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四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應知勝相勝語第二之一

相章第一

論曰。已說應知依止。應知相云何可見。此略說有三種。謂依他相分別相成就相。此中何者是依他相。阿梨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何者是諸識謂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兩道生死識。此中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等從言說熏習種子生。自他差別識從我見熏習種子生。善惡兩道生死識從有分熏習種子生。此等諸識攝一切界趣。及煩惱等依他相虛妄分別故。得顯現。此等諸識虛妄分別所攝。唯是識量。無所有不實義顯現依止。此是依他相。

釋曰。今釋應知相中。依他相略說者。謂總要而說故。虛妄分別所攝者虛妄分別體性故。此中身識者謂眼等五界。身者識者謂染污意。受者識者謂意界。應受識者謂色等六外界。正受識者謂六識界。世識者謂生死相續不斷。數識者謂算計。處識者謂器世界言說。識者謂見聞覺知四種言說。此等九識皆是應知依止。見聞等名言熏習差別為因。自他差別識者謂依止身差別。以我見熏習為因。善惡兩道生死識者謂生死趣無量種。從有分熏習種子生。此等諸識者次前所說諸識。攝一切界趣煩惱者謂三界五趣及煩惱等。攝者彼識體性故。依他相者依他為體故。此中虛妄分別所攝者。是彼體性故。無所有不實義。顯現依止者。是無所有不實義顯現因故。此中無所有者無實體故。如我塵無有實義。於無所有中執取譬如我。即是無所有而有我相顯現。此所依止名顯現依止。依止者因義故即是依他相。

論曰。此中何者是分別相。於唯是識量無有義中。有義顯現故。

釋曰。分別相中言無有義者。譬如實無有我。此唯有識量者。於無有義中而顯現故。譬如我唯相似顯現故。為義顯現者為所取相顯現。譬如無我而我相顯現故。

論曰。此中何者是成就相。即此依他相中。彼義相畢竟無所有故。

釋曰。成就相者此無所有不實義。顯現因中彼不實義顯現無所有故。如我相似相實無所有。然無我是有。

論曰。此中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知是眼等六內界。應受識者應知是色等六外界。正受識者應知是眼等六識界。其餘識即是此等諸識差別。應知如是等識唯是識量以無義故。此中以何為譬。以夢等譬喻顯示應知。譬如夢中離義獨唯有識。種種色聲香味觸捨林地山等義相似相顯現。此中實無有義。以如此譬應知一切處唯有識。以此為首。復有幻鹿渴翳等譬喻。應知猶如夢等覺時一切處唯有識。如夢唯是識者覺時何故不如是轉。實智覺者亦如是轉。如正夢時此覺不生。若夢覺已此智即生。如是未得真實智覺此智不生。若得真實智覺此智即生。若未有真實智覺云何於唯識得起比知。由阿含及道理。阿含者如十地經中世尊說。三界唯心故。又解節經中世尊說。時彌勒菩薩問世尊言。所有三昧境像云何與定心為可說異為不可說異。世尊言彌勒不異。何以故。定心所緣唯識所顯。我說為識。世尊。若三昧境像不異定心。云何彼心還取彼心。彌勒。無有一法能取餘法。然彼心即如是生亦如是顯現。譬如因面見影言我見影。謂所見影異於自面。彼心亦爾如是生起。即於彼心。謂有別物可見。由此阿含及道理故得顯現。

釋曰。此唯有識者。如十地經及解節經所說故。此攀緣唯識所顯故。我說唯識者此所攀緣唯識所顯。此有何義為顯唯識離義故。由是識所攝故。佛言我說為識顯彼三昧境界是識故。然如是生起者為彼相類而生故。於中取為別義者。於中謂於三昧境界中。取為別義者於彼識影謂有別物。為所取體故。

論曰。如是於靜心中。若見青等爾焰影像。即見自心無別青等義。由此道理菩薩於一切識中。應須比知唯是識量。又此青等非憶持識。以所見境界現前住故。於聞思中所有憶持識。攀緣過去但是彼影故成唯識。以此比量雖未得真如智覺於唯識中則得比知。

釋曰。此三昧境界。青等影像亦非憶持識何以故。以非如昔所見。即於彼方處如是念知故。以現前故。彼所有憶持識暗昧。此現前住者所見明淨。若言於聞思中數習故。彼雖過去後思念時如昔而生。此亦如是者。彼聞思已過去。今則無有。於無有中若更生。此即是識似彼而生。非過去已滅聞思。是故此義於成唯識塵無所有即得成就。

