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陰持入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陰持入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經所[衛-韋+正],亦教誡,皆在三部,為合[衛-韋+正]。何等為三?一為五陰,二為六本,三為所入。

五陰為何等?一為色,二為痛,三為想,四為[衛-韋+正],五為識;是為五陰。

色陰名為十現色入,十現色入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耳,四、聲,五、鼻,六、香,七、舌,八、味,九、身,十、樂;是為十現色入。是名為色種。

痛種為何等?痛種為身六痛:一、眼知痛,二、耳知痛,三、鼻知痛,四、舌知痛,五、身知痛,六、心知痛;是為身六痛,名為痛種。

思想種為何等?思想種為身六思想:一、色想,二、聲想,三、香想,四、味想,五、更想,六、法想;是為身六思想,名為思想種。

行種為何等?[衛-韋+正]種名為身六更:一、色所更,二、聲所更,三、香所更,四、味所更,五、觸所更,六、法所更;是為身六更,是名為行種。

識種為何等?識種名為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是為身六識,是名為識種。

名為五陰種,當知是。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慧知,二為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慾已斷是為從斷知。

陰貌為何等?積為陰貌,足為陰貌;譬如物種名為物種,木種名為木種,火種名為火種,水種名為水種,一切五陰亦如是。

有十八本持,十八本持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識,四、耳,五、聲,六、識,七、鼻,八、香,九、識,十、舌,十一、味,十二、識,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識,十六、心,十七、法,十八、識,是名為十八本持。

已知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知。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從慧知,二為、從已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慾已斷是為從斷知。彼為具足,具足為何等?或言無有餘具足,已無有餘,令眼明見明。

一[衛-韋+正]者,說是已為斷眼本、耳本,遍說如是,為本持;譬是人為多熱,如是名遍,譬喻是為具足。

亦有十二入,何等為十二?自身六,外有六。自身六,為何等?一為眼、耳、鼻、舌、身、心,是為自身六入。外有六,為何等?色、聲、香、味、更、法,是為十二入。

一切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從是知,亦有二知:一從慧知,二從斷知。從慧解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慾已斷是為從斷知。

何等為入?解從是致名為入,從入解;譬從金入名為金地,從銀入名為銀地,如是各各應是譬喻所從所入,是從是有,如是從所意念,有行罪苦法如是。從所致,是名為從是入。亦有從是入,譬如王有入所有名,是亦如是。

為有四諦:苦、習、盡、道。苦名為要,語身亦念;習名為要,癡亦所世間愛;盡名為要,慧亦解脫;道名為要,止亦觀。

亦有三十七品經法: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者八種道[衛-韋+正],是為三十七品經法。過去佛亦有是,現在佛亦有是,未來佛亦有是。辟支佛亦從是得度世道,佛弟子亦從是,是為度世無為道。

四意止為何等?或見比丘,自身身身相觀行止,外身身身相觀[衛-韋+正]止,內外身身身相觀行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痛痛痛相觀[衛-韋+正]止,外痛痛痛相觀[衛-韋+正]止,內外痛痛痛相觀[衛-韋+正]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觀[衛-韋+正]止,外意意意相觀[衛-韋+正]止,內外意意意相觀[衛-韋+正]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法法法相觀[衛-韋+正]止,外法法法觀[衛-韋+正]止,內外法法法相觀[衛-韋+正]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不便。

何等為從四意正斷?或比丘有未生弊惡意法發,方便令不生,勸意不捨方便,[衛-韋+正]精進攝製意,捨散惡意,是為一斷意;已生弊惡意發,清淨法欲斷,勸意求方便,[衛-韋+正]精進攝製意,捨散惡意,是為二斷意;未生清淨法勸意發,方便令生,[衛-韋+正]精進攝製意,捨散惡意,是為三斷意;已生清淨法,令止不忘、令不減、令[衛-韋+正],不啻令[衛-韋+正]足發方便,[衛-韋+正]精進攝製意,捨散惡意,是為四意正斷。

何等為四神足?或有比丘,為欲定斷生死,隨[衛-韋+正]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是為一神足精進定;斷生死,隨[衛-韋+正]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二神足;意定斷生死,隨[衛-韋+正]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三神足;戒定斷生死,隨[衛-韋+正]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四神足。

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為已說具。

何等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為五根。彼根應何義根為根義?屬為根義,可喜為根義,不為同事為根義,是名為根義。

何等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為五力。彼力應何義?無有能得壞為力義,有所益為力義,有膽為力義,能得依為力義,是名為力義。

