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應知勝相勝語第二之二

分別章第三之餘

論曰。復次云何得知依他性為分別性。相顯現而住。然非分別性體也。於名前無智即體相違故。多名有多體此相違故。名不定雜體相違故。此中有偈。

 於名前無智  多名及不定
 同及多雜體  成就此相違
 法無而可見  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事  亦復似虛空

釋曰。如依他性中雖分別一分可見。然不成彼性顯示此故於名前無智。同體相違故者。若分別與依他是一體。則離名於義中智生。如瓶離瓶名。於瓶義中瓶智不生。若瓶名與瓶義是一相者。則應智自生。以不一相故。若言名義同體。即是相違。此中成立名是依他。義是分別。何以故。此依他由名力故成所分別又一義有多名。若名義是一相如名有眾多。義亦應眾多。若爾此義則應有多體。此一義有多體。即是相違。是故兩性一體即是第二相違。又名不定如瞿名能目九義。若執名義是一。即諸義同體。此執是第三相違。以無量別相義皆成牛等一體故。偈中亦說此義。於偈中言成就者。明依他與分別不同體義。成就法無而可見等。此一偈為教諸弟子。幻等譬喻故。弟子有二種相違疑。難法無而可見。無染而有淨。於此有疑於中如幻事者。如幻象實不有而可見。義亦如是。雖不有而亦可見。又如虛空雲等。不能染污本性清淨。然雲等除時名為清淨。諸法亦爾無有染污本性清淨。然除客塵障垢時。名為清淨應知。

論曰。復次如所顯現既不有。此依他性一切種悉無。何故不成。若無依他成就性亦無。一切無所有此義不成。若依他性及成就性俱無則無染污及清淨過。現見染污及清淨。是故非一切無。此中有偈。

 若無依他性  成就性亦無
 則亦恆不有  染污及清淨

釋曰。依他性如所顯現不如是有。今為顯一切種悉無不成故。說此依他若不有成就亦不有。何以故。由有染故則有淨。是故若二種俱無即一切悉無。此義不成今當顯示謗無染淨。此是過失。何以故。現見有染有淨故。此依他成就二法現見是有。若執言無則是實有染淨而謗言無。

論曰。於佛世尊大乘方廣經中。彼經中說云何應知分別性。若說無所有門應知。云何應知依他性。若說幻焰夢像影響水月化等譬喻應知。云何應知成就性。若說四種清淨法應知。四種清淨法者。一本性清淨。所謂真如空實際無相第一義法界等。二離垢清淨。謂即是離一切障垢。三至得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等。四道生境界清淨。謂所說大乘正法此是清淨因故。非分別性。最清淨法界所流津液故非依他性。此等四法中攝得一切淨法。此中有偈。

 幻等說於生  說無顯分別
 四種清淨法  此說成就性
 清淨有本性  無垢道攀緣
 一切清淨法  此四種所攝

釋曰。本性清淨者是自體清淨。此自體即是真如。一切眾生皆有。以平等相故。由有此故說一切法為如來藏。離垢清淨者。即此真如離煩惱障智障垢已。由此真如清淨故得名為佛。至得道清淨者。得彼之道亦是清淨。即是菩提分。念處等波羅蜜故。道生境界清淨者。是諸菩提分法勝得生緣。此生緣亦是清淨故說道生境界清淨。即是修多羅等十二部言教。此言教若是分別即成染污因。若是依他即成虛妄。最清淨法界所流津液故非虛妄。由離此二性故得為成就。又此四種相於大乘中隨說一種應知。即是說成就性。於中初二不變異成就故名成就。後二以不顛倒故名成就。於後偈中具明此義。幻等說於生者依他性說名為生。隨於何處說一切法如幻。乃至如化等應知。此說依他性。說無顯分別者若說無有色無所有乃至一切法無所有。應知此說分別性。

