然荒寂中也。來慈固苦心護法。其力行乃吾徒事。若僧徒不勇往為之。則負建立之意。恐紫柏寂光有靈。定不瞑目也。因是致懇勸發大眾。而堅音與禪人為之綱領。禪人聞說。頓發勝心。普化大檀。莊嚴佛土。即荷錫出山。濵行請益。老人欲堅其願力。乃歡喜而示之曰。

汝雖出家。然猶未聞出世之行。昔吾釋迦本師。捨金輪王位。匿影雪山。六年苦行。以成正覺為人天師。其實久遠劫來。廣修福慧。故曰三千大千世界。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為眾生處。至若施頭目腦髓。如棄涕唾。非一劫二劫。乃至無量劫來。世世生生如此苦行。方才博得相好身土。微妙莊嚴。即今末法弟子一缽盂飯。皆是如來身命骨血換來。留與兒孫受用。由是觀之。吾徒出家。衣食現成安居受用。豈易消受哉。苟不思報佛恩。體佛心。行佛行。理佛家事。則名雖出家。實資三途之苦具耳。所謂體佛心者。大慈悲心是。行佛行者。忍辱心是。佛家事者。廣行六度。成就二嚴。建立三寶。宏揚法化是。若不如此。非佛弟子。是為賊人。盜佛袈裟自滋苦本。如此出家有何利益。所言福慧二嚴者。以志悟般若種子。了達自心。妙契佛心。此名為慧。廣修檀度莊嚴。成就眾生。此名為福。故曰。福慧兩足。稱二足尊。故今勸禪人第一要志求般若。了悟自心。以出生死之苦海。次要廣行眾行。普化十方莊嚴佛土。以成淨土之淨業。除此二行。無可修者。然佛言教化眾生。即是莊嚴佛土。以大地眾生沒溺貪慾苦海。畢造生死苦業。長劫沉淪。無由自出。故感三界三途之苦具。所賴三寶為福田。以種般若之種子。以為他世自受用之因緣。然須必假僧寶以開導。故吾徒佛子。能化一人發勝心。破慳貪。則一人淨自心。嚴一人之佛土。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苟能化大地。使人人發心。則圓成人人之佛土。是則轉穢土成淨土。變苦具為樂具。豈不為最上殊勝之妙行哉。禪人行矣。執老人片言以往。便是豪傑之士。頓發廣大之心。如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作佛事。亦如八歲龍女獻珠之頃。即證菩提。自有能破慳囊。扣揮糞土。成汝願力者。禪人勉旃。萬無怠惰。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六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歸宗堅音慈長老行乞莊嚴佛土

匡山金輪峰頂。有釋迦如來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從昔諸祖。建大法幢。先後三十七人。其間發明心地。超脫生死。不知其幾。是知茲山之靈。誠震旦之祇桓。西江之鷲嶺也。法運遷訛。與時升降。以致琳宮梵宇。委墮荒蓁。往紫柏大師。游履其地。志興復之。精誠冥感。枯樹回榮。兆亦奇矣。於是有弟子法湛果公。志存紹述。誓圖鼎新。堅強不拔之願。如康會之求舍利於建初也。未幾。果感 今上賜御藏以鎮山門。時則舍利出現。大放光明。山川震吼。草樹呈祥。誠末法希有勝事。老人於丙辰秋。自南嶽來禮如來舍利。瞻依奇絕。俯仰興懷。但見殿閣莊嚴。大有未備。若中道而餒。無異昔在荒蓁也。豈龍神呵護之意乎。以本發心檀越邢來慈者。願大而力弱。是在吾徒沙門釋子之責。故勸堅音慈公。發廣大心。作難遭想。當布五體捨四大以作莊嚴。況有十方昔在靈山受囑之宰官居士願王在。何不普請群集。以成就勝事。庶不負慈父之以家業托也。慈公聞說。大生勇猛。乞老人一語以為前茅。老人笑曰。無庸此也。法界海會。蓮華藏中。無邊佛剎微妙莊嚴。盡在大心菩薩一念中現。圓滿具足。無欠無餘。全在一念感發之力。正如彌勒樓中含攝無量佛剎。所以善財至前而不見者。要假大士彈指之力耳。是則老人之言。如向閣前一輕彈指。其莊嚴佛土。但肯開門。一時頓現。又何假餘力哉。公往矣。幸無怠。

