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論本第九第十)

翻經沙門基撰

業九門中。第五業門。不說士用果者。離三果外無別增相故 與異熟果中。唯言於那落迦受異熟果。對法第七。及因果經云。於傍生餓鬼那落迦。受異熟者。彼據下中上三品殺業所受異熟。此唯據上品唯言地獄。又此舉一。彼具言之。亦不相違。

等流果中。壽量短促下有十句。十惡業道如次別配。果似於因名等流果。壽量短促。實增上果。假名等流 邪見等流。增益癡者。對法論說。諸邪見者癡增上故。成業道者。唯增上故。問若爾何故業道稱邪見。得果號癡增。答癡增始邪見。邪見必癡增。邪見必有癡。有癡未必有邪見。業道舉能依言邪不說癡。得果說所依言癡。不說於邪見。二門影略說。令知業道唯邪見。癡通於鈍行故。不稱業道。

增上果中。此依一物以辨十果。對法依眾事以辨十果。故二不同。義各別也。此有十句。亦依業道次第別配。不便宜者不順人心。

八欲解中分四。初對緣身財。次對緣悲田。次對緣敬田。後對緣恩田。

五無間業中。第六十說。一是虛誑語。謂破僧。四是身業。於中三為殺生。一是殺生加行。謂出佛身血。隨應即以身語二業。而為自性。一僧破。即以所破僧身。不相應中不和合為性。無覆無記。依異熟識。於法輪等不和合故。能破體者謂虛誑語。從果為名名破僧。二是比丘。非在俗。三見行。非愛行。四淨行。非犯戒。言不威肅故。五破異處。非佛前。以諸如來難輕逼故。六破愚夫。非聖者。七忍異師聖道時。謂五法是道。八正非道。八必不經宿。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壞僧和合故。九破法輪。唯此洲有佛故。破羯磨通三洲。有教故。十破法輪。極少九人。所破分二部。能破為一故。破羯磨極少八人。分二諦故。多亦不遮。十一初成道。後將入涅槃。及見戒疱由未起時。未立止觀第一雙時。佛滅後時未結戒時。於此六位無破法輪。除此餘時方可破僧。俱舍頌言。初後疱雙前。佛滅未結戒。於如是六位。無破法輪僧。此乃化土有此事。報土或有。阿彌陀佛調達名寂故。或報佛無。化阿彌陀有。薩婆多師。將佛有宿業怨對故有。大乘示現。此五逆中。害父害母壞恩田故。餘三皆是壞福田故。由此成逆。三乘通故。薩遮尼犍子經所說五逆。與此不同。唯大乘有對機別故。亦不相違 此五逆中破僧最重。壞功德法身故。障人天解脫道故。入聖得果離染漏盡。皆悉被遮。乃至大千法輪不轉。天人龍等身心亂故。定招無間一切大罪。次出佛身血。次殺阿羅漢。次母。次父。後後漸輕。諸廣義門。皆如俱舍第十八說。

無間業同分者。謂無間業同類之罪。謂污阿羅漢尼及母。是害母類。打最後有菩薩。是殺父類。或於天廟等行殺。或於委重所損害。或於貧苦困。施無畏已返害逼惱。是殺阿羅漢類。劫奪僧門。是破僧類。破壞靈廟等。是出佛身血類。或總攝類不須別配。俱舍與此不同。彼雲污母無學尼。殺住定菩薩。及有學聖者。奪僧和合緣。破壞窣堵波。是無間同類。從修相妙業。名住定菩薩。彼可殺之。今無此事。其最後身菩薩。定無殺者。故此稱打。殺有學聖雖是逆流。攝皆不盡。但是此中殺阿羅漢類。三義之內第二義收。耆舊類攝故。

僧門者。因僧所由。諸所有事。如知他與僧物。自迴入己等 靈廟者。殿堂也 窣都婆者。此雲高顯。浮圖等也。各舉一名。俱是佛事 對法論說。五無間業等。是順生受業。何故此中名現法果。此中據行逆罪故。現被殺等故。名現法受。彼依次生墮無間等名順生受。亦不相違 問順現受業。不感總果。豈五無間業。受別果耶。答由加行業。受現別果。由根本業。受當總果。非由一業現後俱受。從初為名名現法受。則非五無間不招總果。即由此義。對法論說。造眾多無間業者。所感苦具眾多勐利。頓受眾苦。訶怨心經云。由無間業。於那落迦中。數數死生。受大苦異熟。般若法華等經亦言。由謗經故。從一地獄生一地獄。從初為名。皆順生受。此亦如是 問殺獨覺何故非逆。答少故不說。即阿羅漢類收。

供養慈定等得現果者。依初出位。如初出慈定。無諍.滅定.預流.阿羅漢果亦爾。非久出後。不說獨覺。少故略之。其實亦得。一來不還。非初得聖故不說 問何故但說慈定。不說悲定喜定舍定等耶。答喜舍劣故。悲通散故。於與世間出世間樂。慈等勝故。無諍等亦爾。內證真無諍。外必息諸煩惱。勝願智等。故不說餘。

於學無學僧所者。對法論說。佛為上首僧。謂對佛前諸所有僧。或是佛弟子凡聖學無學僧。名佛上首僧。此言僧故非是別人。

與他增上果等中 謂亦由受現法果業者。謂不但由他。亦由自現業。謂佛住處令生安樂。眾生見佛供養為業。佛令無苦得安樂住。處勢力故。攝餘眾生。皆得安樂。輪王勸化行十善業。眾生隨行得樂亦爾。慈定菩薩。運心與樂供養獲安。亦復如是。由他增上。自現業熟便得現果。

業天者。即世人多以為善惡由天。理實由業。說業名天。初由悲故。後起慈心而與其樂。故唯言慈。

損益門有八者。初七即是身三語四。如次配之。第八合是意三業道 助伴者。親友。

第六業增上有六。初一利相。第二勤相。

第三自性中。初語四挍量。次身三種。後意三。從輕至重。總挍三業。別量十業。業道中先色後心。色中先重後輕。諸色業道皆先重後輕。意業道中。先輕後重。作法不同。亦無過失。

然三罰業。意業最重。五僻見邪見重。五無間破僧重。所望別故。今此明業不望無間。故語業輕。理無過失。

第七業顛倒中 殺生相似同分罪者。加行業道似根本故。此有二例。一殺情。二殺非情。並是於非彼作彼想故。無根本罪 執受顛倒。但言乃至綺語。不說意三業道者。身語七支通戒性故。共所知故。色易執故。上明無罪 亦無施與受齋修福下。無福田起邪見故。作此執。

第八業差別中有二。初列前四位業名。後隨列別釋。列位有四。一有五種二門。二有十種三門。三有一種四門。四有一種五門 作業者謂若思業若思已所起身語業不作業者乃至身業語業者。審決二思名意業。動發勝思。名思已所起。身語二業。或動發勝思名思業。此思所起身語業。名思已所起身語業。此解與對法同。彼雲思業。謂福非福不動業。思已業。謂身語意業故。此作業通加行根本業道。表無表業。未滅未舍名作業。即二業種子。加行根本表無表業。已滅已舍名不作業。不成就故。無勝作用故。此備法師釋 景法師云。任運所生。非業道攝。諸善惡業。及無記業。名不作業。若根本業道。加行所生諸善惡業。名作業。今釋者。加行根本諸表業。名作業。有起作故。諸無表名不作業。無起作故。此通三乘表無表業。故不說意。

增長不增長業中。八自性無記業者。謂善不善。非業道攝。中下品性。非三性中無記性也。自體不增名無記故。或三性中無記之業。

九悔所損業者。八十九說。諸作不增長業。若無追悔。不修對治。可當受果。名增長業。若追悔等名不增長。或先增長業。由追悔等。如未生怨。名不增長。不追悔等名增長業。第六十說。依未解脫者。建立定受業。故解脫者起道伏斷。對法論說。有五種故思造業。一他所教勅。二他所勸請。三無所了知。四根本執著。謂三毒蔽心勐利執著所起諸業。五顛倒分別。謂勝無罪所行惡業。於此五中。根本執著。顛倒分別。若作若增長。非不受異熟。重故。餘三雖作而不增長。不必受異熟。輕故。彼論釋。作者。謂起造諸業令其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彼說故思業。但唯有五。此中通說故思不思。故有十種。此中第二。即彼第三。此中第七。即彼初二。亦不相違。彼論後二。增長業攝。故非十收。

故思業者謂故思已若作業若增長業等者。此中故作或增長。名故思業。非故作或增。名不故思業。對法明思業思已業。初是福非福不動業。後是身語意業。與此不同。又彼論說。故思業有五。如次前說。與此相違。通增長不增長。故此依殊勝強思。當定招異熟。名故思業。彼依但是故思所作。非任運業。通當得不當得果。皆名故思。所望別故。亦不相違。

順定受業不定受業者。即前故思業。當定招異熟。前不故思業。當不定招異熟。對法論說。決定受業者。決定有三。一作業定。由宿業力感決定身。於此生中必造此業。期限決定終不違越。佛等神力亦不能制。二受異熟定。即此所說順定受。業果定當受。時未定故。三分位定。謂順現受。生受。後受。分位定業。此中義顯。若業道攝業名順定受。加行後起。通定不定。若未悔未解脫名定業。已悔已解脫名不定業。

已熟未熟業者。過去及現在正生果業。名異熟業。未來及現在當生果業。名未熟業。上明五種二門已。

三性業中。有覆無記業。亦名無記業。非三善根三不善根為因緣故。

律儀所攝業等者。別解脫律儀。對法論說。即七眾所受律儀。出家五眾。及近事近住。由出家者盡壽遠離惡行欲行。由近事者盡壽離惡行不離欲行。由近住者不能盡壽離惡行欲行。故別解脫三類建立。

