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若言能令毒智人  為令其慧極明瞭
 及為消除於罪惡  稽首敬已觀其義

論曰。諸許眼等識者。於所棄事。及所收事。或舍或取。是觀察果故。所舍事體。及顛倒因。是所顯示。此中等言。謂攝他許。依其色根五種之識。由他於彼一向執為緣實事故。意識不然。非一向故。許世俗有緣車等故。縱許意識緣實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將識相似之相。離無其境。於眼等識。境不相離。得成就已。方為成立。是故於此不致慇勤。又復於串修果。智所了色。誠非呾迦所行境故。及如所見。而安立故。今此但觀聞思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意識所緣之境。全成非有。此於自聚。不能緣故。復緣過未。非實事故。猶若無為。為此等言。攝五識身。若爾根識引生所有意識。斯乃如何。非此共其根識同時。或復無間。皆滅色等為所緣故。或緣現在。此非根識。曾所領故。斯乃意識自能親緣外境體性。此則遂成無聾盲等。復違比量。知有別根。此遮增色。是所欲故。然於意識。不復存懷。眼等諸識。色為依緣。而方有故。無表但是不作性故。自許是無本意如此。此於所緣將為現量。是所取性故。深履邪途故。為此正意遮所緣性。因便方遮斯所依性。同時之根。功能之色。將設許之。言外境者。彼執離斯。而有別境。此顯其倒。顯彼執有異事可取故言境也。如何當說。或緣總聚。由非總聚。實事應理。誠如來難彼自前後道理相違。餘復何失。緣其實事。及緣總聚。是所許故。將欲敘其別過。為此且放斯愆。或許極微。雖復極微唯共聚已而見生滅。然而實體。一一皆緣不緣總聚。猶如色等。設自諸根悉皆現前。境不雜亂。彼根功能。各決定故。而於實事。斷割有能。一一極微成所緣境。彼因性故。彼眼等識之因性故。是彼生起親支分義。然而有說。其所緣境是識生因在諸緣故。或復於彼為總聚者。彼諸論者執眾極微所有合聚為此所緣相識生故。由於總聚而生其智。是故定知。彼為所緣。如有說雲。若識有彼相。彼是此之境。此二論者。咸言彼相應斯理故。若不言因。此因無喻。猶如因等。成因等性極微總相。是所緣性而成立之。又若自許不於識外緣其實事。應有有法自相違過。然法稱不許。斯乃於他亦皆共許。即以為喻。若但如所說應於所立義而屬當之。前量意雲。論本二因但是明因所以不即是因以無共成之喻。為此須出彼相應因。何以如此。

次復顯己所論之理。是無謬妄。明他共許置第五聲。設許為因。猶如共許。諸非有事。非有性故。非因極微。而且縱許。諸極微體是其因性。但說不合是所緣性。由非彼相極微相故。此雲根識極塵非境。如根者言。猶如於根。縱實是識。親依之因無根相故。非彼之境極微亦爾。諸無其相彼非斯境者何謂也。為此說其名境者等言自性者。謂自共相了者。定也如何。此復名為了耶。如彼相生故。此言意者。同彼相貌而識生起。由隨彼體故。此則說名了彼境也。而實離識無別所了。可與其識為因性耶。然而但有前境相狀。於其自己。猶如鏡像而安布之。共許名斯為了其境。然非極微一一自體識隨彼狀。由此極微而為境體。縱有因性。由非因義。所緣如根。雖是因性。不為所緣。若由因性許作所緣。根亦同斯。應成彼也。斯言前說彼相應理。故因有不成過。然而意顯非唯因性。即是其根所緣之相。若如所說因將為能立者。則彼因性。故為所緣性耶。於根亦有成不定過。若如是者。由非彼相。其義何也。為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但述他宗過故。已義便成。此言為彰非即能生自識相故。境非極微。猶如眼等。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將為論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許。此時意在遮他顯己。能破義成。置斯言矣。宗許定彼不定他宗。恐其不許。向者與他出不定成。即是能破。何假自宗更由比量。凡言不定。未必決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須立量。或可由斯非彼相者。於諸極微非定了性。如相識生。是謂決了。既彼非故。明知決了。此亦無由。應可說非決了性故。惟出此因不是所緣。如根極微。有餘復作諸識差別。顯其成立。眼識不能了極微色。無彼相故。如餘根識。如是餘識。翻此應言。如根之言誠為乘也。其喻別須義准而出。