論曰。如前所說種種識。譬如夢等者此中眼識等識體唯識得成。眼根等識體是色。唯識道理復云何可見此等由阿含及道理已如前說。此等若是識體何故似色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轉也。顛倒等煩惱住持故。若異此於無義中義顛倒則不成。若無此煩惱障智障等染則不成。此若無此清淨亦不成。是故眼等如是生起得成。此中有偈。

 亂因及亂體  所謂色識體
 及非色識體  前無後亦無

釋曰。眼識等識體非色故唯識得成。眼根等識體是色云何成唯識也。此等如前阿含及道理中已具顯示。一類堅住相續轉者。一類者相似故。堅住者多時住故。由煩惱障智障顛倒煩惱為因故。住持者即是因也。若離如是等生起。則無非義為義顛倒心。若無此煩惱障染智障染則不有。此義以偈顯示。亂因及亂體者。謂色識體及非色識體。如其次第此中色識體為亂因。非色識為亂體。此因體色識若不有。彼果體非色識亦無。

差別章第二

論曰。何故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於一切有身份共有和合生。顯生分受用滿足故。何故世識等諸識。如前所說種種識生。無始時生死流轉不斷故。無量眾生界故。無量世界故。無量所作事更互言說故。無量攝取受用差別故。無量愛非愛業受用果報差別故。受無量生老死差別故。云何成立此等諸識令成唯識。略說有三相。唯量義無所有故。唯二謂有相及見識故。唯種種謂種種相生起故。此等諸識無有義故故名唯量。有相及見眼等諸識。以色等為相。以彼等識為見。乃至身識為見故。意識者以眼等一切識體乃至法識為相。以意識識為見。意識能分別故。又似一切識生起故。此中有偈。

 唯量二種種  觀行人能入
 得入唯心時  此心亦滅離

釋曰。云何名具足身份受用。此身識身者識受者識等五識。應知一切有身者。一時有故。共有者一時生故。所顯者因體故成立三種唯識義。如前長行及此偈顯示。於長行中言唯量者。唯是識量故。一切所有諸識皆唯識量。何以故。由所識義無所有故。唯二者成立有相及見故。即此一識一分成相。第二分成見。此是眼等識二分故。成立種種者還即此一識。隨所起一分種種相生。第二分為能取故。若意識所取。彼一切眼等識乃至法識為相。即此意識為見故。種種者唯意識為彼事。以不定故。其餘諸識有定境界。又不分別故。是故若能分別則名為見。以如是道理得成唯識。偈言。入唯量者無有義故。入唯二者有相及見識故。入種種者由識種種相貌生故。觀行人能入者。謂修行人相應故。何故得入唯心時。此心亦滅離也。由正入唯心時則義無所有。識亦不有。若無所取義。云何得有能取心也。唯二及種種者。但是說入唯量因緣。餘義如前所說。

論曰。一種諸師說。即此意識彼彼依止生。得彼彼名。如意思得身口業名。此意識於一切依止處。生種種相貌。似二而生唯似義故。似分別故。一切處亦似觸而生。色界中意識依止身故。如餘色根依止身故。

釋曰。有諸菩薩。欲令唯有一意識次第生起。今當顯示。譬如意思得身口業名者。如意思於身門中生名身業。於口門中生名口業。意業亦爾。如是一意識若依止眼生則得眼識名。如是乃至依止身生得身識名。此中離意識外更無餘識。唯除阿梨耶識。若汝言眼等根無分別。若意識依止彼生亦應無分別。如染污意依止染污故。生起亦染污。此亦應爾者。如論說於一切依止處。生種種相貌似二而生。唯似義故似分別故。是故無妨。於中一切依止處者。謂依止眼等處故。種種相貌似二而生者唯似義故似分別故。由此二句故可得了知。此二句所說即是一識一分似唯義而生。第二分於彼似義中。似分別而生。是故前說無過。又一切處亦似觸而生。謂於有色處心在定中。五識不行於色身中有內受生。如餘色根依止於身者。如眼等根依止於身。此諸根由依止身故即於自身能作損益。意識亦爾。依止身故令身損益。應知復有別義如身根依止於身。若有外緣來觸。即於身根中似觸而生。此似觸生時即於自依止身中。為損為益。意識亦爾。依止身故似觸生時。亦即於身為損為益。

