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六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入應知勝相勝語第三

論曰。如此已說應知相。入應知相云何可見。多聞所熏習依止。非阿梨耶所攝。如阿梨耶成種子。正思惟所攝似法似義所生。似所取物有見意言。

釋曰。如此等應知相如應得入。顯示此故入應知相。多聞熏習為依止者。謂大乘法所熏身故。非阿梨耶所攝者。謂對治阿梨耶識故。如阿梨耶識成種子者。如阿梨耶識為染法因。此為淨法因亦爾。故正思惟所攝者。謂正思惟自性故。似法似義所生者。謂為法義相而生故。似所取物者。謂如色等體故。有見者亦似見體故。即是成立相及見二識。

論曰。於中何人能入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故。得親近無量出世諸佛故。一向信解善集善根故。善滿足福智資糧諸菩薩。

釋曰。何人能入應知相者。如此相類中。若入所有方便。今當顯示。大乘多聞所熏者。為離聲聞乘等多聞故。得親近無量出世諸佛者。過數量諸佛出世皆得現前親近故。一向信解者。於大乘中決定信解。不為惡知識之所動壞故。即此次前所說三因緣中。善集善根故。名為善集福智資糧菩薩。復次福智資糧云何得次第滿足。由因力善友力思惟力依持力故。於中前二句為二力。如其數應知彼正思惟力即是一向信解。此以大乘熏習為因。此一向信解即是修行正行。由修行正行故則得聚集善根。由此正思惟力故得善具足福智資糧。有此次第由此善具足福智資糧故。得入菩薩初地。此是依持力。

論曰。於何處入即於彼有見似法及義意言。大乘法相所生中故。

釋曰。入如是相此入行相。今當顯示。意地分別名意言。此意言種類以大乘法為因生故。大乘法相所生者。攀緣所說法故。

論曰。信解行地中。見道中。修道中。究竟道中。一切法唯識隨聞信解故。如理通達故。對治一切障故。無障礙故。

釋曰。何處得入於信解地中得入。由但聞一切法唯有識。即起增上信解名為得入故。於見道中得入。今當顯示。如理通達者於意言分別中。如理通達故。云何如理通達。非法非義無能取無所取。若如此名通達意言分別故。於修道中得入。今當顯示。對治一切障故者。觀此意言非法非義無能取無所取時。能對治一切障。此名修道中得入。究竟道中得入。今當顯示。無障礙故者。住最清淨智處故。最微細障滅故。名究竟道中得入故。

論曰。何緣得入善根力持故。三種練治心故。滅除四處故。法義為所緣故。奢摩他毘缽舍那常修正修無放逸等故。無量世界中無量人道眾生。剎那剎那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一練治心。

釋曰。何緣得入。如所說善根力持等有八處相應。於中若常修者一切時作故。善修者恭敬作故。若作如此相類即是不放逸。於中對治三種退屈心故。有三種練治心。菩薩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甚深寬大難可證得心則退屈。為對治此故。有第一練治心云云。又云雲故有第二練治心。

論曰。由專心故能行施等諸波羅蜜。我已得此專心。由此故我修諸波羅蜜當得圓滿。不足為難。是為第二練治心。

釋曰。由此意故施等波羅蜜即得現行者。於中意者謂信及欲。菩薩於波羅蜜中。信知實有故功德故。可得故。此是菩薩信。由信故喜樂修行名欲。菩薩得此信欲意故。修行六波羅蜜。進趣圓滿不以為難。

論曰。雖彼有礙善者善法具足已。即於死時隨所念欲一切具足身。彼時得生。況我此最勝善無礙善。於彼時一切具足何為不得。是名第三練治心。此中有偈。

 在於人道中  無量諸眾生
 念念得菩提  故除退屈心
 善心人專意  能行佈施等
 勝人得此意  亦能行施等
 善人於死時  隨心得果報
 既有滅位善  果報云何無

