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增上慧學勝相勝語第八之二

論曰。於方便無分別智中有三種。謂因緣引攝數習等。出生差別故。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知足不顛倒無戲論等無分別故。無分別後得智有五種。謂通達憶念成立和合如意等。顯示差別。

釋曰。因緣引攝數習等出生差別故者。此是方便無分別三種。由或以種性力。或以現前數習力故得生。於中種性力者。即是從因得生。數習力者即是現在身丈夫力作。非從因生。知足無顛倒不戲論無分別故者。於中知足無分別者。應知是聞思體究竟。由滿足故不複分別故。名知足無分別。於聞思位究竟時自知得到究竟處。此菩薩住在凡夫地。生滿足心。作是念。聞思事只齊於此。以是義故說為知足無分別。復次應知。有世間知足無分別。若得於有頂處見為涅槃。生知足心。謂更無餘處故名知足無分別。不顛倒無分別者應知是聲聞等。由諸聲聞通達真實故得無常等四無倒智。於常等四倒相中不復顛倒分別。無戲論無分別者應知。是諸菩薩由諸菩薩知一切法乃至菩提。無戲論無分別故不複分別。無戲論者。謂出語言道過世間智由此智非言語所說。亦非世智所知故。復次無分別後得智。有五種差別應知。謂通達憶念成立和合如意等。顯示差別故者。於中通達顯示。憶念顯示。成立顯示。和合顯示。如意顯示等五種差別。此中通達顯示者。若通達已即於彼時顯示雲。我已通達作如是顯示。顯示者。謂決定知故憶念顯示者若出定已憶念言。我已通達無分別也。成立顯示者如所通達為他解說。和合顯示者以一切法為一摶相。總相攀緣智。由此觀智即得轉依。如意顯示者由此轉依故即得如意顯示。由隨心所念一切自在。由此自在若以地等為金等即得成就。由顯示故為此如意故。顯示故名如意顯示。何以故。由經說。以顯示及如意故。已成立無分別智。未說成就因緣故。復以偈顯示。

論曰。更有別偈成就無分別智。

 鬼畜人天等  各隨其所應
 一切意有異  故知義不成
 過去等及夢  並餘二影像
 無有為攀緣  然彼攀緣成
 若義成為境  無無分別智
 此智若不有  佛果無可得
 得自在菩薩  樂欲自在故
 如念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觀行人  智人得寂靜
 思惟一切法  如其義顯現
 智行無分別  一切義不現
 即知無有義  識亦不得有

釋曰。此中鬼畜人天等各隨其所應者。畜生以為水。餓鬼為高原。如人見糞為穢。豬等畜生見為淨妙。如人見飲食為淨。於諸天見為不淨。以此道理顯示。於一物中各隨其意見有差別。是故應知義無所有故。彼等所取既不成就。若爾義無所有故識應不緣境而生。答亦有識不緣境而生。如夢及過去未來等。無實攀緣即自體攀緣。如鏡像及定境亦爾次以偈顯示。過去等及夢此偈者。於中後半偈釋前半偈。如其次第應知。由無實攀緣故無攀緣。非無攀緣即自攀緣故。謂自心為境而攀緣故。即是過去未來及夢並二影像等次第相應。若義成為境無無分別智者。若義有自性則無無分別智。若汝言無無分別智有何失者。此智若不有佛果無可得。若無分別智不有則不能得佛果。是故決定應有應知。得自在菩薩者。謂已得自在力故勝解自在故者。得樂欲自在故如念地等成者。謂欲以地等諸物成金等相。即能成故。得定者亦爾者。謂得定人及餘聲聞等故。成就觀行人者。謂成就毘缽舍那故。智人者即是諸菩薩。得寂靜者。謂得三摩提故。思惟一切法如其義顯現者。由諸菩薩於如是如是修多羅等法。義思念時如念顯現。若念佛時隨所思念。於彼彼法中佛義顯現。如是色受等義顯現亦爾故。智行無分別一切義不現者。智正行無分別時。由一切義不現故。即知義無有。由義無所有故識亦成無所有。此識無所有今當顯示。識亦不得有者。所識既不有能識則不成。是故應知無所有。此義應知。相中已具解釋。