論曰。復次何因緣故。如經所說。依他性譬幻事等。為除他人於依他性中虛妄疑故。又云何他人於依他性虛妄中生疑。他人作如是念。云何實無有義而成境界。為除此疑故說幻事譬。若實無有義。心及心法云何得生。為除此疑故說焰譬。若實無有義。云何愛非愛受用得成。為除此疑故說夢譬。若實無有義善不善業愛非愛果云何得生。為除此疑故說鏡像譬。若實無有義種種識云何得生。為除此疑故說光影譬。若實無有義種種流佈言說。云何得生。為除此疑故說嚮譬。若實無有義。取實三摩提中境界云何得成。為除此疑故說水月譬。若實無有義得自在菩薩以不顛倒心。為作眾生利益事故生云何得成為除此疑故說變化譬。

釋曰。為顯示依他性故。說幻等譬。於中虛妄疑者。於虛妄體中生疑故。於依他性中以幻等譬喻。顯示如幻像實無有義而成境界。諸法亦爾。為除彼疑故作幻譬。若無義則無所攀緣。心及心法云何得生。為對治他人此疑故說焰譬。於中焰譬心及心法。水喻於義如焰動故。水義識生實無有水。如是心及心法亦爾。由動故實無有義而生於識。諸小凡夫又復有疑。若無有義。云何愛非愛受用得成。為除此疑故以夢譬。依他性如夢中。實無有義而愛非愛受用得成。此中亦爾受用得成。又復有疑若善不善業無義。云何愛不愛果義得成。為除此疑故以鏡像譬喻。依他性如鏡像。實無有義即於自面有像智生。實無有像義可得。此亦如是愛非愛果義實無所有。然亦可見應知。又復有疑若無有義。云何得有種種識生。為對治此故以光影譬。依他性如人弄影。隨種種相貌則有多種影現。然無實影義可得。識亦如是實無種種義然有種種義可見。又復有疑若無有義云何無量種流佈言說得生。為除此疑故以嚮譬。依他性如嚮實無有義而亦可聞。如是流佈言說實無有義而亦可得。又復有疑若無有義云何得定者。心及心法得見於義。由經說得定心者如實知。如實見故。為對治此故說水月喻。如水月實無有義而亦可見。以水潤滑澄清故。定心亦爾實無境界義而亦得見。三摩提如水體潤滑故。又復有疑若無實眾生。云何得如實智諸菩薩等。先以智慧觀察為彼等眾生。於諸趣受身。為對治此疑故。以變化譬喻依他性。如變化實無有義。隨化者心一切事成。非無化事可見。如是雖無受身實義。然為一切眾生故受身。此義可見應知。復次為何意故世尊說幻等八喻。今當顯示於中說幻喻者。為對治眼等六內入。由眼等猶如幻像實無所有而亦可見應知。以此顯示。焰譬喻者喻器世間以體寬大。是故如焰由動搖故。實無有水而見有水。為對治受用色等故說夢喻。如夢中色等實無所有。然以此為因愛憎等受用得成。以此顯示。為對治身業故說鏡像喻。由善不善身業為因緣故。有餘色像生。為對治口業故說嚮譬。由口業為因故得口業果。猶如嚮以此顯示。意業有三種。一欲界二靜地三聞等。生於中為對治欲界意業故說光影譬。由意業果報猶如光影故。以此顯示。為對治靜地意業故。說水月譬。由靜地意業果如水中月。實無所有然於靜心中有種種果顯現。為對治聞等意業故說變化譬。於中聞等者謂聞思熏習。顯示此聞等意生如化。

論曰。世尊依何義故於梵天問經中。說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於依他性中約分別性成就性故。生死涅槃體無差別義。彼中即此依他性。分別分成生死。成就分成涅槃。