示王自安居士捨子出家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應辰。幼業儒。一日思生死事大。發心出家。遂自剪髮走匡廬。禮雲中敬堂和尚。丙辰夏。予自南嶽來茲山。居士訪子。至以天屬至情有難割愛者。予因而示之曰。舉世父母所望於子者。欲其榮名顯親也。故以三牲五鼎之養為盡孝。殊不知養愈厚。苦益深。是累其親非真孝也。故吾佛世尊。薄金輪而不為。捨父母。棄王宮。苦行於雪山。六年成道。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捨至貴。割大愛。何以博長劫不朽之業乎。故稱之曰。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此非以了悟無生。普度眾生為報地乎。佛說大戒。首曰孝名為戒。謂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寶。孝順至道。孝順一切眾生。故真學佛行者。將視一切眾生。為己多生父母。豈一生之親而不報乎。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今若子以志悟無生為根地。若果決其志。不唯報有餘。即養亦有餘也。世之所謂孝者。將以功名博牲鼎養以娛親也。功名見制於造物。牲鼎有待於所遇。無論得之而資苦。且舉世求之而未必盡得。得之而未必能享。抑有功名而不祿者。亦有父母不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樂者。以其聽命而不由己也。今有志於大道者。求之在我。享之亦在我。操必得之策。懷至樂之養。此難與世俗比也。居士能捨其子聽其志。自今已往。若子既潛形於山谷。居士亦謝塵緣。從子於山中。既能割愛。又能超塵。有所樂地。即草衣木食。而錦繡甘旨不易也。其父子日夜惟道是念。朝參暮叩。即斑衣戲彩無加也。水流風動。經聲佛號。非繁弦急管可厭也。明燈清香。昏曉不斷。非腥膻臭穢可比也。千丈寒岩。三間芽屋。視高堂廣廈卑卑也。父子相度。共成無上之道。享不世之榮名。此必得之事也。其視一官之封。一言之褒。而不能必者。又如雲泥天壤矣。居士所捨者小。而所博者大。若子所逆者薄。而所順者厚矣。豈不為世之大孝乎。居士欣然奉教。請銘名。願執為弟子。老人命之曰福至。言其福自今而至也。字曰大來。謂所捨者小。所來者大矣。故書此以為若子法門倦。

示靈源覺禪人

禪人住廬山歸宗有年。謂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一超直入。但發願願此生盡命誦妙法蓮華經萬部。請乞證盟。未審此行與參究工夫同異何如。願聞示誨。老人因示之曰。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但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所以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六祖雲。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所以經中佛意。若求末世持經之人。斯豈求循行數墨者耶。古人參究。必拌三十年苦心。今經萬部。非三十年不足。禪人苟能持此一念三十年住山不異。佛祖定為摩頂安慰矣。但辨肯心。必不相賺。切不可作二法會也。

示蘄陽宗遠庵歸宗常公

常公有志向上事。專持法華經。聞老人至匡山。匍匐而來。相見於東林。自陳誦法華經。於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道於眾生。於此懷疑。不知如何是一乘。如何是方便假名。願垂開示。老人謂之曰。所云一乘者。乃一切眾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以此心性。是一切聖凡之大本。故說為乘。乘者是運載義。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即吾人日用六根門頭。見聞不昧。了了常知。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靈覺昭然。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則運至於佛。若以此心廣行六度。攝化眾生。不見有生可度。亦不見有佛可成。如是一心。即菩薩境界。則運至菩薩。即以此心觀諸四諦。能斷愛染煩惱苦因。高超三界證寂滅樂。如此便是二乘境界。則運至二乘。若以此心精修梵行。四禪八定。則是四聖四禪境界。則運至梵天。能修十善斷上品惡。則感六欲諸天境界。則運至諸天。若迷此一心。恣殺盜淫。斷佛種性。則感三途劇報。則運至三惡道中。是故佛說三界唯心。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故說一乘。非此心外。別有一法可說也。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非正法也。若了此心。則知三賢十聖。及一切眾生。皆一心之影響。道是假名。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隨機施設。皆是假名。引導眾生。元無實法與人也。種種方便。皆為開示此心。不是更有異法為眾生說也。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後拈華。迦葉微笑。及達磨西來。單傳心印。亦是方便。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末法學人。不達自心。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真實。更要別求[糸-八]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雖學道。不知翻成地獄種子。豈不哀哉。老人嘗謂學人直貴真實用心。自淨煩惱習氣。業識種子。破得一分業識。便露一分佛知見。達一分佛境界。斷得十分業識。便是十分佛境界。豈有心外別將巧法。逗湊將來。可為佛境界乎。禪人更莫狐疑。但只了知自心即是一乘。若悟諸法但有假名。便是真實工夫。直須一切處不迷。如此著力做工夫。不必更作一種思量較計。都是邪見種子也。

