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摩訶衍論卷第十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讚歎三昧功德門。次說兩輪具闕益損門。
本曰。復次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沉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浮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作此思惟。即應勇勐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以起如是願故。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六門。云何為六。一者示問觀止輪失門。二者顯示修行觀輪門。三者緣眾生界立願門。四者兩輪俱轉不離門。五者顯示兩輪所治門。六者總結兩輪俱轉門。是名為六。就第一門中即有四過失。云何為四。一者沉淪過失。其心昧略不能覺了。如入嚤鍵訶尸闇室中故。如本復次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沉沒故。二者不勤過失。其心懈怠不能精進。如阿那毘提人故。如本或起懈怠故。三者背善過失。其心專一不能分別應作不應作。如婆多訶彌尸人故。如本不樂眾善故。四者離悲過失。其心安寂不能發起大慈悲心。如壞根人所自欲中更不增故。如本遠離大悲故。是故修觀者。即是勸俱轉。
已說示闕觀止輪失門。次說顯示修行觀輪門。就此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苦相觀門。二者無常觀門。三者不淨觀門。是名為三。就初苦相觀門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壞苦。二者行苦。言壞苦者。一切有為之清淨法。能壞一切不清淨法。亦一切諸不清淨法。能壞一切清淨法故。復次二種世間互相破壞故。云何為二。一者具足一切世間。二者妄想有為世間。如是二種世間之法。相破壞故。是故說言壞苦而已。若修此觀當得何利。所謂成就一自作一甚深法故。如本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故。言行苦者。一切心行於念念中常恆遷轉速生速滅。不能從此處至於彼處故。如本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故。已說苦相觀門。次說無常觀門。就此門中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已過無常。過去諸法前有後無。譬如彼夢熟眠時有已乃覺悟時無有故。如本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故。二者今有無常。現在諸法古無今有。譬如電光即時便滅不能久停故。如本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故。三者當有無常。未來諸法無有自性而忽然至。譬如浮云不知有所而忽然起遍十方故。如本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浮雲忽爾而起故。已說無常觀門。次說不淨觀門。言不淨觀者。緣種種身作不淨解。遠離貪故。如本應觀世間一切有身。皆悉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故。
已說顯示修行觀輪門。次說緣眾生界立願門。就此門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緣眾生界思惟門。二者建立誓願遍佈門。是名為二。言緣眾生界思惟門者。所謂緣三界中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作如是念。從無始來。根本無明所覆藏故。棄背自本覺清淨佛歸原無日。出無明藏更復時遠。我若不發悲心不攝取者。又之又之唯過劫數。取正覺期實無其齊。發起無邊大悲心故。如本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故。言建立誓願遍佈門者。所謂作如是思惟已訖。則立大誓願。起十方世界之微塵數光明般若。達十方世界之微塵數種種心相。對治十方世界之微塵數一切諸煩惱業障海。圓滿十方世界之微塵數行因海。證得十方世界之微塵數果德。皆悉令無餘故。如本作此思惟即應勇勐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故。已說緣眾生界立願門。次說兩輪俱轉不離門。所謂起如是願已訖。即直修習行因之海故。若起願海不勤修行。不能莊嚴圓滿果故。若為修行當如何耶。謂具兩輪令無偏故。具兩輪相何契經中分明顯示。謂文殊師利發起十萬一千種甚深廣大圓滿陀羅尼開問問大覺尊益大眾海契經。彼契經中如何說耶。所謂彼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止觀俱行不相離門。我及一切無量無邊大眾之海。皆悉入於不知不覺無明之海。不能通達不能出離。如宜世尊為欲我等諸迷子女分明顯示。爾時世尊即告文殊師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於是世尊即說伽陀言。
譬如闕翼鳥 及一輪之車
一足人同分 闕眼險之馬
無有高遠翔 隨所應運載
其道路遊行 不墮惡趣坑
若具足一輪 闕一輪行者
亦復如是知 以其實無有
法性虛空中 乘如量智翔
入於法藏海 運載義理寶
真如平道中 週遍通遊行
一切魔外道 邪見深坑中
不倒墮坑故 是故諸行者
兩輪具足轉 終不可捨離
若有修行者 不具此兩輪
終不能通達 無上大覺地