論曰。般若波羅蜜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經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已。與不住相應故。修餘波羅蜜得滿足。云何不住相應而得滿足。謂遠離五種住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不見真實菩薩分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處故。五遠離捨眾生利益事。住無餘涅槃界處故。

釋曰。此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由經說住般若波羅蜜中。已與不住相應。如是等為欲令知此義故。以經文顯示。如是住不住相應中滿足餘波羅蜜。遠離外道我執處者。如外道住般若中有我執。念雲。我住般若中。此是般若。菩薩遠離如是外道住相故。得住無住相應般若中。遠離不見真實菩薩分別處者。如不見真實。菩薩於無分別般若波羅蜜中。分別言。此是般若波羅蜜。無如是分別故。名不住相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者。如世間住生死邊。聲聞等住涅槃邊。菩薩不如是。不住此二即是不住相應應知。遠離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者。如聲聞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菩薩不如是由此意故言諸菩薩不住相應行應知。遠離捨眾生利益事住無餘涅槃界處者。如聲聞舍利益眾生事。於無餘涅槃而取涅槃。菩薩不爾。如是不住聲聞所住。是名不住相應。聲聞智與菩薩智有五種差別相。今當顯示。

論曰。聲聞智與此菩薩智有何差別。有五種差別應知。一無分別差別。謂陰等法無分別故。二無分限差別。謂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應知。為一切眾生無有分限故。三無住差別。謂入無住涅槃故。四畢竟差別。謂趣無餘涅槃界不盡故。五無上差別。謂最為勝上無有餘乘勝過故。

 五種差別智  大悲以為體
 世出世果報  當知不為遠

釋曰。於中無分別差別者。由諸聲聞攀緣陰等。生分別智。諸菩薩智。於陰等不生分別故。無分限差別者通達人法二無我故應知。無有分限。由諸菩薩於一切應知中智生故。聲聞唯知苦等諦為眾生亦無分限。菩薩為一切眾生故求菩提。聲聞唯為自利故。無住差別者。諸菩薩得無住處涅槃非諸聲聞此差別。畢竟差別者。於中言差別者。於無餘涅槃界中。聲聞涅槃則有盡滅。菩薩涅槃則不爾。無上差別者聲聞乘有上。菩薩大乘則無有上。是故此為差別。此義偈中顯示五種差別智等中。世出世果報者。謂色無色界是世間果報聲聞等是出世果報。

論曰。若菩薩如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等功德果報具足。已於一切義利中得自在者。何故現見有諸眾生。受諸貧苦。由見是諸眾生於彼義利業障故。由見若與其樂果報。於諸善法中礙其起善故。由見其無有義利。則厭惡現前故。由見其若得果報。為聚集不善法因故。由見其若得果報。與餘無量眾生作逼惱因故。以是義故現見眾生受諸苦惱。此中有偈。

 見業礙現前  集惡逼惱他
 當知是眾生  不得菩薩施

釋曰。得自在菩薩。以此因緣雖有大悲而不與眾生富樂。今顯示此意。於中見諸眾生業障故者。是諸眾生於菩薩威力中有業障礙故。由彼等於菩薩智有障礙所礙。菩薩雖有堪能。見此事故於其貧苦即生捨心。此中顯餓鬼見河水為譬。如河有水若欲飲時無人障礙。然餓鬼由自罪業故。不能得飲。此亦如是河喻菩薩。財物喻水。餓鬼喻眾生。猶如彼水。是諸眾生。於彼財物不能得受用。其義亦爾。由見與樂礙其起善者。復有餘人雖無業障。然此人得見菩薩時。於相續中生起善法。若與此人果報以受富樂故。於起善則斷絕。菩薩作是思量。寧令貧苦隨順起善。以此道理不與富樂。由見其厭惡現前故者。或復有人厭惡現前。菩薩見其貧苦。而於善不善中勝上厭惡現前思量。是已於彼眾生不與富樂。由見其苦受果報。增長不善因者。又復有人於貧窮時。不得聚集不善法。菩薩見已作是思量。寧令貧窮。莫令造作不善。故於彼等不與富樂。由見其若得果報。與餘無量眾生作逼惱因故者。又復有人得大果報。則苦惱無量眾生。是故寧令一身獨受貧苦。於理為勝。莫令苦惱無量眾生。是故不與富樂。如是等義偈中顯示。此中業障礙故。生起善根故。善現前故。聚集不善故。逼惱餘眾生故。菩薩見其如此不與富樂。即是偈中業及礙現前。集惡逼惱他。以此顯示餘義可解。釋增上慧學竟。