示古愚拙禪人

古愚禪人。自浮梁來參金輪。請益做工夫。老人因問。汝日用如何用心。答雲。作唯心觀。又問汝作觀時。還見有境否。答曰。到這裡總不見有境。老人曰。既不見有境。將什麼唯心。禪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老人曰。汝說唯心。是以知見做工夫。其實未達唯心境界。古德雲。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汝於現前境界。還生分別否。若作觀時。似乎忘境。逢緣依然分別。逐境生心。如此捺硬說唯心。終是不得實證。縱是忘得前境。若執著唯心。則是不能忘心。乃忘所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礙。況未得忘境。強說唯心。以作實法者乎。古德雲。絲毫未透。如隔千山。直饒做到心境兩忘。一法不立。猶知見邊事。況以思惟心。作究竟想。豈不為自瞞者乎。禪人今去南嶽萬峰深處。諦觀水流風動。鳥語山光。觸目盈耳。了無身心世界之相。打成一片。只這唯心二字。亦須拋向十方世界外。更有事在。若墮唯心窠臼。依然無出頭分。

示袁公寥

佛言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傳曰。人可以為堯舜。由是而知靈覺之性。物之本也。人莫不具。竊觀古今生人。豪傑不少。而聖賢不概見者。何哉。蓋以習染之偏。隨情逐逐而不返也。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苟能自求知。則聖不難矣。故曰自知者明。以不自知。故迷日厚而心日昏。苟有豪傑之士。塞情而復性。則聖可期。而事業當垂不朽矣。佛之十戒。孔之四毋。禪之一心。皆復性之要。有志之士。可不勉哉。袁子道生。今素亮者。往通問予於曹溪。知為上根利器。及予過匡山。生遠候予。見其所賦。骨奇性敏。但習重而氣高。故但任習而不見性。苟能奮力遠情復性。則不驕不背。不逆寡。不雄成。則器廣而不溢。志堅而不移。心冷氣消。則可坐進此道矣。聖賢可期。況事功乎。老人愛之。示究心之法。大似圯上之敝履耳。因字之曰公寥。冀其日淡於爽口也。

示參禪切要(徑山禪堂小參)

禪門一宗。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棱伽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應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其參究工夫。亦從教出。棱伽經云。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又云。彼心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相。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又云。從上諸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及達磨示二祖雲。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傳至黃梅求法嗣時。六祖剛道得本來無一物。便得衣缽。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及六祖南還示道明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及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才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柰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眾雲。參禪惟要虛卻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債相似。晝三夜三。茶裡飯裡。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鬧時。舉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只管向個裡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心華髮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如雲。心華髮明。豈從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世人眼睛。今之少年。蒲團未穩。就稱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著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個蒲團。趙州三十年不雜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卻。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里人。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只如夾山參船子。問雲。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師便一橈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師又云。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若是夾山在鉤線上作活計。船子如何捨命為得他。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況雲。不是無禪。只是無師。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雖有知識。或量機權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又不信如來聖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董做。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載傳燈者。有數人而已。今之塵勞中人。粗戒不修。濁亂妄想。仗己聦明。看了幾則古德機緣。個個都以上上根自負。見僧便斗機鋒。亦以自己為悟道。此雖時弊。良由吾徒一盲引眾盲耳。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處。大家商量。高明達士。自有以正之。