有七覺意,何等為七覺意?一、念覺意,二、法分別觀覺意,三、精進覺意,四、愛可覺意,五、猗覺意,六、定覺意,七、護覺意;是名為七覺意。

有得道者八種道[衛-韋+正],何等為八?一、直見,二、直[衛-韋+正],三、直語,四、直治,五、直利,六、直方便,七、直意,八、直定;是名為八道[衛-韋+正]。

八種道[衛-韋+正]為墮合三種:一、戒種,二、定種,三、慧種。彼所直語、直業、直治,是名為戒種;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是名為定種;彼所直見、直[衛-韋+正],是名為慧種。皆從是教誡,令不啻教誡、令不啻教意、令不啻慧教誡。

彼戒種比丘,為拔瞋恚亦[卄/惡]本、為散瞋恚結、為合恚瘡、為識苦痛、為度欲界。

彼定種比丘,為拔慳[卄/惡]本、為散欲結、為合欲瘡、為知樂痛、為度色界。

彼慧種比丘,為拔癡[卄/惡]本、為散癡結、為合憍慢瘡、為知不樂不苦痛、為得度無有色界。是為三種比丘。止為拔三[卄/惡]本、散三[卄/惡]使、合四瘡、知三痛、度三界。

何等為十二種?從求如求等生,從癡因緣令有[衛-韋+正],從[衛-韋+正]令有識,從識令有名字,從名字令有六入,從六入令有致,從致令有痛癢,從痛癢令有愛,從愛令有受,從受令後有,從有令有生,從生令有老死憂悲苦,不可心致[病-丙+(止/(止*止))],如是具足苦種,為致習。癡已盡便[衛-韋+正]盡,已[衛-韋+正]盡便識盡,已識盡便名字盡,已名字盡便六入盡,已六入盡便致盡,已致盡便痛癢盡,已痛癢盡便愛盡,已愛盡便受盡,已受盡便有盡,已有盡便生盡,已生盡便老死盡,已老死盡,憂悲苦不可心[病-丙+(止/(止*止))]便盡,如是具足苦種便得盡。

彼癡名為不知四諦如有,不解不見、不相應不受、不解不解根,是名為癡。

彼癡因緣[衛-韋+正]為何等?為六望受。何等為六?色聲、香、味、觸、法。是為身六望受,是名為[衛-韋+正]。

彼[衛-韋+正]因緣識為六身識,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六身識。

彼識因緣名字,字為色,名為四不色陰,痛想[衛-韋+正]識是為名。色為四大本,謂地、水、火、風是。上為名,是四為色,是二相連共為名字。

彼名字因緣身六入受: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

彼六入因緣身六思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思望。

彼思望因緣身六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痛。

彼痛因緣六身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名為六身愛。

彼愛因緣受為四受:一、欲受,二、見結受,三、戒願受,四、身結[衛-韋+正]受,是名為四受。

彼受因緣有為三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是名為三有。彼有因緣生,為上五陰、六持、六入。己有如有,生聚,已往墮致分別根,已入得有,是名為生死。

