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三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應知依止勝相勝語第一之三
世間淨章第十四
論曰。云何世間淨不成。如未離欲界欲。未得色界心。即以欲界善心修行。除欲界欲。此欲界修行心與色界心。不得俱生俱滅故無熏習。種子不成。無有色界心為過去。無量。生中餘心隔故。彼靜心種子不得成就。已無有故是故成就彼色界靜心。由一切種子果報識。次第傳來得為因緣。修行善心為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如其相應知。如是世間淨離一切種子果報識亦不成。
釋曰。如世間淨不成。今當顯示。如為離淫欲起修行時。修行欲界善心。於色界心無有熏習。以不同生同滅故。彼色界心即是無種子而生。以彼過去色界心無量生中餘識所隔。已過去無有不成故。彼靜心種子為因緣者。從阿梨耶識中自種子生故。彼方便善心非無功力。得為增上緣則為功力。但非因緣。由彼增上故。色界心得生。如是破色慾時亦爾故。
出世間淨章第十五
論曰。云何出世淨不成。如世尊說。從他聞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見得生。此他音聲及正思惟。為熏耳識為熏意識。為熏耳意二識。於彼法中起正思時耳識不生。意識亦為餘識別攀緣所間。若於正思惟相應心生時。彼意識久滅過去。聞所熏及熏習皆不得有。何處得種子。於後時生正思惟相應心。與正思惟相應者是世間心。與正見相應者是出世間心。無有共生共滅義故不。為彼所熏。既不被熏則為種子不成。是故出世間淨。離一切種子果報識亦不成。彼中攝持聞熏習種不成故。
釋曰。如出世淨不成今當顯示。於他音聲及正思惟者。謂正與聲相應思惟。此意識為餘識別攀緣所間者。謂與正見相應出世心隔絕故。若正思惟相應心生者。謂於後時正思惟。彼久滅過去者。謂前意識已謝滅經無量時聞所熏及熏習皆不得有。云何得以此為因生後正思惟相應意識彼中者。謂世間意識中。聞熏習者由聞他音聲熏習意識中。若作是念彼攝持種子不成故。謂攝持出世淨種子不成故。若有種子生義可成。
論曰。復次此一切種子果報識既為染法因。云何復成彼對治出世心種子。又此出世心昔未曾有故無熏習。既無熏習從何種子而生。汝今應答。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聞熏習。為種子得生。
釋曰。此果報識既為障礙因體。即不成彼對治因體。又此出世心初未曾有者。謂昔來未生故。無熏習者由昔來未生彼出世心熏習。決定未有故。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聞熏習為種子得生者。為別異聲聞故言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聞熏習。由善清淨法界滅智障煩惱障故。名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者即是所說法。謂修多羅等。於此法界所流津液修多羅。聽聞故名法界所流津液聞。即此聞熏習故名法界所流津液聞熏習。又復聞即是熏習故。名聞熏習。彼聞熏習住阿梨耶識中為因。生起出世心。
論曰。此聞熏習為是阿梨耶識自性。為非若是阿梨耶識自性。云何得成對治種子。若非彼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依止云何可見。乃至佛菩提位所有聞熏隨在何身中。與果報識同相而生。猶如水乳然非阿梨耶識。以成彼對治種子故。
釋曰。所有聞熏習。為是阿梨耶識自性為非。設爾何失。若是阿梨耶識自性。云何阿梨耶識還自成對治種子。若非彼識自性此聞熏習應別有依止。乃至佛菩提位。所有聞熏習者。即是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熏習力故。隨在何身中者。隨於何身中同體而生。然非彼自性。猶如水乳雖復一體而生。然此聞熏習非阿梨耶識。以對治阿梨耶識故。
論曰。於中依下熏習成中熏習。依中熏習成上熏習。由聞思修數習故。
