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生退怯厭倦,如是發心才名之為真

大安法師  2023/04/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不生退怯厭倦,如是發心才名之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首先談發的是真心,真實之心,真誠之心。真誠之心是什麼?表現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我們修行佛法,在哪裡修?是觀照當下這一念,我這一念所繫緣的是什麼對境?如果我們念念還是想五欲六塵、人我是非、恩恩怨怨、人天福報,那就不對了,那就不真了。

我們是發菩提心的人,我們在念頭當中要把菩提心的內涵給它落實。就是每個念頭都是以智慧來上求佛道。心心也是談念頭,每個念頭都是以悲心要下化眾生。這就是上求下化。自己現在是一個凡夫,我們已然發菩提心,就是初發心的菩薩,雖然我現在還沒有這個實際的福德智慧去度眾生,但是我每個念頭,我都是為了度眾生,來求證佛果。要作為我們的念頭當中的主導。

這就是你的菩提的心念,你菩提的心念,念念都是這個主導的話,那這些五欲六塵,煩惱的念頭就入不進來。就好像一個田裡都長滿好的莊稼,那個雜草就不容易長出來,如果你沒有好的莊稼、禾苗在那裡,雜草就會叢生。所以真和偽,它是不能相容的,有真就不會有偽,有光明就不會有黑暗,所以要把正的東西給它扶起來。就是念頭當中,心心念念都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念頭。

而且進一步思惟,在成佛的過程當中,確實是非常漫長。初發心的菩薩,如果按照修行的階位來說,那都是要從外凡到內凡,再到信位,信位再到三賢,再到十地,再到等覺,那這樣的一個過程非常長遠。就是藏教成佛,也說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那還是只是成一個藏教的佛。那我們現在發的是如來乘的發心,是要成大乘圓教的佛果,那他的道路更為遙遠。這就類似於如果藏教是三百由旬的化城,那圓教就是五百由旬的那個寶所。

那一般凡夫,聽到這麼遠,他就心生怯弱。但現在我們用圓教的理念發出來,我們不要怕了,因為《華嚴經》告訴我們,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了。要知道我們真正這個菩提心發出來,就有十方諸佛如來的加被、護念,我們就有巨大的外力的幫助,就不再是在生死曠野當中,孤苦伶仃地流浪了。所以,雖然佛道長遠,但絕對不生怯弱之心,退轉之想。這是從上求佛果來說,堅固心願。

從下化眾生來說,「觀」,就是用智慧觀察一切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的南閻浮提的眾生,他的煩惱習氣厚重,剛強難化。那對於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來說,一定要把度眾生作為他的核心的內容。雖然觀察眾生剛強難化,但絕對不生一念的厭倦、放棄之心。《阿彌陀經》裡面講的那個常精進菩薩,他是什麼情況?就是無量劫以來,就是為了度一個眾生,跟他隨形六道。這個眾生在人道,他追隨到人道;這個眾生到地獄,他跟著到地獄。就是無量劫為了度一個眾生,不生一念的厭倦、放棄之心。他是這樣的一個發心。

就好像地藏菩薩,南閻浮提眾生也是剛強難化,好不容易把這個地獄眾生度上來了,度到人天道,轉眼之間又下了地獄了。我們這些眾生都是從地獄裡面不是一次了,是二進宮、三進宮了,進了很多次了。但是地藏菩薩並沒有說,你怎麼又來了?我現在不管你!你進去了,他還得管,他還得想辦法從地獄裡面把我們托出來。所以地藏菩薩很辛苦,我們不斷地出來,不斷地進去,搞得他的工作任務永無盡期。但是他發的心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眾生都度盡,他的這個願才盡,是無盡的悲願哪!

真的是大乘菩薩道,他就是不能有討厭、不能有疲倦、不能有拋棄之心。他是一個極重的悲心,這種悲心實際上是超過父母的。我們世間父母對子女是很愛護的,但是你要觀察,他對那個比較孝順的子女,都很關心,都無私的大愛。但如果那個子女很忤逆,很不聽話,很跟他抬杠,很跟他犟嘴,這個父母都有時候心裡會放手:你這個兒子,你這麼壞!我不理你了!甚至登報斷絕父子關係了,他都可能會厭倦,放手。但是菩薩的發心,就是很難度,很剛強,很忤逆,都不厭倦,都不放手。

