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三(論本第五十一二三)

翻經沙門基撰

攝抉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者。此論一部總有五分。前五十卷。已明十七地之體義。即初本地分也。下之四分義。重辨前首。皆稱攝此分。乃下四分中之初分也。攝抉擇分故。名抉擇分。或有以文攝文。前分有者。今重明之。以為一分。或有以文攝義。前分雖說法體。其義有未明者。今此明之。以為一分。如言眼界攝眼界等。自體攝自也。又以所詮抉擇之智。簡擇諸地不同。然簡擇義齊。更相收攝。即以義攝義。此一分教。能詮抉擇。以所詮為名。故名攝亦可。准俱舍論名對法藏。由彼對法論中勝義。入此攝故。此得藏名。或此依彼。從彼引生。是彼所藏。故亦名藏。此既二義。此亦如是。由前本地分中勝義。攝入此分。抉擇明之。或此依彼。從本地引生。即彼所含之義。此分所攝故。名攝抉擇分。亦是以文攝文。故名攝也。此明攝義 言抉擇分者。決謂決斷。謂決他疑亦可。決謂決了。能自了解。擇謂簡擇。可謂簡擇是非。今此明是破非。故言抉擇。邪見撥無。真俗雖決。非簡擇是非。疑雖簡擇是非。而非決斷言決以簡疑惑。談擇以別邪見。前本地分。直述義相。今當重問答。決疑擇要。故名抉擇。舊云決定藏者。非也。彼言尼也。摩可言決定。既雲毘尼生折邪。此言抉擇。何得稱為決定藏論 中者。簡持義。十七地中。簡餘十五地。持明此二地。是故言中也 言分者。分齊也。分別區分也。本地之後。攝釋之前。一分齊也 言五識身相應地意地者。如本地分已釋 問何故不言意識者。以名濫故。此明心意識。故不置識 問相應義不唯局五。何以初標不雲意有。答曰據實皆有。略而不說。又舉初顯後故。意地不相應也。又據勝法。以明五識。無執持等。其境狹少。舉相應不言根塵。意中兼明七八二識根塵等皆明。不可偏雲相應。故略之也 問前本地分。既開為二地。何乃此合明耶。述有二意。一六識各別依。謂六根通依。謂本識。今此分先明第八。是五六識通依故。所以合明。前分約自性業用等義。所以別開為二地。二六識各別種子。依本地分中。雖明賴耶。但明種子依。隨六識說功能各異故。所以別開為二地。今此分中。兼明現行。第八是六識通依。既是通依。不可別開二地明之。所以合說。從第八識。故合一明。又唯約作業。作業既別。須開別明。俱依根緣塵。行相狀同。所以合說。又如顯揚第六雲。問阿賴耶識何識所攝。答六識攝前約種子分別。今約六識所攝。所以合明 此地抉擇。合有七卷。此為最初。故言第一。即首稱攝抉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就此分中有三。一結前生後以發論端。二釋分興之意。三依地正辨。初二如文。第三正辨五意。合明尋伺等三地。合即十四分也。就第三段中有二。初簡擇別。明一地二依地。正辨如文可悉。今明此地中總有七卷。前三卷半明五善巧。下三卷半明六善巧。初有多段。今論初且合為二。初牒前已明。而興三問。第二依問正答。就問中有三。初牒前本識。為所抉擇。二開三問端。為問由致。三正設三問。令興抉擇。

論雲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此即初也。謂前本地分中。已明第八是諸種子依。種子皆依有故。小乘諸論未說有 有之因緣廣分別義者。此即第二開三問端。為問由致 而未說有者。前本地雖大乘有第八。然小乘經而未說。有一問也 問曰如攝論引小乘經中雲。愛樂喜習著阿賴耶。所餘經中亦如是說。此言即小乘經已有。何故言未有耶。述曰二義此為無者。說如薩婆多等。又然彼經雖說有體。即第六無別所詮及餘別義。謂因緣廣分別等。今言未有者。無別體有。非名有也。

有之因緣者。此有第八之所以也。雖言說有。未知有之所以。既知所以有故。第八存之。其與現數受等俱轉 廣分別義。即為第三問。

論云何故不說。以下第三正設三問。令興決釋也 何故不說者。但問小無所以。餘文可知。

論雲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下第二答。答中隨問即為三答。此即答初問也。此答初問中。初長行總答最深密記不說。所以第二引經正言不說。

論頌云阿賴耶識甚深細者。以下舉經正辨不說逗留。此一句總彰深細。第二第四句。正明不說所以。第三句正明不說 問曰何以第四第二句。明不說所以。有二義故不說。以深細故不說。即第二正明深細之義。二恐起煩惱。不為說之。即第四句。先雲第七及八。皆名阿陀那者非也。即舊論頌云執持識深細。既雲執持。第七豈能持也。梵音雲訖利瑟吒末那。此雲染污意。今雲阿陀那者。即第八執持之義也。此之一句。總舉第八深細也 問曰舊論執持識深細。何故今翻別雲有何所以。述曰執持之言。其義便正。然簡有異。義不同簡。所以者何。先雲深細者。但簡凡夫未簡二乘故。其凡夫藉義皆麁淺。此言深細但簡凡夫。其二乘教義皆深細。此應與等故。今以甚簡別二乘。二乘經教深細非甚故。此簡具足故須異也。故下言見諦聖者方能了知。餘未能知。見道之前第六識非唯識觀。未見第八。入見方知故言甚深細也。

論雲一切種子如暴流者。此一句。舉第八識深細之義。而不為說。即第一深細不說所以。水未風擊名曰平流。若遇風濤方成浪起。此識亦爾。能熏之風未鼓。但只念念平流。能熏之風鼓時成種。遂如波浪 或種生現。由如波浪。一浪因至一浪生。多浪因至多浪起也 問曰先翻種子如恆流。今何異也。雖云種子。未知是何。言恐有局。今言一切。義乃含包。又恆流之言。此是何義。若如恆水流。即乃非也。如恆常而流。豈是約因熏義。今言暴流。義在於此。

論雲我於凡愚不開演者。此一句。第三正明不說。小乘有名無有體義。此我於愚不演也。唯開名故。諸在凡夫名亦未開。即我於凡不開也。若小乘名已有。但不為演。若名亦未有。亦不為開也 問曰二乘凡夫既不為開演。何故今說令凡夫聞。此中聞有二人。聲聞之中有二人。一根不熟。二根未熟。初決定性。二不定性。故不為開演。若不定性根熟。何不為演之。凡夫亦爾。一根不熟。無種姓人二根未熟。故不為說。今約聞者。皆根已熟故得聞之。今言於凡愚不開演者。義在於此 問曰先雲於凡我不說。此何異也。述曰即言非也。唯簡凡夫。不二乘故。今言意不爾。

論雲恐彼分別執為我者。即第四句。釋第二為起煩惱不說所以。凡夫二執未斷。二我之執恐生。二乘人我雖除。法我猶在。恐其起此。我有二種。一分別。二俱生。俱生之我任運而生。分別之我因教方起。恐凡夫因教分別。二我得生。二乘因師分別。法我得起。故不為說 問曰先雲彼勿執為我。此云何異。述曰此言總未簡任運有我。其義可知 問第八相續似一常。恐起人我見。凡不聞本識有體相。是實慮法執大不說。述曰說第八雖生法執。若除法執必由唯識。第八既是諸法如實因緣。此乃唯識之本。故為大根得說本識(更有逐難云云思之)其此識義者。佛說法要以利物為本。若說此法。始則不墮生死。終令能得涅槃者。佛即為說。然此識凡夫聞之。生分別二我。若二乘聞生法執故。及不能作唯識觀故。始則有損終聞無益 問唯識非小境。不為說第八。末那二乘觀道除。應為二乘說。述曰末那惑障於人觀。二乘觀道得除人執。識細二乘非種智。所以不為說第七。即如見道。雖斷三惡趣果。第八細故不為說。末那識細故。彼非一切種智。亦不為說 問曰小乘觀道緣末那否。答無分別智觀。斷惑時自相觀故。觀末那理。後得智觀。非一切種智故。於事差別。無智亦不須緣。因此義。法師云。以九門分別八識。備師以七門分別八識。皆如前鈔。

論雲復次嗢拕南曰。下答第二問。此中有二。初舉頌總顯八義。二長行廣解。初文可知。就長行中。初列八名屬當於頌。二次第解釋嗢拕南。而與鄔馱南自說經何別。就次第別解中。有八不同。即為八段。初段中有二。初問次解。問可知。答中五因不同。即為五段。其初因意者。諸小乘等中。不立本識。如經部師以六識持身。今意非此。謂從先業生者。能執持身。從現在緣生者。不能執持。此約長理。不約六識於一剎那。或起異熟心破。如文可知。此中應立量雲。眼等轉識非能執後(宗)。現緣發故(因)。如聲等起(喻)。又若有轉救之雲。我眼等中亦有異熟心。從先業生能執持。汝何故云眼等轉識非能執持。而總遮我。今應破之。下第三因比量。若爾下第三因應不異。破此已救已為破故。後既有破。明知此中。但約長理相續道理破之。如前解釋。此第一因也。因言所以。即宗因等之因也。從此為名故言五因。前總破六識訖。下因別疏牒破。且疏善不善性心破故。第二因又六識身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者。即欲破之且遮別法。有非執受。方為同喻。而能遮彼善不善等。設有解雲。涅槃體能持有漏依止。今量雲。二種涅槃定非執受。宗也。是無為故。因也。由如虛空喻也。此義既成轉破道諦 設有別計道諦能持。應立量雲。無漏善心不能執受有漏諸根(宗)。此言為簡大圓鏡智能執自身。若但總言無漏善心不能執受。即有不定過。為如涅槃。是無漏故。無漏善心不能執受。為如大圓鏡智。是無漏故。而能執受。避斯過故故作此言。是無漏故因由。如涅槃喻。此義既成。應須轉破有漏善心。應立量雲。有漏善心應不執受有漏諸根(宗)。以是善故(因)。如無漏善(喻)。善既被破。不善須除。別立量雲。諸不善心應非執受(宗)。有記性故(因)。如彼善品(喻)。雖破記性。無記之中有四無記。且除異熟。在第三因。變化等三。今應別破。量雲三無記心應非執受(宗)。以間斷故(因)。由如聲電(喻)。或因喻雲。非異熟性故。如善恶心。此因亦善。前因有異熟生心為不定過。今論雲。雖云善不善性。不言無記。既有等字。明別有破。雖復疏牒。其六識中無記報心。此中有計。以為執持。應破彼計。故第三因即遮此計。

論雲又六識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三因者。言六識中雖有異熟。但一念生。或諸心間。前後一類。異熟生必不可得。前後一類異熟之性。無有變易。可能執持。是真異熟。今六識中異熟心。但一念生。非無有間。既非一類。是異熟生。不得稱言而能執受。應立量雲。六種轉識非真異熟生(宗)。有間斷故(因)。譬如風聲等(喻)。此量未明。應更別立之。六種轉識無覆無記異熟一類既不可得不能執持身(宗)。有間斷義故(因)。喻等同前。或應立量雲。六轉識中異熟生心不能執受(宗)。有間斷故(因)。如風聲等(喻)。其論雲異熟類不可得者。即是此中。有間斷之因言也。即彼逐難。六識中異熟心。是異熟生。非真異熟。不能執持者。汝宗何故言不苦不樂受。從異熟生。既異熟生應非執受。述曰異熟生有二種。一從異熟種子生。二從異熟相續生。第六識等者。是異熟種子生。名假異熟。如眼根非真異熟。其第八識是異熟相續生。前念後念皆異熟故。今前念後念皆是異熟者。能執持非六種識。故有異也。即以此文。一師言。欲界有第六異熟心。一師云。此乃遮計。又彼外計。汝宗第七識。應得能執持身。何勞第八者。應立量雲。我第七識不能執持身。非異熟性故。如六種轉識等。又彼外計。非一種識能持一切根。一一自識能持自根。今應破之故。第四因雲。又六識身各別依轉。乃至是第四因。此中有二。初依計正破。二縱計逐難。謂如眼識起時餘耳等無識之根便應爛壞(宗)。無能持識故(因)。以小乘宗諸識不併生故。如死尸(喻)。設許執受亦不應理者。此牒計逐難。謂彼外計眼識起時。非但唯持眼根。亦能持餘耳等之根。今設縱之故云。設許執受亦不應理。識遠離故。今立量雲。眼識必不能持耳等諸根(宗)。識遠離故(因)。如他八識不能持身根等。如死尸等。又有合立量雲。無識諸根應無執受(宗)。識遠離故(因)。如死尸(喻)。既難無執受已。應成非情攝。立量雲。無識諸根應非情攝(宗)。無執受故(因)。如死尸(喻)。又眼等諸識起時。應不遞相執受(宗)。所依別故(因)。由如眼識起時不依諸根。此量有過。同喻所立不成。過如前所計。身識持自根。設爾應成數執過故。第五因應成數執過。其文可解。此中有量。既有執受不執受。不執受時應非有情攝。無執受故。如死尸等。又可雲六種轉識應非執受。三性心間非一類故。如聲火炎等。此亦有過。由上五因。六識執持。既非道理。故許第八能執持身。結文可知。