釋曰。此等三性法相如修多羅所說隨順相應。今當顯示。依何義故梵天問經中說。如來不見生死及涅槃。依生死涅槃無差別義故。依他性非是生死由成就分即是涅槃故。亦非涅槃由即彼分別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偏說一分。世尊見依他中無偏一性。由此意故於彼經中。說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論曰。如世尊於阿毘達磨經中。說三種法。染污分清淨分彼二分。依何義故作如此說。依他性中。分別性是染污分。成就性是清淨分。即此依他性是彼二分。由此義故作如此說。此義以何譬顯示。以金土藏為譬。如金土藏有三種可見。謂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中。土非有而可見。金實有而不可見。若以火燒土則不現。金則顯現。復次於地界中土相現時。是虛妄體現。金體現時是真實體現。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是如是此識性未為無分別智火所燒時。於識性中虛妄分別性顯現。成就性不顯現。此識性若為無分別智火所燒。於識性中實有成就性顯現。虛妄分別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體。依他性有二分。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

釋曰。如是阿毘達磨修多羅中說。分別者染污性。成就者清淨性。依他者彼二分體。由此義故說三種法謂染污分。清淨分。彼二分以此金藏土譬喻顯示。於中金藏者是金種子。地界者是堅性。土者是所造色。於土顏色中則有三種可得。彼地界中所有金。但土相顯現。彼金體以後時可得故知。何以故。若以火燒金則得現。是故知金本來是有。

論曰。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或說無常。或說非常非無常。為何義故說常。於依他性中約成就性分故說常。約分別性分故說無常。約彼二分故說非常非無常。為此義故說如常無常不二。苦樂亦不二善不善亦不二。空非空不二我無我不二。寂靜非寂靜不二有自性無自性不二。生無生不二滅無滅不二。本寂非本寂不二。本性涅槃非本性涅槃不二。生死涅槃無二。如是等差別諸佛世尊一切密語。皆隨順三性如常無常門說。此中有偈。

 如法無所有  而現無量種
 非法非非法  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顯示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  是故說為無
 由如是顯現  是故說為有
 自顯無所有  自體不住故
 如取既不有  故成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  前為後依止
 無生滅寂靜  及本性涅槃

釋曰。如法無所有而現無量種者。此上半偈如其次第即是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無所有故名非法。以非無顯現法故名非非法。以非法非非法故。說即是無二義。一分者一邊故。或有或非有者。或於有邊或非有邊。顯示者說故。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者由依他性具二體。取此義故說為非有非非有。如顯現非有者如所見法彼是非有。以如是故說名為無。是故說為有者即以此義故說名為有。今當顯示說無自性意。自不有者由一切法無有離因緣能自有者。此是一種無自性意。體不有者又是一種無自性意。若法滅已。彼體不復更生。是故無自性。自體不住故者。諸法即於生時無力能過一剎那住。此亦是無自性。此等無自性法與聲聞共有。如取既不有者。此不與聲聞共。如凡夫所取分別性不如是有故。此意名為大乘中無自性法。又即以此無自性故。無生等一切皆得成就。何以故。由無自性故無生。由無生故無滅。由無生無滅故本來寂靜。由本來寂靜故自性涅槃。前為後依止者即是前為後因故。

四意四合義章第四

論曰。復有四種意。四種合義。一切佛語應隨順入。一平等意。如言我於昔時名毘婆尸正遍知。二別時意。如言誦持多寶如來名。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經說唯發願得生極樂世界。三別義意如經說親近恆伽河沙等諸佛。得解大乘法義。四隨人心意。所謂或為此人讚嘆佈施。後復為此人毀訾佈施。如佈施戒及餘修亦如是。是名四種意。

釋曰。如有人取同法故。言彼即是我。世尊亦爾。心在平等法身故。說我於彼時名毘婆尸等。非毘婆尸即是釋迦牟尼佛。此中以平等為意故。別時意者。此意非唯稱佛名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言以一金錢得千金錢。豈一日得耶。此意在別時得故。以彼一金錢得千金錢因故。如是如是。唯發願得生極樂世界意亦如是。應知別義意中得解大乘法者。謂於三性道理自覺其相。若世尊意但以如文詞為解義者。凡夫亦應正解。彼解義者。必由親近無量諸佛方乃得故。此是佛意。隨人心意者。或於此人讚嘆佈施。又於此人毀呰佈施。如是意者隨彼得成。若人慳悋於彼讚施。若此人於施已得勝欲。即於彼所毀呰佈施。若無此意。於一施中或讚或毀。即是相違。由有此意故。若讚若毀皆悉相應。戒等亦爾。應知一分修者。謂世間修故。意與義異相者。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說者為意。由所說決定令入佛教中者名義。

