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對治邪執正解門。次說分別發趣道相門。

本曰。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略說發心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鍊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修習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順自在力故。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使勇勐故。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願修行尸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慢怠故。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云何為三。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了知。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覩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總說門。二者別釋散說門。是名為二。第二門中自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三種發心分剖門。二者發起問答決疑門。三者因論生論問答門。是名為三。說相可觀。言總標總說門者。為欲顯示即此分別發趣道相門中。無量無邊三世諸佛。所誓願海所行因海。所證果海所化徒海。無量無邊三世一切諸菩薩眾。如是如是如如隨踐順行應轉。如其次第不超數量不過位地趣入義故。復次為欲顯示如一切諸佛無趣向則。一切菩薩於彼無有趣向則中如如行故。如本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故。已說總標總說門。次說別釋散說門。此中三門。如其次第應審思擇。就第一三種發心分剖門中即有三種故。自有三種門。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門。二者解行發心門。三者證得發心門。是名為三。如本略說發心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故。就初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發起開問總標門。二者顯示答釋廣說門。三者發起問答決疑門。是名為三。第一二門有二種重。應審觀察。就第一發起開問總標門中即有四意。云何為四。一者假者意。問能修人故。二者行相意。問所修行故。三者自分意。問得成就故。四者向上意。問勝進相故。是名為四。如本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故。

已說發起開問總標門。次說顯示答釋廣說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隨問次第答釋門。二者舉劣顯勝生解門。是名為二。就隨問次第答釋門中即有六門。云何為六。一者顯示修行假者門。二者自然本有熏習門。三者顯示修行功能門。四者信心成就時量門。五者顯示發心因緣門。六者顯示得益位勝門。是名為六。言顯示修行假者門者。謂雖所化眾生無量無邊。而今此處中且取不定聚攝十信眾生故。所以者何。為欲令使化不定聚三品眾生。十種信心具足成就。決定安立十住菩薩初發心住。金剛不變之位中故。如本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故。言自然本有熏習門者。謂如是眾生相續中。從無始世來。常有本覺藏佛。眾生善根常恆熏習令增長故。如本有熏習善根力故。言顯示修行功能門者。謂不定聚種種眾生。信因業果報似有不空因緣和合之道理故。知十惡過失。起不應作意。觀十善功德。起當應作意。厭繫縛地求解脫城。漸漸出離向菩提故。如本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故。言信心成就時量門者。謂顯示其信心成就。時節遠近差別相故。即此門中十五契經各各異說。云何名為十五異說。一者一切諸法因緣無主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尊者從具縛地入不定聚。一切行者經幾時節。十種信心具足成就。漸漸轉勝定不退位。於是尊者告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解說信成就時節分際。善男子一切行者從具縛地入不定聚經一萬三千劫已訖。即便成就十種信心。決定菩薩初發心住。二者攝無量大乘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佛子信地假名菩薩。六萬四千劫量已滿。即便成就十愛樂心定金剛地。三者慧明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不定聚眾生多經八萬一千五十劫已訖。信心成就決定不退。四者法門名字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信樂地位毛頭凡夫。經二萬六千劫已訖。便信成就無所闕失。五者清淨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若有眾生入難角地修行信心。當九萬劫滿足已訖信品成就。六者金剛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信成就量四萬八千六十劫量。七者大智慧光明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為欲成就功德善根父母天地。當經十剎那量已訖。即便信地平坦無草。八者實相本際決定不動契經中作如是說。信位成就。信心發起初剎那中。十種信心具足圓滿。九者文殊師利圓滿因海大總持契經中作如是說。三阿僧祇大無量劫經過已訖。即便信位具足成立。十者甚深菩提因緣契經中作如是說。建立信地唯三萬劫。十一者大方便智善巧契經中作如是說。信行菩薩九千劫量。決定成就清淨信心其思極樂。十二者菩薩光明遍照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即白佛言。世尊無上菩提初種子地。經幾時節決定淳熟。菩提之芽出生增長。佛言若為成就初種子地。當經七萬五千六十劫。初種子地具足建立。十三者授記平等契經中作如是說。信心成就非遠非近非無非有。非高非下非本非末。非去非來非大非小。非三世非非三世非位非地。非善非惡非非非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故名為真實信心。十四者如來藏本識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廣大圓滿功德父母信地品耶。佛言。十信十信十解十信。十行十信十向十信。十地十信佛地十信。乃至具縛惡種子地。及一切二乘皆悉十信。無量無邊一切諸法。無一一法而非十信。以此義故名為廣大圓滿信地。十五者菩薩纓絡大本業契經中作如是說。信想菩薩於十千劫行十善法。決定安立信成就處。是名十五異說契經。如是諸經以何義故如是差別。謂眾生心無量無邊各差別故。隨其心品說信行相如是不同。應審思擇。今此文中且依本業解釋而已。如本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故。言顯示發心因緣門者。謂已信心成就行者。為欲發起第一住心。當待緣力而發起故。於此文中自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勸請因緣。二者救度因緣。三者護法因緣。是名為三。言勸請因緣者。所謂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及大菩薩眾。出現種種勝妙教法契經之海。信位行者勸請教化。超不定地。決定安立不動域故。如本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故言救度因緣者。所謂緣無量無邊種種眾生之一切苦海。以之為因發起金剛不退廣大清淨大慈悲心故。如本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故。言護法因緣者。所謂諸佛教法欲破滅時。以種種方便隨宜隨應隨當。隨時隨處不惜身命。救護佛法大因緣之力故。自能發起金剛不退廣大清淨大久住心故。如本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故。言顯示得益位勝門者。所謂信成就得解行者。具足十名無退失故。云何為十。一者名為無憂惱人。遠離退還墮於凡夫具縛煩惱地怖畏心故。二者名為大富貴人。蠲除煩惱之荒。收藏涅槃之果故。三者名為種性高勝人。遠離凡夫之下劣種。已入如來尊高種性中故。四者名為手足具備人。執般若炬遊行法界廣大庭故。五者名為作大江水人。無礙直流入薩婆若之大海中故。六者名為宮殿建立人。已超不定地決定安住如來家中故。七者名為真實佛子人。遠離凡胎已入聖胎故。八者名為大福田人。出離煩惱獨清淨故。九者名為徒眾無量人。法界眾生皆悉以為自眷屬故。十者名為無障礙人。隨心轉故。是名為十。如本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故。