論云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乃至識不俱轉。此第二因。非正建立第八識。但因外難便破小執。建立自宗。此中有二。初問次正釋 何故若無等者。此即初也。若准前後解。此文稍違。所以者何。且如前文。若有第八執受。依止可得。若無第八依止。執受不可得。今若准解應言。若有第八。最初生起可得。若無第八。最初生起不可得者。是言便生但總應言。小乘無第八。諸識不併生。大乘理即雲。根境緣具五識皆起。何緣一識最初生起。有第八識。即許諸識併生。故有第八。無最初起是應道理。汝既無於第八。有最初生。此不應理。今小乘問雲。何故若無第八。最初生起。不應正理。可直桉文。不可准前及後而興准解。此為問訖。就正解中有二。初假設外難。二依難正解。以小乘中諸識別生。其文易了。其答中有三。初總答以徵釋所以。第一及徵可知。第三正釋中雲。容有二識俱時轉者。謂大乘中諸識。亦有別生時故。餘文易了。此中應立量雲。三緣具足眼識起時三緣具諸耳等識亦應現起(宗)。三緣具故(因)。如現起眼識(喻)。汝前所難。恐識併生。不許第八是有。今成諸識併生。已應許有第八。此返釋成。論第三因中初問等。如前判文。此因亦非正立。第八之因為外釋義。難時外便返問。因為通難。返立本識。謂外小計識不併生。意緣色時。在眼識後。今破此識。緣過去色境。應不明瞭。應立量雲。眼識等後散心意識緣次過去眼等所引境色應不明瞭。宗也。此言簡彼定心及獨頭意。今遠緣者。今偏破過去近意識。簡遠意識。因云不定位攝緣過去故。此言又簡定心。如散心中。緣過去等百千劫事。此是亦簡定心。又為不明瞭故。應不明瞭。宗因喻如前。此中文意如對法抄。

論云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有種子性。乃至不應道理者。此下不能別判諸文。以小乘中計六轉識。能持於種。今以諸心別異。云何持種。應立量雲。六種轉識不能持種(宗)。因雲展轉異故。由如鼓等所發音聲。又云六種轉識應不持種。三性間故。如身語業。餘文可知。

論雲又彼諸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等者。又汝若執六識持種。如入無心定時。其六轉識長時間斷。既無能持之識。不應所持之種。而得相續長時流轉。不生滅也。應立量雲。入無心定種子應失(宗)。無識持故(因)。如入無餘般涅槃界。又應立量雲。入滅定時六識長時間斷。此即無識持種。即種已失。不應而有出定相續。而復更得長時流轉。用何種生。又此以何為識持身。難破無持種子識門。兼此破入滅定時。六識間斷。不應其身而得長時流轉。彼經多時。無識持故。便應爛壞。相續謂身也。若爾與下第七破何異。既爾取第一第二好。

論云何故若無諸識俱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等者。此第五亦非正立第八而破於他。亦因他難解難之由。遂成第八。四種業用。一了別器業。謂外器世界。二了別依業。即內五根扶根五塵及內種子等。此二第八識之業故。勝鬘經云。自身資生具。一時頓分別。此第一業。第八唯變故。緣從種生。故名為變。是彼境故。名為彼緣。其內依業。具有二義。一變故緣。二執故緣。變故緣義。如上可知。執故緣者名眾生數。三了別我業。即末那常計第八以為我也。四了別境業。即餘六識各了自境。此中意者。謂第四境業。一識起時。剎那剎那四業俱轉。非一切時無心悶絕等。及入無心定。而皆具四。唯具前三故。如經所說。若一境業起時。必剎那剎那四業可得。若無第八。諸識不得併生。而此四業。不可一識一時頓有。豈不違經及於道理。小乘若信大教。及一剎那中。有此四業。可如此難。他宗既不信經。及不許有四業。一剎那中而現可得。何得如此而起難耶。述曰然以道理逐之。必許有此四業。及信大教。而得成立。以理逐者。且立唯識比量雲。色等諸法皆不離識(宗)。是所識故(因)。猶如於識(喻)。既色等諸法。不離於識。從識而現。無識之時。此境應無。且如入無心定。或唯緣涅槃等境。爾時色等既無能緣之識。眼等諸根。及外器等。便應斷絕。應立量雲。入無心定等位時眼等諸根及外器等便應斷絕(宗)。以無識故(因)。如所滅識(喻)。又緣涅槃等境時諸眼根等必應斷絕(宗)。以自能緣識體無有故(因)。由如未生緣眼等識。此即成立初二種業是有。次成第三業。二乘唯雲有了我之業。不言一切時恆起了我。今應立量雲。異生所起善等心時必有我見(宗)。此是有簡可須思之是異生故(因)。如起餘位我見之時(喻)。此三種業義已成立。於一切時必須恆有。若境業起時。必須有四。不然唯前三了別境業。二乘共許前三業義已成故。於一時四業可得。於前三業總立量雲。異生身中無染心等現在前時必有前三種業(宗)。異生位故(因)。如二共所許三種了別現在前時(喻)。以此義故知。四業可知。以理遂立前唯識量 又有三藏所立雲。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宗)。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由如眼識(喻)。前雖可爾。簡過未周。此中簡過。如因明抄。上來雖復理破違教。如何如攝論中。廣立大乘真是佛語。信佛語已有違教過。非未信前而有此過。如攝論說。此並與現量相違。過如文。

論解第六身受中。謂如理思乃至定有阿賴耶識者。此中正論第八是有。謂如入定時。五識不行。忽聞聲觸。即起領受。如舍利弗聞哮吼聲。既無耳識起領受餘聲。即第八識而起領受。若無第八此義何成。若小乘中。不許定中境至起受。應立量雲。入定位中境觸身時應起領受。以有意識位境觸身故。如散心位。若不許時。返破餘位雲。散心位中境觸身時應不起受(宗)。境觸身故(因)。如入定位(喻)。此中更有難釋。不可煩述。法師云。身受即輕安。觸身起受。

論雲如理思不如理思。可知 或無思慮。無心定也 或謂尋伺。有心定也 在定不在定。可知。此意謂此六位之時。境非一種領受。非一心不併生意緣。此隨一種境。或有聲至。謂不併生。若無第八起何領受。若有第八。第八領受雖入定等無餘五識。覺受仍生。若無第八。此不應起。是此中意也。

論雲處無心定不應道理。乃至不離身故者。此有二義。一違比量。二違聖教。諸部之中有許有二意識。一麁二細。細者此定有之。今此中破。如薩婆多不立細識者。應立量雲。入無心定應如捨命(宗)。識離身故(因)。由如死尸(喻)。又違聖教。如文可知。薩婆多救。六識不離身者。識得不離故。名識不離身者。亦應識得不離身故。不名滅心定。應立量雲。汝立滅心定應非滅定(宗)。識得不離故(因)。如有心定(喻)。又汝無心定必定有心(宗)。有識得故(因)。如有心定(喻)。此非薩婆多正救。彼正救雲。入定雖無識。後出定時其識必生。言識不離身。應立量破雲。汝立滅心定必定有心(宗)。言識不離身故(因)。如有心定(喻)。彼作決定相違。言滅心定等決定無心。以寂靜故。猶如涅槃。今應與作有法自相相違過故。令彼不成。汝立滅心定應非是定。以寂靜故由如涅槃。若言命根等在名不爛壞。應破命根雲。先破四相。四相定非實有。非二量知故。如兔角等。以此為喻。破彼命根。上來破薩婆多訖。若立有心者應破。量雲第六意識無想定等諸位中應無(宗)。在此位中於六識內隨一攝故(因)。如五識等(喻)。又若有識。決定有觸。若有觸必有受想。如何乃言此定有識。此量既成小執破訖。違經違理。故成第八。又如無色界。應有滅定等。量思之。

論解第八識中。謂臨終時乃至不應道理者。如第一卷。從上捨。從下捨。皆至心處。方後捨也。言非彼意識有時不轉者。若第八識通執身份。捨上分時。下分未捨。有轉有不轉義。若第六識義不必然。緣餘境故。非有處不起故。非能執持。又若第八緣境微細。於臨終時緣境不可知。若第六識緣境行麁。若第六識能捨命行相應麁。以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應立量雲。命終時識緣境應知。第六識故。由如餘位應更總非第六意識。而能捨命。量雲第六意識非捨壽心。轉識攝故。由如五識。故知第八義得成立 上來答第二有之因緣竟。自下答廣分別義。

論雲復次嗢拕南是第三答。自下有二。初以四義。建立第八廣分別義。二建立第八還滅之義。於中初舉頌。次乃長行。長行中初開二門。二次第解釋。解釋中先解所緣。

論雲了別內執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等乃至執受了別者。謂六七二識皆起執故。所熏成種可言妄執習氣。其五識等自熏種。雖非妄執習氣。亦第八緣。此中何故不說第八緣耶。依上下文。一切有漏法皆有麁重所隨。五識等種子。雖非妄執習氣。麁重所隨故。但名習氣。是第八緣。此中通含為語。即遍計執習氣。直是六七二識習氣者。是餘五識及第八識。非妄執習氣。諸現行並為麁重所隨。應併名習氣。若爾第八緣習氣之言。其義攝一切法。何須開二境。述曰習氣通二種。謂現行及種子。此中約種子名習氣。不約現行為論。故開二別 問曰何故得知現行亦名習氣者。如阿羅漢齊足越坑。名為習氣。此乃現行。故知通二種也。不然由有種子習氣故。名為習氣。豈習氣即現行耶。謂今皆種子名習氣。即五識等。雲應種子皆名習氣。餘義同前 又解此中言遍計習氣者。三性有漏法所有種子。皆名遍計所執。以三性心等皆為相縛所縛。名為遍計。非謂遍計皆是二執所成之種。若爾此中云何遍計所執之言。三性心等不起所執故。義雲此中通論文中義。含即遍計自性習氣。遍計所執妄執自性習氣。前通善不善種。後唯二執心種 又解法師云。二義西方二師義。一雲三性心皆有法執。雖善心起時。即此文為證故。名遍計所執習氣。第二解雲。一切有漏善等心種。皆名遍計所執習氣。此非三性中遍計。以有漏心等。必為漏所縛故。其善等性。亦名遍計所執。此不及前 問曰無漏之種。非妄執習氣第八緣不。有義緣略故此中不說。又此義非也。謂心弱境強故不得緣。如攝論聞熏習。非阿賴耶所緣。仍依於本識。以強勝故。若爾云何名唯識。若約無漏見分。此義又成。未起無漏心時。此應不名唯識。如攝論依彼第八。以念俱隨滅故。亦名唯識。以第八緣境為相縛所縛。諸第八境皆是親變。若緣無漏。即非相縛故不緣也。第八望無漏種。即非唯識。如眼識望第八境亦非唯識。非所緣變故 問若爾無漏熏時。熏阿賴耶識不。若熏云何不緣。問若得者。第八緣種。如無色界。即為自證分緣等。若緣無漏種。豈緣自體耶。問此中依護月菩薩釋。其見分等三分中其種子。為自證分種子。即見分體故。由此理故。相應五數不緣種子。依此理故生無色界。第八見分即無所緣。彼界第八見分。緣欲色界器世界等。以是共業故。雖生無色而得下緣 問曰何故種子不在自證分等。唯在見分耶。義雲以相見及第四分。於自證分上。差別建立。今以種子是所緣故。故於見分上立。以自證分為能緣故。不於上建立。又依集量。唯立三分故不在第四。設立四分者。以不離自證分故。俱是第三分差別立。若在無色。亦緣下器界者。何故此文。雲若在無色。唯有習氣了別執受。通曰此約自證分為論。不約見分。若約見分。即通緣器界也。故簡無色不緣。但在內根等文中。不在外器等文中。故知外器亦得緣也。若依護法。即以此文為正。在無色界不緣下地。界系業別。故其種子。即見分中分為相分。見分緣之。五數託此以為本質。而於上變影像相也。此非實用。故不能生眼等實根令識依之。此與後別。若准護月義。其無色第八識。與下界識等。以緣境等故。若爾即有業無麁細妨。其義者何。夫見分等及外器相。必此業感。此業何時造等。又有多妨。如對法壞世界抄。廣如此論第一卷別抄。其緣變化身五根不。有人云。西方有諍者非一也。一釋亦變為境門攝。非內根門攝故。此中但總言緣器。不別疏條如別抄 問若以第八緣種子。種子何故能生識緣他身根。此根何故不能生他識。答曰以影像故。種子親變故不為例 問如五根本識相分他。依之第八為影像變。其種既自第八相他。亦應變緣。答根法現影像變時。可為受用。則互相見等。種子微細。不得緣他。無受用義故不須之。此唯意境。中邊等中。雲緣他身者。如此解問。

