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生退怯厭倦,如是發心才名之為真

大安法師  2023/04/24  大字體  護眼色

不生退怯厭倦,如是發心才名之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首先談發的是真心,真實之心,真誠之心。真誠之心是什麼?表現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我們修行佛法,在哪裡修?是觀照當下這一念,我這一念所繫緣的是什麼對境?如果我們念念還是想五欲六塵、人我是非、恩恩怨怨、人天福報,那就不對了,那就不真了。

我們是發菩提心的人,我們在念頭當中要把菩提心的內涵給它落實。就是每個念頭都是以智慧來上求佛道。心心也是談念頭,每個念頭都是以悲心要下化眾生。這就是上求下化。自己現在是一個凡夫,我們已然發菩提心,就是初發心的菩薩,雖然我現在還沒有這個實際的福德智慧去度眾生,但是我每個念頭,我都是為了度眾生,來求證佛果。要作為我們的念頭當中的主導。

這就是你的菩提的心念,你菩提的心念,念念都是這個主導的話,那這些五欲六塵,煩惱的念頭就入不進來。就好像一個田裡都長滿好的莊稼,那個雜草就不容易長出來,如果你沒有好的莊稼、禾苗在那裡,雜草就會叢生。所以真和偽,它是不能相容的,有真就不會有偽,有光明就不會有黑暗,所以要把正的東西給它扶起來。就是念頭當中,心心念念都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念頭。

而且進一步思惟,在成佛的過程當中,確實是非常漫長。初發心的菩薩,如果按照修行的階位來說,那都是要從外凡到內凡,再到信位,信位再到三賢,再到十地,再到等覺,那這樣的一個過程非常長遠。就是藏教成佛,也說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那還是只是成一個藏教的佛。那我們現在發的是如來乘的發心,是要成大乘圓教的佛果,那他的道路更為遙遠。這就類似於如果藏教是三百由旬的化城,那圓教就是五百由旬的那個寶所。

那一般凡夫,聽到這麼遠,他就心生怯弱。但現在我們用圓教的理念發出來,我們不要怕了,因為《華嚴經》告訴我們,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了。要知道我們真正這個菩提心發出來,就有十方諸佛如來的加被、護念,我們就有巨大的外力的幫助,就不再是在生死曠野當中,孤苦伶仃地流浪了。所以,雖然佛道長遠,但絕對不生怯弱之心,退轉之想。這是從上求佛果來說,堅固心願。

從下化眾生來說,「觀」,就是用智慧觀察一切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的南閻浮提的眾生,他的煩惱習氣厚重,剛強難化。那對於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來說,一定要把度眾生作為他的核心的內容。雖然觀察眾生剛強難化,但絕對不生一念的厭倦、放棄之心。《阿彌陀經》裡面講的那個常精進菩薩,他是什麼情況?就是無量劫以來,就是為了度一個眾生,跟他隨形六道。這個眾生在人道,他追隨到人道;這個眾生到地獄,他跟著到地獄。就是無量劫為了度一個眾生,不生一念的厭倦、放棄之心。他是這樣的一個發心。

就好像地藏菩薩,南閻浮提眾生也是剛強難化,好不容易把這個地獄眾生度上來了,度到人天道,轉眼之間又下了地獄了。我們這些眾生都是從地獄裡面不是一次了,是二進宮、三進宮了,進了很多次了。但是地藏菩薩並沒有說,你怎麼又來了?我現在不管你!你進去了,他還得管,他還得想辦法從地獄裡面把我們托出來。所以地藏菩薩很辛苦,我們不斷地出來,不斷地進去,搞得他的工作任務永無盡期。但是他發的心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眾生都度盡,他的這個願才盡,是無盡的悲願哪!

真的是大乘菩薩道,他就是不能有討厭、不能有疲倦、不能有拋棄之心。他是一個極重的悲心,這種悲心實際上是超過父母的。我們世間父母對子女是很愛護的,但是你要觀察,他對那個比較孝順的子女,都很關心,都無私的大愛。但如果那個子女很忤逆,很不聽話,很跟他抬杠,很跟他犟嘴,這個父母都有時候心裡會放手:你這個兒子,你這麼壞!我不理你了!甚至登報斷絕父子關係了,他都可能會厭倦,放手。但是菩薩的發心,就是很難度,很剛強,很忤逆,都不厭倦,都不放手。