論曰。此中有偈。

 遠去及獨行  無身住空窟
 能伏難伏心  我說為梵行

釋曰。彼諸菩薩成就所說。故引諸阿含偈。言遠去者攀緣一切境界故。獨行者更無第二故。無身者離色身故。住空窟者隱在色身空窟中故。能伏者自在作用故。難調伏者鄙惡故。

論曰。又如經說。此五根等所行境界。皆意能受用。彼等亦依止於意。

釋曰。復有阿含說。此等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受用者。若根所行處名為境界。此意能分別一切法故。一一境界各各受用故名能受用。彼等亦依止於意者。為彼等諸根生時此為因體故。何以故。若意有別緣則眼等不生。

論曰。又如經說十二入中。說六識身為意入。

釋曰。復有阿含說六識身說名為意。無別餘識名故。佛說六識身名為意入。是故得知唯獨有意。

論曰。若有安立阿梨耶識識體為義。識體處彼中。成立所餘一切識體為相。識體意識識體及所依止成立為見。應知彼等為相貌識體為彼見生因。似義顯現。為彼見生依止事。

釋曰。亦成立阿梨耶識。為相見二識。意識及依止是阿梨耶識見分。眼等識體及一切法是相分。此等即是阿梨耶識體故。彼等為相貌識體者。謂眼等為識生因體。成彼所攀緣故。為彼見生因者於彼中起見名彼見。為彼所見義顯現故。能為意識見相續住不斷因故。名為能作見生依止事。

論曰。如是等識體已成立為唯識。諸義既現前可見。云何得知非有。如世尊說菩薩具足四法。得隨順入一切識體無義。一知相違識相。如餓鬼畜生人天同於一切。識體見有差別。二知無境界。識生如攀緣過去未來及夢影等。三知離功用。應得無顛倒。如於實有義中攀緣義。識則應不成顛倒。由不藉功用。得真實智。四知隨順三慧故。如諸菩薩及得定者。得心自在故隨其樂欲。彼義顯現。如有得奢摩他觀行者。修法觀時唯以意念義即顯現。又得無分別智者。住無分別時。一切義不顯現。諸義由隨順三慧。及前因緣故。義無所有即得成就。此義中應說六偈。後於增上慧學勝相中說。謂餓鬼畜生人等。

釋曰。一知相違識相者。諸相違者識所緣義名為相於中知故。知無境界識生者。謂見無所攀緣而識得生。如過去等。知離功用應得無倒者。若如所顯現義。即如是有者。則不須起對治無倒得成。如此解知故。隨順三智者。此智知諸義。皆隨順三智故。及得定者。謂聲聞辟支佛等。得心自在者。謂已得隨心所作故。隨心樂欲彼義顯現者。若欲令地界成水如念即成。火等亦如是故。得奢摩他者。謂已得三摩提故。修行法觀者。於諸修多羅等中。觀察修行故。唯以意念義則顯現者。於一義中隨種種作意則種種相顯現故。已得無分別智者。若如所顯現義是有則不得有無分別智。此智實有故。應知彼義決定非有。

分別章第三之初

論曰。若唯有識義顯現。所依止名依他性者。云何依他何因緣說名依他。從自熏習種子生。是故依他依他為緣生已無功能。過一剎那自住故說名依他。

釋曰。若唯有識義顯現所依止者。謂離義唯有識體為義。顯現因即此識體是依他。若自所攝云何依他何因緣名依他。為自因所生生已無力住故。即此自攝說名為他故名依他。

論曰。若分別性依止於他。實無所有而義顯現者。云何成分別。何故說分別。無量相貌意識分別顛倒生因故成分別。無有自相唯見分別故名分別。

釋曰。依止於他者。謂依止依他性唯識故。無所有者無自體故。為義顯現者有義可見故。何因緣說名分別者。如後次第說。於中無量相者。謂一切境界相故。意識分別者即意識是分別故。顛倒生因者意識妄倒生時攀緣因故。無有自相者無體故。唯見分別者唯見亂識故。

論曰。若成就性分別性。畢竟無所有為相。云何成成就。何因緣說名成就。體無變異故得成就。清淨境界故。一切善法中最勝等故。由是最勝義故說名成就。

釋曰。彼畢竟無所有為相者。以分別性無所有為性故。云何及何因緣等者。如前依他性說。體不變異者不虛誑故。如誠實臣。由是清淨境界故一切善法中最勝。即此清淨境界體最勝故名成就。如已成就衣。

