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增上慧學勝相勝語第八之二

論曰。於方便無分別智中有三種。謂因緣引攝數習等。出生差別故。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知足不顛倒無戲論等無分別故。無分別後得智有五種。謂通達憶念成立和合如意等。顯示差別。

釋曰。因緣引攝數習等出生差別故者。此是方便無分別三種。由或以種性力。或以現前數習力故得生。於中種性力者。即是從因得生。數習力者即是現在身丈夫力作。非從因生。知足無顛倒不戲論無分別故者。於中知足無分別者。應知是聞思體究竟。由滿足故不複分別故。名知足無分別。於聞思位究竟時自知得到究竟處。此菩薩住在凡夫地。生滿足心。作是念。聞思事只齊於此。以是義故說為知足無分別。復次應知。有世間知足無分別。若得於有頂處見為涅槃。生知足心。謂更無餘處故名知足無分別。不顛倒無分別者應知是聲聞等。由諸聲聞通達真實故得無常等四無倒智。於常等四倒相中不復顛倒分別。無戲論無分別者應知。是諸菩薩由諸菩薩知一切法乃至菩提。無戲論無分別故不複分別。無戲論者。謂出語言道過世間智由此智非言語所說。亦非世智所知故。復次無分別後得智。有五種差別應知。謂通達憶念成立和合如意等。顯示差別故者。於中通達顯示。憶念顯示。成立顯示。和合顯示。如意顯示等五種差別。此中通達顯示者。若通達已即於彼時顯示雲。我已通達作如是顯示。顯示者。謂決定知故憶念顯示者若出定已憶念言。我已通達無分別也。成立顯示者如所通達為他解說。和合顯示者以一切法為一摶相。總相攀緣智。由此觀智即得轉依。如意顯示者由此轉依故即得如意顯示。由隨心所念一切自在。由此自在若以地等為金等即得成就。由顯示故為此如意故。顯示故名如意顯示。何以故。由經說。以顯示及如意故。已成立無分別智。未說成就因緣故。復以偈顯示。

論曰。更有別偈成就無分別智。

 鬼畜人天等  各隨其所應
 一切意有異  故知義不成
 過去等及夢  並餘二影像
 無有為攀緣  然彼攀緣成
 若義成為境  無無分別智
 此智若不有  佛果無可得
 得自在菩薩  樂欲自在故
 如念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觀行人  智人得寂靜
 思惟一切法  如其義顯現
 智行無分別  一切義不現
 即知無有義  識亦不得有

釋曰。此中鬼畜人天等各隨其所應者。畜生以為水。餓鬼為高原。如人見糞為穢。豬等畜生見為淨妙。如人見飲食為淨。於諸天見為不淨。以此道理顯示。於一物中各隨其意見有差別。是故應知義無所有故。彼等所取既不成就。若爾義無所有故識應不緣境而生。答亦有識不緣境而生。如夢及過去未來等。無實攀緣即自體攀緣。如鏡像及定境亦爾次以偈顯示。過去等及夢此偈者。於中後半偈釋前半偈。如其次第應知。由無實攀緣故無攀緣。非無攀緣即自攀緣故。謂自心為境而攀緣故。即是過去未來及夢並二影像等次第相應。若義成為境無無分別智者。若義有自性則無無分別智。若汝言無無分別智有何失者。此智若不有佛果無可得。若無分別智不有則不能得佛果。是故決定應有應知。得自在菩薩者。謂已得自在力故勝解自在故者。得樂欲自在故如念地等成者。謂欲以地等諸物成金等相。即能成故。得定者亦爾者。謂得定人及餘聲聞等故。成就觀行人者。謂成就毘缽舍那故。智人者即是諸菩薩。得寂靜者。謂得三摩提故。思惟一切法如其義顯現者。由諸菩薩於如是如是修多羅等法。義思念時如念顯現。若念佛時隨所思念。於彼彼法中佛義顯現。如是色受等義顯現亦爾故。智行無分別一切義不現者。智正行無分別時。由一切義不現故。即知義無有。由義無所有故識亦成無所有。此識無所有今當顯示。識亦不得有者。所識既不有能識則不成。是故應知無所有。此義應知。相中已具解釋。