釋曰。復次菩薩於諸佛甚深寬大言教中。起推尋時作思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可證得。一剎那心斷已乃得即生退屈。為對治此故修第三練治心。況我此最勝善者。況我於一切十地中。善具足福智資糧故。無障礙善者。謂心煩惱微細難破。如金剛三摩提能破此障。此三摩提後出離一切障礙。依止轉已。於此云何不得。此顯出離障礙。與死無異故。一切具足者。謂得一切種智故。善根力持故。三種練治心者。善根不薄少故。菩薩由有此力。則能三種練治心令不退屈。於中第二練治心如所練治今當顯示。由此念故離諸障礙。慳等波羅蜜障無故。滿足波羅蜜不以為難。由此滿足故得成菩提。第三練治心。今當顯示。於中有礙善者謂世間善故。名為有礙善。我此無礙善。此善不得成佛無有是處。此義以偈顯示。偈言故除退屈心者。謂不令下劣心得住。雲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心者。謂非惡無記心故。由有無記施故。如有人散漫心行施。外道等以不善心行施。又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善最勝勝人得此意。亦能行施等者。於中得專心時。有如是相。能修施等六波羅蜜。謂得滅慳等障礙心。勝人者最上故。謂諸菩薩。施等者。謂攝取戒及智波羅蜜等。隨心得果報者。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果報故。滅善者滅障礙故。果報云何無者。謂得佛身故。

論曰。遠離聲聞辟支佛思惟故。思惟則滅。於大乘中一切疑無疑故。邪意及疑則滅。於聞思法中離我我所執故。法執則滅。現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別故。則滅分別。此中有偈。

 安立及自住  所有現前相
 一切不分別  智人得勝覺

釋曰。此中論本為顯四處滅故。於中滅思惟者謂滅聲聞等思惟故。邪意及疑滅者。謂於大乘甚深寬大法中。邪意及疑應滅除故。邪意者誹嫌意及心動搖。惑者疑心故。一切疑無疑故者。於此大乘中為安立法相故。說有三性。所謂一切法無性無生無滅。本來靜寂自性涅槃。如是等一切法無所有門。此就分別性故。若說幻焰夢光影像響水月變化。此就依他性故。若說真如實際無相第一義法界空等門。此依成就性故。於此諸法中一切邪意及惑不生故。於聞思法離我我所執故者。此中為顯除滅法執故。滅除法執者。謂於法中若聞若思。乃至不令我我所得入故。現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別故者。謂行者修無分別智時。在正思惟位。滅此等一切寂靜心分別也。於現前住色等及靜心所有安立骨鎖等。於此一切所緣相中。不念不分別時。名入無分別方便。若分別則不得入。此現前安立偈者。為顯最後滅義故。

論曰。因何入云何入。聞熏習所生正思惟所攝故。似法及義。顯現有見意言。

釋曰。此中顯示以此入如此入故。於中聞熏習所生者。聞熏習為因故。即此入道理。如前所說即是大乘聞熏習所生。應知成就性所攝故。

論曰。有四種求謂名義自性差別。假說相求。

釋曰。此中為顯示如此入故。四種求者如論本說。謂名義自性差別等所說。

論曰。復有四種如實知。謂名事自性差別。假相說中如實知。彼自性差別不可得故。菩薩如是如實為入意言唯識故修行。於彼似字義意言中。知彼名字。唯是意言。知彼名所依義。亦唯意言。即知彼名自性及差別唯是假相說。是時證得唯有意言。則於名及義自性差別假相說中。不見有性差別義相。故由四種求及四種如實知。於彼似名及義意言中。得入唯識。

釋曰。四如實知者。如論說名事自性差別假說中。如實知。其自性及差別故者。謂各有自性差別。作如是假說故。名自性差別假說者。義不可得故。即是知彼名自性及差別唯是假說者。以彼名字無有自性及差別故。即能於彼名字自性及差別唯是假說中。忍受故。若如是知是謂求。若知不可得名為如實知。

論曰。此唯識觀入何法。似何法入謂入唯量故。相及見為二故。種種相故。名義自性差別但假立。自性差別六種事無事故。為能取及所取體而住故。一時似種種相事生故。如闇中繩似蛇。譬如繩中蛇。是妄以不有故。若見實義則無有妄。蛇智則滅唯繩智在。若細分析繩亦不實。以色香味觸相故。於中依止色等智故。繩智亦得。除滅如是如是。彼似字及義六種相意言。如蛇智以知彼六種相無實義。此唯識智亦須除滅。由成就性智故。