為何等名?為人人所在,在所往。已往壞已過,死時是命,亦根已閉塞,是為死。上本為老,後要為死,是故名為老死。

癡相為何等?為冥中見冥。如有不解,令從是致墮行相處。

[衛-韋+正]相為何等?為令後復有,是為[衛-韋+正]相。上從是發起,令從是致墮識處。

識相為何等?為識物、識事,是為識相,令從是致墮名字處。

名字相為何等?為俱猗,是為名字相,令從是致墮六入處。

六入相為何等?為分別根,是為六入相,令從是致墮思望處。

思望相為何等?為相會更生,是為思望相,令從是致墮痛處。

痛相為何等?為更覺,是為痛相,令從是致墮愛處。

愛相為何等?為發往,是為愛相,令從是致墮受處。

受相為何等?為受持,是為受相,令從是致墮有處。

有相為何等?令墮若干處,是為有相,令從是致墮生處。

生相為何等?為已有五陰,是為生相,令從是致墮老處。

老相為何等?為轉熟是為老相,令從是致墮死處。

死相為何等?為命根盡,是為死相,令從是致墮苦處。

苦相為何等?為身急,是為苦相,令從是致墮不可處。

不可相為何等?為心意急,是為不可相,令幹從是致墮悒悒憂。

悒悒相為何等?為憂五陰,令從是致墮愁[病-丙+(止/(止*止))]處。

悲愁相為何等?口出聲言,令致悲[病-丙+(止/(止*止))]懣,懣為[病-丙+(止/(止*止))],[病-丙+(止/(止*止))]亦為懣。

九絕處,為一切[卄/惡][衛-韋+正]令部伴,從流行。

為有二本從有結罪,為三[卄/惡]本,亦有四倒。

彼二本罪[病-丙+(止/(止*止))]為何等?一為癡,二為墮有愛,名為二本。

三[卄/惡]本為何等?一為貪慾,二為瞋恚,三為癡惑,是名為三[卄/惡]本。

有四倒,四倒為何等?非常念常,是為思想倒、為意倒、為見倒,是為一倒;計苦為樂、非身為身、不淨為淨、思想意見倒,如上說,是名為四倒。

彼癡名為不解四諦:不慧、不見、不相應、不解受為[卄/惡],是為癡。

彼有愛為何等?為所世間欲發往不捨,是為有愛,是名為二本。彼欲貪本為何等?為所在所種貪,為奇珍寶,為奇財產,為奇嚴事,為有嫉在奇。貪可貪慾,可往愛相,愛哀相,往不捨,是為貪[卄/惡]本。

是本為誰?為所有貪,為身非法[衛-韋+正],口非法[衛-韋+正],心非法行,亦餘俱相連。[卄/惡]種所作,意念是法本,是故名為貪[卄/惡]本。

彼瞋恚非法本為何等?為在人為在[衛-韋+正],恚相恚,不忍不識,因緣瞋瞋恚發評諄,念不可,說不可,所念說不好令意卻,是為恚非法本。是本為誰?為非法本,所身罪、所言罪、所心罪,亦餘所相連意念,為是法本,是故為瞋,名為非法本。

彼癡惑非法本為何等?不知四賢者諦如有,不解不見、不相應不解,受非法,或隨或受、或在或不識、或癡冥在冥。蔽覆令冥、令無眼、令慧壞,知盡不能致無為度世,是癡惑非法[衛-韋+正]本。是本為誰?為惑非法,身[衛-韋+正]作、口[衛-韋+正]作、心[衛-韋+正]作,亦所共相助非法,意所念非法本,是名為惑非法本。

彼當知,倒亦當知,所倒當知,從所倒當知是。

彼有一倒,從一倒為四倒,從所有為三倒。何等為一倒?為對或受,非常為常,苦為樂,非身為身,不淨為淨,是為一倒。

何等為四倒?所有身、痛、意、法,是為四倒。

何等為三倒?一為想,二為意,三為見,是為三倒。

使彼所可意根相連著,若色若像為受想,是為欲想。

以為有欲想,相隨久不斷,在意念是為慾念種。

若彼所想分別受,是名為想倒。

彼惑意不如有受,所從不應受解,是名為意倒。

所以受不捨在意,念在色,不淨意計淨,聽可意念已快所見受往,是名為見倒。

彼所見已為相分別,應當為十二倒。何等為十二?在身有三,在痛有三,在意有三,在法有三。有四想倒,意倒亦有四,見倒亦有四;亦為在入因緣相會色,令為十二倒。身三、痛三、意三、法三合為十二倒。為如是六,為七十二倒。

從本得因緣,起隨因緣,多少無有量,不可數,在人無有數,無有數倒。

彼五陰為四身有,從所有色陰是屬身;從有痛陰是屬痛身;從有識陰是屬意身;從有想陰亦[衛-韋+正]陰,是屬法身。從有是五陰,令受四身因緣有。

彼身不淨計淨,是為身倒;彼痛苦計為樂,是為痛倒;彼意非常計為常,是為意倒;彼法不為身計為身,是為法倒。為欲正四倒故,佛為現四意止為說分別。

彼為身身相觀[衛-韋+正]止,為不淨意念淨倒得解;彼為痛痛相觀為苦計為樂倒得解;彼為意意相觀非常計為常倒得解;彼為法法相觀非身計為身倒得解。

彼冥中冥如有不解是為癡相;令墮所倒處,欲得往是為愛相;令從是受色為身,故令欺奇,是為貪相;令墮不與取,所可不如意是為恚相;令墮殺處,為不解事,是為癡惑相;令受邪墮邪處,為作彼所[衛-韋+正]法不卻受相是為;令墮有常想,不知身、軀、物為更相會相,令計樂想為墮身處,為不解所法相為有身想;令墮是為是我所處為墮,受色像相,令計是為淨想;令從是墮,不攝守根處,是為九品。為已分別,為一切不可[衛-韋+正]非法伴已說。竟是,多聞者能解,不多聞者卒不解;是為慧人能解,不慧卒不解;是[衛-韋+正]者能解,不隨行不解。