已說隨問次第答釋門。次說舉劣顯勝生解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舉劣顯劣形相門。二者舉勝顯勝形相門。是名為二。言舉劣顯劣形相門者。所謂善根微薄煩惱深厚凡夫眾生。雖值摩訶衍之因緣。而起小善根種子故。如本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故。言舉勝顯勝形相門者。所謂若有眾生求摩訶衍之甚深微妙法門。其心即便不能決定。值順因緣恍惚若進。遇逆因緣自然若退。無定心故。如本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故。若不能定。云何名為勝高人耶。雖不能定。而所望法極最高故復次望起天人二乘之種子故。自此已下顯示信心成就無定時。解釋十四經之大意焉。所謂若有眾生供養諸佛。信心成就其時不定。或亟亟遠。或亟亟近。或中間故。所以者何。隨緣有無信熟生故。如本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故。自此已下造作別釋。顯示發心因緣之相。於此文中即有四種發心因緣。云何為四。一者見佛因緣。因見如來妙色之身。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故。二者供僧因緣。以種種具供養眾僧。因此因緣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故。三者慚愧因緣。見聞二乘之人教法慚愧其劣。因此因緣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故。四者隨兼因緣。隨他兼心。因此因緣。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學他發心故。是名為四。自此已下作其因緣。顯示十種信心不定聚形相。及總結前所說之十信決釋分焉。以何義故十種信品立不定稱。所謂若值順當因緣隨向善趣。若遇逆違因緣應趣惡道。譬如經毛隨風所吹東西轉故。如本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故。

已說第一重二種門。次說第二重二種門。言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者。即是發起開問總標門。謂發開問總問所為故。略說有三種者。即是總標總答焉歟。云何為三者。即是總舉總問焉歟。自此已下直明顯示答釋廣說門。就此門中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正智方便門。二者福德具足門。三者安樂成就門。是名為三。於此三中初通二利。中唯自利。後唯利他。復次初二唯自利分。後一利他。復次三種皆通二故。皆悉各各具足標釋。應審思擇。言正智方便門者直心。為正體智有作方便故。如本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故。言福德具足門者深心。為一切功德有作方便故。如本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故。言安樂成就門者悲心。能善救度一切眾生無量苦惱。令得安穩廣大樂故。如本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故。

已說第二重二種門。次說發起問答決疑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前後相違難問門。二者開通會釋消難門。是名為二。言前後相違難問門者。謂舉上下之二文相違。難其差別相故。云何相違。謂上文中作如是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相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於下文中作如是說。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上下二文如是相違。是故發問難其異相。應審思擇如本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行故。