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者。靜慮者。色界四靜慮。等至者。四無色。果者依靜慮無色。所修生功德。斷者。即靜慮無色相應現思。遠防欲界諸犯戒非之斷戒也。果即是斷戒。果之斷也。體即定生律儀三乘通身語大乘兼意業有釋斷者即是無為性戒。果是定生律儀。今此解業。既言果斷不言斷果。斷非無為。如前說善 或果與斷二俱戒體。故雙取之。唯初未至有斷對治。上諸地中。成遠分斷。此依有漏定生戒義。抉擇分說色界有。此通無色有。對法唯依色界建立。彼自會雲。以無色界麁色無故。略不建立。

無漏律儀所攝業者。謂見諦者。由無漏力所得遠離性。即道共戒。如表無表章廣說。

不律儀中。讒刺者。唯行讒儜。譏刺於他。以求活命。不良之類。恐喝之輩 斷獄者。西域別立斷獄之人。求財活命。此有十二對法有十四。此無彼三。一獵鹿。二捕魚。三害牛。彼無此一。謂斷獄。涅槃經中說有十六。牛羊豬雞。為利故養肥已轉賣。為利故買。買已屠殺。即為八種。捕魚。捕鳥。獵師。劫盜。魁膾。兩舌。獄卒。咒龍。復為八故。無此斷獄縛象。雜心說十二。屠羊。養豚。養雞。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膾。守獄。咒龍。伺[狂-王+(山/鳥)]。屠犬。諸文不同。但說損害意業弘廣。以自活命而為本業。皆不律儀。略舉爾端。非唯爾所。不爾專行殺馬驢等。豈非彼耶。具支多少。得舍因緣。亦如別章 處中業等有表無表佛成不成。皆如章說。

施自性者謂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業語業者。對法唯識俱取三業。思並無貪為性。今以無貪說為因緣。以思說在等起門中。故自性中取身語業。據表外彰。三乘通論。故唯身語不說意業。戒自性中。以三業為性。故言身語業等。如唯識說。受菩薩戒故通三業 依處通情非情者。性戒遮戒。隨其所應。通依二故。

修性自性謂三摩地者。其四無量。慈體無瞋。悲體不害。喜體不嫉。舍即三善根。善舍數也。今從所依故定為體。如無垢疏第二卷。

依處者。即所緣三界有情總為三類。一無苦無樂與樂名慈。二有苦拔濟名悲。三有樂助喜名喜。於初類起離癡想。於第二類起離瞋想。於第三類起離貪想。平等令離惡名舍。此舉慈境等取餘三。此各有三。如餘文說。

福業謂感善趣異熟等者。福業於人天受總異熟 及順五趣受者。四趣受別異熟。其地獄中。受等流果相似別報。總言順五。有義不然。成唯識說。餘處說彼有等流樂。應知彼依隨轉理說。故大乘中。彼無善果。由善業故受苦輕微。名為得果。更無別報。不同小乘地獄四塵許善業感 又釋。此依數通說五義。別唯四趣 又釋。離非天為一。合成六趣。故說善業順五趣有。地獄實無。

順不苦不樂受業中。別報唯第四靜慮已上業者。此有二義。一雲。三定已下有別報受果。此及對法不說有業者。據多分善業感樂受果。少分善業感舍受果。故略不論。不爾何故下地善業不得彼果。二雲。三定已下無別善舍業。第六識中舍果寂靜。下業麁故。善但招樂故無舍果 問下善業麁不招舍果。第八舍果下業不招。答總別異故不應為例。

順現法受業等中。此及對法皆說有三。從初為名。現唯別報。餘通總別。前說有二。謂定不定。第六十卷說有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顯揚十九說有五業。一現法受決定。二生受決定。三後受決定。四受報決定。五作業決定。不依於時但論於報。故唯二種有定不定。若論於時與報合說。業但有三。不越此故。時報相對合離有四。不說別時。但總說故。唯依時及果並作業定。說有五種。除不定故。文雖有異義理無違。所望別故。

學業者謂若異生等者。謂諸異生。發三乘心解脫分善已後。皆名為學。學業通有漏無漏。無學亦爾 非學非不學者。未發心前諸異生位一切諸業。六十六中。唯說聖者以為有學。證勝得故。此據所依合而為論。學者生得善等。亦名為學。不爾便非。不順彼故。

見所斷等業中。唯說惡趣不善業是見所斷者。此據引業。若兼滿業通五趣故。故論雲等。五十三雲。往惡趣行。唯分別起煩惱能發。三惡趣中引滿二業者。分別起故此偏說。非人中感別惡業非見道斷。亦非俱生不感惡趣。無想定等雖亦見斷。非離縛斷。故此不說。或等言攝。如唯識論第八卷疏。對法第四等解。上明十種三門業已。

黑黑等四業中。非福業名黑黑。謂三惡趣總業及五趣別惡業。其不動業名白白。謂色無色界總別善業。其諸福業名黑白黑白業。謂欲界人天總業。及順五趣別善業。善為不善之所怨對故名黑白黑白業。由未斷黑業故。其福業得此名。設黑業斷已。是先種類故。亦名黑白黑白業。此等三種對法論說。若因若果俱得其名。黑黑因。染污故。果不可愛樂故。白白因。不染污故。果可愛樂故。黑白黑白因。惡雜善故。果惡果所雜故。欲界福業果定為非福雜故名黑白黑白。自有非福果不為福雜故。不名白黑白黑業。對法第八。及六十六說黑黑業同此 彼白白業者。謂三界善業。黑白黑白業。謂欲界雜業。非一剎那業通善惡。然依意樂及由方便。合說一業名為雜業。謂有業意樂故黑。方便故白。即矯誑心相修諸善。或有業意樂故白。方便故黑。即訓弟子發身語惡。此黑白業通善惡性。此論依福非福不動三業。以明黑黑等業。彼論依純雜善惡。以明黑黑等業。故不相違。又六十六及對法。依真實門。此中據隨轉理門。俱舍第十六雲。惡色慾界善能盡彼。無漏應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若說此論隨順彼宗者。其白白業應唯色界善。理既不爾。故如前說。

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等者。不染污故名非黑。非有漏善故名非白。不招無覆無記果故。名無異熟業。能斷前三業故。名能盡諸業。對法說為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彼言非黑者離煩惱故。白者一向清淨故。為簡有漏白善業生死相違故。名無異熟。此顯非取一切無漏皆是此業。言能盡諸業。取前三業之斷對治。俱舍論中說此體者。

 四法忍離欲  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  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  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  四令純白盡

若依瑜伽應說頌曰。

 次第欲界十  前九純黑業
 後一純黑雜  上八純白斷
 唯離欲界欲  依初超第三
 一盡純黑雜  離上一皆斷
 從初超第四  總說有十惡
 前九唯斷黑  第十三皆斷
 菩薩見唯思  金剛三並除
 此說無間道  瑜伽能斷業
 若加行伏滅  皆增除見道

若依此卷文。二乘見道中。一無間道。及漸離欲前八無間思。唯盡黑黑業。第九無間道。雙盡純黑及與雜業。離四靜慮及四無色。第九無間道。唯盡白白業。此依漸次得果者說。

若依初未至及初定。超入見道得第三果。一無間道離純黑及雜 若先已離上地染。依四靜慮得第三果。一無間思離純黑及雜。隨其所應並。白白業 若從初果取第四果。前八無間思。唯離黑黑業。第九無間思俱離三業。若諸菩薩見道一無間思。唯離黑黑業。金剛喻定一無間思雙斷三業。一切惡業道生即斷。一切善業離緣縛故。要離自地染盡時盡故。第九無間思。方說盡白業。上來所說說斷有漏種子思業。若伏現行唯除見道。無無漏加行。所餘修道。並加加行道。能伏現行。此中但說諸無漏業。是前三業斷對治故。二乘解脫道。雖亦有斷。及菩薩十地所知障。諸對治所斷。皆非業故。所以不說。故對法雲。非黑白等業者。謂於加行無間道中。諸無漏業。是彼諸業斷對治故。依勝建立故。不取餘勝進道等。皆依別行。亦非全伏諸品業故。所以不說。上來四業隨其所應。染淨雖殊。皆思為體。若依對法。應說頌言。

 次第欲十思  九斷純黑雜
 後一三俱離  上八唯自盡
 若超證第三  唯一三皆斷
 從初取無學  前八菩薩見
 唯盡純黑雜  金剛皆斷三
 此說無間道  對治能斷業
 若加行伏滅  除見餘皆有
 唯加行無間  能伏盡能斷
 前勝進解脫  無勝用故除
 此說離縛斷  非不生等義

若依對法說。前三業二乘次第得果。見道一無間思。及漸次離欲前八無間思。離純黑雜雜通二性故。第九無間思。離純黑及雜盡並白白業。離四色四無色。第九無間思。唯離白白業。此依漸次得果說 若依四靜慮超入見道得第三果。一無間思亦離三種 若從初果超取第四果。前八無間思。並菩薩見道。唯離純黑及雜業。第九無間思。並菩薩金剛喻定。三業俱離。此說斷種子。若伏現行。唯除見道。餘一切位。皆加加行道。餘義同前 若說離縛等斷。義亦不定。應如理思。