有◎九絕處,令一切淨法部墮聚合。何等為九?一、止,二、觀,三、不貪,四、不恚,五、不癡,六、非常,七、為苦,八、非身,九、不淨,是為九。

彼止名為意止,在處能止、已止、正止、攝止、不失止、不志、心寂然,一一向念是名為止。

何等為觀?觀名為了陰、為了持、為了入、了名字、了從本生、了從本法已生、了苦、了習、了盡、了道[衛-韋+正]、了從善[卄/惡]從是法生,了增復增、了白黑,了是可隨、不可隨。如有分別,為拕、不拕、為下、復下、為念、復念、為思觀、為識、為慧、為眼、為謀、為滿、為解、為慧、為明、為欲、為光、為敢不離、為觀法、為覺意、為直見、為道種,是名為觀。

亦有若干二輩觀:一為淨觀,二為不淨觀,三為清淨觀,四為不清淨觀,五為黑觀,六為白觀,七為可[衛-韋+正]觀,八為不可[衛-韋+正]觀,九為罪[衛-韋+正]觀,十為殃福觀,十一為縛觀,十二為解脫觀,十三為有所益觀,十四為失無所益觀,十五為往觀,十六為還觀,十七為受罪觀,十八為除罪觀,是故名為觀。

亦為二因緣令有是說止,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為二?一為癡,二為愛。是二病故,佛現二藥。何等為二?一為止,二為觀。若用二藥為愈二病,令自證。貪愛慾,不復貪念,意得解脫,癡已解,令從慧得解脫。

陰持入經卷上

陰持入經卷下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彼愛慾藥為何等?為止。愛已解,意亦解,意已解,病便愈。

彼癡藥為何等?為觀。癡已卻解,從慧解脫為病癒。

如是佛說,如是二法,當知一為字,二為色。二法當捨:一為癡,二為愛。

二法當自知:一為慧,二為解脫。二法可[衛-韋+正]:一為止,二為觀。

彼止已行令識色,已識令愛得捨,愛已解意便得解脫,自證知。止已行滿足便得捨癡,已得捨癡便從慧得解脫,自證知。

若比丘已二法自知字亦色,已二法捨癡亦愛,如是齊是便無所著,應行畢。欲度世,是為尚有餘無為未度,已無為竟,命已竟畢,便為苦盡,令後無苦。

彼以有是陰,亦持亦入,已盡止寂然,從後無陰亦持亦入,無相連不復起,是為無餘。已得度世無為,畢是為二無為種。

彼不貪清淨本為何等?為三界中不得、不望、不求,是名為不貪清淨本。

是本為誰?為不貪身清淨、言清淨;亦餘相連清淨法意所念為本,是為不貪清淨本;亦有清淨本,佛說為八種行,是清淨本。彼為三清淨道種,是為不貪本。何等為三?一為、直方便治。二為、直念。三為、直定。是為三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貪清淨本。

彼無恚不犯法本為何等?若忍所[衛-韋+正],未來為不出恚忍因緣,為不恚不恚不受殃,無恚無瞋亦不瞋,無怨亦不想怨,是為無恚不犯法本。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

亦有三清淨道種:一、無恚不犯法本為正語,二為正業,三為正致利。是為三清淨道種,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

彼不惑清淨本為何等?為從慧見四諦如有,如有應受清淨,不愚不惑,不隨惑亦不墮惑。慧明明相見,從清淨法,是為不惑清淨本。

是本為誰?為不惑清淨,所身[衛-韋+正]、所言[衛-韋+正]、所心[衛-韋+正],亦所相連清淨法,為意思惟相念所法本。

亦為從二清淨道種,為不惑本:一為直見,二為直[衛-韋+正]。是為從二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惑清淨本,是為三清淨、為八種道,已份在所隨應非常,為如是。

彼非常想為何等?一切所[衛-韋+正]是非常想,所想計知是為受,是為非常想。

亦從有世間八法。何等為八?有利無利、名聞不名聞、有論議無論議、若苦若樂。為意不墮不受,從若干思不受,止護觀,思惡得止,是名為非常想。

彼苦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行,是為苦所想覺知受,是名為苦想。

從是要為何等?望苦想為已習、已增,所念已多,為貪已足,為不墮貪,為意不受不墮,相牽不墮、不念。若干意護觀為已,惡為得止,從是思望致是要。

彼非身想為何等?為一切法不計身不墮身,為想知想受,是名為非身想。

從是為何等?望致非身想已,為念思,為已增,令是是自計我,為是為意不受捨若干態,不受跓為觀,[病-丙+歲]惡得止,是為從是要致。

彼惡不淨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衛-韋+正]為不淨,所想自知受,是名為不淨想。

從是想為何等?望致不淨想已,為念為思為已增,令世間五樂意卻捨意,不牽不受不復墮,若干念以得護,為[病-丙+歲]惡得跓,是為從是要致。彼為四思想念行,何以故?令知五陰,故佛說是分別,見彼不淨想[衛-韋+正],為令色陰從是解,彼苦想[衛-韋+正],令痛陰從是解,彼非身想[衛-韋+正],令思想陰亦[衛-韋+正]陰從是解。