示董智光

董生斯張。生長富貴之室。早發求出生死之心。蓋夙習般若勝緣內薰之力也。先參雲棲大師。授淨土法門。頃參老人於雙徑。願受優婆塞戒。且自發露罪業深重。願求出苦之要。用何修習以滅罪愆。老人因示之曰。學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隨時消舊業。切莫造新殃。佛為業重眾生。開懺悔一門。最是出苦方便。偈曰。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眾生自性與佛平等。本來無染。亦無生死去來之相。但以最初不覺。迷本自性。故號無明。因無明故。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種種業。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無明。不了自心。隨妄想轉。如人熟睡。作諸惡夢。種種境界。種種怖畏。眾苦難堪。及至醒來。求夢中事了不可得。是故眾生墮在無明夢中。隨妄想顛倒。造種種業。自取諸苦。醒眼看來。諸顛倒狀豈可得耶。即今現在無明夢中。如何能得消舊業。須是以智慧光照破無明。的信自心本來清淨。不被妄想顛倒所使。則諸業無因。以妄想乃諸業之因也。此何以故。由無始來迷自本心。生生世世以妄想心造種種業。業習內積八識田中。以無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惡種發現業芽。是為罪根。一切惡業從此而生。今欲舊業消除。先要發起大智慧光。照破無明。不許妄想萌芽。潛滋暗長。若能於妄想起處一念斬斷。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稍遲。則被他轉矣。若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念念覺察。念念消滅。此所謂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無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謂智慧能消除也。若晝夜不捨勤勤觀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處。窮究了無生起之相。看來看去。畢竟不可得。久久純熟。則自心清淨無物。無物之心是為實相。若常觀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積業可寄耶。如此用心。是名觀照三昧。若自心煩惱粗重。無明障處不自覺知。如此則古德有教學人參究。即將念佛審實公案。正當著力。提起一聲佛號。橫在胸中。即便審究這念佛的畢竟是誰。如是隨提隨審。並不放空。將此疑團。橫在胸中。如己命根。更不放捨。一切動靜閑忙去來坐立。唯此一事。更無餘事。如此用心才見妄想起時。就將此話頭一拶。則當下粉碎。一切妄想。自然掃蹤滅跡矣。以此話頭。如日輪當空。無幽不照。只恐心力懈怠。不肯著實提撕。故不能敵妄想耳。若敵得。妄想消處。便是舊業消滅時也。捨此一著。便向心外別求。則諸佛出世。亦無懺悔處。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若惡習強勝力不能敵者。在昔佛有明誨。若修行人。習氣不除。應當一心誦我無為心佛所說心咒。此實格外方便也。以各人藏識潛流。習氣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必須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難破之賊。必請上方之劍。此須早晚二時。自取方便。唯以參究工夫。為第一義耳。老人以此指示。大似與盲人拄杖子。其實行在己躬。非師友可代也。以居士志歸法門。故名之曰福覺。要以覺照為行本也。字之曰智光。非智慧光。又何以破癡暗耶。但須覺照不昧。智光現前。便是了業障出生死之時節也。

示聞汝東

維摩居士。住毗耶離城家居。盡屏所有。獨寢一室。以示疾說法。即文殊等三十二大士。窮其舌辯。不能當杜口一默。此從古在俗第一善作佛事者也。老龐盡散家資。從馬祖得西來大意。乃雲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此又善學維摩者也。汝東居士。其以二老作知識乎。

示徑山堂主幻有海禪人

佛祖一心。教禪一致。宗門教外別傳。非離心外。別有一法可傳。祇是要人離卻語言文字。單悟言外之旨耳。今參禪人。動即呵教。不知教詮一心。乃禪之本也。但佛說一心。就迷悟兩路說透。宗門直指一心。不屬迷悟。要人悟透。其實究竟無二。如來藏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豈屬迷悟耶。二祖雲。覓心了不可得。六祖雲。本來無一物。即般若無五蘊根塵識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無所得故得菩提。與覓心了不可得。豈二法耶。是知教說一心。所多者凡情聖解耳。參禪頓破無明。是絕凡情也。悟亦吐卻。是絕聖解也。斯則禪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參禪人從教迴心者。不能忘知絕解。提話頭不能忘情絕跡。皆在所呵。何其毀教謂不足取耶。今棄教參禪者。果能先解本無凡聖。不屬迷悟。是為見地。依此參究。當人一念。若存絲毫情見。及[糸-八]妙知解。總是未透。皆生死邊事。豈可便以為得耶。今無明眼知識印證。若不以教印心。終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說的語言文字。及祖師[糸-八]妙語句。當作自己知見。必要參究做到相應處。如經云。一切煩惱。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如此便是頓悟的樣子。不得將煩惱習氣。夾雜知見。當作妙悟也。亦不是別有。只是消盡煩惱習氣。露出本來面目耳。故云。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豈不見夾山未見船子時。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法身。山雲。法身無相。又問如何是法眼。山雲。法眼無瑕。是道吾在座。不覺失笑。既見船子後。道吾遣僧往問。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無相。又問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無瑕。僧回舉似道吾。吾雲。這漢此回方徹。此便是伶俐座主。棄教參禪的樣子也。海堂主久親教乘。今棄所習。單求向上一路。且看夾山前後兩轉語一般。道吾為甚肯後不肯前。試看不肯在甚處。肯在甚處。這裡定當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齊吐卻。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盡。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示徑山西堂靈鑒智禪人

