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用智慧去觀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隆蓮法師  2018/12/22  大字體  護眼色

用智慧去觀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色、受、想、行、識。

(一)色蘊:

凡一切物質,都是色蘊所攝,一切物質不外乎堅、濕、暖、動四性而構成(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構成)。

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

六塵中色、聲、香、味、觸、無表色,

都是色蘊所攝。

眼、耳、鼻、舌、身為內五根是物質的,

色、聲、香、味、觸是外五塵。

色塵:眼所對的顯色、形色,不是五蘊中色蘊的色,色塵只是色蘊的一種,顯色是顯在外的各種顏色,形色是指物質的形狀,有長、短、方、圓等形狀。

聲塵:是耳所對的,分為有執受六種,即有情所發出的,無執受六種,即無情所發如打雷,風聲;有執受無執受六種,是有情和無情一起作用發出的,如打鐘、吹笛,是有情通過無情的東西發出的聲。

香塵:凡是鼻根能嗅到的氣味都叫香,有好香、惡香等。

味塵:舌根所嘗的,有苦、酸、甘、辛、咸、淡等。

觸塵:身根所感覺的,有滑、澀等。

此五塵是內五根所對境,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無表色是看不見的物質,如受戒,能產生一種看不見的物質作用,受了戒能生防護犯戒的作用,修禪定也能在身上產生作用叫定果色。蘊:積聚義。佛法也是先說物質後說精神,精神主要是說對外界產生的認識,受、想、行、識四蘊都是精神方面的。

(二)受蘊:是感受、領納,即對外境產生的感受,發生感受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五根對五塵,歸納為三種:苦受、樂受、舍受。根觸境時產生感受,即心理活動。對於適悅的境生樂受,不喜歡的境就會產生苦受,不苦不樂的中庸境產生舍受。由種種感受進一步產生認識即想。

(三)想蘊:是思維、取境安名,心理學上叫「概念」,即對事物大概的印象。一個人看見東西有些什麼想法呢?如果見過一次就會在腦海里留下一個印象,第二次再見到,或別人提起時就知道是什麼,這個東西的形狀馬上會重現,就可以叫出他的名字來,故叫做「取境安名」。這是心理活動的作用,只要印象留在腦子裡,不論走到哪裡也不會忘記。在「百法」中的遍行心所裡也有受、想二種心所。

(四)行蘊:是百法中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是心理作用,由前面的受、想蘊之後進一步在這個東西上打主意,作種種盤算,如果是自己喜愛的就千方百計想得到,採取種種辦法追求,得到這個東西,這就叫行,也叫「業」。

(五)識蘊:由於受、想、行之後產生決定的認識,所有的心理活動,長久就會在心識上留下印象,唯識學叫做種子,由這個種子,以後因緣成熟就會產生作用叫種子起現行。對於佛法的道理不知道就應多學,久久熏習,讓其在八識田中下個種子,久了就會熟悉的。

五蘊偏重講心即精神方面,只有色蘊講的是物質,其餘四蘊都是講精神方面的。五蘊也是佛法對世界萬物歸納的一種,但佛法並非二元論。「元」是本體、自性義,而佛法講世間萬物都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的,五蘊是「緣起性空」的。

物質、精神(是根對境然後產生的種種心理活動)都是緣生無自性的,我們應如中觀宗所說的,應慢慢地思維觀察,看世間萬物哪一樣不是緣生的,哪一樣是有自性的,《大般若經》把每個法相名詞都提出來說了,所以文很長,一共600卷。《心經》把《大般若經》的內容歸納濃縮為二百六十個字。

只有用智慧去觀照時,才能見到五蘊(世間萬物)都是緣起性空,故說「照見五蘊皆空」。在「照見五蘊皆空」的基礎上,才能不畏生死地「度一切苦厄」的眾生。眾生之所以在生死長河裡流轉,就是由於不能照見五蘊皆空。人是一個四大假合之軀,有心理活動,是物與識構成的,卻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我,整天跟著這個「我」轉。