釋曰。此中問所入法及入譬。唯量者唯識量故。有相及見為二者。此顯相及見二識故。此似相顯現為因為住處為相為影顯現故。唯是一識種種相生。非速疾故。次第而生。如此三種得入唯識。一時似種種相義生故者。謂似名句味身種種相義生故。彼亦似依名所目義種種相生故。於中入三性觀以繩譬顯示。六種義中自在者。謂於名等六種義中自在言。自在者謂除滅故。

論曰。此菩薩如是入似義相意言故。得入分別性。入唯識故得入依他性。云何入成就性若滅離唯識想。彼聞法熏習所生意言。是時菩薩滅離義想。似一切義無有生處故。是故似唯識顯現亦不得生。即住不分別一切義名中。正證法界相應而住。是時菩薩於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無分別智生。即是菩薩入成就性。

釋曰。入似義相意言故者。謂所有義唯是分別故。如是即入分別性。入唯識故者。此之意言唯識所攝。得入依他性。似一切義無有生處者。謂無有似義生種類故。唯識種類亦不得生。何以故。若起唯識分別時則成義故。次後得證真如。此如不可言說。唯內自知故。是時菩薩能取所取平等。平等無分別智生者。謂能緣智所緣真如二法其體平等。猶如虛空。謂無有能取所取體而住。以不分別能取所取故。名無分別即是得入成就性。所言住無分別一切義名中者。謂有何名有幾種。此名差別以偈中顯示。

論曰。此中有偈。

 法人及法義  若廣若略性
 不淨淨究竟  是名境差別

釋曰。於中法名者。謂色受及眼如是等。人名者謂佛法愛。及信行法行如是等。復有法名者謂修多羅等。義名者謂依法所顯義。總名者如言眾生。別名者即彼眾生各各有名。性名者謂字本。不淨名者謂凡夫等。淨名者謂學人。至究竟名者謂所緣通相法。又略說十種名字。是菩薩攀緣。所謂法名者眼等。人名者我等。復法名者十二部言教。義名者即彼十二部言教義。總名者一切法有為無為等。別名者色受等及虛空等。性名者阿字為初訶為最後。不淨名者凡夫等。淨名者見諦等。至究竟名者通相法為境。二智所緣。謂出世智及彼後得智緣一切法。真如故一切法種種相故。如於十地中一切義通相緣智所緣故。如是等諸名。是諸菩薩境界故。

論曰。此菩薩如是入唯識故。得入應知相。由入應知相故。即得入歡喜地。善通達法界得生如來家。得一切眾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薩平等心。得一切佛平等心。此即是菩薩得見道。

釋曰。得生如來家者。由佛種不斷故。得一切眾生平等心者。如自身欲入涅槃。於一切眾生亦爾。由此心故名一切眾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薩平等心者。由同得深淨心故。得一切佛平等心者。由住此位時得諸佛法身。得法身故即得一切佛平等心。復次一切眾生平等心者。得自他平等故。如自身欲盡諸苦。於彼亦爾。一切菩薩平等心者。謂同諸菩薩得深淨心作利益眾生事。得一切佛平等心者。見諸佛法界與己無差別故。

論曰。復次何故入唯識觀。為緣通相法故。出世奢摩他毘缽舍那智故。彼後得種種相識智故。滅有因相阿梨耶識一切因相種子故。增長得觸法。身種子故。轉依止故。出生一切佛法故。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識觀。

釋曰。奢摩他毘缽舍那智者。即奢摩他毘缽舍那名為智故。於中有因相。阿梨耶識一切因相種子滅者於中有相者。即是因緣。謂阿梨耶識中所有一切染法種子。復言相者為顯示即此種子。為所緣相故。如是說已。即得顯示此諸種子因果俱滅。

論曰。復次彼後得智。於阿梨耶識所生一切識性相中。由見如幻等故。自然不復顛倒。是故猶如幻師於幻事中。菩薩於諸相中設說因果。一切時亦得無倒。

釋曰。若無分別智滅障礙出生佛法者。此後得智復何所用。無分別智不能說彼因果法。何以故。無分別故。是故須後得智。說彼因果法。一切時不顛倒。如幻師於所幻事。阿梨耶識一切所生者。此等皆以阿梨耶識為因。一切識性相中者。謂以識性為因故。如所幻事。後得智於中不顛倒說亦不倒。