彼非常想[衛-韋+正],令識陰從是解。

彼從止[衛-韋+正],令愛從是解。

彼從觀[衛-韋+正],令癡從是解。

彼從不貪,為捨貪。

彼從不恚為捨恚。

彼從不惑為捨癡。

彼從非常想,令解有常。

彼從苦想,為解樂想。

彼從非身想,為解身想。

彼從不淨想,為解淨想。

彼從止攝意能得還,是為止想,令從是止禪。

彼從一切法寂然,能得解受,是為觀想,令止跓一切知。

從欲能得還想,是為不貪相,令還不與取止。

已後不復生癡,是為無有恚想,令從殺還得止。識事亦物是為不惑相,為令得止,止所世間、所[衛-韋+正]為、所法能受相,是為非常想。

令知從生,亦知從滅,識為是處。

為世間[衛-韋+正],作世間更,所所識想是為苦,為所思想,是為痛種處。

一切所法不住想,是為非身想,是為思想。

是已見身尸已壞,青膖為受是相,是為不淨思想。

從是為悔卻,令寂然止。是為九品處,已分別說。

見為一切無為部,說具足是為誰?知多聞、少聞不為慧者。不慧不為常意在經,為意相連生。為從不分別觀;令不得非常想,不受非常想;令從是墮五樂;令五樂覆蓋,從所應[衛-韋+正]失;令不解苦想;令墮五陰受入;令為意計是身。若干本非一本,不捨不觀,令不墮非身想,為意在顏色。

樂計是身為淨,不計是皮肌覆,令不墮不淨想,不住受、止。是想不信令無有想,不受喜。為從是四種已除,墮得無為種處。

佛說信根,比丘欲見知,當求在四溝港種為清淨法,不捨方便相,令致清淨,從清淨髮起令墮四意止。

佛說精進根,比丘欲見知,當在四意斷。過去所更,相念不忘,為從不忘發生墮四意止。

佛說念根,比丘欲見知,當觀在四意止。為一意想,是為定從不惑起,令墮四禪處。

佛說是比丘欲知定根,當知在四禪,從本校計為慧,如有能得持,從是發起令墮四諦。

佛說慧根,比丘欲見,當在四諦。為有四輪:好郡縣居輪、依慧人輪、自本正願輪、宿命有福輪。彼為道德共居相,是為好郡縣居,令得賢者依止處,以得道德依猗相,是為依慧人。從是為墮有正願處,以得正願相,是為身正願,令墮福處。從清淨行有所入相,是名為福,令致墮五樂處。

彼為戒法十一本:一為色持戒無悔,二為已不悔令得喜意,三為已有喜令愛生,四為已意得愛為身得猗,五為已身得猗便得樂,六為已意得樂便得正止,七為已意得正止便知如有,八為已知如有便寂然,九為已寂然便得離,十為已得離便得解脫,十一為已得解脫便見慧。有慧便知生死已盡,道[衛-韋+正]已畢,所作[衛-韋+正]已竟,不復還受苦。

戒相為何等?至命盡持戒,令從是致無悔。身不增罪相為無悔,從是致喜令得喜處。可意相為喜,令致愛處。喜足相為處,令致有猗處。從[衛-韋+正]為是為得猗相,令致樂處。已無[病-丙+(止/(止*止))]為樂相,令從是致定處。意隨使不忘為定相,令致如有慧處不惑;如有相隨相,是為寂然處。若知非身是為寂然相,令從是致相別離處。不近會為相別離,為從是致解脫。已為非行法不受殃,是為解脫相,令致解脫慧見。

為有四道德地,何等為四?為四行者福。彼若如有知智,是為見地;為得道跡,是為得道福;彼如有如有知是為惡卻離,是名為薄地,為有往來福;彼以惡卻為不用,是名為相離地;彼已相離,是為不復還福,是名為欲竟地,無所著。

亦[衛-韋+正]者福是何義?為道弟子有八種道[衛-韋+正],是名為[衛-韋+正]者。為是是福,是故名為[衛-韋+正]者福。何以故?為[衛-韋+正]清淨為名,是為清淨福,是為道德。有八種清淨道[衛-韋+正],為是是福,是故名為清淨福。