五業中。有二復次。合有三釋。一義雲。外道善不善業名曲。障佛法直道故。二即此曲名穢。污正法故。污身心故即此曲穢名濁。滓惡法故。溷身心故。皆通一切善不善業。故此論雲。謂即曲業亦名穢業。即曲穢業亦名濁業二義雲。曲業如前。穢業者。謂內法異生。於佛教中。無明貪瞋慢身邊見。合名顛倒見者。見戒取名住自見取者。邪見名邪決定者。疑名猶豫覺者。隨其所應。或相應。或為近因。或為遠因。所起善不善三業名穢業。污正法故。深穢惡故。即內異生。於邪正門俱不決定。以疑為先名猶豫覺者。所有善不善名濁業。因疑所起極滓穢故。殘惡業故。前穢中。疑因邪定起。此依不定起故成差別。不是令障佛法正道亦得入故。不說內異生亦有曲業 第三義雲。此之三業並外道起。邪解行發名曲。即此曲業。障有為功德起故名穢。障證無為功德故名濁。皆通善不善三業 對法第八有二復次。釋前三業。初雲。三業障八道名曲。能污相續發生障業名穢。若依外道顛倒見生名濁。唯此濁業稱外道起。不說前二何人所起。故知理通內外所起。既不別說性。明知通善惡。然同此復次無過失也 彼復解雲。邊見邪見薩迦耶見。如其次第。所發諸業名曲穢濁。准此亦唯外道所起。如是三業隨彼煩惱。內外道起義別說之。非各定體。義雖有異亦不相違。不同小乘說曲穢濁業。依諂瞋貪生 於此義中束為三類。一外道所起三業名曲。內法異生復有三聚。一邪定起穢業。二不定起濁業。三正定起淨業。一切聖者所有有漏無漏勝業。名牟尼業。牟尼者寂默義。此名寂靜。證寂靜理故。若依下聞慧地中。一切聖者身中所有身語二業及心。為三淨業體。心者意業。與此不同。彼說聖者身牟尼業。唯取無漏。有漏業名三淨業。不對異生以辨差別。今此對凡聖內外道異故。清淨業唯在異生。聖者身中所有三業。皆名牟尼業。觀對異故亦不相違 俱舍論雲。無學身語業即意。三牟尼。三清淨。應知即諸三妙行。

第九業過患中。生現法罪謂如能為自害者。起殺加行。殺業未成。現被他害。當來未必受。未成重業故。又如在異生先行殺等。被他現害。後得入聖不受後罪。或轉後果於現身受後更不受。如鴦掘摩羅等。亦名現法罪。指同如前能為自害故云謂如。

受彼所生身心憂苦中。六種過失者。此業七過患中前六種也。既不能成。徒積憂苦。空加方便。不成事故 不能辨者無不稱心。

又有十種過患者。犯沙彌十戒。戒所生憂苦。從初所犯故唯說十。不得受具故。

四種不善業道者。即五近事戒中前四支戒。身三語一業道性戒。飲酒是遮。故此別說。

闡地迦者。近事之名。此無所譯。故存梵本。

第三生雜染中有二。初標四種。後隨別釋。

欲界三十六處者。八寒八熱等。如前第四卷論說 色界十八處亦爾 五十八生者欲界三十六。色界十八。無色有四。

黑勝生者。種性業惡名黑。威勢強故名勝。或黑中之極故名黑勝 旃荼羅者。屠兒也 卜羯娑者。亦云補羯娑。除糞穢家也 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者。非剎帝利等種。有勝伎能。敦直可重名長者家 非黑非白勝生者。即吠舍等。

生不定中有五。一自他更互不定。二苦樂不定。三處處不定。四佗身不定。五喻成不定。

又復說言我觀大地無小處所可得等者。此意說言大地之中無小處所。汝等從無始來。於此處所。不曾經受無量生死。意顯從無始以來。大地之中一一處所。皆受無量生死義。長讀文勢義道亦遠。

又復說言我觀世間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不為汝等母父等者。不易者。難也。難可得諸有情。不為汝之母父。一切皆曾為父母等義。前為父母更互作義。此皆為故是二差別。

軌範師者。阿遮利耶也 親教師者。鄔波柁耶也。即和尚阿闍梨。

廣博脇山者。舊云毘富羅山。其形狀如非天脇也。

第四生流轉中有四。一問。二略答。三重徵。四廣釋。初頌標十門。後隨別釋。一體。二門。三義。四差別。五次第。六難。七釋詞。八緣性。九分別緣。十攝諸經 體者。總明緣起三世分位生引因果流轉還滅之體。非是別顯十二緣生一一別體。一一別體下差別門當廣釋。至彼文中。具顯別體。

文分為三。初標三相。次隨別釋。後總結之。

三相者。一從前際中際生。二從中際後際生。三從中際或趣流轉。或趣清淨究竟。前二名流轉。後一是還滅。流轉者順生。還滅者順滅。過去名前際。現在名中際。未來名後際。現在中。若不厭逆。便趣流轉。若厭逆之。便趣清淨。成唯識說。十因二果定不同世。今論依此。故於二世以辨緣生。即彼又說。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即顯三際緣生。今此但遮小乘緣起定三世立。依二世顯非定唯爾。過去七。現在三。未來二。為後報業招異熟故。

別釋中分二。初明初一。後明後二。初中復三。初明胎生。次明餘三生。後釋三業生處。初中復三。一問。二答。三結 不了前際無明者。不了前際世俗勝義二種苦故。所起二愚 世俗苦者。謂三惡趣。一切世俗。知是苦故 勝義苦者。謂諸人天。殊勝智者知是苦故。對法第七說。迷世俗苦名異熟愚。起非福行。迷勝義苦名真實義愚。起福不動行。多迷前際現二異熟。故說此愚不了前際。理實此愚亦迷後際。多迷現因故略不說 由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者。識等五種識為最勝。識為報主。皆不離識。總說識名 或舉初生故唯說識。此識等種名言熏習。先雖已熏未知生處。由業招集。當於善惡二趣果生。識隨因轉名隨業識。既被熏習。乃至前身命終不絕。能為現在相續識因。於現在世將生果時。不能自起惡。藉過去內外貪愛現前滋潤助伴方生於前身中。

受支有二。一受異熟受。緣內身生。二受境界受。緣外境起。因此二受。生內外愛。以為能潤 前舉隨業識。攝識等五種。今舉內外愛亦攝取支 或內愛名愛。外愛名取。義顯所潤行等六支轉名前際有。於現在世果識隨轉。餘名色等次第得生 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等者。若依分位。初七日前名識。七七日前名名色。今說諸位本末狹寬。以說相依攝六處等。但言此二乃至衰老。非更無餘。

又於現在生老支中。因識名識色。生果相顯故說其名。非色等支在現在世。九十三中。識為所依。說識業與異熟果。今說能依故。言名色業與異熟果。總別異熟。能依所依別故 由必依託六依轉者。即名色中所攝六根 是故經言名色緣識者。此依菩薩逆觀苦集。至識名色更互為緣。觀諦既周。見互為緣畢。故觀苦集至識乃止。如九十三廣釋。

隨其所應為六識所依者。非唯說五種中識種所生現識。彼唯第八。故九十三及此下說。總依一切相續為名。說六識身。義顯總說一期身識故。名色緣識。由識執持。識為所依。識緣名色。杖彼為依。或觀為境。

若於有色有情聚中謂欲色界受化生者諸根決定圓滿生者。成唯識說。有色化生初受生位。雖具五根。而未有用。爾時未名六處支故。初生無色者。雖定有意根。而未明瞭未名意處。此中意顯。彼諸化生初生剎那名識支。此後隨應。五根意處。未明瞭來名名色。次六根明名六處。後觸受支漸漸生長故。雖諸根決定圓滿與前差別。識等五支亦有前後 問下界有現色。可為識所依。無色無現色。識依非色種。答下識緣現色。名識緣色依。色種上識緣。說識依色種。

又由福業生欲界人天等者。此三皆據引業得果。即順生受業。順後受業。唯感引業通引滿業方名行支。發此無明名無明支。潤此愛取名愛取支。此業所集名識等五種。此六所轉方名有支。此有生招名生老支。即顯一切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不爾福業應生五趣。此卷前說。福業者。謂感欲界善趣異熟。及順五趣異熟等故。此義廣如成唯識說。由此彼業。能所發。能所集。能所潤。能所生。皆非十二緣起支攝。

釋後二門複分為二。初為二問。後隨別釋。初釋從中際後際生中分二。初釋。後結之 受二種先業果者。一內異熟果。二外增上果 或聞非正法者。謂現在世 或先串習者。過去世。此二並是分別起愚。由迷內現自體及後有愚故發業。由迷外愚故潤生。既迷現內果故。於後苦不如實知 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者。謂識種子隨逐業故。名由行故識生。招集而生。非辨體生。增上緣故。若初識支唯第八識。通依一期一切識說。通六識身。即會前際名色。能為六識所依。亦復如是。本識是引果。名色種隨。名色是總六處種隨。六處為依觸種隨。觸為能生受種隨。唯識對法雲。此識等五名為所引。無明行能引故。即此所引。及能引。俱為引因。引生老死。勢疎遠故。雖皆名引因。識等五種。與生老死。為因緣生故。九十三及此中。說獨名引因。論雲由此能引識。乃至受一期身故也。非無明行非引因攝。能所二引諸教不同。成唯識雲。瑜伽說識唯是所引。異熟識種名識支故。集論說識唯是能引。識中業種名識支故。異熟識種名色攝故。緣起經說識支通能所引。業種識種俱名識故。識是名色依。非名色攝故。義顯愛取有名為能生。生老死支名為所生。成唯識說。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是同時。而依主伴總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或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因此亦會前後諸文雲。由此識等亦說現行。因時定無現行義故 由此愛故或發欲求者。求生欲界 或發有求者。求生色無色界。此二為總體。即是愛四取為後。初起二求故。後別生二取 即是後有生因所攝者。後異熟果辨體因緣業增上緣俱是。有支獨名生。非愛取支非生因攝。對法唯識說。愛取有近生果故。合名能生不相違也 然對法說。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謂於果時有能生所生者。未熟名因。非無因果。已熟名果。非無果因。據義各別亦不相違 問能引所引二俱引因。能生所生俱生因攝。答引同世俱引因。生別世果非因 問生別世果非因。別世生因非果。答熟稱果。因亦果。不招果果非因。於此義中應加思慮。