論曰。般若波羅蜜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經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已。與不住相應故。修餘波羅蜜得滿足。云何不住相應而得滿足。謂遠離五種住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不見真實菩薩分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處故。五遠離舍眾生利益事。住無餘涅槃界處故。

釋曰。此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由經說住般若波羅蜜中。已與不住相應。如是等為欲令知此義故。以經文顯示。如是住不住相應中滿足餘波羅蜜。遠離外道我執處者。如外道住般若中有我執。念雲。我住般若中。此是般若。菩薩遠離如是外道住相故。得住無住相應般若中。遠離不見真實菩薩分別處者。如不見真實。菩薩於無分別般若波羅蜜中。分別言。此是般若波羅蜜。無如是分別故。名不住相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者。如世間住生死邊。聲聞等住涅槃邊。菩薩不如是。不住此二即是不住相應應知。遠離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者。如聲聞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菩薩不如是由此意故言諸菩薩不住相應行應知。遠離舍眾生利益事住無餘涅槃界處者。如聲聞舍利益眾生事。於無餘涅槃而取涅槃。菩薩不爾。如是不住聲聞所住。是名不住相應。聲聞智與菩薩智有五種差別相。今當顯示。

論曰。聲聞智與此菩薩智有何差別。有五種差別應知。一無分別差別。謂陰等法無分別故。二無分限差別。謂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應知。為一切眾生無有分限故。三無住差別。謂入無住涅槃故。四畢竟差別。謂趣無餘涅槃界不盡故。五無上差別。謂最為勝上無有餘乘勝過故。

 五種差別智  大悲以為體
 世出世果報  當知不為遠

釋曰。於中無分別差別者。由諸聲聞攀緣陰等。生分別智。諸菩薩智。於陰等不生分別故。無分限差別者通達人法二無我故應知。無有分限。由諸菩薩於一切應知中智生故。聲聞唯知苦等諦為眾生亦無分限。菩薩為一切眾生故求菩提。聲聞唯為自利故。無住差別者。諸菩薩得無住處涅槃非諸聲聞此差別。畢竟差別者。於中言差別者。於無餘涅槃界中。聲聞涅槃則有盡滅。菩薩涅槃則不爾。無上差別者聲聞乘有上。菩薩大乘則無有上。是故此為差別。此義偈中顯示五種差別智等中。世出世果報者。謂色無色界是世間果報聲聞等是出世果報。

論曰。若菩薩如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等功德果報具足。已於一切義利中得自在者。何故現見有諸眾生。受諸貧苦。由見是諸眾生於彼義利業障故。由見若與其樂果報。於諸善法中礙其起善故。由見其無有義利。則厭惡現前故。由見其若得果報。為聚集不善法因故。由見其若得果報。與餘無量眾生作逼惱因故。以是義故現見眾生受諸苦惱。此中有偈。

 見業礙現前  集惡逼惱他
 當知是眾生  不得菩薩施

釋曰。得自在菩薩。以此因緣雖有大悲而不與眾生富樂。今顯示此意。於中見諸眾生業障故者。是諸眾生於菩薩威力中有業障礙故。由彼等於菩薩智有障礙所礙。菩薩雖有堪能。見此事故於其貧苦即生舍心。此中顯餓鬼見河水為譬。如河有水若欲飲時無人障礙。然餓鬼由自罪業故。不能得飲。此亦如是河喻菩薩。財物喻水。餓鬼喻眾生。猶如彼水。是諸眾生。於彼財物不能得受用。其義亦爾。由見與樂礙其起善者。復有餘人雖無業障。然此人得見菩薩時。於相續中生起善法。若與此人果報以受富樂故。於起善則斷絕。菩薩作是思量。寧令貧苦隨順起善。以此道理不與富樂。由見其厭惡現前故者。或復有人厭惡現前。菩薩見其貧苦。而於善不善中勝上厭惡現前思量。是已於彼眾生不與富樂。由見其苦受果報。增長不善因者。又復有人於貧窮時。不得聚集不善法。菩薩見已作是思量。寧令貧窮。莫令造作不善。故於彼等不與富樂。由見其若得果報。與餘無量眾生作逼惱因故者。又復有人得大果報。則苦惱無量眾生。是故寧令一身獨受貧苦。於理為勝。莫令苦惱無量眾生。是故不與富樂。如是等義偈中顯示。此中業障礙故。生起善根故。善現前故。聚集不善故。逼惱餘眾生故。菩薩見其如此不與富樂。即是偈中業及礙現前。集惡逼惱他。以此顯示餘義可解。釋增上慧學竟。