彼為應得道跡,云何已諦相應道,弟子便斷三縛結?彼為三縛結為何等?一為知身非身,二為無疑,三為不貿易[衛-韋+正]戒。已斷是三縛結,道弟子便墮道跡,不復墮惡道、畢竟道七更天上,亦人間已更,所在往來便斷苦,從苦得解,是名為見地,為得道跡福。

彼何等為令意墮是身,亦知是身?癡為以不聞,為世間人不見覺者,亦不從聞者、受教戒聞者,亦為未分別。現正法為意念,是色為身。遍覩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亦是我身,痛想[衛-韋+正]識,亦如上說。已如是得觀,便受五樂,令為受是身,為墮身,令意念我為是,我為以是著,相連不得自在,牽相隨如是有所忍,所可為意為可受,已受見隨[衛-韋+正],是為邪見,墮受是身。

彼為見是五邪,令墮疑無有。何等為五?若為所色為見,是身比前,更、想、行、識亦爾,是為五邪見,令墮無有。後有餘十五,令墮常。如是見是身已斷,便六十二邪見已捨;令不墮常、非常。已非常、常為捨,便道弟子無倒邪見,但為度世。

直見為何等,令不墮邪見身?若道弟子為聞,為直見,見通經家,為已受度世無為;為已解度世法,不復見是色為身,遍睹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色亦是我身,痛想行識已不見,如是便解三結使。何等為三?一為不見是身,二為不恚,三為不疑。

已如是,道弟子為無疑,在佛亦無疑,為信為喜為佛,如是如來、無所著、正覺,慧行已足為樂,為世間已解,無有過,是法馭法隨為師,為教天上天下,為佛最上。是得信不疑,為隨是法[衛-韋+正],為在法無結無疑、為信為喜。

佛說是法,現可學可致,現自更見,已解為慧。為是所貪飢渴相近已斷,隨已斷,空無所應得。愛已壞、已離已盡,為無為。以是第二。

無結、無疑,得法隨法[衛-韋+正],為同學聚、為無結無疑,已有受有喜。如是受得道弟子,為學聚,正受[衛-韋+正]為如應受。戒已立,定已定,慧已得解脫,已成解脫慧,已現已致,是為佛弟子[衛-韋+正]者。

聚為四人,從[衛-韋+正]四雙,名為八人道[衛-韋+正]。為世間所重所尊,為無所比,可祠可事可恭,為福地無過,是天亦人所事,是為第三。

已為無疑法,隨法[衛-韋+正]一切[衛-韋+正]為苦。已無疑結,已受已喜,從愛為習,苦亦從愛習。已無疑結、已受已解,已喜已愛盡,是為苦盡;便無疑無結,已得是受,便得喜已愛盡,是為苦盡。無疑結,已解受便得喜,為八種道[衛-韋+正]。

從是受[衛-韋+正]令苦盡,便不疑,不疑不復結,墮解得喜。

若本有疑不解,在佛不解,在法不解,在[衛-韋+正]者聚;若本有疑,在苦在習、在盡在道,[衛-韋+正]所惑所不解,隨志所疑惑。是如是云何是瘡?為是已解本已斷,樹不復住,已散不復現,從來本法不復生。

彼持[衛-韋+正]戒轉摸貿為二輩:一為渴愛墮,二為不解避。持[衛-韋+正]戒轉模貿,為意向從是[衛-韋+正]戒攝守,從是當為得天亦天比,當為天上,彼字為甲,玉女當為是俱相樂共居。如是望,如是可,如是思,結相見意向,是為渴愛。

雖持[衛-韋+正]戒,為墮摸貿,彼為不解持[衛-韋+正]戒。轉摸貿為何等?戒[衛-韋+正]者為轉貿。戒轉貿為何等?為意生從戒得淨,從戒得解脫,從戒得要,為從苦樂得度,或意生從願得度,是為不解持[衛-韋+正]戒轉摸貿。

何因緣為不解轉摸貿?意生從被服,亦從願得度世,從苦樂得卻離,為從是二業被服,亦願為摸。何等為摸?為是二戒被服願,意計從是得解脫,從是得要,從是得過苦樂,從是苦樂為得無為。從是不正計法,不從是解脫,意計從是解脫,不正計為是正,隨是[衛-韋+正]如是有,忍可意望結見,是從是為解,是為不解持戒轉摸貿,是為二結。

得道弟子已捨,為無有本已斷。樹已拔不復現,從後不復生,是法便為已淨。戒如得道戒,隨[衛-韋+正]不為破、不為穿、不為失、不為悔。但有增如,慧者可,無有能奪,為得從是致定,是為三縛結。

