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五(論本第五十六七八九六十)

翻經沙門基撰

論解得中三種成就。如此抉擇第二卷。及雜集第二卷抄會。虛空為得得不非擇滅亦爾。此得有義如俱舍第四卷末說。

此中無想定。雲先於此起後於色界者。謂先要由欲界起故。後生色界後起。以隔色界一生故。言欲界所入定。是後報業。若色界更不入定。但於餘地。一生而更受報。欲界之定。可成後報。於色界中。更復入定。明知此人。先於欲界已是退人。若不退者。何故於色界異地而起定。故知以色界等。更起定而生受報。及欲界不退人。此定當知。唯是生報 若爾欲界退人。先得之定思業在身。此業中不受報耶。答曰若不受報。即應一千劫受彼果。以色界入定比。定是生報。感五百劫。劫滿已前。欲界業熟。應後受受果。更五百劫。即應一千劫。而受彼果熟。若即色界之定。感彼生報生時。欲界業等一時受別報者。此欲界業便。成生報。今時不受此果。此業便於生未熟。以羸劣故 若爾便應是不定業報。此事為非。大乘中生報。以後受者。皆名為後。雖已曾經百千生。而方於彼受報。亦名後報 若爾後欲生彼時。要方得定。若得定此定感生。彼即為生報。前業何時受報耶。義曰即於彼別報故名後報。若爾即前於色界生。入定時受報。亦名後報業耶。法師若退人後色界起者。先欲界業。即是時定報不定攝。又此文雲。先於此起。謂入定後於色界者。謂長讀下文。謂後生色界受彼報。非後於色界入定也。二說故 滅定中。後於色界起者。重說先文。此定中先滅定中後於色界者。如對法第一卷抄會之。

論雲無想異熟後於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此中隨順理門。大乘彼果初生。及命終皆無心。何以得知。即下文雲。一期無心唯有色者。謂無想天生。故知唯有色無心也。有文初生有心。此文後時無心。西方皆以定業感時。感無心果。不感有心故。彼無心此如對法抄廣解。後應長讀。此文雲。謂若生色便彼沒已。處中有中。名想生已。其中有便從彼沒。即大乘宗非小乘義。二解如前。能引發無相定思者。謂定體時思。能感別報。

論雲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復三種等。乃至歲劫數等所安立故者。此中初文雲。異熟住時決定等言。顯命根似唯總報。下言三種中復有定不定故。愛不愛故。即知亦通前別報。又如顯揚文雲。異熟住時決定等。即亦兼總別報。此如對法抄。乃不唯於第八識上而建立故。若不爾如俊師云。如法爾種。雖云無始法爾。六處殊勝。意唯取第六處。此亦如是。雖云六處。在第六處。即唯總報。於第八上假立。如彼抄詳敘。眾同等亦同。此命根中。雲定不定故者。謂有中夭。無中夭。定壽不定壽也。愛不愛。善趣惡趣果也。

歲劫數等所安立故者。即約壽量分齊。或一劫等也。

眾同分中。雲此復三種所謂種類同分。即如婆羅門等種類也 自性同分。謂種諸法自體性。如利中根等 工巧業處養命同分。即以工巧業。為養命也。唯有情數上建立。非非有情。何以故。趣非趣異故。此唯於有情趣建立。

生等四相。如五十二卷文。廣有五種等。

住中立制住者。即制律儀。經多時住。名立制住等。

論解名身等中。雲此復三種謂假設名身等。可知。隨文有立名等。亦依香味等上立故。非心非色。以名等是非色非心故者。若爾香等可不是者也。即名通善性。此未轉今此土所立故下。

例句文中。雲謂標句釋句音所攝字所攝者。句有二種。謂總標別釋。句字有二種。謂本音十四音。即[褒-保+可]阿等。字謂四十四字。即迦佉伽等。此二皆依彼言說分位句身等。故言亦爾。又音所攝。即闡陀論。有男女等二種音。各有七轉聲。成音文字所攝。即謂言音字。

論雲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者。如俱舍第四卷末說。及對法抄云云。此有諍。如小乘。唯有覆無記性。修道斷。大乘不可爾。以無別非得生故。舊雜心雲。凡夫性一切非得。無處收。以凡夫性局故。俱舍別立非得。即異生性。在非得中。非得即寬。收一切非得盡。小乘得有法前法後法俱得。非得唯有法前法後非得。無法俱非得。以法現在時。必成就名得。即有成就得。無現成就法名法俱非得。縱更非得在現在。必有法俱得。以成就故。若過未即有非得。今大乘唯有法俱得。以於有依建立得故。無有法前後得非得。既唯於過未建立。即非得總無。以不於無法上建立故。若有法前後得。可有非得。以於過未建立故。故大乘無非得。別立異生性。此性即於見所斷煩惱上建立。以不得見道等諸聖法故。若得見道。即於一切聖道上不得建立。若得一分。餘是此種類故。見道不名異生性通三界。若離彼地染。亦名離一分。亦可義說依種有法。亦是有覆無記性。不得一切法想。義在三乘見道。若不得修道。名異生性。即見道應名此性。亦可說在世第一法。舍見道時斷此。如前五十二法廣立。彼文大精。

論解定異中。相定異。謂四果中體相等。

相應中。雲方便相應。謂加行智。為一切根本事名方便也 稱可道理。謂智與理相應。

論解時中。西方三說。一約唯識道理。如緣過未。有相當心似過未相。此唯心中有過未功能。今正緣時。與彼相似。約唯識理得名。過未其唯現在。二法相道理。謂現在法。當滅名過去。未滅名未來。正生名現在。即現在法上法相立三世。三神通說三世。即諸佛等通力法爾。有若干相現故。謂現在法。既曾功能名過去。當起有功能名未來。即現在法上。亦有爾所時功能義。說三世也。

前說集會和合。謂僧眾等。一義和合。謂同依一所作事。圓滿和合。謂得究竟時。

三種微細。如五十四卷釋。此中麁大義。即於色蘊中。一分色處麁大者。非彼微細。非是色蘊。唯麁大是。

論解有漏義中。有四過失。一不寂靜。下云纏現行所作。即如論文。現行煩惱體是。法師云。由煩惱現行故。惱亂根等。名不寂靜。二內外變異。下文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即諸煩惱所作事。由起如是貪嗔等故。令內外變異根塵異也。根塵名事三發起惡行。下云煩惱因緣所作。由煩惱為因緣故。發起惡行。惡行是煩惱所作。四攝受因。下文雲。引發後有。如文可知。

論解有諍愛味等。如顯揚論廣明。及對法第一抄解。法師云。有諍唯謂嗔。體通一切有漏愛味。唯緣內身耽嗜。唯緣外色起。准此文即在欲界。

論解三世中。雲已受用因果名過去未受用因果名未來已受用因未受用果名現在者。未來過去皆約同時因果說。及果已用者等語。現在據等流因果異時者語。是過去果。在現在非也。同時因果。現在無果也。故知據別義故。與第三卷本地分相違等。勘之。

論解遠近中。雲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等者。如小乘四道。謂處時性相。如此中廣明。引成三界系中欲界。言三時現行者。謂此間生。未得對治。一即五蘊皆是此通一切五蘊。二或得者。即身在欲界。得色界定入時。意識是色界。餘欲界系。唯有多少。三已出者。即入彼定已出。餘下應知。准此為三。然已上諸門。與對法同者。其中多少大不同。勘尋之知。煩不具錄。復有差別。

輕安俱三摩地者。簡散三摩地。此非系。輕安俱眷屬。謂同時心心法彼果法者。即定道俱戒。乃定境界色。如前卷等解者。是此並色界等系。餘者欲界系。若復差別中。謂離過失及過失功等者。此中有三。一離過失。二過失對治。三功德隨順。是善學見斷等。如對法第四。一一勘之。應有差別。

論破無心所唯心實中。此破經部師。唯有心王一法。受想行心。非別有體。今破之曰。且說五蘊不成。無別想受行故。違經失也。設計有一心前後分位。別有受想等。非一剎那中有受想等。今破若有無皆失有生者。由此心相異故。便應同時得有實教。何故初剎那唯名識。第二念名受。三念名想。一心得有想異。故知由俱時心所法故。所以如此。應如緣可緣境。初念等即應名受。心知所緣故。如第二念心無者。有分別位別。虛勞其功。計有別位量。汝言第二念心。應不名受。作用無別故。如初念心。若計如六識非俱時分位別有六。彼不同此。所依等別故。此心心所法。一處俱起故不為例。若言轉變等者。如文可知又心因緣無心因緣無差別等者。前計雲。心分位立受想行心者。其心分位別因緣不可得。如起心緣。一可愛境。初念即應起貪。乃至一切時。未離此境已來應爾。何故初念名識。第二名受。第三名想。差別因緣無故。若無心所法。於一剎那心。無差別因緣言。若汝復謂。以識為先亦不應理等者。外救雲。何謂計貪與心俱。如緣可愛境時。初念名識。第二名貪。後貪染初念心何妨。今破雲。差別因緣不可得故。緣一可愛故 燈明喻者。燈明及炷。喻同時心心所法貪等染心也。

釋六界經云。唯欲顯說色動心所最勝所依者。六界中四大色所依空。是動往來。所依識是心所。所依唯識所依。若言六界。無心所。心所無別體六界。不說於造色。色於無體。乳酪生蘇三譬喻者。法師云。經云經中說此三譬喻。離此三外是無喻也。六界外豈無餘心所也。備師云。此喻喻羯剌藍等。初三位太師云。乳喻欲界四大為我。酪喻色界有色應生。生蘇喻無色界空想生。轉增勝故。所以三喻。然豈三外色界等。無心等耶。