攝大乘論釋論寂滅勝相勝語第九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慧學勝相。寂滅勝相云何可見。諸菩薩寂滅即是無住處涅槃。以舍離煩惱不舍生死。共依止轉依為相。此中生死者是依他性染污分。涅槃者即是依他性清淨分。依止者即是依他性具二分。轉依者即是依他性對治起時染污分滅。清淨分顯。

釋曰。無住處涅槃相者。即是舍離煩惱不舍生死。共依止轉依為相者。住此轉時不令煩惱得住。然不舍生死。染分故名依他。即此淨分故名涅槃。二分故即是彼依止。轉依亦即此中得成。由此中對治起時。染分不行淨分行故。

論曰。復次此轉略說有六種。一益力損能轉。由信解力住聞熏習故。有慚微煩惱行不行故。二通達轉。謂已入地諸菩薩。真實不真實顯現在前故乃至六地。三修習轉。有障礙一切相不顯現。真如顯現故乃至十地。四果圓滿轉。無障礙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如顯現。得一切相自在故。五下劣轉諸聲聞等通達人無我故。一向背生死一向舍離生死。六曠大轉。諸菩薩通達法無我故。見生死即是寂靜。滅煩惱而不舍離故。諸菩薩於下劣轉中有何過失。不念利益眾生事故。菩薩法應超過下乘。同其解脫此是過失。諸菩薩於曠大轉中有何功德。於生死法中以自依止轉為依止故。得身自在於一切趣顯示一切身故。以種種調伏方便。調伏安立於世間果報及三乘中。此為功德。

釋曰。此轉復有六種。益力損能轉者。阿梨耶識中染污熏習。損其能益對治力。是故得轉住。解行地者。住聞熏習力已得轉依故。若煩惱現行彼有慚愧故。現行煩惱熏習薄少。通達轉中真實不真實顯現者。由正入地時為真實顯現因故。即於彼。時得轉依。或時出觀此即為不真實顯現因乃至六地。修習轉者。於應知障中有礙。此菩薩已一切相不復顯現故。得轉依。此轉乃至十地。果圓滿轉中一切障不復障礙者。此菩薩已一切相不顯現。無有一切障礙。見最清淨真如故。得此於一切相中得自在故得依止。由得此相自在故。能作隨意利益眾生事。曠大轉者。由於生死見其寂靜。煩惱即滅非有所舍。但煩惱不染由處染不染故。不舍生死此有何功德此曠大轉。諸菩薩以自依止轉依故。於一切法得自在。於一切趣中顯示同一切身[怡-台+龍]悷不調眾生。以種種調伏方便智調伏。安立於富樂及三乘中。此為功德。是中富樂者是世間果報故。

論曰。為轉依此中有偈。

 凡夫覆真實  一切虛妄現
 諸菩薩離妄  一切真實現
 應知現不現  真實不真實
 此依止轉已  名解脫如意
 生死及涅槃  若平等智生
 生死即涅槃  彼人得如是
 即得於生死  非舍非非舍
 亦即於涅槃  非得非非得

釋曰。為顯轉依故說偈。如諸凡夫由無明故。覆障真實。虛妄顯現。即是眾生等相。如是諸聖人真實顯現故。舍離眾生等相。由斷虛妄無明故。得如是。應知現不現真實不真實者。虛妄分別不顯現。真實成就性顯現。是名轉依。於轉依中虛妄不現行真實現行。此即是解脫相應名解脫如意者。如意欲行皆得解脫。非如聲聞畢竟涅槃猶如斬首。得如是解脫。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者。於生死涅槃二種。平等智生。此二無有差別故者。若即於彼時故復次生死涅槃云何得平等。由煩惱為生死。煩惱法無我。菩薩通達此法。無我智生見彼諸法皆無所有。諸有生死即是涅槃。見生死法即是涅槃寂靜。若如是有何所得。即得於生死非舍非非舍故。非舍者由諸有生死即是涅槃故。非非舍者舍故。由於此中不染故。見無所有故若得如是。亦即於涅槃非得非非得。由彼法不異涅槃是故非得。由於彼法見其寂靜。與涅槃無有差別。是故非非得。釋學果寂滅竟。