道弟子為已斷,已墮道跡,不復墮惡法,必度世,在七往來天上亦人中;往來期畢,便得出苦要。

有四相應,何謂四相應?一為已解相應,二為已斷捨相應,三為自證相應,四為增滿相應。彼道德弟子,從苦為已解相應;從習為已斷捨相應;從盡為自證相應;從道為增滿相應。彼為止觀俱隨行,一處一時一意。

本來有是有意,令為作四事。何等為四?一為苦,從苦已解為苦相應。二為習,從習已斷捨為習相應。三為盡,從盡自證為盡相應。四為道,從道增滿令道相應。何以故從苦已解相應?何以故從習已斷捨相應?何以故從盡已自證相應?何以故從道已增滿相應?為有譬喻。如水中沫行上至竟,為有四[衛-韋+正]。從是岸邊,致度岸邊,度就,斷脈。是亦如是,止觀雙俱行,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為成四事。譬如日出,上至竟,為現作四事:致明、壞冥、現色、現竟。譬如船渡,捨是岸邊、致渡岸邊、致物、斷脈。止觀亦如是,雙發行,為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為作四事:為解苦如應相燭,為斷習如應相應,為盡自證如應解相應,為[衛-韋+正]道要如應相應。何以故?為苦從更解相應;習從斷解相應;盡從苦證解相應;道[衛-韋+正]要解相應。止觀亦如是,雙相連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要至竟,為[衛-韋+正]竟四事:為苦更,為習斷,為盡自證,為[衛-韋+正]道滿。

譬如然燈燭,上至竟為作四事:為作明、為去冥、為現色、為卻疑。止觀亦如是,為作四事:為識苦、為斷集、為盡自證、為[衛-韋+正]道滿。譬如然燈上至竟,為有四義:為現明、為去冥、為現色、為盡膏炷。止觀亦如是,雙隨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至竟,為作四事:為識苦苦相應,為斷習習相應,為盡自證盡相應,為[衛-韋+正]道滿道相應。

何以故為識苦苦相應?何以故為斷習習相應?何以故為盡自證盡相應?何以故為[衛-韋+正]道滿道相應?為從誰應?為從止觀。

何等為應?應云何持?意系觀。已意系觀,便見五陰苦,彼所意系是為止,已見五陰為苦是為觀。

彼所為五陰相近,可發往欲著,願得相往不捨習所,是已斷已盡。止觀道亦如是,令是道德四諦,一處一時一意上至竟,為令四諦相應。

如是道,道德弟子為是法相法,已應是名為見地;已得道脈,至道跡跓,為復止觀,令是欲恚使縛為復除。得道弟子為往來受,以是[衛-韋+正]足,已從往來便壞苦本,是為薄地;便已竟往來福已來得在德止;復增止觀,令餘愛慾恚所使為畢捨,欲恚未畢捨,使結令畢已畢,為得道弟子,便解下五結已畢。

何等為五?一為見身是非,二為解疑,三為不惑不貿戒,四為不望,五為不恚,是為五結。已畢,便得道弟子,不復還世間,彼度世不復還是世間,是名為卻地,是為不還福。已致得止不還福,復增翅止觀,令為解捨上五結。

何等為五?一為色慾,二為不色慾,三為癡,四為憍慢,五為不解。已上五[衛-韋+正]足,為已捨五結,便無所著,已度世無有漏,已竟從正得解脫,是為畢地。無所著尚有妙無為,為捨畢已,世間命根盡,亦世間苦盡,不復生苦。彼以為是陰持入已盡寂然,不有陰持入,不相連不復發,是名為已畢無為。為已說諦相應、亦說份相應、亦說地、亦說福說斷,說罪說離、說二無為,為一切如是說。佛已更度世畢,若人欲度世,當[衛-韋+正]是彼。

何等為九次第思惟正定?為四禪,亦無色正四定,亦已盡畢定,為九次第正定。

彼第一禪已捨五種,隨正五種。已捨五種為何等?為五蓋:一、愛慾,二、瞋恚,三、睡眠,四、不了悔,五、為疑。是為五種。上禪已捨。

彼愛慾蓋為何等?愛慾名為所為,五樂愛著,發往可求,隨願發不捨使發起,是名為愛慾蓋。

彼瞋恚蓋為何等?為若人為發行拕,[病-丙+(止/(止*止))]恚相恚非法本所使所從起,是名為瞋恚蓋。

彼睡瞑蓋為何等?睡為身跓、為意跓,為身止、為意止,為身癡、為意癡,為身重、為意重,為身不便、為意不便,為身不使、為意不使,是為睡。瞑為何等?為意相,從令瞑動相動,令不作事,是為瞑。上頭為睡,後為瞑,是共名為睡瞑蓋。