論雲及諸色根所依處根所依處者。即攝造根四大。及扶根四大。及扶根塵。護月有二種五根。一意識及相應變者。二末那相應變者。彼以第七識。緣第八相分為我所故 問曰若爾第七。既緣第八相以為我所。即第七名無漏緣使耶。以緣第八相為我所故。今解唯緣根及所依等為所緣。非種子。種子即自體上義分。即自證分緣故。非無漏緣使。第七雖緣第八起我。然迷總報故。迷現行不別緣還滅上功能。故非無漏緣使 若爾亦緣第八所緣外器為所緣。應是上界緣使。述曰不然。第八雖緣上器。然有親有疎。欲界者親由業感。緣上界者疎不由業感。緣第七既緣第八見分。為我所緣相業所招生。親相分者。即欲界器。其我所。即須隨我。我既欲界系。所亦應然。故非他界緣使 問曰意識緣上界色等時。此即隨見分。欲界系第八。既緣上界相色等。即應欲界系。述曰不然。第八含種子。種子故第六不然。故不為例。有種故。親變故。第八境非欲界系。第六識等不名種子。影像緣故。隨見分欲界系。又解護月。第七緣第八時無我所。通說故言其實無也。三本識所變五根。今唯有所變。實業感者。非餘二種五根也。此緣內時。其造聲四大一切時有。常緣其聲界。義說有之。其實無有。即緣聲之種子及四大。故名為緣。聲非現行聲一切時有也。此中應有一大增時。如眼中地大身根眼根四塵。即七物可得知餘無不可得者。彼增時亦則說緣。其護法唯有二種五根。第八第六二識所變。第七緣第八。為我家之。我即為我所故。護月難護法曰。若上不緣下外器者。何故修生天眼第八緣也。義曰此非第八境故不緣。唯意所行。若爾心無境無意。不緣此第八。復不緣其眼應無。若爾如五識。非第八境。意不緣此五識。豈即應無識。是見分取於所緣。此根非見分。何得為例。亦隨識為見分故同五識。述曰緣未必要須業所感者。如下界長養根等。第八亦緣如種雖非業生第八。亦不妨緣。若爾何故不許上地離下地生時亦緣外器相。以下界第八緣上界眼故。如下次自解。

論雲此於有色界者。護月雲。若無色界第八。不緣下器者。何故外器文前預簡雲。此於有色界故生。無色緣下外器。護法雲。此簡內執受。若有色界有種有根。及根所依。無色唯有種子。無根及扶根塵。即內執受半有半無。須簡色根。外執受中一切無色界皆無。何須致簡。故下膏炷喻。若無色有外器。應無內炷外有光明。故知簡別。不隨汝意。第八俱五數所變化身。眾生數非眾生數者。即眾生數。若爾何故非異熟說根為五識依也。亦是然是未依本生故。

論雲。復次阿賴耶識乃至一味了別而轉故者。此中護法為正文難護月雲。若緣.三界器相。此中何故唯言從初執受。乃至命終。彼通曰。此但約一內身為論。而說外器。非據實義 問曰如此處業。還感此處界。如欲界死生上界。即此界業盡故生。若未盡如何生上界。若盡何故生上界。由緣下界外器。若生上由緣此外器。果應永不盡。義曰若有情身。及外別受用果。須業盡時果盡。有業時緣外器別果。其外共器果。未必要須業一。有方便。以一切時任運緣彼為境界故 問曰若爾如論處說。第四禪外器。雖無三災壞。而隨身生滅。所隨生滅。器既是共相。果如何有滅時。以一切時任運緣故。下諸界地。理雖應然。且據四禪。論文明故。義曰且約勝緣故為此說。其義者何。如一有情感得一處舍宅等緣。其此外器。有情共感。雖共業招。而此一眾生業力從增。有別受用勝緣故。若此勝緣。在餘有情隨之得變。若無勝緣。此處亦滅 問曰若然此一有情。復餘有情所共緣者。亦隨勝緣說滅諸有情所變。勝緣既在。而彼有情亦應緣之。理既難妨。不可取之。又如地獄。必惡業招。若生人天。其何業感。若在色界亦得緣者。何故色界身。由起地獄諸不善業。而能感果。故有大妨。設護法菩薩此義如何。義曰若在上界。不緣下界。其理無妨。然欲界人天。何時造彼業者。若人天所感之業。必是善感。以人天不受彼生業。若惡感招必定受生。加以別惡業等故。於此中無妨如見糞汁名為美食。其理如此。對法抄說。又第八若不緣上界色等者。如其天眼通者。此眼根等豈非第八緣耶。答曰不緣。若爾如何名唯識。答曰種子生故名唯識。非識所緣故。如六七識界為緣等。又云緣。若爾何故不許緣上界耶。義曰若往彼界。何緣不許不緣其色界系色。非第八緣。見相別系故。依彼為門自變為影像故。馬勝比丘事入淨土等皆如是。隨往所見即變。屬見分系。然色界者色界緣。

論雲當言於欲界中緣狹小執受境等。此約身為論。以身量小故名狹小。有義以外器有大小量說等。如小千界等。其下文說。以諸十八界多小。說小大緣。無色無身。以何為大小。故說諸界名大小。以無色界緣法處。說大小故。其義未解。法師云。彼心或廣或略。熏成種時。第八緣此種。種從現行名廣略等。非緣現行。若爾即得說第八識。緣三界種子境也。答不然。約功能如欲界。名狹少。行種所生現行亦狹小故。如是乃至無色界亦然。若欲色界。不說外器為論。以俱緣無量外器界故。

論解第八俱五法者。問以為能熏為是所熏。答曰非二。以非王無不與能熏相應。而非所熏。以無力能。不從加行心之所引生。故非能熏。夫能熏者。必從前加行心引生者可成能熏故。此五法非是能熏 問若爾六識之中異熟捨受。應同此類。非能所熏。義曰許然無失。此為勝義也。又五法緣境為緣。第八識之境。為別為境緣 問曰何失若緣本質境。云何名不同一行相。若別緣者。如五根既為本識等。六法所變。六五根而眼等識依何者根故皆有妨。如實義者俱緣第八識之境。若爾如何釋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雖境無別。見用各殊。受為領納。相為所緣等見有別故。說不同行相。與餘七識不同。餘七識得心所。名為境緣。故第七親為我我所等。餘處當釋。此與前兩師義別。彼彼皆依本質影像而變境故。

論雲解作二緣性中。雲又由有阿賴耶故得有末那等者。謂由第八為境故。得起第七見分。又由第八中種子故第七得起。具此二義故作此說。

論雲復次諸轉識與阿賴耶作二緣性中。雲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者謂如依止阿賴耶識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如是如是於一依止同生同滅熏習阿賴耶等者。此中若熏種同時生滅家。取是文為正。若異時家於此文雲。此謂現行能熏之識。與第八識同生同滅熏習。第八非現行與種同時生滅。此中有二諍。一家雲。初帙第五卷。種子七義中雲。若生異類即此念生。若生自類非即此剎那。故知現行望種子。種子望現行。是自類異念生。若爾云何釋種子六義。念念滅俱。有義曰。此但約俱有生滅。非即此剎那中同生同滅。一家雲。諸種生現現生種必同時。如種子義及此中文等。如第五卷等種子七義。文言自類者。謂自種子類種子生種子。自類相生故。非即此剎那。若種望現行名異類。是即此剎那。又舊種望新種。亦有異類。即此剎那故。此二釋此文處不同。

論雲阿賴耶與諸識俱轉轉相謂或一時唯與一種俱轉所謂末那俱轉何以故此末那等乃至若有心位若無心位常與第八俱轉意者。此與對法第二相違。彼雲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法俱。唯除聖道現行。若處滅定及無學位。故此相違。即此文雲。無心有心皆相違。即滅定無心聖道無學有心尚行故。有相違故。依此西方二說。一雲末那唯有人我無法我。即如對法。三時不現行為正。然此中言有心無心三性位有等者。即除滅定餘無心位。謂無心睡眠悶絕。入無相定。生無想天。非謂滅定中有。今無漏觀無學身中三乘。皆入人空觀。第七唯人我故不行。有漏之識無漏之識可生。若言滅定。亦有第七。一切時論此我意也 問曰云何滅定等三時無。而言常與第七識俱轉。答曰此據除三位。餘一切位俱非三位。亦有名俱下言有心定無心定者.即無想定有漏定等。非滅定無漏定。又第二師釋雲。即此文為正。末那一切時常有。然對法言。三時不行。亦有義以第七識雙起人法二我。如二乘入無漏觀等三位。人執末那不行。若菩薩入法觀聖道等三位。即法執末那不行。此二時中。無人執時法執在。二執無時無漏末那生。今遮有漏二執故言無。非人觀中無法執。二空觀中無無漏者。若爾何故此文。或與一識俱轉。答曰此於餘六言。或非唯此一。不然更加二三等不定故言。或非末那有時有無時無言或也。何故無漏等觀中。無人法執者。如佛地論對法第二說所以。

論雲緣阿賴耶以為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等者。准此西方二釋。一護月師。第七唯第八王見分為我。相分為所。種子等如前已說故。此文唯緣見分故。故唯有我。無我所等故。攝論等雲。我我所等。或唯有我無我所。餘處文剩來。護法解雲。以此准知。唯緣第八見分為我。不緣別相分等為所。然言我我所等者。即計第八。為我家之我。即是我所。其中緣種不緣他界。無漏緣使等如前釋。

論文又復意識染污末那以為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等者。此文違前文。由有阿賴耶故。末那得有。文勢故起。又如本地分中。同時依止意。彼末那相依。起過行相。今此明之。由有末那故第六起相縛。謂由末那計第八為我故。第六於境起法執執蘊等。緣境起縛名為相縛。相縛體即六塵所緣皆緣也。又由有此末那故。八識緣境皆有縛起。即諸論雲。謂境界相能生縛也。此緣為由法執末那故起。為由人執故起。若法執者。二乘及大乘人空觀。應是有漏。必待所依法執故。今准知有人執末那故。第六識等起縛。何以如此者。此人執是惑性體麁故。起他識相縛。法執不然。故不為例。此皆以自識所行境相望為縛。又他境為縛。由末那所緣。順能依第六識故。所以起縛。若緣無漏。第七不順故不為緣縛自他境。文以意解縛故剩解非他。於自境起縛。亦緣他境起縛。又如本地中雲。意識業者。了自境所緣。及自共相。不解他自者。何故今簡也。

論雲若地獄中與純苦無雜受俱時而轉等者。此准瑜伽。以三禪樂極唯在意。地獄苦極亦唯在意。若地獄中極大地獄者。唯有苦受。如舊攝論無樂相應。又云前本地分五識身地。與樂相應者無此文。今此文中唯有一說約種子。餘處文是亦得成熟樂受。若約現行不然故。前第四雲。四種地獄無樂受。然有多分苦受。如是等苦。此據增苦。非謂有樂。又云以死為樂者。非謂樂受苦滅故名樂。其實苦受。又約餘輕地獄何妨。逢風而為段食。必亦樂相應。今據報樂無妨。又舊攝論雖有。亦翻末依本。今攝論中無此文。若本地如前會。地獄言等者。以鬼畜有苦樂。前樂攝一分有福。今苦攝一分無福者。故言等。如顯揚十七。即無等字。雖然准三受。俱畜生等言一分。故知餘一分即是純苦。顯揚十苦破品雲。純樂謂諸天。即不簡欲天即三受。論此約趣語。即天趣樂多。人趣容苦多故不說。