攝大乘論釋論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一

論曰。如是已說寂滅勝相。智勝相云何可見。三種佛身故。應知是智勝相。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即是如來法身。一切法中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此顯諸佛種種大集輪。法身為依止。清淨佛剎中。受用大乘法果報故。變化身者。亦以法身為依止。處兜率陀宮故。及降生受欲樂。出家往外道中。修行苦行正覺菩提轉法輪入大涅槃。所顯示故。

釋曰。智勝相此中解說。即以三身顯智勝相。自性身為一切法自在依止。受用身者即以前所說。自性身為所依。種種諸佛大集輪故。得顯於清淨佛剎中。大乘修多羅等法為因故。得受用法樂此為依止。復有別義為受用清淨佛剎故。及受用法樂故以此為依止。變化身中始從兜率陀宮。乃至入涅槃等者。為顯示同天人法。以此為依止。

論曰。此中有欝陀那(隋雲攝持)。

 相得及自在  依止與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等佛身

何者為相。諸佛法身略說有五種相。應知一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滅處。為解脫一切障。於一切法得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顯故。二白法自體相。六波羅蜜滿足得十自在。謂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此陀那波羅蜜滿足故。業自在生自在。尸羅波羅蜜滿足故。勝解自在。羼提波羅蜜滿足故。願自在。毘離耶波羅蜜滿足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禪波羅蜜滿足故。智自在法自在。般若波羅蜜滿足故。三無二相。謂有無無二相故。一切法無所有。此空相不無故。有為無為無二為相。非業煩惱所為。然似有所為自在顯示故。一異無二相。於中一切諸佛依止無差別。然無量身相續證正覺故。此中有偈。

 我取無有故  依止無差別
 前後次第證  假名說差別
 性行別非虛  具無初無別
 非一亦非多  無垢依止故

四常相謂真如清淨為相。本願所引佛事不休息故。五不思議相。此真如清淨唯自證知。世間譬喻不可得。非分別所行故。

釋曰。此欝陀那偈中。謂相得等。此中相者。即法身相有五種。應知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滅。由染污分依他性滅故。於一切障得解脫。一切法中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顯者。由於一切法得自在故。依他性一分清淨性。即得顯現。白法體相者。謂六波羅蜜圓滿故。得法身十種自在。此是白法體。於中命自在者。欲得自身齊幾許時住。即能顯示。應知心自在者。於爾許時住。不為生死所染污故。眾具自在者謂食等十種眾具。諸佛如念即得。應知此三由陀那波羅蜜圓滿為因。應知如偈說。

 諸菩薩思惟  若淨若不淨
 一切皆成善  是為意自在

業自在生自在。由尸羅波羅蜜滿故者。攝因及所生果故。又以此故身口業自在轉應知。由隨欲所生即彼業現前生自在者。謂生處自在轉應知。由於善惡等趣。隨意欲生即能生故。尸羅因名為業。尸羅果名為生。由此道理即得顯其自在故。信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圓滿故者。諸法皆隨心轉故。得隨所樂欲。如所樂欲一切事悉成就故。願自在是毘離耶波羅蜜圓滿果者。由精進一切發行皆究竟。一切思量事悉成就故。五通所攝神力自在。是禪波羅蜜圓滿果者。由心有堪能出生神通故。智自在法自在。是般若波羅蜜圓滿果者。般若力故安立陰等。及得此後一切種智。無二相中非有相者。一切法無有相故。非無相者有空自性故。有為無為無二相者。謂非有為自性。非無為自性故。於中非業煩惱所生故非有為相。亦是有為相者。於有為中已得自在。處處顯示。由此義故名有為相。一異無二為相者。於法身中由依止無別。是故無異相。由無量身得至故不得為一相。於此二中不可偏說故。名無二相。此義以偈顯示。我取無有故依止無差別者。於世中我取力故有身差別。於法身中無有我取故無差別。若身無差別云何有多佛前後次第。證假名說差別者。由此無量身得故。亦有差別。如此等義。更以偈說。性別者諸菩薩有眾多。由此差別故發行亦異。由發行差別故有眾多人。菩提資糧得圓滿。是故若唯一佛。餘人資糧則應虛。作具足者。諸佛具作一切眾生利益事。謂安立於三乘中。若諸佛唯以佛乘安立眾生。則所作佛事不具足。是故應有多佛。如生死無初佛亦如是。若唯一佛即是有初。是故非一。又彼依止無差別故。亦不得為多。即是此無垢法界依止無差別。此不一異相。由此道理即得顯示常相者。三因緣故。此體常住為相。真如清淨以為佛體。此即常住。由此道理得顯如來常住。應知本願所引者。由昔發願作一切眾生利益事。由此願所引故。佛體顯現。是故彼願不虛。此即常住應知。若謂如來作眾生利益事已竟者。此義不然。以所作未究竟故。即於今時有無邊事。謂一切眾生未般涅槃故。以此因緣故常住為相應知。雖如是等說已。彼亦不可思議應知。此不可思議因緣。今當顯示。唯自證知者。諸佛自證彼體故。由彼體唯自證故。非彼覺觀所能思量。於世間中亦無此比類。以譬喻知故。