蘇聯人的哲學詞典中沒有「精神」二字,他們只承認有思維,不承認有精神,認為只有大腦的活動,這種看法太簡單了。所謂「人我空」是說眾生所執的我只是物質和精神聚集在一起(緣生)而構成的,沒有一個實在的不變東西(自性是空)存在,眾生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因此總認為五蘊之軀就是一個常恆不變的「我」。這個「我」並不是真實的、可靠的,只能使我們因他而起種種的煩惱邪見,造各種業,流轉生死,「我執」是流轉生死的動力,如果能將所執的我斷盡,看成緣起性空的,就能出生死不再流轉六道了。

「照見五蘊皆空」不僅是照見「人我空」,還照見世間萬法都是緣生無自性,故 「皆」字是包括了人、法二空,把人、法都看成是緣起性空了,才能稱之為「皆空」。斷盡人、法二種我執才能真正出離生死。有的人認為小乘只談「人我空」,大乘才談人、法二空,這是一種誤解,其實在小乘裡也談了「人法二空」,只不過著重於人我空,而大乘談法我空時多些。

按中觀宗的說法即通達人我空,同樣通達法我空,如同一個數學公式一樣,能按這個公式算出這道題,就能算出另一道同類型的題。擺在人我上能見緣起性空之理,對於世間萬法也能見到緣起性空。所以小乘還是能通達法的緣起性空。只要照見了五蘊皆空,就能知道下面的文了,以下的文句都是由前一句發揮出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以空性的心態來操作善業

我們一個淨土宗的修行者,當然我們希望能夠解決生死輪...

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依止空正見跟發心,他開始修行了。 第一個,安心如空之...

一切都虛妄不實,還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惡嗎

問: 如果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惡...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處定

看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是整個三界裡面最高的...

修行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別...

聖嚴法師《佛在眼前》

法身非變化,亦非非變化;諸法無變化,示現有變化。 ...

唯識無義,一切法的受用是自變自緣

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

想度一切苦厄,就要五蘊皆空

想要來生得聰明智慧,就要多看經、多拜佛、多打坐,沒...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

諸位要知道一個事情,當你看到某一個人,你起快樂的感...

【推薦】天底下最划算的投資

我們一般做一件事情總是會以利益得失的考量,來決定我...

無「我」讓心靈不受到傷害

人生在世,心靈常常受到傷害,傷心、傷感、傷痛經常折...

修淨業者應當具有這十種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

佛出世的因緣為的什麼?因為佛是覺的,人是迷的。人既...

慈航普渡救水災,慈航普渡救風災

怒海餘生(救水災) 古今記錄觀世音菩薩顯靈事蹟多不勝...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

無知和愚癡的殺生者

殺生者總以為被殺者是無知的、可欺的。誠不知,是自己...

可否先做世間事業,然後臨終才念佛

問曰: 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此...

福不可以享到盡頭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裡,...

世間的快樂為什麼是痛苦呢

我們應該對輪迴要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

冥陽兩利的《藥師經》

大多數佛教徒都知道地藏經是一部冥陽兩利的佛經;其實...

6字家規孕育出中華最顯赫的家族

富不過三代是許多人家面臨的尷尬。但讓人震撼的是,一...

印光大師: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淨土還難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

【推薦】十念往生通平時也通臨終

往生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基本點:不能僅僅站在凡...

想要長相莊嚴,就要多誦大悲咒

誦大悲神咒功德不可思議。那天有人問師父一個問題,說...

【佛教詞典】名言種子

(術語)二種子之一。謂之第八識色心生諸法之親因緣種...

【佛教詞典】萬法一如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沒有差別。...

【視頻】道證法師《發菩提心》

道證法師《發菩提心》

【視頻】八萬四千法門該怎麼選擇

八萬四千法門該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