承教有言。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古德雲。悟無生者。方見剎那。然既悟無生。又何有剎那之可見。若見有剎那。則非悟無生。今何云悟無生者。方見剎那。是則無生剎那。一耶異耶。佛依不生說剎那。則非異矣。祖師云。悟無生者。方見剎那。則無生剎那。又非一矣。若離一異求之。則無生意亦系驢橛矣。溈山雲。今人一念頓了自心。名之為悟。即以所悟淨除現業流識。是名為修。然流識者。謂微細生滅。即剎那心也。言悟後而修。則是悟而後見也。且悟後方見剎那。則前悟者非真無生明矣。今參禪提話頭。雖云著力。而微細生滅。流注潛行。如石壓草。黯然不見。若不斷生滅。如何得悟無生。若非無生。又何以敵生死。若悟而後見。則世尊依剎那而說無生。又為剩法矣。西堂飽餐教義。今棄所習。單提向上一路。於此試定當看。但不可作義理和會。亦不可向意解中求。能於一念剎那中頓見無生。則佛祖鼻孔。一串穿卻。

示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棲講肆。從少林參諸祖機緣。今盡屏所習。單提向上一路。弔影雙徑。適老人來。因拈香請益。老人示之曰。此事人人本無欠缺。圓滿具足。所以日用不知。不得受用者。直為無始惡習種子。積劫熏染根深。已是難拔。今又新熏言教文字。祖師公案。種種知見。更增一重障礙。雖要求明自己。轉求轉遠。此何以故。只為昧卻自己。向他取覓耳。以積生煩惱習氣。名煩惱障。[糸-八]妙知見。名所知障。若二障消除。本體自現。今參究向上事。先要將從前所學一切文字語言[糸-八]妙道理。名為雜毒。盡情吐卻。單提本參話頭。重下疑情。斬斷妄想煩惱根源。使內不得出。外不得入。前後際斷。中間自孤。只有一個疑團。作自己命根。疑到疑不去。用力不得處。一覷覷定。看他畢竟是個甚麼。看來看去。拶來拶去。自有倒斷時也。但存絲毫知見。於中便隔千里萬里。但看初祖雲。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便是歸家第一條路也。若心不肯死。疑不切當。則千生百劫。終在途路耳。山主但將精神收向此中。管取他日得處。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萬萬勉之。

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參禪做工夫。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一切放下。絲毫不存。單提一則公案話頭。如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或審實念佛的是誰。隨舉一則橫在胸中。如金剛王寶劍。將一切思慮妄想。一齊斬斷。如斬亂絲。內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斷要津。築塞咽喉。不容吐氣。如此著力。一眼覷著。這提話頭的畢竟是個甚麼。如此下疑。疑來疑去。疑到心如牆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才有妄想潛流。一覷覷見。便又極力提起話頭。再下疑情。又審又疑。將此疑團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時。正是得力處。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臥。動靜閑忙中。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睡夢中。亦不放捨。唯有一念話頭。是當人命根。如有氣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撕挨。方是個參禪用工之人。用力極處。不計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大歡喜的時節。若悠悠任意。一暴十寒。恐終無得力時也。山主有志向上事。當以此自勉。

示乘密顯禪人

學人日用。觀四大如影。觀目前如夢事。觀心如急流。觀動作如機關木人。觀聲音如谷響。觀境界如空華。作是觀時。無我我所。無動我者。無作為者。去來坐立。無起無止。應念無生。是名入無諍三昧。