假實門中或十七或十二者。十七者。除意界。下文雲六為一故為六識。無間滅為一意。十二者。下文雲。一為六故。謂意界。開六識總為意界。謂初通小乘等世俗道理。若大乘自有七八。以為意界體。並實有。若爾觸界既假。何故不論。今取能所。不說又除觸界。此是假有。下文雲。一為六等者。釋十二所以。

眼界四句中。如對法第二卷二兩諍釋。種與現行皆名界故。所以會釋。此文勝軍師以為證。種生現不同時文。今以現行眼為界。勝故無過。二應外塵中。作得眼不得色等四句。謂眼不變為色時。是得眼不得色。無眼者唯有第八相色故。得色不得眼。二俱成熟。二不成等。

同分彼同分。正取五根。義取六識亦得。然大乘中。第七識與意識亦應分別。如五根其法界中。心所約一一自實塵。如何名同分。今取共依一根。取一本識塵。為同分等言。

今能取中。如對法抄第四意。唯不合。能取此中。通合不合者。此中以五根為門故。通合不合。彼以自塵為門。故唯不合。無相違也。法界應言一分。合能取此法界一分。故略不論。大乘七八非合不合取。

問幾唯欲色界系。答十一者。即五根三識三塵也。以香味及識唯欲界執受。非受門中。若大乘真理。唯第八名能執受。若隨順理門通六識。今看下文勢雲。以離於彼餘能執受不可得故。即隨順理門。其聲界不離根。常有名為執受。聲處有不恆故。所以不論。今取其界。有云第八不緣聲等者。如餘處對法抄等。

分別本性界熏習界中。勝軍護月護法。分別三義。

問眼耳識耳中眾緣生故剎那滅故無作用故者。初非自然生故。見非次常故。得見無作用法非法。吠世師等作用故。不能實見。

論雲或有識流非眼等根者缺不缺俱可得者。謂根種被損。不能生現行。識種不被損。其識種一切時流。而根或缺不缺。故知若有根種。必生現有識種生識。自有識種根種。根種未必生根。又云流者流類。如識俱三種成就。根若缺者。有種子成就其識流類。根缺不缺俱可得。故知有根識生。不由識有根有。又流者相續義。謂識有餘。無根從相續流。有根起無根俱流。其根有缺不缺。故知根勝唯等見。即見非別有義也。

次第中。三種次第雲。所依境界。及俱能依故三次第六種差別中。喜樂者。情所喜樂。立此次第。又情多喜樂。眼見諸色等故此次第安繕那者。藥名。其藥是石作青黑色。此未堪染眼。染眼合青黑。不令眼白。

色界有鼻舌界。雲又色界中於此二種未離欲者。謂外愛斷故無香味。香味無故。二識亦無。若有識必緣境生。此二緣外愛生。內愛未斷故二界有。

言答由尋伺諸識種隨逐無尋伺定故出定已後現前者。此中有意識俱尋伺。心為能引引生五識。非如小乘五識。自有尋伺方生。由彼以對治道。或厭離已除尋伺欲。故名性離欲。故名無尋伺。有種尚行故。亦無有失。此中應難雲。尋伺初禪系。二禪離欲。由生苦根離脫二禪。二禪之中。由起苦苦種逼迫不善果。二禪無苦根。尋伺發三識。所以上地有尋伺。

眼識依根一二中。雲為依二分者。根也 當言一二者。諸法識也。准此下文。識非色故不可言。由方所故成二者。說體也。依根二義。識隨根亦二。如識方等。體非方也。

問答眼與識是因果如何俱有中。云何何故眼與識非正生因。唯建立因。勝軍論師此文證知。種子現行時別時生。如非正生因故。根非同時生識。是建立因。得同時生。故知正生因異時生。今解雲。此文據正生非正生。正生者。是種生芽之因明同時。不言正生即異時。此中言建立因是增上緣。非正生因緣。增上緣因果。何妨同時生。故下文。雖有自種。無此依故。識不應生。其正生因。即不定種生種異時故。前本地第五。若同類異念生。非即此剎那生現異類。故同時生。彼勝軍釋此七義種子文。及俱有子文。如四相中辨。此中經部正生因果時生。俱舍論廣敘彼難如三救。

界事善巧例蘊善巧頌等等者。此謂蘊善巧中末後頌。攝上文者。處如界者亦爾。

眼非處四句中。初句雲。謂若眼已得不舍。然是無間斷滅之法。謂阿羅漢最後眼。無間即斷滅。不能生識故。以處是生長門義。此不能生長故。

觸與處相對句中。云然非無間斷滅法者。簡阿羅漢最後眼等。彼第四句。非觸處復非處故。此與色界系同。此中無第二。有觸處非處。

八勝處等。十二處中意法處攝。唯除無想處。彼十處攝除香味。此大乘如對法攝品說。八有意處故。

主宰者我也。無自作用者。謂自在天。或此法從緣生。無自作用。餘可解。唯法所顯能潤等可知。

引因依處生因依處。皆過去生老死得。分位說故。名觸生等。其引因體勘文。及生因。同第十卷本地。對法等文。

破無明無中。雲初明無言無明。即無法為無明。過二善等三性。異有體法。無無漏慧明名無明。即一切心皆染污過 又於離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時明不得起者。謂善等三性。皆是無明者。即未得無漏明。慧心相續中。以三性俱無明故。無與無漏明為加行。應一切時不得起。若乘善心相續。有緣善中無無明者。無漏明有加行。即明得起故。不可言善等三性皆是無明。

論雲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智成愚癡性者。謂此外執雲。愚癡即見。由與見相應力。令智成愚癡性。若爾即由貪令癡。非由癡為增上為首。令有貪等一切煩惱。又應如與餘嗔等俱之慧。由相應嗔等。令成愚癡。非本性癡可成癡性。又如諸心所等。皆應如是令成癡性。由貪等力染故。如汝言見。亦應愚癡本性。如五遍行等體非癡。由貪等力故令成愚癡。

論雲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為身行。執身行由風故得相續。如絞死者。出入息風不轉通。所以名死。又有風為首。令身業等轉。此中二義。又解此俱一解約雲。入出息風名身者。極舉風為導首下。釋所以。要由有風身業方轉故。

諸有隨生何界地等當知有支即此所攝等者。備師云。此有支望當生處判。即屬當生處系。此唯有支一支。非十二支緣起支。景師此通。以果攝因者。生此一地。生老現前。能感此十因。隨果亦此一地系。若爾即知無明下界者。不發上界業。業煩惱事三攝支中。與對法緣起經相違。如對法抄會 愛取名發起者。起之言生。能發生有愛取。亦名發起。非發業煩惱。

於業無知生非處信中。雲魯達羅天。此名暴惡天。毘瑟[卄/奴]天。此名惑天。能幻化雁烏等種種形故。二皆是自在天之八變化身。或云毘瑟[卄/奴]天。是婆藪天之化身也。世主天者。梵天也。

論雲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生因者。一能生疑。能生三世疑故。二能生愛。能生內外等三種愛故。三能生非處信。謂修業及異及俱生故三邪信。四能生見。於三寶四諦中。不正通達故。生六十二見邪見等。於五因及果未得。謂得沙門果。三種中生增上慢故。故十七無知也 六觸所所有無知者。謂由道得沙門果時。要達六觸處空名盡。名色方得究竟。今彼外道。不達謂達。謂增上慢。生方便戒取也。

第五十七卷

處非處善巧體。謂後得智。得果因相。順處相違非處智也。

論所知簡釋通一切法。

論雲謂依初成辦門彼所不攝餘差別相者。謂唯初成辦門外所不攝者。今顯示令一切種差別。皆攝盡也。即後三門是。

論雲無處無位麁分水火一時合會無有是處者。處所位者。時分。謂無處所。無時分也 麁分水火者。簡水中熱觸細火也。如火灰質麁火。即不與水俱故也。

論云不斷貪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纏修四念住無有是處者。謂有漏時謂伏貪故。方起不淨觀等故。又已成就念住無漏修也。

二十二根。俱舍頌云。心依此差別。此住此雜染。此資糧此淨。依此量立根 以此頌故不得增減。

受用業果增上立五受根者。其憂非果。然得果已。亦於果位中起受用故。言受用果也。

論雲顯於內門受用境等義故建立六根顯外門受用義立二根者。謂眼等六根。不假他人為緣。自受用境名內門。二根藉他用境界名門。顯了有情功德過失義 立八根者。謂三無漏信等五中。是解脫分是功德。信等五是福分。有漏者是過失。又功德謂八根。過失者。謂八根所斷。

論依如是名建立六根。於八施設句立根也。謂如是名字第一。謂中有體。種姓為第二。即父母種姓也。如是食苦樂為第三。如是長壽為四。如是住為五。如是壽量邊際為第六。以上依在家品施設。如是信乃至慧立。信等五為第七。如是四果立後三無漏為第八。施設此在出家品。

論雲積集善品立一名。謂命根依命有故。得修善品以五受起雜染故。正知而行。不生雜染五受也。

十六實者。除男女命。後三七色色意全。後三少分心五受信等五十全後三少分。是心所命根不相應言。答後三根是九根分。謂意信五三受者。如對法第十十根。為未知當知根。彼加憂根。此論以十五心見道未知當知。此中無憂故。彼以種解脫分善根以去。即名初根。故十加憂。