攝大乘論釋論寂滅勝相勝語第九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慧學勝相。寂滅勝相云何可見。諸菩薩寂滅即是無住處涅槃。以捨離煩惱不捨生死。共依止轉依為相。此中生死者是依他性染污分。涅槃者即是依他性清淨分。依止者即是依他性具二分。轉依者即是依他性對治起時染污分滅。清淨分顯。

釋曰。無住處涅槃相者。即是捨離煩惱不捨生死。共依止轉依為相者。住此轉時不令煩惱得住。然不捨生死。染分故名依他。即此淨分故名涅槃。二分故即是彼依止。轉依亦即此中得成。由此中對治起時。染分不行淨分行故。

論曰。復次此轉略說有六種。一益力損能轉。由信解力住聞熏習故。有慚微煩惱行不行故。二通達轉。謂已入地諸菩薩。真實不真實顯現在前故乃至六地。三修習轉。有障礙一切相不顯現。真如顯現故乃至十地。四果圓滿轉。無障礙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如顯現。得一切相自在故。五下劣轉諸聲聞等通達人無我故。一向背生死一向捨離生死。六曠大轉。諸菩薩通達法無我故。見生死即是寂靜。滅煩惱而不捨離故。諸菩薩於下劣轉中有何過失。不念利益眾生事故。菩薩法應超過下乘。同其解脫此是過失。諸菩薩於曠大轉中有何功德。於生死法中以自依止轉為依止故。得身自在於一切趣顯示一切身故。以種種調伏方便。調伏安立於世間果報及三乘中。此為功德。

釋曰。此轉復有六種。益力損能轉者。阿梨耶識中染污熏習。損其能益對治力。是故得轉住。解行地者。住聞熏習力已得轉依故。若煩惱現行彼有慚愧故。現行煩惱熏習薄少。通達轉中真實不真實顯現者。由正入地時為真實顯現因故。即於彼。時得轉依。或時出觀此即為不真實顯現因乃至六地。修習轉者。於應知障中有礙。此菩薩已一切相不復顯現故。得轉依。此轉乃至十地。果圓滿轉中一切障不復障礙者。此菩薩已一切相不顯現。無有一切障礙。見最清淨真如故。得此於一切相中得自在故得依止。由得此相自在故。能作隨意利益眾生事。曠大轉者。由於生死見其寂靜。煩惱即滅非有所捨。但煩惱不染由處染不染故。不捨生死此有何功德此曠大轉。諸菩薩以自依止轉依故。於一切法得自在。於一切趣中顯示同一切身[怡-台+龍]悷不調眾生。以種種調伏方便智調伏。安立於富樂及三乘中。此為功德。是中富樂者是世間果報故。

論曰。為轉依此中有偈。

 凡夫覆真實  一切虛妄現
 諸菩薩離妄  一切真實現
 應知現不現  真實不真實
 此依止轉已  名解脫如意
 生死及涅槃  若平等智生
 生死即涅槃  彼人得如是
 即得於生死  非捨非非捨
 亦即於涅槃  非得非非得

釋曰。為顯轉依故說偈。如諸凡夫由無明故。覆障真實。虛妄顯現。即是眾生等相。如是諸聖人真實顯現故。捨離眾生等相。由斷虛妄無明故。得如是。應知現不現真實不真實者。虛妄分別不顯現。真實成就性顯現。是名轉依。於轉依中虛妄不現行真實現行。此即是解脫相應名解脫如意者。如意欲行皆得解脫。非如聲聞畢竟涅槃猶如斬首。得如是解脫。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者。於生死涅槃二種。平等智生。此二無有差別故者。若即於彼時故復次生死涅槃云何得平等。由煩惱為生死。煩惱法無我。菩薩通達此法。無我智生見彼諸法皆無所有。諸有生死即是涅槃。見生死法即是涅槃寂靜。若如是有何所得。即得於生死非捨非非捨故。非捨者由諸有生死即是涅槃故。非非捨者捨故。由於此中不染故。見無所有故若得如是。亦即於涅槃非得非非得。由彼法不異涅槃是故非得。由於彼法見其寂靜。與涅槃無有差別。是故非非得。釋學果寂滅竟。