那這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個艱鉅的過程,一定要有波羅蜜的心態——徹底、圓滿、到彼岸、到家。這就比況為,就像你要「登萬仞之山」,一仞就是八尺,萬仞之山,那麼高的高山,一定要爬到它的頂峰去,「必窮其頂」。就好像要登九層的高塔,也一定要抵達這個塔尖。不到山頂和塔尖,誓不放棄,寧可粉身碎骨都不退轉。這種發菩提心的人,這種念頭,這種心智,這種意志力,他是非常剛直的,也非常有力量的。

我們看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他走戈壁沙漠的時候,剛上路就發現他的水漏掉了,他本能地就作反應,他要回去裝好水再回來。就在他走了十幾里的時候,他再想:我不能回去。寧可往西前進一步而死,也不能向後退轉一步而生!所以他就停住了他的要回去取水的這樣的一個行為,掉過頭繼續走。這繼續走,意味著什麼呀?意味著是向死亡挑戰,意味著是接受死亡的考驗,他是一個這樣的選擇。

所以玄奘大師,有四天五晚沒有進一滴水,最後是爬呀,爬行哪,爬得最後是昏迷了,基本上昏死過去了。那幸好,他還有一匹馬,那匹馬是老馬,忽然在他昏死過去的時候,那個老馬就喚醒他,這個馬就跑在前面,他就跟著爬爬爬的,發現一潭清水,救命的一潭水,他才活過來了。也許這是玄奘大師念《心經》,觀世音菩薩的變現。

就得要有這樣的一種精神,這是一個大乘菩薩行人能夠到達寶所的一種特有的品質,叫做重法如山,輕身似塵。不要有保持自己的身體的這個想法,在關鍵時刻就是捨身的。捨身不怕死,他才能夠把內心的潛能給它張揚出來,一個怕死的人,是什麼事情都幹不成的。有時候在重大問題上,就是用死亡做賭注的。這就類似於發的這個真心,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必定要到達頂峰才罷手。這樣的心就是至誠心,就是真心,他才有可能修行成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往生成就四種不退

極樂世界的四土有特別之處,奇妙之處,就是四土也圓融...

不畏艱險的學問僧

學佛要精進,而精進需要忍辱與耐力;其實做什麼事都一...

不論你修行哪個法門,這四個心都至關重要

人的心很多。過去的人把人心定不下來,叫做五心不定,...

五濁惡世,唯有淨土可通入路

原文: 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若教赴時機,易...

發心大的人,福德就厚重

《感應鈔》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江西有個姓舒的教書先生...

別人修行有困難時,應適當拉他一把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

發心不廣大,就無法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

法門沒有高下,成敗只看你的發心

在佛門當中,蕅益大師提出了三個修學法門,你是持戒,...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父母要我放棄病重的妻子,該怎麼辦

問: 法師您好!我跟妻子結婚快四年了,第二年妻子就...

念佛就是在修止觀

念佛就是在修止觀啊!而且不是修一般的止觀,是修大乘...

心佛眾生一體之圓頓法義

疏文: 心、佛、眾生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

無朽問:云何仰酬祖父?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

一心念佛即能往生嗎

竊謂末法世界,於禪、教、律中,能斷惑證真,現身即出...

居士團體可以稱為「六合敬僧團」嗎

問: 在家居士團體稱六合敬僧團,這在律上如不如法? ...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前世今生

轉世因緣 據《五燈會元》等禪宗史籍記載,五祖前世原是...

沒人綁住你

三祖僧粲繼承慧可的事業,廣施法雨,普度眾生。 一天...

內心有障礙有煩惱該怎麼辦

我們有了障礙、煩惱怎麼辦?應該要用佛法來戰勝它。這...

以華鬘供塔 得金色身

昔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從佛聞法後,證得須陀洹果。回...

【佛學漫畫】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

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

毛巾熱敷的十種保健方法

中醫上講溫則通,通則不痛,用毛巾熱敷實際上就是達到...

修行要依法不依人,依人的風險太大

為何而來 作為凡夫的我們,在這樣一個普遍都向下沉淪的...

六和敬的意義

「六和敬」是佛教僧團的生活原則,也就是讓彼此能夠和...

不學弟子規,往生淨土就會落空嗎

問: 現在有人說《弟子規》就是佛的戒律,不學《弟子...

念楞嚴咒半年都會背了,為何不產生效果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

【佛教詞典】輪王四輪

(雜名)金銀銅鐵四種之輪寶也。...

【佛教詞典】乞度人法具儀五種

子題:偏袒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右膝著地、合掌、叉...

【視頻】妙境法師《婢生子富樓那》

妙境法師《婢生子富樓那》

【視頻】《地藏經》九華山果堅法師僧團唱誦

《地藏經》九華山果堅法師僧團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