論曰。於此入唯識觀中。有四種三摩提。為四種通達分依止。云何可見。由四種求義故。下品無塵忍得明三摩提。為暖行通達分所依止。若增上忍增明三摩提。為頂行通達分所依止。由四種如實知故。得入唯識決定塵無所有。此入真實義一分三摩提。是順諦忍所依止。此三摩提最後唯識想除。是無間三摩提世第一法所依止。應如是見此諸三摩提。是正位邊應知。

釋曰。一切處入真實時得通達分。今此中亦顯示通達分善根依止者。是通達分因故言依止。下品無塵忍得明三摩提者。謂於無塵中薄少樂欲。顯示無塵智名明。得明三摩提者。顯示無塵智所依止三摩提故。增上無塵忍者。此中忍還是彼欲故。明增三摩提者。顯示增上無塵智名明。言三摩提者。顯示是無塵智所依止故。順諦忍所依止者。法無我名諦。於彼無我隨順忍故。此順諦忍云何成。以決定無別外物故。能取亦不有。應知住疾利隨順忍時。得此樂欲正位邊者謂正位時。

論曰。如是入地菩薩。入唯識故得見道。云何發起修道。隨所成立說十地。一切修多羅攝取現住事通相法為緣。出世間及後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智。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劫數習故。為轉依止得三種佛身故修行。

釋曰。隨所成立說者。謂若為成立故說。十地經中諸地故。通相法為緣者。謂一相緣非句別緣故。出世者無分別智故。彼後得者謂成立智。此亦不可說為世間。何以故。非世間積習故。亦非一向出世間。以隨順世間行故。是不可定說一相故。為轉依止者。由此通相攀緣智故。得轉依故。為得三種佛身者。謂令我當得三種佛身故修行。

論曰。聲聞入正位。菩薩入正位。此二有何差別。聲聞正位有十種差別。與菩薩正位異應知。一所緣差別。大乘法為緣故。二住持差別。大福智資糧住持故。三通達差別。通達人法無我故。四涅槃差別。攝取無住著涅槃故。五地差別。依十地出離故。六清淨差別。煩惱斷及佛淨剎故。七得一切眾生與自身平等心差別。起成熟眾生行不休息故。八生差別。生如來家故。九化現差別。佛集輪中一切時化現所攝故。十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功德果成就故。

釋曰。涅槃差別者。由菩薩攝取無住著涅槃故。聲聞不爾。清淨差別者。由菩薩滅煩惱及習。並淨佛土故。聲聞不爾。

論曰。此中有偈。

 推尋名及義  各各互為客
 推尋二唯量  二施設亦然
 從此生實知  三分別無義
 若見彼非有  即入三無性

釋曰。如真實入。此中說偈。推尋名及義各各互為客者。名於義為客義於名亦為客各別相故。推尋者。謂應於靜心中見故。推尋二唯量二施設亦然者。義無有自性及差別故。即應知自性唯是施設。差別唯是施設故。從此生實知者。謂於此中如實知故。由四種尋思為因故。得四種如實知。三分別無義中見者。於三種分別無有義中見故。謂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故。彼非有即入三無性者。義無所有故分別亦無。何以故。若所分別義是有。分別可得緣彼而生。由彼義不有故。分別亦不得有。應知此義故。入三者謂入三性。於中由見名義互為客故。得入名義各異分別性。若見名自性施設差別施設唯見分別。即得入依他性。即此能分別識亦不見。即得入成就性。此名三種入。

論曰。復有教授偈。如觀行差別論說。

 菩薩靜心中  得見其心影
 滅除於義想  但觀於自想
 如是心住內  知所取非有
 即無能取者  故證無所有

釋曰。為令得入觀故。復說此教授偈。菩薩見心影者。見彼似法義影唯是自心。何人見謂菩薩。何處見謂靜心中。滅除於義想。但觀於自想者。謂於靜心中義想不起。知唯是自心為法義相顯現。如是心住內者。若心如是得住於義無所有中。即是心住於心中。知所取非有者。謂解知所取義無所有故。即無能取者。由所取義不有故。則能取心為能取者。亦不可得故。證無所得者。既無能取所取。已即說名為證真如。以真如不可得故。