論雲命根無屬者。法師云。故知命根不唯第八心王。通同時五數上立。今解不然。違顯揚文。又根本餘勢分。如男女三無漏。皆取彼所依根。一少分為體。似本色心。此依上假立。不是所依根之分故。言無所屬。非謂通立五心所上並也。如對法論及抄。

問幾善或八或五及六少分者。八者謂信等五。及三無漏。假實通論五者。唯信等五據五根而說。此八五全六少分者。謂五受及意少分。不善六少分亦五受。及意八無記者。謂七色命全五少分者。謂四受除憂意為五。幾有異熟。答一十少分一者。謂憂根一向有異熟十少分。謂信等五四受及意。除無記無漏者故。十少分無異熟。謂十一十少分。十一者謂七色命。及三無漏。前八無記故。後三無漏故。此約見道中。為初根語。十少分者。謂信等五四受及意。除善及不善故。幾是異熟。答一九少分者。謂命根全。及七色意舍九。少分。餘長養色心二性意舍等。今取相續不斷業所生者。為根。喜樂苦三。由間斷故。非幾種子。異熟一切是者。法師謂。在異熟識中持故。一切名異熟。又解今據相續者名異熟。即一切種子。皆相續故。皆名異熟。此文約不如初以與下地獄無男女種子等。非相續故。如成唯識第二解。非異熟中十二全。謂信等五三無漏。及憂喜樂苦。此間斷等故。九少分者。七色及意舍九少分也。如前所餘者。是命根一向是異熟。欲界系四全。謂男女憂苦。十五少分。謂五色根三受意命根。信等五。除無漏者。此同前文。色界十五少分者。前十五是無色。除五色根故。及除喜樂故。八三全不系九少分者。如前說不同。所以未至地十一者。謂信等八加意喜舍。若爾不立喜支耶。以近欲界散動故。不立初根本定。已遠說故立初門。說未至位者。謂離生喜樂滋潤其身。週遍以下為後門。初唯潤其意。後悅身等故。後勝前劣。何故前言樂者。明亦有樂。今立顯喜。以隱顯雙舉。唯取顯者。以理論之。此地亦有樂。以悅根故名樂故也。以無處所無隨地。五根隱故不說。說有無妨。地法得依。通漏無漏故。初十八除男女憂苦。前言系法。唯漏所以上下不同。亦非有失。三四如次除喜樂。空處除五色故十一。非想為斷惑道故八。若遊觀等通十一。然以空處十一證同對法。以勝解脫分善根。皆名未知當根。故十一與前違。此據遠方便。前文據見道十五心者。此根一文唯無漏。一文通漏無漏。一文言色界系及不系。又文言唯不系。一文九根為性。一文十根為性。有文言解脫分善根。通非想故。前文空處十一根性。即是。至餘文當會。非想有漏者。此約種類。謂約斷惑道種無故名有漏。若約相續通二種。或言種類。謂當地無斷惑種類無漏也。又由煩惱解脫故。名無漏者。謂後得智也。或云彼地如羅漢身中。有諸根離漏名無漏。非斷漏名無漏。下文言。非想有無漏。不可言由解脫煩惱故。有漏根成六根。在無漏身中名無漏。下文相違故。欲界約眾多人在法故。

一切那落迦八根。現行種子皆成就。除三中二種。三一三無漏根。此一約現行不成種子。或成不成。第二三受。此中極錯。勘唯識第六。二諍八根現行種子俱成者。謂眼等五。及意命苦。此一向相續。不同小乘。以命苦故具五根。男女根不定。或有無若種子亦不定。如文無漏根種。亦被損故。不在現行。不成種一向有中攝信等五亦爾。如邪見者損伏善種。亦名不成種。此是約三種成就中文故。不在現行不成種。決定有中。其第二三現行不成種決定者。謂喜樂舍。此約六識為論作法 問曰何以舍與第八同時。不言一向現行成也。及憂乃言苦一向有。答曰舍受為苦映奪。如五十一文。故唯言苦。又約六識作法故無。第八俱舍。第六中舍善業。招間斷故不取。不取憂根者。今大乘憂根在極苦處。如極喜名樂。此憂名苦故。彼但有苦。不言憂無。假起憂故不說。若爾何故不在第二三中。現行不成種成中。以與苦一物故。得異名苦故不說。唯有信等五男女二種。現俱不定。餘憂如義。准知第二。有解八謂現種俱成者。謂取舍除苦。此約第八作法後之中。現行不成種。一向成中取苦。何以前不言苦。以有萎歇故。後三何以不言憂者。互有無故。如有無故。如有樂有喜樂不互有無。何故憂苦乃爾。答曰亦極苦故。憂流入意名苦。不言憂苦。言憂時除苦。前解為勝。此中勝軍護月。本有之兩諍。護月以為證。

論雲問缺根成幾根。答除五容有餘。謂除男女三無漏。不得缺眼等根。非決定苦。闕男女定復缺後三故。此與半擇因五何別。答前據生便無形。半擇迦據有形。已除苦故別。此中更無文。故知缺男女根。不得入聖。又若准如小乘無妨。謂彼雲入聖至四善根已方缺。未妨入聖。先缺可然。今據先不缺。後聖不爽。男女互相無二形。無三無漏等斷善。除後八異生成十九。得入見道初已去。名未知根。如前會。一切學無學皆名見諦故。具一切有學。除具知。二十一無學。除初二無漏並憂故。十九初向。除後二無漏故。二十初果。除初後無漏故。二十不還。除憂及初後無漏故。十九羅漢。如無學。色界除男女憂苦。無色加除眼等五。色無漏初根。如前分別。依成見道。唯在五地無色。即無身後而言。無色即有得舍中信等五起耶。方便舍勝。得劣無生死得舍也。言二十一由境界義名。有義一非。謂命如教理相對。教能詮理。理名為義。以根對境。境名為義。七色獨不能於義轉。與非色為伴。方能取境。餘十四根色非色為伴。受根義。即隨順五受法。即並意六根之義。未知當知義。善法欲已去。即五根義。此據實體。通三界系及不系。下文上文。或云唯無漏。或唯界系及不系者。此據無漏故。唯取見道十五心。是若並取抉擇分善根故。通色界系及不系。如此又通三界系及不系。亦是無相違。於此會文。更不復現。有色為義。謂七色餘除命根。十四根以色非色為義。苦根如何通。釋雲苦根見分以色為義。自證分以非色為義。又通言苦根見分無故。二十二根。並非有見。見者色塵也。眼根一是有色。以有見色塵為義。及與非有色一分。與眼同時。緣者及不與同時。而取色塵者。是此言有見者。正梵本也。言可見者。非梵本雲。亦可名有現色。塵相麁顯名有現。十七界不爾。現者即可現示在此彼故。如能顯影。如水鏡中影像。此唯色名有現。梵本有見現二釋。然以現字。俗本無玉。今故為見字。無色一分。名有對為義。體非有對。或與對俱緣。苦根有漏無漏以有漏為境者。謂體有漏。在無學身。名無漏。非漏故名無漏體是界系法。上下文無違。又無漏苦根者。為無漏導故名無漏。憂根不爾。八有為為義。七色及苦。此中上下。言義中並無命根。

論苦根及有色七根在過去非過去為義者。法師云。此八根在未來過去。皆當世。有義境然言無者。且如八根。現在緣境。此根在現在。境入過去。此眼第二念次境後。亦入過去時名過去。非過去為義。然現在同緣者。同入過去。過去亦緣過去。今解者且如無色根。在現在通緣三世。在過未世義說。各緣三世境。苦根等八現在中。唯緣現在故假設。流過去時。勢力羸故。在未來等故。不說緣當世。如前釋。何故根境同在現在得緣。根住現在境先入過去耶。述曰現在色塵先入過去。未來眼入現在。現在眼根入過去已。不能緣過去。又現在無識之根。與色俱入過去。不能緣過去境。