論雲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轉識相應善不善無記心俱時而轉者。西方為五識有次第緣無次第緣家二說。一有次第緣家義者。以卒爾心唯一剎那故。相續唯在等流心。如眼識緣善起。至等流心。一類自相續生。耳識後起。乃至等流。緣不善起。自類相續。前善眼識未滅。耳不善識遂生。故並第八無記。三性並起。與五識中更取一識。起無記可知。或第七即是。二無次第緣家者。乃至等流五識亦無。相續有二說。一無一念中三性並起。此中據事究竟語名一剎邦。非一念中三性並起。二即如前眼善識起。至等流心時。耳識卒爾心起。乃至耳不善等流心生。眼識亦生故。此一時善不善並 問曰若五識起善惡。必意識引。如耳識起意引不善生眼識。無能引。應不起善。義曰初起善惡必由意引。若已引者更不須引。故於後時眼還生善 問若曰境平等。可眼耳二識要隔三剎那方起。或境貪愛何妨隔一二剎那即起。若爾眼耳即不併生。義曰要須隔三剎那。五識類等故。雖於境貪愛。以五識類等故。不得隔一二念即生。又義隔一二剎那。亦有起惡 若爾即無三性並。義曰若有此義故。於平等境時起三性心。如前說。

論雲如是阿賴耶識雖與轉識俱時而轉亦與容受善不善無記心所俱時而轉者。此約前識俱受俱性俱門為有法。然不應說與彼相應為法。即合為宗。何以故。由不與彼同緣轉故。下立因。如眼識下出同法喻。明以容言簡之。其轉識名中自簡故。不言容等。有識言容受者。以受性同三受。並如五識一性時。何妨三受並意識應引生。又何妨三性中二各別受。如前次第作。又三性心尚無一念起者。何況三受。如前事究竟通。又三性雖同時。何妨唯一受無三受併生。義曰三性既俱生意識所引。何緣三受非得一時。若三性同時何無三受 問曰三性三受等初起。並由意識引生後併生。已意緣何境。義曰若境平等識境並緣。若於境增即隨觀此問即隨境觀。如現任解。若境平等總觀識境三性諸心。不同三受識所有義。意隨何性。心隨何受起。若性唯無記。不違三性故。若受唯捨受。不違三受故。捨受平等無記非明證。若隨境增緣。亦緣餘境不。義曰有緣。然只隨增性不同。餘境性受等。餘如前說。此上來文解伏難雲前言第八相應受。唯不苦樂等。何故後言唯識俱轉。乃至七識俱轉。三性等併生故。今為通此第一通妨。

論雲又如諸心所雖心所性無有差別然相異故等。乃至於一身中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此釋伏難雲。云何如一身中。有諸識俱轉。應立量雲。第八及諸識依一身中俱轉互不相違。此宗。因雲相各異故。喻雲如諸心所法一身俱轉。又如於一暴流有多波浪一時而轉。互不相違等。乃至有多轉識一時而轉。亦不相違者。此釋難雲。如何依一現行第八上。有諸識俱起。此據於第八識非一異故。有種子故。得有諸識併生。今立量雲。第八識上容有諸識併生(宗)。不一異故(因)。喻雲如水波鏡像。此中因果道理。若約用別不得名一。如心所性。雖無差別。然相異故。若言體性。波浪雖多。體唯一水故。六八識不得言異。因果用別不得言一。如一種子不自成因果。終望去等方成故。體即一性異即不成因果。故不得言異。如水不生火是性異故。今此道理亦爾。即如攝論無著等徒。以六識等為別有體。又有義即是一體此二義別。今此中依中道說。二偏俱非。二家總取並是。又如一眼識。一時唯取一事境等。以下文釋。上來明第六識緣他自境教頓及不頓義故。以眼識等為喻。此中有宗因喻等。如文可解。末那以諸門分別。如諸德章可解 緣八為我我所有二說。一即緣王為我。緣所為我所。此非正義。不別緣故。二說即直緣我是我見。為我家之我。是我所見 問曰何以得一念中起二心解耶。義曰第六尚起一切境解。末那何妨。此義為正。又緣見為我。緣相分為所。諸餘九數有論文相應。或唯與十九數相應等。第三果何時斷世間道。伏不伏。如俊師末那章解(勘舊抄)此解末那。又即解前諸識俱轉中文。彼未了者。此亦重決。彼前唯雲。若與有心無心。不解定不定地。不違善不善故。故今時雲重決定。即解六識緣自他前文故。故論雲又前說也。

論雲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為增上緣故等者。此中諸法師敘雲。西方二說。一雲護月。第八亦變為他身。二護法不然。謂第八為二變。謂變根等令自見等此。是不共相業感。二亦共相感。令他見等故。名增上緣。若護月雲。亦變為他身者。其他身五根識所依者。亦從自身種子而生。則他依之識。何非自種生耶。應同於根。立量雲。他身眼識應從自身種子生他身眼根。眼識之中隨一攝故。如他身眼根。若他身識所依根自不親生者。與我何異。他為增上緣。而第八變故。然變為他身。是即外器所攝。非託變他實根識。託變彼扶根塵。第六識可計為有情等。此中有二業。謂共不共。然共中有二。謂共中共。共中不共。如一外器世界。他共緣受用故。名共中共。如衣物等。唯自所用。他雖有用義名共。然自受用業勝。名共中不共。不共中亦二。謂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謂如自眼根。他識不依。唯自識依。名不共中不共。其扶根塵等。自不共業招。然亦他第八變。即不共中共。今解此以理准文。即他身是不共中共業。然大乘中以理剋之。曾問雲如自身中眼識所變。亦非意等所見者。何況他人。如何名共中共不共中共敘曰然以理准無共者。皆自第八所變。他即不受用。今據相似。如眼根唯自受用義他無。名不共中不共。其外器世界。雖自變者非他用。然受用中有相似義。謂言共用故名共業。餘之二句准此應釋。今現亦則變他身實根等義。又有云。二師義者。一雲變第八託他身而變。第二雲眼識依彼第八所變而更變之。若爾何者不然。豈以眼重依之而便說異。如此等理有識詳之。以上列雜染根本。次下釋妨難。謂阿賴耶中解脫分等種子。是何等共諦等。問曰何故次下。起此文故。結中無勘。下結文即知。

論雲復次阿賴耶識所攝順解脫分及順抉擇分等善法種子者。此中法師云。如初發心。起聞慧等。是解脫分。從七方便中五停心觀等三。名隨順抉擇分。順抉擇分家加行故。煖等四方便說名抉擇分。今解雲。五停心等三加行。正是解脫分體。並是抉擇分前故。名隨順抉擇分。其解脫分亦然。從聞慧以去名解脫分。已前受持十二部經等。是生得善故。是彼解脫分加行。體非解脫分。解脫分通九地系。下自有文。抉擇分法師云。通七地。四色三無色。若爾如何下言六現觀中雲。三依五依生。故知抉擇分。是欲色界五地系。前三方便是抉擇分故。五停心觀等若是散心。即欲界系等故。故通七地。煖等四善根唯在色界故。三依五依亦無違也。

此中定非集諦因等者。如對法第三抄。解抉擇分中。說西方三說。勝軍雲。此解脫等善根。體是有漏方便善攝。今福分善等種子增長感異熟果。彼福分善業如緣起。若由異生放逸等者。三種無明所發不放逸者。當知緣明而生。我說非無明為緣故。感得可愛果。至解脫分等。隨順無漏。正不能感生死總報苦果。言非集諦。非不感別果。如護月等。即由無漏種力。令現行方便有漏善法。及福分善根等二法增長。並如對法抄法師解。可斷道諦等攝義。

論雲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明由抉擇分等故。令福分善現行轉更明瞭。以數習加行善故。了達因果故明也。若護月等。亦令加行有漏善。及福分等者明瞭。

由此因緣彼所攝受等乃至速得成立者。此中由解脫分等為因緣故。令世間福分善等種子。名言無記種。轉有功能。善業等種。轉有勢力。自解脫分善根種子。速得成立。成立者。能增勝生果也。又即令福分善等種子速成立。此中通新熏本有二義。復由此種子故 彼諸善法轉明盛生者。能由解脫分等種故。亦自現行善法轉明盛生。又云即福分善現行也 若爾與前轉更明盛何異。述曰更勝於前。念念增故。

又能感當來下。正明福分善業義。非解脫分等善。然非不感別報。此中法師。皆是福分善種子。備師即如前解。

復次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下。釋外難。謂前雲雜染根本攝諸種故。如何有二種。故引經為證。惡叉聚喻者。即如無食子相似。

論解修習作意中雲。若諸異生以緣轉識為境乃至內麁重縛所縛者。此中汎解不言入獨覺見道者。略而不論。又觀行同故。唯斷人執相似。若說聲聞已說獨覺。此中言緣轉識為境者。違攝論文。彼雲菩薩初學應先學如實因緣。如實因緣者。即阿賴耶識故相違也。一解雲。其實菩薩地前。作阿賴耶唯識。如攝論說。然通三乘前見道行故。名唯觀轉識。轉識中有雜染故能緣之。非菩薩不緣第八。又皆緣第八作唯識。然入見諦已後。即緣本質第八。若能作唯識觀。此約後得智。若未入見諦緣本質。不若無後得智故。緣自第六之影像故。名緣轉識。非謂本質中不緣第八。攝論約本質。此間約影像說無過。聲聞等人。類菩薩雙觀。入見諦已去。後得智起。方實緣阿賴耶不然不緣。若前不緣第八。後如何得緣 問曰如何聲聞。亦作此觀耶。述曰若不定聲聞根已熟。要得入見諦已方趣大乘。即容可作此觀。得有其根。未熟決定人。入見道則不然。此文約根已熟不定說。又約種子體說。三乘俱斷一切集苦二諦。若有一法未達未偏知。我終不說得漏盡。得諦觀已三乘同觀若約名隨義別。是作緣者唯雙觀。菩薩有二我。則是攝論等約體。此亦如是。故有一切皆達。若約名中義隨者。則無二我。唯觀人我故。除一切煩惱障。菩薩雙除二我觀別。如前說觀故。達阿賴耶如前說無異。又正解。菩薩能知第八。非二乘人。二乘人此中見道。依緣轉識觀後入見諦。了知一切雜染及諸縛等。菩薩地前實緣。第八未緣著故。名緣轉識。後入見諦緣阿賴耶。阿賴耶非二乘緣。

建立轉依中。論雲略彼諸行。乃至一積一聚。此加行道。此如顯揚菩薩無漏。二乘亦然。為一聚已。乃至而得轉依。此是無間道轉依無間下。乃至當言已斷。一切雜染明解脫道。此中斷惑本有種子。種子生現異時。若護法菩薩。今俱時勝而生。此斷時亦爾。或無間道果亡。或解脫道果盡。如常分別 此言轉依者有三種。一心轉依。謂真如轉作所依也。二道轉。即無分別智。此是能轉也。三滅性。即擇滅無為。此之諸論即擇滅。由能緣之智能斷惑。緣真如滅所得故而建立。非是實法已下釋難。一一生起可解。有取受性。即取共果也。又即貪轉依。於三性自在。謂得轉依已取捨三性。法得自在。不然取捨不自在。第八斷滅相中。其身雖住。由如變化者。即業煩惱力已斷第八。應無由有餘勢分力。有無覆無記蘊在。如變化相似。非業煩惱所作。又此約廻心向大乘語。謂以願通力。令住百千劫。此住命即由願通力生。如變化亦以通化力生故也。若佛即不如是。

阿賴耶四句中。此如對法第二雲。阿賴耶者。謂能攝藏諸法種子。又諸有情取為我故。即我愛所取處名阿賴耶。今取後義。故八地等捨名不捨體。第一偏句中言滅定者。謂第三果人非餘。餘成第四句故。若生死念中。無意識家他難雲。何故此中不論生死蘊者。即悶絕中攝。第二偏句中有三位。一麁現愛盡故。捨名非細法執。謂二乘人第二位。謂永伏現行。入八地以去。人愛現行永伏不起非法愛。此非留惑。以起法空故。第三雙除麁細習氣人法二執。謂如來八地以去。此中名不退者。以未得不退故。定恆增進善法。初地名不退。名已得不退。非不得時有起煩惱。有漏心等故。轉識名通漏無漏皆得。阿賴耶名狹。唯至有學二乘大乘八地。異熟識等即寬。乃至大乘金剛。二乘無學若入無餘界。二乘畢竟如來示相中第四句。通滅定等。論言及如來等。非不退菩薩。及如來實亦入無依涅槃。此約六轉識。不約第七。亦菴末羅識。此雲無垢識。唯在佛果。即第八異名。有云第九識。此論抉擇前本地二地中。六識自性建立所以中雲 又一識類藉彼彼緣種種差別自性生起者。此中無著徒解八體雖別。一識流類依緣各別。隨依立名。若如攝論。異無著學徒雲。八種體是一。識依根別故。遂立八名。其體無別。即以此文為正。

