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三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應知依止勝相勝語第一之三

世間淨章第十四

論曰。云何世間淨不成。如未離欲界欲。未得色界心。即以欲界善心修行。除欲界欲。此欲界修行心與色界心。不得俱生俱滅故無熏習。種子不成。無有色界心為過去。無量。生中餘心隔故。彼靜心種子不得成就。已無有故是故成就彼色界靜心。由一切種子果報識。次第傳來得為因緣。修行善心為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如其相應知。如是世間淨離一切種子果報識亦不成。

釋曰。如世間淨不成。今當顯示。如為離淫欲起修行時。修行欲界善心。於色界心無有熏習。以不同生同滅故。彼色界心即是無種子而生。以彼過去色界心無量生中餘識所隔。已過去無有不成故。彼靜心種子為因緣者。從阿梨耶識中自種子生故。彼方便善心非無功力。得為增上緣則為功力。但非因緣。由彼增上故。色界心得生。如是破色慾時亦爾故。

出世間淨章第十五

論曰。云何出世淨不成。如世尊說。從他聞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見得生。此他音聲及正思惟。為熏耳識為熏意識。為熏耳意二識。於彼法中起正思時耳識不生。意識亦為餘識別攀緣所間。若於正思惟相應心生時。彼意識久滅過去。聞所熏及熏習皆不得有。何處得種子。於後時生正思惟相應心。與正思惟相應者是世間心。與正見相應者是出世間心。無有共生共滅義故不。為彼所熏。既不被熏則為種子不成。是故出世間淨。離一切種子果報識亦不成。彼中攝持聞熏習種不成故。

釋曰。如出世淨不成今當顯示。於他音聲及正思惟者。謂正與聲相應思惟。此意識為餘識別攀緣所間者。謂與正見相應出世心隔絕故。若正思惟相應心生者。謂於後時正思惟。彼久滅過去者。謂前意識已謝滅經無量時聞所熏及熏習皆不得有。云何得以此為因生後正思惟相應意識彼中者。謂世間意識中。聞熏習者由聞他音聲熏習意識中。若作是念彼攝持種子不成故。謂攝持出世淨種子不成故。若有種子生義可成。

論曰。復次此一切種子果報識既為染法因。云何復成彼對治出世心種子。又此出世心昔未曾有故無熏習。既無熏習從何種子而生。汝今應答。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聞熏習。為種子得生。

釋曰。此果報識既為障礙因體。即不成彼對治因體。又此出世心初未曾有者。謂昔來未生故。無熏習者由昔來未生彼出世心熏習。決定未有故。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聞熏習為種子得生者。為別異聲聞故言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聞熏習。由善清淨法界滅智障煩惱障故。名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者即是所說法。謂修多羅等。於此法界所流津液修多羅。聽聞故名法界所流津液聞。即此聞熏習故名法界所流津液聞熏習。又復聞即是熏習故。名聞熏習。彼聞熏習住阿梨耶識中為因。生起出世心。

論曰。此聞熏習為是阿梨耶識自性。為非若是阿梨耶識自性。云何得成對治種子。若非彼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依止云何可見。乃至佛菩提位所有聞熏隨在何身中。與果報識同相而生。猶如水乳然非阿梨耶識。以成彼對治種子故。

釋曰。所有聞熏習。為是阿梨耶識自性為非。設爾何失。若是阿梨耶識自性。云何阿梨耶識還自成對治種子。若非彼識自性此聞熏習應別有依止。乃至佛菩提位。所有聞熏習者。即是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熏習力故。隨在何身中者。隨於何身中同體而生。然非彼自性。猶如水乳雖復一體而生。然此聞熏習非阿梨耶識。以對治阿梨耶識故。