此諸行生或漸或頓者。胎卵濕三支皆漸生。化生頓起已如前說。

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後種子隨逐等者。有色界生次第現前。無色界生色種隨逐。

還滅中。於二果諸行者。謂老與死二果苦諦也 彼因者。集諦 彼滅者。滅諦 彼趣滅行。道諦。九十三說。世尊在昔為菩薩時。悲愍有情。觀諸緣起。歷觀諦故。先觀現在老死為首。以三種相如理觀察。一觀細因。二觀麁因。三觀非不定。感生因緣亦名為生。謂愛取有即細因緣。其生因體亦名為生。謂是生支。即麁因緣觀。由有細生而有老死。亦觀由麁生得有老死。當來老死。細生為因。未起果故。現法老死麁生為因。現起果故。是名觀察初二因緣 非不定者。謂即除彼生處所攝二種生體。餘定無能與老死果。如是觀察苦諦之集。未為喜足。遂復觀察後集因緣。現在苦諦。謂遍逆觀受觸六處名色與識。既知當苦現集為因。現集亦由先集所起識為邊際。現法苦有。如是總觀苦因集起。集因苦生。不復更觀現苦由何起。不異前故。是故菩薩齊識退還。卻順觀察乃至老死。是苦集諦觀察已周。為觀滅諦。始終老死逆次第入。乃至無明。觀現在苦。云何一切皆當滅盡。謂不造作無明為緣新業行故。如是歷觀三聖諦已。次更尋求此滅聖諦。何道何行而能證得。起宿住念。憶昔所修世間正見。令現在前。歷觀諸諦。遂以正見。於諸諦中得入現觀。漸次證得無上菩提。即是此中四諦觀行。觀緣起理。得學無學清淨知見。下第十卷亦有此問答。釋觀黑白品短長不同所由 又有釋言。於二果諸行者。謂生老死二支。諸行麁因及果。二合說故。總觀現在所有苦諦。雖有此釋。斷行難知。前說為善。

於彼所緣不如實知無明觸所生受亦後永斷等者。謂有漏觸所生諸受。受二果時。於所緣境不如實知。由此為緣。發起煩惱。發業潤生。由斷此受。無所依故。無明亦滅。所緣不增。證無漏慧。名慧解脫。由受斷故不生貪愛。此相應心。離相應縛證心解脫。

次第乃至異熟生觸滅故異熟生受滅者。此已上文。明由無明滅故當來果滅 於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等者。下明由無明滅故。現在順無明觸受等滅。六處等已有。非由現無明有。不說無明滅現六處等滅。其觸受等。隨無明生。獨說隨彼滅。由此所依滅故。能依受等皆亦隨滅 恆受離系受非有系受者。諸有漏受。離煩惱增系。及無漏受。名離系受。非必一切皆無漏受 梵行已立者。滅諦智道諦滿 究竟涅槃。於滅諦滿。顯求涅槃者。於佛所得滅諦滿足。

第二門中有八。對法論雲。識生者。謂眼色為緣。眼識得生等。外稼成熟者。謂種緣芽。芽緣莖等。有情世間死生者。謂無明為緣能生行等。器世間成壞者。謂一切有情共業增上力為緣。大地等生等。食任持者。謂四食為緣。三界有情相續住故。自所作業增上勢力隨業所得愛非愛果者。謂妙行惡行為緣。往善惡趣故。威勢者。謂內證為緣。發神通等最勝功德。清淨者。謂順解脫分善為緣。次第乃至得阿羅漢果等。緣起經下卷。亦解此八門。然此與對法次第不同。故後第十卷。明十二支此幾門攝。今因緣起汎釋諸緣。故今敘顯。至後卷中更當廣述。

第三緣起義中有二。初八義釋緣起。後問答辨。對法及緣起經。各十一義釋。對法論雲。一離有情義者。無自然我故。此破勝論犢子部等。我為作者。離彼有情故。二無常義者。以非恆故。此破數論自性常住。為萬物本。為緣成物。故顯無常。亦破大眾部化地部等。十二緣生是無為法。三暫住義者。生時過已無暫住故。對法論亦為剎那義。此破正量部色命根等。諸緣生法一期四相。非剎那故。四依他起義者託眾緣生故。此破自然外道。法自然有。非假因生。故依他起。五離作用義者。眾緣作用空故。此破薩婆多。有實作用。為緣生體。今顯功能無作用故。六因果相續不斷義者。因剎那滅。果剎那生。時分等故。因果相續。此破斷見外道因果不續。亦遮經部師。無去來世異熟因果。仍不同時。果因斷故。七因果相似轉義者。不從一切一切生故。因果相似。此遮害為正法者。計殺羊等為因後生天上。即諸善果以不善為因。因果不相似故。今顯善因得善異熟。惡因亦爾。因果相似。八自業所作義者。於餘相續不受果故。自業自受。此破無因果非是業起。諸空見論。亦破他作我受果義。謂諸不平等因論計。對法論緣起經皆自廣釋。恐繁不述。

為顯因緣所攝染污清淨義者。下第十雲。十二支中四唯雜染。餘通清淨。其四雜染髮潤。善業清淨眷屬。亦名清淨。意顯愛道緣生品名清淨。非愛道緣生品名染污。顯此因緣染淨緣生。故立緣起。此辨說緣起之意。故因釋義破他宗中。顯自理意。

第四差別中。十二支差別為十二。因解彼彼法。汎釋一期身中彼一切。非此中所辨一切體性。皆緣起支。

解無明中有四。十九種。七種。五種。六種。十九中有三。初指經。次別顯。後結數。別釋七類。一世。二事。三業報。四三寶。五四諦。六因果。七所證。

於因中。或計自在世性士夫中間等者。自在天。冥性。士夫。神我。梵王。居中間禪故名中間。如次配釋。

無罪有罪應修不應修者。散釋於因善惡之體 黑白雜者。釋果之體。果有黑白二分故名有分。此十九中。有通俱生或分別起。世事業果等。通二門故。

七無知攝十九中。業異熟無知攝移轉者。業能招果。迷而不知。執不平等因。故名移轉。或因果性善惡不定。於此生愚故名移轉。染淨愚者。所愚因果通善惡故。

五攝十九中。見愚攝八。謂世事各三。辨因果推求名見。體非無明。癡與慧俱故名見愚。

放逸愚攝三。不知業果。故生放逸 真實義愚攝七。增上慢攝一。義愚攝十九。迷義理及境皆名義愚。

六無知有二。初顯六無知與七相攝。後依能治及自性。辨六差別。依聞思修所治差別說前三者。由聞故知法。其所治名無知。由思故推搆。其所治名無見。依修故明證。其所治名無現觀。故云所治差別故說此三種。

耎中上三自性差別故。說黑闇愚癡無明黑闇。此中通說一切無知。為支體者。成唯識說。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勝鬘經說有五住地。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五無明住地。前四煩惱障。後一所知障。彼經自說。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斷。唯有如來。佛菩提智所能斷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識第九與經說同。煩惱障四中。初一見道斷。後三修道斷。對法論說。發業無明有二。一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二異熟愚。發非福行。此二皆唯見道所斷。緣起經說。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唯識亦言。正發業者唯見所斷。助者不定。故唯取彼見一處住地所有無明。然此有三。一唯發總業。二唯發別業。三通發二業。今取初後二業無明。故言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然此有四。一相應。二不共。三纏。四隨眠。皆能發業。外道內道異生放逸不放逸。隨其所應。用四無明發業皆別。如緣起經自廣分別。

此中說行通身語意。唯善不善現行種子假色。及思以為自性。此亦有三。感三果故為行支者。亦唯感總及俱之業。成唯識雲。即彼所發乃名為行。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即前無明所發之行。乃成行故。身語業色名為假色。依思現行種子立故。意業唯思。成行支體。准此五識所有善惡。既非行支。明知不能感於總報。

識支中。明六識者。前論自會。通依一期六識身說。非正識支。成唯識說。此中識種謂本識因。故唯取行所集當來第八識種。名為識支。初結生故。總異熟故。不說餘識為識支體。此唯種子。不取現行。此中說種所生果識。為識支體。及十地經云。如無明有子時果時。識等皆爾者。唯識會雲。或依當來說有現行。因時定無現行義故。說識名色初入母胎互為緣等。然依當起。非正種子。

名色中。初解四蘊名。後解色蘊色。

欲界具十及法處所攝假色者。法處實色。謂勝定果。欲界無定。故說為無。多分有假。故為簡別上界之中假實通有 然非一切者。無不律儀及別解脫故。鏡像水月彼亦無故。下界假中。雖無定道共戒之色。律儀不律儀異類皆有。故不簡別。上界唯有律儀。顯無不律儀故。言非一切。此中通說種子現行。當來現在名色等四。非實支體。成唯識說。除後三因餘因。皆是名色種攝 後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後三種。此說五支不雜體性。異熟六根種名六處。異熟觸受種。名觸受支。除本識種及此後三種。餘諸蘊異熟種。皆名色支。經說。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邏藍等者。此依雜體。非說別體。不爾如何得成五蘊。或通依非異熟名色五蘊。說識初生更互為緣。第七識等名名中識故。若雜體者。唯識論雲。或名色種總攝五因。於中隨勝立餘四種。六處與識總別亦然。具如彼疏釋。此等唯種。說現行者准識支會。對法第一雲。眼處者謂眼曾現見色。不言當見。今此據實。處通三世。對法依處義增。唯說過現生。未來六行勝故。亦不相違。