釋曰。於中下中上者。應知聞慧思慧修慧。一一各有三等。復有別義聞慧為下思慧為中修慧為上。聞思修數習者。於聞等中增上修行。以下品為因得中品。中品為因得上品故。
論曰。彼聞熏習種子。隨下中上應知皆是法身種子。是阿梨耶識對治故。非阿梨耶識所攝故。出世善清淨法界所流津液故。雖是世間為出世心種子。體出世心未生時。為現起煩惱對治故。惡趣對治故。一切惡業朽壞對治故。能隨順得親近諸佛菩薩故。雖是世間初修行菩薩所得。應知皆法身攝。聲聞緣覺所得解脫身攝。
釋曰。現起煩惱對治者。謂欲等出生為除滅因故。由除滅煩惱故。對治惡趣應受後報惡道業。為彼朽壞因。舉要言之。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惡業對治故。於未來世自身得親近善友因故。初修行者。謂凡夫法身攝者為法身種子體故。解脫身攝者。謂為諸聲聞解脫因體故。何以故。由聲聞唯得解脫身。不得法身故。
論曰。此非阿梨耶識。法身解脫身所攝。隨下中上次第增。如是果報識漸減依止。即轉依止。一切轉已此一切種子果報識悉無。種子即一切皆滅。復次非阿梨耶識與阿梨耶識同處而生。猶如水乳。云何一切皆滅。如鵝飲水中乳。又如世間離欲不靜地熏習滅。靜地熏習增依止即轉。
釋曰。如阿梨耶識。與非阿梨耶識同處而生。然阿梨耶識盡。非阿梨耶識。在如鵞飲水中乳。乳盡水在。以此顯示。應知。又如世間離欲。於一阿梨耶識中。不靜地煩惱熏習滅。靜地善法熏習充滿依止得轉。出世熏習亦爾故應知。
順道理章第十六
論曰。如入滅盡定說識不離身。此成立果報識不離身。以滅盡定不為對治此識故生。亦非出定時此識復生。此果報識斷已非結餘生不得更生。
釋曰。滅盡定說識不離身者。此為成就有阿梨耶識。由世尊說識不離身者。若離果報識餘識不成。何以故。以滅盡定對治生起識故生。見此定寂靜故。若復執言出定時識更生。由此意故名為識。不離身者。此義不成。何以故。以出定時識不更生。此果報識相續斷已。若離託生時不得更生。
論曰。若人執以意識故。說滅盡定有心者。彼人所執心不成。定義不成故。攀緣相不可得故。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相應故。想受共行過故。則有觸故。三摩提中此有力故。唯滅想是過故。思惟即與信等善根俱起過故。能依離所依不可得故。有譬喻故非一切行者亦不有故。
釋曰。若人執以意識故說滅盡定中有心。彼人所執不成心。以定義不成故。若欲令離如先所說自相阿梨耶識。於生起識中隨一識滅盡定中有此心者。此義不成。何以故。定義不成故。未曾見心離於心法。如餘心法未曾離心。若想受不滅不得滅名。則此定不復成定。若存有阿梨耶識則無此過。為寂靜住故。對治彼怨。其餘心及心法故滅定生。阿梨耶識不分明故。不對治此識故生。是故此定不得有餘心。何以故。攀緣相不可得故。心及心法若相續不斷。必有所緣相。滅定若有心亦應不離所緣相。此二俱不可得故。此定無有餘心。若立有阿梨耶識則無此過。此識以攝持身得名故。復次若滅定中有餘識生者。餘識必有善等分。謂善不善無記。此心不得為善。若善應與善根相應此即相違故。亦非識自性是善以離善根相應。無得善義。故若定心是善。則不許義至與無貪等善根相應。此不可許即與一切處餘善心不異故。亦不得為不善及無記。與不善無記不相應故。離欲界欲時。一切不善根已滅不成不善。亦非無記以此定是善故。又不可以此心為善。與想受共行過故。若離善根不得為善。但善必與善根相應。如與善根相應。必與想受相應無有別因故。所治現行復有能治此義不成。如欲等現行不得有不淨觀。復次定中若離阿梨耶識有餘心者。則有觸生過。今當以住餘定為例。但有其餘善根。相應定心生時必與觸俱。謂因定生猗為相。若樂受觸若不苦不樂受觸。以此觸為緣故。則有樂受及不苦不樂受生。何以故。此觸於定中有力故以見此觸於餘定中生二受有力故於滅定中亦應爾。無別障礙因故。若爾觸緣受則至此義不成。何以故。唯滅想是過患故。若言有觸緣受。修行此定唯為滅想此不可許。以說受想俱滅故。又復不應有觸。於餘識中若有觸。則有相應共有思惟。信等善根共生過故。經說若有識與觸相應生。則有思惟俱生是故於定中思惟現行義得成。若有思惟現行則是起作善心。此必應與信等善根俱生。此義不可許。若欲離如前所說過失。及離阿含相違過失。故言拔去心法。