那這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個艱鉅的過程,一定要有波羅蜜的心態——徹底、圓滿、到彼岸、到家。這就比況為,就像你要「登萬仞之山」,一仞就是八尺,萬仞之山,那麼高的高山,一定要爬到它的頂峰去,「必窮其頂」。就好像要登九層的高塔,也一定要抵達這個塔尖。不到山頂和塔尖,誓不放棄,寧可粉身碎骨都不退轉。這種發菩提心的人,這種念頭,這種心智,這種意志力,他是非常剛直的,也非常有力量的。

我們看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他走戈壁沙漠的時候,剛上路就發現他的水漏掉了,他本能地就作反應,他要回去裝好水再回來。就在他走了十幾里的時候,他再想:我不能回去。寧可往西前進一步而死,也不能向後退轉一步而生!所以他就停住了他的要回去取水的這樣的一個行為,掉過頭繼續走。這繼續走,意味著什麼呀?意味著是向死亡挑戰,意味著是接受死亡的考驗,他是一個這樣的選擇。

所以玄奘大師,有四天五晚沒有進一滴水,最後是爬呀,爬行哪,爬得最後是昏迷了,基本上昏死過去了。那幸好,他還有一匹馬,那匹馬是老馬,忽然在他昏死過去的時候,那個老馬就喚醒他,這個馬就跑在前面,他就跟著爬爬爬的,發現一潭清水,救命的一潭水,他才活過來了。也許這是玄奘大師念《心經》,觀世音菩薩的變現。

就得要有這樣的一種精神,這是一個大乘菩薩行人能夠到達寶所的一種特有的品質,叫做重法如山,輕身似塵。不要有保持自己的身體的這個想法,在關鍵時刻就是舍身的。舍身不怕死,他才能夠把內心的潛能給它張揚出來,一個怕死的人,是什麼事情都幹不成的。有時候在重大問題上,就是用死亡做賭注的。這就類似於發的這個真心,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必定要到達頂峰才罷手。這樣的心就是至誠心,就是真心,他才有可能修行成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走不回去的小和尚

某日,寺院要擴建殿堂,有一棵珍貴的銀杏樹需要移栽到...

在坎坷路上走,才能磨練心志

寺中有一個小和尚,從小就在這裡出家,是寺裡的眾僧把...

地藏菩薩最初的發心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

忍力不堅固,而欲度眾生的尷尬下場

為什麼要往生西方?因為從佛教的根本情懷來講,是為了...

曾經信願持名,後來退轉不念了能否往生

問: 往生與否,關鍵看這個人是否在具足信願的條件下念...

發出離心 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內容為念死、念惡趣苦、皈依...

開悟很困難,往生很容易

我常說:開悟很困難,往生很容易。修行人要大徹大悟,...

【推薦】因地發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報

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這個是講到我...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阿羅漢的三個含義

《疏》阿羅漢含三義。一應供,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

大安法師:佛教徒要常常準備

諸位蓮友,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整個社會上都在忙碌著過...

淨土法門為何易行難信

淨宗經典反覆申言:淨土往生法門是極難信之法。因淨土...

專修、助修與雜修

問: 末學就是根據某居士講課中說的和寫的一本《化解看...

火燒功德林是什麼意思

問: 火燒功德林是什麼意思? 宏海法師答: 所謂火燒功...

學會放棄,活得灑脫

一隻倒霉的狐狸被獵人用套子套住了一隻爪子,它毫不猶...

福德不具,萬事不順

很多人到寺院求財運,求官運,求平安燒了一輩子香,求...

化緣有緣

昭引和尚雲水各地,被大家認做是一個行腳僧時,有信徒...

你業障都不大,大了你就遇不到地藏菩薩聖號了

占察善惡業報,我們每個人心裡頭都有一個小尺子,尺子...

「魚王」吃甲魚而斃命

我只有一個堂哥,比我大不了多少,由於他父母死得早,...

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才是得力處

蘄陽慧玉慧覺二禪人,參老人於黃梅紫雲山。自云心中生...

誰在輪迴?如何輪迴

平靜的水面,是平的,這不等於水是平的。水可成峰,成...

真正的愛,在自己心間

那是一個忙碌的早晨,大約八點半,醫院來了一位老人,...

貪慾之人去道甚遠

我們起這個煩惱火呀,就會創造一個業火,也就會引生果...

業障和煩惱該如何消

問: 業障和煩惱到底是什麼東西?該如何消除? 慧律法...

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丘...

【佛教詞典】無常講

(行事)以無常(即人死)為緣而修之佛事也。...

【佛教詞典】摧伏

【摧伏】 p1298 瑜伽八十四卷十八頁云:又摧伏者:謂與...

【視頻】卡通:冥報記

卡通:冥報記

【視頻】《你知道吉凶禍福嗎》有聲書

《你知道吉凶禍福嗎》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