彼不了悔蓋為何等?為身不止。悔為何等?為所念可不可不得悔。是上頭為不了,後為悔,是共名為不了悔蓋。

彼疑蓋為何等?若不信佛、不信法、不信[衛-韋+正]者聚,不解苦、習、盡、道比,結使亦從發,是名為疑蓋。

亦有五疑:有縣聚疑、有發教疑、有道分別疑、有欲[衛-韋+正]定疑、有得道福疑。如是是為說定疑,是為五蓋。

蓋說為何等?蓋為卻對,為卻一切清淨法。卻云何?愛慾為卻清淨,瞋恚為卻等意,睡為卻止,瞑為卻精進,五樂為卻[衛-韋+正]亦止,結為卻不悔,疑為卻慧,不知本從起,為卻解明。

陰持入經卷下

佛說慧印百六十三定解

當知舍利弗!如來之身為無身、無作、無起、無滅、無從有、未曾造、無合、無游、無至、無知、無習、都清淨、無畜、無憎、無行、無止、無生、無報、無見、無間、無臭、無甞、無更、無識、無曉、無喻、無知忍、無志、無思。非意、離意、意平無平、去意。無所與、無五道五道斷要具、無閨、無惱、無有、無畏、無可無不可、無業、無成、無言、無耎不現。非明非冥、非滅不滅、離滅已滅、為淨極淨。彼淨不用、非悅非愛、非負離負已住應於無處、非逝非亡非沒、非法非無法、非土非無土、非盡無有盡捨盡、無怒、離於天、離於嚮、離於說、離于思。非合非不合、非極非不極、非去非不去、非二非不樂。無彼受、無所視、無相、離相、不求相,明、安徐、無著、離著造信。亦無二稱,如為審如審,如義不負人,度無度,除無除,救無救,說無說,二無有等,無比等、與空等、無處等、無生等、無得等。無休息離息、已寂而寂、滿寂、散解、心善行轉至要,一切報斷,成具甚真身,明質淨。無自惟、無所行,行解無解無應,不齊、不長、不圓、不方、不讚陰、不稱種、不譽入、不是數、不致數、不復生、不可見、不有知、亦不死。不世因無不因,身然不趺無有居處,非終、非始、非念、非憂、非事、非諍、非惡相、非滅度、非滅訖、非所造、非不游。


上篇: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下篇: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佛說決定義經

佛說決定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佛說婦人遇辜經

佛說婦人遇辜經 乞伏秦沙門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佛...

外道問聖大乘無我義經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卷第一(一名入金剛問定意經) 西晉...

佛說決定義經

佛說決定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西方合論

重刻西方合論序 儒以三綱五常,奠乾坤而正人類;至於...

佛說七佛經

佛說七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

佛說婦人遇辜經

佛說婦人遇辜經 乞伏秦沙門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佛說闢除賊害咒經

佛說闢除賊害咒經...

外道問聖大乘無我義經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喻諸佛,  誓二...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卷第一(一名入金剛問定意經) 西晉...

【佛教詞典】阿彌陀佛說林

凡七卷。日僧善性繼成編於明和七年(1770)。系摘錄大...

【佛教詞典】不邪淫

【不邪淫】 邪淫又作欲邪行,為十惡業之一,即在家者不...

幸災樂禍近於禍

國人中某些人的特點是願意把自己的快樂凌駕於別人的痛...

佛陀為何要製定戒律

從聲聞律上看,是因事而制。在家眾要確保人身不失,故...

素食者是奇怪之人還是聰明之人

一個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奇怪之人還是聰明之人呢!...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每一個人都需要工作,即使是才剛剛懂事的兒童也不例外...

做人的四項原則

怎麼做人呢?做人有四項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賺錢很重要...

四十八大願——(第25願)菩薩演一切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我...

心念是吉凶禍福的根源

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我...

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發來生之願

原文: 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發來生...

一千斤的鹽

一粒種子看起來雖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發芽、成長...

「厚德載物」如何理解

問: 厚德載物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答: 這句話是出自《...

透視愛情的無常

佛陀早就講過,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無常才是這個世...

殺子求子

天下父母心古代的人都希望多福多壽、多子孫。子孫多即...

【視頻】平興寺2014年除夕辭年禮祖晚課

平興寺2014年除夕辭年禮祖晚課

【視頻】《解深密經》聆志居士念誦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