又復縱是因性之言。為無用矣。彼雖因用非所緣性。此亦如是實為有用。然非聲等所有極微。可是餘根之識生因。有說於識自體無聚現故。非是所緣如根眾微。由境相狀安布於識。是彼相性。此非有故。理即說其無有聚現。如是且述。缽囉摩怒不是所緣。彼之能立不相應故。及非境性量善成故。若爾總聚是境。然由所說諸有能立。若望謨阿宗。皆有不成性。理實如此。然而總聚實有彼相。可是所緣無因性。故由彼相識不能生其總聚相識。總聚不生。彼既不生。此識如何。令此緣彼所緣之相不相應故非所緣義。由此前雲。彼相應理斯乃不成。若爾何謂所緣之相。凡是境者。理鬚生其似自相識。隨境之識。彼是能生。彼是所緣。有說凡為境者。理必須是心及心生起之因也。此既生已。隨境領受而與言論。於時名此為所緣境。若義具斯二種相者。此乃方合名為所緣。是能生性所緣之境。引阿笈摩。此即便是說生緣性。由是生因彼識生緣。共許是其所緣之境。自體相現。此中無益。故不言之。能非總聚。是能生者。非實事故。由其總聚不是實事。此於有聚一異二性不可說故。又復無有不實之事。能有生起果用功能。猶如二月。如第二月。不能生識第二月相。若爾何因有斯相現。根損害故。若時眼根由瞖等害損其明德。遂即從斯損害根處。見二月生。非實境故。由此二月。縱有彼相。然非斯境。如第二月。縱令此識有彼相狀。由不生故不名斯境。此由非實事有性等。總聚不是識之生因。非實性故如第二月。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緣。還如二月。又復將此第二月喻。於彼相因。應知說其不定之過。復由識義理成就故。過是相違。