受唯舍受。兼苦樂者。一業通招總別果故。亦依一期所有受說。不爾唯應說舍受支。總報主故。

第十卷

第四差別中。上解七引因支。下解五能生所生支。愛支體。唯煩惱中貪。此雖通緣內外二果。諸論多取緣外境愛。因迷外境增上果愚。緣境界受所發生故。

取支。通以一切煩惱。以為自體。四取之體如前已說。此支唯以能所取全。所為取中。取隨順煩惱。不取餘法。五十九雲。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愛既唯貪。故取通攝諸煩惱盡。然此中說緣四取貪。為取支者。與十地經同。彼雲。愛增上名取。成唯識說。於潤業位愛力偏增。說愛如水能沃潤故。要數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後分愛取二。雖取支中攝諸煩惱。而愛潤勝。說是愛增。故彼此文不相乖返。愛取二支。通現及種。俱能潤故。愛望於取成因緣故。

有支中。初解三有。後明七有。欲界有十有。一前時有。生剎那後死剎那前。此兩中間名前時有。二業有。謂行支。愛取潤故。能有當果名業有。三死有。末後正死一剎那時。四中有。死剎那後生剎那。前二趣中間名中有。五生有。趣生初位一剎那時。餘五趣有。此五為總。前五為別。前五寬通。後五體狹。業有中有。非後五故 有者。所有。體即異熟。業之一種能有名有。餘皆所有。成唯識說。始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故此中有。所有中收 色界有六有。除四趣故 無色有五有。又除中有故。今此有支唯是業支。說先作行煩惱攝受故。成唯識說。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俱能近有後有果故。彼意說。行及識等五。為愛取潤轉名有支。體唯種子。是所潤故。能生果故。今此總言十有名有。能有所有合名為有。汎解有義。非唯解有支。此唯業有一是有支。唯識會此雲。有處唯說業種名有。此能正感異熟果故。彼復會雲。復有唯說五種名有。親生當來識等種故 其七有者。五趣體有受用果故。趣方便中有。二趣中間故。此六為所有。業為能有。能引諸有故。故合成七。前時有死有生有。即五趣有。而別施設。故不建立。

生支中。初別釋十句。後略義結。初四句說胎卵二生。次一句濕化二生 身份頓起者。謂支分頓生。其化生諸根頓生。謂手足等支分亦爾。濕生不然。謂根漸生。支分頓起。與前卷說胎卵濕生諸根漸起。亦不相違 下之五句通四生有 蘊得。謂蘊體起 界得。謂蘊種子。蘊因緣性 蘊得現行成就界得種子成就。處得通現種。餘三緣成就。

略義中有六句 自性。攝生及出現兩句 生處位。攝等生趣起三句 所生。攝蘊得一句 因緣所攝。攝界得處得兩句 任持所引。攝諸蘊生起一句 俱生依持。攝命根。出現一句義意可知。

老死支有二。初解老。後解死。老支有二。初別釋十七句。後結略義結有十句。初六句各攝一句。第七威儀變壞。攝五句。謂第七句。至第十一句。第八句無色諸根變壞攝。第十二十三兩句。第九有色諸根變壞。攝第十四十五兩句。第十時分已過壽量將盡。攝第十六十七兩句 死中有二。初別釋十一句。後結略義有四句 若死。攝初兩句。正死體故 若死法。攝第三第四句。解支不解支。五趣死時之軌法故 若死差別。攝第五句下六句。若死後位。攝第十一句 死魔業者。即正死體。死魔作用也。此亦死差別攝。或取死後。識離身已名為死魔故。亦說是死後位攝。此生死二支。隨其所應五蘊為性。現行苦故。唯取現行與有合說。或通種子。成唯識雲。謂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中有末位。設起愛心。緣當果起。仍是生支。由前將死愛取潤有。能有中有及當生故。諸衰變位總名為老。身壞命終乃名為死。

上解第四差別門訖。下解第五緣起次第門。論有三釋。初復次中。由邪行故令心顛倒等者。有義識等五支。並依後際當生老死五現起位。說因五支。非依五支在因位說。故成唯識。因位難知差別相故。依當果位別立五支。若依此義。心顛倒者。謂隨業識。現思名行。種業名識。說名色支結生相續故。對法亦說。由名色生已得豫有情眾同分數。彼說名色初受生故。唯識會雲。識中業種名識支故 諸根圓滿。謂六處支 二受用境。謂觸受支。觸引受生。俱受用境。故俱舍說名隨觸受。耽著者。緣現在愛 悕求者。緣未來愛。合名愛支 煩惱滋長。謂取支。此中但說業為有支。如前已會。餘支可解 有義。合依三際以辨次第。無明行識。在過去世 心顛倒者。識等五種。併名為心。不離識故。識為主故。由邪行熏發。當有趣生故。心名顛倒。略而不說正行熏發。准後愛取。潤後有業。知於前際亦潤行心。故略不論前際。愛取有其名色結生。下四支是過去世生老死支成。唯識說。然所生果。若在未來。為生厭故。說生老死。若在現在。為令了知分位相生。說識等五。彼說識支初入母胎。此說名色。故但四支。由現在受發生貪愛。煩惱滋長潤後有業。乃至當來有生老死。但說潤業不說發者。准於前際知發業故。此乃影彰。過去說發不說潤業。現在說潤不說發業。未來說生老死。不說名色等。現在說名色等。不說生老死。二燈二炬影顯知故。欲顯因果三際不斷。善順小乘故作是說。

第二復次。唯依二際建立。其內身緣者。發業引生門 境界緣者。潤生果起門 起我執等愚者。是相應癡 或因此起彼。是不共癡 即隨彼業多起尋思者。此謂現行識 由業與識為助伴者。種識。業所熏種。為助伴故。其名色等種。此皆名識。故能招感當來三苦。一根初起苦。謂名色身意二根初起故。二根圓滿苦。謂六處。三受用境界苦。謂觸。即是合以名言有分二種能生。理實應有識受二果。識稱為種。故果中無。受稱外受內果中無。愛必因受方得起故。受前際無 後際說有。前際觸後說當受故。各望有別 依觸緣受發起於愛者。愛支 廣起追求下。是取支 由事業門者。門者所以。謂淨行事王等業 利養門者。謂坐臥耕田等。此二外欲境起名欲求 或由戒禁門者。謂邪願戒禁所 或由解脫門者。謂見取。由初二門發起外欲求。由戒禁門起內身求。求當來樂果身故。由解脫門起邪解脫求 有義。事業門。謂欲取。利養門。謂見取。為利養故。其執見勝。戒禁門者。謂戒禁取。解脫門者。謂我語取。諦故住故。執我自性為解脫故。因此四取發起三求。一欲求。多求五欲故。二內身求。即有求。求自體故。三邪解脫求。即邪梵行求。求邪解脫故起此求時令先所起四取煩惱及業者。謂業是有支。無明為發業緣。令當果生。無明非是有支。

第三復次中有三。有情聚者。前二復次。染淨緣起。今此唯依求淨者說樂世間清淨者。不樂出世。樂人天故名清淨。然愚癡故亦造非福 或起追悔所引者。樂清淨故。悔非福業。或癡不解悔因。此三業 觀喜所引心相續住者。謂歡喜心所熏成種相續而住。即是識支。以此為因。由非福者下業。由福者中業。由不動者上業。於當生處。亦皆能感三苦果種名識支。現行名名色等。不說受等。義准前釋 樂著境界者。謂受愛取。其有生老死三因。著境有。亦得彼名。緣起經中具釋次第。恐繁不述。

第六釋難中。有二問答。初問逆次第中。如世尊言新名色滅與上首法者。此引經證先觀緣起。後際生老死。是前際名色等果。前來總說名色結生。名色體寬總攝餘支。但言名色已說餘訖。言新名色。前際所集名色種子後現行者。稱之為新。若已生起不名為新。夫觀法者。先果後因。故說生老死為初。新名色滅為首。緣起經說。如病病因病滅良藥。故逆次第。生老死為初。

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者。此問次前所引經說名色為上首滅。何故彼經。不說無明為先首滅 答依心解脫者而施設故等者。此意釋言。未入聖前。初資糧位。先順次第觀。加行道中。逆次第觀。起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入見道等順次第斷故。無明滅即行滅等。依止無學解脫身中。現在名色為先。受為後四支種子。不能為因生未來世生老死果 此說苦因不能生。下顯由受滅當苦不起。謂解脫者現受境時。愛及隨眠即愛取支。由聖道力永拔不起。名能潤煩惱集諦永滅。此因永滅故。先所引因名色等種。當不生果名餘支滅。此言意顯。現在名色所有種子。不生當果。先觀苦諦故。以名色滅為上首。此滅由何。由彼能潤集諦所攝愛取等滅故。名色等種當不生果。名色等種。是當來世生老死因緣。親因緣故。說此先滅。無明等疎。後始觀察能潤因故。不說無明為先首滅。故得無學已觀雲由誰無故老死無等。餘次第滅准此應知。

第七釋詞者。釋緣起義中。有五種。依字釋名者。由煩惱繫縛為緣。諸趣數數生起。故名緣起。依緣字起字。釋緣起字。故名依字 依剎那義釋者。簡大眾部化地部等緣起是無為亦破正量部一期四相義 眾緣過去而不舍離等者。若依分位。前十支為緣。後二支為起。前支具有因緣等四。雖復剎那滅入過去。種在身中而不舍離。故依自身後果生起。或十二支前一一為緣。後一一為起 此有故彼有者。顯無作緣生義 此生故彼生者。顯無常緣生義 非餘者。唯由有緣果法得有。非緣有實作用能生果法。亦非無生法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無作無常二種為緣。非餘作用及非無生二種為因。故言非餘。此簡自在天等有實作用。及計無為能為緣起。以釋其名 第四釋中。屢屢逢緣數數緣續起故名緣起 於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者。初證菩提時。覺悟緣悟已。後為有情平等發起語言。說之故名緣起。自利稱緣。利他名起。即是法輪展轉說義。

第八四緣義中有二。一四緣。二二因。成唯識說。諸支相望。增上定有。餘之三緣有無不定。緣起經中。依決定有唯說有一。謂增上緣。愛望於取。有望於生。有因緣義。若說識支是業種者。行望於識亦作因緣。餘支相望無因緣義。而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者。依無明時業習氣說。無明俱故假說無明。實是行種。