論雲又此一分在未來以過未現在為義者。謂前無色根在未來。緣三世耶。八色等根在未來。非未來為義者。亦以根境俱在未來世故得。然境入現在過去時。根在未來。說此當入過現之境故。言未來不緣未來也。此後解。准同前釋。四欲系。以欲系為義者。即苦憂男女憂苦。以唯欲界為義者。此據多分為論。又以影像相分從見分。從見分是欲界故。餘言通緣三界不系者。此據本質為論。無相違也。又據依五根門緣者。一唯緣欲界。二欲色系。欲界系為義。謂鼻舌雖欲色。不有識緣。唯以欲系為義。三欲色界系義亦爾。謂眼耳身二。欲色界系及不系。以三界系及不系為義者。謂喜樂通欲色界系及無漏故。信等五意舍七。三界系及不系義亦爾。未知當知一種色界系。及不系為義。通三系不系者。謂抉擇分。及無漏智。為此根體。已如前會。下二可知。信等五三無漏假實合論。八善以三性為義。四受除憂取意為五。通三性。三性為義。憂一善不善三性為義。鼻舌身男女五無記。唯以無記為義。眼耳二無記以三性為義。此據表業假者。信等五喜樂舍及意九。通三學。以三學為義。七色非學非無學。還以此為義。苦根通三學。非學非無學為義者。謂苦體是有漏。若在學無學身中起故。言通三種境。唯非學非無學。剋實為空。無漏觀引起言通也。憂非空觀引生故。不例苦憂。與煩惱俱多故。憂一如對法。初二無漏根為體。取十根故。言學及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為義。前文未知欲知九根者。九得無漏根說。此通善法欲以去。故言通學。初二無漏是學。以三種為義。具知是無學。以三種為義。答十四。一分見所斷。一分修所斷者。七色及命五受。及意是分別不善。及此業果者。是見斷。餘修斷。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非斷。謂前十四中六及餘六者。前中六。謂五受及意。餘六者謂信等五及未知欲知根。以通漏無漏故 問曰何故憂苦二根說不斷耶。苦根體是斷法。在無學身起。故如前說。憂根順離欲說。為初二無漏根體。二無漏根體不斷。相從說不斷。雖無學身無。以體善法故。唯斷緣縛。不是斷體。忻求涅槃故。亦名不斷。於第三果已去。非擇滅不起故。言修斷及不斷。又解前六者。謂四受除憂並意命根。命根在無學身。如苦根故。或如來無漏故。若爾無學身五根。如何通餘二非斷者。即後二無漏根為體。若不爾者。憂根十亦得同對法已知根取憂。此文證三惡趣善法。非見道斷。後六唯修。及不斷故。如別抄。無色諸根三種見修非斷者。如何苦根緣無斷耶。一雲此從多說。無色根中。亦除苦根苦根唯見修為義。今從多分說。又解約苦根。自證分是見斷故。名緣無斷。前據見分。名緣欲界等。亦無相違。幾根是雜染舍所顯。除諸善根等。謂雜染即是所舍清淨。是能舍也。又解舍謂舍根。除善性根外。餘根能生雜染。舍根即除八善根。外前五受善等一分。唯是善一分。即是清淨舍所顯。此約為所緣義。能生雜染舍等也。六根是顛倒義。謂五受及意是顛倒。何不言一分也。又言六根者。謂眼等六根。此據於境起顛倒周盡故也。顛倒自性。謂六少分者。謂五受及意也。此中少分。故知取眼根等六。為顛倒義。勝信等八能治也。欲過失中。或八者信等八。假實合論也。或五者唯實信等五也。一者意根也。又五者五受。如修治摶食想。苦根亦有能治義。或一者謂慧。能正對治也。下四德者。常樂我淨。第三德謂牽引者。初得也。得已修治修治已用用已棄舍有此用。自在轉變故。是我也。未知欲知根。證第二第三果依處等者。此據超越人。

論雲初句說共相。謂此身有色一句。第二自相者。謂麁滓所成。簡色界色故言自相依因生因增長因者。謂四大所造一。乃至之所長養為三。寒所作覆蔽也。熱所作沐浴也。勞倦謂按摩。初二活位者。謂斷裁破壞二生時。有此故。死時故有二位。謂散滅之法。即他故散滅。自然散滅二也。又散為一。滅為一。由八處所男為女縛者。一舞二歌三笑四睇。此於遊戲時美顏。一妙觸。二祇奉。三成禮。四此於受用時。平正受受所攝者。法師云。自相者。謂喜樂自相。共相謂能領納。依止相者。謂此受能攝益。依止相故。依止即身也。今解自相者。唯喜受在意故。共相者樂受。通在六識故。依止相者。是此能攝益。依止之身故。自相共相。即出平正受體。依止者。即顯受所攝也。

論雲此顯其信於聞思修勝解堅固者。謂屬前根生建立。謂淨信能與聞為根。生其思。建立修慧。又此堅固。隨所信解方便顯示。謂智生主淨最勝之者等者。謂前沙門是智。智者沙門故。生謂婆羅門。四姓生中勝也。主謂天魔。欲界主也。淨謂梵即梵王也。最勝是總句。通上諸句。謂堅固隨信方便。顯示諸勝善。法智生等。不能動之。此謂得無漏信解。故名不壞。第二釋。謂由世間信勝解。與出世善為根本。即無漏善信。清淨勝解建立堅固。前解後解。俱通無漏。然建立稍別。前根生建立。屬聞思修。後解根生建立。謂有漏信生無漏信等。又解淨信深固。是聞慧相應信根生。是思相應信建立。是修相應信。即以聞思修。屬上諸句。當知最初是標句。後二是釋句者。深固以上是初標句。根生建立為一切世間下。為一合此二文。後二第二解中。其信堅固。是淨信堅固。為出世善根本。是上根生出世善法淨勝解。是上建立。如應當知。五精進如頌配之。勘對法第一。

論雲所餘善法根信等攝者。謂後三無漏。假不離實故不別說。然上來但明十六根訖。並無苦樂舍三根。然次第中。後三未說故。今偏指七色身念住。五受意根。後九法如論應知。苦諦勝依九者。謂七色命舍集五。謂五受果。雜染本故。滅諦一切染者。斷得淨者。證得道八可知。又解苦諦取舍根故。集諦中除舍取意。若苦諦中不取舍受。取意根者。即集諦取舍根。言善思九者。謂信等五三無漏。及意以愛染門說故 善說十者。九中加舍。從善說故 十六者。除男女憂苦命意惡思所思。六謂五受。意取染分故。或五除舍說。又同取六。翻善來故 惡作所作有十三。除後八善及命。又解善思九者。取信等五喜樂舍意九。除苦憂。苦在五根非思。憂非暢適故不取。說中十者。加憂故。憂起美辭故。善作者十六。謂眼等五及命根。加前十故。十六也。為身業。總依男女根。非善根無漏。非實故不通凡情故。或惡思者。三唯依憂苦舍根。是惡性故。惡說謂加喜根色染分。即四也。惡作加眼等五及命根故十也。或並取男女。即十二雲。最勝或業依處九者。即七色及苦憂。依五受而起煩惱業。八斷煩惱業領納者。除二。謂憂苦。領納吉祥敗壞十一者。謂七色憂苦。及意命能引者。後八。謂八苦。五種作吉祥者。謂觀人而舍。為第三。餘可知。十種忍辱者。初三緣三世。次二謂愛我怨家故。饒益增我知識故。損上五。通名第六。一切怨害忍怨家。欲起方便來害。亦忍彼方便是怨害忍也。又解一切怨害忍者。謂但逢怨。即忍一切因忍者。謂怨起因欲害即忍也。受教為第八。受他教忍故。自思擇能忍。第九生修忍。自性怨害忍為第十。或有人受教來害命忍。名受教怨害忍。或他善思擇來欲害我。名擇力忍。自性者本性能為害也。又一切因。怨害忍者。謂以怨害為因。又有諸欲忍事中。皆能忍受教。以下三如次。聞思修慧相應忍。

論雲此中舍相舍具名舍者。法師云。相者體也。即無貪相應思具者。如上列者。又舍相相體。即第五最勝舍。舍己身故。具者上四資財故。

無顛倒違負者。謂詐取他物。執為己有名顛。今無此也。

不放逸中。修習諸善法防護不善心等者。謂修善法。亦有因有果相。而防護不善亦爾故。言俱為彼相。俱為因果相也。

五力。別配亦得。總配亦得。

先煩惱得八者。謂七色及命意一名色為緣。六處第六故。觸為緣五受信等八。善以精進為緣。七色及命應防。意一應調靜。五受應寂止。信等八善性調順。

悲羂菩薩者。羂不令離生死。如馬被羂。依未至定。得第三果時。起初靜慮喜根不者。答有一能入。有一不能。謂利根眾多善資助身能現起。此有二。一利根。二眾多善本資助。如鈍根者。雖善多資助。根鈍不能入。如利根無善資不能入。要利根善助方起喜也。如不能者。得果已方別引起喜根。法師云。何以不說樂者。以樂即喜受。義說無別體故不說。如第三禪。方有真樂受。准此義說樂亦得故。前引證有喜受。亦有樂言。悅五根義即是樂。然以無別方便。定處五根。隱而不說有。亦同何妨。

論雲八根入初靜慮三一分能入一分不能入者。八者即信等五喜舍意根。本方便合說也。云不能者。謂異生不能樂根體有微故不說。第三禪八。同以喜樂別。第四以上除樂。有餘七。後三可知。

論雲或一根或八根得初果者。一者謂未知欲知根。此在向中得果。非俱中得果。八者即信等五舍意及未知欲知八。總別合說也。樂在第三禪故不取或二或九得一來果者。謂未知欲知已知根二九者。即前八加已知根次第人。依已知根超越人。作未知欲知根。合作法故 或二九喜根非堅住者。謂未至定喜根。若非或九十不還果或十一或二者。總別合有十一 十一者。謂信等五喜樂舍意並未知當知已知。此並通超越次第論故。十一 二者謂未知當知已知二假根。超越次第別也。合論故二得第四果 或一或十者。一者假根。此據無間道。向亦即已知根。十者即信等五喜樂舍意並一假根。大乘亦得言次第超越。第四果體二。並十根得。若俱舍通解脫道。根亦是即加此一。

論雲依一性舍為依舍種種舍者。即與定心俱舍舍散心舍也。緣無想界舍為依。舍一性舍也。又解無色界舍。唯緣法塵名一性舍。色界境多名種種舍。緣無心舍。名無所依舍。緣有心名一性舍。今緣空心舍舍。緣有心舍也。

五種性人練根。如對法十三抄 問若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一來果也。答證等者。初果轉根時。作意求利根。及得第二果。斷六品惑時果。復轉根。根果二障。六無間道所斷。此約得期心同斷語。若別期心者。亦別時得果等。不得不還者。