已說前後相違難問門。次說開通會釋消難門。就此門中即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正答決斷彼難門。二者修善行者得益門。三者修行善巧方便門。四者顯示發心功德門。五者揀擇上下顯異門。六者通契經文決疑門。七者讚歎發心功德門。是名為七。就初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開示譬喻善巧門。二者合說契當安立門。三者顯示法說生解門。是名為三。就譬喻門中即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寶喻。二者性淨喻。三者垢染喻。四者人眾喻。是名為四。言寶喻者。謂即大摩尼珠之寶。如是珠寶當有何處。如是珠寶當有黃石。如是珠寶其色如何。謂深黃色。其身形相當如何耶。謂如方座。無長短。故大小之相其量云何。謂一丈故。如是珠寶諸黃石中皆悉具足無有黃石而無摩尼。其止住相次第如何。謂第一珠。第二黃金。第三石體。此摩尼珠一丈量者。彼諸黃石或有極小或有極大。各各差別。豈可得言皆遍一切。此摩尼珠有殊勝力雖一丈量。遍於大中小中無餘無所障礙。亦可得說遍一切處。於彼石中有此寶故。其石色黃應審觀察。是名寶喻。如本答曰譬如大摩尼寶故。言性淨喻者。如是珠寶其體性甚極明白。遠離塵累故。是名為性淨喻。如本體性明淨故。言垢染喻者。如是珠寶能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現明白相故。是名為垢染喻。如本而有鑛穢之垢故。言人眾喻者。謂極窮貧極懈怠故。不求寶人。並及精進樂求寶人故。是名為人眾喻。如本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鍊終無得淨故。

已說開示譬喻善巧門。次說合說契當安立門。寶喻中言大摩尼珠者。當喻何法。喻本覺佛性故。所以者何。本覺佛性隱藏眾生相續身中。似彼珠故。言黃石者當喻何法。喻一切眾生相續故。所以者何諸眾生身藏裹佛性似彼石故。言色黃者當喻何法。喻彼佛性不變義故。所以者何真如佛性堅固不改似彼金故。言如方座無長短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法平等無增減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一味平等。無有差別似彼座故。言一丈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法具足圓滿無闕失故。所以者何。真如法身具足萬德無所闕失。似彼丈故。言如是珠寶得黃石中皆悉具足。無有黃石而無摩尼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性遍諸眾生種種身中。無有眾生而無真如本覺性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性離不遍過似彼珠故。言第一珠第二黃金第三石體者。當喻何法。喻俱有次第法漸漸麁現故。所以者何。從本覺智流轉。建立四相海時。如其次第漸漸麁現似彼三故。言此摩尼珠有殊勝力雖一丈量。遍於大中小中無餘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本覺有不思議業。遍蚊龍等小大身中無妨難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其性平等。遍凡聖中似彼珠故。言於彼石中有此寶故其石色黃者。當喻何法。喻諸眾生悉有本覺有心相故。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有覺心故有了別識似彼石故。

已說寶喻合說契當門。次說淨喻合說契當門。言如是珠寶其體性甚極明白遠離塵累者。當喻何法。喻性淨本覺清淨明白離垢故。

已說淨喻合說契當門。次說染喻合說契當門。言如是珠寶能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現明白相者。當喻何法。喻自性清淨心。為無明之沂隱覆。不能出現無漏性德故。

已說染喻合說契當門。次說人喻合說契當門。言二種人者當喻何法。喻求佛法寶極精進人極懈怠人故。如本如是眾生故。

已說合說契當安立門。次說顯示法說生解門。於此門中如其次第。法說合喻生行者解應審思釋。文相明故不須別釋。如本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修習亦無得淨以垢無量無邊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故。

已說正答決斷彼難門。次說修善行者得益門。謂若有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然自在得真如三昧照達無明之闇夜。無所疑畏故。如本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故。

已說修善行者得益門。次說修行善巧方便門。就此門中故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一切修行根本門。二者制伏惡業不生門。三者出生善根增長門。四者誓願無邊平等門。是名為四。如本略說方便有四種故。就第一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般若成就無住門。二者大悲成就無住門。是名為二。言般若成就無住門者。所謂觀察一切諸法。從本已來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皆無所有。不住生死故。如本云何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故。言大悲成就無住門者。所謂觀察一切諸法因緣和合故。因果不空業報亦有。緣無量無邊眾生界之海。為究竟取攝不住涅槃故。如本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故以隨順法性無住故者。即是示緣及結兩種不住道行。修行法門雖無有量。而不住道其最根本。是故說言行根本方便焉。

已說一切修行根本門。次說制伏惡業不生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發起慚愧等清淨心品。防止一切無量惡作。漸漸損滅不令增長故。如本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故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者。總結其緣。

已說制伏惡業不生門。次說出生善根增長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一切三寶恭敬供養。禮拜讚歎隨喜勸請。增長信心消除業障。志求無上大菩提故。如本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故。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者。總結其緣。

已說出生善根增長門。次說誓願無邊平等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發起十方世界之塵數廣大誓願海。修習十方世界之塵數行因海。攝取十方世界之塵數眾生海。成就十方世界之塵數果滿海。一切皆悉無有餘故。如本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故。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者。總結其緣。自此已下顯示隨順殊勝之相。以何義故。四門結中皆悉通名隨順法性。為欲顯示法性虛空。其體性廣大圓滿無有邊際。其相用無礙自在無有始終。修彼四門一切行者。亦復如是順順如如。其阿世耶廣大圓滿無分際故。如本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故。