論曰。於中依下熏習成中熏習。依中熏習成上熏習。由聞思修數習故。

釋曰。於中下中上者。應知聞慧思慧修慧。一一各有三等。復有別義聞慧為下思慧為中修慧為上。聞思修數習者。於聞等中增上修行。以下品為因得中品。中品為因得上品故。

論曰。彼聞熏習種子。隨下中上應知皆是法身種子。是阿梨耶識對治故。非阿梨耶識所攝故。出世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故。雖是世間為出世心種子。體出世心未生時。為現起煩惱對治故。惡趣對治故。一切惡業朽壞對治故。能隨順得親近諸佛菩薩故。雖是世間初修行菩薩所得。應知皆法身攝。聲聞緣覺所得解脫身攝。

釋曰。現起煩惱對治者。謂欲等出生為除滅因故。由除滅煩惱故。對治惡趣應受後報惡道業。為彼朽壞因。舉要言之。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惡業對治故。於未來世自身得親近善友因故。初修行者。謂凡夫法身攝者為法身種子體故。解脫身攝者。謂為諸聲聞解脫因體故。何以故。由聲聞唯得解脫身。不得法身故。

論曰。此非阿梨耶識。法身解脫身所攝。隨下中上次第增。如是果報識漸減依止。即轉依止。一切轉已此一切種子果報識悉無。種子即一切皆滅。復次非阿梨耶識與阿梨耶識同處而生。猶如水乳。云何一切皆滅。如鵝飲水中乳。又如世間離欲不靜地熏習滅。靜地熏習增依止即轉。

釋曰。如阿梨耶識。與非阿梨耶識同處而生。然阿梨耶識盡。非阿梨耶識。在如鵞飲水中乳。乳盡水在。以此顯示。應知。又如世間離欲。於一阿梨耶識中。不靜地煩惱熏習滅。靜地善法熏習充滿依止得轉。出世熏習亦爾故應知。

順道理章第十六

論曰。如入滅盡定說識不離身。此成立果報識不離身。以滅盡定不為對治此識故生。亦非出定時此識復生。此果報識斷已非結餘生不得更生。

釋曰。滅盡定說識不離身者。此為成就有阿梨耶識。由世尊說識不離身者。若離果報識餘識不成。何以故。以滅盡定對治生起識故生。見此定寂靜故。若復執言出定時識更生。由此意故名為識。不離身者。此義不成。何以故。以出定時識不更生。此果報識相續斷已。若離託生時不得更生。

論曰。若人執以意識故。說滅盡定有心者。彼人所執心不成。定義不成故。攀緣相不可得故。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相應故。想受共行過故。則有觸故。三摩提中此有力故。唯滅想是過故。思惟即與信等善根俱起過故。能依離所依不可得故。有譬喻故非一切行者亦不有故。