論雲二因一對治難得。即欲界離欲時。三難中一也。非想復為一也 所得義廣大者。即禪果功德廣大故也。亦顯無為果多也。不言一來得不還。不同預流。雖得唯有別期心。無俱得義。不違離欲。亦準期心故。爾今大來轉根。無間道即斷。未得果義 問如何練根道即斷道。法師云。如小乘有學練根。准見道為一品。無學練根唯修道。為九品者。若爾此中如取一來人。為六品斷道。如何有練根。為六品即成也。故知亦不得一品。以為六品故。亦不得為九品練根。得一來。雖有六品故。今大乘。或一品如得起練根。或六品如起一來道。並期心練根故。

論雲於勝解行地立初根等者。此亦二說。一雲此大乘。不同小乘地前名勝解行地。名未知欲知。入見道無間道。乃至金剛定。名已知根。已知遍滿真如義故。未知遍滿真如。名未知欲知。不如小乘未以知重知。名未知當知故。今此文為正。入見道已去皆名已知根。如來地明滿故名具知。無間道金剛喻定。未明滿故。不名具知。第二解雲。其實初根。見道無間道。未出觀已來十五心前是。今從多時。顯易了處語故。言勝解行地。亦無違也。此並正法藏解。

三滿中。皆是學中為論 問中約學為問故也。此三並別有體性。如根滿初二果。亦得定滿。要斷第三禪以下惑種盡故。得滅定方得果滿。即唯斷欲九品。上地一品未斷。即得無學。亦有三別體。一根滿。二定滿。三果滿 即一切者。是此中果滿。不可例言。定通有心無心。無心得已方得定滿。果滿通有學無學。無學得已成果滿。以定中無心定為重故。果障不還障為重故。

論雲由四緣諸根名不調伏者。謂乃至令不縱逸為一 若應縱者。下至令不現起 二斷對治力下。至為性無著。三為性煩惱。不復現行四此四並見解調根下。四根返解不調。

十四根攝三聚有情。謂除信等八。一向善故。外處小分者。謂五塵扶根者。及法處心所等故言少分五根攝受者。謂五受三受更互相攝故不攝覺品中。或四或六者。合語業命為一故。四開為六也。以此文准正思惟。雖發語言加行。不同小乘是尋。今取所依慧約體故。慧根所攝信等五根三無漏相攝中。無漏三寬。信等五狹。

遍知者。智也。無為從因為名。目遍知也 此中或二。謂預流者超越取第四果者。或三。謂超越不還人。後離色無色慾故。或四。謂預流者次第取。後離三界欲故。此大乘中見道唯一品。所以如此。或五者。即預流四諦為四。今大乘亦不得分界地別時。但一諦為一剎那故。四超越取阿羅漢果故五或六者。即見道二乘通有三心。謂見道有三故。六或七。今見道四諦修道三故。七或九如文。隨順理門。或十如十地障。此中無一者。八者由二緣。而得建立。遍知者。謂見道六。通達諦理也。修道三永度界也 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者。謂苦集一物故。相同分故。非色界。不同分是欲界。苦集遍知。苦集一物。色無色二界合立故。名立相同分及界同分。故立色無色苦集遍知。道滅相別。欲非色無色界故。立欲上滅道二遍知。見道相別。色無色界地。同分滅故。立色無色滅道二遍如故。合前有六也。見道下三修道。

論雲諸相隨好舌根及四根依處所攝者。謂得上味相。是舌根相好。餘但四根依處。謂身毛上靡一孔一毛。千輻輪相。是身根依處。馬王藏相。男根依處。目紺青色。眼根依處。舌覆面門。廣長。舌根依處 十力以慧具知二根為體。此中准無畏五根並得體。此據強勝為論。如言如來十智力故慧強也。偏舉四無畏。五根無強弱故。皆以為體 三種念住。謂以三善根。謂無貪於欽仰者生故。無嗔於謗者生故。無癡或通或局。唯於處中者生故。

論雲大悲非根所攝是無嗔無癡所攝者。故知無癡別有體性。六根證永斷習氣者。謂信等五具知根。

論雲異熟品麁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者。一釋雲。諸種子名異熟。此品剛礦性由未能斷。所以有高足越坑等。又解謂由煩惱為緣力故。引得異熟無記相起。煩惱雖斷。然煩惱習氣力故。令異熟體。由有無堪任性。隨逐名為異熟品麁重 又法執種子。四無記中異熟品攝。品言品類。是異熟種故。此佛地論解。今由有此麁重苦。名異熟品麁重。如來永斷。

論雲觸能攝受者。若喜若樂若舍一分者。今解觸取六識為體。此俱觸能攝受喜樂二受全。及舍一分受 攝益者。滋長義。憂苦違損非攝益。舍通善惡果。今取善果舍。故言一分。或舍通欣慼。未今取喜樂未生者。故言一分。有云由此故知。取觸數為觸食體。此不成解。違對法故。又此隨順理門。攝論雲。觸食屬六識。意思希望喜根者。攝益善識者。此意俱受。亦通喜樂舍三受。然以喜相麁所以偏說。或唯舉欲界多分語。然上界亦通有樂故。舍下雖有。少而不論。此言為欲與三受俱。觸食思食名攝益。不欲取受觸二心所。由前二種攝益第八故。觸數緣現在。識意思緣未來故。識後明利長養。識後明利長養故名識食。亦通取六識中長養者為論。由段食等。初三食資持識故。令意根轉明盛生益。由二長養故。眠等非食。初長養。謂能令別有長養根大增盛各別義。二令無損。長養眠等有後無初。四食有初有後故是食 若爾天眼豈非定所長養耶。述曰雖從定所發起。正是定中觸思食所生。令長養根大增長。定但令不損。不能為益也。

論雲由三門故二種雜染增長等者。三門謂前三食。煩惱業二染。依識食故。資長於識。餘有現前。

論雲以多分故易覺知故者。謂多分此四食。若爾業生。豈非多分。即言易覺知。簡如覺者。先業及凡夫離障雖易知。於諸念住易入。所以說此四句。謂段食入身。觸食入受。識食入意。思食入法也。四食日日易資養。所以餘非。此中諸地獄。有諸漸細風名段食。初本地等尋伺地雲。無者彼據重地獄。又難知故。所以不說。此處為正。

論雲故有一依謂彼同分根等者。謂彼同分根。唯依四大也。一者謂有色同分根。即依四大。及自分識。二根也。三者謂意依色而住名依色。二依意。三依心所住故。三根心所互依亦爾。無色界無色。唯有二依。乃至第八亦爾。此中據同時增上者。即說為根 頌曰義依處證得攝食由諸句者。此中有六。從前頌曰。幾根由境界。名義二依處。幾根先煩惱之所感得下。至四緣諸根名不調來。明證得。十四種攝三聚有情下。至九遍知來。明攝如經言。四食下。至地獄有微細風。難知不說述。明第五食。以下明諸句。

論雲具足攝持一切義具足攝持一切行義故名蘊。釋雲欲明數數攝義故有重言。又解初言者是體。後言是能詮。由體如此故。所以立如此名。以下准知。

蘊等中六因建立者。次第配三善巧。以假者為身者。即十二處。是假者所依也。

遣六邪執中。雲依止邪執。謂計依止為止。說蘊破也。因者界。破可知 三能持依止我邪執者。謂外道色能持依止者。是我今破。是十二處。能持識生長門故。餘可解。

觀善巧十勝利者。二解。一謂至一合之想。第一破我常也。二至便不誹謗。破邪見謗無。三至已信令增斷疑生信。四至聖教久住。正法不沒緣。五悟緣起理至非作者。無實性破作者等我。六慧根廣大。乃至緣生差別。七乃至緣生差別。當善住念。八乃至一境之性。九乃至令聖慧根。當得生起。十至隨證漏盡。又解一除我執一合之想等。二有法住故。便不誹謗。三自無疑惑。四善答他問。五令他信。六令教久住下四。即四又字。是故十也。

第五十八卷

此中言焰魔王。即本地分曰靜息王也。靜息諸非。准此文意。焰魔使者。獄率童子等。並自業力生。非由化生數。其使曰者之中故應情數。

論雲由水醎故陸地眾生一分難得者。謂除輪王出世主藏臣寶。若以手置大海。海中一切珠寶皆隨出。即亦寶有得者。今故除之。

論諸見趣中者。如五趣。是有情歸到處。六十二見。諸見所歸到處。故言諸見趣。

論雲無有妙行惡行名謗用等者。與對法第一等相違。勘彼文。

論戒取中。謂所受持隨順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等者。此謂依見取故。受持戒禁。戒禁隨彼見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也。此取戒禁生。

瞋四種者。謂損己他見。損己他有情。為二十二。如文可解。

慢中。於後有處慢者。謂由計我當有不有等者。下文雲。若動者。謂言當有。不動者。當不有。戲論造作者。釋上廣說。乃至我當非想等。此中意也。今勘下八十六。亦有此文 別三慢類。謂劣等勝所。此攝四。如前五十六雲。於欲慢攝二。謂我慢增上慢。二後有處起有一。謂邪慢 我當非想等者。此是七事所。