論解識身偏知等中。有疫有橫有災有惱。此如法師云。初三是三害。後一是心憂苦。又前三是三罪。後一是心憂苦。今更別即以四相次配之。又初一是三害。下三是三罪。又初三是三害。後一是三罪。

論雲當辨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等。乃至當知心轉善巧差別。觀遍計所執。無來無去。自性涅槃。緣證無時。證真如法性心。能如實知者名善巧。非依他起等故名差別。緣三性心此依他法非是無法。觀知是心依他而起。名為心轉。能實知者。不生遍計執名為善巧。異前觀名為差別。又解緣依他起法。非有似有。似施設有。斷此法時。證得真如名心轉善巧。轉之言滅證真如。心滅依他起遍計所執。性體是無法。觀唯有心所執不可斷。不生真如但名心善巧。

論解二勝利果安樂。謂得菩提樂於因自在者。令心屬己不令放逸。又即由前熏修心故。於果時得究竟故。安樂因中。制治三性自在也。

論解念住唯觀心中。此唯斷樂淨常我心。於境法起實不淨等故。有言觀心念住得境。此中前言識身遍知。今言唯當於心。深善勇勐故。有此難文。四倒如前第八雲。於戒取是樂倒。見取是淨倒。邊見少分為常倒。我見為我倒。顯揚雲。四倒皆想見心倒故皆為除此。故三種住六正行者。解脫住即三乘菩提解脫門。住即空無願無相解脫門。如顯揚第二。若言空等不言修等者。即通聞思修三慧。通漏無漏。若言空等三摩地者。即修所生慧。通漏無漏。若空等解脫門。即唯無漏修慧。今三解脫門。唯入見諦無漏者。故下六正行相攝中。見修二道攝此也。能引解脫門法住。即七方便入見道前也。又解脫住住涅槃滅諦解脫門住。即道涅槃。依之得顯故謂之門。能引解脫門法住者。即地前有漏三慧。引生見諦等中道滅諦也。六正行中無間行。謂聞慧善受思惟思慧修所引善根。起修慧下三見修無學三道。次說前三慧。在七方便攝。三住中後住見修道攝。三解脫門無學道攝。解脫住此依前翻解三住。又解六正行無間行。即七方便中。無間修善受思惟。即見道無間修已。今得無漏故言善受修所引善起。謂修道依修善根起故。於修中離三界欲。此即是下離欲界欲時。離色界欲名簡擇諦行緣諦理而簡擇。離無色界欲名無增上慢。如增上慢比丘得第四禪。謂是羅漢果。此離無色界欲得真無漏。不起增上慢。亦於己得離色界欲。不起增上慢。此皆修道。然約一界中增勝得名。不如前解後得無學果時名正淨行。得六恆住法故。前解脫亦可次第配。亦第一是前第三中四。是前第二約增時語。第六是前第一。或此後五總通前二。

論復次二種捨施一者受者施二施者施。受者捨施。法師二釋。一雲如施自身為他受者。即如乞食。捨己身與他為受者故。名受者捨施。二解受得他財而行捨施。即轉施法施者施可知。得二果中。受者得大財富。施者得此等流果。又破自慳故自受用財受者。自捨與己身名受者捨施。即與自己僮僕。亦是皆以施心者。故此當來得財。還自受用為等流勝解果。二施與他者得大財富。又前二施如前解。皆得大財。為異熟果。於中不慳。還能受用。名等流果。

論破去來實有論中。此文為欲明三世自法。先破於彼因。抉擇前尋伺地。第六卷文非正抉擇。此依他等抉擇。故下難中。何以故。總徵 非無方無處法有從異方轉趣異方義者。此破第一。應立量雲。未來世色應有方所。有轉異故。如現在色。又未來世法不能移轉至現在世。無方所故。如兔角等 亦非未生已生法等者。此破第二。謂汝未來法定無有死。以無生故。如虛空等兔角等 若彼為緣而得生者便異法生等者。此破第三。謂未來法自住不壞。用此為緣現在別法生。此法未來無故。便違宗過。如何言一切法未來本有。應立量雲。此現在生法非未來見有。以離生故。如住滅等相用 又一切法第一義中無作用等者。此破業用師第四義。業用離體必不可得。體有法起故。如體自體。設許異者未來亦應有業用。依體生故。如現在業。又此業用便應本無而今得生。即符順他宗。然違自宗。彼宗一切法。未來有故。若不爾即亦應立量雲。一切體相未來非有。不離業故。由如現業等 又與世尊言相違下。破未來體有。應立量雲。未來世體體應是常。本有今有故。如虛空等 等於一相若相異分得是有名等者。此破第五未來相未滿。現在相滿。此中雲。若未滿一分未來有者。此圓滿之分未來。何故不有。應立量雲。現在一分圓滿之未來還有有彼不同一一分故。如現在相 又相異分本無今有等者。應破未來不圓非本有。量雲未來一分不圓滿相應。本無今有相一分故。如現世一分圓滿相 又離色等一切行相餘未來分等者。此破第六未來。別有分不是色等。現在亦爾故三世別者。應立量雲。汝所言離色等外有未來分決定是無。現比二量不可得故。如兔角。又應未來無有果相現在方有者。此果相亦本無今有。如何言一切皆未來有。又彼宗許未來有果相。若爾前雲。唯未來有自分。何處有世相。前解為勝。應立量雲。未來世時應有果相。有世分故。如現在世。世分者即未來分等是。此等有六師。前第六本地有七解。此勘問如別會。

三世中。前本地第三卷。已解有三種三世。一神通三世。二唯識三世。三法相三世。法相三世者。且如於現在種子。有當曾等義。說三世法。即前第三。於種子建立。此同現行。然種子恆故說非現行。下第二卷雲。現在有三相。一是過去果相。二者未來因相。三現在自相。法相三世即是 唯識三世者。先識上有曾當境等故。如凡夫等緣過未境。此境當心現。以識上妄有功能。影像相生。與識無別種。似三世法生。此實現在法。託曾緣種子當緣種子。而生此影像。此由唯識妄故名唯識。故前第三本地。若任運散亂意識。名緣現在境。以境恆現在故 問心不孤起託本質境而生。此若緣過未。無境而生。既識無本質者。境如何生。如極微虛空等。以教為本質。如前以種子為本質。又如兔角緣。以何為本質。此皆尋名名本質故影生。故唯識也。此兔角等不生者。由現在無生因。若如過去。既非兔角果故。兔角不同過未 神通三世者。此即禪定他心通。若凡夫及聖。緣過未為境。以智有功能。似若於時現。若智有強弱。緣境有寬狹。此與前別。或前是執心非量境。若不執心比度而知。或以現過曾見。比未來當此事生。或以現在為比。比曾有此事。比量而知。若神通及禪定。此皆證解。雖心上功能。而生證定故與前別。如本地第三卷抄會。

論文過去中應有果。現在又準未來因有故。此中但論因故。其相已捨。不論果故。不言現有。又顯過未無體。約現法立。過去不言果有。但言自性故言已無。顯未來未生相亦無體。未來說因現有於現在因上。有當生果義顯於現在法亦立。明知過去因相體已滅。於現在果有此因。曾有非今正有。即於現法而立過去故。此顯文四緣。如第三本地分解。

論隨順理門因緣。雲謂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等者。法師云。根依者扶根塵。若爾何故下。攝一切種子中。不言扶根塵。及次下文雲。當知所餘色法唯自種子之所隨逐。今此理文違故釋之。根依者。即造根之四大故。第二復次釋所以中。雲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法種子隨逐等。故知根依者造根四大 若爾何故論。雲隨逐色根有諸色根種子及餘色法種子等。不言四大中有諸色法種子等。解雲此略不說。又上總文言根依。及所以中。雲自四大以明四大造根者。有諸法種子。此中解根已。解造根四大訖。當知所餘色法唯自種子之所隨逐者。此諸扶根塵。非外器色。以此准。即心所法中。亦應有自種子。此中但言識者略而不論。又心所不同扶根塵。所以者何。扶根塵根無之時。容有心所。不然豈得王無之時心所有。故不為例。此中如若有色界有心時。種子在何處。為一一色法。心法皆有一切種子為。然有心時在心。無心時在色。若一一中有合有無量種子。又生無色界時。色中種子並在何處。若有心在心等者。即如有色界有心時在何處。若在心中者。何故不在色中。

論雲生無想天後心生時者。若有釋此。在彼生處終者無心者。此在彼受報。已下生時決定有心。此等論文下。雲皆依未立阿賴耶聖教等者。此隨順理門。經部師義。

論解二種退。一斷退。二住退。斷退者。由伏斷故退。住退者。失現法樂住退。如對法第十三。

第五十二卷

論等無間緣。雲若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等者。此中二師釋。如前第三卷抄會。廣釋此文。與第三卷五識一念。及第一雲等無間依。謂意不是自眼。此四緣前卷阿賴耶下。即是因緣文。多謂種子如前會。此皆在本地第三卷三世後文。因文便故來。如前卷生起四緣文。助之因緣一種望所生法。能為生因等者。此能生因。如菩薩地第三十八雲。牽引生起是因緣。第五卷復言。生起是因緣能生因攝。非牽引因十二緣生。第十卷雲。此十二緣。相望俱依增上。所生引發生起牽引說。故無因緣。又如菩薩地。無記生起因。是增上緣。故知能生因體是因緣。生起牽引。皆通增上因緣。若唯生起唯是因緣。即違緣生及無記生起因。此處文中。且據同第五及菩薩地等。攝二因故。是因緣非餘。若不此會。謂即行支被潤已。此是何因。望生老死說。非生起因故 四緣立十因者。如前三十八及第五說。生起牽引一分因緣。攝受因一分。是等無間所緣緣。餘一分及牽引生起各一分餘因。並是增上緣。諸妨難同前。

論雲答由能執持諸五識身所不行義世尊假說為法等者。若有體法唯在現在。體是有故名真實法。若過去未來體非實有。然能持自無體。令五識不行。令意識轉假說名法。此豈是法。故令法處攝。前引經中。但有法量。而無處字。假說無為法。非謂法故便法處攝。而言遂有體。應立量雲。如我所言過未無法亦應名法。有所持故。如現在法。應成意緣。過未等無體之法。意識應緣。以是法故。如有體法。

答由彼意識亦緣去來識為境界世現可得等者。此世間相違。過未之識十八界攝。意緣之時。非法處收。但是當曾六識界攝。緣過未世亦爾。雖假說名法。非法處收。緣空花等心亦起。此境亦非法處收。亦得假名緣法起意。應立量雲。去來二世意所緣境諸色等法非法處收。緣去來世識故。以意識之所行故。如去來世所緣六識 問雲此是所緣緣不。答曰影像當必唯識三世攝故。是所緣緣此本質無法。非是因果。影像可成因果。今就外執破非。大乘中影像不有。諸識可行 有性安立有性無性安立無性等者。有性之法悉彈多。此雲宗主行雲意不自有業用能持自體。令他識不行。自識得行。無性之法不能自有作業。唯有持他識不行等故。名無性緣無不知無故。便違自宗廣大言論中無我觀。此無我本質無如正智。即緣彼無。顯得真如。如加行智。即亦有影像。當心據本名無影像言有。今以本質破外人。若影像是依他性。是何性攝。答不相應中法同分攝。此乃與心同種。心之相分義名法同分。非謂乃言緣無我境。直照本質更不變生。即是無法攝。應同前解第一。言共相觀者。此就加行道語。或真如諸法共故名共。非能緣之心依共。又後得智上作此觀。故名共相。雖非如正智亦名共相。心證解故名定。飲食等中言自相觀者。非自相共相中自相。此是總言共中說自。自者自體相。即飲食自相。非如五識一一證知名自相。若言無我緣苦諦。苦諦即無我等者。此是苦有何名。我無獨緣一切法。我無此何處攝。故知緣無。一一中。皆應立量雲。緣無色境意識應轉。意所取故。如無我等。第五雲。言論中本質亦無故。今時破非。大乘人心影像中。自不變為生滅等相應。立量雲。過去未來應無有生。現在不收故。如兔角等。去來二世必不有滅。以無生故。如龜毛等。