復緣眼識不緣青等聚集極微。為由彼體非生性故。如餘根識。此喻共許。故不別言。第二月喻非實事故。應知此是於非因性而成立之。如所說之。縱有相性。然非彼境。斯言復是非彼因義。若言無有第二月者。如何現見有二相生。謂從內布功能差別。均其次已。似相之識而便轉生。猶如夢時見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於其月處乘更覩餘。諸有說雲。而於眼識雙現之時。此二次第難印定故。將作同時於斯二種相貌之後意識。便雲我見月之第二月也。或復有云。於共許曰數有錯亂。由根損故。若望不許外境之宗。如斯眾見但是妄執。由非眼識所緣無間引生意識。能於一時。雙緣兩相。作如斯解見二月耶。又於聲等緣彼之識。不知其次應有二聲等見同時起耶。好眼之人意識次第尚多難解。何況依於色根之識測其差別。便成多有二相等見一旃達羅。若時離識許實有者。斯乃何勞妄增二月而言於數有其錯亂離識之外執有二種極微總聚。此皆闕其一分義故。又如所說能立能斥道理力故。以之為境。成不相應。闕一分故。自體相現。及能生性。具斯二分。方是所緣。於極微處。即闕初支。於第二邊。便亡第二。若如是者。如向所論。二種過失。重更收攝。令使無差。有說集相者。於諸極微處。各有集相。即此集塵而有相現。隨其所有多少極微。此皆實有在極微處。有總聚相生自相識。實有性故。應是所緣。斯乃雙支。皆是有故。此即於前所有成立。求進無由。為聚集相即是極微。為不爾耶。由諸境義有眾多相。即此諸微許有微狀。亦有集相。如何得令兩相共居一事。為應理乎。有眾多相。凡諸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地等四大為性。彼皆自性有勝功能。青黃等相隨事隨根而為了別。即此於其眾多相處極微之處。有總集相。即將此相為眼等識所行境故。是現量性。若如是者。於諸微處。識有聚相。何不言之。塵有聚相。何不言識有聚相耶。所以復雲。然於微處有總聚相。即以此言為其方便。亦顯識有極微總相。若爾一一極微有此相者。何故復雲總集相也。色聚眾多極微分別。是論所許。此即是其總聚性故。不是實有。如前已陳。何勞重述。有別意趣。縱令實事。別別體殊。然此相狀。但於集處。更相藉故。而可了知。說觀集相。更無餘矣。又復設使諸有極微合聚為性。然而一事。有其勝劣。隨事觀之。且如蒼色。是其地界。如是等說。誠為應理。縱許如是如極赤物初生起時。多事皆強。遂無容矣。依容有處作此譸議。若爾如何說諸極微非根所見。又復如何唯有如知能見極微由其塵相。非是識義非是依根識之境界。故曰非根非根之義。獨是如知之所觀察。復如何理現見極微塵形不覩。如堅性等。如堅潤等。於彼青等。縱有其事。非是眼等。識之境界。根之功能。各決定故。塵亦如是無違共許豈非顯微。無其堅性由別體故。此對宗法許共十處。但是大種斯言無過。然此已陳。汝瓨甌等覺者。汝如是證者。於瓨及甌便成根覺。相似而觀於其自境。識不差故。復由根覺。隨現有境而相生故。識境不別。如何得知。由匪於其瓨甌等處眾微有別。而此言說。然諸極微以總聚相而為其境。固非於彼瓨等自體了別之時。於眾多聚體有片別彼之實事。相貌之外無別積聚體可得。故緣彼根識便成相狀。無有差殊。由此方成於塵自體。是所緣性。復非於彼無別相處覆審之緣。異解性故。如緣青等。若相殊故。所言殊者。相謂形狀佈置有殊。於其瓨甌咽腹底等珠異狀故。由境有別覺乃遂殊。誠為應理。無如是事。非於根識所觀境處極微有殊。然此總聚是三佛栗底。而此總聚非根識境。此已宇破復非非境有別而令識相有殊可為應理。復如何知。諸極微處別狀。非有極微形相。無別異故。凡諸事物有支分者。必有別狀。於方處轉。然諸極微體無方分。至窮極處。斯即何曾得有形別。於瓨甌等縱令事別。而極圓性曾無有殊。斯乃一體無增減故。是故定知。於總聚處非實物有。凡有方隅布列形狀。皆非根識所行之境。上來如此。眾多詰責。意欲顯其有別相故。瓨甌等覺非以別事為所緣境。猶若蘇佉毒佉情矣。然而極微是不別境。即是彰其非彼境性。若相殊故。方言殊者。此言意顯。向雲非以不別之事而為境者。是立已成。彼意說言。極微為境。其實無殊。然為形相別故別也。極微無殊我亦共許。是立已成。由諸極微量無別故。此顯殊事。是其別境。答非已成。或可此明諸根之識。於瓨甌等。無有極微相狀性故。非是所緣。猶如餘識。餘識謂意或餘根識。但緣青時。無黃相故。於諸極微雖體眾多。無差別故。而諸根識差別相故。斯乃共成。非塵狀性頌於極微。差別之言同前問答。若其總聚許覆相已。形非實境理方可成。如斯勝理。是應成立。若言離極微如是等如離彼者。彼覺便無故。猶如軍等。此言瓨等是非實義。由非實事。此顯餘宗諸非不實皆非舍彼相違事也。如於聲等。青覺非有。此形相別。是覆相有。以其瓨等為境性故。雖引眾多異見道理。而竟不能顯其極微實事之體有其差別。據內境體。謂立自宗所緣之事。若也總撥無所緣境。便有違世。自許宗過。四種緣性於經說故。此中內聲為顯不離。於識而有所緣。言境體者。是所取分。是識變為境相之義。然在識外別分而住。將以為境違世之過。如前尚在。由諸世俗共許於境在外而住。應雲如外。此不離識其所取分。如外而現。雲我見境。生其慢想。寔此為因。如於眼識現其發等外境雖無謂實。無其在外之境非了性故。以理究尋不可了其自體定在於外。縱令許彼實有外相。然非識緣。非彼相性故。非極微相現。如似外相顯現之時。此即是其所緣緣也。彼相相應故。由若與相理相應故者。此即是此如因性等。由與自相理相應故。復顯所緣差別體相。如雲識有彼相故等明不假藉外事為境。如情所計。境相隨生。又情所計。若離於識非外有故。此之境相元不離識。由此名為內境相也。此中內聲。言不離識。本無其外。望誰為內。及從此生有此方生。或可從此。由第七五義有別故。由非離境得有其識。是故有此方乃識生。不言第五。二法合故。明其所緣。道理合故。顯能立也。此即但以共相之境為其能立。若差別者。其仳若南不緣外事。於其夢位以為顯示。如說二種為一能立。識有彼相。復是識生。緣此二用方成一量。且復縱許有其內相。但觀外境妄有相故。言無地相。如情計境。生其領受境之相狀。列在於內。將為應理。如何是彼一分得作同生之緣。其所取分離識無故。斯之一分復還生識。便成自體相違之過。復還是彼一分性故。如能取分斯乃便成。匪能生性。但由外相染識而生。此即相分與識同起。非二同時有因果性。如牛兩角。又匪於其不異之事。同在一時以同伴聲而合說之。亦非於識別說有境。斯乃如何名同伴性。理實如是。然由相狀差別力故。猜卜為異而表宣之。由有見分相分之殊。遂將此識而有差別。若如是者。緣性亦應但是所執。非分別事。有自性體。斯乃應成。非真緣性。此因相違由其緣義。於餘所執差別之境。亦共許之。如等無間滅同分之識。為斷割時。此識亦以四種多緣而為緣也。