示曇衍宗禪人

宗禪人少游講肆。習性相義。久之以不見自性。起疑參究。有日。未有所入。遇老人至雙徑。拈香請益。因示之曰。古人云。不貴子行履。只貴子見地。所言行履者。趣進工夫也。見地者。了達自心為行本也。行本不明。則趣操失旨。故參學之士。以見地為先。所言見地者。乃的信自心。本來清淨了無一物。不獨凡情。聖亦不立。但因無始無明。自蔽妙明。故起種種顛倒。妄想分別。造種種業。譬如醒人無事。而忽於睡中。作種種夢。夢中苦樂等事。宛然現前。及至覺來求之。了不可得。是謂無中生有。豈實法耶。但癡人顛倒。執為實有。此乃見不徹也。及佛出世說種種法。乃破夢之具耳。亦無本也。而學佛法者。又執為己實有之法。此乃夢中增夢耳。今參禪之法。無別妙訣。直是打破夢想顛倒。若了知本無。的信自心清淨無物。則達妄想非有。了妄不有。則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藥。妄想是病。若藥病不立。則本體安然。如此則知藥病皆病。今參究所提古人無字公案。乃攻藥病之藥也。是謂以毒去毒。若知本無物。則參之一字。又下一毒也。豈可將此作[糸-八]妙會耶。若不信自心。縱參亦是誤服毒藥。禪人能信之乎。當於一法不立處參。

示顧山子

予居雙徑之寂照。居士顧山子來參。扣其業。曰事形家。次至化城。因指點山水。談造化之精妙。超乎形氣。蓋得其精而遺其粗者。因詰之。謂嘗見悟一篇。是篇乃予門生周子所述。予嘗序之曰。一乃萬物之本。造化之蘊也。故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聖人得一以為天下正。正則不滑於邪。而固其本也。然人與物。理與氣。心與形。均一也。一得而眾理歸之。語云。識得一。萬事畢。故吾徒參[糸-八]之士。必曰。萬物歸一。一歸何處。斯則歸一可知。一之所歸。則不可知也。今夫人者萬務交固。萬慮攻心。紛紛擾擾。竟莫之寧。乃不識一之過也。居士既能觀天地造化之歸一。而不識身心性命之歸一。是知二五而不知為十也。苟知性命之歸一。則萬化備在於我矣。可不務哉。

示譚梁生

譚生根器最利。蓋從夙習般若中來。然般若乃眾生佛性。各各具足。而根有利鈍之不同者。良由五欲習氣有厚薄之不等耳。其利根者。因久習般若。淨除染污習氣。及至今生。聰慧明利。而人不知返。將利根聰明。作染污惡習之資。是名顛倒也。以般若內熏。故時時有出塵志。且曰。我至某時待世事了畢。即去學道。此等見識。舉世皆然。以有將來之念。故目前種種應緣境界。由抱未來高尚之志。視為不足為。亦不屑為。以此虛想。返增貢高我慢之心。謂他人無此心。皆庸品耳。而自己將目前放過。世出世間。二者俱失。虛送光陰。及至將來。未必可如初志也。且又心不檢細行。情存鹵莽。以我見作高明。此尤誤之甚也。如此喚作有志氣。返不若三家村裡田舍翁。他無別想。歲歲生涯不缺。可不愧哉。聖人教人不躐等。故曰。素位而行。老子曰。跨者不行。惟今既有此向道之志。就從今日切切仔細。就規矩上做將去。將一片真實心。學道不染污的現前行將去。若目前時時刻刻不放過。則將來不脫空。若目前以虛想空頭。且待將來。是涉河求井而止渴也。豈不愚哉。譚生請直看目前不虛放過一著。便見平生下落。

示曹士居

凡民日用。不離見聞覺知。而聖人亦然。其用既同。而有聖凡之別者。在知與不知之間耳。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學人復聖工夫。只在日用不知處。求其固有之知。若見本有之知。則一切聲色貨利。瞭然不被所感如是遇境逢緣。如鏡現像。無一物可動於中矣。此入道之要門也。

示馮延齡

學人向道。第一要怕生死。次要知生死根。生死根者。即日用現前種種憎。愛。取。捨。我慢。貪。瞋。癡業是。既此是生死苦根。發心要斷。更無他術。只是起時。就照見定不容他起。當不起處。則當處消滅。消滅時更不相續。如此用心。念念不放過。心心不昧。其知自靈。知若靈。則觸境境不牽心。觀心心不附境。心境不到。則生死無容寄矣。如此用心。不必別求玄妙。