論云不應由彼去來之性說言是有者。其過未法體。小乘既今現有。不應說言去來。去來之性當曾有故。不應以去來之性說。今現有也。

論雲復次云何應知生老住無常等以下。明二十四不相應。此中但有二十二。除不和合及方。下有具足。後卷明二定及報。何故不言方不和合耶。及方之處又等得色上義隱難知。不和合即諸法離散時立亦顯。又為對和合性立得對。亦應文不得苦離故。略不論無。又今略以六門分別。一名總名心不相應行。此名心者簡心。是二種不如心之緣慮。非如色之礙故。亦應名色不相應。然以略故。不簡心所。行簡無為別。名如文可知。二體並是假法無體。不但種子。不相應行蘊法。略法處攝。亦是分位假。第三心色分位建立者。無相定並報滅盡定。此三心分位上建立。心無之處種子上而施設故。不如心緣慮名不相應。命根若依第八識上立。是心依。顯揚雲。於六處決定建立。即通色心。法師云。無想報於阿賴耶上立。此當總報。然第五十三雲。生得心心法滅。即報心心所滅。此於第四捨受種子上立。至下卷文當知。方於礙立故。雲無色之法。如實論雲。亦於心上故論名句文。此唯於聲方唯於色。此四色聚中分位建立。非同色之有礙。何以方唯色等者。如對法。偏布處所無有功能。別據處所。雲色有方時。此就識有方無爽。即餘十二法通色心建。若取命根及方。即十四。方通色心。四漏無漏者。無相定及報異生性。唯有漏。滅盡定唯無漏。餘通漏無漏。五界地者。無想定及報。唯在第四靜慮滅定。依非想次第定中如此說。從麁至細。如此說得此定時。必依時非非想心故方得如此說。若不爾後時依。初禪亦得入故。

論雲初靜慮有心無心定。無心定即是也。方及名等三。唯有色界。餘通一切地。六三性者。異生性不善及無記。無想滅定唯善。無想報唯無記命根名句等通善無記。方亦可然。依色立故。此據本質。餘通三性可知。如對法第二抄。解四相中如菩薩地四十六卷。薩婆多法外四相成成論即法。大乘不一異。無別體故。不異蘊攝別故不一。上座部心有二相。謂生滅色有三除老。經部等同。顯揚十八雲。六事能起言論。如生等為屬主言論故。如言色生受生等。彼並破實生。由此因故。前明老。後名住者。即生時即異時故。非由有住故。身異又令生厭故。先說異住。濫常法故。又約色法生已。即異前住相。一期皆是。所以先老後異。若心法剎那速疾先住後異故。下三相中。住異合中。先住後異。此乃別通論。此有少難。思之可知。餘如前第三。及對法第二。下破中總立量雲。未來世法定無所有。現在無為所不攝故。如兔角等。汝言未來世生者定無所有。未來攝故。如未來色。又未來生不能生。法體無有故。如兔角等。外人云。經中說有未來色生等。故知別有生生諸法。若爾論雲所謂若生若起若現在。乃至成現在性。此答外難雲。經言有生。即別有體。經言有現在。應別有現在。現在令法現在。應立量雲。無別能生生諸色等生起。現在三法經中說故。如起及現在。又現在應別有能現。在現在諸法。經說生起。現在三中攝故。如汝之生。即法是生量雲。生離色中外無別有體。色有有故。猶如色等。不然俱違宗過。破生因中雲。且先破小生。雲小生應無有體。於大能生及所生法無為等中。不可得故。或別不說。故等二因如兔角等。小生既破。即破大生。汝言大生非諸法之生因。說是能生法故。如小生等故。彼致二生是為大過。一生尚不許有。何論二生。又此破抑他為論。何得有二生。抑他宗失。此文以更有。餘卷解處待。至後當說。謂生者是小生。自從緣起故。能生者是大生。能生他故。解經三相中雲。言由未來生者。此是將生現在正生。滅中現在將滅。過去正滅故。論生約將生論。滅約正滅論。亦互相顯。經中唯有生滅中。上座部以此證心唯有二相。色等如前文有三相。此師如何心法二相色。說三相如何緣慮。如前四十二。有多復次。解大精。

論解生差別中劣中勝生雲復有差別。謂最初入胎等者。此第一謂輪王入不顛倒故。中謂獨覺入住不倒故。後謂如來三時不倒故。此等生老死相。如緣起經廣說。無常中有生起無。常生相是。何故生中無滅壞生。謂滅相時是體有二種。一相無常。二體無常。生是體無常生法本據有法。所以滅法非生。應解有難。思之可知。又準同生無妨。變易無常。謂可愛自境。散壞無常。被他侵奪等。

論雲得獲成就謂若略說生緣攝受增盛之因說名為得者。此約種子未伏未斷。有生果功能。名增盛之因。立得。非已伏斷種子名得。故下文雲。若未為定伏。及聖道伏。如善根種。邪見所伏。名成就名得故。即彼伏斷已去。但名種子。不名為得。如對法三種成就之。若在欲界得色無色定。欲界種子亦名成就。亦名不成就。未永害隨眠故。對治所攝故。然成就有二義。一體成就。若已離欲。以有體故。亦名成就。二功能成就。如已離欲。無生果功能。名不成就。此中偏約生果功能。故不成就。據其體有亦名成就。此據種子增勝語。如現行亦名成就。下云三種中自有在。此文據勝。是生因中難。此難無漏種本無。彼就外宗。非大乘中本無種子。勝軍論師。以此本無無漏種子文。

論雲若於引發緣中勢力自在等者。准此文。即於外法上。亦假立成就。

論雲彼諸種子若未奢摩他所伏。乃至名為成就等者。此據功能不成就非體。如前述故。對法雲。若得無漏對治道。方名種子成就。得不成就。若生色界等。欲界亦名成就。亦名不成就。其不成就性是何性。如何今有別非得。非得據一切非得盡。然今不立有何意也。一為遮繁。論亦應立非同分。及不流轉等。故略不論。又即得中攝。如不成就。起俱必有得。得無此非得。即所得所以不說。不說小得者。大乘無過重累假故。四相亦爾。餘如對法第二抄。然非擇滅得。如彼簡擇。大乘亦通漏無漏。唯是無記及善性。善性者佛身中亦緣。得無記者。非身中屬所依非擇得。今大乘有種子。不可得所依。上立非擇得。以種子功能闕緣不生。後果即名非擇。何故此得於所依立。若如來身無種子故。屬所依及種子。種子無漏不能生有漏果故。亦是無漏擇滅之得。唯是無漏非擇之得。通漏無漏善及無記善者。世間道亦是善名擇滅。擇滅得即通漏無漏法。前法後法俱分別。唯法俱自在成就中。一分無記者。對法雲。謂工巧處變化心等。等中得取威儀。如佛威儀。極善習者。加行生故。餘如上前。種子成就中。雲諸無記法者。即無執生及威儀不加行生者。是故工巧處亦有俱生者無妨。

命根。法師云。唯於阿賴耶上立。唯是總報。違顯揚文。彼言六處住時決定故。如對法抄。何故不立小命根與大命根為根。如四相等。今大乘不立亦無妨。對法約眾同分上立。故知通總別報。先業所引言。唯是異熟。不得通長養等流上。若於眾同分立言。亦似通長養。然亦言先業故。唯報。又不然唯是心上立。即六識異熟生心能持。六處上亦無妨。餘如對法。又生類後報不言報。非現報。然如變易潤生。及阿羅漢捨衣缽延命。皆滋宿業故非現報 問曰此宿業為長為短。若長應自生。何須滋。若短延命。何故長即現業招。應是現報。今解過去業之宿命。今滋舊業。故非現報。有現報。何事判文中。有先業言。故非現報 眾同分。通長養等流及異熟可知。通三性如先已辨。

異生性。如對法疏。斷捨同時。加行道。世第一法。折伏名捨功能。非正捨。

無難。集會。十二暇經者。如對法第十五雲。先以一句總標後一。餘句別釋。自他圓淨二為總句。餘別。法師云。出聲聞地勘境色。

論名身中。雲自性施設自相施設等者。即體一物而緣故。有自性相。二別自性者。體相者狀也。即諸法體狀義句。得差別義故。夫名詮共相。今言自性等者。以於自性等上增言非名。即稱自相。意雲非稱自性等。但於上施設如說。天人眼耳等事施設故者。下文言。亦名名亦名相我相者。即名名相從相發故。果從因為名。差別法上亦有名在。然差別義句。圓滿名句。不名名。一名名名。二名三名名多名身。一名亦有身業等。不句身。亦有詮自性之句。然通得其名。其名於義句圓名句。何故字無詮表。如當遮表意。亦是能詮。今解色非以意中名。尋解彼字。此小大難。對法對讀。顯揚十二雲。大精有字非名。謂四十九字。二道等愛鄔等。有一字即是名。如言眼等。有名非句。謂一字名有名亦句。如名字名。准此即二字名亦名句。但是句名。必是名字。後含前故。如言諸惡。即文不滿句。若言諸惡者。即義不滿句。句中含一言。雖未圓多名亦名句。無一字句。文義俱不滿非句。二字名可爾。

論云云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為等言說者。謂能詮言說。與所詮彼法相似名等。此通在一切言說等建立。謂不待言諸因緣建立果法等。開。謂顯示深密法要。能詮稱所詮。等從言說。乃至開解以能詮稱所目。故曰相應。又彼彼諸法相似名等。相似相順故。故曰相應。又等義是相應義。如善因得樂果。平等相稱。此前二解。而起言說。故曰相應。又為等言說者。能詮稱所自相應等建立者。所詮自相順相應。前二竝世間 為等。開解者。即出世間法相順故。言諸勝方便故 四道理觀待。如色待識作用。謂眼能見色等 證成。謂以比量證成所立法爾道理。如十二因緣等次第中。嬰孩等八位者。如初二。如第二卷。此以第三為首。彼上更有處胎業位故。

論雲復次種子云何非折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餘處者。備師及景師云。此明種子與行果不一異非折別有者。是不一。謂即功能。功能非現行。若折諸行為種子。種子體即行故亦餘處者。是不異。謂即行功能非離行外餘所調然有體 然即諸行如是種姓如是等生者。備師云。此明六七識與種子不一異 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者。備師云。此明本識與種不一異。景師云。從然即諸行如是種性下。此釋成上義。太師云。上來總明本識中藏種子。與本識無別體。相望為不一異。言諸行不一異者。此隨轉理門。以下釋一明文。釋成別義 今解稍別。此竝望現行種為論。亦非餘處。以上釋種子與行不異。然即諸行者下。明種子與行不一。何以故下。釋成上義 譬如穀麥等物以下。法師云。此中意者。謂如一麥芽。望後葉名種。從前種生名果。即以莖為莖種子。亦為前種果。今解從譬如以下。至亦非餘處。明穀麥等。從芽莖以為種子生者。莖等為果不一異 然諸大種如是種姓如是等生下。明此麥穀從水土緣力。後生莖果時不一異。此譬喻多前法同。即前莖等果種子。麥為緣生。後芽等說名種子。當知法相亦復如是。此因前不相應假法。不須種生。外難發起雲。前因緣中雲。以第八為因緣。此種如何。故有此文。若不爾。即此合別義。復答如何云。如是不相應。解滅定等後方結。此前文四句。損伏善種中第一句。勤而不利煩惱。第二句利而不勤。第三句斷善者。第四前卷末雲。非助伴損伏。即無學入無餘時。善種。此第四種無體。名損善種前二令善種無勢力。名損。非全不生。第三句現行全不生。種無功力名損。得不成就。非一切體得亦無。如前得中辨 第二句中見執著邪見者。此是見取多習邪見。此是邪見。

九品種子中。若新熏如何。言若住本性名下品者。解雲此亦無始曾熏。然更近不起現行。此舊種名下品 復熏已後從下轉名中上等。本有種子一切三品。皆舊。何故至修練等已名中品者。此三品種子。本皆自有。然此中得一品種子。上義說熏不熏等有三品。其體是一。等非三品種子轉下成中。此名轉滅一種子故。又轉齊無妨。此本有三品。舊先有復熏練。已轉下品齊中品故。佛身中一切皆等。無上中下三品種子。此中據轉齊三品各別。非一品轉成三位。新舊二師義。