論曰。復次有能分別。有所分別。有分別性。於中何者能分別。何者所分別。何者分別性。意識為能分別。以是分別者。故此意識自名言熏習種子故。一切識體名言熏習種子故。是故有無量種分別生。一切處分別故。以是能分別故說名能分別。復次依他性是所分別。復次由此因緣故令依他性成所分別。此是分別性由此因緣故。令依他性似義顯現者如義故。復次云何分別能分別。何所攀緣取何相貌。云何執著云何起言。云何流佈云何增益。攀緣於名故取依他性為相故。執著於見故。因覺觀起言故。見等四種流佈為流佈故。實無義中有義增益。如此分別。

釋曰。云何分別作分別者。意識名分別。依他性是所分別。由此因緣令成分別。為顯示此故。論雲攀緣於名如是等取。依他性為相者。即是取依他性中眼等名字為相故。何以故。取彼相已。而起分別故。見為執著者。謂於彼所取相。決定如是故。覺觀起言者。如所執著以覺觀為因出言語故。見等四種言說所言說者如所言說。見聞覺知等四種流佈。共相流佈實無有義。以為有義是增益者。如所流佈實無有義。取為有義故。

論曰。復次云何此等三性。為有異體為不異。應言非異非不異。此依他性別道理故成依他。別道理故。即此成分別。別道理故即此成成就。何等別道理。此成依他。依他熏習種子生故成依他。何別道理即此成分別。與分別為因緣相故。即此是分別故。何別道理即此成成就。如所分別畢竟不如是有故。何別道理於一識體為一切種種識體相貌也。阿梨耶識識體為彼餘生起識。種種相貌。應知為彼緣相生起故。

釋曰。與分別為因緣相者。意識名能分別。為此能分別所取境界體而生故。即此是分別故者。即此意識分別彼相取為所分別境界體。以此義故依他性成分別性。如分別意識正分別。所分別時此分別畢竟無所有。由此義故依他性成成就性。

論曰。依他性幾種。略說有二種依他熏習種子故。依他染淨性不成就故。由此二種依他故。名依他分別性亦二種。自性分別故。差別分別故。是名分別。成就性亦二種。本性成就故清淨成就故。是名成就性。

釋曰。染淨體不成就故名依他者。由此依他性為分別分成染。為無分別分成淨。於此二分中一分不成就故。自性分別者如眼等有眼自性作此分別故。差別分別者如彼眼等自性有無常等差別。作此分別故。自性成就者。謂有垢真如。清淨成就者。謂無垢真如。

論曰。復有四種分別。謂自性分別差別分別。有覺分別。無覺分別。有覺者。謂善知言說眾生。無覺者。謂不善知言說眾生。

釋曰。善知言說者。謂有言說智。不善知言說者。如牛羊等雖有分別。然於名字無能故。

論曰。復更有五種分別。一依名分別義自性。如此名有此義。二依義分別名自性。如此義有此名。三依名分別名自性。如不識義之名於中分別故。四依義分別義自性。如不識名之義於中分別故。五依名義分別名義。如此義如是體如是名。復次總攝一切分別有十種。一根本分別。所謂阿梨耶識。二所緣相分別。如色等識體。三似相分別。所謂共依止眼識等識體。四相變異分別。謂老等樂受等貪等。抂橫及時節變異等。地獄趣等欲界等此諸變異。五似相變異分別。謂即前所說變異此中變異。六他授分別。謂聞非正法因緣。聞正法因緣分別。七不正分別。謂佛法外人聞非正法因緣。八正分別。謂佛法內人。聞正法因緣。九執著分別。謂不正思惟因緣身見為根本。與六十二見處相應分別。十散亂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釋曰。總攝一切分別有十種分別。為說此故於中根本分別者。為諸分別根本自體。亦分別即是阿梨耶識故。相分別者以相貌為相。分別即是色等識體故。似相分別者。於彼相種類中。若分別生於所分別中能分別故得此名。即是眼識等識體。及依止故。相變異分別者。謂彼緣相若變異。即此相變異體名為分別。老等者謂身衰朽四大變異。於中分別故名相變異分別。等者攝病及死等。樂受等。謂身有變異為相亦爾。等者攝苦及不苦不樂等。貪等亦如是。等者攝瞋癡等。枉橫及時節變異等者。謂於如是身變異相中。若攀緣生分別故。抂橫者。謂殺縛等。時變者。謂寒熱等時節改變為相故。地獄等者等言謂攝畜生餓鬼等故。欲界等者等言即是攝色無色界等故。似相變異分別者似彼緣相眼識等所有變異。於此似相變異體起分別。即是如前所說老等中變異。何以故。以住彼老等時。眼識等亦變異生故。他授分別者。於他所說有二種。謂聞非正法因緣。聞正法因緣。此二種分別諸法由聞法生善不善。亦如是解釋。不正分別者即是聞非正法為因。此法外者。謂諸出家外道。正分別者即是聞正法為因。此法內者。謂佛法內人。執著分別者不正思惟為因故。我見為依止六十二見等如修多羅說。與此見處相應分別故。散動分別者。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論曰。一無有相散動二有相散動三增益散動四損減散動五一執散動六異執散動七自性散動八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如義取名散動。為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中說無分別智。此等障礙及對治。般若波羅蜜義中具足應知。經云菩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此菩薩即於菩薩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修行不見色不見受想行識。何以故。色自性空非空故空。若色空即非色亦非異空故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唯有名所謂色自性。不生不滅無染無淨假立客名分別諸法。以此客名更相流佈隨所流佈隨起執著。菩薩於此名字一切不見。以不見故則無執著。如色乃至識亦爾。應知以此般若波羅蜜文句故。得通達此等十種分別義。