已說修行善巧方便門。次說顯示發心功德門。此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初發心住菩薩。起隨順法界性中廣大圓滿心故。相似觀智見法性身。見法身故願力自在。由願力故緣無量無邊法界之眾生而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極甚深故。出現八種安樂化相。隨時隨處隨宜隨應。順順如如利益安樂故。如本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故。

已說顯示發心功德門。次說揀擇上下顯異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揀異地上門。二者揀異具縛門。是名為二。言揀異地上門者。謂發心住菩薩。唯名幻化影相身。不得名真如法身菩薩故。所以者何。此菩薩無始餘業猶未出離。隨受生處與微細苦相應不離。地上菩薩此相違。故如本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故故。言揀異具縛門者。所謂初發心住菩薩。無繫縛俱轉業因相。無繫縛受生果報故。所以者何。大願方便具足轉故。如本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故。

已說揀擇上下顯異門。次說通契經文決疑門。就此門中自有五種各說契經。云何為五。一者文殊師利歡喜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世尊常大眾中唱如是言。五十子心莊嚴果海行因之本。一切行者當經此道成等正覺。如是五十子心中。幾是退分幾是定分。唯願世尊為我解說。於是世尊即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十種真地名為金剛般若住地。前四十心名為頗梨珠隨轉迴向地。汝當應如是知應如是觀。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大士十地。已得真證域名不退分。自此已前四十種心。未得證智名為退分故。二者本覺大悲自然熏習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佛子。汝前所問云何名為節退相者。此事殊勝不思議中不思議故。愚癡凡夫初發意菩薩等之所不能知爾時大明菩薩至心勸請。佛即告大明言。善男子言節退相者。謂信心。發心住。淨心地。金剛心之此四處皆名為退分。各彼中間皆名為不退分。是故說言節退相焉。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佛法大海。廣大圓滿無邊際故。三者大證得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十種安心決定不退無退失理。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十住菩薩。發起隨順法界性中廣大善根故。決定安住金剛位故。四者五明契經中作如是說。十種定心非退非進。非來非去非出非入。圓滿萬德無所闕失。是故說言自然住心。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十住位中果德已滿。更無所進復無所退。自然常住無闕事故。五者菩薩纓絡大本業契經中作如是說。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乃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已前名為退分。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勸策下劣懈怠眾生。為令增長勇勐心故。今此論中且據本業而作會通。應審觀察。如本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使勇勐故故。

已說通契經文決疑門。次說讚歎發心功德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發心菩薩遠離二怖畏。其心決定不動故。云何名為二種怖畏。一者下生怖畏。生下劣道極怖畏故。二者上生怖畏。聞殊勝境其心怯弱極怖畏故。離此二怖。是故名為發心功德。如本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故。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者。即是總結二種功德之因緣焉。從上已來信成就發心抉擇分已焉。自此已下種種諸門。文相明故不須重釋。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

 

上篇:釋摩訶衍論

下篇:大宗地玄文本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菩提心離相論

菩提心離相論 龍樹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 提波菩薩造 後魏北...

回諍論

序回諍論翻譯之記 回諍論者。龍樹菩薩之所作也。數舒...

廣大發願頌

廣大發願頌 龍樹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佛說法身經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往生禮讚偈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

般泥洹經

般泥洹經卷上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佛教詞典】焦山

為江蘇鎮江之東,孤峙在長江中之小島嶼,與南岸象山對...

【佛教詞典】二種思思議

【二種思思議】 p0030   瑜伽六十五卷一頁云:復次略...

如何免費得福報?

佛陀說: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這是講隨喜功...

蕅祖大師開悟時的情景

次年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

修淨土法門必須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 別途之分,淨土法門是屬於別途,也就...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

一份不用花錢的禮物

一次和朋友在哈爾濱車站等車,由於時間還早,我便買了...

人格不成,佛格怎麼能成呢

能為世間賢人善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只有按照佛陀...

「口念心聽」跟「心念心聽」有什麼區別

問: 弟子學佛十個月,念了幾萬聲佛號了,起初是口念耳...

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

如何達到正念真如,在《楞嚴經》提出了兩個法門:第一...

心靈的寧靜

年輕時,我和許多人一樣,曾著手把一切自認的人生美事...

【佛學漫畫】我是誰

【佛學漫畫】我是誰...

妄起即覺,覺即妄離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

菩薩有十種自在

觀自在菩薩是指誰?依照字義來看,觀是觀察的意思。觀...

【視頻】《四種清淨明誨》聆志居士讀誦

《四種清淨明誨》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

《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