論雲一切諸法遍計自性等者。此三性心有漏。故皆名遍計。即五法中。分別證二空理故。如前已會 是實有物。是世俗有者。望遍計所執無體。此是依他有體。故言實。不如圓成實性。名世俗有 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等者。此有三望。一以種望本識。二以種望現行。三以種望能熏。皆是不一異。然似真如。真如第一義諦。雖世俗諦別。然不一異齊。故以為喻。今取能熏望種。彼氣分故。及所生現行果。不一異為勝。遍行麁重者。遍計種故名為遍行。種子漏所隨縛。剛礦故名麁重。又麁重種子。遍與諸法為因。名曰遍行。顯揚十五。此麁重是行苦故名遍行。此等文別說種子體性所在處故。言安立種子。前理明不異不一。又前隨轉理門。在六識等行。今約真實理門故。言安立於本識 問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備景法師云。若欲入解脫分時。觀十二部經教法。此教遠從清淨法界出。由緣此教乃至在入抉擇分位。將證見道已前。緣教為境。修多修習力故。故言真如所緣緣。入見道已。此緣見道無漏之智。本無漏。無漏故今緣真如。既著即熏成種。即現行智。以真如為所緣緣之種子生。即此種子不從因緣生。唯有前世第一法。為等無間緣。俱有法為增上緣。真如為所緣。至後念已。即從因緣者。又由抉擇分世第一法。緣真如教法為所緣故。以此為因緣種子。生見道智。即說世第一法。名真如所緣緣種子。以緣教法影像真如。修習為緣故。言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此是勝軍論師義。即以此文故。言一切皆從新熏成。護月釋雲。其自身中本有無漏種。由在解脫分等位中緣教法故。名真如所緣緣。當於此時舊種遂增。由本有種故。得入解脫分位。又入見道時。由前已習緣真如觀。今得成熟。緣著真如。真如即是所緣緣。本有無漏之種。乃能生此現行智果。由緣真如為境。種方生現行故。言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若護法菩薩與護月同。然是解脫分位。更生無漏種子。至見道從正見。此親生本有種。為增上緣。助景師云。更為護法等釋。以真如為所緣者。自種子生故。言真如所緣緣生。其四緣具足。若自相傳及太師云。如勝軍師。新熏無漏種。初地方有。或不從因緣生。當於此時以真如為所緣故生。又用世第一法為因緣生。同前如護月論師。雲本無漏種。非今方有。其真如亦是本有無漏之種性緣真如。真如所緣緣攝。見道正見用本種生故。言真如所緣緣種生。如護法菩薩。本無漏種。如護月師。要更新生無漏種子。方得正智新起新熏舊種。若生果時皆能緣如。即種性有以真如為所緣緣故。從此種生故。言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又若無新熏。舊種必無生果。今說新熏者。就勝而說故。言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論雲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者。勝軍既無舊種。約障以辨三乘。即以此文為正。護月護法本種雖有。今約障說。非舊種無。假設有種障。不可斷名無種性。何況法爾力故。有種無種為緣而障。可斷不可斷別。今約障說義亦無過。皆以果時所趣因中障不得者。故約障說。以無漏種隱。以法爾故不說。從障而論。

第五十三卷

論雲復次云何表業等者。此准此卷下。解虛空等二無為已。結雲如是二十四不相應等皆是假有。看文勢。即兼結前第五十二已來。前卷末種子及此業等。皆是伏難。謂前不相應。證成假有。前言種子為假為實。既明種子假實已。業於種子上立明之。設假立種子已。前不相應未盡故。於種子上。而建立無相定等故。業下明無想定等三不相應。便抉擇本第八卷業道義。彼是尋伺地。此是意地故。非正抉擇。此業等體。如前第八卷抄。然未盡者。我今重辨。此發業等有三種思。下自當辨。此不共無明。皆是見斷。若共無明等者。或唯發福不動。此是內異生。若外異生。要由不共方發福非福等。若有學聖者。不發總報。如緣起經。我說依明不依煩惱。雖如是言。此據不迷因果。簡異凡夫外道然。亦從無明發故。對法第四雲。若任運起能發業者是不善。故知修道亦發業。然非總報迷二愚等。如對法說。

論雲若諸威儀路工巧處一分所有身語表業名無記表業者。此如隨轉薩婆多義 言一分者。即威儀四塵工巧。五塵中唯取身語。故言一分。今大乘此通三性。今取無記。除善不善。故言一分。此皆加行生。非如異熟生。心不能發業。若爾變化心亦能發業。何故不論。今大乘若為利樂。當知是善。即善種類。若為嬉戲。當知無記。即威儀等。種類異而不論 意表業者。法師云。表自善惡亦有無表。如前本地第八抄。彼敘諸解稍有趁逐。今更解。如身語二種。表示於他。意唯自表。如發身語業時。必有意表以為方便。自意表知我作如是事。即前表知後作此事。意俱表業名意表業 此中唯有身餘處滅。於餘處生或即於此變異生等者。以正量部師。色法相續一期四相。有別動色說名身表。今破之雲。剎那剎那生滅相續。於此處滅。於餘處生。非一實法中無生滅。從此不滅而能往。彼吠世師德句中。屈申等亦爾。亦有實體。今同破之。若薩婆多。雖無動色。然別有業色。如屈申時。有別業色生。今不然。唯有異熟無記色身。於此處由思力故變易而生。非別有業色。故言唯有身於餘處滅等 唯有語音名語表業者。此簡薩婆多聲即是語業。今言俱有語音思業所發。名語表業。語體唯無記。不同小乘業體通三性唯有發起心造作思名意表者。此言以思為意業。意業亦發身語。以思為業。業即是色。而是假名。非別有色名為業等。

論云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剎那故從其餘方從至餘方不應道理者。此破正量部等。然如先立量雲。應先成有剎那滅已方可破無行動。應先立量雲。諸色塵等應剎那滅。色蘊攝故。如燈焰鈴聲。燈焰鈴聲他共許故。方立量雲。無有此處之色往至餘處。剎那滅故。如燈焰等。此剎那滅。因方是極成又離唯諸行生餘實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者。此亦破正量部實行動作用有。又破薩婆多業色極微性實作用。又破吠世師業句實性。今總非之雲。無別實作用。如眼耳意所取三業。皆不可得。彼雖行動及業色。皆眼等所取。與彼為隨一不成過。此不許眼識等得故。量雲汝言行動業色等不名離諸行外由眼耳意定不可得。現比二量所不知故。如兔角等。意業雖通三性。然取思作表。了作用義等。是故當知。一切表業皆是假有 問若色等中假業。如色處中表表此。破大乘眼識等緣不。西方兩釋。五識緣假依實。如對法第一抄解。

論雲復次若有生不律儀家有所了別自發期心謂我當以此活命等者此當八律儀中能起律儀。餘下一一配屬。今大乘。雖生不律儀家。有所了別以去。自發期心方成。若不期心。違父母先志。我不作此事。即非不律儀。律儀名軌。則不軌則故名不律儀。非是惡軌則名不律儀。即是其體名。如惡尸羅相似。今准此文勢。即初發心期作。亦非不律儀攝。要熏發心方成故。今解前為加行道已成。然未決定尚輕是下品。後熏發心是中品。即無間道後。若作此事已成上品。別作發無依。然准論雲。雖成身語無表。但意三不善根攝故。由意成身語七支無表。故論雲但成廣大諸不善根。復若行事已。即發表無表。此意所發無表不屬身語。但論云不言成就身語無表。但云成就不善根故。後八事已即屬身語所取。又唯成意不善根。即名不律儀。非成七色業道。復作事時成。亦名不律儀。不同薩婆多名處中業道 當知非福運運增長者。此亦剎那剎那七支倍增故。名運運增長。

論雲此邪願思與不信懈怠等俱行者。此出體性。剋性出體。唯是惡思種子上假立。今取翻五根增者故。言不信等。其實常當十法俱轉。乃至邪欲邪勝解等。此思即能起業思如。下八律儀中。第二能起律儀也。上來不律儀一期心即成時節。謂未捨已來七支。七支運運增長捨時節。謂受戒命終得定二形生四時。今大乘。雖不受戒。誓捨作法。亦名為捨。故五時也。故論雲乃至此思未捨已來。名不律儀者。明知捨思意業。亦捨不律儀。言惡尸羅者。尸羅者名清涼。行惡之人。惡清涼故。我為惡尸羅。非其惡體即是尸羅。舊難雲。防非以解戒。有戒不防非等者。此不善其名。若如今釋。即無過失。如不律儀名同。又難雲。惡體非尸羅。行惡之者惡尸羅故。名惡尸羅。亦應見體非惡。行惡之者。惡其見故。名為惡見。解雲見名為分別。善惡分別俱名見。尸羅名清涼。惡體非清涼故。不例同見。律儀體性。亦以善惡俱時。亦取五數。剋體唯思種子上假立。今大乘准文。即亦取十善業道及思五蘊為體。若不律儀翻此。發戒時節。出家五眾。第三羯磨已得戒。若沙彌沙彌尼及三在家眾。受三歸已即得戒。若出家二眾。要他所受苾芻攝故。在家三眾得自然受。即亦三歸已即得戒。若菩薩戒通自然受。雖攝一切戒盡。後出家已要從他受。今明二乘戒。從他受二種。受隨護支。所謂慚愧者慚能自受。愧謂從他。二俱並行。然據增勝故。有一戒時無第二。非即無一。若從他受戒。由身發七支。如往師所等戒。由語發七支。如發語請師等。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業。此不以身語為方便。唯以意為方便。受得身語七支無表也 問曰即有無表不從表生。無身語故。自有意成表故。若爾即自受時。禮佛發言。豈非表業。今解無表他令知故。說無身語。非自無身語業也。故亦有表生。如遣他行事。或語業等為身等表故。身語得互相表。又此等約一切作法。如重病者不能動身發語。雖從他受亦有無表。不從表生。或自發期心。唯有無表。故為此論也。承西方三家釋戒體百行中。或言一分等。此同經部。受一二戒。時亦發戒。不律儀等亦爾。誓受一時。亦名不律儀。若不誓受而行殺者。但名處中。別時別受總名有十。此中問。如今分離已與少時等何別。而言有百。或至盡壽。十與自受教他何異。解意所緣趣求別故。然此中有三位。初三位約事。次三位約時。後四位約人。然就後中。第三自語分為二故。尸羅無悔等者。如顯揚第七。雲成尸羅故無悔。無悔故生悅。生悅故心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觀如實。觀如實故起厭。起厭故離欲。離欲故解脫。解脫故自謂我。我證解脫我生已盡等。靜慮律儀。此中唯有四根本。如對法第八。於無色界。略不建立色或律儀。顯揚等文。無色亦有定共戒。然於欲界或修。生見道為遠分對治。此中隨順理門故。不說無色。於未來禪亦有無間道。略而不論。若無漏者。先得靜慮者。依五地入見得不還果。得戒見道。九無間道。為惡業道等對治道。後解脫等道。乃至無學。望見道惡戒名遠分對治。若修道者。聖者身中微細罪。隨所依初禪等。於九品無間道。望所斷名對治道。解脫道亦名遠分對治。然今大乘更有人來三界九地。從初果即至無學。為九品對斷。其斷於斷。乃至隨依此地。即取九品無間道。為對治道。餘地名遠分對治。唯除有頂中間禪。此據有學。初得第三果人。斷惑為所斷斷故勝。若漸斷第三果以去亦爾。但由能治勝故。得無學語。若頓斷三界九品者。乃至未得無學。無間道來。皆是所治斷故勝。唯無學能治勝故勝。其入見道。此中約四根本作超越人作法。於未至禪作初果人法。其實未來禪。亦得超越果。得七作意。依未來得不還果。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必入根本。今約果滿為論。此論超越。如次第果人。無色得斷欲界犯戒種子。法師云。見道依六地並取中間者。不然。准六現觀三依五依生。除中間禪。餘處文雖云有無漏。然以梵王所居多散亂故。豈如有頂雖云有無漏。不成斷惑。如餘處廣辨。然此定道共戒。法師云。於見道俱現行思上建立。以名隨心轉色故 問曰何故道共無表耶。如正語正業發語。如何為表。又準別解脫戒。于思種上建立。即此亦應然。如別解脫戒從受已去。剎那剎那運運增長。逢緣捨已。舊種不滅。非如小乘斷得名捨。但今新剎那七支不生名捨戒。道定共亦然。有心之時剎那增長。七支倍增。若無心已一類者。種相續而生。無新增義。說名為捨。非如別解脫戒。一受已去有心無心皆得增長故。名遂心轉 問如何以現行思。為定戒體。有人云。此種上立。應重於前加行道中思種上建立。如發別解脫戒思。取前加行思業故。加行道中。此未成釋。如定道前加行道。皆非是定道戒。是散心。或他地界系。如何隨加行以判戒體。但應隨定道俱思而立。近事名離惡行。惡行謂前三支及意。其中乃有離飲諸酒。隨是欲行。今據多分為論 近住二因者。謂日夜持離欲惡二行。與盡形持為因。根性劣故。因近果住故名近住 非梵行。若在家制邪不制正。正名欲行。若出家並不許。名離惡行。離惡行者是性罪故。與前三同俱是性罪。離惡行者。從貪所生。制不許故。如後四罪俱制貪故。苾芻四支芻不謂執受學處。即初說四重四依相等。如顯揚第七卷成就尸羅。第二善能防護別解脫律儀。第三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第四見微細罪生大怖畏。及成就尸羅。謂不毀犯。犯已能出。當顯揚受學彼彼學處故。此第一為第六。第六為第一。即聲聞六處 鄔波言近。迦言事。索即男聲。斯即女聲。於近事上加以索斯。斯女聲故。男女別也 言母色者。正翻應雲母村。家女人同母。故喚女人為母。同村邑類。