無有心法。唯有心在為是。此亦不成。何以故。從所依中拔除能依不可得故。心是所依心法是能依。此能依所依心及心法。無始生死已來更互相依未曾相離。由此相引故。必應與無貪等善根相應。若汝言定及定方便。並與彼相違故。無貪等不生唯善生者。餘處未曾見此道理。何以故。若法相應生。必有津液果相應生。是故彼義不成。復次更有不成。如世尊說。身行滅乃至言意行滅。於中身行者。謂出入息。語言行者謂覺觀。意行者謂思惟及想等。如覺觀滅則語不得生。如是意行滅則意不得生。若汝言如身行滅住於定中。身得不滅。如是意行雖滅。意猶得在。此義不然。何以故。有因緣故。更有別身行。為身得住因。如世尊說。由飲食命根及識等故。雖無出入息身亦得住。意則不爾。更無餘意行所持故。於彼定中不得以意識為心住。如世尊說。識不離身此說果報識。何以故。由有種子故。後出定時生起識從此而生。此能依所依一切時如是而生。雖加功用不能令其相離。何以故。有譬喻故。此於世間中從生至終。更互不相離。一切時共生。無有能拔其能依。令離所依。譬如四大及四大所造。心法亦爾。無有道理令其相離留心獨在。若言從所依。拔除能依不可得。但以想受是過患故。唯此二法不現行非餘。此亦不成。何以故。非一切處行者。此中不有故。經說滅盡定中識不離身者。即是成就阿梨耶識是有。以世尊說識不離身故。若離果報識餘識不成何以故。由滅盡定對治生起識生以是寂靜故。若有執從定起已。識還從身生故。言不離者此亦不成。以出定時識無更生義。以彼報識若相續斷已。離結後生無更生義。若復執離阿梨耶識以意識故。言滅盡定中有心者。彼心不得為善不善無記。並不成故。由此定善故不可為不善。亦不得為威儀工巧變化等無記。若言是果報無記即是阿梨耶識。以無第五無記故。若言此心是善。即應與無貪等善根相應。又此心在時染污意已滅。但住善中。此善心即有所依止。及有所緣三事和合。云何不生觸。既生觸云何不生受等。若爾則滅盡定義不成。於中心及心法不滅故。若汝執言善心勢力引此定生。由方便善心勢力故。此定雖善然不與無貪等善根相應。若和合有能得名和合。是故此定雖善於三和合無有能故。此不爾如津液果生故。以彼方便心是善。是故此定即與善根相應故。
論曰。若復執色心次第生。為諸法種子。此破如前復有不成。於無色界及無想天退墮。從滅盡定起此義不成。阿羅漢最後心亦不得成。唯除次第緣義得成。如是若離一切種子果報識。染污清淨皆不得成。是故如前所說相阿梨耶識成就是有。
釋曰。若執色心相續生諸法。前剎那色為後剎那色因得為種子。初剎那識生後剎那識亦爾。若從無色界退彼色久已斷絕。云何得種子復生於色。若從無想天退。及從滅定起。此心久滅云何得為後心生因。若如是阿羅漢無有得無餘涅槃。以色心因不盡故。此前剎那色於後剎那色。前剎那識於後剎那識。應知但得為次第緣。不得為因緣。是故成就阿梨耶識為有。若住生起識中轉依義不得成。此義今以三偈顯之。
論曰。此中有偈。
菩薩善心中 則離於五識
無復有餘識 轉依何心作
對治為轉依 未滅故不成
果因無差別 於滅則有過
無種子無體 許此為轉依
彼無二無故 轉依則不成
釋曰。菩薩善心中者謂善意識中。即是出世對治相應故。則離於五識者。謂離眼識等五識。無餘識者。謂離染污意識及有流善識。為離有流善識故。說善心已復說無餘識。轉依何心作者。謂於阿梨耶識中一切染污種子無複種子。如此作故。若言對治生為轉依者對治為轉依。非滅不成故。煩惱滅故名為轉依。非對治即是滅。何以故。對治但是滅因故。若爾則是果因無差別。彼滅即有過故。果者謂滅名為涅槃。因者謂對治名為道。彼對治與滅則成一體。又對治生時即是涅槃故。若汝以無種子無體許此為轉依者。於生起識無種子及無體。如此為轉依。彼無二無故。轉依則不成故。於住出世定時。諸生起識並不有故。爾時無種子無及無體無。是故轉依義不成。若有阿梨耶識諸生起識雖不在。彼種子在阿梨耶識中住則能作無種子及無體。由轉依不成故。應知有阿梨耶識。
差別章第十七
論曰。復次此阿梨耶識差別云何。略說或三種或四種。應知於中三種者。由三種熏習差別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三有分熏習差別。四種者一引生差別。二果報差別。三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於中引生差別者。謂新生熏習。若無此行緣識。取緣有不得成。果報差別者。以行有為緣於諸趣成熟。若無此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不得成。緣相差別者。此即是意所取我相。若無此則我取意念。所緣不得成。