論或亂不亂慢下。二翻釋。准配七慢。應合天中。

疑五相差別者。謂疑無他世。疑無作用。疑無因果。疑無諦。疑無實五也。

論雲謂十煩惱皆與自他一切煩惱展轉相緣等者。此文即證見戒二取。不唯緣見戒事生。與見戒依法諸貪等並緣。以為境故無妨。

非上地惑能緣下地一切煩惱者。此隨順理。如下第五十九文雲。上地緣下起慢。如顯揚雲。無色界緣三界系及不系。皆是慢緣一分事轉。如何緣下界。此據亦起。然亦不同邪見等。

論雲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性數現行故等者。如下九十四雲。世間不伏此。乃至金剛方斷。此卷下文雲。世間若伏修不伏見。修中伏若愛若恚。及以隣近矯慢。及此相應無明。不論我見邊見。及此俱慢愛故。此論文雲。有隣近矯慢之言。除與貪恚隣近之慢也。如下九十四說。然此一唯無記性。如何成九品。欲界何品攝。法師云。此為後三品。若世間道伏九品時。但伏前六品。以此後三不能伏故。然前六品亦有九品故。言世間道伏九品 問曰前六品如何分成九品。若一品為九品。即有五十四品過。若一品為三品。即有十八品過。又那含不斷欲界我見等。即斷欲九品不盡。以後三未斷故。此那含未斷。唯伏惑得預流果。不斷五品以下惑。以不障果故。答不然。即亦那含。隨離欲地斷唯有第七俱我見在。那含雖斷九品。即異生唯伏欲六品。今解雲。此亦九品。隨與何煩惱。俱起增上者說故。或唯第九品類。異生伏九品亦盡。然第九品中。有餘類未盡。即我見。是故世間道不然。以第九品中微細故。

論雲除先所作能往惡趣順後受業者。上來三因。明現在作業能往惡趣。除先順後受業受惡趣果。非今生因故。受故次除之。於欲界四見。及慢喜憂舍相應者。此如對法第七卷同後卷。當深彼解。所以大精。

論雲十煩惱見所斷名曰無事所餘緣有事無事者。此如對法第五卷。述相違文。

論雲若有隨順如是煩惱俱行煩惱品類等者。隨順者是總句。或尋伺睡眠等。體非煩惱。順故名煩惱。或謂別境中數 與煩惱俱行者。隨煩惱由四相俱行故。名隨煩惱 煩惱品類者。即忿恨等如下文是。謂品類等也。

差別建立者。如此前五十五卷說會之。

若雜事中世尊說諸隨煩惱等者。即今法蘊足。及下八十九廣解義。大眾部。三藏外。別立雜藏大乘。薩婆多無別雜藏。以毘奈耶中有雜品。是彼廣明。

隨惑依十二處轉諸煩惱等者。此約總聚起。如前五十五。別處起不相違煩惱相應中。如前五十五說。

論雲誑諂是邪見品類等流者。前五十五雲。是癡等流者。以邪見者癡增上故。此約別行言邪見。彼通論故癡分。又彼體說故癡分。此約行相起時增故。言邪見等流。此審勘諸論 問前言慧自性。不相應中。如何邪見俱。而發語尋伺。與見並耶。述曰此時依思尋伺。非依慧者。故無妨難。

論雲若諸具縛補特伽羅生在欲界成熟三界煩惱隨眠若生色界所有異生成熟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者。此違前得成熟中如對法同。此文如前會。

論雲但於現在由此種類煩惱隨眠說名為系者。法師云。謂中邊雲。熏發種類現在故名系也 問論雲如此種類當知諸餘煩惱亦爾者。法師如一類。爾餘煩惱亦爾太師云。如系現在非過未。當知餘結縛隨眠等。餘煩惱義門亦爾者。唯約現在入此中非過未。

問論雲欲界迷苦有十隨眠集滅道八除身邊見者。此如對法等有十。何故相違耶。述曰如實理者。有二門。一煩惱迷諦門。二諦行對治門。若迷諦門者。如對法。一一諦各十。若諦行對治。即此論三諦各八。唯苦有空無我行。為能治。立身邊見。邊見隨身見起故。說空行等斷。又有能治空無我故。有身見為所治。有無常行故。邊見為所治。餘諦無故。略而不論。此約別緣。約相見道。見道已前等語。若如實者。諸煩惱皆空無我行斷。隨起迷處說故。言見所斷。其實不別緣諦理斷惑 問曰如雜集諸諦並有身邊見者。如何相類。答曰此彼諦下惑為我。即名此諦下身邊。戒取等亦爾 若爾總計四諦下惑為我。此何諦斷。答曰無此不能總緣。從別緣起故 問曰若爾即苦集下身邊。不能遍緣五門也。以此理故明緣五門者。有力增勝迷苦義增。但見苦所斷。諸三諦下身邊力劣。不能遍緣五門。但有別迷者故。見此所斷 問曰集諦下身邊。何不爾也。答曰身邊力微。若別迷集。即唯緣集諦名。見集諦斷故。不同苦二十句。我見既迷苦生。明唯見斷。修道即無。

論雲撥無父母等一分迷苦等者。果因迷別故。見苦集斷別。

論雲又有諸見妄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總類為常為恆無有變易如是邪見亦迷苦諦者。此謂計梵王為常。不從我見後生。故是邪見 問曰此卷初雲。遍常論一分常論等皆是。邊見即計梵王為常。如何此中乃言邪見。答曰二說。若起我見計梵王為我。後計為常。此常見我後生故邊見收。如前文。此中約非我見後生者。此非常見故邪見收。亦無違也 問曰凡夫伏修不伏見。此見是何。色界我見下界起耶。若是欲界我見等。如何緣色生。答曰此我見是欲界系。緣名為境故。得緣彼生。名者名字。聞彼名故而緣。又名者四蘊也。即是此心之相。離心無別體。故言緣名 問曰若爾與欲見何別。答曰至下緣境中。更當知。廣釋差別二說。此遍常論。皆名邪見。非我見後生。故前文言是邊見。及梵網對法等雲。邊見攝者。似常見。體是邪見。夫言邊見。必我見後生故。故此中次前文雲。即用如是我見為依止。於五蘊見我斷常。斷常二見。即唯我後起。此遍常論不緣為我。故非邊見。亦無此地薩迦耶見。不同經部緣壞而生。不同薩婆多緣有而起。此中以依他性為依止計。有遍計所執故。戒取中言。隨順此見。即見取根境。此見隨法。即俱有心法等。又前為見取因。後為見取果也 疑中雲。此及所餘者。謂此外道及餘有情於苦猶預。皆迷苦者也 嗔中但有緣見雲言。故知大乘見道之瞋。唯緣見起。緣有情事者。是修道嗔。又此且得緣見而生。非事中無 問曰何故集道二諦下。邊無邊見也。若。

論雲又有橫計諸邪解脫所有邪見是迷滅邪見者。小乘此雲迷苦邪見。滅下邪見要無漏緣。今者此文亦別緣餘有漏法。是滅邪見道中。非道計道亦爾。以迷道中故。方計有別道故。名是道諦斷。准此正於翻迷故。而別有執。若總緣四諦。見為見取。太師云。此通四諦下。斷戒取亦爾。若爾我見應亦爾。有餘二諦。皆有遍果因。以遍緣五門起故。今解總緣四諦見為見取者。即苦諦下見取。餘諦俱能別緣。如前我說 問曰不爾如此邪見。別計有邪解脫。亦是迷有漏苦。如何見滅斷。答曰迷滅執別有滅。乃至道亦爾。義增故唯見滅斷。前苦諦下。無別說此見故也。

論雲唯除瞋恚謂於滅諦起怖畏心。乃至起恚惱心如是瞋恚迷於滅道者。解曰准此文。即是嗔是無漏緣。使親緣滅諦起故。與小乘不同。至下緣名等中。自廣當解 又不言緣迷。已欲見生嗔。此嗔何諦攝。答下言。餘如前說。即准前嗔。亦緣見起。若准貪等者。前已准故。如前應勘。是謂欲界瞋恚。三界三種。貪慢無明。是名修道慧。即修道如欲名唯四。三界令十除身邊。何為四。答曰此順小乘故無文。修道中。無別對治行。如見道。有別行空無我故說之。如前迷諦十中已說。准解修道煩惱。

論雲但有長時任運堅固。此形見道煩惱故有此言。於修道中。於境有分別起者。

論雲見與修所斷當知略有五種。乃至此中緣苦集事境等者。苦集有漏煩惱所生惑緣之。相似本質煩惱心故。名初分別。此所變境名邪分別。事境即一切苦集諦下煩惱。除他界緣並然。道滅二諦下十煩惱。除疑一法。並戒取下自別說。故不言除。餘八是緣見境。疑一法唯緣諦生。不緣見起。邪見及無明。有緣無漏者。亦有緣有漏者。前雲五種涅槃論見。是迷滅邪見。別計有道。是迷道諦邪見。即有漏緣。非無漏緣。邪見無明以緣見生故。疑之一法。無緣見生。今但總言緣見為境。戒禁取多緣戒禁生。是緣戒禁境。唯此見取。不緣見生。戒取不緣戒生者。故知此文等多分為論。故知前雲。十煩惱展轉相緣。其無漏緣。及苦集下不同分界。是緣名境。但聞彼名而起煩惱故。若見彼體。即不能起惑。彼非惑境故。與彼不相似。不如苦集緣惑故。名緣名境 問曰如下二界。有名可緣。無色界中如何爾也。答曰下二界緣名。後生無色。前方便緣名故。彼所起無漏緣等。亦名緣名。串習力故。爾未必正緣名起。又名者四蘊名。若但相分。是已之四蘊。緣此四蘊起惑。非似本質故。言緣名故。