觀所緣論釋一卷


上篇:觀所緣緣論

下篇:大乘法界無差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卷上(前方便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

辯中邊論頌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

大乘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諸有欲...

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

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

佛說漏分佈經

佛說漏分佈經(出《中阿含》令劫意) 後漢三藏安世高譯...

大方廣如來藏經

大方廣如來藏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

【註音版】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安忍波羅蜜多品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安忍波羅蜜多品...

注華嚴法界觀門

注華嚴法界觀門序 唐綿州刺史裴休述 法界者。一切眾生...

清珠集

清珠集 古靈山普光寺淨願社主釋幻空堂 治兆 輯 自己...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註音版】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六妙門者。...

【佛教詞典】真衍

(1621~1677)明末臨濟宗僧。姑蘇吳郡長洲(位於江蘇...

【佛教詞典】含飯語戒開緣

含注戒本·百眾學法:「不犯者,或時有病,或噎而索水...

父母的教訓和責罰

居則致其敬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無...

用四無量心對治煩惱

如果學佛者在生活中解行並進,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長壽短壽不都是在做一個夢嗎

請看下面第七段:學道當明心。 我們修學佛道要注意明瞭...

如何看待所謂的「完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沒有要求...

聖嚴法師《思善、思惡》

我們先要善惡分明,才能開始修行。善惡分明的人,是正...

在家居士不想過世俗的生活,該怎麼辦

問: 師父您好!我是一個在家居士,快三十了,沒有結...

你跟哪部經有緣,對你機就是好的

我們好多過去的父母等我們救度。一子得道,九族升天。...

互相嫉妒猜忌,導致無謂的紛爭憂擾

人花在批評、譭謗、傷害他人的時間,勝過於冷靜思考了...

如何不讓種下的惡因產生果報

我們如果了解了改變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

牽著母親的手

星期六偕妻兒回家,年近花甲的母親喜不自禁,一定要上...

慧遠大師示現的三個修行特點

慧遠大師身上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就是持戒精嚴,尊...

達摩西來意

菩提達摩開創了中國禪宗,成為印度來華高僧中對我國佛...

【視頻】《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視頻】《大悲懺法》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大悲懺法》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