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斷分別」就是斷除心中的不平等,就是修無分別智。這個我們先說明。「由於現前現住」,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歷緣對境,遇到很多現前安住的人事因緣,叫「現前現住」;或者說「安立一切相住」,這個「相」是你自己名言安立的,就是在你靜坐當中,你想出很多很多的影像,不管是日常生活的人事、或者你在止觀當中的影像,心中都要保持「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盡量不要落入好壞得失不平等的思考,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遠離一種有所得的不平等的思考,這種有所得的不平等思考會障礙菩提心。
諸位我們要注意,你要經常觀察一天當中,你心中都在講些什麼話?這個很重要。不是說你講出來,不是!當然講出來也算,就是你心中會不斷的講話。如果你心中的話都是不平等,就是講一些很偏激的話,那你這個人的感情肯定很重。一個人感情重的人,他講的話就是很不平等:這個人非常好、那個人非常壞,那你的情感還是非常的重。感情重的人,他心中一定有所畏懼,你要行菩薩道就有困難。
一個人要去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一個菩薩能夠勇猛的去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他必須要無所畏懼;一個人要無所畏懼,他內心要經常保持平等、無罣礙,才能夠無有恐怖。他為什麼無有恐怖呢?他內心就是保持無分別,把得失好壞的分別通通放下,做你該做的事,你心中就不會有恐懼。恐懼就是一人心不平等,才會有恐懼。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你要是經常用一種很偏激的語言來詮釋事物,你的菩提心會容易受到傷害,所以要斷分別。一個人要盡量把情感淡薄一點,多一分的理智,少一分的情感。
《攝大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