論云云何非律不律謂除如先所說律不律所有善不善等身語意業是者。准前律儀有一不持得。此據上品。發無無作。若中下雖今不行十惡業道。乃至善業道中下品為之發者。無表皆是此體性。又一人若律儀誓一分持一。是餘不持者。是處中。若誓作一分惡業者。不名不律儀。但是處中。今唯律儀不律儀依一分。亦是但以誓期善。離上品故。即是不律儀攝。於中亦有三品。

論雲全分半擇一分半擇損害半擇。如對法第八。有五種。謂生便半月嫉妬灌灑除去。此中唯無灌灑。以此中開嫉妬為二。謂逼己見他故。彼令一合灌灑。是嫉妬類。得他精血方起勢故。扇搋迦此雲無根勢用。半擇迦此雲樂欲。樂他於己為過故。如生便名全分者。無根。樂他於己為過故。名半擇迦。以無根勢用故。名扇搋迦。即一生不起男勢故。第二樂於己為過。名半擇迦。有持執非扇搋體有根執。根勢時起故。除去之中有二人。此人不同生便。必無男根除去。曾有男根。雖除去無根。性仍未斷。若不樂他為過故。非半擇迦。無根勢故名扇搋迦。若樂已為過名半擇。無根故。亦扇搋別異住者。前意樂損故明住。今自法損故。異住雖後先意。不損後時別性故。

論雲他所得者。謂小時父母失等。與他得收養。雖非父母。亦是他得。此等戒有是遮難。受戒不得戒有。但得罪非不得戒 守園者。謂守寺門人 比丘五緣捨戒中。法師云。准菩薩地犯罪捨。要上品心犯方失。此亦如是。此不成釋。如菩薩上品心無慚愧故。此聲聞戒中。但犯即失。不論上中下心。皆越教故。皆犯性罪故。若五戒無犯重。以不名非梵行故。悔亦還淨。二形生仍成近事性故。近住戒無斷善。日夜俱故。不獲斷善。要先加行方能故。亦無犯重。非畢竟離。非梵行故。此中唯日出捨。法師云。准上百行中。有一日乃至一年。故知近住戒亦得多時。期心廣故。若爾如比丘戒。期心至多生。豈即相續期限。勢分不至多故。若經一日等。但是處中善律儀。非是律儀。百行之中何妨。攝處中善。又五戒誓。唯一日豈成律儀戒。但是處中故。

無想定。如對法第二。此中無退文。後色界起決定生報。曾得未曾得。如對法抄。此得定人根性非唯上品。以有三品等故。故前卷隨轉中。唯言此北州。不言無想。以中夭故。此地有九品。如滅定。此定得離九品受報。要唯依九品並盡生。無想天中故 問心種防於心。定體非色。心色種防於色。戒體非心色。答曰色種防於色。種體是色。即非非色。心種防於心。種體非心。即名非心色 問曰以色防於色。色種還名色。以心防於心。心種即非非心色。答曰色種所防色種體即色收。若爾心種所防心。心種應心攝。答色種防非善色起。依種立戒。即是色厭心種子。亦防心。無別心起故。是非心色 問色種說防非色種。名為善色起。心種防心慮慮種。復續說心生。答心體本緣慮慮種。無緣故非心思。從所防說為色。思種有防故色攝。

論雲復次若由此因此執所有生得心心法滅是名無想者。法師云。初生有心。此心通善無記性。任運起故。名為生得。此滅已於阿賴耶識上。建立無想異熟。雋師云。初生有報意識。此識滅故名生得心心法滅。太師云。其無想天受生。及捨壽時。並無意識。言生得心心法滅者。即中有末。染污心任運起故。名為生得。此心心法滅已復受生有。名生得心心法滅。建立無想。然無想是別報。於第八識上。有防心不起功能。是別報體。即無想定思。思體感總報。於上有防心功能感別報 問曰第八現行心心法。如何名厭心功能。名無想別報。又定位心心所不行上建立。何故即一思。亦通感總別報耶。又無心業。如何感有心第八識報。今解不然。若定前思為總報業。感第八總報。若厭心種子功能。是別報業。感第六意識生得心心法滅。及色蘊等別報。若前加行不厭心時。生得報異熟捨受可生。由前加行厭心故。今生得報心不生。於此種子防心不起功能。建立無想。即別報業感別報法體。不離有心無心二說。如對法抄引文證等。此中不言一期有心。故知設餘處言有心。此隨順理門。又離增上慢苾芻等可知。此中生二蘊。為一業感別業感。答若總報同一業。若別報別業感故。中有有心。生有無心。何爽。亦當前思感。或思體感中。有別報思上功能厭心者。感生有滅盡定。是無漏不感報。然有未離第四禪。貪人等得。今此據斷惑者。不論伏惑者。然舊論說。有十三種人得。謂具縛。及八解脫道。阿羅漢。獨覺。如來。今大乘入地菩薩亦得。雖第四伏惑人得。何妨仍是具縛攝。如對法抄 無想定。非學無學所入。以無慧現行故。太師云。得無想報時無慧現行。景師云。入無想定時。方便無無漏心。故名無慧現行。

寂靜住及生者。謂滅定。為住無色四處為生。

虛空無為。法師云。於光明色上建立。如對法第二顯揚第一說。雲虛空無為者。由心所緣境相。相似故立為常。非緣彼心。緣彼境界。有時變易故 非擇滅亦爾。如對法抄。

言無形二形等生者。此等取初果七生外餘一切生 若愛若願者。愛有二種。一發業。二潤生。潤生之愛。聖人由有。今此所無。謂發業者。大師云。愛有二種。一語想分別。二潤生。潤生者。由有語想分別者。即無願者。即是愛類。愛煩惱攝。准文唯除未無餘。永害無明。種子願即愛也。或願者願生天等。皆生死因故。聖人不起。

不相應。言假想者名也。為起言說。如前思慧中雲。為依六事而起言說。即屬至言論等體。非有色等二種但有假名。顯揚第一雲。當知復有如是種類。略不建立。即非得等相。中有相無相。皆與對法第一別勘會。是易而不論。如顯揚第十四。

有惟立七善巧。所以行蘊中五種類。

令心造作者。此皆思功能一為境。

隨與者。景師云。謂於和合乖違等境。思隨此境。與識俱轉。備師云。謂思能發心令境隨心轉。為之言作。作境隨與心也。太師云。謂思令心於所緣境。隨與領納和合乖違。今解由思令心於所緣境。隨與與領納。不須言和合等。此第一是總句。若言和合等。與第二等何異。

論云何以故由彼勝定於一切色皆得自在等者。如後卷末。當說此文。

即香味亦變十六種觸。第七增語觸者。謂意識增長語能發語故。名增語觸。太師云。五識等得緣實相。稱自相說名有對觸。意識有分別。緣名以為境。望五識以名為緣故。名增語觸。又名句文是語。此語於境中增故名增語。意緣此增語為境。名增語觸 明觸。謂無漏 無明。謂不善無記 非明非無明。謂有漏善觸 八種觀者。如菩薩地菩提分法品。菩提志行中觀善。知世間八種觀行說。

論雲受有幾種者即現在苦諦受集者。現在苦因。即集諦也。受滅者。即苦諦滅也。正是滅諦。受集趣行。謂集諦。即未來受因也。受滅趣行者。道諦也。今准下文雲。觀彼滅即是滅諦。勘菩薩地不同。亦可釋同彼地。此言滅者。即滅法名滅受愛味者。修道中集諦過患者。即苦諦觀。今准下文雲。彼二轉因觀。即次前集諦現法轉因重觀故。言彼二因。復雲彼二轉滅因觀。即現過患是道諦。以觀苦為過患。是道諦行故。若不爾即下諸文。彼二轉是愛味過患。二諦下出離中。通攝道滅二諦。如前過患。是道諦即滅因。是為勝。勘菩薩地。出離苦根本。釋麁重可知。

論雲想蘊差別中。顛倒差別者。謂諸愚夫無所知曉。乃至是名想倒等者。無明者。如第八雲。此倒根本。此中准想是想數。然通若內外道。所起倒通名想倒於中對分心倒見倒。若外道出家。起三見全一見小分。與想俱者。是見倒。亦想倒若在家於境起貪。與想倒俱。亦想倒亦是心倒。然前第一袟第八雲。貪通二種。謂不淨淨倒。於苦樂倒。但以外道持邪戒。執邪見以為戒。見取求生天等。此貪勝故。偏名此二。為貪心倒。餘計常見等。一切有情共通。義隱所以不說。若准此文。外異生起常我倒。亦是心倒。則心倒通在家出家二眾起。然今此文。在家於欲境起倒想名心倒。貪增勝故。外道名見倒。見用增故。然見倒不可說言在家眾起故。此與前第八文別。又解在家品如此。文於常我實起心倒。然外道等。亦計常我以計共故。前文唯說樂淨為心倒。在家品起常我見倒。通在家出家品起故。不別說於樂淨。在家人起貪義增。說名心倒。即同此文。在家起心倒。出家起見倒。前解為勝。然據理論之。在家所作可不起見倒。出家不起貪倒邪貪。戒見二取為生天解脫因故。若作此釋。想倒通見修斷。以為心見二倒依故。見倒唯見道。出家外道起故。故若心倒通在家出家品起故。通見修斷。又唯見斷。分別而生故。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三

 

上篇:瑜伽師地論略纂

下篇:成唯識論述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成唯識論了義燈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一(本) 淄洲大雲寺苾芻惠沼述 將釋...

唯識二十論述記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翻經沙門基撰 唯識二十論者。筏蘇...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古吳蕅益釋 智旭 述 △解分為二。...

七十空性論科攝

七十空性論科攝 弘悲 七十空性論本論有七十三個頌,以...

佛說慧印三昧經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佛說鐵城泥犁經

佛說鐵城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在舍衛祇洹...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佛地經

佛說佛地經...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一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

寶女所問經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佛教詞典】紅衣派

(流派)喇嘛之舊教也。...

【佛教詞典】大佛頂曼荼羅

(術語)楞嚴經七,言立道場,時以靈山白牛微細之糞,...

講大妄語的過失與後果

大妄語戒就是膨脹自我,一個菩薩不斷的膨脹自我意識,...

兩悲相感,當下就把我們攝受住了

我們為什麼要舉行十天百萬佛號閉關,有個好處,就是讓...

富貴人生的八個特徵

人人皆求富貴,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貴?網絡上有句流傳甚...

今欲脫離苦果,惟有一心念佛

佛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 以真心隨緣,而成妄識,妄識...

幸福家庭必備的五個基本要素

一、溝通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到了...

學了佛之後,煩惱漸漸就輕了

因為信佛,從佛的教化當中得到一些利益,得到一些好處...

念無常,斷煩惱

在另一次的集會中,佛陀勉勵比丘們說: 「比丘們!多...

唯有這句佛號,是應當盡心竭力的

世間的眾生,正當處在急難痛苦的時候,號叫父母,呼天...

古人論富貴貧賤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論語...

聖嚴法師《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

期望鬼神給你報吉凶,這恐怕要入於邪道了

【原文】 或問:有鬼神歟?無鬼神歟?曰:有。鬼神可信...

良醫救子喻

在《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有一個「醫子喻」,又...

【視頻】《地藏經》平興寺僧眾念誦

《地藏經》平興寺僧眾念誦

【視頻】道證法師《普賢菩薩行願品》

道證法師《普賢菩薩行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