攝大乘論釋論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一

論曰。如是已說寂滅勝相。智勝相云何可見。三種佛身故。應知是智勝相。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即是如來法身。一切法中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此顯諸佛種種大集輪。法身為依止。清淨佛剎中。受用大乘法果報故。變化身者。亦以法身為依止。處兜率陀宮故。及降生受欲樂。出家往外道中。修行苦行正覺菩提轉法輪入大涅槃。所顯示故。

釋曰。智勝相此中解說。即以三身顯智勝相。自性身為一切法自在依止。受用身者即以前所說。自性身為所依。種種諸佛大集輪故。得顯於清淨佛剎中。大乘修多羅等法為因故。得受用法樂此為依止。復有別義為受用清淨佛剎故。及受用法樂故以此為依止。變化身中始從兜率陀宮。乃至入涅槃等者。為顯示同天人法。以此為依止。

論曰。此中有欝陀那(隋雲攝持)。

 相得及自在  依止與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等佛身

何者為相。諸佛法身略說有五種相。應知一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滅處。為解脫一切障。於一切法得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顯故。二白法自體相。六波羅蜜滿足得十自在。謂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此陀那波羅蜜滿足故。業自在生自在。尸羅波羅蜜滿足故。勝解自在。羼提波羅蜜滿足故。願自在。毘離耶波羅蜜滿足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禪波羅蜜滿足故。智自在法自在。般若波羅蜜滿足故。三無二相。謂有無無二相故。一切法無所有。此空相不無故。有為無為無二為相。非業煩惱所為。然似有所為自在顯示故。一異無二相。於中一切諸佛依止無差別。然無量身相續證正覺故。此中有偈。

 我取無有故  依止無差別
 前後次第證  假名說差別
 性行別非虛  具無初無別
 非一亦非多  無垢依止故

四常相謂真如清淨為相。本願所引佛事不休息故。五不思議相。此真如清淨唯自證知。世間譬喻不可得。非分別所行故。

釋曰。此欝陀那偈中。謂相得等。此中相者。即法身相有五種。應知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滅。由染污分依他性滅故。於一切障得解脫。一切法中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顯者。由於一切法得自在故。依他性一分清淨性。即得顯現。白法體相者。謂六波羅蜜圓滿故。得法身十種自在。此是白法體。於中命自在者。欲得自身齊幾許時住。即能顯示。應知心自在者。於爾許時住。不為生死所染污故。眾具自在者謂食等十種眾具。諸佛如念即得。應知此三由陀那波羅蜜圓滿為因。應知如偈說。

 諸菩薩思惟  若淨若不淨
 一切皆成善  是為意自在

業自在生自在。由尸羅波羅蜜滿故者。攝因及所生果故。又以此故身口業自在轉應知。由隨欲所生即彼業現前生自在者。謂生處自在轉應知。由於善惡等趣。隨意欲生即能生故。尸羅因名為業。尸羅果名為生。由此道理即得顯其自在故。信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圓滿故者。諸法皆隨心轉故。得隨所樂欲。如所樂欲一切事悉成就故。願自在是毘離耶波羅蜜圓滿果者。由精進一切發行皆究竟。一切思量事悉成就故。五通所攝神力自在。是禪波羅蜜圓滿果者。由心有堪能出生神通故。智自在法自在。是般若波羅蜜圓滿果者。般若力故安立陰等。及得此後一切種智。無二相中非有相者。一切法無有相故。非無相者有空自性故。有為無為無二相者。謂非有為自性。非無為自性故。於中非業煩惱所生故非有為相。亦是有為相者。於有為中已得自在。處處顯示。由此義故名有為相。一異無二為相者。於法身中由依止無別。是故無異相。由無量身得至故不得為一相。於此二中不可偏說故。名無二相。此義以偈顯示。我取無有故依止無差別者。於世中我取力故有身差別。於法身中無有我取故無差別。若身無差別云何有多佛前後次第。證假名說差別者。由此無量身得故。亦有差別。如此等義。更以偈說。性別者諸菩薩有眾多。由此差別故發行亦異。由發行差別故有眾多人。菩提資糧得圓滿。是故若唯一佛。餘人資糧則應虛。作具足者。諸佛具作一切眾生利益事。謂安立於三乘中。若諸佛唯以佛乘安立眾生。則所作佛事不具足。是故應有多佛。如生死無初佛亦如是。若唯一佛即是有初。是故非一。又彼依止無差別故。亦不得為多。即是此無垢法界依止無差別。此不一異相。由此道理即得顯示常相者。三因緣故。此體常住為相。真如清淨以為佛體。此即常住。由此道理得顯如來常住。應知本願所引者。由昔發願作一切眾生利益事。由此願所引故。佛體顯現。是故彼願不虛。此即常住應知。若謂如來作眾生利益事已竟者。此義不然。以所作未究竟故。即於今時有無邊事。謂一切眾生未般涅槃故。以此因緣故常住為相應知。雖如是等說已。彼亦不可思議應知。此不可思議因緣。今當顯示。唯自證知者。諸佛自證彼體故。由彼體唯自證故。非彼覺觀所能思量。於世間中亦無此比類。以譬喻知故。