論非此煩惱緣。無漏等有所緣故。故名為境。此為一釋。第二緣見境中。但是見道。對修道皆是緣見生。滅除疑一。此緣名一門總分別見惑。餘門別分別故。此中雲。見斷諸惑以簡修耶。若爾滅道下有漏緣。何處門攝。亦是緣見門收。然是總門故。若如前說。何以言見斷等者。此簡修道貪。若俱言貪等。恐濫修道貪等。前苦集即出所緣諦名已。此是滅道有漏緣惑。但言見斷。即知簡修。而是滅道下貪等。

論云爾時聖智雖緣於苦然於苦事不起分別等者。此通明三乘見道前方便。大乘前方便。或作安立諦觀。或作非安立諦觀。不同小乘。如前第五十五已說。

論雲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說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亦有四心隨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總說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之心如是總說有九種心見道究竟者。此明相見道也。略有三說。一雲法智品等者。品者品類。品類言。即並攝忍。即四法忍法智。一品類合名四心。類智亦爾。此是智品有八種。能有斷惑之功。此說次後入如智品時節。八定品能寂靜故。住心故。總名為一奢摩他之心故。言九心前智品。八心後定品一心。以定品無斷惑之功。不為智故。但總名一心。雖智時有定。定時有智。功能別故。智時隱定。定時隱智不論 問曰初四法忍法智為四心。類智亦爾者。應隨順小乘解。以斷上下界惑別故。又解大乘別者。如對法。初無間後無間別故。雲各為一類。二說。今言品者。是品類義。

論雲法智品者。不取其法智。意取法忍。即法智之品故。此法忍為四。類忍為四。故八心以能斷惑。是無間道故得智名。四法智四類智。合為一心。名純奢摩他道。以不能斷惑。非無間道故。總名九心。三說即法忍智為四。類忍智為四心。名八心。見道雙運故。此八俱時有定品。亦八心但以功能。令心住寂靜。不同於智能斷惑。故言總得一心名智。為八心故合有九。初解前後別故。合三十二心總為一故。總言九心。此解但有十六心。定慧別故。名為九九心有。此三說之中。後解為勝初解三十二心者。論雲即爾所時。故知定慧同時但有十六。何得言三十二。第二解論。雲法智品業故。得言取忍為四。第三解為勝。真見道定慧。或前後或俱。三說同上。或無間解脫別故。或斷慧思別故。或俱義故。如前敘諸家見竟。

論雲第一觀所斷第二止所斷等者。上順經部說。清淨色及心心法中。有種子故。第一色中有諸種者。是觀所斷。第二心心法中有種子者。是止所斷。此色心中攝種子。如五十一卷說 問曰此中何故色中種觀斷非止。心中種止斷非觀。答曰清淨色中。煩惱心之相分分。差別難知。微細故言觀斷。心中種子。即當心之見分。一類易知。故言止斷。其實二俱觀斷。止俱隨斷。但以隨煩惱難易知故。各別說斷。又解色有眾多差別觀多色空。方可斷惑。約用增故。色言觀斷。修定之者。多緣於心。令心住境故。定名一心。定約用增故。能觀心心法空故。言觀斷心中之惑。其實俱時。併名能斷。若言觀品所攝。諸智見斷隨眠。隨逐生者等者。此破經部師義。彼無梨耶故。心法攝種起觀品智時。其煩惱種猶逐觀生。方可觀能斷之。若不逐觀者。即種子逐有漏心在過去。過去無體。種逐何生。故言逐觀在現在。故今破之言。若逐生者。應不得名對治體性。解惑相違故。能治所治性相別故。應立量雲。見道等觀品應非對治體(宗)。煩惱種子隨逐生故(因)。如有漏心心法(喻)。由此違量道理故。薄伽梵說。隨信行等以此為喻。即從俱脫。以前說數故。此隨信法為第六。鈍利根別。各隨信法行位等故。但是見故名第六。此中第六種無相。如對法第九不同。如彼抄廣解。

論解六種無相住中。如對法見道十六心。皆是隨信法行人。至果位名信解等。即第十六心是信解。亦在見道中 何故此言無相。言入見道即除信解。豈除第十六心見道耶。對法無相住。並在十六心中。答曰三說。一隨順理門。小乘見道十五心故。此信解等。即在修道。今故除之。二說如對法十六心。皆無相住。然前十五心。是無間道盡斷惑義增。此中且取。不言取第十六心。以是解脫道故。故除信解等三說。彼約法作論。取十六心皆無相。名為第六。此約人為論。若取信解等。即無六種故。故今除之取十五心。又信解等非定位。餘果中皆有故。今取決定無相故。除信解等。

論雲若諸異生離欲界欲色界欲但由修道等者。以修道惑。障定事任運生故。但伏修惑。見道煩惱分別而生。障於理故不伏。得定伏修之中。唯與貪嗔隨順憍慢。今能伏之。與我見等隨順憍慢。即不能伏。如六十九雲。我見等不伏。有文簡俱慢故。問曰若爾貪恚亦爾。欲見俱者。即不伏。此心憍慢。多隨我生故。

論偏簡若定若起若生等者。謂見道之惑。於此三義有時而起。若定者與定心相入出。即染污定。此分別煩惱。如外道計過去八萬劫等。期心入定觀之。從定心入。此計執之心。謂邪見等。此分別惑。明與定心入出。或假名。若言起者。謂別散心起也。生者生彼也。

論雲略有二種麁重。一漏麁重。二有漏麁重等。如前本地第三雲。善法不名麁重。亦非隨眠。如何此中言有漏麁重。及對法二十四種麁重。業麁重等。大義曰。一性麁重。即煩惱種等。此中言漏麁重者。是二心不調柔名麁重。即一切有漏善法等。此中言有漏麁重者。是前第三約性麁重。

論雲善法等故。非此中約不調柔麁重。有漏善法亦爾。不相違耶。論謂此若有煩惱者。身中善無記等法為漏。和雜不調柔。故名習氣。羅漢有此善等在。雖得微薄。法體仍存。謂漏不斷名習氣。此漏麁重氣分在身。與善法中和雜不一異。如毒在身中。有氣分不一異。隨眠斷時。此得微薄。佛圓鏡智生故。言永斷習氣。

論雲又有二執。謂根境執我我所。二有情執。謂我慢等即執著。更無別體。是我我所之行解也。以上復次各各別解執著之言。尋之可解。

蓋名龜者。覆義相似現故。除尾一種。以無用故。或龜蓋有五用。名五支相似 忿似母驢。母驢性惡故。多聲嚼草 忿亦爾 慳妒似凝血。以虛薄無味相似。利益亦爾 無明似浪嗜。一雲似野干。性無知故也。又似鼠狼。蛇欲哳時。其尾多毛。障蛇不令哳。以無明亦爾。障聞智故。又西國雲。耳毛人耳孔有毛。障聲不聞人語。

第五十九卷

論貪等十煩惱一切能發業若諸勐利現行方發惡趣業非失念行者又分別起能起此業非任運起者。此遍見修作法。其見道欲界。唯不善故。皆能發業。修道中。如對法第四雲。任運發能惡行者。是不善。即我見等。有不能者故。見道名分別煩惱。如對法第四說。唯此發三惡趣業。非修道。然此處舍引滿果為論。其修道中。何妨亦有發惡趣別報業者。故知今據引果。不據滿果。餘如對法第四本地第一抄解。

論雲如說麁重體性名隨眠等者。此謂約性麁重說。此麁重亦名隨眠。是煩惱性故。言體名隨眠。非約不安隱名麁重。而彼非即名隨眠故。如前卷解。

十八麁重中。自性異熟等三麁重者。護月雲。無始本有種子故。名自性麁重。勝軍雲。此新熏成熟。體性不同增上。即名麁重。名自性異熟等麁重然業障等者。此據重障為論。力無力轉。前本地無別名力無力。俱增盛煩惱上品者。名有力。不然者。名無力。

論雲當知欲界一分不善煩惱有異熟者。謂凡夫見修不善煩惱。若入聖。或聖者身中不善者。便非擇滅無異熟果者。是又無記煩惱欲界者。不招果故。中無二分。下文有此解。

迷行轉者如本地分七種已列義別云何等者。如本地第八卷。有名無解身邊邪三於所知境起邪行者。此唯是見道煩惱非修道。身邊不迷諦生故。此論雲。於四聖諦迷行轉故。但緣四諦生餘貪等。緣此見生諦。讀可解。前四門別出煩惱。不問無漏有為緣使等引訖。第五第六門。別解四諦下煩惱。苦集即煩惱緣相應中增。故名因緣。滅道斷煩惱故名怖畏。第七一門唯修所斷。此任運生。不迷諦起。故知前六門是見所斷。

有事無事門。上下及對法第五六大相違。如彼抄別抄。

煩惱與受相應中。如對法第七前卷。勘隨順文。麁相說等可解。下文自有此麁細。和會違文。

相續成熟。謂種解脫分身。

相縛麁重縛者。謂六塵名眾生。於此執著名縛。緣相起得。名為相縛。麁重縛。謂煩惱種子。

此言三心見道究竟者。如前第五十五會之。

樂遠離身語麁重者。謂坐禪人身疲倦性。

論雲次復應斷苦憂。乃至諸舍定障品障者。謂修道中不動無為等障。如應准配。初四是三乘通障。見道已前凡夫障。見斷已去聖人障。亦通二乘定障。唯在聲聞。所知障唯菩薩。此定障之性。是異熟類。所知障類攝。如佛地。二乘此中前五。一解准聲聞定障說。獨覺餘可知。以獨覺得勝神通故。定障唯彼斷。不然但通二乘。