釋曰。如此成就阿梨耶識已。今當顯示此識品類差別。於此三種熏習差別中。名言熏習分者。所謂如眼名熏習在果報識中。為彼眼生因。後果報眼根生時。由此眼名言。說為因故生。耳等諸根一切名言差別亦如是。我見熏習差別者。由染污意中身見力故。取阿梨耶識為我。熏習生已則有此我彼他差別。有分熏習差別者。由善不善不動行力故。於諸趣中受生如此差別。此義如後應知相初廣說。引生差別者。謂攝聚種類差別所有。新生熏習者。謂初起熏習時。若無此阿梨耶識引生差別則諸行生滅所熏習識。由取所攝持故生有現起。此有不成。能有後生故名此為有。此有即是善不善取之數習。果報有差別者由攝聚行有為緣。於諸趣中成熟。若無此阿梨耶引攝分。則無有因。於後有中諸法眼等色根生起不成。此即是報果故。緣相差別者即此阿梨耶識分與彼依止染污意我見為我取緣相。若無此緣相阿梨耶識與染污意意俱身見為因此我執所緣境不成。此即是津液果。
論曰。於中相貌差別者。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共相者是器世界種子故。不共相者是各別內入種子故。此共相是無受生種子。若對治起時不共相障礙滅故。共相者他分別所持。觀行者於中見清淨。如於一切物中種種樂欲種種見成故。此中有偈。
難滅及難知 所謂共相結
觀行者心異 於外大相中
清淨者不滅 於中見清淨
諸佛見清淨 成嚴淨佛剎
復有別偈。
隨種種欲樂 種種見得成
觀人於一物 隨種種欲樂
種種見得成 所取唯有識
此不共相。是有受生種子。此等若不有器世界及眾生世界轉生。差別不成。
釋曰。相貌差別者有多種。於中謂共相不共相。有受生種子相無受生種子相。此阿梨耶識為一切眾生所共器世界因體。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阿梨耶識者。即是各各自身色等諸入因體。即是有受生種子。若離如是相類阿梨耶識。則一切眾生所共受用因。器世界則不成。如是若離第二阿梨耶識眾生世界不成。即如枯木無所覺知。
論曰。復有麁惡相輕安相。麁惡相者是煩惱小煩惱種子。輕安相者是有流善法種子故。若無此於果報身中。有堪能無堪能差別不成故。
釋曰。麁惡相者謂身無堪能故。輕安相者謂身有堪能故。
論曰。復有受用相不受用相。受用相者。謂果報已熟善不善種子故。不受用相者。謂言說熏習種子。無始時戲論生起種子故。若無此數數所作善惡業。得果受用此義不成。此新言說熏習出生亦不成。
釋曰。受用相者若離此阿梨耶識。數數所作善惡業得果而盡不得成。無受用相。謂言說熏習種子者。如言說熏習差別中說。無始時戲論生起。種子故者。謂無始已來俗數流佈因故。若無此不受用相。阿梨耶識則無本新言說熏習。生起不成。何以故。於世間中。無有現在言說離本得成。若本不有今亦不有故。
論曰。復有相似相。謂似幻焰夢翳等故。若無此相似相阿梨耶識。由虛妄分別種子故成顛倒相。此義不成。
釋曰。相似相者如幻事為因故。即得妄見象等相。如是如是由阿梨耶識相似相。虛妄分別種子故。有顛倒相。若無此彼顛倒相不成。
論曰。復有具相不具相。具縛者是具相世間。離欲者損減相。有學聲聞及諸菩薩一分拔離相。阿羅漢辟支佛如來煩惱障具拔離相。煩惱障智障具拔相者。如其所應。若無此次第滅煩惱義不成。何因緣故善惡法果報唯是無障無記。此果報是無障無記故。與善惡不相違。善惡更互相違。若果報是善惡。無有道理得滅煩惱。是故果報識唯是無障無記。
釋曰。無障無記者。於中無障者謂無染。由無染無記故名為無障無記。非如色界生以煩惱不善為無記。此果報若是善不善。則煩惱滅不得成。何以故。若是善更生善。若是不善更生不善。則生死無有盡義。生死者即是煩惱及有流善等。釋應知依止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三
上篇:攝大乘論釋論
下篇:中邊分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