釋曰。若人執以意識故說滅盡定中有心。彼人所執不成心。以定義不成故。若欲令離如先所說自相阿梨耶識。於生起識中隨一識滅盡定中有此心者。此義不成。何以故。定義不成故。未曾見心離於心法。如餘心法未曾離心。若想受不滅不得滅名。則此定不復成定。若存有阿梨耶識則無此過。為寂靜住故。對治彼怨。其餘心及心法故滅定生。阿梨耶識不分明故。不對治此識故生。是故此定不得有餘心。何以故。攀緣相不可得故。心及心法若相續不斷。必有所緣相。滅定若有心亦應不離所緣相。此二俱不可得故。此定無有餘心。若立有阿梨耶識則無此過。此識以攝持身得名故。復次若滅定中有餘識生者。餘識必有善等分。謂善不善無記。此心不得為善。若善應與善根相應此即相違故。亦非識自性是善以離善根相應。無得善義。故若定心是善。則不許義至與無貪等善根相應。此不可許即與一切處餘善心不異故。亦不得為不善及無記。與不善無記不相應故。離欲界欲時。一切不善根已滅不成不善。亦非無記以此定是善故。又不可以此心為善。與想受共行過故。若離善根不得為善。但善必與善根相應。如與善根相應。必與想受相應無有別因故。所治現行復有能治此義不成。如欲等現行不得有不淨觀。復次定中若離阿梨耶識有餘心者。則有觸生過。今當以住餘定為例。但有其餘善根。相應定心生時必與觸俱。謂因定生猗為相。若樂受觸若不苦不樂受觸。以此觸為緣故。則有樂受及不苦不樂受生。何以故。此觸於定中有力故以見此觸於餘定中生二受有力故於滅定中亦應爾。無別障礙因故。若爾觸緣受則至此義不成。何以故。唯滅想是過患故。若言有觸緣受。修行此定唯為滅想此不可許。以說受想俱滅故。又復不應有觸。於餘識中若有觸。則有相應共有思惟。信等善根共生過故。經說若有識與觸相應生。則有思惟俱生是故於定中思惟現行義得成。若有思惟現行則是起作善心。此必應與信等善根俱生。此義不可許。若欲離如前所說過失。及離阿含相違過失。故言拔去心法。無有心法。唯有心在為是。此亦不成。何以故。從所依中拔除能依不可得故。心是所依心法是能依。此能依所依心及心法。無始生死已來更互相依未曾相離。由此相引故。必應與無貪等善根相應。若汝言定及定方便。並與彼相違故。無貪等不生唯善生者。餘處未曾見此道理。何以故。若法相應生。必有津液果相應生。是故彼義不成。復次更有不成。如世尊說。身行滅乃至言意行滅。於中身行者。謂出入息。語言行者謂覺觀。意行者謂思惟及想等。如覺觀滅則語不得生。如是意行滅則意不得生。若汝言如身行滅住於定中。身得不滅。如是意行雖滅。意猶得在。此義不然。何以故。有因緣故。更有別身行。為身得住因。如世尊說。由飲食命根及識等故。雖無出入息身亦得住。意則不爾。更無餘意行所持故。於彼定中不得以意識為心住。如世尊說。識不離身此說果報識。何以故。由有種子故。後出定時生起識從此而生。此能依所依一切時如是而生。雖加功用不能令其相離。何以故。有譬喻故。此於世間中從生至終。更互不相離。一切時共生。無有能拔其能依。令離所依。譬如四大及四大所造。心法亦爾。無有道理令其相離留心獨在。若言從所依。拔除能依不可得。但以想受是過患故。唯此二法不現行非餘。此亦不成。何以故。非一切處行者。此中不有故。經說滅盡定中識不離身者。即是成就阿梨耶識是有。以世尊說識不離身故。若離果報識餘識不成何以故。由滅盡定對治生起識生以是寂靜故。若有執從定起已。識還從身生故。言不離者此亦不成。以出定時識無更生義。以彼報識若相續斷已。離結後生無更生義。若復執離阿梨耶識以意識故。言滅盡定中有心者。彼心不得為善不善無記。並不成故。由此定善故不可為不善。亦不得為威儀工巧變化等無記。若言是果報無記即是阿梨耶識。以無第五無記故。若言此心是善。即應與無貪等善根相應。又此心在時染污意已滅。但住善中。此善心即有所依止。及有所緣三事和合。云何不生觸。既生觸云何不生受等。若爾則滅盡定義不成。於中心及心法不滅故。若汝執言善心勢力引此定生。由方便善心勢力故。此定雖善然不與無貪等善根相應。若和合有能得名和合。是故此定雖善於三和合無有能故。此不爾如津液果生故。以彼方便心是善。是故此定即與善根相應故。

論曰。若復執色心次第生。為諸法種子。此破如前復有不成。於無色界及無想天退墮。從滅盡定起此義不成。阿羅漢最後心亦不得成。唯除次第緣義得成。如是若離一切種子果報識。染污清淨皆不得成。是故如前所說相阿梨耶識成就是有。

釋曰。若執色心相續生諸法。前剎那色為後剎那色因得為種子。初剎那識生後剎那識亦爾。若從無色界退彼色久已斷絕。云何得種子復生於色。若從無想天退。及從滅定起。此心久滅云何得為後心生因。若如是阿羅漢無有得無餘涅槃。以色心因不盡故。此前剎那色於後剎那色。前剎那識於後剎那識。應知但得為次第緣。不得為因緣。是故成就阿梨耶識為有。若住生起識中轉依義不得成。此義今以三偈顯之。