又眼見色已不喜不愁等者。此是六恆住法 又性少欲下。此是八大人覺。

論雲十四他境緣。謂色界於欲行煩惱無色於色行煩惱。乃至於彼下地諸有情所由常恆樂淨具勝功德自謂勝故者。即大乘中。上地得緣下地起煩惱 問曰此是何惑。答曰有解。此是見慢。如餘處更有。但言我此勝。彼不如等。設起我慢。非一切煩惱皆起。又解此是一切煩惱貪等並然。常以恆是常見淨勝。是見取等故。雖有是緣。不似本質。緣名為境。如前卷初。及對法第六。餘處言上不緣下者。此是隨順理文 問曰下地貪慢。不得緣上。上界之慢。如何緣下。答曰下地劣故。不於彼起慢。上勝故可起。即對法第二。無色不緣下地等文。如彼和會。

論雲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結生耶為不全耶答當言全非不全者。此問潤生非發業。發業雖十煩惱。修道無記。上界煩惱貪等。即不發業。故今據潤生我。愛為正潤。餘為助潤。如下自出。為破小乘唯貪潤生故也。對法據正潤故。唯言我愛。不相違也。

論雲結生相續略有七種一纏及隨眠謂異生二唯隨眠謂見聖跡者。此據隨眠凡夫俱用現種。對法九種會故。決定起故。言起貪嗔故。非無有種。見道果人界地生。若同地生。亦以現行潤。如初禪生初天已。次生第二者。即亦現行閏。以道力劣。雖異地生。以八種閏。除第三果。外無以唯種閏者。如本地第一卷。及對法第五。此中言菩薩以智力受生者。謂同對法以願力受生故。此果雖有漏亦有漏善業招。然隨生處故。

論解業道中。當知此業亦有五相建立差別者。即下言根本業道。身語意業三。及方便四。後起五。此等如前本地第八廣解。其貪嗔等。小乘無有加行。但是根本。今大乘亦有加行。要故身語業者。方生成根本。如別抄。有方便等。與對法第七不同。勘之。

論殺生三種中。前一是業思增上。第二邪業生思。第三或菩薩利益殺生等。

論殺生中。尸半尸者。即咒死令尸。及半死尸令起殺人等邪行中。非時等。與前文。及本地第八。對法等不同。可知。魯達羅毘瑟笯。如別抄。

第六十卷

論雲或有人或人相者。解雲謂羯剌藍等位。即隨胎上。名重殺生。此大乘亦犯波羅夷。諸部小乘。除薩婆多。餘皆不成波羅夷。以未人相故。又解人相。謂非人變為人。意欲殺人故殺。此名重僧祇者。僧伽言眾。今言僧祇。即名眾物。聲轉如此。

業道五果。如第九本地。對法等抄。勘之 祠祀具者。事具。或祠祀支具等。慧支。或法須。即以為調度等。

論雲或增彼故。以彼妻妾令他辱之。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觸瞋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者。即名邪行。不名身為究竟。亦發無作故也 問曰十業道以思為體。思即是業。如何名道。備師云。善不善能得可愛不可愛等道果故。彼業即道也。身語如下文釋意。俱是貪恚名意業亦爾。作業之道。而非是業。不同於此如。成業論解。同前第八本地。不勞述之。貪瞋邪見是思之道。思所游履故名為道。

論云不與取貪慾資財處起者。謂縱盜他有情。亦名資財。綺語之境。雖對有情。以近而論。意緣名起。思名句等而生故。雖亦緣句在於名。總號為名。邪見諸行處起者。謂一解雲。唯緣苦集諦者。遍行五門故。增上者名諸行處。不取滅道。其實亦是。故對法雲。謂實有義。即四諦皆是。又解唯在三諦。除滅諦。以從多分故。或可。四諦併名諸行。心之相分變故。同對法論。

論雲若以勐利貪慾瞋恚等纏發起名因緣重者。要由先業道中貪等。發業方因緣重。若非勐利。非業所攝。不善根發思輕也。

論雲當知唯是此思轉變由彼威力之所轉變等者。謂即業發業。加行思種。為他苦生故。此種轉變。剎那剎那。雜生惡戒無表。由彼威力。法爾發起故。如無心受戒。此文為證。他殺業亦同於此。由表不由表發。如別抄。應知。娑利藥迦婆羅門者。此名族村婆羅門。

論雲復有四業等者。明大乘但說四業也。

論雲諸阿羅漢所有不善決定受業或前生作或但此生先異生位作少輕苦為逼故名果報已熟。乃至建立決定業故者。一雲謂先生此生。凡位作不善業。此是決定業故。得阿羅漢時。受少輕苦故。名果報。已熟已得轉依。有餘涅槃故。一切不善決定業。受異熟果。皆不受。唯受少輕。便酬此。是前不善勢分麁重。令報受起。非不善業。現在故 問曰此是決定。何故羅漢轉輕受耶。答曰佛依未解脫身凡夫。建立定業。非得解脫者。身建立定業。此可轉輕受故。二雲轉依者。謂入無餘涅槃種子無故。一切不受。依未入無餘涅槃。建立定業。入無餘涅槃。名解脫相續。阿羅漢入有餘涅槃。亦名未解脫。故受輕業。又解得有餘涅槃已。今有勢分故。現在受少輕苦。其果報種子永斷故。於未來一切不受。此意如此。又解勝業獨在凡。或有覺位。少輕苦逼故。便名已熟。從果為名。故言羅漢已於今身得無學故。若不爾後身有學。更受少苦故。若得金剛道。後一切不受果報。種子無故。羅漢身中。有蛇哳等者。此是果報。與等流果。非今異熟果。得第三果已去。已盡故。圓滿處故。言得轉依。如別抄解。

論雲佛為首大苾芻僧者。謂佛為首。言簡異外道。外道弟子亦言苾芻。自言我是大自在天為首苾芻。今言佛為首故。簡彼也。

論雲已證入清淨意樂地菩薩一切不善業皆畢竟斷此不妄念力離系無煩惱者。即菩薩煩惱有故。應令發業。但不忘念故。無業修道。不善業種。修道未斷。不忘念故。不起名永斷。非種無別。金剛心時。一切永斷故。

論雲思是業非業道殺生等七亦業亦道邪見等三道而非業者。前言表業。即體是思。思於此中如何非道。游履名道。思即非道。能得果故。名為果道。思亦是果道。意業亦爾。如五十三。成業論。及前本地第八卷。

論解十一生中。第七第九何別。解雲前七約生自體。後九約處為言。又解七者離染故名清淨。異生故名不清淨。初生對菩薩等為句故第九者體離染。故名清淨。此處不得見諦故。名不清淨處生。對有暇處為句故。五非狂等解支節者。謂西方欲燒死身時。僱人解支節方燒。以燒易故。下言補羯娑者。即此人也。

論雲無明於五處所能為障礙者。謂見道修道無學二。是有漏道。事世間也。

論雲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受用苦次第者。愛取有是苦因。生等是苦果。能生得果。名亦如前第十本地雲。五支胎藏苦。是苦因。故云愛也。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五

 

上篇:瑜伽師地論略纂

下篇:成唯識論述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理門論述記

理門論述記 泰法師撰 初言因明者。五明論中論。即是諸...

瑜伽師地論略纂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論本第一第二) 翻經沙門基撰  ...

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太賢作 今釋此論。粗開二門。一...

辯中邊論述記

辯中邊論述記卷上 翻經沙門基撰 佛滅度後九百年間。無...

佛說阿耨風經

佛說阿耨風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引 徐呂取韻切忌道著 歸德法雲灑...

蓮修必讀

蓮修必讀自序 佛法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凡詩歌偈...

【註音版】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四念處

四念處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

佛說文殊師利行經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隋天竺三藏豆那掘多譯 我豆那掘多,...

大乘金剛般若寶懺

金剛寶懺 旃陀羅引 昔有旃陀羅,日殺千羊,販肉自活。...

【佛教詞典】教會

(雜名)奉同一教義者之團體也。又說教集會也。...

【佛教詞典】止品善法生起

【止品善法生起】 p0390 瑜伽九十五卷六頁云:云何生起...

子女夭折該如何對待

少子夭折,人情於此種境界,每起怨尤,生懈怠。須知人...

為什麼雞蛋和牛奶不能吃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雲...

聞地藏名見地藏像,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

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

慈心濟虱微命的沙門

過去,有位菩薩出家為沙門,於山林間修道,慈心悲愍眾...

清明節佛弟子應該怎麼做

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賢者五福德因緣

一日。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諸比丘宣說賢者五...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

常隨佛學

這天,波斯匿王乘著莊嚴寶車來到舍衛城外的林園遊觀。...

念佛功夫成片如何界定

這個功夫成片首先是來自於禪宗參禪的一個術語。就是他...

人是自己觀念的奴隸

心能做福,心能做惡,心能做天堂,心能作地獄,心是一...

四姓平等,無勝劣差別之分

有一段時間,佛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裡,摩訶迦旃延...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蓮歌子

《佛說阿彌陀經》蓮歌子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女聲演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女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