論曰。四種合義者。一令入義。所謂如於聲聞乘中。若大乘中。依世諦道理。說人法二種自性及差別。二相義謂隨所說法相中。皆以三性顯示。三對治義。所謂說八萬四千諸對治行門故。

釋曰。於中令入義者於人法二種。約世諦道理。或說自性或說差別。為令眾生入佛法故。是名令入義。相義者。於中應以相義說其相。由說三性故。對治義者。謂說眾生行對治。即是說諸眾生煩惱對治。為安立眾生對治煩惱處故。

論曰。四翻義如別義語字。顯示別義故。此中有偈。

阿娑犁娑 羅末多耶 毘缽唎耶 斯柘素悉鬄(他棄)多者吉犁絁捺柘 素僧吉 利瑟吒 羅槃低菩提沒答摩

釋曰。於中阿娑犁者。顯了義名不實。隱密義名不動。即是定以不動故名阿娑犁。娑羅末多耶者。翻名於定起尊重意。毘缽唎耶斯柘者。若顯了義名顛倒。隱密義名翻倒。素悉鬄多者。謂善住於翻倒中。善住故無常謂常。此為顛倒。翻彼無常謂常倒中善住故。吉犁絁捺柘者。若顯了義名煩惱。隱密義名勤苦。素僧吉利瑟吒者。謂善染。是故經說於生死中久染勤苦。羅槃低菩提沒答摩者。翻雲當得勝菩提。此句可解。

論曰。若欲解釋大乘法。略說應以三種相解釋。一解說緣生。二解說因緣所生法。三解說言教中義。於中解說緣生者如偈說。

 言熏所生法  此於彼亦爾

此顯果報識及生起識更互為緣生故。彼因緣所生法者。生起識為相有相及見識體性。彼以住持相分別相法爾相。即此得顯三性相。如偈說。

 有相及有見  是應知三相

復次云何解釋彼相。謂分別相於依他相中無體。成就相於依他中是有。由此二故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見真實見真實此二同時。又於依他性中分別無所有。成就是有故。得彼不得此。不得彼得此。如偈說。

 依他無分別  唯成就是有
 不得及可得  於中二平等

釋曰。言熏所生法者。謂外分別熏習阿梨耶識。即於識中住。以此熏習為因生一切法。即是生起識自性。此於彼亦爾者。此分別熏習即以彼諸法為因。此顯示阿梨耶識與生起識更互為因。又彼生起識性所有諸法。有相有見識體為性者。謂若識體有相及有見即是彼體。此諸法有三相所謂住持相者。即是依他相。由此等所說故。三性所有相即得顯現。如是等義以偈義顯現有相有見。是應知三相者此等三相如論本解釋中顯示。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見真實見真實此二同時等者。以顯示之。此中二者。謂分別及成就。於此二分一不有一是有故。說名有不有。若得分別則不得成就。由不見真實故。即於彼時不得分別而得成就。由見真實故。如是等義又以偈顯示。偈中言平等者。謂一剎那故。於中者謂依他性中故。二者謂見真實不見真實故。故者有因緣故。由依他性中分別是無。成就是有故。彼諸凡夫顛倒取故見。諸聖人正見故見。

論曰。解釋言教中義者。如說初句為本以餘句顯示其分。或功德依止或義依止。功德依止者。如說佛功德。最清淨覺無二法。行無相法為勝道。住於佛住得一切佛平等。至無障礙處不退轉法。無礙境界不可思議成立。入三世平等。遍行一切世界身。一切法無礙智。一切行具足知。於法智無疑。無分別身一切菩薩所受智。到無二佛住。第一波羅蜜至究竟。無差別如來解脫智。入無邊無中佛地平等法界。第一盡虛空界等。最清淨覺為本。其餘諸句是此句差別。應知如是等名為善解釋。諸法體最清淨覺者。此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攝餘二十一佛功德。謂於應知中一向無障礙轉功德。令入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功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法身為依止。心業無差別功德。修對治一切障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成立法功德。授記功德。一切世界中示現受用身化身功德。斷疑功德。令入種種行功德。未來法生智功德。如所樂欲為顯示功德。無量身為教化眾生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德。佛剎無差別隨所信樂顯示功德。三種佛身無方所限分功德。窮生死際恆為利樂一切眾生功德。無盡功德。