論曰。復次云何得最初證此法身。總相大乘法為所緣故。無分別智及彼後得智故。五相善修於一切地中。善集資糧故。破微細難破障故。金剛譬三摩提。次此三摩提。後離一切障即得轉依。

釋曰。此中說得最初得者。由此體無生以無為故。若生即是無常。金剛譬三摩提者。此三摩提猶如金剛能破微細難破障故。即得轉依者。謂由此金剛譬三摩提。能轉依得法身。

論曰。復次法身有幾種自在而得至自在。略說有五種自在。一國土自身相好無邊聲。無見頂自在。由轉色聚依故。二無譏嫌無量高大安樂行自在。由轉受聚依故。三說一切名身句身味身自在。由轉想聚依故。四變化變易引大眾。引白法自在。由轉行聚依故。五鏡平等觀作所應作智自在。由轉識聚依故。

釋曰。此中顯示自在。由轉色等五聚依故得自在。於中由轉色聚依故。得佛剎自在。謂顯示金銀等。隨意顯示身自在。謂於大眾輪隨諸眾生樂欲。顯示身應知。相好等自在謂隨所樂欲為彼顯示故。即是無邊聲。無見頂等自在。由轉受聚依故。得無譏嫌無量高大安樂行自在者。謂於無譏嫌無量高大等安樂行中得自在行故。於中無量者。應知是種種故。高大者謂此樂超過三界樂故。應知由轉想聚依故。於說名身等中得自在故。由取相想故。緣於名言等而取其相。轉滅此想故。由轉行聚依故。於變化變易引大眾引白法等故得自在。於中變化自在者。謂隨意變化應知。變易者謂變易地等。令成金等故。引大眾者應知隨其意引諸大眾。謂引天夜叉等眾故。引白法者謂如意所欲則白法現前應知。由轉識聚依故。得鏡智平等智正觀智作所應作智。於中鏡智者。所應知法雖不現前。無忘失如世間善習經書故。平等智者於通達時。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此即是淨心。應知正觀智者。如典庫者。於陀羅尼三摩提門。隨於何時何法作意思惟。於彼中智行無礙故。作所應作智者謂顯示如從兜率陀乃至涅槃。於中顯現佛事。