論曰。復次云何得最初證此法身。總相大乘法為所緣故。無分別智及彼後得智故。五相善修於一切地中。善集資糧故。破微細難破障故。金剛譬三摩提。次此三摩提。後離一切障即得轉依。

釋曰。此中說得最初得者。由此體無生以無為故。若生即是無常。金剛譬三摩提者。此三摩提猶如金剛能破微細難破障故。即得轉依者。謂由此金剛譬三摩提。能轉依得法身。

論曰。復次法身有幾種自在而得至自在。略說有五種自在。一國土自身相好無邊聲。無見頂自在。由轉色聚依故。二無譏嫌無量高大安樂行自在。由轉受聚依故。三說一切名身句身味身自在。由轉想聚依故。四變化變易引大眾。引白法自在。由轉行聚依故。五鏡平等觀作所應作智自在。由轉識聚依故。

釋曰。此中顯示自在。由轉色等五聚依故得自在。於中由轉色聚依故。得佛剎自在。謂顯示金銀等。隨意顯示身自在。謂於大眾輪隨諸眾生樂欲。顯示身應知。相好等自在謂隨所樂欲為彼顯示故。即是無邊聲。無見頂等自在。由轉受聚依故。得無譏嫌無量高大安樂行自在者。謂於無譏嫌無量高大等安樂行中得自在行故。於中無量者。應知是種種故。高大者謂此樂超過三界樂故。應知由轉想聚依故。於說名身等中得自在故。由取相想故。緣於名言等而取其相。轉滅此想故。由轉行聚依故。於變化變易引大眾引白法等故得自在。於中變化自在者。謂隨意變化應知。變易者謂變易地等。令成金等故。引大眾者應知隨其意引諸大眾。謂引天夜叉等眾故。引白法者謂如意所欲則白法現前應知。由轉識聚依故。得鏡智平等智正觀智作所應作智。於中鏡智者。所應知法雖不現前。無忘失如世間善習經書故。平等智者於通達時。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此即是淨心。應知正觀智者。如典庫者。於陀羅尼三摩提門。隨於何時何法作意思惟。於彼中智行無礙故。作所應作智者謂顯示如從兜率陀乃至涅槃。於中顯現佛事。