會此文雲。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依現愛取唯業有說。別聊簡雲。無明望行。愛望於取。生望老死。有等無間及所緣緣。此以無色望無色支。有望於生。受望於愛。無等無間有所緣緣。此以有色支望無色支。餘支相望二俱非有。此文總說。彼文別顯。應如彼釋 有色望有色者。謂名色中色望五處。業有望色生。色生望色老死。無色望有色者。無明望色行。名望五處。無色生望色老死。此中不說非業有。故不說之 此中且依隣近順次。不相雜亂。實緣起說。異此相望。為緣不定。諸聰慧者如理應思。

問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耶等者。此中問意。因通四緣。何無因緣。此中答意。十因之中。引發。牽引。生起。定異。同事。不相違中。雖有因緣。其定異因。有別性生。同事不相違。體通疎遠。此略不論 其引發牽引生起。尋名釋義。應有因緣。但依現行相望。名引發因。依潤未潤位行有等中業習氣說故。是增上而非因緣。不遮愛種望取。生種望老死。為引發因。有因緣義。亦不遮未潤位中識等五種。望生老死。為牽引因。已潤有中識等五種。望生老死。為生起因。有因緣義。所望別故。亦不相違。

生引二因中。識等乃至於生老死位所攝諸支。為生引因果者。此說識支結生相續。能引所引一時。而有去果相遠。俱名引因。能生與果二世別故。親近能生獨名生因。成唯識說。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遠殘果說名引因。所釋諸門皆如彼疏。三性十因。如樞要說。此說雜染故不違餘。

第九分別緣中。合以二十七門分別。

第一一一支因問分別。無明有二問答 有生雜染業煩惱力之所熏發等者。謂生雜染。由業雜染起。業雜染起由煩惱雜染。故言由彼之所熏發 業體謂行。初因即以無明為體。雖諸煩惱皆業初因。無明獨有十一勝事。故偏說之。謂所緣等。廣如經說。俱舍雲。無明不說因。生支應有始。老死不說果。生死應有終。從惑生惑業。從業生於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故。十二支無始輪迴。

行有三問答。初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為緣起非福行等者。三惡趣苦。相狀易知。名世俗苦。人天趣苦。微隱難了。聖智所知名勝義苦。

或有釋言。八苦之中。對法論說前七苦名世俗苦。第八苦名勝義苦 若作此釋。第八行苦既通五趣。應唯迷惡趣亦起福不動業。前之七苦既通人天。應唯迷善趣亦造非福業。苦苦壞苦行苦等三。通五趣故。由此故知前釋為善 彼世俗勝義苦。依別麁細易難知說。此世俗勝義苦。依趣總相凡聖境說。亦不相違 福不動業近因等起。唯是善思。遠因等起以無明發。迷當果故說癡為緣。若非福業近因。亦以無明為緣。迷當果故。

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業緣等者。三不善根唯生非福。癡不善根通福不動。故唯識說。有下無明能發上行。不爾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應非行支。彼地無明猶未起故。故癡不善根通發三業 問發業有助正。說正無助法。潤生有正助。說正無助法。答一因不假多。說正無助發。資緣必假數。故正助俱陳 依發一切行緣而說等者。不但唯說身語行緣故。不說思為身語緣。及依生善染污思緣而說。故說無明為緣。不說無記行緣。身語二行唯無記故。但說無明發諸行故。近能發起身語意三善染行故。

識能為彼新生因故等者。由識入胎為新生因。總報能為別報緣故。或由識種為名色親因。令新生故。此說名色初結生義。准下識入胎。前說為善。又三界生識因。必遍故此偏說。

又六處勝故由六處攝二種者。六處攝六根六識二和。或六根即攝餘二識及法。故前說境別。今說境通。

觸是彼近因故者。唯識雲。謂觸所取可意等相。與受所取攝受等相。近相隣近。引發勝故。

如受等力故於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別離者。謂受境與愛境相似。於樂受境愛求和合。於苦受境愛求別離。名相似境。故說愛以受支為緣。無明但於內外二受生滅等相。不如實知。不能制心。而起不了行相。愛不親順不說為緣。若疎由迷而起愛者。亦有緣義。非如受親故論說緣。

由希望生故於追求時能發隨眠等者。由愛希求勝境和合惡境別離。而熏種子。發取隨眠及順取法。愛取勝故。說愛取為緣。

問前已說無明為緣發起業有者。善不善業潤已未潤。皆名為有。能有果故。今依潤已能近有果。獨得有名。未潤已前初造離增。名之為行。依義勝異各得一名。今依通義。故言無明發起業有。即是行也。

第二分別中。三是煩惱道等者。成唯識雲。無明愛取。是惑所攝。即此三也。行有一分。是業所攝。即此二也。彼會此雲。有處說業全攝有者。應知彼依業有說故。會對法等雲。有處說識業所攝者。彼說業種為識支故 餘是苦道者。准此即是餘之七支。以合說有是業道故。成唯識雲。七有一分。是苦所攝。識等五種轉名有故。

第三分別因果中。有二重。初依十二支次第相望為因果 三唯是因者。無明愛取。發業潤生之根本故 二唯果者謂生老死。是前十支所生果故。此重依三雜染及種現之因果。所望別故 總束緣生為因果者。略有五重。一等起門。謂前前為因。後後為果。即此初言初一唯因等是 二本末因果。此第二亦是。煩惱為本故。三唯是因等。此下亦云前六支及愛取有是因分。後二支為果分。受通二種。亦依本末以辨因果 三異熟非異熟因果。五十六雲。又現世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餘支因所攝緣起。中邊上卷亦云。因雜染者。謂煩惱業分。果雜染者。謂所餘分 四熟未熟因果。對法論雲。因時有能引所引。即前七支。於果時有能生所生。謂後五支。謂由無明成熟愛取彼增長故。行等六支熟名有故。生老二支是所成熟 五分位因果。即前生引二因雲。能引及能生。合十支名因。後二支為果。唯識亦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雖諸門說五義不同。所望有殊。理無乖返。

四三是獨相行等是雜相者。成唯識雲。無明愛取說。名獨相。不與餘支相交雜故。餘是雜相 謂能引愛非愛果者。體即行支。未潤已前名引因故 及能生趣差別者。謂即有支。由行被潤。轉名為有。能生支故 識與名色六處一分有雜相者。顯此三支有二種雜。一現為果時。與當果雜。後門雜是。二因支相望。自體亦雜。今問此事。謂即一識得名色六處三種別名。觸受非識。故不問雜 依雜染者。謂識支。謂前文說。由邪行故令心顛倒。顛倒現識既熏種子。即名色支 依潤時者。即識種子。為愛取潤。初結生位。名名色支 依轉時者。即此名色六根起時。名六處支。非六處等全唯是識。皆有識故。是故成雜 別顯苦相者。識等五種。生現行位。顯三苦相。名生老死。現在因苦相猶未能顯。名識等五。至現行位。顯此五種所引生果前後位別。名生老死。故言及顯引生差別因。

釋經中。緣起和合起緣起及緣生。謂諸行生起法性是名緣起者。能令諸行生起法性名緣起。所生名緣生。故對法雲。因名緣起。果名緣生。

五四諦攝中。此說七支皆苦諦。已說餘五支。唯集諦說。欲顯二諦體差別故。非五支全是集諦。成唯識雲。皆苦諦攝。取蘊性故。五亦集諦攝。業煩惱性故。逼迫是苦義。一切皆是苦。招異熟故。是集義故。五亦集諦。

六諸支相望為緣之中有四。一次第為緣。二釋有支。三問業用多小。四問為緣寬狹 謂由無知於隨順諸行法中等者。不善意行名隨順行。無明俱時。為剎那等起。故名俱有覆障。由五惡見恣情放逸相應無知。此緣見起。非親緣行。故與惡身語行為無間緣。或由身邊見等相應無知。為無間緣親引諸行。若諸善行。由無明引。為久遠緣。由迷彼果起初二思。後方起行。故成久遠滅緣。建立當果。此說二行差別發義。亦得與善行為俱有緣。剎那等起非正發業。故此不說。如是等義准應知。

行與識為俱有緣者。異性招集故。現行行望次後識種。為無間緣。非種子行。恆俱有故。識望名色等。皆依現行當果位說。不爾唯應有俱有緣 受望愛為久遠滅緣。謂由受境後起愛潤。當來果生。故名建立當來難解脫等 愛望取為俱有緣。雲由貪俱行於隨順取法中欲樂安立者。謂愛與能取實不同時。所取所為取。取之因緣。與愛俱有。故愛望取成俱有緣 取望有為三緣 又能引發彼果功能為久遠緣者。此望初生。非後相續。將死我愛望諸界初起時。有隔正死一念。故為久遠緣 有望生為三緣。雲熏發彼種子者。由昔業熏識等種故。今名為有而生現果。故成俱有 雖久遠滅而果轉者。如初潤有。望初生果轉故。成久遠滅引發緣。隔正死時故。

有支有二種中。初唯業有。後六為有。由取滋潤轉名為有。稱為攝受。

即此業用及於各別所行境中如其所應所有業用等者。對法論說。謂無明支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有愚癡二與行為緣乃至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等起。二與老死作緣。如是諸支皆有二業。其彼第二業。即此業用。上來所說三種緣是。及於各別生境中所有業者。即彼初業是。彼說老死亦有二業。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壞少減故。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此中唯說前支與後為緣故。無老死緣。不相違也。

七釋經。此有故彼有等四句。初顯無作緣生。唯由有緣。果法得有。非緣有實作用能生果法。故言由未斷緣餘得生義。二顯無常緣生。非無生法為因。小所生法。而得成立。後二顯勢用緣生義。謂第三雖復諸法無作。第四雖復諸法無常。然不隨一法為緣故。一切果生。以諸法功能差別故。作如是說 或第一破作用緣生。第二破常住緣生。第三顯勢用緣生。第四破不平等緣生他作我受果失。

