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心律法師  2012/05/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佛家有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儒家則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據《史記》記載,秦繆公丟了一匹馬,被岐山下的一農民宰食。官吏追查,抓了食馬肉的三百人,準備懲辦。繆公聽後說道:"畜賤人貴,不該以畜害人。食馬肉者一律釋放。"後來秦晉交戰,這三百農民要求跟隨繆公出征。正當繆公被晉軍包圍又受重傷時,三百農民冒死將秦繆公救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左傳》中關於晉靈公的記載。晉靈公無道,大臣趙盾多次直言進諫。靈公惱怒,派人刺殺趙盾。正當伏兵四起時,伏兵中有一人倒戈相救。趙盾問其姓名,他說是桑蔭下的餓人。原來趙盾曾在打獵時救過他,他是以恩相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施恩以恩報,施惡以惡報。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自己不想被別人羞辱,就不要去羞辱別人;"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以善為本,尊重他人就會少樹敵,就能夠保全自己。

孔子說:"做人起碼在三件事上要懂得推己及人。如果對居上位的人不能盡心侍奉,卻要求屬下凡事聽命;如果對雙親不能盡孝,卻要求兒子孝順;如果對兄長不能尊敬,卻要求弟弟聽話,這就是不能推己及人的毛病。人如果在這三件事上懂得推己及人,就能成為立身端正的君子。"孔子之說,通俗地闡明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人生中常有所謂厄運,只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設下了一塊絆腳石罷了;而一些所謂的幸運,也是因為無意中對他人一時的恩惠和幫助,而拓寬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我們都該把與人為善作為處世的準則。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如何對惡人和討厭的人生起慈悲心

問: 如何對惡人或者自己討厭的人生起慈悲心?對於冥...

種植寬容,收穫感動

什麼是寬容?寬容是寬大有氣量,原諒不計較他人。寬容...

依於業力而活著

在世的時候,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在...

結恩不結怨

怨恨和嫉妒都和瞋恨心有關,但兩者不太一樣。嫉妒是覺...

官民關係、上下級關係怎麼處理較好

民眾就是老百姓,官員常常被稱為父母、父母官,這個稱...

把佛友當成朋友,是很可惜的

如果學佛了,大家都互稱師兄,也稱為道友。道友就是以...

善惡一念間

良心就是人人心中本具的是非心,只要每個人本著良心做...

斷惡修善就能趨吉避凶

佛在鹿野苑三轉法--輪,為五比丘說法,講的是四諦法苦...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守財狗

通常靜坐是為了訓練自己精神集中,洗滌習氣,每天若以...

國王攜妻捨身為奴

過去有一位國王名薩和檀,即施一切義,只要他人有所求...

心裡的墳土早幹了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老子和莊子是放曠逍遙哲學家...

婆提唎迦比丘的快樂

長老婆提唎迦出家之後,精進用功,在夏安居三個月內成...

徹底斬斷娑婆想和發願來生矛盾嗎

問: 我們經常說要徹底斬斷娑婆想,與彌陀誓願無間隔,...

一則禪宗公案的啟示

兒子大學畢業,在一家台資公司找到了工作。當他第一次...

【推薦】誰能保證臨終時不會有人來刺激你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賺了很多錢,晚年...

處理生活中煩惱的方法

生活中必然會有很多的煩惱。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處理...

不屈不撓的意志使我們心想事成

柏克斯頓曾經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頑童,他的與眾...

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

原文: 汝言隨時隨地,得死便死之話。亦是求生之本,亦...

指責別人時,要先承擔三倍責任

一位後生到寺廟裡向方丈求教,談起世態炎涼,頗有感慨...

建立名號來度眾生

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菩薩的時候,用五大劫的思惟建構...

來生的三個願望

美國有一位非常博學多聞的學者,在八十多歲時,慨嘆宇...

嗔心的火燒的是自己

佛法是認為生命重在過程,你這個過程是用什麼心態來面...

超度亡靈最重要的幾個咒

問:師父,我們一般學佛的人都要具有慈悲心的,一些沒...

臨命終時,你要心不顛倒

問: 師父!我還有一個問題,是淨土宗的問題。譬如說如...

【佛教詞典】羯磨加減本宗他部不同

子題:四分羯磨加減不成、僧祇十誦羯磨加得成就減則不...

【佛教詞典】阿那伽彌

(術語)Anāgāmin,阿那含之舊稱。智度論三十二曰:...

【視頻】快樂的鸚鵡

快樂的鸚鵡

【視頻】界詮法師《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界詮法師《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