釋曰。顯示其分者。如所應解釋。今顯示此義。或功德所攝或義所攝。於功德所攝中。最清淨覺者此為初句。所餘諸句顯示其義。於中無二行者。二行不可得是名無二行。非如聲聞辟支佛智。亦有障礙亦無障礙。有無無二相。第一清淨者。謂清淨真如。即是無相法。此真如非有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亦非無相。由有自體相故。此真如於無相法中為第一清淨。入處故言令入功德。最勝故名為道。道者入處義。故名為道。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者。謂於所有佛事常行不住故。修對治一切障功德者。以一切時恆修覺故。能對治一切障礙。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者。凡生在世間必行世境界。然雖生世間不為世間利等八法所染。成立法功德者。修多羅等諸法無量不可思議。以凡夫不能入故名最清淨覺。即此最清淨覺句一一句中皆相應。未來法生智功德者。謂於未來世法如是生。皆能知故。無量身為教化眾生相應功德者。謂無量諸菩薩身。若作教化眾生事。諸佛得自他平等智故。彼智即為佛智所攝故。即是佛教化事。平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德者。謂法身無二故名平等。以此無二法身故名得最清淨波羅蜜。至究竟無差別解脫智者。謂於如來無差別智中。解脫究竟故。此中解脫者。即是增上解故。三種佛身無方所限分功德者謂法身於若干方處。不能分限。如是受用身化身於諸世界亦爾。法界第一者。最清淨法界第一故。名法界第一。盡虛空界者。佛智如虛空無盡故。是故名為最清淨覺。

論曰。復次義依止者如經說。菩薩具足三十二法者說名菩薩。於一切眾生起利樂意故。令入一切智智故。知我何價故。捨憍慢故。牢固意故。非有所為作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究竟親友乃至涅槃際故。應量而語故。微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荷負重擔無退屈故。無疲惓意故。聞義無厭故。自所作罪能見其過故。於他罪失不嫌而誨故。一切威儀中修菩提心故。不求果報而行施故。不依止一切有趣生。而持戒故。於一切眾生無礙行忍故。攝取一切善法而行精進故。捨離無色界而修禪故。方便相應智慧故。以四攝事為攝方便故。持戒破戒慈愛無二故。恭敬聽聞正法故。恭敬住阿蘭若處故。於世間雜事不樂著故。於下乘中無悕欲故。於大乘中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淨修四梵行故。遊戲五通故。隨智行故。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諸眾生不棄捨故。一向語故重真實故。菩提心為首故。如是諸句皆初句差別應知。於一切眾生中利樂意者。此利樂意句。有十六業差別應知。於中十六業者。謂展轉起行業。不顛倒業。他不請作亦自行業。不動壞業。無所求業。此有三句不求返報故。於違順眾生無憎愛故。生生隨逐故。即此類中身口業有二句。於苦於樂及非二中平等業。不卑劣業。不退轉業。攝取方便業。厭惡障礙業。此有二句。無間思惟業。進勝業。此有七句正修行六波羅蜜。及修行四攝事修行成就方便業。此有六句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故。住阿蘭若處故。遠離惡覺故。正思惟功德有二種。共事功德有二種。成就業有三種。無量清淨故。得大威德故。得勝功德故。安立彼業。此有四句。攝眾功德故。決定教授故。法財二攝為一故。無染污心故。如是句皆句差別。應知如經偈說。