論曰。應知法身為幾法所依止。略說有三種。一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偈。

 得受五種自體喜  諸佛由證自界故
 遠離五喜由不證  是故為喜應須證
 堪能事成無有量  法味義利功德具
 諸佛恆常見無盡  故得歡喜最無嫌

二種種受用身依止成熟諸菩薩故。三種種化身依止多為成熟諸聲聞等故。

釋曰。應知有幾法依止。法身於中種種佛住依止者。種種謂聖住天住梵住等諸住所依止故。或有人作是念。諸佛何須現化身。以諸聲聞不證此故。離於五喜。謂諸聲聞等不能證此法身。則遠離五種歡喜。是故為喜。應須證者。謂若欲求此歡喜取於證者。當勤修方便也。此五種歡喜以第二偈顯示。堪能事成無有量。法味義利功德具者。於中法身有堪能無量故。無量人得正覺者。皆悉堪能平等應知。由得見此堪能無量故生於歡喜。及事成亦無量者。若一佛作眾生利益事。即是一切佛事。由諸佛多故事亦無量。由見此故生於歡喜。法味者由見了修多羅祇夜等十二部經法故。生勝歡喜。義利功德具者。謂財利具成及功德具成。於中財利具成者。謂隨所思念即得具足應知。功德具成者。謂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具成應知也。故得歡喜最無失者。最者過三界歡喜故。無失者及習氣煩惱滅故。應知諸佛恆常見無盡者。見此次前所說四種歡喜。乃至窮生死後際無有滅盡。雖入無餘涅槃亦無盡。是故諸佛別得最勝歡喜。非餘聲聞。法身亦為受用身所依止。何因緣得成受用身依止。若離此入地已上諸菩薩不得成熟。亦為化身所依止。何因緣得成化身依止。多為成熟諸聲聞故由下願樂諸聲聞等。若離此不得成熟故。言多為者亦攝信行地諸菩薩應知。

論曰。應知有幾佛法攝法身。略說有六種。一清淨攝阿梨耶識轉已。得此法身故。二果報攝。色根轉已得果報智故。三樂攝轉欲行等樂已得無量智樂故。四自在攝。種種業所攝自在轉已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世流佈攝。一切見聞覺。知世流佈言說轉已得令一切眾生心喜正說智自在。故六拔濟攝。拔濟一切災橫過失轉已得拔濟一切眾生災橫過失智故。此等六種佛法。攝取諸佛法身。

釋曰。若有法能攝法身。今當顯示。轉何法故得此法身。阿梨耶識轉已得法身故者。謂得法身及清淨故。此法身清淨。名清淨攝。果報攝者即是果報所攝佛法。色根轉者。謂眼等色根轉故。得果報智者。謂轉彼色根得果報智故。樂攝中欲行等樂轉者。謂世間欲行轉已得佛法樂故。得無量智故者。即是游於種種樂故。自在攝中種種攝業轉者。如世間種種業。謂田作興生等。轉此已得於一切世界中無障礙神通智故。世流佈攝者。謂世間見聞覺知等流佈轉已。於見聞等中得自在。由得歡悅一切眾生智故。拔濟攝者。如世間王法苦惱事起。或以親友力財物力而得拔濟。轉此已得拔濟一切眾生一切苦惱智。此拔濟智離一切過失故。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上篇:攝大乘論釋論

下篇:中邊分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瑜伽師地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大唐桑門道基撰 攝大乘論者。...

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註音版】佛說了本生死經

佛說了本生死經...

【註音版】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第一(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第一 西天譯...

佛說兜調經

佛說兜調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未曾有經

佛說未曾有經 後漢失譯人名出古舊錄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教詞典】一字攝多

密教所立十六玄門之一。與「多字攝一」相對稱。密教於...

【佛教詞典】色心非常

【色心非常】 p0569   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十八頁云:問...

何事勸人生彼國,只緣此土道難成

為什麼只是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歷代祖師大德有智...

聖嚴法師《覺察自己的偏聽偏執》

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

鬼世界的詳細揭秘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說鬼,說說鬼,接下來的資料是關於...

為何女眾一生只能出家一次

佛教經典中,明確記載女眾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眾能...

具足信願稱名,依舊是萬修萬人去

淨土法門就是感應道交的產物,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拯救...

胃病患者飲食上要注意的11條原則

胃病患者飲食治療是關鍵,應該注意少吃油炸,腌製,生...

為了讓你拜,我來做點怪

問: 有一些同修講,廣東某一寺院有某法師講自己隨時可...

獨角牛

過去,在剎尸羅國有一位養牛人,他養了一頭獨角牛。這...

古人教你怎樣識人不走眼

通則觀其所禮 一個人發達了,要看他是否還謙虛謹慎、彬...

林則徐:十無益格言

1、【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一個人,假如連父母都不孝...

一隻吃素的獅子,感動了全世界

這是一個感動全人類的真實故事,天性慈愍的母獅小泰克...

【視頻】《普門品》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普門品》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視頻】占察懺行法與儀軌

占察懺行法與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