八四句分別中。非必是支。汎說彼故。無明第二句。不說有覆無記別報業果者。略故。次第二句。不說有覆無記識亦爾 或有是愛非受為緣。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舍餘愛者。善法欲類。名希解脫愛 及一切善愛厭舍貪愛者。非順愛受為緣故生。非愛俱時及先無受。無順愛受故。說非為緣。不相違也。理實此中應順後句。諸是愛者必緣受生。有受為緣而非是愛。謂後餘支。

九。無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等者。其十二支。皆障正見正思惟等。今說勝障。但說無明及染意行。並意行有障正見等。身行語行。及色有一分。障正語等 其正念正定以餘有支為勝障者。謂除無明行全有一分。餘九支一小分。障正念正定。今言餘者。全說九支。此有二釋。一雲由前三支說正慧身及戒身故。餘九支相從總名障正定等。理實唯應說愛取二。障離欲道正念正定。二雲定身者是心學。識支是心。名色六處生及老死。並有心體故障定身觸受二支是心所。有併名中色。及前五處。從識總說障正定身。愛取二支。障離欲道。正障定身。此說正見正思惟正精進。為慧學。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正念正定。為定學。成唯識論。六波羅蜜與三學相攝中。或云精進三攝遍策三故。或依初學為論。故云精進唯戒。守護戒故。今依久成。以精進助成見勝故。唯慧身。正念順生正定支故。故定學攝。由念明記心專注故。

十四唯雜染品者。謂無明愛取及識。心顛倒故。即識種子由業熏故。或第四是老死支。老死位中。不能修學。故與染名。識等五支。准生支說。此等六支。實非染淨。隨總別業果得因名。成唯識雲。三唯是染。煩惱性故。七唯不染。異熟果故。會此文雲。七分位中。容起染污。假說通二。餘通二種。故此唯染說為四支者。或識或老死。假得染名。唯識據實。亦不相違。

十一何等無明不有故中。有三種發起纏隨眠無明者。發起。謂發業無明。此通相應不共纏。謂潤生無明。多唯相應。此二俱現行。所熏成種名隨眠無明。由發行無明。以一切無明為根本故。此中通說潤生無明 又行當有支。無明當愛取。故此通說 又此三種發起為總。此中有二。謂纏隨眠。總別合論故名三種。發起之體相應不共。即四為三。此三總滅故。彼發行別無明滅。彼滅故行滅。此釋通說發一切行之無明。不爾者。潤生無明未滅。何故發行即滅 又有三種。發起纏之隨眠無明。一能發起纏。二能發起相應。三能發起不共。此三皆纏。初纏是總。後二是別。故發此現行之隨眠無明有三。由此三隨眠無明滅故。彼現行無明滅。現行無明滅故行滅。

又三。謂三界。三界之中發現纏之隨眠無明滅故。現無明滅。現無明滅故一切行滅。無明為首獨說三界。

行中。於自相續中已作未滅者。謂意行 又由意行故起身語行者。身語二行。由此三行故識有 彼無故彼緣識亦無等者。謂種子識。以行為緣。行無故種識無。行若全無其識亦無。或此種子識全無故。現識亦無。

何等受不有故愛不有乃至加行緣識道理者。問受是果。愛是煩惱。行是業。識是果。全不相似。云何類同。答行與識。果業異故。異性相望。今受與愛果。或雖別異性。亦同故指無別。如從業生異熟。異熟生煩惱。為類同故義不相違。

十二八門緣起相攝中。三門是彼所顯者。總也。於此三中。二是一分所顯 謂內識生門自業所作門者。內識生門。識依根起。謂是諸識為體門 自業所作門。業招異熟。有唯別報故言一分 緣生有三。一自性緣生。謂第八異熟識。緣生自性故。二受用緣生。謂六識身。受用境故。三愛非愛道緣生。即十二支。其識生門。依根緣境。乍似受用緣生。自業作門。乍似自性緣生。一全即是愛非愛道。其外稼成熟。器世。諸食任持三並外器故。非緣生體。清淨威勢。與緣生相違。故亦不攝。雖解脫分善等名清淨門。與流轉為違害緣。又非順益故亦不攝。逆流轉義如緣起經。

十三五過患者。一我見為本。因此所起三際斷常。並邪見為三。六十二見中。隨其所應。緣於三際。起常斷見及邪見。故第五即於此見。勐利堅執取之為勝。怖畏涅槃現在不得。即是見取。或是邪見五現涅槃論。此五過患。謂起四見。唯除戒取。

十四九實三假者。謂後三。成唯識雲。已潤六支合為有故。即識等五三相位別。名生等故。下品名愛。上品名取。故皆是實。

十五五唯一事。餘非一事者。彼雲謂無明識觸受愛五。

十六一是所知障因者。前說惑業苦攝十二支。已辨十二並煩惱障訖。佛地論雲。若一百二十八煩惱等。若所發業。若所得果。皆煩惱障。故此不問。唯問所知障。謂無明。無明為法執無記慧因故。名所知障因。理實所知障。與煩惱障。無明為因。唯識雲。彼實用此為所依故。今說發業無明迷理增故。彼俱有故。為智障因。亦不相違。又由此無明。發業招生故。後後所知障。展轉增生。無明是本。獨說為因 十七五能生苦者。謂無明行愛取有為五 胎藏苦者謂識等五種子故。

十八前六及愛取有為因分等者。由受為果。發潤生惑。為因之位。說從觸生。兩際既殊。故獨名雜。又為果在當生。為因在種子。兩際既別。他生生他有異。餘即不爾。皆純因果。依於本末辨因果故。

十九謂前六支能生前果等者。愛非愛境界。謂順違境。緣此境受名之為果。由愛非愛境界為所緣緣。生能緣受。故受名果。謂前六支為因。能生此受果故。為受非境。而起前六。謂行與受為因。無明能發於因識名色。六處與受為依。觸能生於受。隨其所應故說能生。其愛取有三。能潤所潤為因。能生五趣體果。唯受一支。能生二果。謂現受種既被潤已。能生現行受。名生前果。行所引發種。生未來自體。名生後果。或前後剎那自類相生。名生初果。在種未潤。遠作引因。生當來世生及老死。名生後果。

二十樂俱行除二所餘等者。唯識言。十樂舍俱。受不與受共相應故。老死位中多分無樂及容舍故。十一苦俱。非受俱故。老死多苦。故說十一。其種子體。依當位俱。如有支等。種與種俱。皆如理思。俱謂俱有。

二十一謂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壞苦攝等者。彼雲。十一小分壞苦所攝。老死位中多無樂受。依樂立壞故不說之。此謂非受支俱行支其一分者。謂與樂受俱者。是依樂立壞。故言一分。十二小分。苦苦所攝。一切支中有苦受故。依苦受立苦苦。故言一分。十二全分。行苦所攝。諸有漏法。皆行苦故。依舍受說。十一小分。除老死支。前不苦不樂俱行。唯十。今加非受俱支。故言十一少分。如前實義。如是諸聖教中。隨彼相增所說不定。謂緣起經十地經二文有異。如唯識疏第八卷說。

二十二無想天滅盡定無想定有色支可得等者。此依六識。說無非色支。隨轉薩婆多理門。非實理。彼宗亦說睡眠非無心故。無色界亦爾。依真實義。在有色界。諸支皆全。無色界中唯除現色。故前卷說。在無色界識依色種。

二十三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此但一分支。彼雲。上地行支能伏下地。即麁苦等六種行相。有求上生而起彼故。唯上地初起。非餘。亦非行全。故言一分。

二十四三染餘二種等者。彼雲無明愛取。唯通不善有覆無記。即此三染。前第四門。說四雜染。今言三者。此實前假。義別故其不善中。通染及無覆無記。彼雲行唯善惡。有通善惡無覆無記。七分位中。亦起善染故名通二。此實無記。依五當生故無過失。

二十五三界系中。欲界一切。上界一分等者。彼雲雖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欲界有二性。無明行愛取。三性有。一業七果。上唯一性。無明行愛取二性有。一業七果。故言一分。

二十六一切皆唯非學非無學等者。此以入聖後方成學。諸異生位皆非學故。前第九卷。學業者。謂若異生若非異生學相續中。所有善業。對法第四說。求解脫者所有善法。是有學義。此中依證勝學。亦不相違。唯識雲。聖者所起有漏善業。明為緣故。違有支故。非有支攝。由此應知。聖必不造感後有業。於後苦果不迷求故。雜修靜慮。資下故業。生淨居等。於理無違。即顯異生順解脫分。順抉擇分。能感引果。皆有支攝。緣起經下卷雲。外法異生。四種無明為緣。生福非福及不動行。內法異生。若放逸者。彼除一種不共無明。所餘無明。引發放逸為緣生行。內法異生。若不放逸勤修學者。及聖有學。三種無明。引發忘念。為非福緣。然此不能招三惡趣故。此非福。我不說為無明緣行。意顯不放逸異生。及聖非福。唯招人天別異熟果。不招惡趣總異熟果。既非行支。故不說此非福以無明支為緣。彼經又說。不共無明。內法異生雖不放逸而修學者。亦未能斷。諸聖有學應知永斷 又不放逸內法異生。若造福行及不動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應善心之所引發。解脫為依。迴向解脫。而引發故。雖於善趣感殊勝生。而非無明起增上緣。然能作彼斷增上緣。此顯異生見道已前。雖由三無明及不共種。發福不動。感人天趣總異熟果。不與無明為起勝緣。究竟滅故。非由三無明等親所引發。由彼種在。或遠能發故。亦不遮無明緣福不動行。但遮彼非福。以無明為緣。故彼經但說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不說異生不共無明已不起故。不造新業。其善法欲後異生身善有漏支。墮流轉故。既非是學。故能感生。緣起支攝。