今此經文為明何義。謂為顯示修習三昧達寂靜境。修習智慧照散動境。在寂靜中常不捨動。在散亂中常不捨寂。而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復次為欲顯示修習三昧達空無境。修習智慧照在有境。在空不著有。在有不染無。有無雙照無有偏邊。而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復次為欲顯示修習三昧達平等理。修習智慧照差別事。理事雙達無有偏邊。而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復次為欲顯示止當待觀方得建立非自性止。觀當待止方得建立非自性觀。亦無有止亦無觀故。復次為欲顯示止則是觀觀則是止。止觀一體無差別。故如其次第應審思擇。如本以起如是願故。於一切時於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故。已說兩輪俱轉不離門。次說顯示兩輪所治門。若有行者修習止輪。當為對治何過失耶。謂為對治凡夫眾生著有過失。二乘眾生樂空過失俱絕離故。如本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故。若有行者修習觀輪。當為對治何過失耶。謂為對治二乘眾生遠離大悲。不救眾苦下劣過失。凡夫眾生常恆懈怠。不能精進不修善品。樂惡過失俱出離故。如本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故。已說顯示兩輪所治門。次說總結兩輪俱轉門。所謂總結如上所說輪闕行者大過失故。如本以此義故是止觀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故。
已說兩輪具闕益損門。次說勸劣向勝不退門。
本曰。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顯示趣向假人門。二者歸依所學教法門。三者厭惡處所退信門。四者如來方便殊勝門。五者承力得勝妙處門。六者得善處定不退門。七者引經證自所說門。是名為七。言顯示趣向假人門者。所謂顯示得十信位前四種心。更不勝進下品眾生故。如本復次眾生故。言歸依所學教法門者。彼十信位下品眾生。歸依甚深無極大乘初學習故。所謂一切諸佛所師。三世不動四相不遷。自然常住地前地上大道路故。如本初學是法故。言厭惡處所退信門者。彼十信位下品眾生。雖親聽受甚深法門。而其心根極下劣故。怖二大事不能勝進。為欲退故。云何為二。一者國土。二者勝緣。言國土者。即此娑婆世界。處所麁惡眾生濁亂。發起淨心為勤修行。甚極切難故。所以者何。於彼心中違逆境界。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常恆現前。進心面中不捨離故。言勝緣者。於此世界依正濁亂。一切諸佛出世極尠。無量菩薩赴感時節極遠。諸佛菩薩出現於世。隨順情心之鏡淨不淨故。以此義故彼修行者不值勝緣。極怖畏故發退意耳。如本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故。言如來方便殊勝門者。謂諸佛如來有不可思議之甚深極妙大方便故。能善攝護彼人信心。轉勝進故。云何名為勝妙方便。所謂專念如來方便。云何專念。謂專注意憶念他方淨土種種依正。其念相續令不絕故。如本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故。言承力得勝妙處門者。以諸如來不可思議方便力故。隨自所願即得往生妙樂土故。如本隨願得生他方淨土故。言得善處定不退門者。生彼土已。眼見如來具相好像。耳聞聖者說深妙音。永離惡名。從定不動心海澄淨身體明白。依妙正清故。如本常見於佛永離惡道故。言引經證自所說門者。所謂該攝說相屬當經本之辭。讚自所說解釋文故。所引經文說相明故。不須重釋。如本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故。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
本曰。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嘆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其有眾生於此論中。譭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是故眾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眾生應勤修學。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八門。云何為八。一者舉前所說總結門。二者舉益勸人令修門。三者顯離疑信功德門。四者比類為對示勝門。五者舉受持功讚揚門。六者舉誹謗過令怖門。七者殊勝廣說離謗門。八者總結修行勸人門。是名為八。言舉前所說總結門者。謂以一總字總結八種摩訶衍故。何故。餘法略不結焉。所謂舉本攝其末故。如本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故。言舉益勸人令修門者。所謂集成行因之海。而為莊嚴法身之果。受持此論思惟義理。常恆相續不斷絕故。如本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故。言顯離疑信功德門者。謂有眾生聞此摩訶衍之甚深極妙廣大法門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輕賤亦不誹謗。發決定心發堅固心。發尊重心發愛信心。當知是人實真佛子。不斷法種不斷僧種。不斷佛種常恆相續。轉轉增長盡於未來。亦為諸佛親所授記。亦為一切無量菩薩之所護念故。如本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故。言比類為對示勝門者。謂若有人能善攝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滿眾生。皆悉無餘令行十善。或有眾生於一食頃。於此甚深法觀察思量。若挍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極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一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極廣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塵數量故。如本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故。言舉受持功讚揚門者。謂若有人受持此論觀察義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間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若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以十方世界微塵數舌。