論曰。此中有偈。

 菩薩善心中  則離於五識
 無復有餘識  轉依何心作
 對治為轉依  未滅故不成
 果因無差別  於滅則有過
 無種子無體  許此為轉依
 彼無二無故  轉依則不成

釋曰。菩薩善心中者謂善意識中。即是出世對治相應故。則離於五識者。謂離眼識等五識。無餘識者。謂離染污意識及有流善識。為離有流善識故。說善心已復說無餘識。轉依何心作者。謂於阿梨耶識中一切染污種子無複種子。如此作故。若言對治生為轉依者對治為轉依。非滅不成故。煩惱滅故名為轉依。非對治即是滅。何以故。對治但是滅因故。若爾則是果因無差別。彼滅即有過故。果者謂滅名為涅槃。因者謂對治名為道。彼對治與滅則成一體。又對治生時即是涅槃故。若汝以無種子無體許此為轉依者。於生起識無種子及無體。如此為轉依。彼無二無故。轉依則不成故。於住出世定時。諸生起識並不有故。爾時無種子無及無體無。是故轉依義不成。若有阿梨耶識諸生起識雖不在。彼種子在阿梨耶識中住則能作無種子及無體。由轉依不成故。應知有阿梨耶識。

差別章第十七

論曰。復次此阿梨耶識差別云何。略說或三種或四種。應知於中三種者。由三種熏習差別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三有分熏習差別。四種者一引生差別。二果報差別。三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於中引生差別者。謂新生熏習。若無此行緣識。取緣有不得成。果報差別者。以行有為緣於諸趣成熟。若無此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不得成。緣相差別者。此即是意所取我相。若無此則我取意念。所緣不得成。

釋曰。如此成就阿梨耶識已。今當顯示此識品類差別。於此三種熏習差別中。名言熏習分者。所謂如眼名熏習在果報識中。為彼眼生因。後果報眼根生時。由此眼名言。說為因故生。耳等諸根一切名言差別亦如是。我見熏習差別者。由染污意中身見力故。取阿梨耶識為我。熏習生已則有此我彼他差別。有分熏習差別者。由善不善不動行力故。於諸趣中受生如此差別。此義如後應知相初廣說。引生差別者。謂攝聚種類差別所有。新生熏習者。謂初起熏習時。若無此阿梨耶識引生差別則諸行生滅所熏習識。由取所攝持故生有現起。此有不成。能有後生故名此為有。此有即是善不善取之數習。果報有差別者由攝聚行有為緣。於諸趣中成熟。若無此阿梨耶引攝分。則無有因。於後有中諸法眼等色根生起不成。此即是報果故。緣相差別者即此阿梨耶識分與彼依止染污意我見為我取緣相。若無此緣相阿梨耶識與染污意意俱身見為因此我執所緣境不成。此即是津液果。

論曰。於中相貌差別者。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共相者是器世界種子故。不共相者是各別內入種子故。此共相是無受生種子。若對治起時不共相障礙滅故。共相者他分別所持。觀行者於中見清淨。如於一切物中種種樂欲種種見成故。此中有偈。

 難滅及難知  所謂共相結
 觀行者心異  於外大相中
 清淨者不滅  於中見清淨
 諸佛見清淨  成嚴淨佛剎

復有別偈。

 隨種種欲樂  種種見得成
 觀人於一物  隨種種欲樂
 種種見得成  所取唯有識

此不共相。是有受生種子。此等若不有器世界及眾生世界轉生。差別不成。

釋曰。相貌差別者有多種。於中謂共相不共相。有受生種子相無受生種子相。此阿梨耶識為一切眾生所共器世界因體。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阿梨耶識者。即是各各自身色等諸入因體。即是有受生種子。若離如是相類阿梨耶識。則一切眾生所共受用因。器世界則不成。如是若離第二阿梨耶識眾生世界不成。即如枯木無所覺知。