論曰。復有入正位別偈。如大乘經莊嚴論中所說。

 菩薩具滿無邊際  福德智惠之資糧
 法中思量善決已  則了義類意言生
 彼知諸義唯意言  即住似義唯心中
 如是正證法界已  是故遠離二種相
 以知心外無有他  故得知心亦非有
 智者了知二俱無  即住無二法界中
 智者無分別智力  平等順行常普遍
 所依稠密罪惡聚  如大伽陀拔眾毒
 牟尼善說諸正法  安心有根法界中
 已知念行唯分別  智者疾至德海岸

釋曰。復有入正位偈。如線莊嚴論中說。若有最極難知者。彼中顯示於中無邊際者。謂極難度彼岸故。如言無邊。言說非無有邊。但以多故得名無邊。此亦如是。何者為資糧。謂福德智慧。於中施等三波羅蜜是福德資糧。般若波羅蜜名智慧資糧。精進波羅蜜若為智慧精進是智慧資糧。若為福精進是福資糧。如是禪波羅蜜亦二種。於中若緣四無量禪名福資糧。餘名智資糧。誰有此資糧。謂菩薩法中思量善決故者。由依三摩提後力故。思量諸法得善決定非餘。則了義類意言生者。謂了知諸義皆以意言為因故。即住似義唯心中者。由知彼諸義唯意言故。即此自心似義而現故。如是正證法界已。是故遠離二種相者。知自心似義而現已。即於離能取所取真如中得證。又復如所入證。今當顯示以知心外無有他故。得知心亦非有者。謂離心外無有所攀緣義。彼不有故。能緣之心則亦不有。菩薩知彼二不有故。即住無二法界。謂離心及義故。無分別智力者。離分別智力故。平等順行者。於平等中順行故。見修多羅等一切諸法平等。猶如虛空故。普遍者。於若內若外諸法中。如是見故。常者一切時故。所依稠密罪惡聚者。此諸染法因名稠密。以難可觀解故。罪惡聚者。即是染法熏習自性為體故。牟尼善說諸正法安心有根法界中者。謂以意安住有根心中。若攀緣彼心真如。此是有根心。謂緣如來正說。具足無闕總為一相應知此即是無分別智。已知念行唯分別者。住此有根心已。為欲正說故。於彼後得智中所憶念義。亦知此憶念行唯是分別故。由此無分別智及後得二種智故。諸菩薩疾至佛果彼岸。此等諸偈總集義者。初偈明資糧道。第二偈義明方便道。第三偈義明後見道。第四偈義明修道。第五偈義明究竟道。此釋入應知相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六

 

上篇:攝大乘論釋論

下篇:中邊分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瑜伽師地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大唐桑門道基撰 攝大乘論者。...

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法鏡經

法鏡經序 夫心者,眾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異名,禍...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持心梵天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序 釋道安撰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

虛堂和尚語錄

虛堂和尚語錄卷第一 嘉興府興聖禪寺虛堂和尚語錄 參學...

【佛教詞典】印信

(術語)傳授秘法也。...

【佛教詞典】東土九祖

(名數)天台宗在支那之相承。對西天二十四祖而言。即...

修行不是苦的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訴我們,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

念佛控制不住念頭該怎麼辦

問: 怎樣才算真信切願?是不是不必身勞形苦的念佛,也...

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

【原文】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

持誦禮觀音,無不隨感而應

今年春節過後,家中不知從何處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隻老...

聖嚴法師《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

曾經有一位居士問我: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在日常...

如何用善巧勸導別人修習淨土法門

問: 我朋友有這樣一個問題,她說她經常遇到有緣人就...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

關於修學位次,我們今天要注意一個觀念,就是轉字。《...

微小的供養,便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雜譬喻經》中記載:...

極樂世界是報土還是化土

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土。對這個淨土的類別的這種判別呀...

老子論企業家的三寶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晝夜十萬佛號如何理解

世傳永明大師晝夜念彌陀十萬。予嘗試之,自今初日分,...

體悟病的價值

人食五穀雜糧焉有不生病之理?人病了,經過醫治之後,...

【視頻】《佛說七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七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

《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