釋曰。於中無有相散動者。即緣此無有為相名為散動。為對治此散動故般若波羅蜜經中。說實有菩薩。言實有者顯示菩薩實有空體。即空是體故名空體。有相散動者緣有為相名為散動。為對治此散動故彼經中說不見有菩薩。謂不見以分別依他為體由此意故。增益散動者為對治此故。彼經中說色自性空。為顯分別性色空故。損減散動者為對治此故彼經中說不空。謂色法如不空故。一執散動者為對治此故經言此色空非色。何以故。若依他性與成就性是一者依他性亦應如成就性。為清淨境界。異執散動者為對治此故。經言非色異空。何以故。若此二有異即法與法性亦應有異。此異不成如無常法與無常不可有異。約分別性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分別性色無所有即是空。此空即是色無所有。非如依他與成就性。自性散動者為對治此故。經言舍利弗。惟有名所謂色。以色自性即是無所有故。差別散動者為對治此故。經言自性不生不滅無染無淨。於中若生即有染。若滅即有淨。由不生不滅故即無染無淨。此等諸句其義如是。如名取義散動者。謂隨名取義。即是散動為對治此故。經言假立種種名字。分別諸法種種者。謂隨義取名即是散動。為對治此故。經言假立客名更相流佈。謂非義自性有如是名。為對治此十種散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由此說為因故無分別智生。

論曰。若由別道理。依他性得成三性。此三性云何得不成一也。由別道理故成依他性。不由此成分別及成就。由別道理故成分別。不由此成依他及成就。由別道理故成成就。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別。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四

 

上篇:攝大乘論釋論

下篇:中邊分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十八空論

十八空論(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龍樹菩薩造 陳天...

菩薩地持經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

顯揚聖教論頌

顯揚聖教論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

攝大乘論釋論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一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註音版】大寶積經陏伽長者會

大寶積經陏伽長者會...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於十萬廣頌中略出) 開府儀同三司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 ...

佛說箭喻經

佛說箭喻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

佛說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佛說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

【註音版】增慧陀羅尼經

增慧陀羅尼經...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咒經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卷第一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僧尼

(術語)僧為梵語僧伽之略,雖通於男女,然但以名男子...

【佛教詞典】螺音狗行

【螺音狗行】 p1405 瑜伽八十四卷十五頁云:螺音狗行者...

想度眾生,你得趕緊去了才能回來

問: 請問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五願,叫壽命...

慧命嚮導

有個家族中的一些成員,打算合組貿易商隊越過沙漠到另...

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

三伏天要吃什麼

三伏天可謂是夏季最為炎熱的時候,那在三伏天吃什麼才...

規範身口意三業

敬畏因果就要規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身業不能去殺生,...

福報的陷阱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裡講: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

天下不治,匹夫有責

人在天地之間,藐乎小爾,何以與天地併稱,謂之為三才...

做人請牢記十個字

第一個字:清。 不是自己勞動所得不要,不要授人以把...

度眾生的心發不出來,這樣能否往生

問: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有云: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

如何把握我們的命運

一、什麼是命運 有人說: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叫性...

唐密阿闍黎一行和尚的故事

釋一行,俗姓張,為巨鹿人氏。本名張遂,於嵩山皈依剃...

普賢菩薩與峨眉山

普賢菩薩是佛教傳說中四大菩薩之一,道場在四川省峨眉...

【視頻】《顯無邊佛土功德經》風柯月渚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風柯月渚

【視頻】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