 初句所攝故  由功德句別
 初句所攝故  由義別句別

釋曰。義依止者。謂一切眾生中利樂意。此句義有十六業。及餘句顯示。此中利樂意。作何等業。令入一切智智者。若令諸眾生入一切智智。此是展轉行。譬如一燈傳然千燈。即是顯示利樂意。如是等諸句皆與利樂意相應。自知我為何價者。自有利樂意。仍是顛倒。如有人意欲利樂而以飲酒與之。若如實自知稱己份量教示眾生。不以憍慢故自無所知。起心利益反成無利。捨憍慢者以捨憍慢心故。不待勸請自為說法。牢固意者。不以眾生顛倒行故。牢固利樂心動壞。非有所為作憐愍意者。以不為利養作利益眾生故。此利樂愍意云何可知。以順行身口業故。於中應量而語及先言等是口業。微笑及無限大悲等是身業。此中應量語者謂唯作法語故。無限悲者愍三苦故。苦者苦苦故。樂者壞苦故。不苦不樂者行苦故。非二者不苦不樂故。不卑劣業者不自卑劣。雲我不能成佛。如此等類。無厭惓意者。若不疲惓則能修佛道。聞義無厭者。若不多聞則無教化眾生方便智。一切威儀中者。此句義如淨行修多羅中說。進勝業者是利樂意。趣向增長因體故。修成就方便業有六句者。若人親近此行即得成就。恭敬住阿蘭若處者。由住彼處故能離惡。覺世間雜事者歌舞雜戲等。成就業者謂表彼成就相故。威德者謂六神通。隨智慧行者。謂隨智不隨識自智慧生故。由此智慧正證相應。住諸法中安立彼業者。由有利樂意故。能以利樂安立眾生。於中攝眾者。於破戒者不捨安立亦不驅儐。令離不善令與善合。決定教授者。由一向與立教誡。不自說已後復言我前所說不善故。聞者授教。財法攝者由誠實告彼等言。以法及衣服等財利攝故。如言具攝。無染污心者由攝行菩提心作眾生利益事。非為自求供養。但念云何以此善令眾生正覺無上菩提。如此攝受故。偈中義亦爾釋應知相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

 

上篇:攝大乘論釋論

下篇:中邊分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究竟一乘寶性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教化...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卷上 阿僧伽作 後魏世佛陀扇多於洛陽譯 大乘...

中邊分別論

中邊分別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相品第...

取因假設論

取因假設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論...

【註音版】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 終南山釋氏道宣撰 惟夫幔幢...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弟子死復生經

弟子死復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祇...

佛遺教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菩薩訶色慾法經

菩薩訶色慾法經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女色者,世間之枷...

【註音版】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佛教詞典】散供

(物名)散末,散華,散錢等。謂放散而供養者。...

【佛教詞典】小乘十八不共法

(名數)佛之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大悲,合而為十八...

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隱居在山林中。但是,...

成為內外都成熟之修行人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日,佛陀告訴比丘們:...

一念心性清淨本然,怎麼就產生山河大地呢

《法華經》開顯了每一個眾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謂的相...

玉琳國師洞房之夜度化嬌妻

編者按:大覺普濟能仁通琇國師(16141675),明末清初著...

生死到來,如何預知時至

承問:生死到來,如何預知時至?此則不難。若能念念了...

由殺生宴客轉為戒殺吃素

人之入道,各有時節因緣。《勸戒類遍》載,福建浦城令...

文珠法師《正見與邪見》

見是見解,人的社會背景不同,民族意識不同,思想觀念...

阿彌陀佛護持行人不遭魔障

對這一點我們會非常地感慨,因為身處五濁惡世,我們眾...

波斯匿王的皈依

佛陀被給孤獨長者迎接到祇園精舍,這裡的環境和風景優...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繫念必得往生願

第二十 繫念必得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

無相、無住、無念

無相、無住、無念是般若法門的三大要領。在性空、無所...

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我們看第一個空無邊處定。 一、空無邊處定,謂行者厭患...

【視頻】大悲懺懺悔文(源慧法師粵語唱誦)

大悲懺懺悔文(源慧法師粵語唱誦)

【視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善音居士讀誦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