論曰。復有麁惡相輕安相。麁惡相者是煩惱小煩惱種子。輕安相者是有流善法種子故。若無此於果報身中。有堪能無堪能差別不成故。

釋曰。麁惡相者謂身無堪能故。輕安相者謂身有堪能故。

論曰。復有受用相不受用相。受用相者。謂果報已熟善不善種子故。不受用相者。謂言說熏習種子。無始時戲論生起種子故。若無此數數所作善惡業。得果受用此義不成。此新言說熏習出生亦不成。

釋曰。受用相者若離此阿梨耶識。數數所作善惡業得果而盡不得成。無受用相。謂言說熏習種子者。如言說熏習差別中說。無始時戲論生起。種子故者。謂無始已來俗數流佈因故。若無此不受用相。阿梨耶識則無本新言說熏習。生起不成。何以故。於世間中。無有現在言說離本得成。若本不有今亦不有故。

論曰。復有相似相。謂似幻焰夢翳等故。若無此相似相阿梨耶識。由虛妄分別種子故成顛倒相。此義不成。

釋曰。相似相者如幻事為因故。即得妄見象等相。如是如是由阿梨耶識相似相。虛妄分別種子故。有顛倒相。若無此彼顛倒相不成。

論曰。復有具相不具相。具縛者是具相世間。離欲者損減相。有學聲聞及諸菩薩一分拔離相。阿羅漢辟支佛如來煩惱障具拔離相。煩惱障智障具拔相者。如其所應。若無此次第滅煩惱義不成。何因緣故善惡法果報唯是無障無記。此果報是無障無記故。與善惡不相違。善惡更互相違。若果報是善惡。無有道理得滅煩惱。是故果報識唯是無障無記。

釋曰。無障無記者。於中無障者謂無染。由無染無記故名為無障無記。非如色界生以煩惱不善為無記。此果報若是善不善。則煩惱滅不得成。何以故。若是善更生善。若是不善更生不善。則生死無有盡義。生死者即是煩惱及有流善等。釋應知依止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三

 

上篇:攝大乘論釋論

下篇:中邊分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 安慧菩薩造 大唐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

辯中邊論頌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

大乘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鐵城泥犁經

佛說鐵城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在舍衛祇洹...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佛地經

佛說佛地經...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一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

寶女所問經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淨業痛策

淨業痛策附刻序 淨業痛策者。乃涔陽空靈大師。諱照瑩...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餓鬼住處

(雜語)正法念經十六曰:餓鬼所住,略有二種:一者人...

【佛教詞典】刪提嵐國

刪提嵐,梵名 Sandilya。為阿彌陀佛及釋迦佛於過去世發...

以什麼樣的心態聽法,能得到最大利益

宗喀巴大師講一個偈頌說: 佛非水洗眾生罪, 亦非手拔...

水牛含淚下跪求饒

一群目瞪口呆的屠宰場工人,拒絕宰殺一隻跪地求饒的大...

百丈禪師示大乘頓悟法要

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

什麼是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就是大慈大悲。你能大慈大悲,你就...

慈心不殺,當吃長素

慈心不殺 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

不要以為建廟功德很大,功德大是因為有人修道

人們做著種種苦力,才能夠造一個房子。所以建廟造伽藍...

如何勸臨終親人發願往生

一、直接問你心裡有哪些放不下? 直接問病重的親人你心...

居士如何護持正法

佛教是一個團體 佛教講四眾弟子,也講七眾弟子,範圍是...

化解冤親債的六個方法

1、吃素戒殺並迴向冤親債主 吃素是斷殺戒殺的開始,從...

這放不下,那丟不開,哪會相應啊

這人吶!在佛法中就怕沒有一點染,沒有一點信心,那就...

從凡夫轉變為聖人

五停心觀中的因緣觀,即觀察一切法皆因緣生、因緣滅。...

匆忙中我們失去了什麼

生命本需要凝視與傾聽,凝視朝來暮去,看興亡多少事;...

【視頻】《心經》莊嚴男聲演唱

《心經》莊嚴男聲演唱

【視頻】《普門品》台語唱誦

《普門品》台語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