二十七預流果斷一切一分無全斷者等者。成唯識雲。有義無明唯見所斷。要迷諦理能發行故。聖必不造後有業故。愛取二支唯修所斷。貪求當有而潤生故。九種命終心。俱生愛俱故。餘九皆通見修所斷。此說一切預流斷者。依多分說。非愛取支亦見所斷。此師說取即愛增上。故唯修斷 有義一切皆通二斷。乃至廣說。無明愛取三支。亦通見修所斷。然無明支。正發行者。唯見所斷。助者不定。愛取二支正潤生者。唯修所斷。助者不定。又染污法。自性應斷。非染污法。二義說斷。一離縛故。二不生故。說十二支通二斷者。如應當知。此言一切通十二支。言一分者。若依自性斷。三惡趣煩惱及業。若依不生。並彼諸果等。說預流斷。名為一分。

上二十七門。第九分別緣起已。第十門攝諸經中。有十五門。

一六種言說。順逆次第者。有漏無漏皆有順逆 一分具分者。如涅槃經。有生婆羅門。說十一支。除生。機欲待故。雖亦一分。非此所說。此所說者。謂觀黑品。齊識退還。唯觀十支 或名色入胎。唯觀九支。名一分支。若觀白品。十二並觀。具滅十二。並修彼滅道。名具分支。即此一分名為黑品。觀苦集故。即此具分名為白品。觀滅道故。雜染清淨則是觀心。故此不說。

二由十種相應知緣起甚深者。無常義有六。苦義第七。空義第八。無我義第九。依勝義諦。諸法自性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性可說為第十。前九依世俗諦。安立差別門。後一勝義諦。強施言說門。一雖自種力勝。亦待他緣。非自我作故。二雖他緣力勝。亦待因自種。非梵王等作故。

三雖種及緣生。而種及緣。於此生事。無作無用。亦無運轉。非如勝論我能造作。以德句中法及非法。並業句義。助有實用。令果法運轉。亦非如薩婆多。有實作用。令果法轉。今無能作。亦無業用。果雖後生。而無實運轉。故雙非之。

四有功能生。非是無因。

五剎那剎那新新生起。非如數論轉變有果。

六然似停住運動相現。非如正量部等一期生滅 依苦義者。諸有漏法。性恆行苦。一味無異相。似有苦有樂等時。實無其樂。無苦間斷等故 依空義者。因性離於勝論我作者。果性離於數論我受諸苦者。然似不離 依無我義者。離我體相。空離我用。是二差別。緣起經下卷說。謂於苦諦離實我性名空。謂於苦諦非我相性名無我。對法第六說亦同經。所望有差不相違也。又此空義。離作受我體。無我義法體非我相。亦與彼同。此言無有我相者。無之言非故 依勝義諦。緣起自性不可言說。今說緣起。故成第十 依對法論有五甚深。謂因甚深等。與此不同。緣起下卷。說十五種甚深。初五與對法同。後十稍別。如彼經論說 三法住智。是聞慧 真實智。謂思修。異生如學而觀深義 或法住智。異生聞慧。真實智。聖者三慧 或法住智異性身智。真實智聖者身智。住教等法故。如實義而知故。是二差別 四住者。以無倒文句。說此法性。能詮文句名為法住。故此法住以法性為因。故此法性名為法界。界是因義。或此文及般若等經。說彼真如名為法住。所詮從教名為法住。法住體故。要有法性方為教依。以體為因。以義名果五生若無者。謂種子生識等五支是無處無住生可是有者。謂現行生六識於現法中用名色為緣故者。識於生位假名色起故用為緣故於後法中用識為緣故者。當名色生必依識起。此說當現更互為緣。影顯現在名色依識。當來識起亦依名色所以者何下。故自徵釋更互為緣。

七觀黑品唯至識支等者。苦集二諦名為黑品。滅道兩諦名為白品。還滅品故 轉者。更互為緣起義 還者。觀心至識。卻還至老死。故名轉還。為滅道觀故言還滅。其觀如九十三及前卷釋。生死流轉識與名色。更互為緣。還滅品中。名色非是識還滅因。不由名色滅識支亦滅。俱由識滅名色必滅故。至識不還。更進觀行乃至無明。無明滅故行乃隨滅。故四十四智七十七智。其觀成立。無明已前無支因故。故亦不說四十八智等。

八生者非有故者。謂非自作他作。若有自我作大梵等他作。便有生者故 緣無作用故者。謂非俱作 緣力所生故者。謂亦非無因生。對法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亦不從共生。非不從二生。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可得故 非自生。破我作 非他生。破大自在天等不平等因生 非共生。破薩婆多等作用義 非無因生者。破無因論。彼雲。若緣起理。非自非他。遣雙句者。猶為甚深。況總亡四句。是故緣起最極甚深。中論雲。諸法不自性。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彼解雲。自性空故不自生。緣性空故非他生。自他空故不共生。法若有體。可說有因無因。法性既空。何得說有有因無因。前三句破有因緣。第四句破無因緣。今者此宗不破因緣功能而生。但破作用自他等生及無因生。與彼不同。

九有支是守養苦芽者。業有能養故。

十有支如膏者。亦說業有。

十一一切有支純大苦聚為後果故者。謂生老死名大苦聚。

十二前七名有因法餘互名有因苦者。能引所引俱是引因。當生老死名為有因。七支是彼因法故。生老死名有因苦。有前因故。愛取有三。隣近此二。相從名苦。有前引因法故。對法雲。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於果時有能生所生。熟變名果。故愛取有亦立果名。果將熟變彼方起故。此亦如是。

十三三支漏盡所顯者。謂無明愛取。是漏法故。斷此盡位。名斷漏所顯。若此三支斷時。餘支緣盡。更不復生。名緣盡所顯。唯一受支。名受盡所顯。

十四七十七智中。答文有三。一總答立智所由。二別顯諸智所由。後結成數 為顯有因雜染智者。此為總答。謂觀諸支有其因法。謂如老死以生為因。乃至行支以無明為因。無明更無其因。故成七十七。緣此雜染之所起智。名雜染智 或能緣智即是雜染 又復為顯等者。有四又字。初又字。顯緣現在有二智。謂緣現在生而有老死。非不緣現在生而有老死。現在自身自己作故 第二又字。顯緣過去老死有二智。謂緣過去生而有老死。非不緣過去生而有老死。觀於前際無始來老死皆以生為緣 第三又字。顯緣未來老死有二智。謂緣未來生而有老死。非不緣未來生而有死老。未來雖未起。容有雜染還滅義故。今觀雜染故成二智。此三際中。初智觀果有因。顯其所由。此第二智。觀果有因非不決定。破外妄計。非不平等無因而生 第四又字。顯觀支所不攝法。諸有漏慧遍知義故。即法住智。遍知三世緣起教法。名支不攝。以為第七智。前六真實智。合法住一真實六。故成七智。若依此義。聖者身中亦有法住智。異生身中亦有真實智。皆起七智觀故。餘前十支亦然。故成七十七。

十五四十四智文有二。初明智。後因釋識緣境。別顯第六意識能作智觀。隨在何界皆能觀察。行相通故。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趣滅行。後十一支。皆作此觀。成四十四。異生在齊識退還前觀 若生色無色界除其下地一切現前如在欲界者。此隨順理門。在上二界。不起下地一切諸識。如在欲界相似起上意識。一切無遮。長讀文勢義道亦遠。

真實理門。上二界中。除在下地獨有之識。餘三界意識皆得現前。潤生起故。既許二定以上。起初禪三識身。亦應許菩薩在色界中。起欲界鼻舌識。

三雜染中。第二大段明能對除 修六現觀者。如抉擇分。唯識第九。對法十三。顯揚十六。攝論。及唯識疏。解體性增減諸門等義。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

時享保七年(壬寅)十月九日加點一校了

沙門高范(六十八歲)

 

上篇:瑜伽師地論略纂

下篇:成唯識論述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成唯識論述記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 沙門基撰 竊以。六位精微。資...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 將欲造文...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陳那菩薩造論 三藏法師玄奘譯 護法...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晉水 沙門...

淨土法語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

得道梯橙錫杖經

得道梯橙錫杖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

佛說鞞摩肅經

佛說鞞摩肅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註音版】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禪門要略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正觀。方便者凡有五...

【註音版】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佛教詞典】出食緣起

子題:出食如指甲大、鬼廟 行事鈔·訃請設則篇:「涅槃...

【佛教詞典】有見

(一)梵語 astiva-ni?rita,巴利語 atthitā。指執著於...

阿難的總持因緣

一天,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比丘們興起這樣的疑...

星雲大師親述韋陀菩薩顯靈救人的奇跡

星雲大師說:我向來不喜歡講神通,但我相信神跡是有的...

對六字洪名繫念不止,一定能生彌陀淨土

你只要對六字洪名繫念不止,一定會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

冤親是不定

年輕人談戀愛,朋友一介紹,哎呀,墜入情網了。就算是...

主人公在哪裡

一日,祖欽禪師問原妙禪師:日間清醒時,還作得主麼?...

對逆境的反應和處理方式

快樂的人與憂鬱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對逆境的反應和...

打普佛念佛迴向出現的奇跡

章居士,湖州人。她有個老爺爺七八十歲了,摔倒了,把...

善良不僅是美德,而且是護身符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麼?法國作家雨果說得好:善良。中...

聖嚴法師《做事要用智慧加上慈悲》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在做善事、做好事,這代表著我們的社...

梁啟超談治學與做人

諸君!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

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是在爭成敗爭對錯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

三災八難

三災有「大三災」,指水、火、風之災,以及「小三災」...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深圳弘法寺)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深圳弘法寺)

【視頻】晚課(法鼓山)

晚課(法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