論曰。應知法身為幾法所依止。略說有三種。一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偈。

 得受五種自體喜  諸佛由證自界故
 遠離五喜由不證  是故為喜應須證
 堪能事成無有量  法味義利功德具
 諸佛恆常見無盡  故得歡喜最無嫌

二種種受用身依止成熟諸菩薩故。三種種化身依止多為成熟諸聲聞等故。

釋曰。應知有幾法依止。法身於中種種佛住依止者。種種謂聖住天住梵住等諸住所依止故。或有人作是念。諸佛何須現化身。以諸聲聞不證此故。離於五喜。謂諸聲聞等不能證此法身。則遠離五種歡喜。是故為喜。應須證者。謂若欲求此歡喜取於證者。當勤修方便也。此五種歡喜以第二偈顯示。堪能事成無有量。法味義利功德具者。於中法身有堪能無量故。無量人得正覺者。皆悉堪能平等應知。由得見此堪能無量故生於歡喜。及事成亦無量者。若一佛作眾生利益事。即是一切佛事。由諸佛多故事亦無量。由見此故生於歡喜。法味者由見了修多羅祇夜等十二部經法故。生勝歡喜。義利功德具者。謂財利具成及功德具成。於中財利具成者。謂隨所思念即得具足應知。功德具成者。謂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具成應知也。故得歡喜最無失者。最者過三界歡喜故。無失者及習氣煩惱滅故。應知諸佛恆常見無盡者。見此次前所說四種歡喜。乃至窮生死後際無有滅盡。雖入無餘涅槃亦無盡。是故諸佛別得最勝歡喜。非餘聲聞。法身亦為受用身所依止。何因緣得成受用身依止。若離此入地已上諸菩薩不得成熟。亦為化身所依止。何因緣得成化身依止。多為成熟諸聲聞故由下願樂諸聲聞等。若離此不得成熟故。言多為者亦攝信行地諸菩薩應知。

論曰。應知有幾佛法攝法身。略說有六種。一清淨攝阿梨耶識轉已。得此法身故。二果報攝。色根轉已得果報智故。三樂攝轉欲行等樂已得無量智樂故。四自在攝。種種業所攝自在轉已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世流佈攝。一切見聞覺。知世流佈言說轉已得令一切眾生心喜正說智自在。故六拔濟攝。拔濟一切災橫過失轉已得拔濟一切眾生災橫過失智故。此等六種佛法。攝取諸佛法身。

釋曰。若有法能攝法身。今當顯示。轉何法故得此法身。阿梨耶識轉已得法身故者。謂得法身及清淨故。此法身清淨。名清淨攝。果報攝者即是果報所攝佛法。色根轉者。謂眼等色根轉故。得果報智者。謂轉彼色根得果報智故。樂攝中欲行等樂轉者。謂世間欲行轉已得佛法樂故。得無量智故者。即是游於種種樂故。自在攝中種種攝業轉者。如世間種種業。謂田作興生等。轉此已得於一切世界中無障礙神通智故。世流佈攝者。謂世間見聞覺知等流佈轉已。於見聞等中得自在。由得歡悅一切眾生智故。拔濟攝者。如世間王法苦惱事起。或以親友力財物力而得拔濟。轉此已得拔濟一切眾生一切苦惱智。此拔濟智離一切過失故。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上篇:攝大乘論釋論

下篇:中邊分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 安慧菩薩造 大唐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

辯中邊論頌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

大乘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慧印三昧經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佛說鐵城泥犁經

佛說鐵城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在舍衛祇洹...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佛地經

佛說佛地經...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一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

寶女所問經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佛教詞典】道炳

(365~435)東晉僧。廬山十八賢之一。穎川人,俗姓陳...

【佛教詞典】華光出佛

據無量壽經卷上載,極樂淨土之蓮花放出光明,其光中現...

關於戒殺的問答

問:世上飛禽走獸的種類很多,如果人人戒殺,它們就繁...

人生道路中的三個不怕

在身處逆境的時候,我常常用三個不怕幫助自己看破放下...

學佛什麼事能求什麼事不能求

問: 學佛什麼事能求什麼事不能求?請師父開示。 能弘...

戒德具足,堪做世間之福田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次向...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

拈花一笑心自靜 只需拈花一笑,萬千心事盡在其中。往...

水火二河白道喻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有這個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

你內心有德,求什麼就有什麼

人們常常忽略心念,修養內德,如果你內裡有德,不求名...

念念不離阿彌陀佛

一個參禪開悟的人,他是要選擇求生淨土的,這是一個反...

「覓心了不可得」的含義

《楞嚴經》的觀念,覓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不是說它的作...

生死的體驗及觀察

生與死,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題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聖嚴法師:最快樂的人

禪定能讓我們的身心暫時放下負擔,享受完全的舒暢和放...

阿彌陀佛聖誕日的由來

永明延壽禪師是宗門下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也是淨土宗...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善音居士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地藏經》(道升居士51分鐘版本)

《地藏經》(道升居士51分鐘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