示寒灰奇小師住山(丙辰)

奇先禮達大師。求出世法。師許可。令參老人。為之剃染。依老人數載。以刻大藏因緣。復歸本師執勞。此大役非一日矣。今以老病覓大休歇場。意卜之無當也。老人來雙徑。見奇氣雖弱而心力更強。以向十餘年來。得單提向上一路。少有把鼻。但欠[囗@力]地一聲耳。談及歸休地。老人示之曰。盡大地是寂滅場。唯在學人肯放下處。便是休歇地耳。又何從他覓哉。古德雲。不離真有立處。立處即真。良由自心生滅。一向循情種種取捨。故頭頭障礙。三祖大師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云。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若不如則窮盡十方無可休之地矣。老人觀雙徑乃八十八祖說法地。大慧禪師亦歸宿於此。即汝本師和尚。腳跟遍海內。立足無卓錐。畢竟以刻大藏因緣。故得埋骨與大慧同坑。況汝隨本師願輪。刻經於寂照開山。皆汝用命之地。即汝放捨身命處也。老人知汝不能放捨者。乃我見未忘。非懶病也。以淨法界中佛祖眾生。大家有分。獨我見者不能入。若見有我。則視佛祖皆是人相。人與我相對。如此則終無可避之人。亦無可休之地矣。汝自不休。則無地可休。汝若肯休。則當下便休。一切放下。方為大休。休則佛與眾生。皆即避影。亦無地可容渠矣。汝求向上一路。雖云奇特。不若放下平貼耳。古人云。家邦平貼到人稀。若到平貼地。則佛亦不做。更何向上可求耶。

示石鏡一禪人

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弔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懶圖安閑。任意度時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卻。放得胸中乾乾淨淨。了無一法當情。只是一個話頭作自己命根。古人三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湊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個養懶的癡漢。如何喚作住山道人。不唯唐喪光陰。抑且虛消信施。挨到臘月三十日。將什麼見閻老子。不是將一首詩。一首偈。便可抵得他過也。禪人當思為甚住山。畢竟要討個下落。方不負百劫千生。一遇之勝緣。古德雲。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卻人身。誠為苦也。可不念哉。


上篇:淨土十要

下篇:戒殺四十八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八識規矩通說

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勅修百丈清規

勅修百丈清規 禮部尚書臣胡濙等謹 題為重刊清規事禮科...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

【註音版】佛說佛醫經

佛說佛醫經...

大乘止觀法門

南嶽大乘止觀序 兩浙路勸農使兼提點刑獄公事朝奉大夫...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一名維摩詰子問)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

藥師佛聖誕祝聖儀軌

消災延壽藥師佛聖誕祝儀 (一)唱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

佛說罵意經

佛說罵意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說罵意。十方蟲...

佛說佛大僧大經

佛說佛大僧大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在王捨國。國有富...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台衡

(雜語)台為天台山之智者,衡為衡岳之慧思。慧思為師...

【佛教詞典】九惱

又名九難,或九橫,即佛在此世間成道及在成道之後所遭...

說一句「我錯了」

「我錯了」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很難用嘴巴說出來。人...

被餓死的阿羅漢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城中有一位婆羅門以乞討為生,...

宏海法師:阿彌陀經直解

(第一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佛不能直接給你什麼

佛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發現心中的寶藏,一旦你發現了自...

阿彌陀佛也是古佛應化

在《大佛頂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談自己...

如何面對不公平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

為什麼要信仰佛教

信佛教就是為了成佛,而成佛的好處多:一是徹底明瞭宇...

厭離五欲,方能出離輪迴

我們業力凡夫無始劫以來,都有一個特點:被這個五欲所...

在家菩薩戒的戒條

六重戒、二十八輕戒(亦稱在家菩薩戒,凡受菩薩戒,須...

成就七法,波旬則不能得其便

有一天,佛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那個時候,佛祖...

天天看美女跳舞和演奏如何?

淺薄的樂,往往是苦因。 一位鄉下財主,一天,在一高...

【視頻】早課(開成禪寺)

早課(開成禪寺)

【視頻】西方發願文(童聲念誦)

西方發願文(童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