各各皆悉於十方世界微塵數之量不可說劫。讚揚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盡。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虛空界無邊際故。何況凡夫二乘之人能稱嘆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間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何況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讀誦思惟觀察。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可說中不可說故。如本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嘆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故。言舉誹謗過令怖門者。謂有眾生於此論教生不信心破謗不行。如是眾生所得罪報。於諸不可說不可說劫中。受苦中之重大苦故。如本其有眾生於此論中譭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故。是故眾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者。即是總結上說抉擇。勸請行者。自此已下作其因緣示重過失。謂此法中不信誹謗。失自善根損他功德。斷絕一切三寶之種無續期故。如本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故。言殊勝廣說離謗門者。謂十方三世諸如來。一切皆悉以摩訶衍。為其根本成正覺故。十方三世無量菩薩。一切皆悉以摩訶衍。為其根本具因海故。如是重深摩訶衍法。若有眾生生不信心諍論誹謗。如是眾生亦名斷伐一切諸佛。亦名斷伐一切菩薩。亦名斷絕自如來藏本覺佛故。如本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故。是故眾生應勤修學者。即是總結修行勸人門。應審思擇。
已說勸修利益門。次說迴向遍佈門。
本曰。
諸佛甚深廣大義 我今隨分總特說
迴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眾生界
論曰。就此一頌中即有三種門。云何名為三種門耶。一者攝前所說總結門。二者展舒功德令廣門。三者施於眾生普利門。是名為三。就初門中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通總攝前所說門。二者顯示能說字相門。如其次第應審觀察。諸佛甚深廣大義者。即是通總攝前所說門。所謂通攝三十三種本數法故。此義云何。言諸佛者。則是不二摩訶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於彼佛其德勝故。大本花嚴契經中作如是說。其圓圓海得諸佛勝。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若爾何故分流花嚴契經中作如是說。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為其身心。三種世間攝法無餘。彼佛身心亦復無有所不攝焉。盧舍那佛雖攝三世間。而攝不攝故。是故無過。言甚深者。即是兩重八種摩訶衍之本法。以何義故名為甚深。如是兩重摩訶衍法。能入門望極甚深故。以此義故立甚深稱。應審思擇。言廣大義者。即是兩重能入門法。以何義故名廣大義。如是兩重能入門法。皆悉各各能廣自法。能大自法。能為自法。作名義故。以此義故建立廣大義名字焉。已說通總攝前所說門。次說顯示能說字相門。言我今隨分總持說者。即是顯示能說字相門。謂以總字通持一切種種說故。立義分中摩訶衍者總。即是此焉歟。何故一字通持諸說。為欲顯示摩訶衍論如意論故。已說攝前所說總結門。次說展舒功德令廣門。言迴此功德如法性者。即是展舒功德令廣門。謂自所作之功德迴向三處故。云何為三。一者真如。二者一心法。三者本覺佛性。是名為三。以何義故迴向三處。謂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迴向真如。或為欲自所作功德令廣大故迴向一心。或為欲自所作功德令明瞭故迴向本覺應如是知應如是觀。如是迴向有何利益。謂眾多故。此義云何。譬如用一微塵置大地中。所置微塵與彼大地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水置大海中。所置水注與彼大海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便與大虛空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已說展舒功德令廣門。次說施於眾生普利門。言普利一切眾生界者。則是施於眾生普利門。謂舉廣大圓滿功德。週遍利益眾生界故。
歡喜大士至心勸 無量佛子眾海中
我已超毛頭三角 過於生死之四根
第一無數粗滿訖 第二僧祇始入無
如宜汝等諸佛子 以於左右之兩手
捧於本釋之明鏡 臨七識散慮之面
見六塵境界之垢 洗法執人我之咎
汝等佛子若如是 法身應化之三身
如舒伊字圓現前 常樂我淨之四德
如入達池具出生 我從四王自在處
下入大海龍宮殿 隨分窺諸契經海
總有一百洛叉數 如是諸經真實法
無量無邊差別義 摩訶衍論立義中
該攝安立具足說 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自手捧斯論卷 名捧百洛叉經者
若自口經誦本分 名誦百洛叉經者
此人所得之功德 十方世界微塵數
諸佛及大菩薩眾 各出微塵數舌相
如是微塵數劫中 不息稱說不能盡
何況觀察其義理 思惟文下之所詮
有善男子善女人 生不信心謗斯論
此人所得之罪業 十方世界微塵數
諸佛及大菩薩眾 各出微塵數舌相
如是微塵數劫中 不息說過不能盡
是人往罪滅無所 一切諸佛不能救
是故行者歸本原 當依斯論應修行
實不可生不信心 誹謗甚深大乘教
當願此勸遠流佈 遍於重重不說剎
釋摩訶衍論卷第十
上篇:釋摩訶衍論
下篇:大宗地玄文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